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洋山港施工期地基处理风险分析及防控
洋山港深水砂桩地基加固地基
1.洋山港简介 1.1洋山港地理位置
洋山港,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洋山镇。洋山深水港区总体规划是依托大、小洋山岛链形成南、北两大港区,采用单通道形式,分四期建设。规划至2020年,北港区(小洋山一侧)可形成约11公里深水岸线,建成深水泊位30多个,预算总投资500余亿元,建成后的洋山港区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1300万TEU,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将跻身于世界大港之列。大洋山一侧南港区岸线将作为2020年以后的规划发展预留岸线。从远景看,洋山港区发展潜力巨大,总体规划共可形成陆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深水岸线20余公里,布置50多个超巴拿马型集装箱泊位,形成2500万标准箱以上年吞吐能力。
洋山港将主要承担腹地内远洋箱源和国际中转箱业务,集装箱规划吞吐量2005年为220万TEU,2010年为550万TEU,2020年为1340万TEU。规划船型以第五、六代集装箱船为主,并可考虑接纳8000TEU超大型船舶。
2.2洋山港优势
与其他港口相比,上海洋山港具有以下四点优势:
1)具备建设-15米水深港区和航道的优越条件。洋山海域潮流强劲,泥沙不易落淤,海域海床近百年来基本稳定。
2)能确保船舶航行及靠离泊安全。港区工程方案经过模型试验反复论证,表明工程实施后,对自然条件基本无影响,能维持原有水深,而且大小洋山岛链形成天然屏障,泊稳条件良好。
3)工程技术经济可行。工程水域地质条件良好,具备建港条件;另外,建设长距离跨海大桥世界上也有先例。
4)洋山保税港区集目前国内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三方面的政策优势于一体。洋山深水港区与洋山保税港区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既大大提升了航运基础设施的能级,又扭转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港口竞争的政策劣势,对显著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聚辐射和国际中转功能,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
5)符合世界港口向外海发展的规律。2.3洋山港战略意义
自1996年5月正式开展洋山深水港区选址论证,到2002年6月开工建设,历时6年多,共有国内外近200家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6000多人次的科研人员参与了新港址论证和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专题研究200多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专家咨询会、评审会,集中一大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科研技术人员,对从港址论证、工程立项到开工建设全过程进行研究论证,对港口建设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力求把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建成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精品工程。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航运市场正在迅速走向一体化、网络化,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也越来越明显,就是在全球市场上争夺航运中心地位,抢占航运制高点。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巨大、腹地辽阔的国家,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如果没有一个国际航运中心,在国际分工与竞争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就是要代表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上海有条件、也有能力承担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航运中心竞争的重任。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2.4一期工程的三大主体工程 2.4.1洋山港保税区
洋山保税港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2005年12月10日在洋山深水港开港的同时正式启用,是上海市和浙江省跨区域合作建设,实行海关封闭监管的特殊功能区域,也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深水港的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洋山保税港区的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大举措。2009年,国务院赋予洋山保税港区探索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要使命。保税港区正在成为航运物流服务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航运金融服务进一步对外开放、区域运作监管进一步创新的先行先试示范区。洋山保税港区由小洋山港口区域、陆域部分和连接小洋山岛与陆地的东海大桥组成,已封关运作面积8.14平方公里。
2.4.2东海大桥
东海大桥工程为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陆路集疏运和供水、供电、通讯等需求提供服务。东海大桥全线可分为约2.3公里的陆上段,海堤至大乌龟岛之间约25.5公里的海上段,大乌龟至小洋山岛之间约3.5公里的港桥连接段,总长约为31公里。大桥按双向六车道加紧急停车带的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桥宽31.5米,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大桥全线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基准期为100年。大桥的最大主航通孔,离海面净高达40米,相当于10层楼高,可满足万吨级货轮的通航要求。
2.4.3芦潮港辅助作业物流园区
沪芦高速公路,北起A20环东二大道立交,南至东海大桥,全长42.3公里。北段于2004年底通车,南段于2005年12月通车,全线设有A20环东二大道立交、沪南公路互通、大叶公路互通、新四平公路互通、A30立交、南芦公路互通、两港大道互通。
芦潮港陆域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港新城,新城以深水港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万,最终将建成为一个生态型、信息化、港口产业发达、具有国际通行制度、有着独特风貌的滨海园林城市。
2.洋山港地基处理
洋山港建设中地基处理项目主要采用强夯、无填料振冲、塑料排水板等施工工艺。受自然条件、施工环境及人为因素等影响,施工中可能出现各类安全事故,由此造成的各种损失将制约港口的稳定运营。因此有必要进行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及对相应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为工程项目的安全、顺利施工提供保障。
2.1深水砂桩地基加固简介
砂桩属于挤密桩的一种,是利用锤冲击沉管或振动沉管等方法将钢套管打入松散软土层中,往钢套管中灌砂,然后以一定的速率拔出钢套管,形成砂桩桩体的地基处理方法。在十多米甚至二十几米的水深,加固深度12~20m的水上深水砂桩在港口工程中应用,国内尚属首例。2.2工程概况
一期工程码头A标段总长640m,B标段总长410m,分为码头和驳岸二部分,其中码头宽度为37m,承台宽为18m和13m。码头排架间距10m。其中A标东部驳岸地基覆盖层土质较差,在-36.0m以上主要为灰黄色淤泥(Ⅰ灰黄1层)、色粉质粘土夹粉砂(Ⅱ1层)、灰黄-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Ⅲ2层),因上述3种土体力学性能较差,其特性均为饱和、流塑,实测标贯击数在1~4击之间,按照设计意图,要在土层上抛填抛石棱体结构,而此层土体又不能满足承载力及沉降要求,因此,需进行加固处理,加固至土体相对较好的灰黄-灰色粉细砂(Ⅲ3层)及灰-灰绿色粘土(Ⅳ2),设计采用的深水砂桩加固方案作为码头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的一种,其目的主要有以下3点:
1)利用砂桩的竖向排水通道的作用,在上覆荷载的作用下,使软土层快速排水固结并获得强度的增长;
2)通过砂桩部分置换原软土构成复合地基,增强地基的抗剪强度。砂桩加固后的地基抗剪强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砂桩本身的抗剪强度,另一部分为砂桩的排水固结后桩体间粘土的抗剪强度,其强度会比原地基土有所增强;
3)利用砂桩置换软土的同时,也对软土地基产生挤密作用,从而提高原状土地基的强度。通过以上3方面的作用以满足地基上部抛石棱体的抗滑稳定性和沉降的要求。洋山港工程砂桩加固软土地基典型断面图见图1。
该工程砂桩沉设的具体范围如下:
A标段承台后沿:加固范围417.0m×35.0m,置换率为20%(部分为25%),砂桩直径1000mm,桩间距2.0m×2.0m或2.0m×1.62m,计3584根。泥面高程为-19.0~-22.5m,砂桩长为13.5~22.0m。
417m加固范围内分成7个区,由东向西编号,Ⅰ区44.5m;Ⅱ区50m;Ⅲ区100m;Ⅳ区60m;Ⅴ区50m;Ⅵ区50m;Ⅶ区62.5m。
沉箱抛石基床处:加固范围40.0m×50.0m,置换率为30%,砂桩直径1000mm,按正方形布置,桩间距为1.62m,数量为25×31=775根。泥面高程-26.5m,砂桩长9m。合计砂桩总数为4359根。各区段砂桩数量见表1。
2.3砂桩设计技术要求
根据工程区域的地形、地质情况,分段分区进行砂桩地基加固设计。砂桩加固法的地基改良程度主要以置换率来表示,与砂桩直径、间距及布置形式有关。
FS=AS/A=(πD2/4)/A 式中:Fs为砂桩置换率;As为砂桩截面积;D为砂桩直径;x为砂桩间距,见图2。正方形布置时,A=x2;正三角形布置时,A=0.433x2。
设计技术要求为:成桩直径不小于设计桩径的105%,钢套管内每延米灌砂量不小于1.15~1.20m3,以确保成桩直径满足设计要求;砂桩不中断、不脱节、不缩径、不陷口;砂桩施工时,钢套管拔管速度不超过1.5~2.5m/min,且孔口、孔底分别留振20s;桩底未达到设计高程时,应适当延长留振时间;钢套管内砂料采用中粗混合砂,粒径大于0.25~0.5mm的砂含量大于85%,不均匀系数3~4,含泥量小于3%。砂桩长度要求打穿淤泥类土层,并进入IV层粉质粘土。
2.4成桩工艺试验 2.4.1成桩试验
为了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工艺参数,在洋山港工程西端深水区域选取了一定面积区域作为砂桩成桩试验区。将试验区划分成6区块,进行6种施工工艺与工艺参数组合。分别按一次拔管法和逐步拔管法的施工方法进行试验,每种方法分别进行3种每延米灌砂量(1.1m3、1.2m3、1.3m3)试验。在保证每米灌砂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在1.5~2.5m/min内选择合理的拔管速度。在成桩和拔桩过程中用测绳测量管内砂面高程的变化情况,为施工工艺和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
2.4.2施工工艺及参数拟定
灌砂量的控制是保证砂桩连续均匀的基础。砂桩形成过程,即将一定数量的松砂通过套筒灌入并振动提升形成较密实的砂桩。表2为各试验区不同灌砂量的砂面高程测量数据,从中可以看出:按每延米灌砂量1.1m3的砂桩,成桩后管内砂面高程基本在砂垫层顶面以下,说明管内砂料偏少;按每延米灌砂量1.3m3的砂桩,成桩后管内砂面基本在砂垫层顶面1m以上;而按每延米灌砂量1.2m3的砂桩,成桩后管内砂面高程大多数符合“钢套管即将拔出砂垫层时,管内砂面高于砂垫层顶面”的要求,故每米灌砂量初步选定1.2m3。
根据Y.S.Chae(美国)和P.W.Chang(韩国)对砂的振动实验,在有荷载(或侧限压力)情况下,振动持续2min基本达到最大密度,在历时大于12min后,随历时增长密度增长甚微。在本次试验中,采用1.5m/min的拔管速度,逐步拔管法与一次拔管法没有明显的差别。综合对比,砂桩成桩工艺及工艺参数初步拟定为每延米灌砂量1.2m3、拔管速度1.5m/min的一次拔管施工工艺。
2.5砂桩施工
进行全面施工前由水深测量船采用无验潮测量技术对加固水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报验后,采用海吊船利用钢丝绳网络进行2m厚袋装中粗砂垫层的抛填,验收满足要求后,即可进行砂桩的沉设。
2.5.1主要施工工艺
砂桩施工总体工艺流程见图3。
2.5.2施工设备
由于外海深水大直径砂桩第一次在洋山工程中采用,现有的施工设备不能满足要求,结合工程量的进度要求,先后改造了单管和三管砂桩船,并于2004年从日本购置了1艘可进行挤密砂桩的砂桩船——三航砂桩2#。
(1)砂桩船主要由桩架系统、供砂系统、锚泊系统及动力系统等四大系统组成,下面结合三航起重10#的改造简要介绍砂桩船主要结构组成。
1)桩架系统
利用原有门架作为导向架的支承,设置3根导向桩架,通过在桩架顶部“天灵”安装滑轮组及吊挂振动锤,砂桩套管与振动锤通过法兰连接。砂桩套管采用δ=16~18mm的钢板卷制而成,其有效桩长根据最大水深和砂桩长度确定。该工程最大水深达28m,砂桩长15m,因此砂桩管长度需大于28+15=43m,取45m。
导向桩架高度应考虑在检查维修能将砂桩管吊至甲板以上,并能适应相应振动锤的使用要求,若振动锤(包括减振器)高度6m,加上滑轮组、法兰及灌砂漏斗,因此桩架取55m。桩架的间距根据置换率及砂桩布置形式确定,洋山工程地基加固砂桩置换率一般在20%~30%左右正方形布置(矩形布置),故砂桩间距一般在1.5~2.5m之间,为减小施打砂桩对土体的扰动,砂桩为间隔施工,为此砂桩管(桩架)间距控制在3.0~5.0m之间,本次改造间距取3.24m。
2)供砂系统
在砂桩船甲板一侧设置3×50m3集料仓和1.2m3的上料吊车,分别通过3条皮带机将砂运至过渡料斗,开启闸门后放入提升料斗进行计量。外海深水砂桩施工过程中,灌砂量的控制是保证砂桩均匀连续的基础,应通过随钢套管匀速振动上拔的过程中检测管内的砂面高程而实现。
砂桩截面的面积:A=πD2/4=(1/4)×π×12=0.785m2。
钢套管内所灌砂按重度γ=13.2kN/m3的松砂和中密状态下砂的饱和重度γsat=19.5kN/m3,推算每砂桩孔每立方米需要灌砂1.48m3。砂桩每米需灌松砂量:0.785×1.48=1.16m3/m(考虑一定量的消耗系数,实际取1.20m3/m)。
根据砂桩的施工深度(砂垫层顶高程-桩底高程+0.5m)计算出实际灌砂量并加上一定富余砂量,再除以计量斗(上料斗)体积,即可推算出每根砂桩需要灌几斗砂,以此来控制砂桩的实际灌砂量。3)锚泊系统
“三航起重10#”砂桩船锚泊装置主要是利用原5台10t移船绞车和1台5t机动绞车进行移图3砂桩主要施工工艺徐定山:外海深水大直径砂桩地基加固在洋山港工程中的应用船、定位。由于施工水域潮流流速大,砂桩船均采用顺流沉桩,共抛设前后八字锚和前后穿心锚,单锚重量均在5t以上,保证砂桩船的锚泊性能满足施工要求。
4)振动锤的选择
振动锤在沉桩施工过程中,利用振动锤产生的周期性激振力,使桩及桩周土体处于强迫振动状态,砂桩管周边的土体液化,从而使桩周土体强度显著降低和桩尖处土体挤开,破坏了桩与土体间的粘结力和弹性力,桩周土体对桩的摩阻力和桩尖处土体抗力大大减小,桩在自重和振动力的作用下克服惯性阻力而逐渐沉入土中。
5)桩船的主要性能参数改造后的三航起重10#砂桩船主要性能参数汇总见表4。
(2)船机设备配置
根据本工程地基加固砂桩的数量及洋山工程地质条件的实际情况,三航局在洋山工程的地基加固中先后投入了4艘大型砂桩船,所选用的砂桩船及辅助施工船舶见表5。
2.5.3主要施工方法 1)桩船抛锚就位
施工前由测量船采用无验潮测量技术对砂桩区的海域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并结合潜水员进行水下探摸,以查清海底表面情况。该工程处于外海水域,潮流流速大,为减少砂桩偏位,砂桩船均采用顺流方向抛锚就位。
2)测量定位
砂桩孔位是按设计分区与置换率要求并结合砂桩船钢套管实际间距进行布桩放样。砂桩船抛锚就位在沉设砂桩施工分区适当位置后,测量人员和施工员指挥砂桩船移位,达到理论计算位置,校核准确后,收紧锚缆,即可开始沉管。
3)沉管及停锤
砂桩沉管停锤以设计桩底高程控制为准,沉管时注意观测套管下沉速度,当套管下沉速度突然减缓乃至停止下沉,表明套管已进入粉质粘土层,继续振动60s砂桩管下沉量在30cm以内即可停锤,已满足设计高程要求。
4)灌砂
砂桩每延米灌砂量以不小于1.20m3控制。根据砂桩实际的入土长度计算需要灌砂的量。用吊车把砂料吊至砂桩船上的集料箱内,再用皮带机运至计量料斗内,提升计量料斗,开启闸门灌至砂桩管内。在以往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上料斗的砂料不易进入砂桩管,经分析主要原因是因为料斗出料口较小,而砂料又有一定的含水率,为此,该工程在砂桩船提升料斗侧面设置了附着式振捣器,在下料时开启振捣器,振动上料斗,使砂料能顺利进入砂桩管内。
5)拔管
套管上拔时开启振动锤并在孔底留振20s,然后边拔边振,拔管的速度控制在1.5~2.5m/min之间,均匀地振动拔管,以保证桩身的连续性和密实度。当砂桩管尖离砂垫层顶面2m时再留振20s,以保证砂桩顶部的密实度及与砂垫层相连通,然后再往上拔出砂垫层顶面。
2.5.4砂桩施工质量控制
一般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控制: 1)桩位及桩身垂直度控制 2)灌砂量控制
3)钢套管内砂面高程控制 4)拔桩速度控制 5)桩尖及砂桩顶高程控制 6)砂质量控制 2.6砂桩成桩质量检测
该工程主要采用全芯取样法和标贯法进行砂桩成桩质量的检测,检测目的是为了检查砂桩的有效桩长与桩身连续性;同时,在砂桩成桩过程中检测套管内砂面变化,以验证实际灌砂量与成桩直径,两者均按砂桩总数的0.1%作为检测桩。
通过对检测砂桩全芯取样检测及标贯检测数据分析(标贯贯入数据见表6),发现钻孔取芯得到的桩底高程普遍低于设计标高1.0~2.0m,个别在4.0m以上。主要有如下两点原因:
1)砂桩有效桩长与设计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设计桩长普遍在15m以上,有的甚至水深在20m以上,由于取芯钻杆较细加上该区域水流速度大,这势必造成钻杆轴线与砂桩轴线很难达到一致,使取芯器未到设计高程时就从砂桩侧面穿出,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检测效果。
2)砂桩有效桩长内桩身连续性良好,桩砂密实度基本处于松散-中密状态。砂桩上部(约2/3桩长)桩砂基本呈较松散状态,砂桩下部(约1/3桩长)桩砂基本呈稍(中)密状态(标贯击数7~17击),即由上至下砂相对密度Dr越高。
3.结语
1)钢套管采用非等直径的形式,以达到减小管侧摩阻力的效果。但这样势必加大了对原状地基土的扰动,应引起注意。
2)为提高砂桩船的适用范围及长远考虑,在桩架刚度和强度允许的条件下,选用功率较大的振动锤且钢套管壁厚相应增厚,建议采用δ≥20mm。
3)砂桩定位采用GPS定位系统,增强砂桩施工数字化程度,以提高工效。4)全芯取样检测砂桩成桩质量,破坏了已成砂桩的结构,建议检测后在原位附近补打砂桩。有条件时应做处理后水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地基加固效果。
5)桩端土质变化较大,且砂桩管在沉设过程中管侧四周土体强烈扰动液化等导致砂桩管无法打至设计高程,这时可采取措施消除浮托力,并向管内灌一定量砂或通过机械使钢套管产生向下的压力,使砂桩管尽量打至设计高程。
6)在砂桩成桩过程中检测管内砂面高程的变化以及砂桩打设前后量测砂垫层顶面高程的变化,以进一步调整灌砂量,确保成桩直径及砂桩与砂垫层连通。
7)在淤泥质土中采用1.5~2.5m/min振动均速提拔钢套管,灌砂并注水使砂料饱和有利于桩身连续均匀密实。风险分析
1·1 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分析并总结此类港口地基处理工程以往的工程事故并结合专家的工程经验,得出洋山港西港区地基
第二篇:银行卡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讨
银行卡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随之银行卡的交易量也有了大幅度增长,银行卡作为是便利快捷额电子支付工具,已经受到愈来愈多的社会公众青睐。银行卡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公众消费使用最为频繁的支付工具,但与此同时银行卡的各类风险也开始逐渐凸显出来。基于此本文则主要就当前银行卡的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能够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银行卡 风险 防控措施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国银行卡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增长,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已不断的得到深化,银行卡网络不只是在东部地区及大中城市得到了普及发展,同时也更进一步加速了向中西部地区及中小城市、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延伸。所以在这一背景下保障银行卡的使用安全就显得格外重要,此次理论研究也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二、银行卡风险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一)银行卡风险特征分析
银行卡风险自身有着较为鲜明的特征,了解其特征对解决实际风险能够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银行卡业务风险的种类较多,业务风险涉及面宽,银行卡业务风险可识别性较差,银行卡业务风险的危害性较大等特征。其中的风险种类多的特征层面主要有信用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1]。而业务风险的涉及面宽主要是在我国的使用已经达到了普及的程度,对促进房地产及社会消费等各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银行卡的区域间流动性及其结算中的各种环节也存在着风险。
(二)银行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分析
从当前银行卡的风险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持卡人信用风险,这就体现在持卡人通过虚假资料进行申请办卡,在骗取银行卡之后通过欺诈消费及支取现金对银行造成损失。还有就是持卡人由于经济因素无法偿还造成的风险,以及银行卡丢失之后没有申请挂失,银行卡被冒用所造成的损失。
其次就是银行卡的发卡机构的操作风险,在这一风险层面主要体现在为对高额利润的追求进行的协议透支。还有就是管理上没有得到严密进行,致使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差错风险。同时在法律法规方面也有着风险存在,当前我国的银行卡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健全,以往的银行卡法规和当前的迅速发展额社会已经在适用性方面不能有效契合,所以在责权利等关系的规定上还没能明确化规定,这样在实际业务当中就有着很大的法律风险,存在着诸多的环节还不能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执行。
另外就是银行卡的技术风险,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应用,几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技术,银行卡的业务操作也是如此。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硬件软件等等都要在软件设备核心技术上进行,在这些方面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银行系统受到严重风险威胁[2]。
三、银行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探究
(一)银行卡风险的成因分析
银行卡风险的主要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个人信息不安全所造成的银行卡风险是较为重要的,客户在办理银行卡过程中,由于资料没有得到妥善保管,或者是通过他人进行委托办理,这样就会发生复印获取资料的可能,然后通过这些信息资料办理信用卡,最终会出现恶意透支的情况,不仅能够对真实信息人造成风险并对银行卡交易中也会存在着诸多风险。还有就是银行卡的相关法律体系没有得到健全,打击银行卡等违法犯罪跨地区协作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善建立,由于银行卡的违法犯罪有着跨地区特征,所以没有跨地区协作机制的支撑就不能对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再有就是对信用卡套现的打击力度还不够,这些方面的因素都是造成银行卡风险的重要原因[3]。
(二)银行卡风险的防范措施探究
针对银行卡风险要结合实际对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首先要在银行卡的立法层面进行加快进程,对相关的法律规定加以完善,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对银行卡条例的出台进行积极的推动,将发卡及使用等一系列的环节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要将其在法律的基准上实施。与此同时还要能够将民事立法等进行完善,对法律的责任进行细化,将风险和责任得到合理化的分配,并要修改刑事法律,对刑事责任进行明确化,严厉的对银行卡犯罪行为加以制止打击,将银行卡的恶意透支现象问题得以解决。
另外要建立银行卡风险补偿机制,主要就是建立银行卡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对恶意透支和冒用等方面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并建立专项风险资金,借此来对可能发生银行卡交易损失进行补偿。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在业务范围扩大的同时参加银行卡业务保险补偿其交易差错造成的损失。风险防范中要对银联组织的成员行为加以严格化的约束。
强化安全使用银行卡的宣传机制及ATM网点的巡查,对ATM犯罪进行有效防范,要能够分地区及有步骤的在学校及商场等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宣传安全使用银行卡的主题宣传活动。将相关安全常识影响到全体公民防范意识中,进而来提升公众使用银行卡的信心,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信用氛围。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加强对ATM网点的巡查,这就需要银联公司配合成员单位在ATM机显著位置张贴银联卡受理标识及相关宣传单页,进而防范犯罪分子伺机作案。
还要能够建立多部门有效的协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良好沟通协调信息共享机制,对部门间的监管合作要得到有效加强。在这一方面主要就是要建立涵盖金融监管当局及各金融机构等在内的扁平化管理网络,在风险事件协查协防机制的作用下对银行卡的欺诈快速反应能力的打击得到有效提高[4]。并要对完善案件侦办协作机制进行建立,从而提升银行卡犯罪侦破及处罚的比率,对信息的交流机制的健全也要得到有效加强,切实的提升惩治银行卡犯罪效果。
最后还要对银行的职员培训进行强化,将其自身的素质得以有效提高,随着银行卡业务水平的迅速发展,自助设备也在不断普及,一些新业务及功能的开发逐渐面世。这些新的变化促使银行机构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随之而加强,及时的更新银行卡的业务知识及技术操作能力。例如客户经理要能够熟练的对银行卡业务知识得以掌握,而作为一线柜员就需要对银行卡业务有关的规章制度及文件精神等不间断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银行卡的风险得以最大化的避免。
四、结语
总而言之,银行卡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愈来愈重要,所以要能够对其中所出现的风险及可能出现的风险要进行针对性解决。结合实际加强银行卡的安全使用宣传,将风险防范意识融入到各个层面,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确保银行卡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国胜,马敏.我国银行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13,(06).[2]田春梅.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管理探讨[J].北方经贸,2014,(12).[3]王建平.储蓄合同存款兑付效力和违约责任确定[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4,(04).[4]卢成仁.ATM机盗刷案民事责任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11).
第三篇:常用合同条款分析及法律风险防控
1、合同标的及法律风险防控
当事人签订合同是为了实现财产或类似于财产的其他权益的归属变化,因此对这种财产或类似于财产的其他权益的标准描述是非常重要的。合同标的条款因此也成为法律的提示性条款内容。合同标的是合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标的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合同标的条款是不可补正条款,如果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则合同不能成立。根据合同性质的不同,合同标的可以分为物、权利、行为、智力成果。这些因标的性质不同而产生的标的约定差异应当引起注意。如权利瑕疵不像物的瑕疵那么容易被观察,因此以权利为标的的合同更应当注重对权利状态的描述。行为作为标的,往往依赖于特定人技能,因此更应当注意行为人的确定以及与代为履行禁止相协调。这些因素都是认为是否存在法律风险的考察方面。
概括而言,合同标的条款约定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要使用标的物的正式名称,即标准学名,而且要用全称。文字表述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使用符合国际标准或国际行业习惯的商品名称。商品日益丰富,使得双方约定不明时,真实意思很难探究,因此产生以类似商品作为合同约定标的交付带来的合同目的落空,是严重的法律风险。
(2)写明商品商标。一定的商标,标志着一定商品的性能、质量种类。只有写明商标才能使商品特定化。如某商场本想购买杭州某厂生产的“天堂牌”自动雨伞1000把,但在合同中的商品名称栏内只写了“自动雨伞”,而未写“天堂牌”商标,结果供方发来的除有50把是“天堂牌”的自动雨伞外,其余的都是一些杂牌,有不量的甚至无商标,给需方造成损失。相同的产品因为品牌不同,价格差异有时非常巨大。
(3)在确定标的时,还必须注意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情况。如大豆,一般是指黄豆,但有些地方把蚕豆也叫大豆;又如自行车,有的叫人力车,有的叫脚踏车,有的叫单车;又如,电梯美国人叫Elevator,英国人叫Lift,这些都属同物异名。这种情况更需要双方就标的物明确约定,有时需要配合必要的图片或描述性说明。
(4)要写明标的品种、规格、花色及配套件。如购买电视机,除写明名称、商标外,还要写明型号,是黑白,还是彩电或数字电视机;是立式,还是卧式;是遥控,还是自调,以及尺寸大小等。只有把以上这些问题弄清楚,才算是确定的,才能使标的特定化。
标的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经常出现,只是有时双方确定不明的法律风险因对方的实际交付行为完成而消失。但该法律风险的数量远比因标的发生的纠纷要广泛得多。
2、数量条款及法律风险防控
数量条款是合同中重要的一个条款,也是较为简单的一个条款,很少受合同当事人的重视。当数量直接表述为特定数字时,该条款几乎不会产生法律风险。但是当数量不是简单用数字表示时,则可能因该条款约定不当产生严重影响。
(1)采用某种计算方法确定数量。一些无法直接用数字表述数量的合同,双方往往根据需要在合同中约定一种数量计算方法。当计算方法出现歧义,得出的合同数量就可能有多个结果,双方理解不同时则容易发生纠纷。
(2)以某一方最终确定实际的数量。这种约定常出现在一些长期供销合同里,实际每次交贷的数量以需方书面通知确定。若当事人并没有考虑将来情况变化对数量需求的影响,则一旦需方突然增大需求,将导致供方无法满足而违约。这种法律风险在双方因合同其他因素发生争议时,也可能被需方恶意利用。
3、质量条款及法律风险防控
质量条款是合同中容易出现纠纷的条款,多数情况下质量都很难用特别明确的方式界定,一旦发生争议才发现合同约定不明确。质量条款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
(1)质量验收事项约定不明。具体体现在:验收地点没有明确约定是在交货方所在地验收还是在收货方所在地验收;验收不合格是否有权拒绝接受货物以及因此造成损害时如何承担;一些约定双方联合验收的情况,没有约定如果双方有分歧如何处理等。
(2)质量认定的最终途径约定不明。如果双方就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存在分歧,则需要第三方的介入确定最终的质量认定。由于我国质量检测机关较为复杂,双方如无实际约定,则可能出现就委托最终检测的第三方发生争议。最终需要由法院指定检测机关,双方解决纠纷的成本将大幅增加。
(3)委托检验的费用承担约定不明。费用承担不明,必然出现谁委托、谁负担的情况,即使最终责任明确后可以要求对方承担,但企业资金的占用同样是将要面临的风险。
4、价款或报酬条款及法律风险防控
多数合同一方当事人承担的主要义务就是支付价款,这个条款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也常常发生纠纷。
(1)计算方法约定不明。如双方约定价款以实际消耗数量结算。而实际消耗数量有时很难难衡量,双方因此发生分歧若没有补救约定,引发的法律风险损害难以衡量。
(2)合同只约定总价的法律风险。在合同标的较为复杂,不是单一标的时,若只约定总
价,当出现合同部分解除的情况,双方关于未履行部分所占合同总价的比例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结果的不确定,必然引起企业无法判断自己该如何行为。
(3)价款支付约定明确方式过于简单。在服务性合同里由于提供服务一方的义务具有弹性,若合同价款支付采用纯粹的支付金额、支付时间的方式约定,则可能难以在对方没有履行义务时有效进行抗辩。这种条款属于企业的法律风险范畴。
5、合同的时间及法律风险防控
合同的时间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却又影响着合同的正常进行。一份完善的合同必然包括约定的一系列时间概念。一方面,时间条款是容易引发合同纠纷的领域;另一方面,完备的时间条款有助于顺利履行合同。
(1)合同有效期。
案例:A公司在产品市场灸手可热的时候,与B公司签订了长期购销协议,双方约定产品价格为成本价加20%,具体供货数量以A公司生产能力为限;合同没有约定有效期,也没有约定相关的解除条件。若干年后,A公司产品在市场已经滞销,但A公司仍然不断向B公司供货;B公司欲解除合同又缺乏法律依据,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当合同不是一次性交易,无法从交易完成或无法完成角度判断合同履行完毕时,就需要约定一个合同有效期。而实践中确实有不少企业经营者只考虑签约当时的顺利交易情况,不设定合同有效期,甚至希望合同成为无限制的长期合同。而一旦合同履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情事变更原则”,如果确实无法确定有效期的合同,应当详细约定合同解除条件予以弥补,以避免因此产生的法律风险。
(2)履行时间。任何一个合同双方当事人都有若干的权利义务,各项义务之间有时存在顺序问题,有时一些义务必须限定履行时间,否则将给其义务履行造成障碍。而具体义务的履行时间经常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合同的次要义务更容易被当事人忽略。甚至在实践中,一些合同约定了迟延履行的违约责任,但却没有约定相应的义务应该履行的时间,违约也就无从谈起了。
(3)履行期限。一些义务不是简单的行为,除了明确时间外,还需要给当事人一定的期限,如通常付款会规定在几日内完成。一些以特定行为完成为合同有效期的合同,直接规定合同有效期确实不便,若因此不限定履行期限产生的法律风险不容忽略。为避免法律风险,约定对方完成特定行为的最长履行期限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一旦对方迟延履行,则可以解决合同。
6、履行方式及法律风险防控
履行方式与风险转移有密切关系,也是合同较为重要的条款。不同的合同义务涉及的履行方式限定要求不同,衡量履行方式条款是否具有法律风险,应当根据具体的交易要求与合同确定的履行方式是否相符进行判断。有时合同签订背景也会影响履行方式法律风险值。
(1)代为履行问题。企业在选择交易对方时,通常会根据交易需要衡量对方,保证具体对方亲自履行合同能够有效保证合同顺利履行。当合同出现代为履行约定时,则可能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法律风险,特别是在代为履行缺乏相应限制时,法律风险值将更高。在设计合同、加工承揽合同等对当事人能力有特殊需要的合同中,缺乏代为履行禁止条款就应当归入法律风险范畴。
(2)运输条款问题。运输条款属于履行方式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涉及运输的合同中,双方关于运输方式、运输费用承担、运输风险负担等约定不明,都是较为明显的法律风险。
7、风险转移及法律风险防控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原因产生的损失仍然需要确定承担原则,风险转移制度就是处理这种风险由谁承担的规则。法律针对不同类型的合同对风险转移分别作出了规定,如《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条(买卖合同)、第二百三十一条(租赁合同)、第二百六十五条(承揽合同)、第三百一十四条(运输合同)、第三百三十八条(技术开发合同)等。然而实际合同的风险转移条款内容更为丰富,约定不当将产生各种法律风险。
(1)超越法定范围承担风险。法律规定的风险转移属于任意性规定,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重新安排风险转移,但从法律风险评估衡量角度看,若企业根据合同约定承担了法律规定应当由对方承担的损失风险,属于合同约定不当产生的法律风险。
(2)无名合同的风险转移约定不明。实践中合同类型纷繁,多数属于无名合同,这些合同的风险转移没有法律规定,同时风险转移条款不是合同的必要条款,当事人容易忽略。然而一些合同运用风险转移制度的概率较高,这些合同中风险转移约定不明是必须考虑的法律风险。
(3)法定风险转移的具体界定不明。法律规定的风险转移采用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在具体交易中如何界定并不简单,若双方没有一致的认识,争议可能性客观存在。另外,法定的风险转移具体细节也有赖于双方合同的明确约定,这些约定不明的法律风险应当认真进行衡量。
(4)风险转移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当事人通过合同约定,对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限制或免除,广义而言同样属于双方就风险进行重新分配。法律为防止当事人利用自身的缔约优势排除自己的基本责任,因此规定了免责条款无效的情况。若企业在合同中约定的风险转移违反这些法律强制性规定,违法风险产生的损害需要认真对待。
8、保密条款及法律风险防控
现代经营信息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外合作时,难免了解或让对方了解经营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等。签订保密条款能够有效保障这些信息不被他人滥用,尤其在技术合同中,保密条款更是非常重要的条款。保密义务也应当是双方的,而不是单方的。保密条款应当对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等进行定义,应当约定保密义务的范围、方法、保密处理程序、保密期限以及失密救济等内容。保密条款法律风险导致的损害不易计算,对企业的伤害有可能是致命的打击,因此在约定时应当格外注意。
9、不可抗力及法律风险防控
不可抗力是法定的免责事由,《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不少企业在订立合同时也会约定不可抗力条款,最常见的就是将法律条文直接搬用,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真的发生不可抗力时,双方往往争执不休。
法律对不可抗力的规定比较笼统概括,在实际约定时应该进一步明确有关内容。不可抗力条款应当包括:
(1)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尤其是双方需要特别排除的事件,如政府行为是否属于不可抗力等;
(2)事件发生后通知对方的期限以及迟延通知的责任;
(3)出具证明文件的机构;
(4)不可抗力事件的后果;哪些导致合同解除,哪些只是部分解除,哪些只是暂停履行等;
(5)其他与不可抗力相关的事项,如减少损失措施的采用、费用承担、保险等。不可抗力因素发生的概率一般较低,但在长期合同中,该条款应该引起重视。
10、违约责任及法律风险防控
违约责任是双方合同出现问题,无法正常履行时,依靠事先约定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明确具体地约定违约责任,双方合同出现问题时,可以根据违约责任约定妥善解决相关分歧,避免诉讼带来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投入。
然而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在约定违约责任时,并不知道该如何约定,经常看到合同中写道:一方违约,承担违约责任或按法律规定承担违约责任。这样约定没有实际效果。因为没有约定具体的违约责任,只能要求对方赔偿损失,但这种损失不好计算且举证困难。因违约责任约定不明导致企业吃哑巴亏的情况并不少见。
(1)部分义务缺乏对应的违约责任。在考虑义务的时候不是单一的,如卖方的交货义务就应当根据延迟支付、不能交付、交付物品不符等分别约定违约责任。若合同部分义务缺乏对应的违约责任,因该部分义务履行发生分歧时,双方必然产生争执。
(2)违约责任缺乏具体的计算方法。一些合同义务违反带来的损害很难明确,双方容易就责任承担标准发生分歧,因此合同缺乏违约责任的具体计算方法就会存在法律风险。
(3)未设定解除合同的权利。当对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达到一定程度,继续履行合同已经失去意义,然而企业若没有保留解除合同的权利,解除合同企业常常付出较大的代价。
11、解决争议条款及法律风险防控
不同的司法区域对企业法律风险是不同的。企业对注册所在地的司法实践最为了解,若合同纠纷能够在该区域进行处理,法律风险能够最有效地得到控制。因此,在合同中通过争议解决条款,约定有效的仲裁或诉讼管辖法院,是有效控制法律风险的重要环节。
若约定在对方司法区域管辖,法律风险值通常比管辖约定不明的风险更高。在涉外合同中,约定在国外进行管辖或仲裁,争议解决的成本和难度将大幅上升,法律风险将更高。
12、生效条件及法律风险防控
合同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法律拘束力。此时能够产生合同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最为常见的约定是:“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如果一些较为特殊的合同,需要在特定条件或期限届满后才决定是否执行该合同,生效条件就需要认真对待。
13、合同目的及法律风险防控
《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可以解除合同。然而合同目的有时并不容易说明,特别是一些合同形式与双方实质目的有出入的情况,如当时购买物品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履行双方的租赁合同,因租赁合同解除导致买卖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必要的对合同目的进行事先说明,对于双方将来发生此类情况解决有所裨益。
合同目的还能够用于对当事人义务履行情况进行软性的约束,对合同条款有不同理解时,也可以根据合同目的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在较为复杂的合同中约定合同目的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篇:地基处理案例分析资料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软土是淤泥和淤泥质土的总称。主要是由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能力低的淤泥沉积物及少量腐殖质所组成的土。软土是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 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 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 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特点。目前,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预压法、换填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砂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法及其他地基处理法。本文着重介绍各个方法的施工工艺及流程,然后对于相同地质条件的软土地基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剖析地基处理的重点,最后根据处理结果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
工程概况及初步分析
某地区建筑场地拟建二层框架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室外标高为8.4m(±0.000),根据地质资料,现有场地标高为1.64m,需填土6.76m,土层依次如下:第一层为素填土,厚度0.5m;第二层为淤泥,厚度为11.4m,为高压缩性土,压缩模量Es=1.73MPa,固结系数Ch=Cv=1.0x10-3c㎡/s;第三层为粉质黏土夹碎石,厚度为4.6m,为中压缩性土,压缩模量Es=4.96MPa;第四层为淤泥质黏土,厚度为2.5m,压缩模量Es=1.85MPa;第五层为粉质黏土,厚度为5.4m,压缩模量Es=4.3MPa;第六层为淤泥质黏土,厚度为3.2m,压缩模量Es=1.85MPa;第七层为粗角砾土,厚度为2.2m,压缩模量Es=10MPa;第八层为粉质黏土,厚度为12.9m,压缩模量Es=4.8MPa.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于高压缩性土地基,框架结构相邻柱基沉降差为0.003L(L为相邻柱距),经过初步估算,柱底内力标准值分别约为600KN和1000KN,柱距6米,容许的沉降差为18mm.在施工主体结构基础前期,由于场地需要回填土而且较厚,在回填施工时期,回填土属于外加荷载,此时按荷载考虑计算场地的沉降,总沉降量达到1316.34mm.各层沉降量为:第一层淤泥沉降量为946.9mm,占总沉降量的71.9%;第二层淤泥沉降量为131.6mm,占总沉降量的10.0%;第三层淤泥沉降量为189.4mm,占总沉降量的14.4%;第四层淤泥沉降量为48.4mm,占总沉降量的3.7%.此过程为固结排水沉降过程,随时间的发展场地土趋于稳定。在沉降基本完成时,进行主体结构基础施工,此时场地土体性质发生变化,此时各层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模量均会有所增加,假设均比原来土体增加1.1倍。此时按回填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估算C轴交5轴及6轴柱基础A、B大小,分别为2m×3m和4.0m×4.0m,柱基A总沉降量为55.24mm,占回填土沉降量的4.2%,柱基B总沉降量为71.34mm,占回填土沉降量的5.4%,沉降差16.1mm,小于规范容许值18mm.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未进行任何地基处理的情况下,前期沉降占绝大部分,而后期采用独立扩展基础已能满足承载力且无软弱下卧层和变形要求。因此,地基处理的重点在于加速固结排水过程,减少回填土引起的沉降。
地基处理措施
1.1 选择合适的处理措施 目前,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有换填法、预压法、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砂石桩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旋喷桩法、桩基法及其他地基处理法。
换填垫层法是挖除软弱地基土,采用砂石、粉质粘土、灰土、粉煤灰、矿渣等材料进行换填作为垫层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通过换填软弱地基土的变形变成垫层地基的变形,因此能够减少地基的沉降。本工程软弱地基土层埋深0.5m,层厚11.4m,首先需要挖除9725.9m3,回填土需要9725.9m3.可见挖土及回填方量相当大,从经济上考虑该方法不适用于该工程软弱地基处理。
堆载预压法是解决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和稳定问题有效措施,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活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预压。通常,当软土层厚度小于4.0m时,可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处理,当软土层厚度超过4.0m时,为加速预压过程,应采用塑料排水带、砂井等竖井排水预压法处理地基。本工程淤泥层厚度为11.4m,适合用排水预压法。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而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此两种方法都采用夯击的方法进行地基加固,因此都有一定的加固深度,本工程软弱土层为淤泥层,该土性质不适用夯击方法加固,而且土层深度较深。
砂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杂填土等地基,本工程软弱土层为欠固结土层,在回填土回填至设计标高时,土层在附加应力作用下进行排水固结,土层压缩,因此不适用。
水泥搅拌法分为深层搅拌法和粉体喷搅法,水泥土搅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粉土、饱和黄土、素填土、粘性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当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小于30%、大于70%或地下水的PH值小于4时不宜采用干法。
因此本工程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可选用堆载预压法。软土地基常见五种处理方法
鉴于淤泥软土地基承载力低,压缩性大,透水性差,不易满足水工建筑物地基设计要求,故需进行处理,下面介绍淤泥软土地基五种处理方法。
1、桩基法
当淤土层较厚,难以大面积进行深处理,可采用打桩办法进行加固处理。而桩基础技术多种多样,早期多采用水泥土搅拌桩、砂石桩、木桩,目前很少使用,一是水泥土搅拌桩水灰比、输浆量和搅拌次数等控制管理自动化系统未健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存在搅拌均匀性差及成桩质量不稳定问题;二是砂石桩用以加固较深淤泥软土地基,由于存在工期长,工后变形大等问题,已不再用作对变形有要求的建筑地基处理;三是民用建筑已禁用木桩基础。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筋混凝土桩和预应力管桩)目前由于具有较强承载力,投资省,质量有保证,施工速度快等特点,得到普遍运用,如本人设计龙海市角美镇金山水闸,其地质条件覆盖一层10m以上厚的淤泥土层,地基处理采用边长为250mm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挤密淤土层并靠摩擦承载,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还具有抗水闸水压力产生水平荷载,达到水平稳定作用。
淤土层较厚地基处理还可以采用灌注桩,打灌注桩至硬土层,作承载台,灌注桩有沉管灌注桩和冲钻孔灌注桩,但两种方法灌注桩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一是沉管灌注桩在深厚软土中存在桩身完整性问题;二是冲钻孔灌注桩存在泥浆污染问题,桩身混凝土灌注质量,桩底沉渣清理和持力层判断不易监控等问题。福建省龙海市发生几起灌注桩基础民用建筑不均匀沉陷,导致墙体裂缝事件,是由于施工中存在上述技术问题造成。
2、换土法
当淤土层厚度较簿时,也可采用淤土层换填砂壤土、灰土、粗砂、水泥土及采用沉井基础等办法进行地基处理,鉴于换砂不利于防渗,且工程造价较高,一般应就地取材,以换填泥土为宜。换土法要回填有较好压密特性土进行压实或夯实,形成良好的持力层,从而改变地基承载力特性,提高抗变形和稳定能力,施工时应注意坑边稳定,保证填料质量,填料应分层夯实。
3、灌浆法
是利用气压、液压或电化学原理将能够固化的某些浆液注入地基介质中或建筑物与地基的缝隙部位。灌浆浆液可以是水泥浆、水泥砂浆、粘土水泥浆、粘土浆及各种化学浆材如聚氨酯类、木质素类、硅酸盐类等。灌浆法对加固淤泥软土地基具有明显效果,如福建省龙海市角美壶屿港水闸由于淤泥软基不均匀,沉陷闸基沉降最大达到0.63m,加固时采用单管高压旋喷灌浆处理,每个闸墩上、下游侧和中间各设5个灌浆孔,沿闸墩轴线两侧布孔,灌注水泥浆,成桩直径0.5m,伸入闸基础10.5m,采用灌浆压力为20MPa,经过处理后闸基沉降基本得到控制。高压旋喷灌浆处理原理是通过在闸基中高压旋喷灌浆形成水泥土摩擦桩,提高闸基承载力,达到控制沉降的目的。另一种对淤泥软土地基闸室淘空处理通常应通过水闸上游防渗如设置水平铺盖或垂直防渗控制闸基渗流,然后再对闸室进行灌浆处理,如厦门市石浔水闸由于闸基渗流造成闸室底板多个部位被淘空,加固时先在闸室上游侧采用帷幕灌浆防渗,灌浆帷幕布设在闸墩上游侧1.0m处,孔距 0.5m,灌注水泥浆,孔深5.0m,灌浆压力10MPa。然后对闸室淘空部位采用钻孔灌浆处理,先灌细砂,不吃砂后,再灌水泥砂浆,最后灌水泥浆,水闸除险加固后效果显著。
4、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是解决淤泥软粘土地基沉降和稳定问题有效措施,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两部分组合而成。排水系统是在地基中设置排水体,利用地层本身的透水性由排水体集中排水的结构体系,根据排水体的不同可分为砂井排水和塑料排水带排水两种。下面介绍效益较高塑料排水板处理淤泥软基方法,插入软基排水板,当填筑基础及上部建筑物时,荷载作用软基,地下水由于受挤压和毛细作用沿塑料排水板上升至砂垫层内,由砂层向两侧排出,从而提高基底承载力,塑料排水板要在砂垫层完成后施工,由测量人员测量出需处理范围,标出每根排水板具体位置,插板机对中调平,把排水板在钻头安放好,开动打桩机锤打钻杆,将地面上塑料排水板截断,并留有一定富余长度,在塑料排水板四周填砂后即完成本根施工。
5、加筋法
加筋土是将抗拉能力很强土工合成材料埋置于土层中,利用土颗粒位移与拉筋产生摩擦力,使土与加筋材料形成整体,减少整体变形和增强整体稳定。福建省福清过桥山围垦工程采用打设塑料排水板,以加速淤泥层排水固结,提高地基强度,又采用砂垫层中铺设土工织物,由于土工织物受拉作用,调整了基底应力分布,地基侧向位移和沉降却相应减少,地基稳定性就大大提高。
粉煤灰地层常用处理方法
粉喷桩是以水泥等粉体作为固化材料,用压缩空气输送到软弱土层中,通过钻头再原位进行强制搅拌,形成土与水泥等搅拌掺加料的混合物,并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柱状加固体,从而加固了地基,是一种有效的软土地基加固方法。
强夯法是众多地基处理手段中的一种,可分为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两种。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和杂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强夯加固作用与土层在被处理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机理有关。加密作用,以空气和气体的排出为特征;固结作用,以孔隙水的排出为特征;预加变形作用,以各种颗粒成分在结构上的重新排列和颗粒结构与形态的改变为特征。
灌浆法
案例分析2: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1)强夯法
垫层法(动力置换原理)
挤密法(动力密实、动力固结原理)
强夯法最好,该地区位于郊区,周围无任何建筑物和管线,采用强夯法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而且这种方法施工便利、经济,被广泛采用)
(2)桩基础法(价格昂贵)
桩基础既是一种基础形式也可看作是一种地基处理措施,是在地基中有规则的布置灌注桩或钢筋混凝土桩,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打桩过程中将桩周土挤密,从而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3)预浸水法(施工不便)
预浸水法可用于处理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大于50cm的场地,以消除土的自重湿陷性。离地面下6m以内的土层,有时因自重应力不足而可能仍有湿陷性,尚应采用垫层等处理方法。(4)单液硅化或碱液加固法(处理过程复杂)
单液硅化加固法是将硅酸钠溶液注入土中。对已有建筑物地基进行加固时,如果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宜采用压力灌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应让溶液通过灌注孔自行渗入土中。
碱液加固法是将碱液通过灌注孔渗入土内,适宜加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已有的建筑物地基。
案例分析1:
可采用打预制钢筋砼短桩、砂井真空预压、深层搅拌桩、新型碎石桩等方法地基土不均匀沉降的处理。
(1)强夯法(动力固结原理)
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 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垫层法(动力置换原理)
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1)素土垫层法。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在大面积的素土夯填施工中时常遇到,运输土料的重型机械容易对已夯筑完毕的坝体表面形成过度碾压,造成剪切破坏,同时对含水率过高的地区形成“橡皮泥”现象,从而出现渗漏。这些都将是影响夯填质量的主要因素。
(2)灰土垫层法。灰土垫层法是采用消石灰与土的2∶8或3∶7的体积比配合而成,经过筛分拌合,再分层回填,分层夯实的一种方法,要保证夯实的质量必须要严格控制好灰土的拌制比例,土料的含水率,这对夯填质量起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可能用仪器对每一层土样进行含水率测定,只能通过“握手成团,落地开花”的直观测定法来测定,但这种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测定范围过于偏大,经过实验测定大致在14%~19%,存在测定偏差,且土质湿润不够均匀,往往有表层土吸水饱和,下层土干燥的现象,给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当处理厚度超过3m时,挖填土方量大,施工期长,施工质量也不易保证,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所以垫层法同样存在着施工局限。挤密法(动力密实原理)
挤密法是利用沉管、爆破、冲击、夯扩等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挤密填料孔再用素土、灰土、必要时采用高强度水泥土、分层回填夯实以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其强度,减少其湿陷性和压缩性。挤密法适用于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5%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厚度一般为5~15m。但通过实践证明:挤密法对土的含水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略低于最优含水率),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挤密效果都达不到设计要求,这在施工中很难控制,因为湿陷性黄土的吸水性极强且易达到饱和状态,在湿陷性黄土进行洒水湿润时,表层土质饱和后容易形成积水,下部土质却很难受水接触而呈干燥状态,对于含水量<10%的地基土,特别是在整个处理深度范围内的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土质中是不易采用的。桩基础法
桩基础既是一种基础形式也可看作是一种地基处理措施,是在地基中有规则的布置灌注桩或钢筋混凝土桩,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桩根据受力不同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这种地基处理方法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使用较多,但桩基础仍然存在浅在的隐患,地基一旦浸水,便会引起湿陷给建筑物带来危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中浸水后,桩周土发生自重湿陷时,将产生土相对桩的向下位移对桩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即负摩擦力。而且通过实践证明,预制桩的侧表面虽比灌注桩平滑,但其单位面积上的负摩擦力却比灌注桩大。这主要是由于预制桩在打桩过程中将桩周土挤密,挤密土在桩周形成一层硬壳,牢固的黏附在桩侧表面上,桩周土体发生自重湿陷时不是沿桩身而是沿硬壳层滑移,硬壳层增加了桩的侧表面面积,负摩擦力也随着增加,正是由于这股强大的负摩擦力至使桩基出现沉降,由于负摩擦力的发挥程度不同,导致建筑物地质基础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降,构成基础的剪切应力,形成剪应力破坏,这也正是导致众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预浸水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预浸水法是利用黄土浸水后产生自重湿陷的特性,在施工前进行大面积浸水使土体预先产生自重湿陷,以消除黄土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它只适用于处理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不大于500mm的黄土地基,经预浸法处理后,浅层黄土可能仍具外荷湿陷性,需做浅层处理。
预浸水法用水量大、工期长,一般应比正式工程至少提前半年到一年进行,浸水前沿场地四周修土埂或向下挖深50cm,并设置标点以观测地面及深层土的湿陷变形,浸水期间要加强观测,浸水初期水位不易过高,待周围地表出现环形裂缝后再提高水位,湿陷性变形的观测应到沉陷基本稳定为止。预浸水法用水量大,对于缺水少雨、水资源贫乏地区,不易采用,当土层下部存在隔水层时,预浸时间加大,工期延长,都将是影响工程的因素。深层搅拌桩法
深层搅拌桩是复合地基的一种,近几年在黄土地区应用比较广泛,可用于处理含水量较高的湿陷性弱的黄土。它具有施工简便、快捷、无振动,基本不挤土,低噪音等特点。
深层搅拌桩的固化材料有石灰、水泥等,一般都采用后者作固化材料。其加固机理是将水泥掺入粘土后,与粘土中的水分发生水解和水化反应,进而与具有一定活性的粘土颗粒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稳定的结晶化合物,这些新生成的化合物在水中或空气中发生凝硬反应,使水泥有一定的强度,从而使地基土达到承载的要求。
深层搅拌桩的施工方法有干法施工和湿法施工两种,干法施工就是“粉喷桩”,其工艺是用压缩空气将固化材料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喷入土中并搅拌而成。因为输入的是水泥干粉,因此必然对土的天然含水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土的含水量较低时,很容易出现桩体中心固化不充分、强度低的现象,严重的甚至根本没有强度。在某些含水量较高的土层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应用粉喷桩的土层中含水量应超过30%,在饱和土层或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中应用更好。对于土的天然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时都不允许采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对甲类建筑物)或部分是限量(对乙、丙类建筑物),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
1)垫层法:将湿陷性土层挖去,换以素土或灰土(2:8或3:7灰土),分层夯实。并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可处理垫层厚度以内的湿陷性。不能用砂土或其它粗粒土换垫。此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处理。2)夯实法
夯实法有重锤夯实法和强夯法。重锤夯实法可处理地表下厚度1~2m土层的湿陷性。强夯法可处理3~6m厚度土层的湿陷性,可局部或整片处理。适用于处理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3)挤密法
采用素土或灰土挤密桩,可处理地基下5~15m土层的湿陷性。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基处理,可局部或整片处理。4)桩基础
桩基础是起荷载传递作用,而不是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故桩底端应支撑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层上。计算单桩承载力时,除不计湿陷性土层范围内的桩周正摩擦力外,尚应扣除桩侧的负摩擦力。5)预浸水法
预浸水法可用于处理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大于50cm的场地,以消除土的自重湿陷性。离地面下6m以内的土层,有时因自重应力不足而可能仍有湿陷性,尚应采用垫层等处理方法。6)单液硅化或碱液加固法
单液硅化加固法是将硅酸钠溶液注入土中。对已有建筑物地基进行加固时,如果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宜采用压力灌注;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应让溶液通过灌注孔自行渗入土中。
碱液加固法是将碱液通过灌注孔渗入土内,适宜加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已有的建筑物地基。
设备基础不均匀沉降处理方法
压力注浆是在既定的位置上,通过钻机成孔方法,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置入加固范围后,再向地层中注入水泥浆液。其机理是通过水泥浆液在地层空隙中的充填—凝固—胶结作用,使桩裂隙空洞得到填充,成为一体,亦可使桩周土与浆液搅拌混合结为水泥—土的固结体,从而改善桩侧空隙状态,增大土对桩的摩擦力,还可把灌注桩底的软土层洞隙固化,使持力层变好,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或消去沉降的目的。
第五篇:海外专利风险及防控措施分析
海外专利风险及防控措施分析
摘 要:在海外市场逐步拓展的同时,海外专利侵权风险逐步凸显,一旦发送侵权诉讼案件,企业会花费高额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从而对企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并会影响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形象,挤压市场占有率,因此要采取措施避免海外专利风险的发生,从而海外专利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海外专利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防控要点和应对建议。
关键词:海外专利;风险防控;国际市场;规划布局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2.232
海外市场发展机遇分析
伴随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企业基于自身产品服务国际市场的能力迅速提升,海外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以电力装备为例,欧美发达国家电网设备日趋老化,亟需更新改造,此外,发展中国家大多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亟需发展电力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广阔前景。海外市场专利风险分析
在海外市场逐步拓展的同时,海外专利侵权风险渐渐凸显,一旦发送侵权诉讼案件,企业会花费高额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目前我国企业遇到的海外的专利风险一般以下几种,一种是展会上的临时禁令,二是海关的扣押,三是直接的专利侵权诉讼,四是美国的“337”调查。
2.1 展会
国内企业到海外参展是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之一,其中同样存在专利风险,特别在欧美地区参展,风险会更大。参加展会属于许诺销售,即侵权行为的一种,专利权人可以通过向当地法院申请或者通过大会组织者对涉嫌侵权的产品进行扣押、没收等。因此,在企业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下,管理机构一般不会给参展方解释的时间,而是直接撤展,此外后续要面临当地繁杂的诉讼程序,这不仅给参展方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也会对参展方的声誉带来不利的影响。
2.2 海关扣押
知识产权权利人(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的权利人等)发现侵权货物即将进出口的,可以向货物进出境地海关提出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申请。被扣留的侵权嫌疑货物,经海关调查后认定侵犯知识产权的,由海关予以没收。2015年,仅深圳海关扣留的侵权货物就达到1200多万件,案值超过5400万元。中国产品对外出口因涉嫌侵犯知识产权被当地海关扣押的事件也是屡有发生。
2.3 专利诉讼
展会产品被扣押后或产品被海关查扣,接踵而来就会面临专利诉讼。另外,产品销售到国外后也可能会直接启动专利侵权诉讼。由于我们缺乏对当地法律条文熟知的律师,所以只能聘请诉讼地当国的律师并参加当地的诉讼,其成本可想而知。
2.4 “337”调查
“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及相关修正案进行的调查,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337调查”涉案产品涉及的行业比较集中,主要有电子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皮革工业。60%以上的案件针对机电产品。海外专利风险防控要点
因此,为了防止出口技术落入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被竞争对手起诉,避免影响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形象,挤压市场占有率,公司应当加强海外专利风险预警,做好知识产权风险防控。
第一,企业在产品出口时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做好当地知识产权保护情况分析,了解知识产权保护主题和诉讼发生情况等,避免侵犯他人的有效专利权,规避侵权诉讼的发生。
第二,在向某个国家出口或到某个国家参展时,联合专利机构有针对性地对该国家相关产品的专利情况进行检索,了解国外同行的专利申报及保护情况,一方面可以避免侵权,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国外先进企业的发展动向,为企业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第三,做好海外专利申请,公司应当就相关技术在相关国家申请专利,做好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及防控。
此外,海外市场技术要求普遍具有差异化的特征,公司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需要进行自主研究和设计,从保护自身技术层面考虑,也需要做好海外专利保护。海外专利风险防控措施
第一、要加强国际化专利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国际业务发展需求,科学制订海外专利人才建设规划,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海外专利业务骨干。
第二、通过对各种专利信息、情报的分析,对专利侵权、专利无效纠纷等专利风险进行警示。企业内部建立预警职能、相关危机评价指标和处理方案,开展数据检索和筛选、数据统计分析、侵权可能分析、风险规避及应对策略分析,使专利预警工作常态化。
第三、加强与海外市场部沟通交流,了解目前公司产品的市场分布情况。对于专利保护相对规范的国家,与专利代理机构合作开展专利策划,有针对性的开展专利布局,从而在产品出口时避免侵犯其他企业的专利权。
第四、加强公司海外专利战略管理,做好规划布局,提高海外专利申请的针对性和计划性。在充分分析科研能力现状、产品结构组成及海外市场分布的基础上,围绕海外市场开拓、海外项目工程、占领技术至高点等方面开展海外专利规划编制,有针对性的确定目标国、申请时间和申报途径,指导海外专利申报。
第五、积极参与中国政府或行业组织在目标市场国建立的海外专利风险援助组织或机构,在海外专利风险度分析、当地知识产权法律环境以及应诉方面获得支持与帮助。
海外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随时可能发生。海外专利关系着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应将海外专利保护置于海外市场拓展之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做好海外专利申请及布局。此外,还可以将海外专利作为海外市场的敲门砖,利用海外专利保护强化工作软实力和影响力,借此在其他相关领域打开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1]黄清华.关于深圳建立海外专利风险预警机制的设想[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26-271.[2]姚硕,陆婧楠.企业海外专利布局策略与管理运营研究[J].科教导刊,2016:143-144.[3]阮小英.企业海外专利风险预警中的专利侵权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5-18.[4]王飞,卢海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机制研究[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