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孔子拜师》案例
《孔子拜师》案例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以前教过。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并没有在交流中饱满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反复思索:怎样才能让学生与文本走得更近,在深入思考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于是我改进设计,有了这第二次教学。
片段:
课件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学生齐读)师:他们是谁? 生:孔子和老子。
师:”人们”指的是哪些人? 生1:老百姓。
生2:孔子和老子的学生。
生3:一些和孔子、老子一样有学问的人。
生4:所有认识他们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对”人们”这个词理解很到位?带着这份理解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佩服、敬重孔子和老子? 生2: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佩服、敬重?
师:真是提问题的高手,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用书中的话回答。
(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交流一:
生:“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师:谁注意了“老师”前面的一个词?
生:“老师”前面的这个词是“远近闻名”。师:用心把“远近闻名的老师”念上两遍,怎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远近闻名? 生1:一定是很有学问的老师。
生2:一定看过很多书。
生3:学生一定很喜欢他,很佩服他。
生4:我想,会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
师:你猜对了,知道孔子有多少弟子吗?(学生摇头)
师:(课件出示孔子简介)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可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看过很多书,学生很喜欢、很佩服,有很多人想拜他为师的远近闻名的老师却总觉得——(生接读)“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自评:通过推想形成前后反差,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孔子具有什么样的品行,请用课文中孔子说的一句话来回答。
生: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板书:学无止境)
师:所以,课文的结尾写道(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学生大声齐读)交流二:
生:“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师:孩子,我听明白了,你把“七十多岁”、“头发胡子全白了”读得特别重,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老子年龄那么大,连头发胡子都白了,还亲自来迎候他的学生,我很佩服。
师:老师迎候学生让你很佩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师可能在这儿等候了一个小时,也可能等候了——
生: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一个上午,一整天……
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亲自迎候远道而来的学生。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课件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学生大声齐读)
交流三:
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赶到了洛阳。”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让你体会到孔子去洛阳拜师的艰难。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师:如果让你选择一个最能表达孔子去洛阳拜师艰难的词,你会选择哪个词? 生:“终于”。
师:整整几个月,一百多天呀,他可能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1:走路口渴了,没有水喝。
生2:还会经常饿肚子。
生3:如果找不到住的地方,就只能在路边睡觉。
师:这就叫“露宿”。
生1:他会感到很孤独,说不定会遇到强盗。
生2:晚上不能休息,要赶路。
师:是呀,日夜兼程地赶路为的就是早日见到老师。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来读读这段文字,相信这次你一定有更好的表达。
(指名读,齐读)
师:为了拜师求学,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学生大声齐读)
[自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要想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教师要琢磨如何创设一种与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建构一个以情动人的阅读话题,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使学生受到感染。] 交流四:
生:“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
师:哪些词让你感到孔子和老子特别令人佩服、敬重? 生:孔子“随时请教”。
生:老子“毫无保留”地传授学问。
(请学生给这两个词做上记号)
师: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孔子、老子什么样的品行?
生1:孔子虚心好学。
生2:孔子虚心求教。
生3:孔子的行动体现了学无止境。
生4:老子无私奉献。
(板书:虚心求教无私奉献)(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文章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学生大声齐读)……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关键在于老师是否为他们构建了一个精彩的阅读话题。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师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张口就答,教师零碎地问,学生简单地答,实为低效乃至无效的教学。适时提出具思考价值的问题,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为了让课堂真正成为对话的平台,在设计阅读话题时,要找到一个能辐射全文、思考度大,情趣浓的主问题,由此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其最近发展区,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章之间的对话。
在第二次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我以文章最后一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为支点,引导学生质疑,为全文的学习构建了一个主问题——孔子和老子什么样的品行受到人们的敬重?使学生的探究有了明确的指向,而且得以深入。
词语教学形式多样。
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中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他们用已有经验解决不了的词语,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迎候”、“行礼”,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敬重”,均可在教学时看68页图画帮助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中年级课文篇幅较长,一般来说,词语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即可理解。如,第二自然段中的“风尘仆仆”,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另外这一段中的“拜访”也要联系下文理解。而理解“渊博”一词时:既要联系前一句孔子年轻时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还需要联系课文结尾,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向老子请教学问。有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也需要学生联前想后。
比较情境理解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最后一段中先后出现了“佩服”“敬重”两个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如×××值日生工作负责,任劳任怨,在她值日期间,从来没有因为卫生不合格给班级扣分,这样的同学让我们(佩服)。李老师学识渊博,工作认真,教学水平高,这样的老师让我们(敬重)。还有文中的“拜访”和“拜见”也可以用此法。
联系已有经验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纳闷”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是值日生,当看到地面已经被打扫得干干静静时,自己很纳闷;还提到了同学们最近总是不团结时,也会这样说。另外,第二自然段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词语也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来理解。
分割——整合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先分解再整合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文中的“拜见”就是拜访会见,“敬重”就是恭敬尊重等。
换词理解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文中的“拜访”“称赞”“迎候”等,均可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
综合理解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通过查字典和词典也很难理解。这时可以应用综合法。这种方法可以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如文中的“风尘仆仆”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孔子从曲阜到洛阳路途的遥远,旅途的辛苦;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经验想一想自己长途旅行的感受;再让学生归纳这个词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了。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善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经验出发,必定会在词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孔子拜师教学案例
《孔子拜师》教学案例
官场兴龙小学
邢亚秀 教材简析 :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 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教学目标 :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 意思。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
要求:(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1)出示词语,认读: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 仆 行、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结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 学——受人敬重。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一)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二)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
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
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小结
(三)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学习。
1、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六、综合性学习:
1、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七、生字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迎”:里面不是“卯”或“印”。“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第三篇:孔子拜师教学案例
孔子拜师教学案例
A、片断一:
师:刚才这位大胆地猜出了老师手中这个盒里装的是棒棒糖,不错,说明他善于听取与汇合他人的意见,非常聪明,老师要奖励你。我奖给你一本《论语》。生(鼓掌)孔子拜师教学实录教学片断及其赏析
师:《论语》是谁的著作?
生(齐答):孔子。
师:大家不错呀,都知道《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本书。那我想问问同学们,谁了解孔子这个人?
生1: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
生2:他是古代人。
师:谁知道得更详细些。
生(都摇头,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老师)
师:大家不太知道吧,是呀,孔子生活的年代离我们太远了。黄老师这儿有一些关于孔子的资料,大家快速阅读一下。读完后看谁能用一句话简要地介绍一下孔子。
生(快速阅读,并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师(补充):孔子是世界上100位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之一,而且排名第5;世界还专门设立了„孔子奖‟奖励在教育事业上有特殊贡献的教师。”
师(接着):孔子的确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让人敬佩吧。(生齐声说:“是呀。”)那我想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恭敬工整地在上面写下“孔子”这个名字。生(全体认真地书写)
师(同时也在黑板上板题:孔子拜师)
★★我的感想:
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把课前组织教学的“方盒猜物”与揭示课题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真是鬼斧神工,天衣无缝,让人佩服。更让我欣赏的是,当师生一齐对孔子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黄老师趁热铁,“我请同学们在本子上恭敬工整地写下孔子这个名字。”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从资料上认识了孔子,更打心眼里记住了孔子,我想,学生们此时不单单知道孔子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而且对孔子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样的设计真是集艺术性与科学性于一体了。当然,如果在学生恭敬工整地写下了“孔子”这个名字的时候,能够再让他们深情地读一遍,我想,学生们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升华的,/课堂也会因此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另外,如果老师能够将在黑板上板题这一权利让一个写字非常漂亮的学生来行使的话,我想,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奖赏,也是对“课堂赏识”理念一个很好的践行。
B、片断二: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拜”这字,再看旁边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生1:“拜”左边表示徒弟或学生弯腰向师傅拜。
生2:“拜”左边代表徒弟或学生,右边代表师傅或老师。
师:是呀,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拜”左边是指学生或徒弟弯腰拱手向师傅或老师学习。右边其实也手,多一横表示学识丰富些,正是因为学识才会有会来拜为师傅呀。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拜”的意思,那谁来“拜一拜”黄老师?
生(争相拱手相拜)
★★我的感想:
对于小学生来说,如何快速有效地记住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尤其是一些难记的生字(如今天课堂上的“拜”字),如果教师只是生硬地拼拆或机械地从字典上搬出它的字义,效果不见得会很好。相反地,学生易于接受的是从形象上去识记。黄老师就善于从字的外形上去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巧妙地借助课文插图,学生不但记住生字的字形,而且大致地了解了字义,真可谓是“教得巧妙,学得轻松”。
不过,我对“谁能拜一拜黄老师”这一做法不敢苟同。课堂上只是让学生学着孔子在插图上“拜”的样子做“拜”的动作,这只是依葫芦画瓢的做法。因为孔子那个时代的礼节是那样的,拜见师傅(老师)要拱手弯腰相拜,朋友见面要拱手弯腰相拜,而我们生活在这种非常开化文明的时代,如果再受那繁文缛节的束缚不与时俱进的话,我们的教学有何意义?所以我认为,不应该对“拜一拜”老师这一做法浅尝辄止,要让学生学着孔子(古人)拜师的动作做一遍后,再说“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点即通。不过,现在你们是新世纪的小学生,那你们现在应该怎么„拜‟老师呢?(平时是怎么„拜‟老师的?)”这样,既让学生认识理解了“拜”字,也会对“拜”所蕴含的的现代礼节意义更加清楚。
第四篇:孔子拜师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习根据具体语境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品词赏句,积累和发展语言。.3.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师要真诚、无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孔子拜师》。屏幕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学生读。师: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如何? 生1: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很高。生2: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很渊博。
师:那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孔子二.读中感悟,学习品行。
(一)学习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想一想,孔子为什么拜师?
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
生: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
生:“渊博”是指知识多而广。
师: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而实际上呢?
生:实际上孔子的知识已经很渊博了。
师:你是从哪儿休会出来的?
老子)生:我是从“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这句话中“远近闻名”这个词体会出来的。
师:那你能理解“远近闻名”的意思吗?
生:“远近闻名”是指不管远的地方,还是近的地方,都知道孔子的名声。
师:是呀,三十岁的孔子已经很有名了,还要拜老子为师,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从中能体会到孔子很谦虚。
生2:我从中能体会到孔子很好学。(板书;谦虚 好学)
师:好,请你来读一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孔子的谦虚好学。
(二)创设情境,体会孔子路途艰辛
师: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天,孔子背上简单的行囊,匆匆地踏上了前往洛阳拜师的旅程。(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你能感觉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孔子路上很艰辛。师:你从哪里体会出艰辛?
生:我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体会到孔子的艰辛。师:跟老师读一读这两个词。(师领读,生跟读)
师:同学们,听,风呼呼地刮,雨,哗哗地下,孔子,停一停你赶路的脚步,找户人家遮遮风,挡挡雨,好吗?
生:不,我还是继续赶路吧,我要早点要洛阳。
师:走了一整天,孔子,饿了吧,找家客栈,吃吃饭,好吗? 生:不好,我就在树上摘几个野果子,在地里挖几根野菜吃吧。
师:天已经黑了,孔子,你的脚已经磨起了水泡,停下你的步伐,找家客栈歇歇脚,好吗? 生:不,我要节约时间,就靠在路边休息一下吧!
师:天还没亮呢,孔子,你怎么就起来了呢,再多休息一会儿吧!生:我要抓紧时间赶往洛阳。
师:在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这就是—— 生:风餐露宿。
师: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这就是—— 生:日夜兼程。
师:孔子日夜赶路,一路历经艰辛,他—— 生:终于赶到了洛阳。师:他这样辛劳,是为什么? 生:他想快点赶到洛阳。师:可见,他的心情—— 生:非常急切。
师:让我们试着读一读,读出孔子一路上急切的心情。(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评价:你真是一位急切的孔子。)全班跟他一起读。全班齐读。
(三)体会孔子和老了的谦虚
师:孔子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终于走到了洛阳城外,见到了他要拜访的老师——老子。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描写他们见面场景的语句。
(出示):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师:这两句话中,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 生:拜访——拜见
师:你知道“拜访”和“拜见”的意思吗?
生;“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也是敬辞,“拜会”、“ 会见”的意思。师:这两个词虽然有一点不同,但都是敬辞,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能感受到孔子对老子的尊敬。师:同桌自由练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两句话中也有一对近义词,你找到了吗?
(出示);“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 生:迎候——等候
师:“迎候”和“等候”都含有什么意思? 生;“迎候”和“等候”都含有等待的意思。师:能不能把这两个词换一换呢?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把“迎候”换成“等候”就不能表达老子的谦虚。
师:这两个人一个是七十多岁的大思想家,一个虽年纪轻轻,却也远近闻名,但他们都表现得如此谦逊,值得敬重。你还能从这一段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这种高尚的品格? 生: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觉老子和孔子的谦逊。请男生读上面一句,女生读下面一句。
师:面对谦虚的老子,孔子是如何回答的? 生:孔子说学习是无止境的。(出示这句话)师:为什么“学无止境”? 生:学习是没有尽头的。
生:知识很多,是学不完的。就好像我妈妈,也以前不会用电脑,现在为了工作,她必须学习用电脑。
师:是呀,“学无止境”是孔子的学习态度。他向老子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管制。他常说:“学无常师”,也就是说学习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他提出来的。齐读这句话,告诉你自己。再读这句话,告诉同学们们。大声读这句话,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师:请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中孔子与老子的对话,休会他们谦虚好的品行。分角色练读。指名读。
(四)体会孔子认真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师:从此以后,孔子就跟着老子学习,他是怎么学的? 生: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师:跟他一起读。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生:温帮而知新。生:学而时习之。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师:老子是怎么教的?
生:老子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孔子。师:再读。板书:毫无保留 师:孔子和老子,一个谦虚好学,一个诲人不倦,一个不耻下问,一个毫无保留,多么伟大的古代学者风范啊!难怪人们如此敬重他们。读:(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再读。三.阅读全文,语言积累
师:今天,我们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走进了孔子,认识了老子,课文中一不定期有许多词语和句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朗读全文,背诵课后孔子的名言,然后拿出搞抄本,积累。文 章来源
第五篇:孔子拜师(范文)
让语文课堂充满传统文化气息
——《孔子拜师》教学案例及分析
龙山小学周桂东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 中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本组课文主要围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让课堂处处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等词语。运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采取朗读、默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名言、背诵名言等,使学生深深体会学无止境、谦虚好学、尊敬师长、诲人不倦的道理。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资料,教师讲述有关孔子教弟子的事迹,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生平、名言等图片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孔子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谈理解
2、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课前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交流一下,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3.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生质疑课题:通过刚才的交流知道孔子已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拜师呢?他的老师是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纠正自己的发音问题,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
(2)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随机了解孔子、老子中的“子”是古代人们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以最后一段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出示:“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齐读。
(2)师: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理解课文里的词语──渊博)
(3)师:他们的品行又怎样呢?生默读,边读边找相关句子。并提示学生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谈孔子: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谈体会
A、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抓住“还不够渊博”,联系实际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
B、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让学生想象路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体会孔子求学不辞劳苦。)
C、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上前行礼” “连忙”“拜见”“请”体会孔子尊师。)
D、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讲述《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故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E、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从“每天”“请教”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
(2)总结提升
A、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相机解决课题质疑的问题。
B、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3.用刚才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1)全班交流:
A、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迎候”和“等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吗?怎么理解呢?)
B、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2)总结提升
综合谈谈对老子的印象,并相机指导朗读。
4、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孔子和老子交往时表示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5、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重点指导学生双方见面时行礼的动作,加深学生对传统礼节的了解。
四、再读课文、指导行为
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涯有什么启发呢?
五、拓展活动,开启传统文化的大门
1、学生在校园传统文化墙上寻找历史名人的足迹,感受校园里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
2、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分别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为了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启传统文化的大门。
【案例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灿烂文化精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自觉负担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让课堂充满传统文化气息”是设计《孔子拜师》这节课的初衷,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远千里,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教学本课要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传统文化的渗透点:
第一,寻找感悟传统文化的突破点
其实就故事本身来讲,这是个平凡的求学故事,但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两个学富五车的名人身上,因而显得不平凡,孔子——一个少年得志的著名学者千里迢迢,不畏艰险奔赴异乡去求学,令人敬佩。老子为这样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为之感动,他不顾年事已高,倾囊而出,不知在洛阳城外候了几日,才迎到了这个来自远方的晚辈,被传为千古佳话。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所以,课前的铺垫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前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和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尤其是孔子,他的故里距离我们比较近,了解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者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课堂上,再组织学生阅读资料袋的小知识,学生们如果了解了这些背景后,就会对古代的两位思想家肃然起敬。
第二、把握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链接点
在课文中,有两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教学案例中注意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第一处是关于孔子的姓名。文中写到: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古代人的姓名字这个问题是学生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他们很奇怪,明明叫孔子,怎么又叫孔丘,又叫仲尼的,有那么多名字?这就需要教师对古代人的姓、名、字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古代子是对人的尊称,而名一般都不叫,人们称呼对方为了表示友好尊敬,一般都叫他的字。现代很多人也有笔名、艺名,若是请他人所起,就算作“字”,自己所起就算作“号”。教师把古代和现代人名的异同加以区分,既加深了对孔子的了解,又学到了古今名字的有关文化知识,真是一举两得。第二处是关于孔子向老师行礼节。教师采用演一演的形式,再现孔子拜师的情景,并指导学生拜师的动作,让学生知道古代“学徒要行三叩首之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拜师古礼正是传统礼仪中的重要一环。在现代社会中,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每年都要
组织他的学生进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在当今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前提下,很有必要弘扬这一传统美德。
第三、设计继承传统文化的延伸点
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学校的传统文化气息,设计“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这些实践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激发学生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