第一篇: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浅析
(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工程系,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洪伟750336)
摘要:思考中等职业教育,是专门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技能性人才的教育领域。其特点是在完成初高中基础教育内容的同时,培养出一批各行业所需的技术能手,也同时进一步为各高等院校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打下基础。因此我们现在的中职教育主要功能是既承担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职责,又肩负着练就出一批又一批各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重任。
关 键 词:职业教育中等现状发展方向
结合自己这两年来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及体会,对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今天的中等职业教育已面临严峻的挑战。90年代上职业中学是很荣耀的事,普通的初中学生望尘莫及,时过境迁,职业中学毕业生原有的特殊优势已不复存在。中等职业教育由热降冷,期间历经了社会经济、用人制度、学校就业分配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使职业教育学校面向市场办学,优胜劣汰,它给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动力,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一)生源问题
在过去,家长送子女读职业学校是为了争取一个分配工作指标,让子女早日抱上个“铁饭碗”,因此,历年来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十分充足。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原来的“铁饭碗”被打破,加上大学生毕业生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一些用人单位普通追求使用高学历人才的拔高政策,使得处于较低学历的中职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职业教育学校的吸引力大大减弱。另外,社会力量办学的增多对职业教育冲击很大,这些原因都造成普通职业教育学校生源不足的问题。此外,是生源素质问题,今天的职业教育学校招收的都是普高的淘汰者,生源总体素质大大下降,这给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都增加了困难。
(二)当前职业中学学生思想状况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八九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
而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普通高校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入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和思想状态的问题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根据调查统计,当前职业中学学生思想状况有以下几种类型:
1、进取型:这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职业中学有正确的认识,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因此他们处处表现出主动和上进。
2、满足型:这类学生觉得考入职中已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要求,他们在初中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德育量化一般为“良好”。因此,进入职业中学后,学习上可以应付,只要求顺利拿到毕业证。
3、消极型:因没有实现自己预想目标而一蹶不振,中考落榜后因进入职中而大失所望,因为没有进入职业中学的心理准备,加上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他们进入职业中学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4、抗拒型:对学校教师抱有不满情绪,对批评有强烈抵触情绪,他们在初中被称为 “问题学生”。经常受批评,甚至受过学校处分,心理自卑,性情暴躁易怒,学习完全没有上进心,成绩低下,不能正确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识,言语行动常带有攻击性。这些学生进入职业中学后只要有人指出他的问题,就公开抵抗,甚至恶作剧等。
(三)教学问题
职业学校在创办初期大都沿袭前苏联的办学模式,强调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传统职业教学往往是重理论,轻动手。过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厂培养技术员,这种办学指导思想致使仍有部分职业教育学校仍不同程度地遗漏着旧的教育模式痕迹,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教学的方法上与社会实际需求有脱节现象。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片面的知识和狭窄的技能,创造能力低,适应社会能力弱,毕业出路窄。
(四)就业问题
职业中学学生整个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其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其一,前几年热门专业一哄而起,泛滥成灾,就业难与人力浪费同时并存。其二,学校开设的专业跟不上市场发展变化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学校对人才市场供求变化难以预测,另一方面申办新专业需要上报教育部门审批,加上学校内部师资及教学设备应变能力差,就很
难及时做到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其三,社会吸纳用人制度标准单一。供需实际严重误导,几乎所有用工单位招聘栏目均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由此出现中职毕业生不可能找到合适工作的社会观念和现状。凡此种种,都制约着中职学生就业,使学校“产品”出口不通畅,回过头来,又影响学校“优等材料”的进口,造成恶性循环。
二、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思考
1、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了需要相当数量的初中级人才存在的必要性,故中等职教仍需发展,也是作为教育结构的一种形式长期存在。
2、关于中职在校生与普高在校生比例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调整,但对职教应坚持积极发展方针,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把中等职教作为上岗、转岗,在岗培训的资源,并与构建职工终身教育的体系综合考虑。
3、借鉴国外发展职教的先进做法,在积极调整中等职教布局和规模的同时,打破行业分割,把同类的职业学校重组,达到一定规模,保证资源合理配置使用。并且由政府统筹中职与高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长短结合的各类社会培训,劳动预备制实施,日班与夜班培训,使各类的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4、构建中职与高职兼容发展的专业教育学院,使人材培养达到多层次,多规格,对初中以上学生可以实行多次分流,“能者上,不能者转”。
5、以政府立法或人大议案的形式,保证每年按比例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普教投入略高一点。
6、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在提高学历达标,在岗培训,加强教育科研和实效性研究,另一方面改变对中职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并配套“双师型”专门机构。
7、对社会上岗人员一律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论是本地或是外地人员上岗,一律参加专门机构的技能培训,并经劳动鉴定部门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过渡到培训与鉴证部门分离。
8、明确社会用人机制,经培训持证上岗人员薪金起点有所体现。
9、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保证员工培训的开支打入预算,逐年增加。
三、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和改革的思路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学校及学校的主办者要面向社会需要,灵活招生制度,适应学生状况,强化职业教学的实用性技能教育。
1、学校定位准确,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
2、面向社会办学。学校就必须打破原来的为部门培训惯例转而树立为社会办学的观念。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调整办学方针。要适应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尽快调整职业中专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根据我国
3、大胆改革中职学校的招生制度。一方面要定期、定专业、定地区有计划的招生,另一方面也要灵活的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爱好,适时的分几个季度开放式招生,特别要积极的扩大招生面,多为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开放门户,他们一方面能吃苦,珍惜学习机会,但同时教育的基础较差,正好可以重点学一计之长日后为社会服务。
4、深化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深化职业中专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和转变,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开设具有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课程,培养出实用、有用、管用的能手,同时,也要注意其综合素养及知识的同步发展,使学生的成长更富有深层的潜力、社会的综合竞争力。
(三)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业务素质
创新职业教育,创新职业师资队伍是一个重要环节。要培养创新人才,职业教师首先要创新,要形成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学校教师在专业理论合格的基础上,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既能动口,也能动手;既要善讲,更要会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鼓励教师参加相应专业培训,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同时应拓宽知识面,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其次,可选派专业教师到本行业单位见习,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另外可聘请有经验的师傅担任兼职老师,充实专业课教师队
伍。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中等职业教育,愿中等职业教育能在新的世纪、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健康发展,培养塑造出一批又一批的适合新时代的“能力人”,为中国,为世界做出特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2] 张元.变化中的教育评价[J].早期教育,2003(2).
第二篇:2013.4.2新形势下IT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新形势下IT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而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IT行业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行业,十几年来发展如火如荼,随之而带动的IT职业教育也自然成了当下热门的职业教育。据了解IT职业教育在中国兴起十余年,各方面的条件技术日趋成熟完善,但同比时下的现实状况和IT教育的市场需求现状,IT教育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还需要继续完善,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IT职业需求。
应该如何去完善?业内资深人士给出了答案:
第一,电脑培训需要与普通全日制教育接轨。
一方面,目前IT培训投入大、周期长、师资紧缺、教材内容教育产品更新快,导致学费相对来说比较高;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由于课程更新慢,跟不上企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即便一些名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也无法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最终使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进入IT职业培训机构进行系统化地培训。只有根据不同学历采取不同的IT职业教育,才能更加满足IT人才的个人职业发展和需求。如,目前在全国IT培训获得良好社会口碑的北大青鸟培训机构,这些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连续四年就业蝉联北大青鸟培训体系第一的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面向不同的学历、不同年龄的人群开设了ACCP、学士后等课程,使IT职业教育成为全日制教育的延续,全日制学子也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通过这些,中关村北大青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IT职业人才。
第二,IT教育需要与企业需求接轨。
任何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尽相同,对于日新月异的IT行业更是如此,这些对IT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IT培训机构必须与企业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用人的要求和各方面的变化,及时调整师资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IT人才。
中关村北大青鸟校区与中关村周边的7000家企业签订了人才合作协议,课程每18个月更新一次,以实际行动满足企业的多方需求,此外,北大青鸟中关村校区还成立了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为学员就业提供切实保障,让学员与企业无缝交接。
第三,IT教育与国家政策、世界大动向接轨。
如今国家政策支持的项目如软件开发、游戏动漫产业,属于国家紧缺型人才培训项目,社会需求量大。这些国家政策促使了IT职业教育行业的发展。世界的IT动向也决定了我国IT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关注世界动态,追寻世界IT的风向标也变得更加重要。
综上,IT培训机构只有时刻了解市场动向及企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出更多的IT精英,在竞争日趋激烈地IT风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发展方向浅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符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特色、质量求生存,深入联合行业企业,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工学的紧密结合,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飞速发展并不断壮大。但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发展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摆脱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难以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这种障碍至今仍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科学发展。2010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分析,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深入联合行业企业,使校企更加深度合作、工学更加紧密结合,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特色、追求质量,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现状
所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指“在高等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五个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由此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并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与制度环境”[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诸多模式,如“订单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学校 + 公司 + 农户”模式“、学校 + 基地 + 农户”模式“、学校 +协会 + 农户”模式、“职教集团”模式、“跨区域合作”模式、“酒店”模式等等,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各有所长。但从总体上来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办学目的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中,不少学校办学目的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专业设置仍是小而全,一个在校生不足万人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有的专业一届学生只有十几、二十人,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很大程度上是照抄照搬本科办学,办学模式的改革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难以做到“名副其实”和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办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层次、各类型技能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二、国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在理论及实践上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皮茨教授认为,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模式是大多数年轻人开发就业能力、人格个性和职业后备力量的有效平台,也是夯实持续就业能力的一个基础平台。
2.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
社区学院是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在教学模式上,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
3.英国的 GNVQs 模式
该模式是通过工作分析把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国家能力标准的单元,以不同单元的组合构成课程,对先前的学习予以认定,采取内外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现场的能力考核。同时,以开发广泛职业领域内所需要的技能和理解力为宗旨,增加了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沟通普通高教及职业资格的桥梁。
4.澳大利亚 TAFE 模式
这种模式是建构在以提高能力为基础的工作现场的工作本位学习、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教育,具有与行业联系紧密、课程内容的标准化开发、教学实施的灵活性策略、“双师型”教师队伍充足等办学特色,其培养的也是“专深型”人才,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地位。
5.日本的综合高中模式
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学校职业教育不发达,主要由企业自己进行职业培训。但最近几年,由于失业率增高,日本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趋势是企业或用人单位根据其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招收主要是中等或高等教育的毕业新生,以试用工的形式对其进行为期半年到两年的培训。在培训期满时结合技能鉴定、资格认定等制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与学员签订的合同规定及考核结果由用人单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从上述国外几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来看,共同的特点是,首先,政府都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层次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其次,在注意校内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校外(企业)技能的实训实践活动。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把学生专业技能培训放在校外实训场所(企业),做到了实习实训与将来就业所需技能的无缝对接。正是这种“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确保了为经济发展输送足够的接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又具有企业生产所必需的后备力量,也为德国在世界上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和强劲的竞争能力奠定了雄厚的人力技术资源基础。日本则是把职业教育办在企业。再次,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上,都更多地向实践教学倾斜。在美国的社区
学院模式中,实践课程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 50%以上,而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不同,强调个性化教学。日本则更多的是通过技能鉴定、资格认定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应坚持的方向
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总结国内成功办学模式,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结合我国国情与文化,以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为出发点,以高标准的质量建设和内涵提升为根本,以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为目的,实施灵活的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加快办学模式的改革步伐。
1.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谋发展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难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各国提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取胜”、“以质量取胜”。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H)走的就是与综合性大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偏重应用技术,注重学生的实习,这样就形成了其适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 FH 进军”成为德国高中生的梦想。“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视,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其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能够拿出质量、办出特色[2]。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往往受到以往传统高等专科教育发展的影响,而传统高专的办学思路则是跟着普通本科教育走,这样一来高职院校办学就形成了“趋同发展”。而事实上,由于基础不同、特色不
一、条件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高职教育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方向、同目标的趋同竞争中是无法获胜的。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以突出职业特色、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实用性、实践技能和“就业导向”为根本,以严格的技能训练作为自身的质量保证,实现优质教育教学和优质就业,才有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2.紧跟产业、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谋出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不同地区产业和布局结构、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的不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办学上坚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3]。“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配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这是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所决定的应有之义。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依社会需求而办,和社会力量同办、为社会发展而办”的开放型“大职教”理念,积极实施“三个结合、三个定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所谓“三个结合”即坚持校企行结合、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三个定向”是指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定向,因行业、产业需求定向,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定向。高职院校办学只有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要紧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机遇,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根据服务行业、企业、产业的需要,着力提高专业的吸引力的原则,积极打造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不断增强服务力。
3.融入行业、企业,在互利合作中实现双赢
在市场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一方面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国内行业标准的要求,还要了解并掌握国际行业标准的新动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联合行业办学,这不仅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还可以走出一条多元化办学的路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业、产业与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办学要坚持“把工厂建在学校,把课堂设在工厂”的办学理念,按照教学做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实践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坚持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融于一体,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办学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较好解决“工程师进校做教师”和“教师进厂当工人”的问题,“只有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多元合作,才能真正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4]。
4.加快实施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
职教集团是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连结的办学联合体。实施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办学道路,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加高效地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形式。职教集团不同于企业集团,它是一种以职业教育的教学、科研为主要活动的教育联合体,一般以一所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优、社会声誉高的职业院校为核心和龙头,联合若干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职教集团中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在法律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在职教集团的活动中,集团的核心学校发挥着主导、示范、辐射的作用。职教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主要以契约(集团章程)为联系纽带,在集团章程的主导、约束下,分工合作,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及相关服务活动。“组建职教集团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职院校衔接、沟通、加强职业教育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5]。通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方式,加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校企之间和校际之间的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和集团内部共享,并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促进职业院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5.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以教育素质与行业素质为基本内涵,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外在特征,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于一身的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熟悉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高职双师型教师除了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外,更多强调是要具备丰富的职业能力方面的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形成一支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最终目的在于转化为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引导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6]。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能动口,也能动手,善于动脑,彻底改变“黑板上开机器、课堂上造车子”的现象;要保证人才质量就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
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激励的最大作用是激发教师的潜力,高职院校应通过激励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在进修、职称考评、加薪、晋级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使他们安心于职业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在评价机制上,通过检查指导课、公开课等形式,严格教师的业务考核管理,加强专业教师技能考核,专业教师要积极学习本专业的最新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7]。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学校应根据总体计划安排,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和挂职锻炼,深入实践基地,以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联合项目开发等活动,促使理论建设得到实践锻炼,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三是组建专兼结合的优秀双师型教师团队,在教学、实践实训等方面,实施传、帮、带和老中青结合。在经济全球化、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始终坚持国际化视野,走全方位、开放式、多元化办学之路,深度融入行业、企业办学,积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战略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1):14-17.[2]石卫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5):72-74.[3]马树超.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职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6-58.[4]唐智彬,石卫平.国际比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J].教育科学,2009,(6):62-67.[5]肖洪涛,张春兰.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76-79.[6]刘艳青.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及实践[J].前言,2010,(4):4-5.
第四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
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产和管理第一线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路子这个总题,需要我们职教界的同行乃至政府和全社会进一步花大力气来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办学模式问题、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师会不会教的问题、学生爱不爱学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的不足。尤其是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发展低谷。
(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
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国家在实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术上有低投入,高收费;招生录取,先本后专;录用人才,学历划线;院校地位,本正专副的情形。在招生录取中,本科先录取,然后才是高职。“本科比高职要高”这个思想本来是老百姓的、社会上的旧
思想,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把这个思想制度化了。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高职的免谈。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跟生活水平,还没有都进入到了高科技时代。我们的经济并不是技术密
集型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光是中职、高职,甚至初职人才都需要。今天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有所要求。只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不对的。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公民。人才不能够只是工匠。当然,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有其特殊性,也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做法。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概念首次在国家权威机构中提出是在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1条第4点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1/3以上的“双师型”教
师。1997年首次召开的全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职教师资工作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今后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至2011年,“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应不少于60%。近几年来,“双师型”教师屡次在教育部文件中体现。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较为权威的解释是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对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出的详尽的解释。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
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用工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高职院校情况来看,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学校推荐,学生自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盲婚哑嫁”的现象,为毕业生就业后更好地发挥所长,体现自身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建立严重地滞后于市场
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在毕业后当年内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从学生及其家长主观因素看: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往往错过第一时间就业机会。学生不愿到艰苦行业、效益相对较差的企业或偏远的地方。获取和把握就业信息渠道少,又不能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来相应自我调整就业目标。抱着干部指标不放,缩窄了自我就业之路。依赖学校和家长,自我推荐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构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
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自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来,国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
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办出特色,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都能举办一流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创办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走向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我国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平衡,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高层管理的拔尖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一线人才。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本地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等方面正确定位,形
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每个学校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出自己的特色。
实现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各安其位、错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服务于不同就学人群的高等教育模式,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服务领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身特色,才能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从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二)加强与新时期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
国际职教发展的经验证明,充分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是职教发展不可缺少的策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新时期职教的新要求新目标,还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1、参照国际惯例,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结合我国实际
需要,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学制。例如,增加第四级高中后职业教育(LEVEL4),形成初等、中等、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职教质量的提高。
2、整顿调整职教布局结构,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的宏观管理。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混乱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有关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在尊重职教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职教法》以及各种具体的职教法规,关、停、并、转一部分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专业设置老化、管理混乱的中专学校,调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专)布局结构,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对全国的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走一条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化办学道路。
3、推广先进模式。国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利用其在国内外有利条件和地位;组织专家考察、研究、比较国际国内职教发展的新趋势和成功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
国际先进的职教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例如,CBE模式、双元制模式、职教集团模式等。
第五篇: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影响
信阳市第一职业高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教育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
一、教育信息化对职业教育的革命性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信息化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和重要意义。
1、教育信息化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基础力量。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与产业企业竞争力提高联系最紧密、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贡献最显著的一类教育,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才能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2、教育信息化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为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仿真的教学设施或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真正把教、学、做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在岗位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实习实训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实习岗位紧缺和不足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在真实环境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和生产问题。
3、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媒体、超文本、远程信息传递、虚拟现实等手段能够提供信息时代的基本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跨时空传输,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消除“信息贫困”。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为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提供有力保证。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和广泛应用,推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观念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人的学习与发展潜能,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育信息化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技能型人才必需的基本素养,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只有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网络上的各类学习资料,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可持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通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建立平台、开发资源、优化管理、完善机制,依托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等方面的深度结合,逐步建设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重大意义。
1、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定位:“加快建设、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利用不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十年规划》的出台,通过职业教育信息化,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二是在“五大行动”中突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相关行动计划,将“加快建设”落到实处。三是通过有力的、针对性强的措施,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设目标的实现。
2、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转变观念、突出应用”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突出了应用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过去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重在硬件投入,这种投入方式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报慢、回报期短的问题,浪费也较大。,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过于“重硬件,而轻软件、轻资源”建设的片面认识,确立以“应用驱动”来引导软件、硬件配置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开发应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促进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入与结合上,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从整体上看,教育信息化总体是一个起步早、投入多,有明显进展的领域,但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并未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也并未凸显出来,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原有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重视了硬件建设,但忽视了资源的开发,忽视了资源的共享与运用。
3、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方针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提供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尤其是在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位是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当前,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建设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是教育领域同样存在“数字鸿沟”的客观原因。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战略必须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有基础,充分统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分地区、有规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与方式,在特色发展中突出公平、突出效率,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建设人人可享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