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15:35: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电子政务能力、数字校园水平和人才信息素养,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基础和战略支撑

1.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有力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的深层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对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挑战,为教育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崭新空间,以信息技术特别是宽带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强大支撑的新一轮学习革命已见端倪。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先实施教育技术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创新、整合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优势,扩大 国民受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适应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趋势,迎头赶上发达国家教育技术水平,构建国家教育长远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

2.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步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正在围绕转方式、调结构,精细化、规模化地推进各行各业信息化深入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深度融入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产品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设施和业务管理过程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对在职职工和新生劳动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规模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适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要求,提高在职职工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岗位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技能的紧迫任务。

3.近年来,不少地方、行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技术培训和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于有效扩大、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职业教育资源,大幅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坚持科学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

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创新引领,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专家支持、学校创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水平,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和提高质量。加快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共享型职业教育网络,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逐步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集团化和规模化发展,促进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动态适应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

5.到2015年,职业院校配备够用适用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90%的职业院校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各项应用;85%的职业院校按标准建成数字校园;90%的成人学校及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宽带接入;其他学校都能建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建成数字化资源播放平台。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不断完善各级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建成国家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公共环境,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务管理和职业院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学生信息技术职业能力认证机制。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三、推进改革创新,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6.努力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立和完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建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相互协作的网络化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加强省级职业教育网站建设为重点,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泛在、先进、高效和实用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提高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职业院校要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基础,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加快信息技术终端设施普及,重点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数字化场所和设施。努力建成支持学生学习、学校办公和政府决策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

7.加快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包括行业标准库、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库等)、名师名课音像以及专业群落网站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建成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机制、认证体系和共享模式。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支持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基地。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资源共 建共享机制。依托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8.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政务信息化作为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超前部署、积极推进、创新应用。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指导建设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各地按规定确保全国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的采集、报送和统计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加强本地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建设覆盖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办学和学生资助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国家职业教育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性、关键性和前沿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9.加快提高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水平。教育部制定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各地和职业院校要建设宽带、泛在、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教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促进常规装备和信息化装备协同融合;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引导广大师生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学员、教师队伍、办学经费、基本建设、条件装备、教务、校企合 作等关键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10.提升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养。继续实施全国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制订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依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和培训机构以及有关企业,支持建成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健全培训、考核和认证机制;重点推进全国职业院校信息主管培养,每所学校重点培养一名主管数字校园建设的行政领导、一名正高级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一名校园网网络主管。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各地要鼓励学校组织在职人员学习、应用和创新教育信息技术,逐步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

11.大力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多层次互补、多模式共存和多样化发展的现代远程职业教育,逐步形成高度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成全国职业教育网络学习的平台;按照有关规定支持和鼓励示范性职业院校、有条件的企业、行业组织及其他机构向社会提供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建成农村和城市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为当地科技文化推广、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终身学习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多渠道创新远程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推动优质信息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和跨机构远程共享。

12.加大信息化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学校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必修课教学,积极开设相关选修课,多渠道提高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 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定期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引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大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力度,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融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着力办好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工业设计(CAD)、现代物流、智能楼宇、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行业企业用人紧缺和就业前景较好的新专业和培训项目,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切实加强管理,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13.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组织管理。成立教育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专家组,研究制订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协助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参与实施国家职业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项目,开展或受委托开展对社会组织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活动进行资格认证、质量评定和绩效评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职业教育资源服务机制、专家团队和技术支持体系。各学校要建立由校长牵头的信息化领导机制,设立数字校园管理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部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本校的信息化工作。

14.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落实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制定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报我部备案。把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衡量一个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办学评估指标体系,并适时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项评估。将数字校园建设作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职 业教育先进地区等国家项目评审、建设和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实施全国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和职业教育信息化综合试验区项目,发挥其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

15.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争取中央财政加大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鼓励各地设立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国家和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其他教育专项经费和职业教育工程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职业院校与研究机构、企业等开展信息化应用项目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向职业院校捐助符合标准的优质信息化软件、资源、设备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向社会开放信息化设施和信息服务。

16.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定期举办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研讨活动,促进地区、行业、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推广和项目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软硬件产品和服务方案等方面的研究;支持各地、学校、行业、企业和有关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交流与合作活动。加速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研究,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数字化软硬件产品和服务。

17.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规范管理。教育部制定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和专项管理规范。要求职业院校、研究机构、有关企业以及其他有关社会组织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和技术标准,增 强法制观念,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活动中做到科学、诚信、自律。开展健康数字校园创建活动,切实做好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共建共享等各项工作,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化创新、高效率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二年五月四日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9] 号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现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1.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推动职业院校资源整合、重组和共享,以专业、行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相关组织组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实现学校、企业、行业和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践表明,集团化办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符合中国国情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 途径;是促进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办学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

2. 认真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推进集团化办学的紧迫性。总体上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覆盖面比较有限,好的经验尚未得到推广;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缺乏足够的活力;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需要进一步扩大;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与监督有待加强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步伐,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和实现方式

3. 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积极推进、注重效益的原则,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和共享,积极组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各级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要逐步牵头组建或参加有关的职业教育集团,并努力在集团化办学中发挥骨干支撑、示范引领和中心辐射作用;县级职教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要逐步加入有关的职业教育集团,与其他成员共同发展。其他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都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其它院校的联系,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办学。

4. 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几个重大关系。一是校企合作关系。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突出行业特 色,形成以专业、行业为纽带,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型集团。二是城乡合作关系。把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区域合作关系。通过组建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带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和协调。四是中、高职合作关系。明确中高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定位,既注重衔接,又注重区别,在集团内实行统一领导、分层办学、分层管理,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健康发展。

5.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各地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即,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各地要研究借鉴这些地方的做法和经验,加快形成符合当地实际、富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步推广中等职业学校“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经验;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行学生“一年在县级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骨干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做法。全力推进突出行业特色、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三、加强建设,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生机与活力

6.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各职业教育集团从合作办学的实际和需要出发,以签订协议或备忘等方式明确职业教育集团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形成成员之间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稳定合作办学关系。以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等方式成立目标明确、机构精简和运行高效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组织,合理设置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执行、协商、调解等工作机制。完善组织章程、工作程序和各项管理制度。

7.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各职业教育集团要根据成员各自的优势、特点和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和信息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培训在职员工、提供实习学生、参与生产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鼓励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鼓励学校在企业设立教室和实训基地。鼓励行业企业依托产业举办职业院校,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鼓励学校依托专业举办企业产业,以专业教学促进产业发展。鼓励学校之间在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实训条件等方面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开放共享。

8. 适应集团化办学需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找准利益的共同点,构建和实施学校、企业、行业等各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运行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和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专业、更新课程、选取教材,突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基本教学 制度改革,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方面的改革。

四、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管理办法,为集团化办学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

9.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方式,扩大职业院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与行业、企业和其它院校的多样化合作;引导和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鼓励其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人、财、物和信息等各方面的资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督促和支持企业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落实国家规定的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

10. 加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管措施,规范办学行为。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重大变更或撤销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或有关行业部门审核同意。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得以职业教育集团的名义从事任何违法违规活动。集团成员必须遵守章程,团结诚信,友好合作。

五、加强领导,大胆实践,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

1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精心筹划、加快推进。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统筹、协调、督导和管理。将集团化办学的开展情况纳入职业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衡量一个地区、部门或学校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定期检查评估,对于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或奖励。在教育改革、经费投入、师资培训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对职业教育集团给予更多支持,各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向集团化办学成效突出的地区和单位适当倾斜。

12. 各地要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在若干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破常规、先试先行,积极探索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方法。鼓励有关方面开展集团化办学的人员培训、经验交流与合作洽谈等活动;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加快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九年二月 日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9]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现就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重要意义

1.近年来,不少地方和职业院校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推动职业院校资源整合、重组和共享,以专业、行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相关组织组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深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加强区域合作和城乡合作,实现学校、企业、行业和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践表明,集团化办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是符合中国国情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和办学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必然选择。

2. 认真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推进集团化办学的紧迫性。总体上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还处在探索阶段,覆盖面比较有限,好的经验尚未得到推广;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缺乏足够的活力;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需要进一步扩大;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协调与监督有待加强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开拓创新,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步伐,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模式和实现方式

3. 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积极推进、注重效益的原则,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和共享,积极组建各类职业教育集团。各级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示范性职业院校要逐步牵头组建或参加有关的职业教育集团,并努力在集团化办学中发挥骨干支撑、示范引领和中心辐射作用;县级职教中心和农村职业学校要逐步加入有关的职业教育集团,与其他成员共同发展。其他有条件的职业院校都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其它院校的联系,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办学。

4. 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几个重大关系。一是校企合作关系。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突出行业特色,形成以专业、行业为纽带,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型集团。二是城乡合作关系。把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区域合作关系。通过组建跨区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带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的平衡和协调。四是中、高职合作关系。明确中高职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科学定位,既注重衔接,又注重区别,在集团内实行统一领导、分层办学、分层管理,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健康发展。

5. 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效模式。近年来,各地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即,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各地要研究借鉴这些地方的做法和经验,加快形成符合当地实际、富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步推广中等职业学校“一年学基础知识、一年学职业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经验;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行学生“一年在县级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骨干职业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做法。全力推进突出行业特色、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三、加强建设,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集团办学的生机与活力

6.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各职业教育集团从合作办学的实际和需要出发,以签订协议或备忘等方式明确职业教育集团成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形成成员之间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稳定合作办学关系。以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等方式成立目标明确、机构精简和运行高效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组织,合理设置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执行、协商、调解等工作机制。完善组织章程、工作程序和各项管理制度。

7.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各职业教育集团要根据成员各自的优势、特点和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和信息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可以是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培训在职员工、提供实习学生、参与生产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可以是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鼓励企业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鼓励学校在企业设立教室和实训基地。鼓励行业企业依托产业举办职业院校,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鼓励学校依托专业举办企业产业,以专业教学促进产业发展。鼓励学校之间在专业设置、课程资源、实训条件等方面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开放共享。

8. 适应集团化办学需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建立和完善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找准利益的共同点,构建和实施学校、企业、行业等各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运行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巩固和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专业、更新课程、选取教材,突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基本教学制度改革,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方面的改革。

四、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管理办法,为集团化办学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

9.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鼓励和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和措施。加快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职业教育的方式,扩大职业院校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自主权,鼓励和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与行业、企业和其它院校的多样化合作;引导和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鼓励其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人、财、物和信息等各方面的资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督促和支持企业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落实国家规定的教育税收优惠政策,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

10. 加大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管理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监管措施,规范办学行为。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重大变更或撤销须经教育行政部门或有关行业部门审核同意。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得以职业教育集团的名义从事任何违法违规活动。集团成员必须遵守章程,团结诚信,友好合作。

五、加强领导,大胆实践,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

11.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精心筹划、加快推进。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统筹、协调、督导和管理。将集团化办学的开展情况纳入职业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衡量一个地区、部门或学校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定期检查评估,对于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或奖励。在教育改革、经费投入、师资培训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对职业教育集团给予更多支持,各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项目向集团化办学成效突出的地区和单位适当倾斜。

12. 各地要开展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在若干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破常规、先试先行,积极探索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方法。鼓励有关方面开展集团化办学的人员培训、经验交流与合作洽谈等活动;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加快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方式,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九年二月日

第四篇:教育部要求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教育部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新华网海口2月27日电(记者郑玮娜)记者从正在海口召开的2009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经验交流会上了解到,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校企合作、区域合作、城乡合作和校际合作。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办学模式。即以城带乡、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等。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强化校企合作,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形成以专业为纽带、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职教集团;强化城乡合作,发挥优质职业教育辐射作用,形成城乡一体的职教网络;强化区域合作,带动中西部职业教育发展。

为此,教育部要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适应集团化办学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规划,将集团化办学的开展情况纳入职业教育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衡量一个地区、部门或学校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

第五篇:绍兴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绍兴市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课程改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改革顺应了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课程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对接当地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3.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特色求学校发展,以质量求专业发展的理念。课程改革不但可以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加快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够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指导,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实际为基础,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选择性为主旨,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优化专业设置、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弹性学分制”评价机制,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等配套改革,创新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2.基本思路

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以三所省级中职课改试点学校为龙头,推动全市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形成市县联动、区域推进、同步实施的课改格局。通过3-5年努力,全市职业学校初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多元化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明晰,办学特色更加凸显,综合实力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

三、实施措施

1.建立多次选择机制,强化职业生涯教育。

以以为人本原则,要让学生有机会根据兴趣爱好、就业和高考意向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要让学生有机会选择就业或高考意向。

学生从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升到中职教育,是人生路上第一次选择,往往会有一些盲目、偏面和随意性,随着进校后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对职业教育、专业方向、职业工种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个人成长方向有理性思考和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允许学生专业方向和毕业后意向作调整,避免选择的盲目性。

学校在招生时,要加强宣传,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有关信息。学生进校后,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开展下企业、专家职业指导、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更多地给予学生关于专业情况、职业岗位、就业方向的体验和感受。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置“生涯教育咨询室”、配备职业生涯指导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确立发展目标。

学校要逐步建立选择机制,制订相关政策和制度,合理引导分流。让学生进校后有多次(至少两次)选择的机会,第一次选择可安排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后,选择的侧重是专业或专业方向,第二次选择可安排在第二学年后,选择的侧重是就业和高考意向。

2.推行弹性学分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继续推动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制订学生选修、免修、重修和学分替代等办法,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方式,包括课程完成即给学分,课程完成经书面考试合格后给学分,课程完成通过相关的技能考核或产品制作合格后给学分,等等。要规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拓宽学分的获得途径,将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创业创新成果及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学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兴趣特长。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完善学分制,鼓励工学交替,长短学期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为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分互通互认等提供制度保障。

3.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以选择性原则,构建相配套的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各试点学校要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立足学校、学生实际和专业实际,打造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选择性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模块” 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的50%,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及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

“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分“限定选修”和“公共选修”两种,原则上按二选一比例向学生提供选修课程科目。“限定选修”课程是分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拓展和延伸,以及为高考方向充实文化、专业理论课等知识。“公共选修”课程是指面向全校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公共选修课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可包含通识课程、公共艺术课程、知识拓展课程、技能拓展课程、体质和修养提高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可以涵盖较广泛的内容。

“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中均应设置实训实习课程。原则上,为直接就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4.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

创新教学方法。各职业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一步探索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六定模式”顶岗实习,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结合。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各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有机组合,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学的育人质量为标准。创新学习方式。各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尝试开展“导生制”、“导学案”等学习方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创业教育、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

加强教学现场管理。随着教学形式多样化的产生,学校要根据课改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流和选课,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防止出现选修课开成“放羊课”、“游玩课”等现象。

5.加强专业建设,挖掘教学资源。

多样性的教育教学形式开展,需要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作支撑。各职业学校要以课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要增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教师的潜力,着力建设网络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校本教材。积极做好师资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发挥教师自身知识特长,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和教材。6.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发展。

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学生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一是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和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与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二是评价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应体现职业能力目标,注重过程性、综合性的评价,坚持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四、保障机制

1.成立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

课程改革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教育局将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研究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和规范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

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成立相关的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校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和完善课程管理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积极发挥职教集团的功能,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推进学校课改工作。

2.提升基础能力,满足课改需要。

课改的实施对中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各学校要站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充实习实训场所,更新设备设施,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网上学习的平台,服务课改要求。

3.开展专题培训,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中职课程改革推进的最重要保障因素,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省课改方案和市课改实施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五项”课改原则,定时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和总结交流。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兼职教师的作用,形成校内校外、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团队,适应选择性课程体系实施的需要。4.发挥教研作用,构建交流平台。

各教研大组要在课改中积极发挥作用,紧紧围绕课改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制订新课改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要以教研大组活动为平台,积极交流课改新动向、新经验,研究和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课程改革提供科研支撑。

2015年3月1日

下载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