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学籍管理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与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现在高校五年制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
Abstract: management of students' statu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school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quality to have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university five years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Key words: five years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schoo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学籍管理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五年一贯制,学籍管理上分中职和高职管理两个阶段,前两年是中职管理模式,第四年才进行大专学籍转档注册。所以五年制高职的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细致、政策性强、责任重大的工作。一、五年制高职学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各学校根据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规定制定出本校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规定,但是其内容、形式与三年制高等教育学籍管理规定,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和保证制度实施的办法和措施,有的学校虽然规章制度完善,但执行不严,漏洞很多,学籍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
2、学校对五年制高职工作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1)有些学校将五年制高职工作当作三年制高职教育的补充,在办学过程中重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经济效益而忽视管理工作。(2)对学籍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出现了重三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轻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对相关学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不重视,导致学籍档案材料不完备等。
3、学生档案资料不完整。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档案资料残缺不齐是高校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是:(1)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够,不能按照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全面的建立、收集学生档案材料。所建立的有些档案材料杂、乱、差,缺乏统一、规范;档案材料收集过程中出现了遗漏、遗失的情况。(2)学生的认识不到位,提供给学校的个人信息资料不完整、不准确,随意改动,缺乏严肃性,不能及时向学校提供更改了的信息,根本没有意识到个人信息在学籍档案中的重要性,造成学生档案资料不完整,严重影响了学籍电子注册的顺利实施。
4、学籍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能力。目前,大多数成教学籍管理人员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现代化知识和管理知识明显欠缺,而且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中存在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现象。这对加强学籍管理,提高五年制高职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影响较大。
5、学籍管理手段落后。当前仍然有许多高校在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中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取消,除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完全采用计算机管理外,学籍管理的常规工作,如学籍记载、成绩填写、数据统计、毕业生登记等工作绝大多数采用手工劳动,劳动量大,效率低,准确性难以保证。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五年制高职的需要,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改进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适合五年制高职特点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适合五年制高职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依据。在执行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制度的基础上,以明确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为前提,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制定和完善适合本校实际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管理制度,做到学籍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体现管理具有高度的政策性,又体现管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并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五年制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地修订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在修订学籍管理规定中,要考虑到五年制高职的特点,学籍管理规定要相对灵活些。
2、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学籍档案。以学籍管理条例为依据,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学籍档案是实现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保证。如建立新生个人信息档案、学籍卡档案、学籍异动档案、班级档案、毕业生名册档案等,同时以教学班为单位,建立学生的通讯录,详细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从而方便学生,方便管理。要注重学籍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切实保证学籍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和真实性,为电子注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由于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责任大、业务繁琐而严肃的工作。大多数管理人员工作三到四年后,都不愿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学校要充分认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工作,在学校五年制高职教育职能部门、各系部配备一支思想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精通业务的专职管理人员,同时要保持管理队伍相对稳定,要注重加强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籍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管理人员熟悉业务,胜任本职工作,保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4、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学籍管理质量和效率。学籍管理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许多信息用手工处理不易操作,要将学籍管理纳入到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轨道上。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籍学历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学籍进行管理,实现管理信息的规范化和管理工作的程序化,数据管理做到准确、及时、全面,促进学籍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同时利用学校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网站,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各类信息,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为学生提供服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理理念。
三、结束语
总之,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籍管理工作者应加强五年制高职学籍管理的研究,建立健全适合五年制高职特点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学籍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学籍管理质量,才能真正做好学籍管理工作,也才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关于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关于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工作,尽快实现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上级各时间段学籍注册工作,现将目前我县高中学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通报如下:
1、部分高中学校学籍管理混乱,如(1)根据地区要求,已多次要求各学校规范转学手续,但大部分学校没有正规履行学生转入转出学籍的登记,对转出或转入的学生没有做转学登记表,也没有到基教股盖章(主要是一中,目前没有一个转学手续经过基教股);
(2)不能按通知及时注册新入学学生学籍,如在2011届学生中截止目前一中有512人、网通39人、恰热克镇高中部3人没有注册上学籍;(3)部分学校对在校学生底数不清楚,如在每学期结束后没能很准确的统计在校生,对中途退学、辍学的学生在学校各内部管理部门统计数据不一致,登记和办理手续不规范(主要是一中)。
2、各高中学校学籍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如(1)在2010年派出学习过的管理人员对学籍管理业务不熟悉,工作缺乏主动,对新出台的政策不能主动积极学习;(2)部分学籍管理人员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怕承担责任,上报的数据错误信息较多,事先没有认真审核(主要是一中),2011年莎车一中因学籍工作滞后已被地区通报。
3、各学校高中学籍管理人员承担学校额外工作量较重,如网通中学(已外出培训)学籍管理人员目前还兼任学校人事工作、一中学籍管理由政教处和教务处两个部门负责,且主要负责人员还要上课和承担办公室其他工作。
建议:
1、各学校进一步规范学生转学手续,统一使用基教股发放的《喀什地区中小学学生转学情况登记表》,做到转入转出的每名学生手续齐全。
2、减轻专职学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重视平时学生异动情况的管理。
3、建议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本校学生入学注册、转学、休学、复学与退学、升级、跳级与留级、毕业、结业与肄业等学籍管理工作。
第三篇: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建议
应急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建议
(一)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应急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只有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工作。目前全市主要有四个方面基础性工作应予关注。一是没有预算的问题。全市各级各部门没有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没有来源,开支没有口子,已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二是应急管理没有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培训课程。目前全市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没有全面展开,培训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应急知识进学校、进课堂不够深入,还没有完全进入各级党校培训主体班课程;三是市县两级没有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如何做到专业的事情专家做,专业的事故专家处,已是我市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四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薄弱。基层应急管理人员、资金、物资、装备不足,应急救援的基础条件薄弱,特别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差,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获取慢,先期处置能力弱,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二)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全市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工作格局虽已基本形成,但全市八个区县(市)和专业部门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一是机制不完善。全市应急联动响应机制不灵活,从上到下指挥不协调,部门间联动运行不充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响应不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还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二是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有资阳、南县、高新区没有日常的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住建、交通、教育等部门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三)突出问题有待抓紧解决。
一是消防装备设施落后。消防部队是主要的应急救援现场处置力量,目前全市市县两级消防装备能力不强,全市云梯消防车仅x辆,其中只有x辆最大举高x米,只能开展x层以下高楼的应急救援工作,一旦高层建筑失火,扑救难度大,后果不堪设想;二是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和地质环境问题依然严竣。
全市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治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开山修路、村民不合理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等呈上升势头,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三同时”制度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三是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监督管理不到位。
我市生产、运输、使用危化品企业较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一、农用三轮车运输危化品监管不到位。目前,全市农用三轮车运输氧气、乙炔、液化气等工业气体的现象比较普遍,且无人监管,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第二、加油站内社会车辆乱停乱靠,妨碍公共安全。中石化X分公司目前在全市设有x个加油站点,社会车辆在加油站内乱停乱靠现象比较严重,仅凭中石化X分公司难以有效扼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第三、会龙山油库、双强化工、宏源稀土等涉危企业均处在资江城区段,一旦发生泄漏或爆炸,污染水源等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城区几十万人饮用水安全;每天穿行的数十台运输液氨、气油、柴油的车辆也是较大的安全隐患。三、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市县两级应急管理体制。
理顺体制,确保有机构理事,有人员办事;利用市县两级机构改革的契机,把政府办系统应急管理人员落实好。(二)进一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基层,防范和处置也主要在基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的关健所在。目前,我市基层的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差距大,人员、资金、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资金困难投入不够;各类突发事件信息获取能力较差,综合预警能力不强;应急机制不健全,应急知识宣传教育不深入,遇到突发事件,先期处置能力较弱。应急管理工作重心应下沉、关口应前移,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应健全,经费保障应有力,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三)进一步加大对应急管理经费的投入。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目前,我市市县两级财政未将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应急管理经费投入不足,不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应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
一是加强全社会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将公共安全知识纳入教育体系。认真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不同阶段,开设不同课程。组织编写应急知识手册,向社区、农村等基层组织单位群众发放;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介绍普及应急知识,宣传应急预案,提高社会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严格落实高危行业及其工作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抓好各类涉危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三是加强对各级干部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制定培训规划,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领导干部进行应急管理轮训,开展应急管理人员综合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能力第四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
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产和管理第一线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路子这个总题,需要我们职教界的同行乃至政府和全社会进一步花大力气来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办学模式问题、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师会不会教的问题、学生爱不爱学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的不足。尤其是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发展低谷。
(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
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国家在实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术上有低投入,高收费;招生录取,先本后专;录用人才,学历划线;院校地位,本正专副的情形。在招生录取中,本科先录取,然后才是高职。“本科比高职要高”这个思想本来是老百姓的、社会上的旧
思想,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把这个思想制度化了。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高职的免谈。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跟生活水平,还没有都进入到了高科技时代。我们的经济并不是技术密
集型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光是中职、高职,甚至初职人才都需要。今天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有所要求。只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不对的。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公民。人才不能够只是工匠。当然,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有其特殊性,也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做法。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概念首次在国家权威机构中提出是在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1条第4点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1/3以上的“双师型”教
师。1997年首次召开的全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职教师资工作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今后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至2011年,“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应不少于60%。近几年来,“双师型”教师屡次在教育部文件中体现。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较为权威的解释是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对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出的详尽的解释。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
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用工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高职院校情况来看,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学校推荐,学生自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盲婚哑嫁”的现象,为毕业生就业后更好地发挥所长,体现自身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建立严重地滞后于市场
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在毕业后当年内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从学生及其家长主观因素看: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往往错过第一时间就业机会。学生不愿到艰苦行业、效益相对较差的企业或偏远的地方。获取和把握就业信息渠道少,又不能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来相应自我调整就业目标。抱着干部指标不放,缩窄了自我就业之路。依赖学校和家长,自我推荐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构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
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自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来,国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
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办出特色,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都能举办一流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创办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走向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我国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平衡,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高层管理的拔尖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一线人才。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本地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等方面正确定位,形
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每个学校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出自己的特色。
实现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各安其位、错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服务于不同就学人群的高等教育模式,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服务领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身特色,才能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从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二)加强与新时期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
国际职教发展的经验证明,充分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是职教发展不可缺少的策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新时期职教的新要求新目标,还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1、参照国际惯例,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结合我国实际
需要,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学制。例如,增加第四级高中后职业教育(LEVEL4),形成初等、中等、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职教质量的提高。
2、整顿调整职教布局结构,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的宏观管理。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混乱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有关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在尊重职教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职教法》以及各种具体的职教法规,关、停、并、转一部分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专业设置老化、管理混乱的中专学校,调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专)布局结构,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对全国的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走一条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化办学道路。
3、推广先进模式。国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利用其在国内外有利条件和地位;组织专家考察、研究、比较国际国内职教发展的新趋势和成功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
国际先进的职教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例如,CBE模式、双元制模式、职教集团模式等。
第五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产和管理第一线专业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路子这个总题,需要我们职教界的同行乃至政府和全社会进一步花大力气来研究,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学合作的办学模式问题、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教师会不会教的问题、学生爱不爱学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办学特色不鲜明,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的不足。尤其是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普高热”的不断升温,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人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发展低谷。
(一)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入严重不足。几乎所有招收高职生的院校都在师资、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教学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对教学设备的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很高,资金来源不足,尤其政府投入不够,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观念偏差是高职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社会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国家在实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术上有低投入,高收费;招生录取,先本后专;录用人才,学历划线;院校地位,本正专副的情形。在招生录取中,本科先录取,然后才是高职。“本科比高职要高”这个思想本来是老百姓的、社会上的旧思想,但是现在的招生制度,把这个思想制度化了。我们的社会用人单位,尤其是政府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要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高职的免谈。
(三)学科本位的育人模式是创新高职教育的主要障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仍沿用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中专延长”和“本科压缩”的影子挥之不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未来岗位的需要,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我们现在的生产力水平跟生活水平,还没有都进入到了高科技时代。我们的经济并不是技术密集型的,大量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光是中职、高职,甚至初职人才都需要。今天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是大学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应有所要求。只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不对的。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公民。人才不能够只是工匠。当然,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有其特殊性,也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做法。
(四)“双师型”教师缺乏,阻碍教育教学水平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双师型”教师概念首次在国家权威机构中提出是在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1条第4点提出: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1997年首次召开的全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职教师资工作以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重点,今后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重,至2011年,“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应不少于60%。近几年来,“双师型”教师屡次在教育部文件中体现。目前,关于“双师型”教师较为权威的解释是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对高职高专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出的详尽的解释。
(五)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从职业教育角度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从行业、企业角度看,行业、企业参与和举办高职教育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劳动用工制度、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高职院校情况来看,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学校推荐,学生自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盲婚哑嫁”的现象,为毕业生就业后更好地发挥所长,体现自身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培育与建立严重地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在毕业后当年内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有:
从学生及其家长主观因素看:期望值过高,就业目标定位过高,往往错过第一时间就业机会。学生不愿到艰苦行业、效益相对较差的企业或偏远的地方。获取和把握就业信息渠道少,又不能根据人才市场变化来相应自我调整就业目标。抱着干部指标不放,缩窄了自我就业之路。依赖学校和家长,自我推荐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构建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必须适应市场全球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分工的要求。发达国家扩展国际教育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高等职业院校要通过国际合作,增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能力。要加强与国外同类院校的强强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新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要积极探索扩大招收留学生,大力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
自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来,国家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有效措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办出特色,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错位发展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校都能举办一流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创办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走向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良性循环轨道。
突出高职的办学特色,我国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平衡,既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高层管理的拔尖人才,更需要大量应用型一线人才。各高职院校必须按照本地经济特点、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在培养层次、学科特色、服务区域等方面正确定位,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每个学校还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办出自己的特色。
实现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各安其位、错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服务于不同就学人群的高等教育模式,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服务领域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社会分工。高等职业教育只有找准自身特色,才能与普通本科教育形成不同的发展优势,从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协调共进。
(二)加强与新时期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
国际职教发展的经验证明,充分利用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宏观调控,是职教发展不可缺少的策略。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职教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新时期职教的新要求新目标,还需加大政府调控力度。
1、参照国际惯例,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结合我国实际需要,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学制。例如,增加第四级高中后职业教育(LEVEL4),形成初等、中等、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技术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职教质量的提高。
2、整顿调整职教布局结构,实现规范化、法制化的宏观管理。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混乱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国家有关行政机关、主管部门在尊重职教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职教法》以及各种具体的职教法规,关、停、并、转一部分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专业设置老化、管理混乱的中专学校,调整职业教育(尤其是中专)布局结构,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对全国的职业教育进行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引导我国职业教育走一条质量效益型和集约化办学道路。
3、推广先进模式。国家有关职业技术教育的主管部门应利用其在国内外有利条件和地位;组织专家考察、研究、比较国际国内职教发展的新趋势和成功经验,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国际先进的职教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例如,CBE模式、双元制模式、职教集团模式等。
(三)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学科本位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因此,实行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和资格证书制度,无疑是一场职业教育的革命。但是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尽快建立健全起既符合现代国际职教潮流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职业能力标准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把国家职业资格能力标准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法制轨道,使之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2、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使我国的“体系与制度”符合国际惯例;
3、要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
4、要把能力、标准、资格证书和职业文凭几方面的有机联系融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职教培养目标的旧模式,创造出培养素质型、能力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机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能力的内涵包括做人与做事两方面;第二,能力教学、培训、标准、资格证书、职业文凭是一种递进关系;第三,能力标准和考试发证是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和组织的,具有权威性、全面性、规范性、真实性、公正性等特点;第四,职业文凭或毕业文凭,其意义在于重能力、重文凭的实际价值,而不仅仅是学历凭证;第五,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动态管理,标准就没有生命力。因此,能力标准体系,应当采取动态管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信息时代变化,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修订,使它永远充满青春的活力。
(四)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职教课程和教材体系
课程与教材体系是实施教育的基本性工程,建立和完善面向21世纪的职教课程与教材体系,是提高和改善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必由之路。教育部职成教司已经决定并启动《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这必然带来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在体系、结构、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革命。要构建这一体系必须坚持下几个原则;
1、强化综合性素质教育,体现职业教育的关健能力性与创造性;
2、加强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的整合,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3、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注重学习方法的介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一代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接班人;
4、打破传统教材的单一模式,开发出多种形式的教材,使教材体系不仅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而且还可以操作示范,例如,多媒体教学软件系列。
(五)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职教师资结构体系
职教师资队伍大部分来源于学校毕业分配,很小一部分是从实际部门调入,由于定员定编定专业的行政管理和没有竞争、没有合理流动性的外部环境,使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管理模式,呈现出低效、僵化的格局。在高科技飞速发展、跨越世纪的今天,加强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迎接21世纪的挑战已经迫在眉睫。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做到六结合:
1、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双重结构);
2、讲师与工程师、会计师、设计师等相结合(双重身份、双师型);
3、学校毕业分配与实际部门调入相结合(双重来源);
4、院校基地与企业基地相结合(双重工作基地);
5、德师与业师相结合(双重功能);
6、调入与调出相结合(双向选择)。
(六)构建与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力口强教育宏观管理和实施教育督导的客观需求。面对市场经济,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标准、方法和体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应新时期需要的职教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建立新的职教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即:一要建立以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为基础的人才评价体系;二要建立以能力水平为核心的人才标准体系;三要注重做人能力和人文素质的标准体系的建立与评价;四要注重人才评价的量化性、个体差异性、内在潜能性、创新性,改变传统的“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评价模式。另一方面,建立新的职教院校评价体系,不仅要定期滚动进行合格评估、选优评估、省级国家级重点院校的综合性评估;而且要注重职教院校产教结合、毕业生就业状况、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情况、德育、人文教育等方面的专项评价。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体系应体现科学性、程序性、定期性、综合性和高科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