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结版:中学数学教学概论(推荐)
中学数学教学概论
第一章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1.1 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
一、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依据
① 教育方针
② 普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 ③ 数学学科的特点 ④ 学生的年龄特征
*
二、普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普通中学进行的是基础教育而不是职业(专业)教育
任务:要交给学生为继续升学或参加生产劳动所必需的、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产劳动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必要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数学学科的特点
① 数学的抽象性与严谨性 ② 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③ 数学的思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1.2 中学数学教学目的
一、“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的
1.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总目标:
①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②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③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④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四个方面: ① 知识技能 ② 数学思考 ③ 解决问题 ④ 情感态度 * 2.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
总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具体目标:
① 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 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③ 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④ 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⑤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研态度
⑥ 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
三维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 ② 过程与方法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指“大纲”或“标准”中规定的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微积分初步等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定理、公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基本技能: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包括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简单的推理、画图以及绘制图表等
基础知识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 要有整体观念 ② 要过程与结论并重 ③ 要注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④ 要注意训练的适度性
第二章 中学数学教学改革
2.1 20世纪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综述
一、克莱因——贝利运动
1.克莱因(F.Klein)—— 主张“以函数为中心” 2.贝利 —— 主张“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大众”
二、新数运动
20世纪50年代后期,“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开始
(“新数”——新的数学课程)
1.新数运动产生的重要原因
① 社会发展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高要求 ② 数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③ 20世纪数学的飞速发展 ④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⑤ 高等学校数学教育的发展
2.对“新数”的反对意见的体现
① 升学和就业 ② 具体和抽象 ③ 归纳与演绎 ④ 理论与实际 ⑤ 传统与现代
3.新数运动受到挫折的根本原因
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一场大的课程改革,必须经过充分准备,例如先要经过小范围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搞好教师培训,做好课改的舆论宣传;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处理好改革、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要强调渐变而不是突变,否定一切另搞一套的做法必定要引起混乱,教育领域的革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问题解决为核心
20世纪50年代——新数运动开始
20世纪70年代——提出“回到基础”(back to basis)20世纪80年代——提出“问题解决为核心”(problem solving)
四、“大众数学”运动 达米洛夫——提出“大众数学”
2.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新数运动的教学内容现代化的体现:
① 增加新内容 ② 改革传统内容 ③ 变革教材的体系结构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发现法 —— 布鲁纳
教学的一般步骤: ① 提出问题 ② 提出假设 ③ 创设情境 ④ 寻求解答 ⑤ 作总结,得出结论
2.程序教学法和单元教学法 1)程序教学法 —— 斯金纳
主要模式:直线式程序、分支式程序 2)单元教学法
具体步骤:
① 自学探究 ② 重点讲授 ③ 综合训练 ④ 总结巩固 因材施教
4)现场教学 —— 杜威(“从做中学”)5)问题教学法 —— 杜威(“做中学”)
2.3 面向未来的数学教育
一、《原则和标准》介绍
《原则和标准》——《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1.原则
① 公平原则
② 课程原则 ③ 教学原则 ④ 学习原则 ⑤ 评估原则 ⑥ 科技原则
2.标准
① 内容标准 ② 过程标准
第三章 数学能力
1.1 数学能力概述
一、数学能力:学习数学的能力、创造性数学能力
1.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指在学校里学习(学会、掌握)数学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个体意义
2.创造性数学能力:是指在数学研究中表现出的能力,这种能力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
二、数学概括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① 数学概括的特殊性决定了数学概括能力在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② 数学概括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必要前提 ③ 概括是导致迁移的实质 ④ 概括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核心
三、中学数学教学要培养的基本能力
① 逻辑思维能力(核心)② 运算能力 ③ 空间想象力 ④ 数学应用能力
3.2 运算能力
一、对运算能力的理解
运算——是在运算律指导下对具体式子进行变形的演绎过程 1.运算能力的特点
① 综合性 ② 层次性 2.运算能力的衡量指标
① 正确 ② 迅速 ③ 简捷
*
二、运算能力的培养
① 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适当记忆数字事实 ②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运算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③ 重点培养“选择”能力 ④ 注重运算中的“全局观念” ⑤ 强调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3.3 空间想象力
一、对空间想象力的理解
空间想象力——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
*
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① 构建一个从直观理解到形式化处理的几何学习过程 ② 强调“识图”能力的培养 ③ 重视几何思维的综合性
3.4 数学应用能力
一、对数学应用能力的理解
数学应用能力——是指用数学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
*
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① 有意识地加强数学和实际的联系 ② 强调数学教学的理论水平
3.5 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
一、中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① 加强概括能力的培养(数学概括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② 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 ③ 加强“联系性” ④ 正确对待练习
*
二、培养概括能力的措施
① 明确概括的主导思路,引导学生从猜想中发现,在发现中猜想 ② 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强化发现猜想 ③ 通过变式、反思和系统化等,积极推动同化、顺应的深入进行
④ 大力培养形式抽象的能力
三、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① 函数思想 ② 分类思想 ③ 数形结合思想 ④ 化归思想 ⑤ 极限思想 ⑥ 统计思想
第四章 思维与数学思维
4.1 思维的概念及其本质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展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思维的本质:具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4.2 思维的明显特性
* 数学思维的特点:
① 概括性 ② 间接性 ③ 逻辑性 ④ 目的性 ⑤ 社会性
* 数学思维品质:① 深刻性 ② 广阔性 ③ 灵活性 ④ 独创性 ⑤ 目的性 ⑥ 批判性 ⑦ 敏捷性
4.3 数学思维品质
4.4 数学思维的基本成分
数学思维的基本成分
① 形象思维
② 抽象逻辑思维(核心)③ 直觉思维
4.5 数学直觉思维的意义及其特征分析
一、数学直觉思维的意义
数学直觉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的对象、结构及规律性关系的敏锐的想象和迅速的判断
二、数学直觉思维的特征
1)潜逻辑性
2)无意识性 ① 自发性 ② 不可解释性 ③ 随机性
4.6 数学思维结构初探
一、数学思维结构的组成因素
① 数学思维的目的(核心)② 数学思维方式 ③ 数学思维基本成分 ④ 数学思维品质 ⑤ 数学思维自我监控 ⑥ 数学思维中的非智力因素
二、对数学思维结构的综合分析
① 数学思维结构具有整体性和内部的协调性
② 数学思维结构是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的统一,但动态性是它的精髓
第五章 思维过程与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过程:
① 观察与实验 ② 归纳与演绎 ③ 比较与分类 ④ 分析与综合 ⑤ 抽象与概括
5.1 观察与实验
1.观察:对周围世界的各种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原生态”条件下,通过考察它们自身存在的特征及其自然联系,而研究和确定它们性质和关系的方法
2.实验:通常指一种研究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即根据事物和现象的自然状态和发展,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将它们分成许多部分,而且将它们同其他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以深入了解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的自然状态和发展情况
5.2 归纳和演绎
1.归纳:从个别或特殊的经验事实出发推出一般性原理、法则和推理形式、思维进程和思维方法
特点:部分 → 整体,个别 → 一般
2.演绎:由一般性知识的前提出发,得出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的结论的推理形式、思维进程和思维方法
特点:一般 → 特殊
5.3 比较与分类
1.比较:是一种确定事物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方法,是一种判断性的思维活动
① 类比 —— 特殊而重要的比较
类比: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或结构上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或结构上也相同或相似
特点:特殊 → 特殊
② 对比 —— 比较的常用形式
2.分类:主要是依据事物的属性
5.4 分析与综合
1.分析(执果索因):是把事物或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加以考察的方法,包括从事物的组成因素、属性、联系和关系等不同角度所进行的分解和考察
2.综合(由因导果):是把事物或问题的各个部分联结成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
5.5 抽象与概括
1.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区分开来,并抽取出本质属性(或特征)而舍弃非本质属性(或特征)
2.概括:是在思想上把从某类个别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属性,推广到该类的一切事物中去,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性认识
特点:个别 → 一般
5.6 数学思维能力及其培养
一、对逻辑思维能力的理解
逻辑思维能力 —— 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衡量指标
① 严密性(最根本的)② 准确性 ③ 明确性*
三、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① 关键在于变革数学课堂教学 ② 认知要求是核心 ③ 处理好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第六章 思维形式
6.1 思维形式的一般概述
1.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① 同一律 ② 矛盾律 ③ 排中律 ④ 充足理由律
6.2 概念、定义和原名
一、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的内涵: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 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指两个至少有一部分外延重合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指属于一个属概念中的两个在外延上没有任何重合部分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1.概念间的相容关系:
① 同一关系(如:等角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② 属种关系(如: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③ 交叉关系(如:菱形与矩形)
2.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
① 矛盾关系(如:有理数与无理数)② 反对关系(如:正有理数与负有理数)
3.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即设A,B是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如果B的内涵比A的内涵多,那么B的外延就比A的外延小;如果B的内涵比A的内涵少,那么B的外延就比A的外延大
二、定义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 1.下定义的方法:
① 邻近的属加种差定义 ② 发生定义 ③ 关系定义 ④ 外延定义 ⑤ 递归定义 ⑥ 公理定义
* 2.定义的规则:
①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 ② 定义不能循环
③ 定义项不能包含模糊不清的概念 ④ 定义项一般不应包含负概念
三、原名
原名:不能引用别的概念来定义,而且又用来定义其他概念的概念(如:点、直线、平面、集合)
四、划分
划分: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 划分的规则:
① 划分后各子项应互不相容 ② 各个子项必须穷尽母项
③ 每一次划分时应当用同一个划分标准
6.3 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
一、判断的种类
1)简单判断
① 性质判断 ② 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 ① 负判断 ② 联言判断 ③ 选言判断 ④ 假言判断
二、性质判断的种类
① 全称肯定判断(A):所有S都是P(SAP)② 全称否定判断(E):所有S都不是P(SEP)③ 特称肯定判断(I):有的S是P(SIP)④ 特称否定判断(O):有的S不是P(SOP)
三、逻辑联词
① 否定(非):p ② 合取(与、并且):pq ③ 析取(或):pq
④ 蕴含:pq【pqpq】
⑤ 等价:pq【pqpqqp】
6.5 逻辑规律
* 逻辑规律:
① 同一律 ② 矛盾律 ③ 排中律 ④ 充足理由律
6.6 推理与证明
一、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判断中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直接推理三段论关系推理联言推理演绎推理间接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
推理 模态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合情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 三段论:
① 小项(S):结论中的主项 ② 大项(P):结论中的谓项
③ 中项(M):两个前提所共有的、在结论中又消失的项
二、证明
证明:是用某个(或一些)真实判断确定另一判断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构成要素:论题 + 论据 + 论证方式
直接证明反证法间接证明穷举法
证明 综合法(由因导果)分析法(执因索果)逆证法普通归纳法
第七章 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 中学教学应该遵循的四个原则:
① 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 ② 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 ③ 巩固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7.2 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
一、严谨性
严谨性:就是数学的精确性。具体地,就是由逻辑的严密性而实现的结论的确定性。安排学习内容时要符合逻辑的严密性。数学的严谨性具有相对性。
*
二、处理中学几何问题的严谨性的措施
① 直观说明或举例验证 ② 扩大公理系统中的公理组 ③ 改变内容的结构顺序 ④ 默认某些数学事实或结论
三、培养严谨性要注意的问题
① 在概括数学材料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性 ② 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性 ③ 要使学生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 ④ 要强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
7.3 抽象性与具体性相结合
一、数学的根本特点 —— 高度的抽象性
二、具体 —— 抽象 —— 具体是数学教学的显著特点
*
三、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特点
① 从具体到抽象
② 从抽象到具体(此具体更深刻)
7.4 巩固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一、学习内容的适量、有意义和组织
二、练习
三、复习
第八章 中学数学教学的常规工作
8.1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数学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
1.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① 教师(“教”的主体)
② 学生(教学的对象和“学”的主体)
③ 教学中介(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主体是教学内容)
* 2.数学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① 教与学的矛盾
② 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数学学科特点的矛盾
③ 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数学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总和。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表现为教师教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教书和育人的方法,以及师生交流信息、相互作用的方式
式教学方法教学法
注意:教学方
中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 讲授法 ② 问答法 ③ 读书指导法 ④ 练习法
三、启发式教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方反馈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根据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的要求安排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实现教育目标,达到全面发展
8.2 备课
* 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程序:
① 钻研教材 ② 了解学生 ③ 确定教学目的 ④ 选择教学素材 ⑤ 确定重点和难点 ⑥ 明确教材的结构与主次 ⑦ 确定教学方法 ⑧ 编写教案
8.5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 正确制定教学目标 ② 恰当选择教学内容 ③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④ 有效组织教学资源
⑤ 体现优良的专业素养(数学素养、教学素养、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8.6 数学学习的评价
一、数学学习评价的作用
① 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 ② 促进学生的学习③ 提供教学决策的依据
二、数学学习评价的内容 ① 对学生数学双基的评价 ② 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 ③ 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三、数学学习评价的方法
① 数学作业 ② 笔试测验 ③ 表现性评价
四、数学学习的评价与反馈
① 利用评价结果强化数学学习效果 ② 利用评价结果调节教学活动 ③ 掌握评价 —— 反馈的时机
第九章 中学数学教学研究
9.1 概念的教学
概念教学 —— 数学教学的核心
概念的教学过程:
① 概念的引入 ② 概念的形成 ③ 概念的明确 ④ 概念的表示 ⑤ 概念的巩固和应用
9.2 数学定理的教学
一、数学定理的教学
二、公式的教学(数学公式是数学定理的特殊表现形式)
① 强调公式的背景和应用 ② 重视公式的推导 ③ 重视对公式的辨析
④ 注意公式教学的系统性、结构性
9.3 解题教学
提高解题能力的教学措施:
① 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② 强调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解题方法 ③ 强调“多元联系表示”思想的运用 ④ 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⑤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构造题目 ⑥ 强调解题后的反思
9.4 复习课教学
一、回归基础,完善知识体系
二、加强联系与综合,提高数学能力
第二篇:中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中学数学学习方法总结
学习数学不仅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习热情,而且还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才可能把数学学好。从分析数学学习活动可知,学习方法既受课堂教学的制约,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所以,我们一方面提出与课堂教学相配合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又根据数学学习的自身特点,概括出一些特殊的学习方法。
一 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 与数学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就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等的基本方法。
1、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 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2、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
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 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之用。
3、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复习是对知识进行深化、精炼和概括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手和脑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 发展和提高能力的极好机会。数学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把已学的知识温习记忆一遍的要求上,而要去努力思考新知识是怎样产生的,是如何展开或得到证明的,其实质是什么,怎样应用它等。
4、作业的方法
数学学习往往是通过做作业,以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加深理解和学会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以及发展智力与数学能力。由于作业是在复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的,能检查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能考查出能力的水平,所以它对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困难,或做错的题目较多时,往往标志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存在缺陷或问题,应引起警觉,需及早查明原因,予以解决。通常,数学作业表现为解题,解题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因此,在做作业前需要先复习,在基本理解与掌握所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事倍功半,花费了时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解题,要按一定的程序、步骤进行。首先,要弄清题意,认真读题,仔细理解题意。如哪些是已知的数据、条件,哪些是未知数、结论,题中涉及到哪些运算,它们相互之间是怎样联系着的,能否用图表示出来,等等,要详加推敲,彻底弄清。
其次,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探索解题的途径,找出已知与未知,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回忆与之有关的知识方法,学过的例题、解过的题目等,并从形式到内容,从已知数、条件到未知数、结论,考虑能否利用它们的结果或方法,可否引进适当辅助元素后加以利用是否能找出与该题有关的一个特殊问题或一个类似问题,考察解决它们对当前问题有什么启发;能否把分开,一部分一部分加以考察或变更,再重新组合,以达到所求结果,等等。这就是说,在探索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联想、比较、引入辅助元素、类比、特殊化、一般化、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方法,并从解题中学会这一系列探索的方法。
第三,根据探索得到的解题方案,按照所要求的书写格式和规范,把解的过程叙述出来,并力求简单、明白、完整。最后还要 对解题进行回顾,检查解答是否正确无误,每步推理或运算是否立论有据,答案是否说尽无遗;思考一下解题方法可否改进或有否新的解法,该题结果能否推广(事实上中学课本中不少题目是可以推广的)等,并小结一下解题的经验,进而发展与完善解题的思想方法,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二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数学家华罗庚多次提到的治学方法,他认为学习要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由薄到厚”是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表达中省略了什么,关键在哪里,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考虑后,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补充一些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出现了“书越读越厚”。但是学习不能到此止步,还需要把学 过内容贯串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这就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是量的减少,而是质的提高,所以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通常在总结一章、几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时,就要有这种要求,运用这种方法。这时由于知识出现高度概括,就更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也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它具有不同的层次和要求,学习中需要经过从低到高多次的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一学习方法体现着“分析”与“综合”、“发散”与“收敛”的辩证统一,就是说数学学习需要这两者统一起来。
三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数学学习应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发现学,如何使两者互相配合、有机结合,充分 发挥各自和综合的效力这是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接受学习,不论是听系统的讲授,还 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出的教材,都不涉及任何的独立发现。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并非只是单纯的接受,他们总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如定理是如何发现或产生的,证明的思路是怎样想出来的,中间要攻破哪几个关键的地方。许多数学家都十分强调“应该不只胀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在进行接受学习时,还要增添某些发现学习的万分,从中学习创造、发明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接受上。
发现学习,是依靠自己对所提供的材料或问题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独立地了现的解决某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在解决问题时,要真正理解问题中所涉及的要领、原理、公式、定理和法则,懂得每步操作的意义,以及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目的等。解决问题,总需要联想以往学习过和知识与方法,一时回忆不起来的,还要重新复习,以求进一步理解的应用。有是遇到困难问题,甚至还在查看参考书或请教老师者能解决。可见,这期间也穿插着接受学习。数学学习既需要接受学习,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财富,也需要发现学习,以利于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因此,学习要根据自身的年龄、学习能力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使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篇: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初探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初探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背景、如何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己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学方法、背景、兴趣、学习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农村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尽然。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创设适合学生的实际背景
多数农村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求打的费用,多数农村学生没坐过出租车,对其分段收费不理解,因而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把这一“打的”背景改为“打电话”等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事,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了。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徽标、枫叶,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农村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增加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4、充分利用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让学生亲自作调查、做实验、作策划,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这部分内容,将影响学生一生对数学的看法。对于“做一做”、“试一试”一定让学生完成,我在讲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后,给每个学生发了两张放大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去折,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提供了学具。又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数30”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然后让同桌的做游戏,然后让成功者与成功者继续做游戏,我问成功者:你有绝对取胜的法宝吗?其中一个说 “有”,于是我接着说:请同学们探讨绝对取胜的法宝,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紧张的探究,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最后我请说“有”的那位同学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位善于开动脑筋,勇于探究的同学自觉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5、留心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的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2元和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设换二元的X张,换1元的Y张,列方程2X+Y=10,解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种换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同学的叠被情况”。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五、尝试不同的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农村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可借助实物、多媒体等增强学生的体验。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的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巴甫洛夫说:“不论鸟的翅膀如何完美,如果不依靠空气,它就不能起飞。” 仰望苍穹,星光闪烁,迷人眼眸,众星之中,我们只能摄取其中几颗,新课程,给了我们机遇与挑战,然而成就事业,需要持之以恒,需要精诚合作,更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也要因班而异,与时俱进!用我们今天的耕耘,为不久的明天纺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图。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钱迎倩《试谈基础教育》,《福建教育》2003年4月 ④叶澜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附件一:参评“中学数学论文”封面
题目: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初探
单
位: 南安市梅岭中学
姓
名: 张子源
联系电话: ***
送交日期: 2007-5-11
第四篇:中学数学教学技能
中学数学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技能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的有关知识及教学经验,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多种行为方式组合.它是整个教学技能的核心.课堂教学技能按照课的运行机制可划分为导入技能、组织教学技能、反馈和强化技能、结束技能;按照师生间传输信息的方式可划分为板书板画技能、演示技能、讲授技能、提问讨论技能、变化技能等.
一、导入技能
“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导入技能就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用巧妙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上来的教学活动方式.
导入技能的理论依据是启发式教学思想.中外许多伟大的教育学家都十分强调“启发”教育,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杜威的“思维五步教学法”以及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等均蕴涵着启发式教学思想.
导入主要类型及范例 ⑴ 原知识导入
原知识导入主要是利用新原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即原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原知识的发展与延伸,从而找出新原知识联结的交点,由原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类型也是最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⑵ 事例导入
事例导入是选取与所受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导入很容易牵动学生思维,在他们不会解又急于解决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⑶ 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基本轮廓.它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适合条理性强的教学内容.这样导入新课,简明扼要,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带着好奇心去听课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⑷ 趣味导入
趣味导入就是把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数学史、游 戏、谜语等传授给学生来导入新课.趣味导入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可以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迅速过渡到有意注意. ⑸ 悬念设疑导入
悬念设疑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矛盾,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类型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使师生之间产生共振.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导入新课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兴趣,从而成功进入新课. ⑹ 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指通过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或引导学生一起动手实验或利用电教手段,如计算机,投影仪等来巧妙地导入新课通过实验演示导入能使抽象空洞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这样导入印象深刻,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且这种导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显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⑺ 创设情景导入
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入新课学习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类型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⑻ 反例导入
反例导入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常犯的错误或者易被忽略的问题,用反例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去分析错误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导入新课.反例导入不仅能使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且对于加强概念的理解,培养严密思维的的良好习惯都十分重要.
二、教学语言和教态
(1)启发性语言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2)赏识性语言——学生的个性发展,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3)激励性语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力。
(4)反思性语言——巩固知识,提炼出方法,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认知能力。
三、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讲解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行为方式。讲解技能是教师应具备的诸多的教学技能中最基本的、运用频率最高的,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技能。讲解技能是教师传授知识、启发思维、表达情感、传播思想的一种教学行为,这种教学行为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控制教学进程、掌握教学进度,且具有信息传输密度高、知识面宽等特点。正面的、系统的讲解可使学生少走弯路。
讲解技能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教学媒体的单一性--以语言为唯一媒体;二是信息传递的单向性--由教师传向学生。
三、数学课堂的板书技能
板书在课堂教学中与讲授相辅相成,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板书技能是指教师为辅助课堂口语的表达,运用黑板以简练的文字或数学符号、公式来传递数学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技能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教师在精心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一番精心设计而组合排列在黑板上的文字、数字以及线条、箭头和图形等适宜符号称之为正板书,通常写在黑板中部突出位置。
由于数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定理、公式需要证明或推演。大量的数与式需要计算或推导,几何教学还需要图形、坐标的绘制。所以数学课的板书(包括板画)技能尤为重要。板书技能设计的原则
(1)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2)
语言准确,书写规范。(3)
形式多样,趣味性强。(4)
布局合理,计划性强。板书技能的主要类型
板书的形式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及学习特点的不同而不同。选择适当的板书类型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常用的板书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提纲式(2)
表格式(3)
线索式(4)
关系图式(5)
图文式
板书技能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1)
书写工整、规范。
(2)
作图标准,整体效果要佳。(3)
巧用彩色粉笔,谨慎擦抹。(4)
板书要和讲解交替进行。
四、数学课堂的提问技能 提问技能运用的目的
(1)
掌握课堂进程,调控教学方向。(2)
启发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望。(3)
了解学习状况,检测目标达成。(4)
巩固强化知识,促进深入理解。(5)
理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2、提问技能设计的原则(1)
科学性原则。(2)
启发性原则。(3)
恰当性原则。(4)
评价性原则。(5)
普遍性原则。提问技能的主要类型(1)
检验性提问。(2)
应用性提问。(3)
分析性提问。(4)
综合性提问。(5)
评价性提问。提问技能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设计提问应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结合。(2)
注意提问的方式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3)
提问后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并从不同侧面启发。(4)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5)
教师要正确对待提问的意外。
第五篇: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见,他将创新教育提高到何等的高度。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不能因为现代教育理念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而降低教师的作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的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进行学法指导,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方式、收集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情况,有效地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这需要中学数学教师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深有感悟,做了以下简单的阐述。
一、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有责任心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要满怀热情地去投入到教学中去,这是因为,教师工作不仅仅是完成几节课的教学那么简单,它还包括言传身教、思想品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教育并非通过简单的说教来完成,它需要我们从细微处做起,在授课的时候教师的点点滴滴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在用心在授课,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是多么地爱他们。我们怀着这样的 情感去授课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为了对社会负责,也为了对我们自己负责,我们就该以极大的热情与责任心投身于教育工作。
二、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之快,使得以前的那种传统的中学数学教育方式和方法被淘汰,这无疑对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不断促使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步伐,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学生的学习习惯。新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专业在世界范围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这样他们就会对这个学科产生兴趣,令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和有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数学教师要有深厚的数学基础
中学数学教师肩上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必须有较高的数学专业素质和能力。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有了这种素质和能力才会去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中学数学教师不能每天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也要多看一些课外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目前还有好多中学数学教师在数学专业素质和能力方面薄弱,因而也就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我觉得应
该从以下方面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数学教师要扩宽自己的知识层面。教师要学习现代化信息知识,不断地吸收现代化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看到自己的老师什么问题也难不倒,不管多难的数学问题都能很透彻给他们解答,会从内心里对教师产生了一种钦佩的感觉。其次,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把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中师生要能够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教师和学生去共同研究问题和解答问题,让学生也参加进来,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数学教师要有综合运用各类科学知识的素质与能力 现实生活和教学活动中,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新课程标准下强调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地提问题,然后分组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脑能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素质与能力。
五、教师要和学生走到一起,共同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职能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教师的期望主要是学生能在应试中考出好成绩:教师的行为表现是偏爱优等生,讨厌差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往往不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优等生受表扬鼓励的多,参与课堂训练的机会多;差生受训斥的多,参与课堂训练的机会少,甚至有的受到体罚和变相体罚。这种人格上的不平等,抑制了学生个性发展,挫伤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组织、有目的地讨论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和空间。如在讲到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停下来,让学生们发表自己对这个知识点的看法,这样教师就了解了学生在哪个方面了解不够透彻。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专题讨论会,让学生知道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发表自己的见解时也要学习其他同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也要参加进去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异曲同工之效。在数学课堂上改变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练、再讲、再练”的单一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讨论,教师讲得比以前少了,但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作为小组的一个成员,而不单单是一名数学教师,时而是讲解者,时而是辅导员,时而是台上的表演者,时而台下的观众,学生也会比过去喜欢提问题,学生
思维活动更多,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中学数学教师的讨论交流、共同参与的能力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