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聋校数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聋校数学教学方法
(教育科学学院 2014级特殊教育专业 叶鹏 20142102050)
摘要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因此,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聋生的学习特点,采用视觉化、生话化、个别化等教学方法,不断探究数学教学的手段,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关键词
聋生 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我国《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聋校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聋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聋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新课程方案实施之际,反观我国聋校数学教学,虽然在培养聋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方面取得了些成绩,但按照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以及新教育的理念,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数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另外,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条理十分清楚,知识传授很系统,将每个知识点分析得十分透彻,学生似乎听得很明白,但稍一改变题型,学生一下子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有的老师将课堂教学过程组织得很活跃,既有教师的讲授、提问、引导,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看似教学效果很好,但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又不很理想;有的老师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意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虽然练习的正确率较高,但仔细观察又发现学生多是机械练习、生搬硬套。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聋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多的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而轻视了聋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性”。这样的教学,是训话,“我讲你听”、单向传授;是机械的记忆、巩固和掌握;是程式化、封闭式的,只注重冰冷的所谓“知识”的传授。教师完全成为了一厢情愿的课堂主宰,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两耳失聪、有口难言的聋生来说,他们又能收获多少呢?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下,教师越投入,越负责,可能对聋生造成的损伤、摧残就越大,可谓“南辕北辙”。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成熟,以及《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我们急需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这是本研究的一个主要背景。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尝试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探索出适合聋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聋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聋校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聋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目标上,以传授教学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在教学内容上,以课本教学为主,忽视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即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一基本原则。
3.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得很被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学生之间缺少互动、缺少合作,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较弱。多是单个的、被动的、适应性的学习。
4.在教学手段上,以单纯的口语为沟通手段,忽视了学生以视觉为主的特点,学生对数学语言和教学语言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师生课堂教学上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障碍。
三.聋生的数学学习特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满足学生需要方面获得极大成功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既是一个事实,更是一个过程,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因素。其中,聋生的数学学习的特征是影响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首先分析研究聋生的数学学习的特征和特点。
(一)理解能力差,很难把握题目中隐含的关系
比如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发生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 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如果不能读懂题目叙述的事件,很难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感知和分析。由于聋生语言发展的滞后缺乏了应有的词汇贮备,很多词语他们不理解其意思,加之书面语的表达方式与聋生的手语表达方式的不一致,也加大了审题的难度。而到了高年级,题目的信息量增大,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更让聋生感到吃力。如聋校实验教材第六册的一道练习题:“聋哑学校原计划向灾区捐书800本。实际捐书1015 本, 超过计划多少本?”本题中“原计划”、“灾区”、“实际”、“超过”,学生不完全明白,尤其是“超过”,学生不理解它的意思,就无从切入。
(二)概括、综合、推理等能力不足,数学信息捕捉能力弱
聋生的视觉捕捉能力强,大部分的视觉信息是他们认知世界的纽带。聋生往往爱以表面的特征推断本质属性,容易以偏概全、爱主观臆断。比如应用题用抽象的文字来表述,在缺少实物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很难自己建构起题目的现实情境,抓不住题目的数量关系,往往会出现乱猜算法,根本没有任何的推理过程。比如“谁比谁多、多多少”“谁比谁少,少多少”等应用题, 虽然学生在低年级时表面看起来已经会列式计算了, 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搞清楚“谁和谁的前后关系、主客关系”,往往是当时记住了,而后再碰到就迷惑了。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形成对这一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清楚认识。
(三)缺乏生活体验和经验,难以理解数学概念和情境
大部分的学龄前聋生们没有与正常孩子玩耍、游戏等形式的交流,使得聋生先前的生活实践经验处于空白状态。上学后的聋生多半是住在学校,他们的交往范围非常狭窄,生活体验和经验进一步匮乏。从认识数、数的运算到应用题的学习,由于没有直接的、生动的数学经验的支持,应用题中的情境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陌生的。就连很多常识性的生活知识他们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比如:打折优惠、利息、相遇问题等,学生由于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他们很难认知这些问题。
(四)聋生的特殊的记忆特点让聋生的知识遗忘快,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前后知识的断层和脱节
聋生的各科学习中,最初知识的学习不深刻,停留于表面,在记忆系统中存贮结构混乱、不系统;他们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新旧知识的迁移过程,知识的获得不是自主建构, 而是被动的接受生硬死板的东西;加之聋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因此,聋生数学学习中很容易出现学了新的忘了旧的现象。特别是到了文字应用题学习时,对应用题解决过程几乎每次都是全新的探索,他们很容易感到无所适从。
(五)聋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不强
数学学习对聋生来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比较困难,导致了很多学生很早就失去数学学习信心。时间久了,很多聋生缺乏数学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经常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面对他能力范围内的数学题,他们也不思考去解决。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有时碍于给老师面子,很多学生选择随大流,随声附和,不独立思考。数学学习只有有了学生情感的真正融合和思维的真正参与,学习和教学有效性才有基础。
三.优化聋校数学教学方法的建议
针对聋校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需要结合聋生的学习特点和新课程理念,优化聋校数学教学方法,探索出适合聋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视觉化效果,运用直观化教学方法
听觉障碍学生主要信息来源于视觉形象,因此他们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思维阶段,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聋校数学课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采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听觉障碍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学习相关的法则,形成运算技能,因此直观教学在聋校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可以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能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并对新学知识保持更深刻、持久的印象。
例如,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讲起来也很乏味,学生也无兴趣学习,相反,如果采用直观教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数学概念轴要领的引入,首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了解使用方法,然后将其水平的放置,再让学生把它画下来,而且要求画得越简越好。同时让学生注意怎样表示液面上升方向;为测出具体温度,规定了零度位置;为读出某一温度,设有具体刻度。这样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与联想,使学生产生对数轴的感性认识,在找出重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三个要素之后,学生就获得了数轴的概念。由此可见,直观教具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具的运用的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数学内容生活化,让聋生体验学习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生活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生活素材成为我们学习的内容。比如:“千克和克”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尤其对于聋生而言,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只凭教师的讲解,无法使他们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到商场去,先用手掂一掂常用的商品,使他们初步体验这些物体的重量,再根据商品上的标签把它的重量记录下来。聋生通过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千克和克”这些在课堂上很难感知的知识,在他们的调查、收集中就自然在头脑中建立了表象,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另外,在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聋生有目的地去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素材,为聋生提供感性认识,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寻找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同时,使聋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重视数学体验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的方法。例如:在聋校三年级的数学“秒的认识”这一节课,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抽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1分等于60秒,学生可能会掌握,但不能深层理解秒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比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初步的体验,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最后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数学,从而使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开展合作与探究性学习活动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过去包括现在有不少教师虽然给了聋生探究的时间,让他们经历探究的环节,但整个过程,他们只是按照教师的意图,遵循教师制订的方案,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出教师想要的结论。教师每一步都牢牢掌握教学的支配权。聋生自主的空间非常狭小,几乎没有自己做决策的机会和权利。在这样的探究教学中,学生有探究的机会却无自主的空间。真正的探究教学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其出发点就在于唤起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为他们自主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究中自己去质疑、判断、分析、比较和概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自主选择、自我担当。如果教师剥夺了聋生的自主权,探究教学就只剩下苍白的形式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就是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有助于构建全班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学习的教学动态组织系统,通过师生、生生的多项互动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表现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聋生喜欢集体生活,愿意与他人交往合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这一社会性特点,开展合作性学习,按照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去集体思考、集体动手、集体探究,通过他们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集体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一开始,通过“考考你的眼力”环节复习了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渗透了图形转化的思想,然后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猜测,明确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与底和高有关,在此基础上再次猜测: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验证猜想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最后设计了两组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巩固训练并向生活延伸拓展。再比如,应用题的教学一直是聋校数学教学的难点,主要原因是聋生的语言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差,有些词语在健全人看来十分容易理解,但聋生却不理解或有误解,在教学中,作为健全人的教师想当然的按照自己或教参确定的重难点进行教学,好似建筑空中楼阁,教师越讲学生越糊涂。这时很多教师会感慨“这么简单还不会!”造成这样的情况有上面讲到的原因,也有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原因,但有时教师又很难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语言理解情况,对此,我.采用让学生做“小老师”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或者叫做“交流”更合适,这个“小老师”可以是全班的每一个学生,而不必刻意选优等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或交流,可以充分的暴露出“小老师”在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在生生交流过程中,形成思维上的“冲突”,这样的问题或“冲突”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自己无法解决的,这时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看似效率较低,但教学效果很好,又充分利用了聋生之间易于交流的特点。
新《聋校教学大纲》强调:聋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通过让聋生“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方式,锻炼聋生动手实践和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外部思维的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明确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经常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也清晰明了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辅助聋生的活动,与他们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的活动组织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聋生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且掌握学习的方法。
(五)多语结合的数学教学方法
手语是聋生的母语,手语具有形象、生动、具体、敏捷的特点。口语是形成书面语的基础,也是是聋生形成良好语序的基础。书面语是聋生与健听人交流的主要途径。书面语言的发展又是与口语、手语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口语、手语、书面语有它们各自的优点。
聋校数学教学也是建构在语言(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基础上的。教师讲解教材和学生回答问题应尽量利用口语,尽量少用手语。教师也应用普通话教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求他们讲完整的句子。
在强化训练口语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数学课堂的实际情况,要把口语和看话的训练融合一起。同时,我们也要考虑,看话对聋生是一件很费力、很复杂的事情,他们说话过程又很慢,这就会影响讲课速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的放矢地使用,可用书面语来代替。
除了口语、手指语、书面语外,手势语的使用在数学教学中也是很复杂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手势的需要是不同的。在讲解名数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和培养学生使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中,需要更多的解释。这种解释不能仅靠板书和语言来表达。例如:教师在教“ 公里”、“分米”、“分钟”等概念时,要告诉学生使用什么工具,怎样测量,必须使用手势把题意讲解清楚,让聋生能更快理解所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口语、手语、书面语往往结合运用。例如:讲解应用题:“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公斤,筐苹果重45公斤,每筐梨重多少公斤?”首先要让学生用口语来读题,边读题边指导学生思维考虑题意,然后教师用书面语在黑板上画出图例表示题目意思,并通过少量手语让学生弄清数量关系,指导学生列出算式。
聋校教师应当在遵循发展聋生的口语能力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各种语言,使聋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六)个别化的数学教学方法
由于聋生个体间和个体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采用个别化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它有利于关照到班级所有聋生的学习,促进每一位聋生的进步与发展。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个别教学方法,对每个聋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进行分析和比较。再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为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确定分层、分类的教学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让他们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进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行”。
四.结论
聋校数学教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必须用科学的以“聋生为本”的教育观、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合理运用视觉化直观教学手段,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合作性教学活动等综合教学手段,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提高运用数学的实际能力,使聋校数学教学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5年1月。2.汪飞雪,吴静.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9:172。
3.宋杰.浅谈新课改理念下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2):127。
4.陈华陆.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聋校数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教研版),2010(6):150。
5.向汝森.谈聋童数学学习的特殊需要[J].现代特殊教育,2000,3。6.全日制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
第二篇:浅析新课标理念下如何优化聋校数学教学方法
浅析新课标理念下如何优化聋校数
学教学方法
浅析新课标理念下如何优化聋校数学教学方法
论文关键词:聋生 数学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数学课程新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聋生自身特点,采用视觉化、生活化、个别化等教学方法,不断探究数学教学的手段,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学科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其应用十分广泛,对
于聋生来说,更是他们今后独立生活,从事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能力。聋生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在聋校教学活动中,以贯彻新课程中的新思想、新方法,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使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遵从的。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突出视觉化效果,运用直观化教学方法
听觉障碍学生主要信息来源于视觉形象,因此他们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思维阶段,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聋校数学课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采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听觉障碍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学习相关的法则,形成运算技能,因此直观教学在聋校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可以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能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并对新学知识保持更深刻、持久的印象。
例如,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讲起来也很乏味,学生也无兴趣学习,相反,如果采用直观教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数学概念轴要领的引入,首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了解使用方法,然后将其水平的放置,再让学生把它画下来,而且要求画得越简越好。同时让学生注意怎样表示液面上升方向;为测出具体温度,规定了零度位置;为读出某一温度,设有具体刻度。这样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与联想,使学生产生对数轴的感性认识,在找出重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三个要素之后,学生就获得了数轴的概念。由此可见,直观教具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具的运用的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数学内容生活化,让聋生体验学习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生活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生活素材成为我们学习的内容。比如:“千克和克”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尤其对于聋生而言,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只凭教师的讲解,无法使他们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到商场去,先用手掂一掂常用的商品,使他们初步体验这些物体的重量,再根据商品上的标签把它的重量记录下来。聋生通过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千克和克”这些在课堂上很难感知的知识,在他们的调查、收集中就自然在头脑中建立了表象,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另外,在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聋生有目的地去发现和收
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素材,为聋生提供感性认识,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寻找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同时,使聋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重视数学体验,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的方法。例如:在聋校三年级的数学“秒的认识”这一节课,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抽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1分等于60秒,学生可能会掌握,但不能深层理解秒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比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初步的体验,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最后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数学,从而使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聋生喜欢集体生活,聋生喜欢集体生活,愿意与他人交往合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这一社会性特点,开展合作性学习,按照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去集体思考、集体动手、集体探究,通过他们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集体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比如,在教学“13-9”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给他们一定的学习用具,让他们自己探讨过程,得出结果,然后再分组汇报,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得出方法。
总之,聋校数学教学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教学艺术,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必须用科学的以“聋生为本”的教育观、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合理运用视觉化直观教学手段,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合作性教学活
动等综合教学手段,提高聋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提高运用数学的实际能力,使聋校数学教学取得更大成效。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法的探讨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方法的探讨
———教活数学,让学生快乐成长
作者姓名;欧玉珍工作单位; 郴州市汝城县泉水镇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以来,对于新教材,课堂上教学或课外的练习都与以前大有不同,不再是以前死气沉沉地机械性地教与学,而是“活”起来了。同时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数学教材,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在处处以“生活经验”为背景,因此,我们在上数学课时,不能再用老一套的例题、示范、讲解来教,而应该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将数学课上好、上活。
【关键字】:创境激情 探索新知 有机结合 提高效率
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数学教材,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处处以“生活经验”为背景,创设情境,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还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个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图形性质,并且尝试用来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而不是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记住现成的数学知识。因此,我们在上数学课时,不能用老一套的例题、示范、讲解来教,应该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将数学课上好、上活。
一、教学目标活起来。
新课标中课程目标打破了以往只有知识目标的传统方式,数学的学科特点就是让学生从亲身经历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既有用又有趣,充分发挥“有用”这个外在动力和“有趣”这个内在动力的作用。教学目标科学、全面,体现了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使课堂的侧重点也因此有所不同。
二、教学方式活起来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应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例如:
1、在教学低年级的课时,可以将教学内容用动画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数学课有看动画片那么高的兴趣。
2、还可以设置不同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领悟数学知识。如拍手凑十游戏,老师先拍手,学生再根据老师拍的次数补满十次,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心算能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加学习活动的情趣。
3、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比高矮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的学生根据高矮进行排队,他们在排队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掌握了知识的内容。
4、教师依据教材知识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作为研究对象。如教学“分类”前让学生到商店看看;教学认识钟表前让学生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教师刻意创设情境,有意识地拉近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乐趣。
三、学习方式活起来
以往的教学,都是老师讲例题,然后学生大幅度的做练习,课堂上没有生气。新课程改革后,学习方式改变了,课堂活起来了。
1、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从而推导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学生推导出了几种:长+宽+长+宽、长×2+宽×
2、(长+宽)×2,然后我再让学生分析一下哪一种更简便,这样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的效率要比以前的背公式计算要高得多。
2、合作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组织得好,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一分钟有多久,我让小组的同学互相合作,由小组长计时,每个同学轮流做一件事,看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这样互相监督、合作学习,效果比较好。
四、作业设计活起来
作业可以说是伴随学生学习生活的伙伴,传统的作业大部分是教师或者教材提供的,不是自选的,与生活的联系也不紧密,作业的形式比较单一。面对新课程,我的作业也来了一点活的变化。
1、类型多样化
数学作业不再单是做练习题,增加了许多新的类型,如画数学画,为校园进行设计;写数学日记,记录一天看到的有关数学的数据;数学实践作业:测量房间的面积,观察大门的朝向等等。
2、多样的评价方式
批改作业的方式也会影响学生对作业的兴趣。我现在批改作业是给学生打智慧星,作业做得好得学生一次最多可以得到五颗智慧星,然后一个星期进行一次累积,满18颗星的同学可以得到一次奖励,期末的时候再看谁得到的奖励最多,评出五位书写王.这样学生的作业自然认真多了,书写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面对课程改革,我既深感振奋,又总觉不安。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否能在课改中得到认可,取得成效。作为改革前线的教师,在今后的实验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让数学教学成为我最大的乐趣,让我的课堂成为学生最大的乐园。
第四篇:探讨聋校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探讨聋校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聋校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应用题的分析解答实际上是将思维、推理、表达、计算等各种能力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对聋生进行分析应用题能力的培养。
一、聋生应用题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分析。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出未知的过程。从应用题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聋生只有读懂应用题中文字所叙述的具体内容,分析出数量关系,并进行适当推理才能完整的解答出应用题。
1、聋生阅读能力差, 读不懂应用题。
聋生由于听觉障碍,生活经验有限,缺乏对事物的理解,导致语言能力比较欠缺,对用文字表达的东西不容易看懂。教材中一些应用题的表达方式对于聋生而言具有相当的难度,加之有些应用题中出现的字,词聋生在语文课本都还没有学过,就先在数学课本上遇到了,这就给语言能力比较欠缺的聋生读应用题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例如: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36页中有这么一道题:工人叔叔把机器放在载重4吨的卡车上,每行放4台,放了3行,放了多少台机器?每台机器重300千克.这些机器的重量超过这辆卡车的载重量了吗?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根本没有接触过“载重”这个词,语文上也没有学习过这个词。所以聋生对该题要表达的意思根本就不懂,更谈不上解答了。
再如:小明家养了8只羊,公羊3只,母羊有多少只?这道题中涉及到一个关于概念的问题,也就是说羊可以分成公羊和母羊,而在聋生的思维中还没有羊分为公羊和母羊的概念,从而导致解题困难。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聋生理解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缺乏推理能力,不容易找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
聋生思维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们的思维活动带有明显的形象性,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长时间的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只有搞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才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然而要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必须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由于聋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很难清楚的找出数量关系, 从而不能正确的解答应用题。
有一个老师在调查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个二年级的聋生计算应用题“小明有一元钱,买一支铅笔用去5角,还剩多少钱?”时,束手无策。而当
他真正拿一元钱到学校小卖部买铅笔时,我让营业员故意少找给他一角钱时,他却大叫起来,说少找了他钱了。这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聋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缺乏推理能力的特点。
3、聋生自信心不足,自控能力差,不认真审题。
如前所说,由于读不懂题,缺乏自信心,常常导致聋生在解题过程中,根本不完整的读题。看到应用题略读一下,只是抓住个别词, 来猜测运算方法。例如:学生经常是只要看见“一共”就用加法;只要看见“还剩”就用减法;“比╳多╳”用加法;“比╳少╳”用减法等.我们知道实际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并不是光看个别词就能决定运算方法的,所以聋生的盲目列式经常导致解答的错误。
有时对一些应用题聋生就干脆不读了,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拼凑一个算式。某位老师在三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三年级乘除法应用题中一般是两道题一起出现。
如:(1)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每行栽5棵,栽了8行,一共栽了多少棵?(2)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一共栽了40棵,栽了8行,每行栽了多少棵?
学生很快便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是不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呢?我又出示了下列两道应用题,不要求计算,只要求列式:
(1)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每行栽40棵,栽了8行,一共栽了多少棵?(2)红星聋校三年级学生到郊外植树,一共栽了8棵,栽了2行,每行栽了多少棵?结果15名学生中有11名的列式分别是:40÷8=5 8×2=16。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不读题所导致的,同时也是由于学生思维定势在作怪。
二、提高聋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对策。
针对聋生读不懂应用题,略读应用题和不读题的现状,如何培养聋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应用题的教学质量呢?我认为运用多种方法对聋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基础能力,对帮助聋生理解应用题,提高应用题的解答水平,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读一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并理解题目大意。
读题是做应用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读题的任务是把题目读通、读懂,了解题目中的大概意思。而对于低年级聋生来说,语言信息量少,认识的字不多,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以扫除读音上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进行讲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应用题的题意。不要以为数学课上进行语文方面的教学好象有点本末倒置,其实现在学校推行综合课程,正是为了解决知识间的联系和结合的问题吗?要想真正学好应用题还必须有一定的语文基础。
通过读题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应用题中涉及到的各种事物,使学生从字里行间获取更多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感知各类应用题的结构懂得简单的内在关系,知道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以便从总体上把握应用题的意思。在读题的过程中应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采取集体读、个别读的方式,读几遍也要因人而异。必须强调的是数学课上,尤其是应用题教学中要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这也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一旦养成习惯,对今后解答应用题将是十分有帮助的。
2、演一演,使学生形象准确地把握数量关系。
根据聋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以及聋生善于动手操作和表演的性格,让聋生演一演或者摆一摆,从而使抽象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动态画面。聋生通过这一活动能比较准确地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避免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演示方法主要有手语动作、具体实物或课件的演示和情景表演等。
应用题中的关键词语用手势往往容易被聋生理解。例如:在教学“小红买了20本图画书,送给同学3本,还剩多少本?”时,学生在打手语的过程中一下就理解了“送给”、“还剩”的意思,从而把握这类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正确解答。
有的应用题要借助情景表演,利用一些实物或教具,把思维和活动相结合,这也是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法。比如:“小明有一些水彩笔,送给小东6枝后还剩8枝,小明原来有几枝水彩笔?” 演一演或摆一摆都能使学生很清晰地掌握其中的数量关系。再比如:“树上停着许多鸟,飞走了6只,还剩4只。树上原来有几只鸟?”学生容易受“还剩”的影响,用减法计算。而通过学生情景表演及老师在表演中适当的指导,就能避免发生理解和计算上的错误。还有一类应用题中有一些条件是可有可无的,但常常给人造成错觉,导致思维的难度加大。如:“蔬菜批发站运来124筐萝卜,上午卖出45筐,下午卖出60筐,一共卖出多少筐?”在实际教学中确实碰到学生看到“一共”就草率地将几个数一起加起来,但当创设一定的情景,表演一下卖蔬菜的过程后,就会发现124筐这个数根本用不到,只是题目叙述时的背景说明。
在表演中、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一目了然。当然灵活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课件,就能更好地达到目的,特别是那些表演起来有难度的题目,我们更可以运用课件来演示,同样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目的。
3、画一画,使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找到解题的方法。
在低年级阶段,直观教学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画一画在低年级教学中可以起到数形结合的作用,我认为对画图的要求则可以降低,线段的比例不需要十分精确,能说明数的大小和线段的长短即可。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学生容易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为了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我尝试教学生画线段图,首先找出两个相关的事物名称,然后画出已知数量的线段,再根据两者的关系描述画出另一个事物的量的线段(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一段或减少一段),最后根据所求问题在线段上标“?”。这样使学生学会用抽象的线段来表示事物间的关系,将图与文字、数字结合,十分方便地确定计算方法。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除了画线段图以外,还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画法。比如乘法应用题:“教室里有3排桌子,每排有5张,教室里一共有几张桌子?”学生可以用3条竖线代表3排,在每条线上标上“5”,一看就知道要求3个5是多少?再比如除法应用题:“学校订了36本图画书,平均分给4个班,每个班分得几本?”在36外面画一个圈,再画出4个箭头指向四个圆圈,在圆圈里画上“?”。通过画线段、线条、圆圈、方框等等,帮助学生自觉地完成了数学抽象化的过程,同时也确定了正确的解题方法。
4、说一说,让学生表达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教师都应该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分析题意,说出应用题的思考过程、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题的方法等,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在教授应用体时学生总是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做下来,在完成了解题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把解题的过程说一遍,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解题方法和过程,通过说进行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的方法,以后无论遇到什么类型的应用题都能顺利、正确的解答。在复述时,除了学生对老师说以外,还可以让学生相互说,以便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纠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如果将读、演、画、说四种方法灵活地综合运用在解应用题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就可以顺利找准,正确进行解答。学生在读、演、画、说的过程中,不仅积极地运用了多种感官,激发了兴趣,而且在教师适当的引导、鼓励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表达、分析、推理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法
来源: 《地球人网》 发布时间: 2008-10-06 [字号:大 中 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 “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4.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