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品德德育渗透总结
小学品德德育渗透总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告诉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该使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使他们主要在思想道德、能力、身体、心理等几个方面形成一些列优良的素质。这些主要发面的素质基本上都包含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和学会学习三个大方面。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儿童在品德与生活科教学上应着重在“三条轴线”“四个方面”。三条轴线是
1、儿童与自我
2、儿童与社会
3、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1、健康、安全地生活
2、愉快、积极地生活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4、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所以,品德与生活一科的德育渗透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其中包括: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真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4、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5、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6、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7、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因为老师们坚持不懈地开展德育教育,所以同学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道德判断能力,日常生活中能以正确的道德标准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
正是因为德育的层层深入、长抓不懈,所以学生是非观念明确,爱憎分明,初步养成了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学风较好,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把德育与课本、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必定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四有新人!
第二篇: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德育渗透总结
大场镇中心小学2016-2017学第二学期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德育渗透总结
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因而,作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就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我是这样进行德育渗透的:
1、结合教材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2、培养教育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结合第二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习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从而获取新的认识、新的思路,不断地提高其分析的能力,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发明创造的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促进的作用。
3、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主体教学方法,使其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让其有自主思维和意识的参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学不学无所谓,学多学少无所谓。”的思想中转变过来,使其认识到“学生时代就是学习,是不断学习”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通过获取知识的过程,确立信念,全面发展,这是德育发展的途径。德育渗透与教学改革,德育渗透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学改革的过程,它应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改革相统一。
4、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了解品德与生活结构,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总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品德改革的需要,也是品德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
第三篇:品德与生活德育渗透
《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教材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本册共有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爱心行动,共5课。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共4课。第三单元为自己喝彩,共4课。第四单元:夏日炎炎,共5课。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
本册教学内容分4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若干活动主题,各活动主题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整体地为单元主题服务。每个单元内容结构呈树状分布。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二年级儿童已经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知识,培养了能力,并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掌握了儿童与自
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基础知识和某些技能。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及时的整理反思提高。潜能生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充分体验生活,领悟生活。
四、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各个单元的目标主要体现如下:
能初步分辩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选
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体验帮助他人、给他人提供方便的快乐,有同情心,愿意帮助他人。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二)分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教育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
(3)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3.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2)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4.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能分辨是非,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2.乐于帮助他人。
3.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4.能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六、教学方法及措施
(一)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实质。
(二)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
(三)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四)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
(五)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
(六)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开拓性地寻找和使用教学资源。
七、课时安排
本学期以19周计算,每周3课时,合计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爱心行动” 15课时
第二单元“我的家乡”12课时
第三单元“为自己喝彩”12课时
第四单元“夏日炎炎”15课时
复习测试3课时
457课时。2012年9月1日
第四篇:品德与生活德育渗透
2013年春品德与生活德育渗透
今年,我校教育的重点是家大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此,我校在全体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只是依靠大型活动,远远答不到预期的效果.要想从根本上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必须要从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出发,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营养的重要途径,而品德学科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新课程下的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统一,也就是说,新课改精神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它在德育体系中的作用更大,更切合学生的实际。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点滴中接受深刻的德育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等等。作为品德学科的教师,我在平时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一、找准回归生活的切入点,在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
我在平时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注意把握儿童实际生活情况找准生活中的切入点。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中呈现了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我在教学中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模拟交通规则情景,做交通安全游戏等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爱生命,使之健康、安全愉快地生活。
二、挖掘资源,提升品德教育的着力点。
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
教材,要大量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开展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教育。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我们举办了一次“丰收展”活动,同学们很高兴。在上课时,我用卡片标出“水果类”、“粮食类”、“蔬菜类”“干果类”等各类农作物,让学生们把带来的东西放在相应的位置,接着让同学们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感知各类果实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这些果实是从那里来得,说说父母的劳动情形,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懂得应该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者。
三、拓展延伸,践行品德形成的落脚点。
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操作、交流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行为以及情感态度得到升华,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课,在开展“我能行”的活动后。可以让学生把会整理的事做个列表,列出自己每天会做的事,并留出给家长写评价意见的地方。这样,既锻炼了孩子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总之,品德课作为实施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我会更加努力地进行探索、创新学习、使我们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
第五篇: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总结(模版)
小学科学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总结
杏林中心小学 高碧娟
当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时很注意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构建实验组织教学,但往往忽视科学教育教学的思想教育内涵,甚至在科学教育教学时与思想教育相抵触,使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如在三年级的《神奇的水》一课教学时,学生都知道水的一些相关特性,但是认识上还是相对来说比较表面。为了让学生认识水具有表面张力,我又准备了两组实验,以及一个体验游戏,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课上学生观察种子,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科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科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实验中,交给学生如何维护教室卫生和个人卫生,怎样正确倒取清水、处理污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成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精神。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存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必然要和我们这个社会发生各种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而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必须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拥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增加了团队意识。教学《尽可能多的提问题》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观察物体,比一比哪一组提出的问题最多。这样既发挥了个体的才智又注重了小组的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五、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这些点滴,那么德育在我们的课堂上无处不在。像教学《校园里的植物》,向学生介绍我国我国丰富的林木资源,《有序的生态系统》通过表演情景剧等方式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其实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也可能会被遗忘。但是优良的品格一旦形成,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是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人,才可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我们也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