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用变式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应用变式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东莞 蔡瑞卿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文章探讨了变式教学的含义及作用,并介绍了如何应用变式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及在应用变式教学时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变式教学 提高 有效性 实践
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变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对变式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有层次的推进,为学生提供一个求异、思变的空间,让学生把学到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运用到各种情况中去,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在题组中重复出现,又向提高和深化推进,使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数学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变式与数学变式教学
1.1 对变式教学的理解
“变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说:“变式”--掌握概念的方法之一;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的主要特殊属性,概括出事物的一般属性的思维方式。那么什么是变式教学?在教学中,变式教学指从一道题目出发,通过改变题目的条件、问题或改变题目设计的情景,重新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重新认识。
1.2 数学变式教学
所谓数学变式教学就是将数学中各种知识点有效地结合起来,从最简单的命题入手,不断交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层层推进,从不断的变化中寻找数学的规律和本质。数学变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和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参加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出“变”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大胆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马登变异理论
学习就是鉴别,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教师应当通过变异维数的扩展引导学生去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变式教学是利用变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一系列的变式就构成了一个变异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体会变式所要反映的实质意义,这就产生了学习。通过变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验和辨别学习对象的关键方面,构建适当的变异空间,这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2.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获得的。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理解。教师通过变式教学引导学生建构事物的本质属性,成为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通过变式教学,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创设平等自由的学习气氛,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通过变式教学,指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转换,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各种变式的实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通过变式教学,一题多解,一法多用,鼓励学生自己变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概念、原理形成深刻理解,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2.3 脚手架理论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凭借由父母、教师、同伴以及他人提供的辅助物完成原本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随着学生的能力逐步提升,一旦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这种辅助物“脚手架”就会被逐渐撤离。设置脚手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力及批判精神的发展,最终使儿童成为有创造性思维的开拓者、探索者和学习者,而不仅仅是掌握和储备现成知识。在变式教学的角度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中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或背景为起点、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指向设置“脚手架”,帮助学生从已有水平向潜在水平跨越,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推动学生智力的发展。变式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3.1 巧用变式教学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载体。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要求对概念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够解释、举例、变形、推断、否定并能利用概念解决相应问题。而变式兼具解释、举例、变形、推断等多种功能。利用变式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比如在学习奇偶函数的定义后,可以如下变式,加以理解。
例1:对于奇函数定义式:f(x)f(x),有: 变式1: f(x)f(x)0;变式2:f(x)f(x)1(f(x)0)。
对于偶函数变式:f(x)f(x),也有: 变式1:f(x)f(x)0 变式2:f(x)f(x)1(f(x)0)
f(x)loga(xx1)的奇偶性十分方便。
2可以利用上述变式判断某些函数,判断函数例如又如周期性概念,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判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周期性也比较简单,但如果进一步分析:具备哪些条件的函数具有周期性,它与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又有何关系?这就让很多学生都会感到棘手。但若在讲函数的周期性时能逐层递进地利用变式条件,则这些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并且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提高应用概念解题的能力。
例2:若f(x)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并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则f(x)是否为周期函数:①f(xa)f(x);②f(xa)1f(x);③f(x2)[1f(x)]1f(x);④f(x)是偶函数且
对称;⑥f(x)是奇函数且图象关于直线xa(a0)对称;⑦f(x)是偶函数且图象关于直线(a,0)(a0)对称;⑧f(x)是偶函数且图象关于直线xa(a0)对称;⑨偶函数f(x)对任意实数t,总有f(1t)f(1t);⑩函数f(x)对任意正实数a,总有f(x)f(xa)f(xa)。f(x4)f(x)f(2);⑤f(x)是奇函数且图象关于点(a,0)(a0)3.2 善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学习定理、公式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明确定理、公式的条件,结论和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关键之处,让学生深入理解定理、公式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正确演算能力。例如针对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条件,讲述均值不等式定理时,我们可以设置如下题组: 例3:1.求函数yx4x(x0)的最值,并求此时x的值。
2.求函数y3.求函数y4.已知05.已知0sinx44sinx(0x)的最值,并求此时x的值。
xx2(x2)的最值,并求此时x的值。的值。x1,求函数yx(1x)的最值,并求此时xx12,求函数yx(12x)的最值,并求此时x的值。
xy3,求xy4y1,求xy6.已知正实数x,y满足条件xy7.已知正实数x,y满足条件
1x的取值范围。
的取值范围。
以上设置的题组充分体现了均值不等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通过正反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条件的重要性:没条件的怎样创造条件?为什么只做了细微的改变却不能再用定理了?在强烈的对比中学生增进了对应用条件的认识,而且此过程也让他们感到轻松和愉悦。
又如在学习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例题或练习设计如下变式题组。例4:画出函数yx5x62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说出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指出在各单调区间上函数
(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教材(必修1)39页习题1.3A组第1题)。yf(x)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变式1:画出函数y|x5x6|2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说出函数yf(x)的单调区间,判断在各单调区间上函数yf(x)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变式2:画出函数yx5|x|6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说出函数yf(x)的单调区间,判断在各
2单调区间上函数yf(x)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变式3:求函数y变式4:求函数yx5|x|6在区间[3,5]上的最值。2log2(x5x6)单调区间。
2以上变式题组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层次性,方法上体现了数形结合和化归的数学思想,可以起到“举一反三”、“多题一解”的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3 利用变式教学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对于解题方法而言,当从某角度难以入手时,换一个角度常常会有新的发现。角度的灵活多变,各种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是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套用固定的解题模式,在解答问题中常感到“无处下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精选那些可用多种思路完成的典型题,便于学生不拘常规,勇于创新,找到更多“思维点”,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以此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例5:若直线Axayb1通过点M(cos,sin),则()
.1a2.a2b1 B2.a2b1 C2.1a2x1b21D1b21
解:(1)(几何意义)由题意知直线直线的距离不大于圆的半径1,即1a2ayb1与单位圆xy1有公共点,于是圆心O(0,0)到
2211b21,将其变形得
1a21b21。
(2)(平面向量)由题意有
cosasinb1b21,设向量m(cos,sin),n(cos,sin),由
cossinmn|m||n|得1ab1a2,即
1a21b21 sinb)(cossin)(222(3)(柯西不等式)直接运用柯西不等式得11a2(cosa1a21b)
1b2
cosasinb1,两边平方可得(4)(先平方后配方)由题意知1sina1a2cosa22sinb222sincosab1
221cosbsina222sincosab)11
21
1b2(cosb(5)(先裂项后配方)因为点M(cos,sin)在函数(cosa1a2xayb1的图象上,所以
cosasinb1。
sinb)22cosa222sinb2222sincosab21
2221b2cossina22cossinb12cosa2sinb22sina22cosb22
cosasinb22sincosab
本题解题方法较多,思维量也较大,可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4 通过题目的变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题目变式包括对例题的条件增加,减少或变更的探究,对结论的探究和命题是否可以引申的探究。因此在对题目进行变式时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变式,防止脱离中心,要注意审时度势,因材而异,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通过题目变式来使学生掌握一类题的解法,从而锻炼学生探究创新能力以及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之后,对于“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小)值”这一课题,可以进行下面的变式: 例6:(1)设(2)设(3)设(4)设f(x)x2x2,x[2,2]2,求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f(x)x2x22,若f(x)在区间[2,t](t2)上的最大值记为g(t),求g(t)的表达式。,若f(x)在区间[t,t1]上的最小值记为g(t),求g(t)的表达式。,若f(x)在区间[2,1]上的最小值记为g(x),求g(x)的表达式。f(x)x2x222f(x)x2ax2这个题组是有关一元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结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弄清楚函数的对称轴与给定区间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第1题是一道具体的一元二次函数在确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结合函数的图像,学生比较容易解决。第2题是一道“定对称轴、动区间(定一个端点,动一个端点)”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显然f(x)在区间[2,t]上的最小值与t有关,需讨论二次函数的图象在顶点处的横坐标x1与[2,t]区间的关系,分三种情形:①2t1;②1t4;③t4来讨论,从而求出的g(t)表达式。第3题是一道“定对称轴、动区间(两个端点都在变化,但
1区间长度是一个定值)”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需讨论二次函数的图象在顶点处的横坐标x
与区
间[t,t1]的关系,分三种情形:①t11;②t1t1;③t1来讨论,从而求出的g(t)表达式。第4题是一道“定区间、动对称轴”的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要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在顶点处的横坐标xa与区间[2,1]的关系来求解,分三种情形:①a2;②2a1;③a1来讨论,从而求出的g(x)表达式。通过前面4个例题的讲授,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如何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数学变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1 目的性
变式并不是因为“变”而变,而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把什么变,怎么变,变了以后会有什么结果的问题要想清楚,让变式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形式上的热闹。数学变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多方面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因此,教师要思考变式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宽松的课堂气氛,指导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变式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4.2 实践性
变式教学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寻找结论,共同参与,并且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地“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
4.3 层次性
变式要体现层次性,每一次的变式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体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4 合理性
教学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应用的数量,而在于应用是否具有典型性。我们提倡开展变式训练,并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求进行变式,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度”,要克服单纯地为了变式而变式,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
4.5 要充分利用教材,精心选择课本上的例题、习题
变式教学的起点一般源于课本上的例题、习题,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脱离教材,不脱离学生的实际地进行挖掘,深、难度适中,否则将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t海洋出版社,19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鲍建生,黄荣金,易岐峰,顾泠沅.变式教学研究[J].数学教学,2003(1)(2)(3). [4]郑毓信.变式理论的必要发展[J].中学数学月刊,2006(1).
[5]曾祥春,杨心德,钟福明.变式练习的心理机制与教学设计[J].教育探索,2006(8). [6]黄坪.关于变题策略和变题技巧[J].数学教学,2000(1).
第二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摘要】“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有效教学的关键是需要教师不仅考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应该如何让学生学好这些知识。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教师的教育才能通过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双方共同期待的目标,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思维;方法;主动性;
“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有效课堂”也是通向“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使教师拥有新课堂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结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浅谈我对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看法。
一、优化课堂结构,增强有效意识。
教学的有效性应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即教师的教学活动结构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数学以其抽象性和严谨性的特点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对于这样的学科,教师怎样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式、探究式、分组竞赛式、和创设情境等多元化得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由“望而却步”到“主动参与”。尽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诱导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面积计算时,可以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知识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
三、关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重结
论轻过程的弊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以学生为轴心的教学活动,多方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学会学习。
3.1巧妙设计提问,诱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思考问题。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把金钥匙。如,在教圆的周长时,可以问“什么是圆的周长”,“用直尺直接测量不方便该怎么办?”(滚动法)“如果要测量大的圆形水池的周长也能把它竖起来滚动一周吗?”(绳子绕的方法)接着老师演示,甩动被绳子系着的小球,使之形成圆周运动。继续问“小球运动所形成的是什么图形?还能用直尺或绳子测量吗?那该怎么办”再演示。“哪个小球运动形成的圆的周长较长?为什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层层设疑,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指导学生去寻找解题途径。
3.2 展示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任何知识都要经过特定的合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其学习过程是:一看(弄清题目条件问题,明确数量间关系);二找(找关键句,列出等量关系式);三想(根据等量关系式思考哪些条件已知,哪些未知,设谁为x);四列(确定方法步骤列出方程解答)。围绕找等量关系这一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本领,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
3.3增强学生自我评价分析,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题目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做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6+6+6+6+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做出(1)6×4+4(2)6×5-2,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同学却是做7×4。我热情表扬他大胆创新,同学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不知不觉地参与辩论。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及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各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四、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有效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目标设计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悟”,无疑是最大的成功。比如,在每次数学测验后的习题讲评课
中,我都会引导学生反思:考试中出现了哪些方面的错误?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怎样克服这些错误?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讨论中针对各种容易出错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时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有效教学的关键是需要教师不仅考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应该如何让学生学好这些知识。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教师的教育才能通过学生的主体性达到双方共同期待的目标,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1] 李玉平《怎样上好一堂课关键要素总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
[2] 李耀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子兴《数学教育学导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职占江《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探讨》[J].内江科技2006.03。
[5]《湖南省特级教师经验选编》 中学文科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第三篇: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陈古学校 牟彪
首先,我要感谢胥校长和在座的同仁能给我提供这个交流的机会。其次,我要说明的是本人从教仅有八年时间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要说教学经验还比较匮乏,教学业绩不算好。因此,我今天只是想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感想和小做法,有不恰当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我认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位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要求我们不断实践、创新、归纳、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风格的、适合自己学生的高效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个人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资料书等,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备学生,就是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生性格等。教学设计要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不要盲目的将以往交过的某届学生的教学资源或者其他途径(比如网上、他校、某老师等)找到的教学资源一成不变的、简单粗暴的用于自己的学生。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视课堂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发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是 1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数学课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要选准新知识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3)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感受、领悟数学知识。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给予还是自身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例如,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中出现过的“球类比赛的单循环和双循环问题”学生总是不会,还易混淆。我将“单循环”与“握手问题”联系起来,“双循环”和“送贺卡问题”联系起来,并在班上找学生做握手、送贺卡的活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中的“销售问题”也是学生很头痛的,我让学生来充当老板、顾客,粉笔来做货物,分别降价1元、2元、3元三种情况,计算出对应的单个利润、销量、总利润,让学生感悟售价与销量的关系。通过创设这些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4)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以4---6人一组为标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学了几年杜郎口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我在尝试去做的时候,只能做到一点的“形似”,做不到“神似”。每次导学案都花了大量时间去准备,学生小组探究很难能按导学案的流程完成,小组展示时间很少,课后作业反应出的问题多,只得“炒回锅肉”弥补。这样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收到的效果很不好,最后杜郎口的那种模式没能坚持下来,只在课堂中偶有小组讨论。(5)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 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6)合理安排课堂检测,评价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及时地反馈和评价。通过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补救;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肯定学生的有效劳动,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合理安排课堂检测来反馈和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谈谈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外应重视的几个方面(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而现如今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学习压力全无,悠然地读着“太子书”,这与家长的错误引导、老师的放任有很大关系。我深知学习动力的重要性,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是长期困扰我的一大难题。很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点。我没找到太多有效办法,但我知道人是一种好胜的动物,只有竞争才能激发斗志。我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做了点文章。我选出数学成绩好且有组织能力学生作为组长,再由组长自己选组员,最后老师审核,组长签字确认。评比方案:每学期有2次学月考试加上半期、期末考试纳入考核范畴。根据每次考试各小组高分、优生、合格、不合格人数加分,在计算出总分。总分高低排出位次,给予奖惩。这样给学生以压力产生动力,能收到一定效果。
(2)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传递,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因此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合理运用会对课堂教学效率打折扣。所以提醒我们:网上下载的课件一定要精选,再制作。因为网上版本很多,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照本宣科的课件。教学过程不要太机械化,一堂课教师一直都是坐在多媒体操作台前授课,眼睛看着屏幕,按照课件的顺序操作,无法观察学生,师生之间的沟通减少,整个过程不能随意改变,出现了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局面,教学效果非常差。感觉像是“一个解说员在放电影”。没必要为了吸引学生把课件做的很花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4.老师应对本堂课的课件很熟悉每两页间衔接要流畅,才不致于卡顿、失掉学生印象分。5.不要一想到多媒体上课就把内容设置的过多过难。(3)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一定不能是为了迎接上级“六认真检查”而布置的,要不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与作用。作业布置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作业的形式。作业内容要紧密集合课堂讲授内容。作业量尽量控制在10个小题左右,题型最好多样。4.作业难易度把握,能分层布置作业最好,要照顾绝大多数学生能动笔,提高性的难题最多一两个。最后,及时批改评讲,对中等生的个别辅导。
总之,只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安排好教学各个环节,才能是我们的课堂更有效、高效。以上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第四篇: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有效性问卷调查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有效性问卷调查(学生卷)
1、你喜欢数学老师上课时提你的问吗?()A.喜欢 B.无所谓
C.不喜欢
2、你认为数学老师上课经常提你的问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A.很有帮助 B.帮助不大
C.没什么帮助
3、你喜欢数学老师上课时走到你的座位旁来吗?()A.喜欢 B.无所谓
C.不喜欢
4、你上数学课会记笔记吗?()A.会记 B.有时记
C.基本不记
5、你认为数学老师上课写板书对你学习和掌握知识有帮助吗?()A.很有帮助
B.有点帮助
C.没感觉
6、你希望数学老师上课在黑板上多板书吗?()A.很希望
B.随便
C.没感觉
7、你希望数学老师上课多讲一点,还是自己多练一点?()A.尽量多讲
B.无所谓
C.少讲一点多练一点
8、你希望数学老师对学案知识点讲透一点,还是留点思考的余地?()A.尽量讲透
B.点到为止
C.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
9.关于课堂的学案练习,你喜欢采用什么方式?()A.小组讨论
B.教师引导
C.学生独立 10.你希望老师的上课教学学案如何布置?()
A.大量练习,当天知识当天练
B.精选精练,根据知识内容分层练习
C.个别布置,只针对难点
11.一天的学习结束后,你会认真回去完成学案后的巩固练习吗?()A.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
B.不仅完成学案练习,还会预习第二天的知识;
C.不仅完成学案练习,还会做一些提高题,并主动阅读课外书籍,增长知识。12.关于作业讲评你希望老师采用什么样的讲评方式?()A.课下个别点评 B. 面向大家全讲C.只讲典型问题
13、您觉得数学老师用变式学案上课时你的学习效率会更高吗?()A.效率会更高
B.差不多
C.效率会更低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课堂,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的课堂教学背后,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是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谈谈我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数学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数学课堂中良好的情景创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2、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3、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4、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捕捉有效的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
(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
(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
(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让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