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部 关于制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育部 关于制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2009-06-08 17:55:33陕西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出处:
为了加强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努力办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现就教学计划的制订提出以下原则意见: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招收初中毕业生,全日制,学制五年。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基本要求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二、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一)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制订教学计划要积极进行社会调查,注重研究分析绞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态势,使专业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二)坚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健康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关氛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代化;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高、中等教育统筹考虑
制定教学计划要按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重组课程体系,统筹考虑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安排,精选教学内容,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人才培养优势。
(四)突出应用性、针对性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教学计划。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专业实践课教学要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爱岗敬业精神。
(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制订教学计划要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与生产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职业能力训练。根据行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六)贯彻产学结合思想
产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计划的常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同时结合第一线工作实际,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技术开发、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活动。
(七)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制订教学计划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的统一规定,同时可根据地区、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和学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课程组成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三部分组成。
(一)基础课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及专业需要开设的其他课程。
(二)专业设应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来设置相关课程。
(三)专业实践课包括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四、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
(一)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
1.招生对象与学制;
2.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3.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5.教学进程表(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6.必要的说明
(二)时间安排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周学时平均按25-28学时计,高年级学时可取下限,教学总学时约为5000-6060学时;
2.基础课总学时不低于2000学时;
3、专业课与专业实践课时数之比控制在1:1为宜;
4、选修课(限选与自选)占教学总学时的10%左右。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范文
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教高[2000]2号
为了加强对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指导各类高职高专院校做好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基本要求
高职高专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二、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
1.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制订教学计划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努力使教学计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切实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
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训课程可单独设置,以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5.贯彻产学结合思想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和实施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6.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
在遵循上述原则基础上,各校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制订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特色。即使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也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中,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三、教学计划的构成与时间安排
1.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当包括:
①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②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③修业年限;
④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⑤教学进程表;
⑥必要的说明。
2.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等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
3.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应适当延长。
4.三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二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100~1200学时为宜。5.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五年制)
高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五年制)
一、专业名称
戏曲表演
二、专业代码
670206
三、招生对象
初中生
四、学制与学历
五年制专科
五、就业面向
面向戏曲专业表演团体、基层文化馆(站)、社会文化培训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等,从事戏曲表演(演奏)、戏曲教学、文化创意与策划、演出经纪、社会培训等岗位工作.初始岗位:戏曲表演。
拓展岗位群:戏曲编导、戏曲教学、文化创意与策划、演出经纪、艺术管理等。
六、培养目标和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戏曲表演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及艺术审美能力,能在戏曲专业表演团体、基层文化馆(站)、社会文化培训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戏曲表演(演奏)、戏曲教学、文化创意与策划、演出经纪、社会培训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基本知识能力
(1)具有人文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艺术学和美学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鉴赏力。
(3)掌握英语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专业知识能力
(1)综合运用“四功五法”表现环境、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2)较好的相关艺术门类的表演能力。
(3)较好的戏曲编导能力。
3.职业素质与态度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具有较强的公共道德和法制观念,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公民道德。
(2)热爱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职业证书
获得国家文化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戏剧演员、其他乐器演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或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文化部门颁发的相关职业资格。
八、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
(一)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语文、英语、计算机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国防教育。
2.专业课
(1)专业基础课:毯子功、把子功、吊嗓、声乐、形体、戏曲化妆、文艺学、艺术概论、乐理、视唱练耳等。
(2)专业核心课:基本功、身段、唱念、剧目排练、乐器演奏等。
(3)专业选修课:戏曲表演理论、中国戏曲简史、中外戏剧名剧赏析等、3.综合实践课
校内专业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专业采风与调研、毕业演出。
(二)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1.基本功
本课程以戏曲基本功训练方法为主,同时吸收借鉴舞蹈、武术、体操等训练方法,使学生掌握较高的戏曲基本功技能技巧,具备灵活运用自身肌体进行戏曲艺术表演的能力。
2.唱念
本课程包括唱腔、声乐、念白等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戏曲流派的艺术特征,掌握所学剧种的基本唱腔、念白、各种调式、板式,能够熟练运用戏曲唱、念的独特表现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3.剧目排练
本课程通过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及戏曲小品等剧目排练,使学生在唱、念、做、打(舞)诸方面得到综合训练,不断提高丰富艺术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创造出完整的舞台形象。
4.器乐演奏
本课程通过戏曲专业乐器演奏技能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戏曲专业乐器演奏基本功、曲牌、锣鼓经等,具备独立的戏曲专业乐器演奏能力和戏曲剧目伴奏能力。
5.身段
本课程通过戏曲“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及各类形体表演训练,使学生掌握戏曲特有的表演程式及表现手法,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打下基础。
九、专业办学基本条件和教学建议
(一)专业教学团队
生师比不低于10∶1。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人员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其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30%。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师资任职资格及专业能力要求:
1.具备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
2.专任教师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和高校教师资格证,其中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10%。
3.兼职教师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或五年以上行业一线工作经历。
4.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20%。
5.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80%;专业核心课程至少配备相关专业副高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
6.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和素质能较好地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二)教学设施
1.校内教学场地及实训场所基本要求:训练场馆、排练室、琴房、多媒体教室、实验剧场等。
2.教学设备基本要求:教具齐全,服装道具、灯光音响、舞美布景等演出设备完善。
3.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要求:满足戏曲表演专业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要求以及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训要求的相对固定的实训基地。能够配备专门实训指导教师;具有健全的规章制度。
4.信息网络教学条件:为专业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能够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三)教材及图书、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1.优先选用反映当代戏曲表演专业发展水平、特色鲜明,并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规划教材,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应≥30%。
2.拥有一定数量特色鲜明、有较高水平的自编校本教材。
3.拥有一定数量的戏曲表演专业图书、刊物及专业音像资料库、多媒体网络课程等数字化专业学习资源。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
1.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
2.关心学生个人成长的目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3.建立健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教学评价、考核建议
1.建立“知识+技能+实践”的教学评价内容体系,突出项目成果评价。
2.以过程考核为主体,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
3.注重课程评价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加强行业、企业和社会评价。
(六)教学管理
1.配备合理的专兼结合教学管理队伍。
2.具备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教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
十、继续专业学习深造建议
毕业生可报考戏曲表演、戏曲编导等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教育、以及相关艺术专业的深造学习。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张红明
2011 年9月29日
第四篇: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讨论稿)
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
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讨论稿)
各市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保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的学制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等,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0.5年。
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3.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市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全日制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基本学制以5年为主。
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培养目标与要求
职业学校应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定位及专业特点,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一)中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选择。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选修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心理健康、职业健康与安全等。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包括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2.教学安排。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1~5学期教学周18周,周学时28,机动周2周。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l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约为1200~1320。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约为1800~1980。合理确定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分配和学期安排。集中实习实训不低于600学时。学校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可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主要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相关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如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实践)、大型作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教学安排。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前3年一般每周安排28学时,后2年一般每周安排24学时。1~9学期每学期机动周2周。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l小时折1学时)安排。总学时数约为50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总学分为260~280。实验、实习、实训、公益劳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10学分。
公共课程总学时约为2000,学分约为110。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包括:
专业课程总学时约为3000,学分约为160。合理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课时分配和学期安排。专业实践课程的总学时不低于1200。学校要认真落实《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
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六、教学计划基本框架
1.专业与专门化方向 2.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3.培养目标与规格
4.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5.职业能力 6.课程结构
7.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目标要求 8.教学安排表 9.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10.实训(实验)条件
七、教学计划管理
省组织力量制定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方案。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有关要求,科学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适时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管理监督,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和各级职教教科研机构要加强指导工作。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就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1.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2.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推进改革创新,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3.大力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支持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职业教育,并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明确举办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完善管理模式,促进学历教育与培训有机衔接;整合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发挥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收集、发布国内外行业发展信息,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与推广,2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方向 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
6789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