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县课改十年总结
着眼全局,突破创新,全面推进 ——饶河县课程改革十年总结与回顾
我县全面实施新课程十年以来,我们在教育观念、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着眼全局,突破创新,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步伐,全县各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已迸发出浓厚的时代气息。新课程的实施,为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认识,理念先行
课改之初,理念先行。在课程改革启动之初,我们充分发挥我县教师进修学校职能,派遣教研员奔赴省里参加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学习,认真研究把握新课程的特点,然后分批、分层次召集全县各校行政领导与教研员、骨干教师进行座谈研讨,从而发现,新课改实验工作有一个显著特点:从全面推进转变为重点突破;从构建实验整体框架转变为有重点地精雕细刻;从讲求角色转变、理念落实转化为讲求实际,讲求效率。课改实验工作的推进,更加讲求效果,更加注重实实在在的改变。结合国家教育部推出的以“综合素质评定”为核心的评价改革举措,和以“校本教研”为核心的教研改革新措施,不断展开针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具体环节与问题的深入探讨。课改新气象的格局正逐步形成。于是,我们确立了课改工作的指导思路。具体说就是:创新机制,突破难点,分类指导,努力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十年
来,我们按照这个工作思路开展了一系列探讨与实践,加强督导评估,促进教学管理体系的重建;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高;加强教学研讨,促进教学问题的不断解决;加强阶段性总结,促进重点工作的落实;加强基地校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取得了不少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发现了不少问题。
二、机制创新,制度保障
1.政府主导,确保课程改革扎实推进
课程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课程改革首先是政府行为。课改要去的成功,必须有政府支持。我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课改工作,成立了由教育副县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组,加强对全县课改的统筹领导。坚持把课程改革摆在全县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狠抓落实,在全县形成课改一盘棋,步调一致,齐心协力抓课改的良好局面。
2.不断总结,及时交流课改先进经验
为了及时推广课改先进经验,我们非常注重进行阶段总结,并建立县、校两级阶段交流推进机制。县级交流着重于管理层面、教学层面的交流和总结,突出课改的重点工作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每学年一次。校级内部交流着重于解决教师的困惑和学科课程实施的问题,每学期一次。通过研讨,加强反思,不断总结和推广课改经验。
3.考核评估,促进课改重点工作的落实
为了促进课改重点工作的落实和教学管理的重建,教育局组织各股室、教师进修学校成立考核评估小组,每年对全县21所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课堂教学、队伍建设,校本研训,常规管理等进行全面考核评估。在“求实、求细”上下功夫,实实在在地“查”、客观准确地“评”、科学有效地“结”。从评估结果来看,各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师培养、学生特长发展等方面比以前均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评估,行成竞争机制,充分激发了各校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课程改革实施的深入发展。
三、抓住关键,加强研训
1.创新工作思路,针对实际开展校本研训
为了确保课改顺利实施,我们建立县、校、学科组三级研训活动制度;组织开展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的校本研训活动;以“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教后记)”、“课例(个案)研讨”、“三课一条龙(听课、说课、评课)”、“课题研究”、“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教师对话”、“课改论坛”等为主要形式,辅以“校长课改讲坛”、“专题讲座”、“做学习笔记”等理论学习及外出学习、交流的“以校为本”的研训方式。
在校本教研管理上,狠抓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明确责任,认真履行在校本教研活动中的义务。做好校本教研的机制建设,认真制定校本教研实施方案;二是打破多
年不变的年级、学科组的布局及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三是坚持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动,专业引领”的方法,灵活有效地将教研重点指向课堂,着重抓好研究课,搞好案例教研,加强行动研究;四是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寻求教学得失,不断进行反思、提炼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五是善于捕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研过程中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研员进课堂活动,深入学校,扎根课堂,示范引领课程新理念,开展“定点指导,联片教研”,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007年全市校本教研(培训)工作在我县举办,第一小学全面开放课堂,欢迎全市各级各校领导老师走进课堂。第一小学、小佳河小学的师生同台读书论坛充分展示了我县校本研训的成果。副市长李吉林对我县的校本研训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强化学科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本着“注重研训一体,讲究培训形式,增强培训实效”的工作思路,我们以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学科新教材为重点内容,以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将新课程的培训工作贯穿于课改的始终。十年来组织全县教师参加省、市中、小学学科培训5000多人次;组织全县17个学科51名教师“十一五”教育规划调查问卷活动;组织全县中小学各学科教师500多人次赴北京
观摩名特级教师讲学活动;组织各学校领导班子、优秀教师教师200余人赴山东、上海、江苏等地如:杜郎口中学、东卢中学、洋思中学等名校观摩学习。每年每学期派遣教师不少于300人赴哈尔滨、牡丹江、双鸭山等地参加各级各类研训活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办公室即教研室,教师即研究者”,把培训贯穿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能力,成就事业的舞台。
3、推进教育科研,打造高效理想课堂
教育科学研究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县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科研优势,从2006年开始尝试校本科研。先后在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小佳河中学、小学开展了“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剪贴绘画式习作”、“音乐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导学、双训教学模式”、“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模式”、“小学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学数学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生物多元化探究教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校园制度建设以人为本”“走近历史,探究历史”等10多个课题研究。其中很多课题已经成功申报为省级新课程对接子课题并顺利结题。这些课题立足课堂,问题产生于课堂,实践在课堂,最后服务于课堂教学,科学地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局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总结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
验。全县各学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论文、案例500余篇获国家、省、市级一、二等奖。同时,通过“校本科研先进分子”的评选,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四、打造特色,全面发展
课改十年来,我县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内的三级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富有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彰显个性风采、满足主体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像第一小学的《论语选读》、《成语接龙》、《古诗精选》、第一中学的《饶河地理》、《饶河旅游》、《国学经典选段》、第二小学的《学生手抄报汇编》等。另外各校还因地制宜的开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书法课、武术课、读书课等。全县各学校都有计划地建设自己的第二课堂,文体艺术类课、信息技术类课、校园文化类课、制作探究类课等开展得朝气蓬勃,还有校园广播电视台、科技制作室等。这些都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庄严殿堂。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课改以来,我区的大部分学校都散发着优秀文化的气息。一是设置“硬性”的校园文化标志,比如在校园内专门辟出空间作为“艺术墙”、“生物角”、“文学园”“文化长廊”等,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智慧的火花在闪烁。二是结合各种特殊日子举办各种活动,如国庆节、教师节、妇女节、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三是开展学生的自我展示、自我创造活动。如开展学生的读书交流、演讲、书法比赛,创办学生广播站,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活动月等等。四是建立开放的图书馆。课改以来,各校都加大投资,建立了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室,为学生提供着须臾不离的精神食粮。
五、实现转变,提高质量
课改实施以来无论是教师行为还是学生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可喜的转变。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了。
一是师生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传授者正逐步向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转变,在评价学生时,自觉地减少了批评与否定,增加了鼓励与表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往氛围。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迁移,由“学”向“悟”的迁移,由“悟”向“行”的迁移。基本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占据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现象。课堂教学中注重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开放民主和谐的师生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过去的被动的听,而是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构建,形成了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风气,教师在教学中尊重每个学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发
展。由于新型的教法和学法被普遍用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二中学的将洋思中学与东卢中学的“三清”教学思想和“讲学稿”教学创新结合,实行“课前设计,课中设计,课后设计”三设计的思路。在具体实施中,形成了“七环节备课、设计模式”,即“同组协议分工----个人定量主备---同组集体备课---主备设计打印---上课教师调整---课中现场生成---课后教学反思”。这样每位教师都要把自己自觉地融入教研组内,把个人和集体、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个人设计和集体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组集体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从过去那种简单重复的抄写教案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实践。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在思考着、实践着、反思着,使教师的灵感迸发和思维碰撞成为时常发生的事。迸发的灵感成为提高教学技能的助推剂,思维碰撞的火花加快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速度。
全县各学校自己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生成着。小佳河小学初步形成了语文课“四程序”教学模式---“激情预学—学情交流—精导巧练—展示提升”;第三小学数学课形成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问题引入--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第一中学英语课形成了“程序法”教学模式---“示范—练习—检查—补充”;第二小学的音乐学科构建了自主学习模
式。总之,课改以来,每位教师都努力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建立了适应自己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佳河学校、山里学校、西丰中学等学校还创造性地将落实弟子规活动与教育教学行为紧密结合,优化了学校管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学习主动性。
十年来,我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每年都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竞赛、课改骨干教师评选、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使近两百名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一批教改典型脱颖而出。课改十年来,共评出市教学能手200多名,县级教学模范100多名。教师能力提高了,教学行为转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直接表现在全县中考、高考成绩的逐年提高。
2.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摒弃习惯的思维方式,重视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发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已习惯了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无疑处生疑,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蔚然成风。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师,走到沿江公园、小南山、社区进行实地观察实践,学生的学习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全新的开放的文化氛围已经形成。
3.素质教育评价方式转变了
课改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构建全面系统、导向正确、绩效显著的评价体系,特别是综合素质评定工作,不仅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显著功效,而且也能在实践中促进学校课程管理机制的完善。为此,2006年我们专门组织了评价和考试改革培训活动,组织学校教师开展《饶河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讨论与制定。评价改革涉及每个学生,各学校都高度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方面的评价都做到了“以生为本”,积极、激励、指导性评语常见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了师生间民主和谐的氛围。县教育局还开展了“一百条优秀评语”征集活动,通过活动,有效引导教师增强评价意识,转变评价方式。
在总结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的,实现改革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努力克服薄弱环节,抓住重点,攻克难点,把握疑点,瞄准焦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我们就一定能使我县课程改革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课改十年总结材料
课改十年总结材料
开发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发展
乌兰浩特市兴安二小
2013.6.27
课改十年,我们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在教研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大胆实践,锐意创新,收获很多,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今天我只交流一个方面——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这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给学校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兴安二小在全面落实国家、地方两级课程的前提下,深入研究本地区、本校的教育资源,根据本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需要,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十年的实践证明,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发德育课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为了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形成了“以校为本,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工作思路。2002年启动了“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科研课题,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即:以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体,以“亲子社会实践、自主社会实践”为两翼,达到了校内外结合,课内外并举,融会贯通,整体优化的格局。
“小马过河自主社会实践活动”是此课题最具本校特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得到了提高和锻炼。这一活动是挖掘各学科教材,把那些最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证明的,最适合渗透德育的内容选择出来,融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于一体,设计成不同的主题,编辑成册,命名为《小马过河》。“小马过河”因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而得名,寓意在于提示学生:“不论什么事,自己不去试一试是不行的”。手册分寒暑假两版,共12册,每册由5—6个主题活动组成,供学生寒暑假自主实践时使用。所谓自主,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寒暑假学生多是独自在家,既无教师的现场指导,也无家长的在场帮助,只能独自去完成。其二是学生对活动主题具有选择权,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完成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活动。寒暑假学生的时间绝大部分是离开教师和家长而自己支配的,最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打破传统的看管式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在实施中我们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淡化作业意识,按照《小马过河》的提示,完成自己喜欢的主题。例如二年级寒假版《小马过河》中有一个“缝口袋”的栏目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去亲自动手,讲起当时的情景,他们总是喜上眉梢。再比如:三年级暑假版“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这一主题中设计了四项内容。第一个栏目“唱一首文明歌”中要完成的内容是:你最喜欢唱的一首文明歌曲是什么;你能说出几个音乐家的名字,请写下来;如果你还不会唱,那就学一首吧。在这里,不但涉及了音乐知识,实践中也锻炼了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二个栏目“画一幅文明画”中是这样要求的:假期在户外活动时,你一定见过很多文明行为,比如:路人把食品袋主动扔入垃圾箱等,请把你看到的画下来。这里,不但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卫生,也是对美术学科知识的补充与巩固。第三个栏目“种一朵文明花”中说的是:文明之花处处开,把它请到家中来,用你勤劳的小手种下一棵文明之花;选择一种你想种的花亲手把它种在花盆里;施肥、浇水,仔细观察,记下它的生长过程;看到亲手栽种的花儿开放了,你最想说点什么?可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在这里,既涉及到了科学、综合实践学科的知识,也涉及到了语文学科的观察日记。而这些又都是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中完成的。第四个栏目“做一个文明人”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
“我是一个文明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从我介绍的这一个主题,大家就可以感觉得到,学生们在完成主题活动时,不但巩固强化了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了学生的唱、画、读、写、观察、动手实践等,而且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教育,更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办事,促进了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今,“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课题早已在自治区结题。可以说,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二、开发蒙元文化课程,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主题,它与新课程改革相继提出,教育部已经把每年的九月作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可见这一主题的重要地位。为切实落实主题教育,我校从开发文化课程入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感染、熏陶及潜移默化作用,收到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从2002年9月份起,我校就把“学习蒙元文化”确定为校本课的主题,确定这一主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第一,蒙元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我们的家乡乌兰浩特是蒙古族地区,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蒙元文化资源。开设“学习蒙元文化课”的宗旨是让学生从小学习、了解和弘扬家乡蒙古族文化、红色文化、科尔沁文化,从而升华民族热情,培育民族精神。我们把“蒙元文化”列入课表,设专职教师授课。先后自编了四册教材,供不同年级使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家乡的地理、人口,蒙古族的语言、文字;了解了蒙古族的服饰、风俗习惯;体会到了蒙古族舞蹈、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的魅力;走近了成吉思汗,忽必烈、关汉卿、王昭君、乌兰夫、巴拉根仓、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各类历史人物。经多方协调把中蒙药厂、蒙医院、罕山公园、蒙元饮食城、乌兰夫纪念馆、蒙古族小学等作为我校学生学习蒙元文化的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访问,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蒙元文化的博大精深。
“蒙元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种子,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发经典诵读课程,陶冶学生情操。
经典是我国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瑰宝,为了让学生从小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同时,增加课外阅读量,我校校本课程编写组于2004年编写了校本课程读本《小雨沙沙》。去年,我们又把这套教材进行了改编,改编后的《小雨沙沙》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经典性:这是这套读本最基本的特点。在内容的选择上,无论是诗、词、曲,还是美文,都是经典之作,每首诗词几乎都包含了流传几千年来的名家名句,如《别董大》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我们希望用诗心去激荡童心,用经典去叩启学生的阅读之门。
序列性:读本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不等有计划地安排了诵读的内容,努力让学生读到对他们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经典之作。如:低年级除了经典诗词外,还安排了“晨读对韵”,中年级开始增加了“成语熟语歌”,高年级有了《陋室铭》《劝学》等文质兼美的古文。美文诵读的篇目选择尽量接近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如:配合着教材的“走近诗歌王国”主题,读本安排了《再别康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中外经典诗歌。
原创性:这套读本从选择内容、打字、排版、校对,直至最后成稿,均由我校教师独立完成。
趣味性:教材中的诗、词、曲、名言、谚语、对联等内容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早读的教室里、放学后的校园里、晚饭后的家里,孩子们都要读上几句、背上两首,我校学生人人熟读成诵。里边的内容也是各年级语文学科学期末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
实用性:在我校完成小学学业的孩子们,毕业的时候,仅这套校本教材就让他们已经积累了课本以外的200首诗、80首词、20首曲,名言、谚语、对联各150条。这厚重的积淀,必将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许,不是百分这百的孩子都能完全背诵得下来,也许背诵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忘掉一部分。但我们相信:细雨洒落大地,短暂的润泽之后,可能没留下什么痕迹,然而当嫩嫩的芽儿从黑色的泥土里冒出来的时候,我们会记起雨的光临。这也正是我们把这套校本课程取名为《小雨沙沙》的真正含义。
近十年的使用,我们发现,这套校本课程读本让学生丰厚了底蕴,并带动了更广泛的阅读;让学生亲近母语,亲近世界优秀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净化了学生心灵。
四、开发写字课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情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书写规范汉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好汉字书写教育,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我校启动了“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起步的实践研究”科研课题,此课题被确立为自治区级“十一五”规划课题。我们把写字课作为全校的校本课程,每班每周一节写字课。为了让广大的语文教师重视写字教学,提高写字课的教学水平,我们还在广大语文教师中开展了写字指导研究课,通过研究,分别总结出高、中、低年级写字课的教学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地描帖,如何掌握临帖的技巧等,每位语文教师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认真上好每一节写字课。如今此课题已在盟里结题,还被评为兴安盟优秀科研课题。去年,我校又被盟里推荐,申报了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此项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我校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汉字的字形和书写技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由于多年来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规范师生的语言文字工作,所以先后被评为盟级、区级、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如今,“读经典书、说标准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已成为我校鲜明的主题文化,丰富了“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这一校训的内涵。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不断地开发着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困惑与思考
十年课改,应该说是一场触及人的心灵的文化意义上的变革,它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十年的坚持,虽然没有创造出人们预想的那些“成绩”与“目标”,或许我们没有立竿见影地看到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多少,现实的课堂改变了多少,但它却创
造了另一个意义上的伟大——在最广大的层面上实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蒙,今天教师们学习观念的转变便是最好的证明。
上面我所提到的,只是我校十年来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所做一些探索与尝试。另外,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带给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等,都是让人感到欣喜的;教师学习观念的转变、专业素质的提升、课堂角色的转变等也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这些都是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时,也存在着令我们堪忧的困惑。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在2006年曾经这样大声疾呼:“课程改革远不是‘过’的问题,而是远未到位。”他对语文课堂这样描述:“日常课总体上仍是以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仍是以训练为主,简单、机械的训练逼仄着学生的思维,个性化的阅读还处在边缘;课堂仍比较封闭,学生的视野还是被限制在文本里和教室里。”六年前,成老先生是这样描述课改的,六年后的今天,如果再用成老先生的话对照我们的课堂,坦率地说,仍没有根本性的转变。为此,我们的困惑就是:课堂教学永远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虽然说“课改”绝不仅仅是“改课”,但课堂教学没有改观,任何改革都将难以触及课改的核心和实质。今后的课堂到底该如何改,方向何在?将成为我们长期研究和思考的课题。
第三篇:十年课改总结02
十年课改结硕果 联片教研铸辉煌
——特色材料
东赵乡中心校
2010年12月
十年课改结硕果
联片教研铸辉煌
——特色材料
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喧闹走向冷静之时,东赵乡中心校也走过了课改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我们重视教师的课改与教材培训,提倡教师多读书,因为只有把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才能让课改不至于成为盲目的行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提炼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研促教,以研促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乡实际情况与学校优势,努力开发校本课程;重视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定期开展校长专题讲座与教师经验交流会。在盘点收获的今天,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十年教改路上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盎然春意,分享了金秋世界的累累硕果。
一、校本教研,立足课堂
以往的教材培训更多地依赖于上级教育部门的安排。校本教研则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它贴近课堂,贴近教师实践研究活动。提倡校本教研以来,我们以月反思会诊、校长专题讲座、联片教研、班级教研、学科教研、网络教研、个人研读等方式刷新了教研形式,使得教研真正成为教师进行业务切磋、相互学习、提升自我的有力平台,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反思会诊
如何合理借鉴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更加求真务实地学习洋思经验,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推广榆次区课堂教学的主推模式——“三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领导杨建林、赵剑飞、郝永峰、赵天明、杜勇林、桑共义、李海燕、董志强对区域联片教研“工程” 高度重视,务求实效,不做表面文章,对每次活动都做了精心准备和周密安排,每年都要组织见次大型的课堂教学说、讲、评校际交流互动研讨活动。同时我们依托区域联片教研平台,在前几年反思会诊的基础上,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我们特邀区教研室各科教研员来我乡进行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策略”和“三步导学”课堂模式操作要素的指导,同时开展了各科互动交流活动和专题讲座,就教学问题如何深化为教研课题,如何开展说、讲、评式的备课,教案如何来一次革新,教学评价如何改革,和教研员们多了一份“对话”,多了一份思想上的交锋,观念上的碰撞,方法上的辩论,这次活动为我乡教研教改创设了展示自我的评台,教师们思想更开阔了,措施更明晰了,点子更有新意了。
为了有效提高我乡教研的实效性,各学科教师的教材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充分发挥本地各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的示范作用,搞好各学科带头人的培
提高力,头人养,选拔和使用,乡中心校以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评选乡、校级学科带头人的实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择优选聘了乡“兼职教研员”同时明确了他们的职责和义务,通过这一活动,创设了全乡教科研活动的长效机制。
为了不断优化教研工作方式,实现教学研究互动,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4月12日,我乡和经纬小学的领导及省、市、区三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开展了“一帮一,一对红”的课堂教学校际互动交流
10月14日,乘晋中市第一批首席教师评选的东风,参加了经纬小学牵头组织的“首席教师引领行” 活动,我中心校20多位教师参与了听课、辩课等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们一致认为,收获非浅。
11月15日,经纬小学的领导们热情地接待了来自东赵乡中心校的三位做课教师和七名听、评课教师。上午由东赵乡中心校的崔斌、赵瑞琴、郝颖三位数学、语文,英语教师各自做课,下午由两校的有关领导和骨干教师就这三节课分组展开了认真的研讨。经纬小学的领导对这三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点评。肯定的说,这三节课都很成功,数学课设计理念新颖,师生互动交流效果好,同时也一针见血的提出数学课对教材的定位不到位,重点有所偏离;语文课教师素质很高,但教师语言评价单调,缺乏课中备课;英语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大家畅所欲言,做课教师受益浅。
11月28日,经纬小学副校长李永成一行五人,来到东赵上戈小学进行校际交流研讨,经纬小学郭晋萍、郭建芬、马晨燕三位教师分别做了数学、英语、语文三节示范课。东赵中心校郝丽萍、刘晓伟、张瑞颖三位老师了分别做了数学、英语、语文三节观摩课。课后分三个组就六节课展开研讨。做课教师、听课教师互动交流,研讨气氛活跃,最后李永成校长做了针对性的、实用性的点评。这样的活动实实在在,对提高我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提高两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小学教师教研QQ群,中青年教师建立个人教育博客。通过上网学习,我乡教师及时准确的了解到了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动态,明确了教学重点和指导方向;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网上教研活动,中青年教师养成利用网络资源的习惯,游览教育信息网,让网络能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研究整合,让大家勇于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拿出来,在网络中寻求同伴间的教研支持;引导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随笔、总结,在网上交流,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几年来,我们共有几十篇文章发表或汇编。在各种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也屡获佳绩。
(五)校本课程
校本教研还带动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古村落明珠——后沟》课本中,一篇篇朴实无华的短文和史实,犹如一道道纯真的家乡美味,弥漫着浓浓的乡情和乡思,让同学们去尽情享受,反复回味;一次次有趣的实践活动,又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素质的绝妙机遇,让学生们去拓展视野,丰富阅历;《让危险远离我们》告诉大家: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极其珍贵的,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的生命更重要更宝贵的。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应当无私的亲善他们,回报他们;我们的生命又是属于整个社会的,应当有为的保护生命,健康身体,让生命焕发出无限的价值;《跟我学礼仪》让大家知道了应当把宣传中华礼仪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文明礼仪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逐步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摒弃陋习,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提高整个社会的礼仪水平作出自己的贡献。
组长、学科带头人评。
(三)学生评价。看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并采用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
学生评价由单纯注重学业成绩测试转向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主要内容为:⑴道德品质;⑵公民素养;⑶学习能力;⑷交流与合作;⑸运动与健康;⑹审美与表现。评定实行分项评价、分项鉴定的基本方式,在此基础上采取“等级确定+描述性评语鉴定”的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定。并以《山西省小学生德育指导与评价手册》、小学生成长记录册、《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为载体进行记录。
●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
总结这几年课改经验,本着“全、新、实、活”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人成长记录档案,即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有效的推进了评价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主页分别设计了 “成长快乐”、“我长高了”、“我又重了”、“我的成长记录”、“我和好书交朋友”、“我的学业成绩情况统计表”、“我的光荣榜”、“成长中美的记忆”等八项内容,并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其具体内容。每页设计根据不同的内容精心装饰了有助于学生品味和领悟的隐性教育格言和警句,做到了处处面面在育人。多年来,学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等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得到发展,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
本课题的研究,引领了广大教师人人参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改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小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而练习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根据我校教学实际,课堂中存在大量的重复性练习,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学习兴趣不浓,个别学生怕学、厌学的现象。为能使练习更趋于合理、灵活、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真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小学校申报了自己的课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前后有180多人次的教师论文、案例、调查报告等获得国家级、省、市、区级奖。
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改带给学校、教师、学生的巨大变化,我们欣喜地体会到课改为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随着课改进一步深入,我们感到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如:提高教师课改教研成果的档次,发挥好课改教研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建设相结合的优势等。我们将不断改进,提高我乡课改工作,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篇:课改十年总结先进个人材料
课程改革教学教研先进个人
事迹材料
1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基层教研员来说,却因课程改革的历史机缘而承载了太多的执着与奋斗、荣耀与辉煌,于是无形中拉长了长度。
一、热爱教研,甘心乐守清贫寂寞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爱这个行当,你才能把它干好。教研室是个清水衙门,教研员的工作也平平淡淡,缺少那些轰轰烈烈的机会,所以要求教研员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倾心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作好教研工作。
热爱这份工作,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被动的。主动就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自己的兴趣,认为教研工作就是我的所爱;被动就是不得已而选择了此项工作。比教研工作有实惠有地位的工作有很多,但是我们没有机会从事那些风光体面的工作,命运把我们安排在了这样一个岗位上,我们就要服从命运的安排,要心安理得心情愉快地去从事这项工作。对我来说,热爱教研工作是自己主动地选择。因为从事教研工作最适合我自身的条件,也最能发挥我的特长。从内心来说,我是很热爱教研这份工作的。
二、不断学习,提升研究指导水平
我常想,教研员虽说不是老师的老师,也应该是平等当中的首席,是教学工作的研究者、指导者,教研员只有坚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更新知识,尽量做到知识方面应对自如,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才能胜任研究和指导的重任。
我热爱学习。我善于向文本学习,我每年都要读3本以上体现指导价值的理论著作,及时汲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新成果,把握世界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教学改革动态和学科发展走向,对新知识领域、新观念持敏感态度。二是我能主动向教师学习,从教育实践中学习,不断夯实教研基础,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使得我有机会向一线的老师们学习,分享他们的教学智慧。我还善于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我们教研队伍中,有许多学科带头人,他们本身功底深厚,经验丰富,不仅是我们的名师,也是我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学习的榜样。我觉得老教研员们的管理与协调能力、青年教研员的热情与虚心好学、优秀党员的高风亮节都值得我去学习借鉴,从合作伙伴中我感受到互助、高效,鞭策我在这样的群体中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三、研究课堂,指导高效课堂建设
研究是教研员的立业之本,我立足教育教学的现实,抓住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做深文章,做好文章,把热点搞成亮点,把难点变成突破点,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价值。我从教师日常生活中发现、捕捉和思考问题,从听评课、座谈研讨、问卷调查、质量监测中开展研究,在教研实践中养成写教研日记、随笔、故事的习惯,着力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有效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课堂教学实践问题越来越突出,老师们开始觉得仅在操作层面打转还不解渴、不透彻、不深刻,他们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探寻。身为教研员,我充分发挥教研工作的“研究、指导、引领、服务”的基本职能,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积极性,为基层学校课改实验和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和优质服务,努力实现教研活动主题化,调研工作制度化,教师培训多样化,教育科研实效化,全面促进我县小学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四、关注课题,指导教师课题研究
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研究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培养,需要教研员的引领。教研员参与、指导课题研究,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重要形式。课改十年间,我县在小学开展了三轮“一校一题”课题研究,其中我参与、指导的课题达39项。
第一轮实验开始,老师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课题哪儿来。于是我帮助他们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我指导九资河小学从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选题:有的老师从来不训斥学生,但班内纪律一直很好;有的老师不布置多少书面作业,考试成绩却常常领先;有的老师费时多而效率低;有的老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可是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教学任务还往往完不成;有的老师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可是效果却不理想,等等。在这些现象的背后,肯定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我帮助教师,把它们纳入校本课题来研究。
我指导河铺小学从难点问题中选题:教学中的有些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教师感到迷茫。比如,多媒体何时、何处运用,运用多少为宜?
考试与素质教育怎样和谐一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怎么减下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怎样处理?新课改倡导激励学生,是不是就不能批评学生了?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就帮助教师把这些问题纳入研究视野。
我帮助凤山镇长塘坳小学的教师从各类考试试题中选题。试题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考试的可信度,也关系到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导向。研究试题可使试题更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导向性,达到考查学生真实水平、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果试题考查记忆性、技能性的东西过多,就会导致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现象大量出现;如果考查内容过于偏僻,就会导致题海战术。我还帮助平湖东冲畈小学的教师从同行的教学行为中选题。我提示他们,同行的教学行为也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探讨。课题一旦确定,还要围绕教师所选的课题,指导教师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
三、组织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几年来,我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讲课达标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活动最基本的出发点;优化课堂,提高课效是活动最根本的目的。这类的活动几乎每年都有,年轻教师以及新招聘教师都要参加这样的讲课活动。
二是教学开放活动。以县直学校和课改成绩突出的乡镇农村中心小学为主要依托,开展全县规模的大型教学观摩活动,组织全县各小学教师代表来校学习,充分感受校园文化氛围,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参加教学互动研讨,交流课改经验。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又迅速在各自的区域内举行类似活动,进一步向村小辐射。这种活动每年一次,一共举办了十多次。从2007年开始,我们决定为条件成熟的农村中心小学提供展示的机会,三里畈小学、胜利小学、河铺小学、大河岸小学等学校就成功地举办过这种大型教学开放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中老年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展示(竞赛)活动。每两年一次,主要对象为40岁以上的各学科中老年教师。去年秋季,全县小学4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共600余参加了讲课比赛活动,经层层选拔,28人参加县级比赛,王金海等三位教师获得了语文组一等奖,张林静等四位老师获得了数学组一等奖,廖武书等四位教师获得了科学组一等奖,王菊环等三位教师获得思品组一等奖。这一活动为一大批优秀的中老年教师提供了展示平台,极大地激发了中老年教师的教研活力。
四是“送教下乡”和“校际交流”活动。在不同层级区域(县、乡镇)内开展“送课下乡”和“校际交流”活动,进一步壮大骨干教师队伍群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带动作用。广泛多维的交流互动,活跃了教研氛围,促进了城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共享共进。
五是教师四优评比活动。教学论文、案例(包括教学叙事)、优质课、优秀课件评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通过系列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近年来,全县小学获奖有近两千余人次,其中280余名教师获得市级奖,110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四、当好“伯乐”,发现培养骨干教师。
教研员深入学校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当好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我觉得,教研员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培养教师的工作。一个出色的教研员应当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伯乐”。
我认为,教研员要做好工作,单枪匹马是不行的,还必须紧紧地团结和依靠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力量,要在自己的身边形成一个骨干教师群体。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骨干队伍。十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我发现并培养三十多个青年教师,他们与课改一同成长,如今都已经成为我县小学语文教学的精英。
五、搭建平台,组建教师博客团队
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研修的作用,尝试建立教师博客群,组织网络教育论坛,引领教师在网络研修中不断提高。我们邀请了实验小学王金海老师为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学精英介绍什么是博客以及怎样撰写博客,建立小学语文教师博客团队。经过短短两个月的努力,已经拥有成员76位,发表博文和回帖近千篇,教师博客点击率超过了三万次。
回首过去,脚步匆匆,展望未来,激情依旧。在今后的教学研究路上,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悉心指导广大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我县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把我县的课程改革工作进一步推向前进。
第五篇:十年课改反思总结
十年课改反思总结
作者: 杨艳霞(小学数学高台县小学数学二班)
评论数/浏览数: 2 / 10
发表日期: 2013-07-30 10:30:1
2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十年课改,我在教学中,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也改变我的教学理念,使我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数学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更必须转变数学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主体作用。主要方式有:一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三是创设交流环境,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四是改进教与学方式,变满堂灌为自主学习;五是教师走近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思维过程,增强问题意
识,鼓励大胆质疑,有效搞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在运用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我由衷地感到,数学课变了,变得鲜活而富有生机。每次走进课堂,看到学生们如花的笑脸,听着他们发出的由衷的掌声,我的心是甜的,是课程改革的春风带来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春天。在这十年中,我欣喜感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级教研部门、广大教师及社会各方面给课程改革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使数学新课程实施扎实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在推行数学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
1、课程标准的变化:之前的教学大纲,现在是课程标准,改变了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注重基础性、体现时代性、反应选择性、强调逻辑性、可操作性,落实三维目标,调成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关注探究性学习,课程功能的发挥,给师生一定的选择空间。
2、课程教学更加注重过程的变化。“把过程作为目标”是十年来课程教学理念的一个极大转变。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过程不只是手段,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过程对于学生获得知识,对于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方法,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教师已由单纯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到更注重学生的想法及其来源的过程,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重要的是清晰地呈现他们思维的过程,直面思维本身,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课程功能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落实,轻能力培养,轻过程的教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4、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变化。这是在课改十年后,在教学实施当中,最引起老师们重视和关注的一个环节,就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以前老师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动脑分析的机会。现在我们引入了大量的科学探究,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在探究过程当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更加
注重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的实践和探索。主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5、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即时和全面评价的变化。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们普遍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全面,尤其要重视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动手实践能力、科学精神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价,不仅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的即时评价,在对学生个性潜能,以及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的评价方面,也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6、课程改革十年后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从课程标准开始减负。接下来又从教材减负,从教学减负,其核心的一个减负是教学评价的减负。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