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5 00:3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方向 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 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必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

6.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7.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实施衔接 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8.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9.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推动各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与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建设,优化专业的布局、类型和层次结构。

10.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11.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人成才。

12.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1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确定

优先发展的区域、学校和专业,探索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制定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办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14.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各地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

16.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推动和督促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组织指导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

17.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四、加强保障 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

18.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统筹规划管理。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协作和优质资源共享。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把握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9.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各地要加快制定和落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认真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实现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按编制足额拨付经费。对举办有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其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进一步提高新增教育经费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基本形成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

极性,健全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合力。

20.重视分类指导,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切实加强三年基本学制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充实办学资源,加强规范管理;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优选招生专业,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探索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对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实施一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全面提高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分批确定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加强课程整体设计。大力发展各类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切实根据生源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注重因材施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可申请适当延长或缩短基本修业年限,毕业证书应对生源、学制、学习渠道、培养地点等给予写实性描述。

21.推进普职渗透,丰富学生发展途径。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学习提供渠道;职业学校要为本科院校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方便。结合地区实际,鼓励中小学加强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要为其提供教师、场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对于希望升入职业学校或较早开始职业生涯的初三学生,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班或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课程衔接、教师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

22.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协调发展环境。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的法律责任和权利,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以督查经费投入、办学条件达标和教学质量为主,加强督政、督学,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积极开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吸收企业等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教 育 部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方向 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 奠定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必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

6.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7.以内涵建设为着力点,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实施衔接 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8.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9.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不同职业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推动各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与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建设,优化专业的布局、类型和层次结构。

10.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11.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人成才。

12.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13.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查方式。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确定优先发展的区域、学校和专业,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制定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办法。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14.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1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各地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新进专业教师应具有一定年限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

16.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推动和督促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组织指导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

17.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四、加强保障 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 18.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统筹规划管理。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协作和优质资源共享。地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把握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9.加大投入力度,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各地要加快制定和落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认真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高等职业学校逐步实现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按编制足额拨付经费。对举办有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其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进一步提高新增教育经费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基本形成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健全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合力。

20.重视分类指导,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切实加强三年基本学制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充实办学资源,加强规范管理;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优选招生专业,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探索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对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实施一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全面提高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分批确定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加强课程整体设计。大力发展各类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切实根据生源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注重因材施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可申请适当延长或缩短基本修业年限,毕业证书应对生源、学制、学习渠道、培养地点等给予写实性描述。

21.推进普职渗透,丰富学生发展途径。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学习提供渠道;职业学校要为本科院校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方便。结合地区实际,鼓励中小学加强劳动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等职业学校要为其提供教师、场地、资源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对于希望升入职业学校或较早开始职业生涯的初三学生,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班或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课程衔接、教师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

22.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协调发展环境。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的法律责任和权利,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以督查经费投入、办学条件达标和教学质量为主,加强督政、督学,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积极开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吸收企业等参加教育质量评估,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就进一步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行业指导重要性的认识

1.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认真指导职业学校办学,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产教结合,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确保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适应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离不开行业的指导。

2.强化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十二五”时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当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还不够健全,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力的必然要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职业教育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推进改革创新,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二、依靠行业,充分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3.大力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支持行业根据发展需要举办职业教育,并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明确举办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完善管理模式,促进学历教育与培训有机衔接;整合行业内职业教育资源,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发挥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收集、发布国内外行业发展信息,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与推广,23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教职成„2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制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现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方向 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职业教育新使命。“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求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

2.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任务。“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内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要求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区域、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4.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要求。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

67891011***8-

第四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现就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衔接课程体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课程衔接,是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正处于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开局阶段,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建设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课程体系,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设衔接课程体系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全面展开,职业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与教学上的脱节、断层和疏离是制约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的重点因素。因此,必须把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3.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实现人才系统化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招生考试、质量评价、校际合作、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实训条件等方面的全面统筹和有效衔接,建设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为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奠定坚实基础。到2020年,建立科学完善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和制度化,成为“适应需求、内部衔接、外部对接、多元立交”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保障和有机组成部分。

5.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需求引导,服务发展。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不适应、不衔接、不配套的问题,实现全面衔接、系统贯通,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和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根据技术技能人才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统筹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根据行业和地方发展实际,制定整体推进计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坚持制度创新,重点突破。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形成相关利益方参与的社会共建机制,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制度。从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入手,先试点,后推广,着力突破主要困难和重大障碍。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鼓励各地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不同模式和途径,鼓励衔接课程多样化、多形式和特色化建设。发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骨干校引导和带动作。重点扶持农村、西部、民族地区,以及涉农专业、民族工艺等专业开展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三、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6.推进培养目标相衔接。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类型、规格及目标定位,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职和高职相同或相近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的关系,保证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推进专业设置相衔接。根据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加快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推动各地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与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层次和类型结构,建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制度。

8.推进课程内容相衔接。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动的课程设置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实际要求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需要,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统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开展教材建设。通过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参与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和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服务能力,使课程和教材能够及时反映产业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9.推进教学方式相衔接。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强化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10.推进招生考试相衔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和继续学习制度,推广“知识加技能”的考试方式。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技能不断提高的学习通道。研究制定职业院校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在实践岗位有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免试就读职业院校的政策。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11.推进校际之间相衔接。以区域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为重点,在现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校际合作的基础上,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校际衔接改革创新,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间的衔接、贯通模式,探索各层次职业院校之间衔接的合作模式、方法、途径等,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以集团化办学为主,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校际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开展集团化办学,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

12.推进质量评价相衔接。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模式,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衔接。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组织和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探索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吸收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13.推进师资建设相衔接。统筹规划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各地要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制定完善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兼职教师措施。

14.推进实训条件相衔接。统筹制订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相衔接的专业仪器配备标准,建立健全职业院校专业仪器设备配备标准体系。支持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和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教学与生产合一的开放式实训基地。15.推进校企合作相衔接。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建设,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兼职教师选聘工作。组织指导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习、就业推荐等工作。

四、切实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领导和保障 16.加强组织领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布局,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和协调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作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议程,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抓好落实。要把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与中等和高等示范校建设等重大项目实施有机结合起来,突破关键环节,实现整体发展。

17.加大经费投入。各地要建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地方教育事业和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并做到逐年增长。要积极引导行业企业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人才、设备、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18.完善政策措施。各地要根据实际,完善相关政策,为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以督查经费投入、办学条件达标和教学质量为主,加强督政督学。组织开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作为考核政府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第五篇:教育部副部长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

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1 年 6 月 25 日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在全国上下全面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整个教育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部署,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的背景之下,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框架下,召开本次会议,意在进一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今年以来,教育部经过广泛调研,正在起草《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已经教育部党组讨论并原则通过,目前正在办文过程中。

今天的会议,既是座谈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贯彻落实的思想动员会、工作部署会。主要内容讲四点意见:一是充分认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二是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三是落实责任、扎实工作,加快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四是保证中职招生规模,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一、充分认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党中央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确定的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

(一)国际社会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

经验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德国、瑞士等国家提升和保持其产业、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高水准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上。对此,国际社会具有高度的共识。

2010年3月,欧盟发布《欧洲2020战略》。根据这一战略,2010年12月,欧洲各国教育部长在比利时布鲁日召开会议确定了欧洲到2020年职业教育发展的11个战略目标以及38条政策建议,其总目标就是形成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劳动力市场适应性,生涯导向、创新性、容易获得、质量更高、更灵活,并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英国就业和技能委员会于2009年10月发布了《英国2020目标:发展世界一流技能和工作》。同年11月,英国企业、创新和技能部颁布《实现2020目标:技能、工作和经济增长》及《为了发展的技能:国家技能战略》两个政策文件,提出要使英国在技能、工作和生产力领域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前八个国家之一,要最大限度地提升人口的技能,发展更加灵活和反应性的技能开发和就业体系。澳大利亚政府理事会于2009年4月作出决议,将原来的职业技术教育部长级理事会改为“第三级教育和部长级理事会”,从而把职业教育培训与高等教育、国际

教育、成人和社区教育、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就业、青年政策等纳入到同一管理体系。

(二)我国经济社会历史阶段的新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是我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是我国进入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时期。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三是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

四是我国进入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速时期。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五是我国进入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重点时期。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综合国内外的因素,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任务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为迫切的就是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尽快解决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脱节、重复、断层,职业学校学生升学和成才渠道不畅和效益不高等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满足两个根本要求:一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二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要点:

一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主动服务于经济发展和产业变化。

二是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更开放更灵活,受教育者是可以持续成长的。

三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要统筹规划安排,保持合理比例,有针对性地培养中级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要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中职学生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原则和工作方式。

原则: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制度、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工作方式:坚持问题入手。着力解决职业教育理念、结构、质量、脱节、投入和

制度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坚持科研先行。将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转化为立项课题,开展全局性的系统化、针对性研究,为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坚持分类试点。在确立体系建设阶段任务、工作重点、具体模式等方面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实际通过试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二)中高职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基础

科学定位:

没有中高职的协调,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就很难建立协调和融合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不会相适应。

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应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应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

重要途径:

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实现与产业的对接,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与节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重要任务:

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

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作为工作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

(三)中高职有效衔接是促进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

要以十个衔接为切入点

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衔接。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二是实现专业结构布局的有效衔接。要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编制和推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

三是实现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效衔接。要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

四是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衔接。根据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针对性、系统性,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五是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结合的优势,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重点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强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统筹规划,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六是实现人才成长途径的有效衔接。拓宽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提供条件。

七是实现教师培养培训的有效衔接。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表彰与奖励继续纳入高等教育系列,在中等职业学校扩大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试点,鼓励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联合开展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

八是实现行业指导作用的有效衔接。支持和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本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参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培训。

九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衔接。以集团化办学为重点,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十是实现教育评价改革的有效衔接。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有效衔接。

三、落实责任,扎实工作,加快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

(一)加强统筹规划

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统筹,结合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的实施,支持和督促市(地)、县级政府履行职责,促进职业教育区域协作和优质资源共享。

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把握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合理规划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和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支持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

各地要加快制定和落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规定。

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继续纳入普通高等学校系列,逐步推广国家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达到本地区同等类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生均预算内经费标准的做法。

中等职业学校按办学规模和编制足额拨付经费。对举办有初中后五年制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学校,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其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

进一步提高新增教育经费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基本形成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健全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形成有利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合力。

(三)重视分类指导

切实加强三年基本学制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充实办学资源,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比例,优选招生专业,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探索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对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实施一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养。全面提高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规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依据区域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分批确定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专业,加强课程整体设计。

大力发展各类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切实根据生源特点制定培养方案,注重因材施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可申请适当延长或缩短基本修业年限,毕业证书对生源、学制、学习渠道、培养地点等给予写实性描述。

(四)推进普职渗透

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提供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学习提供渠道;职业学校要为本科院校学生技能培训提供方便。

结合地区实际,鼓励中小学开设职业指导、加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对于希望升入职业学校或较早开始职业生涯的初三学生,初级中学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班或与职业学校合作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课程衔接、教师协作、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

(五)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

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促进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的法律责任和权利,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以督察经费投入、办学条件达标和教学质量为主,加强督政、督学,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积极开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鼓励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评价,探索建立职业教育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四、保证中职招生规模,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2010年,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68.1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231.8万人,推动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了82.5%,进一步巩固了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结构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今年中职招生面临的形势。

(一)要充分认识保证中职教育规模的艰巨性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要达到4500万人,2020年要达到4700万人,其中中职在校生规模2015年要达到2250万人,2020年要达到2350万人。也就是说,中职在校生规模还要比现在增加近129万人。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部门的统计,2011年全国应届初中毕业生预计为1751万人,比2010年的1797万人减少46万人,由于普通高中先招生,职业学校后招生,这无疑将对处于弱势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带来新压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1751万的初中毕业生,从理论上是可以满足普通高中招生830万人左右、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20万人的需求的。

实际问题是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未毕业就外出打工,致使中职招生实际生源不足的问题频繁出现。加上各省职业教育资源与生源配置差距较大,如一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相对不高的西部省份,明显存在生源富余、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一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比较高的东部省份,明显存在职业教育资源富余、生源不足的问题。多种因素的叠加,无疑增加了中职招生的难度,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采取有力措施,要确保今年招生820万目标的实现

201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强调,要分类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当前要努力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要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各地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促进就业的需要,积极调整本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推动高中阶段教育科学发展。

二要深化中职招生制度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体现“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办学理念,积极拓宽招生渠道。广泛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青年农民、农民工、在职职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三要大力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

四要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各地要加强统筹,促进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学校和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促进优质资源效益最大化,推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五要继续实施招生工作“阳光工程”。中等职业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乱招生、乱收费、乱办学;不得参与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组织的非法招生活

动;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与招生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对违反招生纪律的,要追究当事人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并予以严肃处理。

六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各地要广泛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和相关优惠政策,宣传职业教育的办学典型和优秀毕业生,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氛围。

同志们,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的开局之役、关键之役,大家肩负着神圣而又艰巨的历史使命。希望大家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深刻认识担负的历史责任,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和任务,全力以赴,奋发有为,为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下载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