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是故乡明》教学总结
课型:单元主题阅读分享课
授课内容:人教课标版五上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
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
(一)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采用读、批、注、议法学习了教材本组课文,并阅读了八篇同主题文章,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你采取了哪些读书方法?
生1:本单元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的课文有《古诗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我采用的读书方法主要是批注法,如:画记式、注释式、归纳式、联想式等。
师:真好,你不仅说出了单元主题,还把单元里的课文一个不漏地说出来。
生2:我结合“月是故乡明”这个单元主题,阅读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诗三首》《梦忆荷塘》《村里的打铁铺》《剪不断的乡愁》《伸出墙头的梅花》等文章,我主要采用“学思法”和“五步法”。
生3:朱熹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我采用的就是“三到法”。
生4:我采用的是“回味法”。
„„
师:看来我们的读书不仅有质量,而且还非常有个性。同学们,每当看到一轮明月时,不论是古代的游子,还是现代的旅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月是故乡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本单元的读书感受。不妨先从单元导读入手,请大家注意从“脸庞、守望、擦亮、荡漾”等几个词语入手体会这首小诗的意境和情感。
生读(深情地):月亮,是妈妈的脸庞。逢年过节的时候,我总是伫立守望,让思念把她划圆、擦亮,然后,就睡在这汪温柔的水里,让梦之船轻轻的荡漾,摇回我那山清水秀的故乡。
[赏评]
一、起——读批注议得“主题”之意
在学生采用读、批、注、议法学习了教材本组课文,并阅读了八篇同主题文章的基础上,本节课伊始,王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主题,接着深情切入主题,再抓住“脸庞、守望、擦亮、荡漾”等词语指导朗诵单元导读。这如歌的文字,这挥之不去的柔情,此时已如“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般荡涤着学生的心灵,一款款浓浓的思乡情便由此弥漫开去。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王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正是因为课前学生充分、独特且富有个性的阅读,才使得他们对单元主题有了如此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如:学生采用的“学思法”(源自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说),“五步法”(源自子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说),“三到法”(源自朱熹:“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回味法”(源自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之说)等等,在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训学斋规》)的基础上,或批,或注,或议,使其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自然会得文章和“主题”之意。
(二)师:是啊!故乡是游子梦的摇篮,不论月盈月亏,游子的心总是在守望着家园。读了《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这组文章,哪篇文章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哪句话勾起了你的思乡情?
生
1、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诗三首》中的《乡思》。(深情地读)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已恨天涯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勾起我思乡情的是一句名言: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仲
师:是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一种相见难的痛苦,是一种望眼欲穿的思念。
生2:余光中的《乡愁》每句话都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怀念: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几生附和着读)
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相信台湾同胞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和我们同坐于月下,共话佳节了。
生3:读了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我的心仿佛都碎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师: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生
4、我印象最深的是《梦忆荷塘》中的一段话:荷塘并不大,好像月光洒下的一弯清波,但清幽、皎洁。荷花并不多并不美丽,只是那纯洁透明的白里微微透出点粉粉的羞涩,像淡妆的仙女,娴雅而又不失美丽。荷叶并不茂盛,是荷花的裙子飘拂在清波上,带来了美丽的幽静„„
师:故乡的荷塘,梦里的荷塘,我永远的荷塘啊!
生5:《村里的打铁铺》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村东头那棵大槐树下,顺着祠堂的边墙搭的那间偏厦房,就是我们村的打铁铺。它破旧,烟火把它熏烤得焦黑焦黑的。它和旁边的祠堂、大槐树一样古老,和村里那口很深的水井一样古老。阿奶说,有我们村子的时候,就有这间打铁铺了;阿爷却说,是有了打铁铺,才有我们这个村子的。
师:这打铁铺锻造的不仅仅是农具,改变了农村的生活,还打造了兵器,改变了农村的命运。
生6:《剪不断的乡愁》中有一句话让我对乡情有了更深入地理解,乡情何止是故乡的人,还有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大地泥土,和我们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止是‘人’呀!”
师:宁恋家乡一抔土,莫念他乡万两金。
生7:《伸出墙头的梅花》中也有一句话:“西屋花园里的一切依旧,梅树也依旧。望着飞雪中的梅树,我的心情格外机动,抚摸着斑驳的树身,我在风雪中静静地伫立在梅树下,痴迷地望着那一簇簇的花蕊,忘了一切。”这句话中的两个“依旧”和“忘了一切”使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师:梅花是最有骨气和灵魂的。王安石眼中的梅花是凌霜傲雪,仕途不顺的陆游眼中的梅花是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我又想到了在教材第八单元中,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梅花,又是豁达开朗。
生8:《五月槐花香》中有一句让我体会到了《桂花雨》中母亲身在他乡的感受: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村前村后一树树雪白的槐花压满了枝条,宛如一片片洁白的云。那缕缕清香,由风儿携着,潜入村里的每个角落,溢满了人们的心田。我的思绪也不由得随着枝头的片片白云飞向远方,飞向童年„„
师:这槐花香与桂花雨都蕴含着无尽的思念啊!
生9:《弯弯的忧伤》是我最欣赏的文章,其中有一段:离开大舅家时,已是入暮时分,车上还在重复那首《弯弯的月亮》:“我的心中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故乡,你弯弯的忧伤穿透了我的胸膛!文章中的这句话刺伤了我的心。其一,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同,爱中有怨,怨中有忧,这是多么复杂的情感呀!其二,这篇文章特别真实,我们很多人的故乡虽然值得眷恋,但是几年、十几年不曾发生改变也是值得优虑的。
师:你是个有个性的孩子,真正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忧伤了。
生10:从《祖母的芒果树》中的这段我体会到了祖母与芒果树那种相依相守:每年四五月间,芒果树开了一树黄花,祖母以希望的眼光来看这一树黄花。她的脸上虽有丝丝笑意,但笑意之中却隐藏着些许沉重。
师:祖母和芒果树与《梅花魂》中外祖父和梅花,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生10:二者都是以物抒情,表达的都是思乡恋国之情。
师:看来阅读文章时把课内与课外联系在一起的确是个好方法。
[赏评]
二、承——涵泳吟诵得“主题”之情
“涵泳”,古之学者十分提倡。朱熹云: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省察。宋人陆象山也有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急要细思量。品读导读之后,王老师只用一问:“读了这组文章,哪篇文章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哪句话勾起了你的思乡情?”拉开学生读书汇报的序幕,此一问,看似简单,实则是让学生在涵泳精思后做最有价值的判断,最有意义的筛选,最有个性的赏评,正如清陆世仪所说:“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我们从学生回答中可见问题之精要。如生1的回答涉及到了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及与主题相关的名人名言;生7的回答涉及到了对主题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深入理解;生9的回答对文章表达的情感及写法提出不同的见解,等等。再者,学生的回答非知识性的作答,而是围绕主题“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读书之要》),而后再深情吟诵,使其情更浓,其意更深。此外,王老师的随机点拨和深情诵读则又对特定场景作了强力煽情和有效渲染。一是王老师以诗解诗,直击主题,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使课堂诗意盎然(如师与生1的对话);二是借读激情,深化主题,捕捉学生心中的感动,使课堂真情四溢(如师与生2的对话);三是举一反三,延伸主题,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使课堂充满思辨。(如师与生7的对话)四是比较发现,延伸主题,实现教材、读本的对话与互通,使课堂有效对接。(如师与生10的对话)至此,课堂情趣涌动、精彩迭出。
(三)师:无论是荷塘、梅花,还是文中的那弯弯的月亮,每个人的心弦都有可能因为风花雪月而触动,但是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牵动文人心的,无疑是月亮,在全唐诗50836首诗中,月字一共出现了11055次,在中国人的心中,对月亮,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那么你知道哪些带有月字的诗词呢?
生1:王安石的《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师:相思让人夜不能寐。
生2:李白的《秋浦歌其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一轮明月,两处浓情。)
生3: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师:朦胧的月色,愈发的让岳飞感受伤心。
生4:洪适的《渔家傲索引》: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师:无奈而伤感的月。
生5:陆游的《秋波媚》: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师:月亮多情,作者亦多情啊!
生6: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师:不论天涯海角,我们共同守望的永远是同一轮月亮。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么面对一轮皎洁明月,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
生7:思念家乡
师:何以见得?
生8: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还有吗?
生9:思念亲人。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10:还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生11: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赏评]
三、转——沉潜积淀得主题之要
王老师突转话锋,让学生瞬间进入对“月”的追忆中。先是让学生说出带有“月”的诗词,再用一问“既然有这么多的诗人歌颂月亮,那么面对一轮皎洁明月,诗人在思念些什么呢?”进行融情想象,激越表达、归纳梳理,这一系列的过程实则是让学生学会沉潜积淀。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之说,正是强调了沉潜阅读和积淀的重要作用。学生积淀越多,表达就越丰富,越动情,越有层次,越有水准。因此,课上,面对屏幕上出现的一轮明月,在舒缓的音乐衬垫下,学生望月怀景、忆事、思人,魂牵心动,深深的爱、绵绵的情,顿时化作云潮汹涌。
(四)师:面对一轮明月,故乡的事,故乡的景,故乡的人,一下子涌上心头。有这样一位诗人,他面对一轮明月想起了什么呢?(课件出示《水调歌头》)读一读这首词的题目和序言。能读懂什么?
生1:我觉得大概意思是:苏轼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所以他大醉,一杯一杯又一杯。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清冷的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佳句。
师:你有非凡的理解能力。这首词是苏轼46岁所作。这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屡次被贬,而苏辙既是苏轼的同胞兄弟,又是亲密无间的知心朋友,甚至苏辙宁愿放弃自己的所有官爵,职务,待遇,来请求皇上赦免哥哥苏轼。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屈指算算,已经与弟弟分散七年之久了。由此,更增添的诗人的思乡之苦。让我们运用以气带声、以声传情、心领神会、寓情于声的技法按“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色彩”这四个步骤来读好这首诗吧!
(生自读,师巡视了解读的情况。)
师:有些句子,我们一定要读好。如诗的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范读,生跟读。)
师:面对这轮清冷的明月,苏轼此时心潮澎湃,在政治上,他遭人排挤,生活中,与亲人分散,无比孤寂。在这样一个团圆之夜,他也许会问:明月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请同学们读出对弟弟的牵挂吧!(生再读)
师:苏轼还可能这样问明月:明月呀,你直道团圆有人笑,哪知离别有人愁啊!读出对世事的埋怨吧!(生再读)
师:尾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师范读,生跟读。)
师:此时此刻,苏轼本应与弟弟,与亲人团聚,但是苏轼却不能,这时候,这轮明月显得是那样凄凉,此时的苏轼本应惆怅与苦楚,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面对世事的多变,从容淡定。显示出卓尔不凡的思想意识。是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把这份思念,说给明月听吧!(再读)
师:青山遮不住,浮云难蔽日。那就把这份安慰送与明月吧!(再读)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屏幕上出现一轮明月。)月亮是夜的灵魂,是夜空的眼睛„„它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思念连接在一起,就让我们用请感,托起这轮圆圆的明月吧!
师:深情朗诵引子:穿越了千年,依然是那一轮明月,与一壶美酒,应和着说不尽的相思与惆怅。夜凉如水,万物都已入梦,惟有我和明月无眠。难道明月有心,暗将圆缺说与我听?莫非明月无意,教我忍看人间悲欢离合。
全体轻声朗诵第一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全体深情演唱全诗(播放CD碟)
全体女同学深情朗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全男深情朗诵: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女同学朗诵: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全体同学朗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女同学朗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体女同学朗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体男同学朗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朗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体师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课结束)
[赏析]
四、合——吟哦抒怀得主题之魂
吟哦,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在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王老师从“读正确、读明白、读出感情、读出色彩”这四个一一递进的层次入手,让学生运用以气带声、以声传情、心领神会、寓情于声的技法把苏轼的《水调歌头》演绎得淋漓尽致。课已毕、情未了,我们无法淡忘课堂上那直面心灵的诵读、刻骨铭心的想象和充满生命意义的追问,我们更无法淡忘在师生心间升起的那轮诗情画意的“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一亘古不变的情怀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永远珍藏,与其说这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情感的回荡,倒不如说这是一次心灵的旅行,生命的涅槃。
[总评]
回顾本课,无论是读批注议,涵泳吟诵,沉潜积淀,吟哦抒怀,都直指主题,知其意,悟其情,领其要,得其魂,简洁明快、开放自然,细腻生动,一切读占“鳌”头。
第二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梅花魂》教学反思
蠡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亚芳
《梅花魂》学完了,我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我,也为学生。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透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根据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下就是我对在教学《梅花魂》时的收获。
一、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
《梅花魂》一课学生刚看到课题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疑问,我顺势以质疑入手,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首先,我提出“同学们见过梅花吗?你们对梅花有哪些了解?”在学生简单回答后,我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们出示了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引出《梅花魂》一课并要求学生自我读课题质疑。学生普遍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梅花魂”是什么?为什么用“梅花魂”做课题?这就很自然的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了作者的回忆当中。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资料有内在兴趣。对这课我采用了从课题入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利用精心设计的导语配合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大背景,从而对学生们陌生的时代里产生的英雄产生好奇,激发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体味文意抓主旨,深入学习
课文中的精彩片断,作者借助于语段中委婉含蓄的意思来表达一种情感。教学时我注意抓启发学生用心思维,细细体味语段中含着的弦外之音,一旦学生理解这个意思,就能激发情感。
例如《梅花魂》中,重点是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写爱梅花,是因为梅花是那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爱梅花和爱祖国是统一的。因此,课文中写的五件事,有的直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出眼泪来,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 哭起来;有的是透过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的爱国心的,对一幅墨梅图的珍爱,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孙女,在快在开船时把绣着梅花的乎娟给了外孙女。
在导入新课后,我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资料,能解答刚才的疑问,请把它划下来。划完的同学出声读读你划的语句,你从中感受出什么了,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学生很快找到了第13自然段,在学生简单的说出他们的体会理解后,我结合课件中声情并茂的傲然风雪中的梅花图片引导他们感知梅花的特点。在充分体会了梅花“旁的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的特点后,再读这几句话,想一想这品格,这灵魂,仅仅是梅花的特点吗?由此问题就上升到了文章的主旨:梅花的的特点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特点,是中国人的特点,是有气节人物的特点。
透过理解“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更进一步的体会了文章的主旨,感受到了外祖父的深深的爱梅情结。在这个环节上,学生又结合古代有气节的人物的事例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补充了课外的资料。为了更好的感受外祖父的爱国之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想象一下外祖父当时说这段话的情绪,你再读读这段话。”这不仅仅体会了外公的感情,也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词语积累练习。把第13自然段的资料理解体会后,对于其他四件事的理解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在学习第2自然段时,进行了略处理,主要体会着老人的情绪读一读这样思乡的诗句,然后想象一下,外祖父除了给我讲这些诗句,还会给“我”讲些什么,由此又钩连上第7自然段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外祖父是那样的眷恋祖国,“我”提到祖国是那样的自豪。
第3自然段的事件中能够看出外祖父分外爱惜书房里的那幅墨梅图,“我”偶尔摆弄家中的古玩,他也不甚留意,而不留意在墨梅图上方留了个脏手印,慈祥的外祖父竟大发了一通脾气,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透过阅读体会“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感受对墨梅图的珍爱。“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抓住这句话,问道:到底什么是不能玷污的,再回过头去读一读第13自然段,你对这句话又什么新的理解?实际上这不能玷污的是民族魂,是爱国心,正是这华侨老人对 墨梅图这种特有的感情证明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爱。因为在华侨老人心中,梅花是最纯洁最有品格最有骨气的,它是祖国的象征,不能受到一点玷污。之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再外祖父心中,这梅花就是民族气节的象征,就是祖国的象征,是圣洁的不能玷污的。他是那么的宝贵这幅图,又为什么将她送给我了呢?”引导学生联想外祖父的对我的用心良苦以及深深的眷恋祖国的感情。
“在凉飕飕的腊月天,老人亲自来到码头,泪眼蒙胧地把一个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递给了我”,这一情结是透过学生深情地朗读来再现的。
三、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当学生感受到外祖父那思念祖国的深情,那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使我想起--------------。”
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想象的空间。设计这以环节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同时发散了思维,拓宽了思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理解的多元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见解,同时也在这个问题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了语言。
当然在此次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了对《课标》的运用,但几个环节还有问题。如:在整体把握上,文章可略讲的部分用的篇幅太大了,显得“详略”不是很恰当。在一些细节处理上还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的更充分。
总之,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注重对于学习新《课标》的尝试运用,努力营造科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性,重点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议”的方法学习课文,学生感悟到了“月是故乡明”的含义。对于阅读教学研究和尝试,我还是个初学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继续摸索,使自我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第三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一、活动背景
背景分析: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中秋起源、中秋习俗、月亮传说、诗词歌赋、中秋灯谜等,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学生现状: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少年儿童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已表现出严重的“营养不良”;老师对如何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这一载体,培育队员民族精神的认识尚不足;对如何挖掘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能力还不强„„
二、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明月这一意象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了解中秋的蕴意,培养学生传统观念,重视亲情友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热爱和向往美好的生活。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佳节中秋文化,月亮传说、中秋习俗、诗词歌赋。参与吟诵、猜谜、唱歌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社会实践能力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考察访谈、亲历实践、深度探究、亲身体验,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搜集诗词、月亮传说、中秋习俗等资料做成卡片
播放音乐的录音机
教学环境的布置:黑板明月图画设计 书写“月是故乡明”
2、学生准备
自学课文做好预习布置的问题
搜集资料(与月有关的图片、诗文、音乐)
亲自实践赏月(在周末独自完成)
四、适用年级:三年级4班
活动时间:综合实践课时间、课余时间
五、活动过程
开展“主题一 月是故乡明”活动
第一阶段
自主探究学习(25分钟左右):
三个小组把做成的幻灯片由一位同学有选择地放映,或播放选好的曲目。时间为2-3分钟,展示自己收集来的成果。
(参考内容:三潭印月等图片投影、歌曲《床前明月光》的播放、有关月的歌曲名《月牙泉》《十五的月亮》《月是故乡明》《月亮代表我的心》《二泉映月》《彩云追月》,名家短诗吟诵。)通过这个环节把学生带入情境。
问: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最富有诗情画的思乡之情的散文。第二阶段
解题、分析课文:
问题设计:从本文的题目中同学们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三组学生竟答收集来的诗句。
(参考内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儿弯弯照九州等教师搜集资料)
从以上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月这一灵妙的意象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深情。作者季羡林老先生也一样,虽然功成名就,但仍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投影季羡林的有关资料,设计为感动中国2006——季羡林 东方学大师【颁奖辞】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大声朗读课文,无论有什么疑问的地方都提出来。(教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加以点拨指正。)
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教师设计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2.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3.思乡到底什么滋味呢? 以学生回答互动为主,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份惦记。在一个个团圆的日子不管如何的万水千山,都要赶回自己可爱的家乡。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人们的乡思乡愁。学了这篇课文,希望我们对明月和家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们就针对最能引起乡思之情的“月与故乡”展开第二个环节的活动。
第三阶段
实践活动(15分钟左右):
1.“月亮”与“中秋”知识竟猜:(教师主持,三组学生竟猜。)主要内容设计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传说故事,拜月、吃月饼、猜灯谜、观潮等风俗。2.吟诗对联:三组各取一句同学吟诵自己准备的短诗。
中秋对联趣谈介绍师生互动完成(内容设计: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教师总结: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愿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有所收获,对家园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开展“主题二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活动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活动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课题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学习
对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做好活动的准备。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一)启发提问,明确目标
1、分组,确定小组活动子课题。
根据活动课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若干研究问题,组建活动小组。全班45人,分成六个小组。
可研究的的问题例如:(1)秋天的节日有哪些?(2)一年之中哪些月份属秋天?(3)口头描述秋天的景色与特点。
(4)讨论区:如何理解“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2各小组讨论如何开展活动,制定活动方案,填写活动计划表。3组长分工的时候要和组员商量,以免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活动的开展。
(组队的时候要考虑男女比例,还要考虑活动中要采取哪些方式,谁比较适合担任,成果展示可能采取什么形式,谁比较在行等等)
4、明确目标: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叫《中秋节》。(板书)
(二)活动指导,教给方法
1、我们可以通过调查、统计、参观、访问和查找资料,开展中秋节的课题探究。自主选题,科学分工,小组合作,是有效探究的一个好办法。参考课题:
(1)中秋节的来历;(2)金秋诗词欣赏;(3)中秋节风俗调查;(4)中秋美食;(5)中秋佳果;
(6)月饼的变迁;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中秋节》的活动方案吧!
(三)制定方案,布置任务
1、分六组(把观察目标接近的分为一组)安排活动地点,确立分课题,活动目标,活动方法。
小组名:....组 ; 小组分工:小组长:...; 小组成员:......; 探究课题:中秋佳果 ;
探究活动方案:...和...先查找中秋佳果的资料,...和...再带中秋佳果回来,...把雕水果工具带来大家一起雕刻水果图案,...把带来的照相机找出水果雕刻,...来记录过程,最后用找出来的相片剪贴报展示成果;
2、活动步骤:观察,参观,收集资料,记录;
3、口头整理:你看到了什么?收集到了什么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一)、活动目标:走出课堂,搜集、调查、积累、整理信息资料,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展开实践调查活动,搜集整理信息资料,作好档案记录。
(二)、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1)为家里设计一个中秋赏月的活动方案,或从外观、色香味角度设计一种月饼。(2)小实践:制作一个中秋花灯。
(3)电脑作画:电脑制作一幅关于秋月的美丽图画,并打印出来贴在下面的画框里。主题:月到中秋分外明。景物要求:月色、山水、楼阁和人物。
(4)秋游登高: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登高望远,写下你的感想。
(5)赏花灯:以小组为单位或在家长陪同下,逛一次花灯游园会。记得搜集花灯的款式和灯谜哟。
(四)、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1、跟踪、参与、指导学生的每一个活动实施过程。
2、提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有关的资料。
3、如何整合收集到的各类资料。
4、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边评价。第三阶段(总结汇报)
(一)、活动目标: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在活动交流中互相学习、发现、反思、改进,促进实践能力的不断
(三)、学生活动内容与方法
一、小组交流:
在这次亲身实践活动中,你们什么收获?
请你们把找到的“中秋节”的材料和组长、组员们商量一下,你们准备与其他小组交流哪些内容?
二、小组汇报:
你们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展示出来吗?
1、成果展示展示你所在小组拍摄、制作的图片、灯笼作品。
2、赛诗会与故事会:朗诵小组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词,看谁搜集得最多,谁朗诵得最好。
3、集体评议(互相评价),表扬鼓励。
(四)、指导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对活动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
2、指导撰写活动交流材料。
3、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收获进行总结、反思、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
3、注意对学生的成果形式进行补充。
六、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尝试,主要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表现情感、态度、探究愿望与热情、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是很强的。值得思考的是在活动过程中,问题设计的针对性问题,教师的引导应变能力。学生感受到活动带来的快乐和知识的智慧,激励他们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和社会生活。
第四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安振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的头等大事就是回老家看父母。尽管经常回家,可每次回老家,心里都充满兴奋与激动,与小时候从县城的中学回家时的感觉一样,那时风华正茂壮志在胸,如今虽华发早生但仍壮心不已。
走进村落,寂静无人,儿时的玩伴都已为人夫为人妇,远走高飞,老人大多已经故去,全村常住人口不到百人,双节期间此番情景让人感到些许落寞。只有孩子们对农村的草木鸡狗稀奇不已。父母早早的在院门口等候,看到几个孙子孙女叽叽喳喳围上去,他们比见到我们这些儿子还高兴。父亲特地把养了几年的鸡公留到了今天,又从西淝河的亲戚那里弄来两条肥硕的鲇鱼和乌鳢给我们尝尝鲜,尽管我们衣食无忧,但是母亲做的饭菜最对我的胃口。午饭没有推杯换盏,一家人围在一起,静静地享受这难得的团聚。这时候,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悄悄溢满心头。
午后在院中小憩,一阵秋风掠过,院中桂花树上金色的花雨飘飘洒洒、香袭阵阵。如小米大小的花朵不争奇斗艳却没有人愿意冷落它,静静地开,悄悄地落,随风而逝,不招摇,不妖艳,惹人怜爱。经风雨、斗寒霜、忍暗夜、耐凄凉,傲骨铮铮,不改其志,那持久不败的暗香,沁人心脾。因了自己性情直率火暴,对这品性相异的桂花,在十分欣赏的同时更感觉是对自己的一种教化和训诫。
傍晚时分,父亲开始给几个孩子扎火把,我和母亲到院后的树林里开始摘柿子,今年阳光充足,柿子长得好,光影流动间,那一颗颗红彤彤的柿子,俏皮地扑入视线,让人心动。还有两颗脱涩的柿子树,一点都不起眼,那是父亲特地栽种的,虽然没有艳红的外表,但是仍然勾起我的好奇和食欲,随手摘下一个,用手擦去表面的白霜,咬上一口,甜甜清爽的滋味彻底征服了我的舌头。
中秋之夜是最值得期待的,除了吃月饼赏月的习俗,我们这地方的农村还有打火把、“摸秋”的习俗。孩子们早就亟不可待得燃起火把,在田野里奔跑嬉戏,这是我们童年最爱的游戏。也会有人趁夜色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些大豆、红薯、冬瓜等农作物,俗称“摸秋”或“偷秋”,民间有俗话“八月摸秋不算偷”。这个时候偷地里产的东西是没人怪罪的,就像我们在农场里玩的“偷菜”。相传在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部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有一年中秋,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在旷野露天宿营。有几位士兵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不料此事被主帅发觉,等天亮了便准备将那几个偷东西的士兵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开脱士兵的过错,有一老人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士兵因为此话而获赦免,从此淮河一带便留下了“摸秋”的习俗。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偷红薯烤毛豆的光辉岁月。
看着孩子们在远处的田野里玩火把,我们坐在院门口陪着父母聊天。远处的月亮从东方的树林深处缓缓升起,“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和小时候看到的一样,乡村的中秋满月那样光洁静谧,播撒满地光辉与清凉,不像城市上空的月亮,在霓虹灯和喧嚣的映衬下显得那样落寞无神。月光如水一直照进我浮躁的心里,荡去我内心的暗晦。
静静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往昔恍然,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而今父母已经身形老迈,沐浴在这如儿时的蒙蒙月光下,令我怀旧的情愫蔓延于夜空,一丝颤动掠过心灵。明月为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感触截然不同。明月历千古不改行色亘古不变地朗照,一如我们对父母和家的眷恋。
第五篇: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黑骏马》读后感
《黑骏马》可以说是张承志个人文学创作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小说以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为背景,以一首古老的民歌《黑骏马》为主线,描写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小说的故事情节虽无出奇之处,但却以浓烈而质朴的情感一次次触动着读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对于这部小说,我个人认为做任何单方面的评论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是对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的亵渎。作为后辈,我仅仅在其中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权当是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并无板门弄斧之意。
小说中白音宝力格获得了前往苏木(一乡镇)参加兽医培训班的机会,而成为一名兽医是蒙古小伙儿时的夙愿。面对着这样难得的机会,白音宝力格选择了离开家乡。在索米娅送白音去城里的车上,在朝霞的见证下,两人立下誓言,要结为夫妻,永世相爱,并约定培训班结束后就回家结婚,然后一起和奶奶在美丽的草原上享受幸福的生活。
感人的爱情,浪漫的承诺。半年之后,当满怀欣喜的白音宝力格回到家乡以后,却发现那个让他朝思暮想的索米娅已经不知不觉变了,变得陌生、惶恐,甚至还经常躲着白音。而后在一次青年人的聚会上,白音意外得知索米娅已经怀上了黄毛希拉的孩子。
黄毛希拉何许人也?远近闻名的恶棍!
血气方刚的白音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在巨大的打击之下,他决定了出走他乡。
九年后,白音宝力格大学毕业,成了自治区畜牧厅的一名技术员。因为作草原牧业调查,27岁的白音宝力格又回到了家乡伯勒根草原。他决定去寻找他的索米娅,而此时,索米娅已经远嫁到诺盖淖尔湖畔的异乡。老额吉死后索米娅带着孩子(此前她生下了黄毛希拉的孩子,给她取名其其格(美丽的小花的意思。))艰难度日。车夫达瓦仓可怜她们母子,娶了索米娅,索米娅又为达瓦仓生了三个儿子,一家人在诺盖淖尔过着穷困而平静的生活。
这是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但是回头想想,如果白音当初没有去城里上培训班,如果他能在草原一直和索米娅过那种“男耕女织”的生活,或许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结局了,至少在黄毛希拉企图霸占索米娅的时候他可以以一个男子汉的姿态挺身而出,去保护自己心爱的姑娘。但是为了圆自己儿时的梦想,白音走了,把一个善良、单纯而又柔弱的女孩子孤零零的留在家乡为他厮守,可以想象有多少个夜晚索米娅独自坐在草原上,望着漫天的繁心,牵挂着远在异乡的他。为了等来重逢的那一天,纵然生活有再多的苦,纵然有再多的委屈,索米娅都不会抱怨,因为在她心中一直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渴望。
但是,这样对一个女孩子公平吗?虽然两人青梅竹马,心心相印,但是半年的时间分居两地,谁又能保证不会发生什么呢?于是,白音齐力格为了自己的愿望、理想,失去了自己一生最爱的人和一生的幸福。同样,索米娅的命运也就此改变。其实回头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在我们的观念中,家乡似乎总是个“小地方”,城市小,楼房低,没有宽阔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于是乎几乎每个人都为自己勾勒出了一幅所谓的现代化大都市图景,似乎我们十年寒窗,就是在期待那破茧成蝶之日走出山门,去外面开阔眼界好好施展一番,有的人甚至为了事业孤身一人在外打拼数年难与家人团聚一次。不可否认,有理想固然是件好事,但我们是否真正在奋斗之余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过?自从我们离家那天开始,我们是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在寒冷的冬夜,当我们回到宿舍再也品尝不到父母准备的热气腾腾的饭菜了;晚上再也没机会和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看电视了;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每人耐心听你倾诉了;还有,也再没有人在你耳边不停地唠唠叨叨了。似乎这时的我们只是一个冰冷的躯体,每天在机械地生活、机械地工作,而没有往日的那种至亲之情来温暖我们的血液。同样,在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我们,一个孩子离开家乡,就意味着爷爷奶奶要失去孙子,爸妈看不到儿子,弟弟看不到哥哥……而我们却毫不在意,所以我们我们不会明白奶奶为什么反对我们走,不明白她为什么会哭,不明白妈妈伤心就因为我们离开家的时候一点也不伤心,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在走之前对我们千耵聍万嘱咐,不明白为什么到了学校还不打电话回家父母会觉得很生气。
所以想起了一位作家写过的一段话:“每一个从故乡来的男人,都明白故乡意味着什么。故乡拥有什么?故乡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熟悉的牛马,有自己心爱的姑娘。在故乡,一个男人才知道自己的价值,才知道自己的位置。他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有血有肉的人。这个血肉,是经过充满血缘意义的称呼所标定的。这血留在血管里,但是也留在人与人之间。这肉,长在每个人身上,但他时时提醒,你的身体来自祖先。你跟你周围的人,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故乡不像他乡,你永远没有位置,只有“职位”。你没有血肉,只有外壳。你没有灵魂,只有“角色”。你没有“生活”,你不过是在“扮演”。你没有仪式,只有游戏。你没有神圣,只有规则。你没有尊严,只有“价值”。”
以前不懂这是为什么,现在自己身处其中,体会深刻。
所以,当我们事业有成的时候,却猛然发现父母已经悄然变老,我们让他们等待得太久、太长,以至于大半的时间都是他们独自在为我们牵挂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而当我们意识到年华流逝染白了父母双鬓的时候,他们似乎并不需要我们的歉意,因为他们心中一直深爱着我们,尽管这些年他们忍受着生活的孤独和寂寞,尽管他们为了我们的学业、家庭一直在拼命地工作、攒钱,但是他们从来不像我们诉说他们的心酸。我们的自私、懦弱在父母的坚韧和奉献面前,竟是那么微不足道。
我想,可能这就是故乡。在外面的世界里,我们永远找不到故乡。俞敏洪先生是新东方的创始人,在他面临选择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去外国而是留下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他对新东方出国留学班的学员们说过四个字:“早去早回!”
所以身在异乡的游子们,早点回家吧,那里有一直牵挂你们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