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布列方程的教学管见
布列方程的教学管见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一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不少学生望而生畏,见到题目束手无策.因此,教会学生掌握布列方程的方法,对于开发智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裨益.
对比方法 转变认识
人的认识是在比较中不断提高的,学生刚升入中学时,习惯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代数方法,体会不到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因此,恰当地运用对比教学,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进行转化,对加快理解和掌握代数方法十分有益.
例1 甲、乙两个班,原来甲班比乙班多20人.现在学校从甲班抽调14人去乙班,则甲班人数正好是乙班人数的7/8,求甲、乙两个班的现有人数.
对比两种解法可以看出: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置于特殊地应,设法用已知量组成的混合运算式表示出来(在条件较复杂时,列出这样的式子往往比较困难),代数解法是把未知量与已知量同等对待(使未知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发挥作用),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因此,代数解法的“直截了当”比算术解法的“拐弯抹角”要方便得多.但是,在由算术解法向代数解法转化的过程中,学生原来的思维定势不同程度的成为接受新思想的障碍,算术解法的思想会时隐时现.要充分发挥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安排一些对比性训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代数解法的必要性,而自觉地运用.
抓住关键 加强训练
布列方程教学的关键是强化“审题”、“找等量”、“列方程”的训练,使学主掌握布列方程的一般规律. 1.养成遇题必审的习惯 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初解应用题往往审题简单化.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题目语言的含义,使思维陷于困境.因此,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对关键性的术语,如意义相似的“数”与“数字”、“增长了”与“增长到”、“几年后”与“第几年”等必须分清,相对性的“多”、“少”、“快”、“慢”、和“差”、“倍”、“分”.“上升”、“降低”、“超过”、“提前”等必须领会其含义,落实到数学运算中,语言过了关,思维就开始了.
2.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等量关系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如“甲比乙多3”,则有“甲=乙+3”、“甲是乙的3倍”,则有“甲=3乙”等;另一类是相关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前者一般由题目中一些关键词语表现出来,后者一般隐含在题目当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寻找一切可以组成等量关系的因素,不断挖掘题目中的“不变量”,列出等式.
3.抓好等式向方程的转化 根据条件列出的等式往往不只一个,因此,必须引导学生选择涉及量比较多的为基本等式,培养学生的递进分析的能力,将等量关系具体化,使等式中只含一个或两未知量,通过设未知数(设未知数最好在分析到只剩一个或两个未知量时进行,不宜过早,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例2 一队学生去校外参加劳动,用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步行前往,走了半小时的时候,学校有紧急通知要传给队长,通讯员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4公里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学生队伍.
题中相关量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等量关系:通讯员走的路程=学生走的路程,学生走的路程=学生半小时走的路程+学生在通讯员追赶时走的路程,通讯员用的时间=学生用的时间-半小时. 具体化:
一题多解 提高能力
技能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对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如上面的例2.题目中所求的未知量只有一个,即通讯员用的时间,而题目中隐含的未知量有学生步行的时间、学生被追赶时走的路程、通讯员走的路程.如果运用隐含的未知量辅助解题,则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
解法二 设学生步行的时间为x小时,解法三 设通讯员走的路程为x公里,解法四 设学生被追赶时走的路程为x公里,不难看出,从设元变换上进行分析,还可以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这里从略.
第二篇:浅谈列方程教学
浅谈列方程教学
方程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列方程解应用问题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不少学生望而生畏,见到题目束手无策.因此,教会学生掌握布列方程的方法,对于开发智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裨益.一、对比方法,转变认识
人的认识是在比较中不断提高的,学生刚升入中学时,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问题,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习代数方法,体会不到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因此,恰当地运用对比教学,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进行转化,对加快理解和掌握代数方法十分有益.例1甲、乙两个班,原来甲班比乙班多20人,现在学校从甲班抽调14人去乙班,则甲班人数正好是乙班人数的78,求甲,乙两个班的现有人数.算数解法甲班原比乙班多20人,乙班现比甲班多14×2-20(人),相当于乙班现有人数的1-78,因此,乙班现有人数为(14×2-20)÷1-78=64(人),甲班现有人数为64×78=56(人).代数解法:设甲班现有x人,则乙班现有x+14×2-20=x+8(人),因此,根据题意
78(x+8)=x,x=56(人),即甲班?F有56(人),乙班现有64(人).对比两种解法可以看出: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置于特殊地位,设法用已知量组成的混合运算式表示出来(在条件较复杂时,列出这样的式子往往比较困难),代数解法则是把未知量与已知量同等对待(使未知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发挥作用),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因此,代数解法的“直接了当”比算术的“拐弯抹角”要方便得多,但是,在由算术解法向代数解法转化的过程中,学生原来的思维定式不同程度地成为接受新思想的障碍,算术解法的思想会时隐时现,要充分发挥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安排一些对比性训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代数解法的必要性,进而自觉地运用代数解法,二、抓住关键,加强训练
布列方程教学的关键是强化“审题”“找等量”“列方程”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列方程的一般规律.(一)养成遇题必审的习惯
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着的,学生初解应用问题往往审题简单化,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题目语言的含义,使思维陷于困境.因此,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对关键性的术语,例如,意义相似的“数”与“数字”“增长了”与“增长到”“几年后”与“第几年”等必须分清,相对性的“多”“少”“快”“慢”和“差”“倍”“半”“分”“上升”“降低”“超过”“提前”等必须领会其含义,落实到数学运算中,语言过了关,思维就开始了.(二)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等量关系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同类量之间的关系,如,“甲比乙多3”“甲是乙的3倍”,则有“甲=乙+3”“甲是乙的3倍”,则有“甲=3×乙”等;另一类是相等量之间的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前者一般由题目中一些关键词语表现出来,后者一般隐含在题目当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寻找一切可以组成等量关系的因素,不断挖掘题目中的“不变量”,列出等式.(三)抓好等式向方程的转化
根据条件列出等式往往不止一个,因此,必须引导学生选择涉及量比较多的为基本等式,培养学生的递进分析的能力,将等量关系具体化,使等式中含有一个或两个未知量,通过设未知数(设未知数最好在分析到只剩一个或两个未知量时进行,不宜过早,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列出方程或方程组.例2一队学生去校外参加劳动,用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步行前往,走了半小时的时候,学校有紧急通知要传给队长,通讯员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4千米的速度按原路追上去,通讯员要多少时间才能追上学生队伍?
题目中相关量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通讯员走的路程=学生走的路程,学生走的路程=学生半小时走的路程+学生在通讯员追赶时走的路程,通讯员用的时间=学生用的时间-半小时.具体化:14×通讯员用的时间=4×12+4×通讯员用的时间.设通讯员x小时才能追上学生队伍,则14x=4×12+4x.三、一题多解,提高能力
技能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对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如上面例2中所求未知量只有一个,即通讯员所用时间,而题目中隐含的未知量包括学生步行时间,学生被追赶时走的路程,通讯员走的路程.如果运用隐含的未知量辅助解题,则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解法二:设学生步行时间为x小时,则14x-12=4x.解法三:设通讯员走的路程为x千米,则x14=x4-12.解法四:设学生被追赶时走的路程为x千米,则x4=x+4×1214.不难看出,从设元变换上进行分析,还可以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三元一次方程组,当然这属于列方程组的问题了,这里不做赘述.
第三篇:小学作文教学管见
小学作文教学管见
摘要:现在的学生惧怕、厌倦作文是他们的共性,因此,培养学生由惧怕作文到喜爱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有以下三点:1 广读新《大纲》要求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读好三部教材。文字教材;学好语文文本材料,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内容广泛。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的。声像材料:健康向上的电视、电影、录音带、录像带、光碟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社会生活材料:“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引导学生“读”好社会生活这部“大书”。
关键词:小学作文 作文教学
怎样读?一要加强诵读。诵读是一种语言整体感悟,言文之妙,情感之真全都可通过诵读求得。语文课堂应书声琅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悟出课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感悟文章表达思想的脉络和文章的表达形式,为写作文做好铺垫。二要达到速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都要求学生具有快速获得知识的能力,而速读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捷径。三要做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先生的读书经验对学生的话文课外阅泼尤为重要。要求学生每天读书或摘抄三五个优美词语,或摘抄一两段佳句,或撰写心得体会,然后定期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过的好文章,这样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信息越来越多,作文的材料积累也就越来越丰富。多看
所谓多看,就是要求学(转载自论文库,请保留此标记。)生多观察,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怎样观察呢?一是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捕捉典型材料。学生的视线往往局限于一个小圈子,学校、家里、同学、老师、上学、放学,天天都一个样,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里老师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理出清晰的观察思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训练学生把平常的小事写出新意来,并从中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以达到处处留心、事事关心,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构建典型材料。二是运用多种感官,丰富写作素材。观察不仅是看,还要动用耳、口、鼻、手、脑等感官去多方面地感官或判断,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印象。三是填写观察日记,养成观察习惯。观察不应只是一次作文前的例行公事。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指导观察的顺序,教给观察方法外,还应指导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学会观察。留心生活,就会在生活这本“大书”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材料。(本文转载自,M,论文库。)勤写
所谓勤写,就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热情是写作的动力。教师要去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营造轻松和谐的写作环境,鼓励学生心里怎么想,下笔就怎么写,讲身边的人,叙身边的事,评身边的理,肯定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其次,布置学生良好的练笔习惯,不让学生有等待、依赖心理。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抓住生活中出现的人、事、物,鼓励学生主动练笔,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第四篇:汉语拼音教学之管见
汉语拼音教学之管见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是学会声母、韵母和声调,能够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这两句话主要讲了汉语拼音教学的目的及其教学的重点。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要在短短的五十天里学会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和常用的170多个音节,并能准确拼读音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汉语拼音。
一、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定的形式反映一定的内容。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形式能使内容表达得更加深刻,有利于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课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汉语拼音教学比较抽象、枯燥,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面对这些蝌蚪似的拼音字母会感到很生疏,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鉴于这种情况,采用一些适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形式,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我利用讲故事,教儿歌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他们说儿歌:“学会拼音用处大,识字读书要用它,教我学会普通话,打好基础为国家。”为了创设学习拼音的氛围,我在班里醒目的地方张贴了一张图文并茂的汉语拼音声母、韵母表,让每个学生时时刻刻都能看到,随时都有学习的目标,并结合少年儿童爱唱爱跳、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唱《汉语拼音字母歌》,开展歌咏比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拼音字母。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儿童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教育,产生了兴趣,明确了学习汉语拼音的目的,使汉语拼音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利用形象插图,帮助学生记忆字母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药。无论什么人,一但对某种活动或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动力。达尔文在总
结自己的成功时曾经说:“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可见兴趣的作用之大。小学语文课本从知识的体系来讲,一开始就要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教材中的拼音字母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直观形象接近生活,富有儿童情趣,并与拼音字母的音形构成了具体形象的联系,便于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的读音和字形。学生很喜欢这种有图有文,有音有形的插图。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比如我在教学拼音字母“u”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学生:“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图上画的是一只乌鸦停在窝里休息。”于是我在黑板上写出拼音字母“u”,并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这个“u”就和乌鸦的“乌”发音相同。接着,我又启发学生:“大家再仔细观察这幅图画,说说这个小窝有什么特点?”有的说,这个小窝的形状有点像“u”,然后我就告诉学生,这个小窝正面的两条边线与“u”的形状相似,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字母的印象。再如,要写“q”时,就想到五颜六色的气球,要写“sh”就想到可爱的狮子。把图和字母的音形结合起来学习,学生感兴趣,记得牢。
三、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拼读训练
低年级儿童有意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如果教法单一呆板,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记水平。在具体教学中,采取教师范读和编口诀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刚接触声母和韵母拼成拼音时,我先示范拼读,让学生看老师的口型变化,听声、韵是怎样接连起来的,再让学生模仿拼读,从而掌握“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两拼规则和“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的三拼规则。再如,学习声母之后,为了区别写法易混淆的字母,编了“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两个门洞m、m、m,一根拐棍儿f、f、f,马蹄声声d、d、d,雨伞把儿t、t、t,一个门洞n、n、n,小小木棍l、l、l的口诀”。为了让学生掌握j、q、x和ü相拼,ü上两点省写的拼写规则,我先教学生记住口诀:“j、q、x小淘气,见了ü眼(注:ü上的两点)就挖去”。由于口诀生动有趣,学生易记易懂,然后再以游戏的形式加以巩固。我让5名同学分别戴着j、q、x、u、ü的头饰,让j、q、x、分别找朋友,组成音节,并摘掉ü上两点,全班同学一齐拼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示范、辅导、学生的模仿、运用,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拼音方法。
四、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声调练习
声调教学是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学生开始总是读不准,分不清,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在讲课过程中,首先借助图画来学习a的四声:“汽车平走ā、ā、ā,汽车上坡á、á、á,汽车上坡又下坡ǎ、ǎ、ǎ,汽车下坡à、à、à。”然后联系日常生活,采用说一句话的形式,借助汉语拼音的读音,让学生读准四声。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教学中学生纷纷发言:“ā,阿姨,我喜欢刘阿姨。”“á,啊!你说什么?”“ǎ,啊?这是怎么回事?”“à,啊,我爱我的祖国!”这样不仅学习了声调,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采取多种方法,巩固汉语拼音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在各个知识点的训练之中。教育心理学家洛克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应做的事情全都变成游戏似的。”学生在学习拼读技能之后,主要环节是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复习巩固。一是我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用拼音写上他们的名字,让学生帮我发作业本。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这既巩固了汉语拼音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指导学生阅读带有汉语拼音的读物,从读字、词、句子到读儿歌、短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鼓励他们从课外读物中去摄取多种营养,发展自己的语言,自觉自愿地进行快速拼读和直呼音节。三是让学生用拼音和汉字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学生学的字虽不多,但可以用拼音代替,既巩固了汉语拼音,又将读写结合起来,这样学用结合,学生感兴趣,让学生感到作文不难,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看到自己会读书了,会说话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的知识。
总之,在拼音教学中,只有充分把握教材,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拼音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才会使学生爱学拼音,达到汉语拼音教学之目的。
(河南省郑州铁路局郑州铁十小 王倩)
第五篇: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列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思茅第五小学 孙会芝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第61页例4及练习十一第10题。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以及会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初步体验了用方程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教材以节约用水为题材,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再给出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从问题出发去寻找所需条件的分析能力。有了前一节例3的学习基础,因此教材直接介绍列方程的解法。
三、学情分析
由于在以往的学习中都是列算式解决问题的,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目标”不参与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只是在例3中刚刚接触到列方程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对列方程解决问题还不太熟练,对一些数量关系也比较模糊,由此,学生在学习中会有一定困难,教学时要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列方程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对浪费水资源的调查、了解,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并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节约利用能源,减少资源浪费。
3、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积极参与身边力所能及的环保活动。
五、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六、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建立等量关系式。
七、课前准备:
每个大组用一只水桶在滴水的水龙头下接水半小时,并记录好接到的水的重量。
八、教学过程:
1、谈话激趣,引出问题
师:水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的前提,没有水,不用说发展,就是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也将存在问题。有关的专家曾经预言,20年里全世界将会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将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我国的长江也因近几年的开发和利用,水位远远低于以往水平。我国的黄河也因缺水,个别河段曾出现断流的现象。作为一个小主人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情况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资料和数据中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感受“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初步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学生有可能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节约用水,为我们的明天留下宝贵的水资源。
师:对,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首先,请同学们把课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汇报一下。(各大组同学汇报课前调查的水龙头漏水情况,教师用表格的形式板书)
师(指着表格):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半小时漏掉了这么多水,那么,你知道这样的一个水龙头一分钟要浪费多少水吗?
2、结合情景,探索新知
师:老师也在课前做了调查,得到的结果是(板书例4):一个滴水的水龙头半小时漏掉了1.8㎏水。你能算出这个水龙头每分钟浪费多少水吗?
(1)学生读题,收集信息:滴水时间:半小时;半小时滴水量:1.8㎏。问题是算出这个水龙头每分钟浪费多少水。
(2)解读信息:滴水时间半小时也就是30分钟,1.8㎏就是30分钟的滴水总量。
(3)整合信息,列出方程:师问:每分钟滴水量、30分钟与半小时滴水总量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每分钟的滴水量×滴水时间(30分钟)=30分钟的滴水总量。
师: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式,说一说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生:滴水时间和30分钟的滴水总量是已知的,每分钟的滴水量是未知的。应该把每分钟的滴水量设为X。
板书:解:设这个水龙头每分钟浪费X㎏水。30 X = 1.8(4)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答。X = 1.8 30 X ÷ 30 = 1.8 ÷ 30 X = 0.06 答:这个水龙头每分钟浪费0.06千克水。
3、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总结方法
师问: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你知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特点是什么吗?
师引导学生归纳: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方程),再解答。
那么,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①收集信息,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②解读并整合信息,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用X表示未知数,列出方程;③解方程;④检验,写出答语。
4、挖掘资源,渗透节约能源教育
师:同学们,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就要浪费这么多的水,按这样计算,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每天要漏掉86.4千克的水,一个月(按30天计算)要漏掉2592千克(也就是2.592吨),一年大约就要漏掉31吨水。这些写在我们身边的惊人的数字,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自觉的节约用水,用水时水龙头 4 不要开得过大,用后关好水龙头。甚至学会一水多用(即重复利用),如:用洗米水洗菜、洗碗、浇花,用洗衣服的水擦地板、冲厕所等,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那么我们一年节约下来的水也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祖国建设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练习十一(即教材第64页第10题):
每平方米阔叶林每天能制造75g氧气,是每平方米草地每天制造氧气地5倍。每平方米草地每天能制造多少克氧气?
学生认真读题,收集信息,解读和整合信息,然后交流收集、解读和整合信息的情况,集体交流、讨论,确定解题方法,建立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独立解答。
解:设每平方米草地每天能制造X克氧气。5 X = 75 5 X÷5 = 75÷5 X = 15 答:每平方米草地每天能制造15克氧气。
6、结合实际,增强环保意识
师:从上题中,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有可能会想到植绿、护绿,教师借机进行环保教育。师:从这道题中我们知道了原来树木和草地不仅可以美化环境,5 还可以制造氧气,其实,植物能稀释、分解、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好!
7、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