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前先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先学的几点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先学。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教师根据课前指导学生先学的内容,也能把被动的教改成主动的教,这样真正有效的、双主体互动的课堂就形成了。下面结合研究我们谈谈关于小学数学课前先学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思想,重视课前先学。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先学,不要认为先学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先学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教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 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先学。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课前先学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先学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先学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课前先学数学,逐渐让他们体会到课前先学习惯的形成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激发兴趣,乐于课前先学。
《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先学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在先学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
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先学小能手”(或者“先学小明星”)。还可以让先学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先学方法,取长补短,提高先学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先学的兴趣。⑵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
比如,给学生布置先学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先学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先学效果时,发现先学得好的学生就在先学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先学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先学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先学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先学作业,并把先学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⑶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对于先学得较好的或者先学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先学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
三、授之以渔,学会先学。
1、合理安排先学内容。
学生初学先学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先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先学,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先学兴趣的先学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先学、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学困生只要通过仔细阅读知道下一课我们学习什么,大概是怎样的就可以了;大多数中等生就应该在这个层次上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优等生应在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长方形周长》的先学内容安排:①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和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②至少掌握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③长方形的周长有几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最简便?学困生只要求完成①题就行,中等生完成①②题就可以了,而第③题更高一个层次,主要是为学优生准备的。
2、选择恰当的先学方法。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先学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先学的成败和先学习惯的养成。
(1)数学概念课的先学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比如在先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②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先学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比如先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③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先学时也是如此。比如先学《小数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整数加减法进行对比,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先学
①看懂例题。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先学的平台。学生通过先学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先学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②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先学时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先学效果,这是数学先学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先学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先学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进行讲解。
(3)数学操作课的先学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其中免不了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如教学《统计》一课时,要学生统计家里一个月的费用支出情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它作为先学的内容,让他们在课前完成。
四、及时评价,促进先学。
对学生的先学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先学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无论采用何种检查方式,检查后都要对本次先学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以推动下次先学。这样不仅对培养学生先学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课时,引入新课后我就向学生提问:“你们都先学了哪些内容?有哪些问题自己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互助学习,即与组内同学分享先学的收获,一起讨论存在的疑问。然后再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疑问”的数量与质量、讲解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并适时补充重、难点知识,解决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课前先学作出评价。这样的课堂,学生想得多,说得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个性发挥得充分,他们体会到了先学给他带来的荣耀,再也不把先学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事了。
五、常抓不懈,坚持先学。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先学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先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先学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先学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总之,培养学生的课前先学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先学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先学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先学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改体会
小学数学课改体会
3月6日上午,我在崇文街小学有幸聆听了张孝萍老师的低段数学课改经验,根据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的解释和要求,在几何直观上有了明显的认识。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多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获取对图形的直观认识
什么叫直观,直是直接,观是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地说,就是直接看,只许看不许摸行吗?课堂不是参观,当然不可以。学习直观几何,就像书上所说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实际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制作和实验,把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协同起来,强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的内化,也可以说成是刺激,从而使学生掌握图形特征,形成空间观念。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及认知能力,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似乎更能适应学生“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正如课程标准所言,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使学生探索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获取对图形的最基本的直观认识。而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对图形的认识”也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从学生已有出发,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注重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中并动手实践。
二、以直观为立足点,展开想象。
几何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转化的
思想方法,它贯穿几何教学的始终,在几何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何中的转化主要是空间问题向平面问题的转化,转化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割”或“补”可化复杂图形为已熟知的简单几何图形,从而较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将数学方法传递给学生,而数学眼光却无法传递,故应着重把握好对数学思想的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教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等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让学生经历了“大胆想象——操作转化——验证猜想”这一过程,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间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学会解决问题。借助于经验、观察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从而建立起人对自身体验与外物体验的对应关系。
三、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课堂上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第三篇:观摩小学数学课的体会
观摩小学数学课的体会
赵拔庄学校—何希云有幸聆听了我乡几位名师的小学数学课,使我受益匪浅。
《数学广角》一课,本节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经历重复问题的探究过程,利用直观图和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课堂活起来了。
老师在课上出示了一些集合圈,让学生判断哪些是重复现象,哪些不是重复现象,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学生对重复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堂练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利用重复现象和集合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
还有一节是六年级的数学复习课,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而言,已经具备自己整理旧知识的能力,老师有意的整理出一些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做题的形式掌握牢固,本节课
1、整理突出了重难点;
2、整理条理清晰;孩子在根据建议进行评比的同时,也是对知识的一次复习。通过小组代表的发言,学生对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面积的计算公式又一次进行了复习。然后,教师设计了练习题,加深对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巩固应用。
通过听课,与自己相比,认真查找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虚心学习理论知识,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教学的体会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类终身教育的起始站,学习数学不应仅仅是为了获取有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我们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性学历,即让学生会学习,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新、主动学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有 内在的动力支持,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编乘法口诀和一些图文应用题的解答等,尽可能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又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发祥总结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或通过情境变式,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二、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活动探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认为从 五个方面入手,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有了问题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收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如今创新还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在倡导切实减轻学过重课业负担”的形势下,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的教学活动,才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五个解放”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本学期上课改实验教材的探索:
1、活动内容: 活动1,自己编两道自己认为有趣的数学题。准备在课上交流。活 动2,自己利用课余收集数学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把故事讲给同学听,在讲故事、听故事过程中,同学们增长知识训练思维,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锻炼口才。体现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活动3,自己到商场购物。
2、教学活动的须知形式。个别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创新活动。它能充分 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小组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活动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愿组成4人小组,有一个民主推荐组长,组织活动开展;集体活动是在老师知道下,全班同学同时参加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参加人数多,受影响面广。如购买商品,数学教学故事会等。活动可集体开展。这样的数学创新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富有广泛性和伸缩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创造美好的新生活。这不正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吗?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新一轮课程要求学习自主探索、主动获取,进行合作学习。合作 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加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滩头,使学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叫普遍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上学生或4人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与形式。我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正副组长,负责记录每个小伙伴的发言。有负责准备补充发言的,每个承担的角色随时改变,这样,每人艘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我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各于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出思考,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失声合作也得到充分的运用,尤其是在数学课上,老师常运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形成概念,得出结论。合作学习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这是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互相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42页小熊开店。饰柜上的货物标出的单价有玩具娃娃6元、皮球3元、风筝8元,坦克5元,文具盒4元,想一想第三题是“买什么东西,正好用完24元钱?”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有的同学说:可以这样,买(四个娃娃,8个皮球,3只风筝,6个文具盒,4架坦克和1个文具盒,2个娃娃、1个皮球,一架坦克、一个文具盒……)在我的鼓励下,同学们用式子地依次表示为:(6×4=24元,3×8=24元,8×3=24元,4×6=24元,6×2+3×4=24元……)通过整理发现,24元买玩具的方案有很多种,合作学习以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有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解题的方法,同时有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共同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总之,数学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于数学。
第五篇:教学体会-怎样备好小学数学课
教学体会-怎样备好小学数学课
百手整理起驾为您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如何备好每一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教学成果,确实需要我们精心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不管你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都必须经过周密思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有的教师上课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语言不准确,都是备课不过关造成的。那到底怎么备好数学课呢?我认为首先必须从下面三方面下手。
一、要备好教材
1、认真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一堂课,应该首先看这堂课目的定得是否合适,为完成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的完成情况如何。这就是说,一个数学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的,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确教学目的,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学大纲。
2、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和研究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老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教案。如果在教学中备一节,教一节,不了解这一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其它章节的联系,就很难谈上吃透教材和融会贯通。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要深刻领会编者意图。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3、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
一节数学课,不管你是用传统的眼光,还是用新的教学理念去评价,有没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标,都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不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备课时,一定要注意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课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4、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
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要好备教学程序
1、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这一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
2、启发学生思维,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数学的思维来自问题。所以,在备课时,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微妙的问题,疑难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3、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几年来,许多老师明确地认识到我国小学数学的在教学目的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为重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4、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形成训练
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体结构的两根强有力的支柱。数学基础知识立在明处而数学思想方法则藏在暗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能抓一根丢一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用两根支柱的思想支配,理清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体系。尤其要把数学思想方法像数学知识一样,归纳到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分析中去,弄清每一章节主要体现什么数学思想和运用什么数学方法。并深刻挖掘这些思想方法所起的功能和作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教学过程教给学生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等等,都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并受其指导。如果忽视这些过程就意味着失去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
三、要备好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
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备课时,还可以考虑如何有意识地结合每次教学,解决一两个学生的问题,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一次解决一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也就能解决不少问题。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都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我们必须广泛地学习,认真地钻研,积极地实践,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改
进和完善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运用数学方法的水平,才能备出适合自己教学的高质量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