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访详思中学随想
访洋思中学随想
杨尚义
引子:2011年四月中旬,春暖花开,我随学校八年级团队赴江苏泰兴洋思中学参观学习,在洋思中学我听了包括数学、语文、物理、音乐、体育等学科共6节课;聆听了一场报告,与详思中学九年级数学组、物理组的部分老师进行了交流,并和同去我校的数学备课组、物理备课组与八年级年级组长(分校长)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和交流,回来后长时间进行了思考,然后对走访笔记进行整理,并将思考后的点滴体会随笔写下来,可能有些感受和思考并不正确,甚至有些“过分”,当然了,仅仅是个人观点。如果有同事偶染尊眼,请务必海涵,并恳请批评指正,我将顿首感谢!
对 话 篇
采访者:我们从各种资料上学习了你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两天我们通过走进你们的课堂零距离接触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感觉到这种教学模式产生于数学课堂的改革,能否介绍一下这种教学模式创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分部校长:的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蔡校长接任校长后,去听课,由于当时我们洋思中学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任课教师大多年龄偏大,而且几乎都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在听一位副校长的数学课时,发现老师在讲台上讲的特别起劲,但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听讲,甚至有一半学生昏昏欲睡,蔡校长课后对该班学生进行了检测,第二天的数学课蔡校长要求课任老师不要讲,让学生自己看,然后对照例题完成课后练习,并和课任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再学习教材内容,然后完成作业,课后对本节内容进行了检测,两次检测的结果,反馈出,后一节课比前一节课学生掌握的要好得多!于是,蔡校长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思考提炼,并要求其它教学教师都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经过一学期的 1 实践探索,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雏形。然后开始反思总结,理论提升,推广到其它学科实践,后面的过程大概大家已经都知道了吧!
采访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以训练为主线,通过“三个环节”,“九个步骤”来完成,伴随着课堂教学,通过“三清”运动,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检测反馈,掌握学生学的情况和学习效果,达到高效课堂和高效学习。我们想知道一方面你们如何保障“三清”?另一方面,对于有些学科如数学的“学困生”是世界性的,也就是说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无论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不努力造成)“清”到什么程度算过关,这个“度”如何介定?
分部校长:我们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三清”运动,“三清”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比如课本练习题,英语单词等,“三清”的时间保障,是利用自习课,活动课、课间及周末,我们的学生全都住校,这样晚自习就有了保证,对晚自己进行时间的分配,如数学45分钟,英语30分钟,其余时间根据当天的课程安排给物其他课程,对于学困生“堂堂清”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在这个时间里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还需要象课间等时间解决。同时,“三清”在管理方式上,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承包有后进生转化任务,而且有相应的管理和奖励措施。具体实施中,采用“金字塔”的方式,教师负责学习委员,课代表等班干部,班干部负责小组长,小组长再负责“一帮一”帮扶对子的优秀学生,再由他们负责学困生。在每个周末的下午,进行班班互清。另一方面,再高效的课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可能人人都达到学习目标,“三清”的要求对不同学生也要不一样。对于课堂上完成的练习,主要是教师要及时批阅,掌握学习情况,对于学困生要掌握,利用晚自习做好“日日清”。当然刚开即时学困生数量大,但在 2 “三清”活动的不断开展和深入的过程中,人数越来越少。
采访者:洋思中学发展壮大到目前,学生人数每年级有二十五六个班,每班六十多人,入口时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应该说每一个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先学”,你们是如何在起始年级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实施的?另外,洋思的办学理念中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那么,由于洋思目前还是班级为单位的团队进行教学,教师肯定存在差异,对于能力弱的班级团队可能相对于优秀者学困生的数量会大,甚至逐渐增大,你们如何让整体一个年级学困生人数随教学模式过程的深入人数减少或者说控制学困生人数?
分部校长:我们的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下功夫、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在这样的信念支配下,我们不放弃每一个基础差的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工作,从根本上保证巩固率、合格率。我们注重抓好起始年级,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从新生的第一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自学,使他们掌握自学的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所需的时间差不多半学期或一学期。
我们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实行承包制考核,分校长(年级组长)负责该部的班级,每考察测验一次对班级考核一次。同时,将所有的学困生进行统计,并进行一次(一个年级)分班,平均分配学困生,以方便下一次考核时平行班的起点相同,也避免了学生家长选老师,老师选学生的问题。每个班在阶段起点时的学困生数基本相同,经过这一学段的班级努力,对学困生率重点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与此同时,把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班后,排座位时让他们与优秀学生同桌,以便于“兵教兵”。课堂上督促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讲课的起点是基础差的学生,提问的重点也是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课后辅导的主要对象也是这类学生。
思 辨 篇
有这样一则故事:“古希腊的叙拉古城遭到罗马军队的侵袭。罗马军队乘着涨满帆的战舰,耀武扬威地驶向叙拉古港口,正当这时叙拉古城的青壮年和士兵们一起上前线去了,城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处于万分危急的时刻。就在这时,一位70岁的老人阿基米德为了自己的祖国站了出来。他让妇女和孩子们每人拿着自己家中的镜子一齐来到海岸边上,让镜子对准强烈的阳光,集中照射到敌舰的主帆上,千百面镜子的反光聚集在船帆的一点上,船帆燃烧起来了,火势趁着风力,越烧越旺,舰上的温度越来越高,水手们的皮肤被灼伤,强烈的白炙光直射舰手的眼睛,眼前只有白花花的圈圈点点,再也看不到叙拉古城的模样,罗马军队就慌慌张张的退却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危难的时候一个智者拯救了叙拉古。我们说洋思中学的成功正是靠了一位智者蔡林森校长,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便是蔡校长手中的打退罗马军队的“智慧镜”,蔡校长运用“智慧镜”让一所薄弱学校发展壮大起来。当然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不是一朝一昔的事儿,是通过多年的探索,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经受课程改革的大风大浪的洗礼,逐步形成了洋思中学自己的“办学思想”、“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甚至是“办学体制改革”。
静下心来回顾,我国教育教学中关于数学课堂教育成功的范例,从“六课型单元教学法”、“青浦实验”、“目标教学法”、“M-M教学法”等这些过程中看,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吸取了好多精华,突出的体现在对课堂延伸中的作业这一环节上,也就是在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确切的说是学生成绩的提高。反思我们及其周边的教学,哪一位教师抓住 4 了“作业”这一环节,他的教学成绩明显高于其它。我们没有“晚自习”,这就使得学生的课堂以外的作业,不是在教师指导下或者说
解惑中完成,其作业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甚至于学困生的弄虚作假司空见惯,不要说久而久之,既便是过上三两个星期,后继学习就很困难了,学困生自然就产生了。像数学等理科,往往是前而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后期的学习,因为前面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后期的学习中则变成“基础”了,在数学上常常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是“将新问题化到旧知识的基础上解决(数学中的化归思想的通俗说法)”,没有了基础,自然后面的学习就是空中楼阁,以至于成为听“天书”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主线是训练,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形成都是要经过训练,甚至强化训练才能在学习者内部形成。因为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谓区别,它们虽然是一些巩固了的概括化的系统,但它们概括的侧重是不同的。知识是对经验的概括,技能是对一系列行动的概括,而能力则是对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的概括。总之,技能是偏重在操作方面的,而能力则偏重在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特别是反映人的认识过程中的心理差异。如:学生懂得换元法是知识,掌握换元法的步骤和过程是技能,但是判断什么时候使用换元法,在“元”不明显时,怎样构造“元”则是能力了。当然,知识、技能,能力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中学数学中的知识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转变为技能,这时知识才能得到巩固和应用,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而得到发展的;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
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哪些教师和课程的作业能被有效的控制呢?我们暂且放过教师的责任心这一点(当然这是最重要的),就其客观上,首先,但凡班主任所教课程学生的成绩优于其它,是因为班主 5 任每天早上最先进入教室,学生的课外作业被检查,如果没有完成或者作假,那学生这一天或者一周你就不能“幸福烂漫”了。其次,许多学校的语文、英语学科的成绩优于其它,是因为,学校设置早读,而早读的时间往往有将近1小时的课时,每周等于多其它学科5小时,平均2.5小时,相当于6课时,每学期按15周有效计算,则多于其它学科75小时,三年下来多其它学科400小时以上,在这个时间里所能解决其作业中的多少问题就不言而语了(当然了这些学科的教师所负出的劳动也是等量的)。再次,就是数学英语的课外补习了,通过课外补习有效地解决了参加补习的学生的作业问题(我一直认为,学生在课外补习中根本没有获得知识,知识都是在校内课堂中获得),我们清晰的感到以上这三种形式下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其它,而洋思中学,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程度,其一是学校有2个半小时的晚自习,所有的学生通过住校上晚自习,教师有效的控制了学生的作业,同时他们创立了控制反馈措施——“三清运动”,保障了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学情的反馈,相当于我们“早读”和“课外补习”的总和呀!这也正好映证了顾泠沅先生在上海青浦实验的一个重要成果——当天完成作业并反馈了的学生成绩大大优于隔日完成作业并反馈的学生成绩。
另外,洋思中学在学因生问题的解决中积累了经验,值得大家借鉴。首先是洋思人敢于坚守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使得所有的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爷爷、奶奶对于他们的子女或孙子,找到了他们所生养的“天才”,“没有成才”的理由,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这种观点当然去掉了个体差异等等因素。关于人成才的理论探讨这里就不再展开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洋思中学特别关注了学困生的帮助与控制。
其次,洋思中学在学困生的帮助与控制的操作中有了很好的做法,他们除了课堂中以学困生为起点教学,“兵”教“兵”,“堂堂清”,6 “作业个别辅导”外,其一个年级整体把握学困生,并分散在各班,通过考一次试,分一次班,把学困生平均分到各班,监控后一个时段学困生的转化,即过差率的追踪督查,从而解决学困生问题。其一是让学困生在其学习环境中有自信,因为每次交流,使学困生在不同的班级中,其知道他们是学困生的同学并不太多,让学困生有了重新塑造自我的机会,这一点符合人本主义的情感观。其二是解决师生、老师与家长的矛盾,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一个班级中的师生产生矛盾,情绪积累的时间长了发展到有些老师和学困生的矛盾甚至不可调和,以至于学困生从这个集体中脱离(缀学或转学),或者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有时不能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师生均很难受甚至很痛苦,当重新组合班级后,这种师生心理情绪将不会再积累,可以重塑师生情感,更好的帮助学困生解决困难(当然了,眼下的评价制度是产生这种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反思自己,学校倡导我们每一个教师心目中都要关注学困生,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解决学困生问题,但并不理想,曾几何时学校提出了“从最后十名学生抓起”的办学思想,从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上讲,应当是与洋思中学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一脉相承,但仅仅是“从最后十名学生抓起”,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中隐约着“排名”的问题而不能社会化,没有响亮的向社会昭示,而在具体的措施上,感觉不给力,在细节实施中不到位。再想一想,每当我们新一级学生入校后,分班就是一个大问题,由于社会原因,先是选择学校,然后是选择班、选择老师,往往是在小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其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学习,当然更重视选择班级或老师,这样,一方面,使一些青年教师的上进心受挫,因为所带班级由于生源基础弱,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劳动,三年后还是体现不出自己的工作成绩,两三轮过后产生了职业倦怠。另一方面学校层面在新生入校分班时也很头疼,组织者很麻烦,随着社会的“人情”化加剧,分完班后,自己感觉是在光着腚 7 推磨——转着圈丢人!如果能考虑借鉴洋思中学的分班办法,再配套一些可行的评价制度,是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呢?
理想的学习是怀揣着希望上路,让学习者因为未来的希望而愿意不懈努力地尝试和持久地努力,是让学习者忘记自己在学习,而恰恰在这种忘我的投入状态中,人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使人记忆,领会或创造大量的知识。
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科知识固有的特点、功能与价值为载体,以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基于学生作为人的特点,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为根本方式的课堂。应该是有意识地培育包括耐心、细心、兴趣、乐趣、意志、毅力、理想、信念等在内的智力美德,并在智力美德的支撑下进行学习的课堂。应该是自在而自由的课堂。
反思“先学后教,”在从事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理性的思考,“先学后教”的有些问题,值得深思和扬弃。
首先,李昌官老师在《对“先学后教”的理性批判》一文中指出:“先学后教”在某种程序上难以让学生学到高认识水平的知识,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教师指导下的“准自主发现,准自主创造”的过程,教学应努力让学生掌握活的、有根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智慧与创造的知识,进而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自主建构知识,学会创造奠基。而“先学后教”仅仅是通过教材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学生学到的知识基本上是表面的、浅层次、孤立的,认知水平较低的知识,而对有利于知识保持和迁移的概念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关注不够。其次,“先学后教”对于教师的导学能力和学生的自学能力都过于牵强,没有一定能力作支撑的自主性学习是一种虚假的,表面化的自主性。(引自《人民教育》)
从学习理论上讲,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其中接受性学习方式是更多的孩子宜于且乐于采用的方式,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学习方式是伴随着儿童成长的过程逐步形成的,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往往是在 8 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在面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儿童进入到前面提到的理想学习状态中才能形成。
还有,教学活动具有复杂性,特别是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就不可能被完全纳入到任何一个固定的框架教学模式之中。比如:一个学生他就连简谱都不识,打开音乐教材,应怎样开始“先学”呢?怎样体会一段音乐音符之间的关系呢?怎样体会乐曲的节奏和声!
因此我们应当更加明确地倡导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并清楚了解各种模式的优点与局限性,从而就能依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包括教师本人的个性特征,创造性地加以应用(人民教育,郑毓信语)。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出10年课改的成果,无论是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以及新绛中学的“半天授课制”都是涌现出的一批教学新模式的“草根典型”(人民教育余慧娟语)。
朱永新教授(2002年发起“新教育实验”至今方兴未艾,办起了教师专业发展保险公司十分红火)认为:“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这个时期或者未来时间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也认为:“课改确实进入深度探索,总结模式时期,没有可以操作的,有效支撑新课改理念的一系列模式,改革成果将得而复失,所以我赞成加大总结,提 9 升模式的力度”。
同时,他觉得模式不是万能的,我们探索建构模式,但是又不能被模式束缚,模式是方法的集合,但是这里边有两个核心的元素,一是思想或者理论,二是方式方法,最好的办法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李希贵校长认为:“本轮课程改革实际上仍然停留在国家政策的层面,当深入到校园里的时候,你会发现,给校长老师们留下的基本上只是“改课”的空间。从“课改”到“改课”,颠到的不仅仅是字序,而是课改的精髓和本质。未来的课改,一定不会是,也不应该是循着如此的道路走下去,因为,这条路已经出现了瓶颈——不分学科、不分年级、不分课型,机械地推行大一统的教学模式,就必然会遇到过去单一教学方式的,常常遇到的类似问题,不同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课型,富于个性的学生,肯定不能全部由一位校长脑袋里想出来的东西攻城略地,这样的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领地太具有侵略性。”
用这种视角概观我们身边所进行的课改,课堂内所发生的变化真正是“改课”,仅仅是课堂的形式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如历史课上教师妙语连珠般的正讲着“洋务运动”中的人物、事件,学生也听得出神;地理课上老师用多媒体领着学生在“非洲大陆”上畅游,民俗特征,矿产特点以及背后的故事,正映在学生的头脑中,“叮铃铃”下课铃响了,40分钟的一节课结束,学生再要听到后面的内容,要等到下一周的课上才能听到,到时候学生早交还给教师了!数学课上一个能让知识串起来,进一步探索新知 识的综合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好奇心调动起来了,作为老师你要“打住”,因为教室里还有一部分接受不了新知识的学生,甚至于还有本课前期知识也没弄明白的学生,你一定要注意“面向全体”呀!
我在每一届初三进行参加全国数学竞赛学生辅导时,深切的感到,由于数学知识没有建立体系,每块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还未连接,特别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特殊的问题思想方法没有内化,甚至是各种技能的熟练运用不够,远远没有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当然没有形成能力。听讲的学生看到解决问题时方法之妙趣,分析问题的严谨,探索解决问题办法的精美绝伦,眼睛里放射出好奇而神秘的光芒,自己也幸福的在给出的问题探讨中畅游,然而,上了“战场”,一见到竞赛题眼前一片茫然,无从下手解决,考试结束,根本不敢与人交流,因为一直是很优秀的学生,发现几乎每个题都不会,成绩下来很让人吃惊,多年天水市数理化竞赛常常是20分—30分就能拿到省级或国家级的奖。
这是因为我们的课程所呈现的是知识系,而思想方法是隐含在知识的产生发生过程中,要解决问题,综合运用,必须是在完成知识学习后,专门用一定的时间,以问题解决为情境,进行抽取思想方法的强化训练,进行思想方法的点明阐释,通过必要的训练,逐步内化成为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进而生成综合运用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去分析解决数学竞赛问题,显然,这一点仅有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当然,这不是决在妄自菲薄,我们从走进新课程课堂到精品课堂的创建,从校本教研、教师培训到教师专业发展,从课堂的三维目标的深入探讨到新课程理念的建构,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到人才观的改变,从学生快乐星期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校本课程的建立,无处都体会到课程改革给学校、老师、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正像是在课程改革征程上闪烁的星光,虽然微小但也温暖。
我长时间的这样想,课程改革我们老师在实施中,对课程要有一定的理解,我觉得改革我们手中的课程,就如同给你一首乐曲,能熟练的吟唱,掌握了节奏,旋律甚至和声之间的关系,你就能领着别人唱,但要你创造演绎,演唱出自己的特点,必须把握整个乐曲每一个细小特质,尤其是音程的改变和有效地组合,如果仅仅是改变节奏,唱法(爵士或通俗唱法等),别人一听知道是翻唱而己。比如:乐曲《白毛女》的创作采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如果不改变音程与节奏,《白毛女》就不会那么优美,而且不能成为经典之作了。
畅 想 篇
于是,我们可以畅想——
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时,在不改变国家课程规定的总课时计划的前提下,改变课时的安排计划,灵活的处理,如:讲“洋务运动”集中时间,让学生在一个时段里完整学完;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传统,历史文化特点,设计个性化的课程目标,根据学校资源,生源状况二度开发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时,给予老师尽可能多的课程开发权,让每一个老师都成为自己所教学科的主人;学校提供必要的条 12 件,全方位开放资源和媒介帮助学生找到更有兴趣、更有效益、更轻松自如、也更适合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让对某门课程特别有兴趣的学生有时间保障,有场所去学习更为广泛、更深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学校即将开展的读书课);让优秀教师的讲课遍及整个年级(巡回讲课),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秀教师传递来的薪火和智慧„„。
我们每个成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每当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般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头脑中浮现出自己童年最有意义的活动,一幅生动而又美好的活动场景映衬出来,这不正是学校活动育人的场景吗?
于是,在这样的畅想下,教育便是精耕细作的农业,只管追求“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育人目标;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是文本与生活的对接船,是智慧的孵化器;而教师应努力创造让学生生长智慧的各种方式,同时体验教师生命意义全过程,促进人类生命全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正如李强校长所说:“体验成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追求卓越,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最后,转抄朱永新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这首诗的几句作为我这篇随笔的句号。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 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 理想的教育是个人潜能的发挥 让每一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让有一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 让每一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 理想的教育是民族利益的福祉 让每个人接受从生到老的全程教育 让每个人体验到地球村的绝景佳色 让每个人生活在宁静与和平的永恒时空
„„
第二篇:访成均馆大学随想
访成均馆大学随想
2013-03-11 第16版:党校教育专刊 综合文化
作者:安钰峰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10
4成均馆大学的前身始建于1398年,是朝鲜王朝当时的最高国立教育机关。1895年改为近代化三年制大学。日本统治时期被强迫关闭,直到1946年重新开课。从1953年起,成均馆大学改制为综合性大学,并在之后陆续成立了许多学院,同时由于社会资金的进入而发展成为一所私立大学。1996年三星集团成为学校财团以来,开始逐步推进“希望 2010长期发展战略”。成均馆大学的另一重要职能是作为孔子纪念活动的指导者,因此,它还拥有一座为纪念活动专门建造的圣堂——文庙。成均馆大学作为韩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在韩国大学综合排名中一直位列前十名。目前成均馆大学有三个校区,人文社科校区位于首尔市,自然科学校区位于京畿道水原市,正在建设中的全球化新校区设在平泽。全校在读学生 26353名,教授 1316名。成均馆大学之行给我留下了非常难忘的印象,它的特色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是高度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熏陶。走进成均馆大学,道路两旁悬挂着的一幅幅孔子名言警句的小条幅是那么的耀眼!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在成均馆大学的印记。成均馆三个字是有讲究的,“成”——成人才之未就,“均”——均风俗之不齐,建校理念更是开宗明义——修己治人。
该校的校训是仁义礼智,简明扼要的四个字却充分反映了学校的儒家办学思想。据儒学院教授崔一凡介绍,学校专门设有儒学院,每年招收60名学生,在校学生有200多名,研究生还有200多人。成均馆大学所有的学生,都必须修儒学内容一年,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并需要通过考试,同时还要参加各种纪念仪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每年两次在大成殿举行的大规模祭礼活动,以表达对前贤们的敬仰和尊重。大成殿供奉了孔子等十位中国古代的先贤以及韩国著名的8位先哲。此外学校还开设了《中国哲学课》等课程,这些课程和活动使得儒学思想一直绵延至今。成均馆大学的学生在韩国素以讲文明懂礼貌著称。二是高度重视创新精神培养。韩国高度重视人才第一的理念。为了企业发展壮大,三星集团与成均馆大学合作,为学校提供经费共同培养人才。成均馆大学光大了三星集团的经营理念,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1996年以来,成均馆大学与三星集团合作,企业提供资金,特别是对理工大学的手机设计专业和半导体学科等三星电子主要技术学科进行重点投资,大学实施最高水平的具有针对性地共同教育、共同研究,强强联合,研发新技术。三星集团则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确保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生就业率达到98.3%。在国家推进的“头脑21”大型研究计划中,成均馆大学获得科研课题也是最多的。这是成均馆大学享誉韩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
成均馆大学还非常注重创新。体现在教育创新方面,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国际化领导人才,在课程、教学法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评估,开设与企业紧密合作的针对性非常强的专业。在科学研究方面,立足培养世界级科研集群,重视发展互动科学和能源科学,争当世界科技发展的领头羊,在石墨烯、碳纳米管、绿色技术等方面保持世界领先。在经营管理方面,实施了6SIGMA(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绩效奖励制度、KPI评估(关键绩效指标法)等先进的评估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实施行政分权。
大学办得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学生的反映。在学生满意度方面,成均馆大学连续5年获顾客满意度(NCSI)国内综合大学排名第一,2008年获得了国家生产效益评估总统奖,2009年获得了国家质量经营奖。
为了有效实现知识创新,成均馆大学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应用、实用教育,目的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在融合中开拓新的学术领域,扩建全球创新性教育网络,营造世界大学共享文化氛围。
三是高度重视树立强烈的国际意识。成均馆大学的使命之一就是提高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水平。在成均馆大学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有2400多名,来自76个国家,大学与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签署了跨国双学位协议(共涉及 18个专业),开展国际人才合作培养。组织世界级教授阵容,聘请亚洲顶级学者任教(约占全体教授的25%),该校的中国大学院是韩国唯一专门培养中国专家的研究生院。该校与我国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展合作,签订了双学位协议,采取1+1的办学模式培养学生。成均馆大学是韩国大学中最受中国学生青睐的大学,近1500名中国学生在该校留学,与中国132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伙伴关系,为中国学生提供特别奖学金。成均馆大学“远景2020大学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要让成均馆大学成为全球名牌大学,组织强大的师资阵容,着力于知识创新;学校的发展战略方向是确保最优秀的人才,通过融合,创造出协同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在纳米科学、认知科学、经济/经营(管理)、法学、东亚学等方面确立全球优势。积极再创文艺复兴,实行人文学、儒学、东亚学融合,共享创新型大学文化,与世界著名大学开展更加深层次交流合作。目前,成均馆大学正在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作者系中央党校中青班学员、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局长)
第三篇:访贫思廉征文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没有思想上的清白,也就不能有金钱上的廉洁”。廉洁的前提首先是要在思想上清白,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精神,就是要求我们从思想上的自觉向行动上的自觉转变,从严于律己、严于修身到严于用权,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生活就是一个大讲堂,在“访贫思廉”活动中,按照部内安排,我来到了黄渠桥镇通润村,在这里走访慰问了三家农户,让我感受很深。
首先,
第四篇:仙访中学简介
仙访中学简介
仙访中学简介
仙访市仙访中学创办于1950年,坐落在九曲河畔有着美丽传说的千年古镇仙访镇,目前是仙访市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重点高中,2004年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2006年初中部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2012年被授予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初中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96亩,建筑面积24410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教学楼气势恢宏,白墙绿瓦,浑然一体;电教实验楼、图书楼、学生公寓、餐厅等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喷泉、雕塑相映成趣;植物苑四季常绿,花树飘香,景色怡人。
学校的教育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有400m标准塑胶田径场,有闭路电视、广播系统和覆盖全校的校园宽带网,有30多个多媒体教室,1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多功能演播厅,2个电子备课室,3个微机房,实现了校园网班班通,学生就餐购物一卡通。学校图书楼有藏书10万册,有阅览室、音乐、美术、科技、健身等功能室20多个,融知识性、实践性、科学性、趣味性为一体。学校教育设施现代化、校园环境园林化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现有教学班22个,学生900余名,业已形成初、高中“相对独立、资源共享”的基本格局。教职工120余名,拥有一支富有朝气、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现有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仙访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0多名,镇级学科带头人及教学骨干60
名;中、高级职称教师90多名。雄厚的师资力量铸就了“勤教善导、求实创新”的教风,六十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风。
仙访中学建校60多年来,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行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努力打造特色品牌,走内涵发展之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升。近年来,学校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办学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获得仙访市文明单位、仙访市精品管理学校、仙访市和谐校园、仙访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仙访市高中教育先进集体、镇江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镇江市安全文明学校、镇江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镇江市“三无”学校、z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教育技术先进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五星级先进集体等100多个县市级以上
集体荣誉。
创一流学校,育未来英才,全校师生正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第五篇:党员干部访贫思廉心得体会
免费
分享
创新
党员干部访贫思廉心得体会
我局开展访贫思廉教育活动,我支部积极响应,8月26日我们第四党支部全体党员来到帮扶对象——Xx区Xx镇,深入Xx、Xx、Xx、Xx四户贫困家庭,送慰问钱物,我在访贫帮困过程中思绪万千,感慨之深。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经济日益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要富有一颗同情心,多关心群众疾苦,多同情弱势群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同一片天,同一块地,有的人家财万贯,有的人一贫如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应当怎么办?在和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同时,时刻保持一种平常心态,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要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什么时候感到心态不平衡了,想想走访的贫困户Xx,一家四口人,母女都是残疾,住在漏风漏雨的快要倒塌的破房子里,两个儿子受不了贫穷,离家出跑,看到这样子的家庭,你还有奢求的希望吗?
我们在安逸舒适家里的时候,在宽敞明亮办公室的时候,在酒足饭饱的时候,有没有想着至今还有贫困户和上不起学的儿童,他们不但需要物质帮助,还需要精神上的安慰。想起这几年来的帮扶,不少贫困户感动得无法用语言表达。但从他们的眼神、身体的举动可以看出他们是何等的激动。我们走访的贫困户Xx,她也是我们的同龄人,在她看到我们的时候,我看到了她眼中的渴望,曾经的她也想上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为自己的人生、社会尽一份力,可是高考的落榜让她精神崩溃,让她的家庭也陷入了无尽的折磨。扪心自问,我们这些为公务员,有这么好的工作,有这么优越的办公条件,做的工作完全做到对的起自己的内心吗?那些拿国家俸禄却不干事,只讲享受,不讲奉献的人,与他们相比,是否感到羞愧呢?
通过走访了解,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党员干部,要知实情、办实事,深入到群众中间,放下架子,同群众打成一片;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谦虚、谨慎,向群众学习,要务求实效,艰苦奋斗,遇事同群众商量,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要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这些不良作风挡在门外,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发扬党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才能进一步地增强我们党凝聚力、战斗力和对腐朽思想的抵抗力。
免费
分享
创新
我们要牢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节,就在于面对金钱毫不动心,做到不贪、不沾、不拿、不要,两袖清风,恪守清贫;起起那些“贪官”之“贪”,就在于他们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择手段地去巧取豪夺,将国家或他人的钱财占为己有,耐不得清贫、抵不住诱惑,将“贫”字的一撇,改写成了“贪”字的一点,便由“贫官”跌入“贪官”的深渊而沦为人民的罪人。
清贫是我们应该恪守的传统,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恪守遇到了挑战。世界充满诱惑,欲望永无止境,衣着讲究品牌,住房要求豪华,交通工具需要高档„„.,这当然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但是,物质条件好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自我清醒的精神境界不能迷,个人行为方式不能丧失原则。在面对诸多的诱惑时,一定要耐得住清贫,千万不能在“贫”与“贪”的分水岭上迷失方向。
目前,我市正在步入经济发展的快速起飞期,正在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愈是这个时候,愈是需要有干大事、创大业、争跨越、猛冲锋的胆略和气魄。小打小敲、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终将一事无成;自以为是、自得其乐、自高自大,势必会被快速发展的历史车轮抛在后面。直面跨越发展的喜人形势,唯有不断增强攀高争先、争创一流、跨越向前的意识,胸怀大志、目光高远,谋划长远、矢志跨越,确立更高的发展标杆,着眼更高的跨越平台,抓发展有新举措,抓大事有新形象,抓管理有新突破,抓建设有新亮点,才能在建设园林城市中建功立业;在工作中,要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做不满现状的基层干部,加强学习,注重实践,做学习型的基层干部;勤政廉政,不负众望,做好组织、群众负责的进取型干部,为石嘴山的跨越发展多作贡献。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