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第二届“蓝宝石”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学习体会
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宴
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在这个金风送爽、金英怒放的好日子里,走进开满菊花的昌乐外国语学校校园,我迎来了教学生涯中的一件好事儿,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全国第二届“蓝宝石”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遗憾的是我不是其中的参赛人员,但幸运的是我可以去听参赛者的课,接受他们优秀教学经验的洗礼。
参赛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带来了题材不
一、风格迥异的各类优秀课例,一天八节课,我听了来自河北的陈红叶老师带来的《一枚金币》,来自山西的郑瑞霞老师带来的四年级课文《赵州桥》,来自江苏的徐蓉蓉老师带来的词《清平乐·村居》,有山西的赵静老师带来的《乡下人家》读写指导课,有山西的张晓瑛老师带来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有河南的张四美老师带来的对比阅读《黄道婆》和《提灯大师》,有上海的马晓梅老师带来的生活体验作文《阳光灿烂起来》,还有河北开封的卢娟妮老师带来的精彩课文《掌声》。每一堂课都精彩绝伦、无与伦比,对我这样一个缺乏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一场冲击和震撼。
陈老师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她的发声也很好,很标准;徐蓉蓉老师的《清平乐·村居》,是对词的学习,这还是我第一次听这个体裁的课,自然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汲取精神能量;赵老师的整堂课让人很舒服,特别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张晓瑛老师的《女娲补天》更是对我以后的神话体裁课文的讲授张四美老师的对比阅读课,对我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马老师的作文课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再把卢老师的《掌声》与我自己之前的授课相比,我更是受益匪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郑瑞霞老师的《赵州桥》。
郑老师的整堂课与我们相比,加入了许多新元素,比如:
一、参考综艺节目,将小组设置为“代表团”,并颁发“任务卡”进行活动。根据赵州桥的设计者、这篇文章的作者将一组、二组设置为“李春代表团”和“茅以升代表团”,而利用大家对赵州桥这类建筑的认识可以采用游览的方式这一特点,三组设置为“旅游代表团”,最后又设置了“评委代表团”,对赵州桥以及各组的活动进行评价。然后为每个代表团分发了分别符合他们身份的任务卡。
比如:“茅以升代表团”的任务是给赵州桥设计名片,包括赵州桥的别名、桥的位置、桥的设计者、桥的年龄、桥的地位,并推荐一名代表介绍给大家。“导游团”的任务则是结合老师给出的“图片、配乐”,引用课文中的句子,将赵州桥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
而“评委团”的任务则是给设计者李春致颁奖词。
每个代表团分工明确,又在不知不觉地合作中将整篇文章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和学习。
二、辅助工具新奇、多样。
郑老师不仅为每个组冠上了“代表团”的名称,颁发了任务卡,还给他们每个组设计了“桌签”,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还准备了红贴画、证书,作为优秀、积极同学和小组的奖励,这些精致、新奇、多样的辅助工具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兴趣,赋予他们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和力量。
三、对整堂课进行了巧妙地收尾。
而最让我佩服的是,郑老师对她这堂课的收尾。在这堂课上,郑老师既让自己融入了我们的课堂,融入孩子中间,却又清醒地记得她是一名老师,是一名外地的老师。所以,在布置好小练笔的课后作业后,发给了每一位同学一个打印着自己地址、邮政编码和姓名的信封,让孩子把作业寄给自己,到时候她会认真批阅并进行回复。不管孩子们会不会真正把作业寄给她,但对这堂课的设计来说,这是一次完整的设计,这也是一次巧妙地收尾。而且,我相信,总会有孩子满怀期待地把自己的作业寄给负责、用心的郑老师的。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第一次接触到那么多的新颖的授课形式和方式,其中的收获不是一句两句语言可以概括出来的,但我从心底里臣服,毫无疑问地承认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饕餮盛宴。虽然听一整天课、不停地伏案记录是很累的,但发自内心的是喜悦的和庆幸的,也期待着以后能多一些这样的学习机会。而在大家“超能力”的“冲击下”,我也暗暗告诫自己是时候努力了,莫再虚度时光!
第二篇:2010年第二届中语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台阶》实录
《台阶》教学实录
该课获2010年第二届中语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
饶美红/执教、整理
吴丹青/指导
一、为小说配插图。
师: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给这篇课文配一幅插图。
生:我觉得这幅插图,应该是:我和父亲一起坐在台阶上,父亲在抽着烟,他被烟雾环绕着。
师:有什么用意?
生:突出父亲觉得自己老了,非常忧愁。
生:我想像的画面是——父亲背着一担柴,手里拿着一些鹅卵石,正在回家的路上。
师: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生:是为了突出父亲为造新房子和新台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生:我认为应该是父亲用左手撑住腰,在新房子的台阶上艰难的行走,但是脸上露出一丝的微笑。
师:同学们配的插图都有一个中心人物——父亲。老师这里也有这么一幅画面。(课件出示图画和文字):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
作者李森祥说(课件出示):“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我创作《台阶》这篇小说。——李森祥
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个画面里面却没有父亲,父亲在哪里呢?为什么这个没有父亲的画面,却让李森祥创作了以父亲为主要人物的《台阶》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父亲呢?
二、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师:首先,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内容。
生:父亲以前经常坐在房前的青石板上,现在住了新屋,他觉得不自在了,他觉得自己老了。
师:一般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除了有人物,还应该有原因、经过、结果。谁再来补充?
生: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给我们家盖了一间新房子。
师:他讲出了这个过程,但是原因是什么呢?
生:父亲觉得自己家里台阶低,所以造了九级台阶,但是他觉得自己老了。
师:用文中的话来说,台阶低意味着什么?
生:没地位。
生:父亲觉得自己家地位低,用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把新房造好了,却发现自己老了。
师:好,他跟老师的概括差不多,第一说出了原因——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第二说了经过和结果,父亲不辞劳苦花了大半辈子造了高台阶,结果是父亲走向了衰老。在我们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试着用一个词来解读我的父亲。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课件出示)“我的的父亲,你„„”,来说说你对父亲的理解。
三、品析一个立体的小说人物形象。
1.说说我眼中的“父亲”。
生:我的不服输的父亲,你用手去拖青石板的时候,腰闪了一下,我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捂着腰。
生:我的永不放弃的父亲,你明明已经老了,却还是要自己动手,不让我抬水。
生:我的倔强要强的父亲,我去帮你抢担子,你却很粗暴的一把推开我,还对我说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了吗?
生:我坚韧不拔的父亲,你辛苦了大半辈子,岁月残蚀了你的身体,但是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大山。
师:你讲的真好。刚才经大家这么一描述,老师的脑子里基本上有了父亲的形象了。但是老师想说,我的尴尬的父亲。
2.细品“父亲”的“尴尬”,认识“父亲”质朴农民的特征。
昨天同学们在预习作业的质疑板块中,向老师问了这么个问题。(课件出示):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周亦含、赵翼然、乔迈、毛广辉、赵旭、刘洋、王姝嘉、李书童、樊百川、张逸凡、夏艺榕
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找到描写父亲尴尬的段落,在文章第二十一小节。我们一起把文章读一遍。(课件出示):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生齐读)
师:尴尬的笑。什么叫尴尬?
生:尴尬就是不自然、十分窘迫、难堪。
师:文章中哪些句子、怎么表现出父亲的尴尬?
生: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生: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
师:我们来细细的品读这些句子,看一看父亲到底尴尬在哪里。你刚才说他居然不敢放,为什么觉得这是尴尬的?
生:我认为父亲不是因为胆小不敢放,是因为父亲太激动了,他花了大半辈子的准备才造好新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他一方面很激动,一方面又放不了鞭炮,所以就显得尴尬了。
生:我觉得他一生都是一个平民,他现在住上了台阶高的房子,刚从一个平民的角度,变成现在地位稍高的一个人,他觉得不适应,所以感觉有些尴尬。
师:老师明白了,你觉得父亲他骨子里是一个质朴的人,现在想要他张扬,他也张扬不起来。
生:我认为父亲也是突然从一个平民变成了一个稍有地位的人,所以有些尴尬了。
师:他真的有地位了吗?
生:他只是在别人眼里有地位,自己依旧认为是农民,一下子到了这么高的地位,感觉有点虚。
师:刚才他这样一讲,老师也懂了很多,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要立起来,不仅仅依靠外物,还要靠自身的强大。
我们再来看,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我想问: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好象。
师:有没有目光在望他?
生: 没有。
师:没有吗?
生:有。
师:有还是没有。
生:有。
师:我们知道,农村里要是办喜事,会有很多人围观,他怎么会说仿佛觉得会有许多人在看他?
生:我觉得他是根本没有抬起眼睛去看,所以用了仿佛。他觉得自己很尴尬,不是真的有这地位。
师:父亲真的是尴尬,他这时眼睛不知该看哪里了,他甚至不敢跟人家的眼睛对视。我们再来看最后一句话。他尽力想把胸挺高些,无奈他的胸是驼惯了的,却胸无法挺高„„这里给人感觉很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认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他当农民当惯了,农民都是弯腰工作大半辈子,背是驼惯了,还有一层,农民是比较下层的阶级,他一直很谦卑,所以背一直直不起来。
师:由于长期劳作,以及他的谦卑,让他无法挺起胸,到这里我们理解父亲尴尬的原因了。同时我们也发现父亲的内心其实很复杂。他的外在行动与他的内心心理是有矛盾的。这才是真实的父亲,只有复杂才真实,只有立体才丰满。
因此有同学写到(课件出示):
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张子然
3.解读“我”的“不帮助”,理解父亲作为一般“人”的矛盾心理。
就是这么一个不张扬、不善表达的非常善良的父亲,但他的内心又是如此丰富,他的言行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他的言行让我们感到疑惑的还有哪些呢?我们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件出示):
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关渝枫、房野、夏正玖、赵振含、樊百川、叶钦佩、唐融融、姜涂文、刘洋
在哪里呢?
生:28小节。(课件出示):
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请一男生朗读这一段)
师:我想问一下大家,父亲他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当时父亲有哪些言行让我们感到疑惑?
生:他明明自己腰闪了,还不要我挑,说我是凑热闹。
生:一把推开我。
生:粗暴。
师:粗暴说明他内心是怎么样?
生:说明了当时父亲很烦躁。
生:一方面是父亲对儿子这种行为觉得很生气,认为儿子瞧不起自己,连扁担都挑不动了,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生气,自己挑个扁担腰都会闪,真没用。
师:说得很好。一个男人老了的时候,就总会生气,因为他的力量就要丧失了。这个时候啊,没有人帮助他,而儿子看似帮助的行为,实则是不理解的伤害,所以他只好无奈的对自己生气,是对生命的愤怒——我怎么就老了呢?还有吗?
生:我觉得父亲内心不仅是愤怒,还有痛苦,他自己心里已感到自己老了,只是不服输,因此内心很纠结,很痛苦。
生:扁担的叫声,写出父亲内心的痛苦,但是父亲觉得如果就这样放弃的话,又是对自己的生命的羞辱。
师:他注意到了一个细节,认为扁担的叫声把他心里的愤怒痛苦都表达出来了,但是为什么要在“不”字后面加破折号?
生:加破折号,是为了突出这个“不”字,父亲想表明自己是挑得动这担水的,用不着儿子来帮忙。
生:父亲就是非常的疼痛,说话的时候气接不上来,不由自主的把“不”延长了。
生:父亲当时是硬撑着的,很痛,但是他不让自己的儿子、妻子知道。
生:我觉得父亲是因为有点生气,才会加强生气的语气来。十分粗暴地一把推开我,应该是生气的语气,破折号是用来强调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现在请同学综合前面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生分角色读。
师:这是一个非常要强的,执着的,不服老的父亲,小说中的“我”理解父亲吗?有同学提出了这个疑问(课件出示):
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葛向东、张逸凡、樊百川、周扬
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都不出来帮忙?
生:我很无奈。
生:他认为如果此时去帮助父亲,其实是对父亲的侮辱。
四、理解父亲是“我”人生的一级台阶。
1.两个“父亲”的对比,理解“父亲”对“我”的爱。
师:我听懂你的意思了,是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其实这也是男人对男人的理解,给父亲尊严,就是对父亲的最大的尊重。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出父亲对家人充满了责任感,我是无论如何插不上手啊!所以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在父亲还没有完全垮下来的时候,我是帮不了他的,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应该说是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父亲。他执着,踏踏实实,不辞劳苦,他为家人可以奉献他所有的一切,他教会了我们永不放弃,但是作者李森祥却说:(课件出示)
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
——李森祥
那他现实中的父亲是怎样的呢?
李森祥在《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一文中,说有两件事情深埋于他的记忆中不得不提(课件出示):他六岁时还不会游泳,父亲竟将他一把扔进湍急的江,任他在水中绝望地挣扎扑腾一阵子后,才捞起了他。
有一年,他父亲领着村人搞农田基本建设,刨掉数十个年代久远了的坟墓。父亲竟将那些没有人敢要的坟砖全搬回到家门口,然后命他削干净凝结于坟砖上的砖灰泥瘤。那时他七岁,他面对的简直是一座山,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再也翻不过眼前的这座“山”!他苦熬苦撑而削掉了一个冬天。到春天的时候,这座“山” 竟被削没了„„
生:李森祥的父亲好残忍啊。
师:这确确实实是他的父亲。这“山”为什么要加引号?指代什么?
生:指代坟砖。
师:李森祥是电视剧《天下粮仓》的作者。当他创作遇阻时眼前总会出现童年时的这一幕,然后他都坚持下来了,最终获得成功了,你说这山指代什么?
生:困难。
师:那么现实中的父亲,他爱“我”吗?
生:爱。
师:刚才不是说很残忍了吗?现在怎么又说爱了呢?
生:我觉得这父亲对儿子的爱,不是一种普通的爱,他其实是严格的要求自己的儿子,让他学会克服困难,这并不是一种平常说的宠爱或是溺爱。
生:我觉得做为一个父亲,他对孩子的爱从来都不是靠言语表达出来的,只是在行动上流露出。他不象母亲如此温暖呵护自己的孩子,而是用看似粗暴的言行让自己的孩子不被困难阻挠,坚持下去。
生:父亲是一个望子成龙的人,作为龙的他们是要克服困难的。这是伟大的爱,有远见的爱,为了让他长大以后成为龙,在他小时候给就得让他经受磨练,最终成为成功的人。
师:李森祥原先真的是恨死他的父亲了,他曾经这样说:“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为了逃离父亲,我想着我赶快走,当时生活在农村里,除了考上大学,还有一条路是什么,只有参军„„直到父亲去世了,某一天晚上,与母亲在聊父亲时候,我突然泪流满面,我终于读懂父亲了,原来我一直都是踩在父亲的肩膀上,但是我一直都不知道。” 李森祥他也明白了,(课件出示):
“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的人生的《台阶》”——李森祥
2.体会小说人物命运的轮回特征,感悟生命的传承,使命的交接。
我们说文中的父亲,有他现实父亲的影子。那么文中的“我”,有没有踩在父亲的肩膀上呢?文中的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家里,我们说,他筑高台阶是为了我们家的地位。我们发现文中好几次这样的一些话,父亲又象是对我,又象是自言自语的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他本来跟自己说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跟我说啊?
生:父亲想从我这里获得信心,他问我这人怎么啦,他其实是为了想我回答父亲不老,这样给他有信心,有继续干活下去的动力。
生:我认为父亲他已经做好思想工作,自己老了,如果去世,新房还有台阶都没有完成,他希望我继承他这种精神。如果他倒下了,要他儿子坚忍不拔的完成他当时想的是遗愿。
师:我给你铺好一级台阶,你再上一级台阶。
生:我觉得父亲跟他的儿子说,是为了让我们家地位真正高起来,不仅仅是通过造台阶。
师:不仅仅就是靠造台阶这个外物,而是要我们家的台阶真正的高起来,对我的儿子充满一种期待。
生:还有对儿子的一种惭愧,并没有给儿子一个外表的地位。
师:父亲感到很惭愧,我不能给你很高的地位,那是父亲没用,没有搭下一个非常坚实的地位,而是父亲的言行在感染着你,带动着你,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坚持,学会担当,是男子汉就要用肩膀扛,就象你们一天天长大一样,父亲终有一天会老下去。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生读)
针对这两句话,我们同学也有许多疑问:(课件出示)
“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
—— 郭祥、邱斯冉
为什么父亲问:“这人怎么了?”难道父亲没觉得自己老了吗? ——钱舒雅、吴晨阳、吴可佳、包凯琳
师:我们说文学的语言是含蓄的,请根据对自己对父亲的理解,为这两句话加标点符号,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加。(课件出示):“怎么了呢
父亲老了
”
生:我在“怎么了呢”后加问号,后面加感叹号。
师:问谁?
生:问自己,是作者自己自问自答。
生:我觉得“怎么了呢”后加省略号。因为父亲老了,有很多说不出的悲凉。
生:我在“怎么了呢”后加破折号,后面加感叹号。破折号,是延长语气,是说父亲的老,突出他的老。
师:我问一下,父亲的老,老在哪里?
生:是精神上的老。
师:不仅是身体上老,而且是精神上老了。为什么?
生:是他挑担水。
师:挑担水,腰闪了,是身体上的呀?
生:三十段里面写道,我就陪父亲坐那了,他不象原来那样不服输了。就是自从他腰闪了以后,我们不让他干活了,但是上一次他之所以要挑水,是担心自己老了,没有活干了,所以他粗暴的推开我。我们不让他挑水了,现在他感觉自己真的老了,觉得没有事可干了,所以一下子垮了。我在老字上多加一个引号。父亲原可以为家里付出些力量,但是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是力不从心了。
生:我认为在怎么了后面加问号,老了也加问号。父亲在问自己有没有老,父亲知道已经老,但父亲的理解是虽人老了,但心里还是年轻的。在父亲后面加一个问号,问自己有没有老。就以父亲而言,心一直是年轻的,在问自己,是一个反问句。
师:怎么了呢,还可以在问谁?——读者,有可能在问社会呢!父亲老了吗,父亲真的老了吗?
(教师要求同学连读三遍):父亲又象是问自己,又象是问„„
李森祥是用了逗号与句号。他为什么要用逗号与句号呢?
(课件出示):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
我们再一起读课文最后的两句话,生读。
师: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让我们感觉到有些地方很可悲,但是他一定不是可怜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与他跟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艰苦创业,(课件出示)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父亲是一部大书!
五、朗诵诗歌,再次体味父亲形象。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来结束我们的课(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学生齐读诗)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我的父亲,还有我呢
执教感言: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
一、以“文体”定教,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有好长一段时间里,《台阶》被好多教师视为散文,文中的父亲被视为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特定的农民,而且有的课堂教学把“父亲”解读为一个没落的农民,是不适应现代化了的被淘汰的农民。这样的理解是可怕的。
我在进行《台阶》的教学设计时,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质,尽量与原作者的创作思想对接,还原文本的小说本色——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在备课时,我在细读文本的同时也翻阅有关资料,反复琢磨著名作家李森祥的创作意图,思考《台阶》主人公作为一类农民的意义,作为一类父亲的意义,作为一般的“人”的意义。在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层递性的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解读方法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品析语句,解读细节,不仅让学生品味“父亲”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劳,追逐梦想的农民形象,也让学生感受了作为一个渐渐老去,内心无比痛苦与无奈的男人形象,还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这样,不仅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人物的多面性与立体性,而且也初步掌握了从小说的细节描写入手,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读主题的方法。
二、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期待优化课堂教学是我们杭州市上城区初中语文教改研究的一大实践成果。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备课的模式,建构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利用学生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教学模式。学生预习《台阶》一文时,我要求他们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将学生所有的问题筛选、归类,从中选择了具有普适性和典型性的五大问题,并根据层递性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地呈现问题,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为什么‘我’在父亲最苦最累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中主要写父亲,为何以‘台阶’为题?”“父亲明知自己老了,怎么还问‘我怎么了’?”由细节到内容,从情感到主题,提问、赏析、归纳,每个问题的解决都让学生的感悟提升一个台阶,并且我特别注意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领学生分析问题,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以学定教,课前让学生自读文本,提出问题,既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资源,更是对学生自主体验、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问题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就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增量,我们的理念是:上课前学生自己已懂了的内容,课堂里就不必要为此浪费时间了;学生似懂非懂的内容,或者他们容易疏忽却极有意味的地方便是我们关注的地方;而课堂上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力图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上的变化,从而当他们离开教室时,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收获。而在课堂中展示学生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名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既保护和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又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课后反思《台阶》这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梯度的推进以及现场生成、教学效果等,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为我们区的以学定教,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的教改课题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三、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
语文阅读课堂的语文味,应该是在字词的咀嚼品析中显现出来的。我的这一教学理念在引领学生探究“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这一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表现得比较充分。我首先问学生:“尴尬”什么意思?进而用“文中的父亲的尴尬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会那么尴尬呢”的问题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反复咀嚼,体验感悟:由表及里,“居然”背后的“必然”就是父亲骨子里的朴实厚道;不是胆小,而是不习惯。语言的矛盾反映的恰是人物的真实的心理状况:“仿佛看见”并非无人看见,恰是在里三层外三层的热闹场景中父亲不愿不会不习惯于“张扬”的常态反应。但还是努力要行动上反映——“挺胸”,可惜已是“驼惯”了;这不是委琐的姿态,而是沧桑劳苦的结果。于是我水到渠成地出示了我的学生张子然的精彩评语:“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这样一个农民的形象,这样的一种生命形态,必然让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咀嚼文字就是咀嚼生命!我始终在课堂里实践这一思想。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就真的让在一边?“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我慢慢把主题引向普遍态、特殊态。普遍态是阶层,特殊态是人或是生命。当学生们聆听父亲一个人人生经历的命运时,文本也回归到人的本身:生命的本身,生命的斗争,生命的奋斗,生命的衰老和生命的状态。这样的课是深刻而有价值的。“父亲是一部大书”,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朗读对文本具有总结性意味而又凸显父亲形象的诗歌,我试图用“父亲,还有我呢”这样的结束语来强化学生体悟生命的传承与使命的交接的意识,而那一声声“我的父亲”必将深深烙进学生的灵魂。
第三篇:2013第二届全国漫道杯Cosplay大赛
漫道网——第二届漫道杯Cosplay大赛
第二届漫道杯Cosplay大赛
漫道杯cosplay活动大赛旨在弘扬cos文化,丰富青少年动漫爱好者的cosplay生活,为广大cos爱好者提供一个交友及自我展示的平台。让更多的普通大众了解动漫,认识动漫,并且融入到动漫中来。
参赛方式:
1、注册成为漫道网用户。
2、登录漫道杯cosplay版块,点击“我要参加”,填写个人详细信息。
3、上传自己的cos照片,并做简单的介绍。(不少于两张,盗图将会取消参赛资格)
4、不能重复报名,不可代替报名。
5、选手可同时报名:个人赛、团体赛以及邀请赛。
大赛流程:
网络报名—资料审核—网络投票—实地比赛—评选颁奖
第二届全国漫道杯Cosplay大赛
第四篇:全国第二届初中化学优质课学习体会
学习体会
翰光中学初三化学组
付丽宏
今年是我校化学组收获的一年,不仅有南校区张翠缺老师送课下乡,翰光校区付丽宏老师在市里同课异构,更有两位年轻教师张慧敏和路佳老师参加邯郸市优质课比赛分获一等奖,其中张慧敏老师被选送到省里参加优质课评比。
通过在市里和省里的听课、评课,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现在的课堂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满堂灌。所有的老师都关注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认知规律。并且由过去的重知识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重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整合教材,大胆创新。尤其是在省里赛课的说课中,所有老师全都说的是复习课。但是他们都大胆创新,选取生活中常见物品或情境做背景,提炼我们初中化学常用知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了知识。
通过专家点评,我明白了不是一味的求新求变就是一节好课。一节好的说课内容不能太空,选材不能太广,难度不要太大,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的一节好的说课,能让人听后想把它变为讲课的冲动。
通过此次的学习,使我在对说课和讲课的认识更深入一步。回来我们组全体成员会认真学习这些优质课,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第五篇:第二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
第二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
初赛题(共10道)
题一:
刘某系某外贸公司工作人员,长期迷恋网络游戏《传奇》,三年多来一直通过网络与其他玩家拼杀、争斗,但是,由于个人游戏技战术不高,无法获得较高级别的游戏装备,在游戏中总是被其他高级玩家欺负。刘某找到在某网络公司工作的朋友张某,通过技术手段破解其他游戏玩家的游戏帐号和密码,窃取帐号内的高级游戏装备,开始时此类虚拟的游戏装备主要是自用,后来发现网上求购此类装备的人数众多,于是,刘某与杜某商量,开始以营利为目的专门盗窃并倒卖此类虚拟装备,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刘某和杜某先后盗窃150余个帐号内的各类游戏装备,除极小部分加以自用外,其他多数加以出售,共得赃款20余万元。
在众多游戏玩家向公安机关报警后,刘某和杜某被抓获。被查获时,两人所控制的10余个游戏帐号内,尚有盗窃来的虚拟装备200余件,根据玩家私下交易的一般价格,此部装备价值6万余元。
公诉机关以盗窃罪对刘某和杜某依法提起公诉。
问:刘某和杜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 控方:刘某和杜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盗窃罪。辩方:刘某和杜某的行为不构成盗窃罪。
题二:
现年22岁的石某打工期间认识了同在酒店打工的男青年牛某,双方建立了恋爱关系并在一起同居生活。牛某想将打工所得的收入存入银行,因自己无身份证不能开户。2004年12月18日,牛某借石某的身份证在某营业所办理了开户手续,先后共计存入人民币五万元。2005年7月20日,牛某不慎将存折和卡丢失,当日即到某营业所挂失,营业员查了牛某提供的帐号余额后,发现钱未丢失。但由于牛某是用石某的身份证办理的开户手续,营业员告诉牛某必须将借身份证那人找来,并凭身份证复印件才能挂失。牛某随即电话告诉石某,请求石某帮忙挂失,石某婉言拒绝。石某随即打电话给某营业所柜台主任,说钱是自己的,不能取给牛某。2月22日,牛某在答应付给石某2000元报酬后,石某才同意与牛某一起到某营业所办理了挂失手续。挂失单由牛某保管。3月3日,石某在没有挂失单和挂失未到期的情况下,从银行取走了全部存款(五万元)。
问:石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占罪? 控方:石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辩方:石某的行为不构成侵占罪。
题三:
某市儿童福利院有两名14岁的智障孤女,患有重度发育迟滞症,生活上完全不能自理,在月经来潮时本人非常痛苦,且因智力低下不懂也不会自我护理,弄得自己满身及所到之处都是经血。福利院人手少,无力照顾,也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后经院领导陈某和缪某研究决定送她们到当地医院做子宫切除术。当地医院医生王某和苏某了解情况后同意为该两名少女作了子宫切除手术。
手术后,此事在当地传开。公安机关依法介入调查后,当地检察机关对以上四人提起公诉,指控他们犯有故意伤害罪。但四人的辩护律师均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对两位少女有益无害,不构成犯罪并进行无罪辩护。
问:四被告人对严重智障孤女进行子宫切除术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
控方:四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 辨方:四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题四:
李某乘坐甲市公交公司的1111号公共汽车从城东区到城西区。途径一交叉路口时,张某骑一辆自行车横穿马路,公共汽车司机刘某为躲避张某,采取紧急刹车措施,避免了人车碰撞,但公共汽车内的李某却因紧急刹车而摔倒,并致腿骨骨折和脸部受伤。在其他乘客的帮助下李某乘坐出租汽车到医院进行治疗。三星期后,李某伤愈出院,共花去医药费、住院费、护理费、交通费等8000余元,且脸上留下明显的疤痕一块。李某住院期间,公交公司派人前往探望慰问,送去营养品等价值200余元。
李某出院后,找公交公司协商赔偿事宜。公交公司认为,事故原因乃张某违章骑车所致,司机刘某的行为系紧急避险,是正当的措施,险情系由第三人引起,应当由第三人张某承担赔偿责任。
因协商未果,李某以公交公司违法合同、未将其安全送达目的地为由,将公交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全部医药费等8000余元,并赔偿其脸上疤痕而导致的精神损害损失共计22000元。
问:公交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原告:公交公司应当承担责任。被告:公交公司不应当承担责任。
题五:
李某夫妇有一个美丽聪明、活泼可爱的女儿,正读高二,学习成绩名列班级前茅。2004年6月3日深夜,不幸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11点半左右,家住星光北里3楼4单元202室的李某夫妇已经入睡,十七岁的女儿独自睡在朝北的小房间。第二早上,妻子见女儿还未起床,就推门进入女儿的房间叫女儿起床,却发现女儿已经惨死在床上,并遭人强奸。经法医鉴定受害人系窒息死亡。现场发现案犯是从一楼住户的窗外防护栏攀到二楼,跳窗而入的。案犯至今未抓获归案。此前,该小区曾发生过几起入室盗窃案,当时李某准备给自家的窗户安装防护栏,但物业公司以住户公约为由,不让李某在二楼窗户安装防护栏。事后,李某夫妇认为物业公司对其女儿的死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向法院起诉,要求物业公司承担丧葬费6000元,赔偿精神损失费30万元。
问:物业公司是否负有责任? 原告:物业公司有责任 被告:物业公司无责任
题六:
小X早产一个月,出生后因呼吸困难,转入新生儿科治疗。小X被安置在保温箱吸氧长达200多个小时,治疗后出院。但出院时却未对小X进行眼科检查,也未被告知应定期检查眼睛。几个月后,小X的母亲发现小X眼睛对光线没有任何反应,母亲这才意识到孩子的眼睛可能有问题,经小X出生的医院检查,小X被诊断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难以治愈。眼科专家告知:孩子的病情发现的太晚了,如果早期发现完全可以恢复一定的视力。孩子的母亲经多方咨询和查找医学资料得知,根据医学科学,长时间高浓度吸氧是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直接原因,医院对早产儿用氧必须进行监测,并应当在出院前对用氧的早产儿进行眼科检查,以及定期跟踪检查。小X母亲认为医院方面存在过错,遂将小X的接生医院诉至法院。医院申请法院委托该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该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不构成医疗事故,小X丧失视力与医院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给予其吸氧无因果关系。
问:医院是否应承担过错责任? 原告:医院应承担过错责任。被告:医院不应承担过错责任。
题七:
云南水果商王某委托李某开车运输一批水果到北京指定地点,并按约定的价格卖给客户,李某抽取卖水果所得的6%作为报酬。李某行至安徽境内,中途停车吃饭,不料饭店的酒菜存在卫生问题,导致张某食物中毒,昏迷不醒,张某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等李某完全苏醒时已是第二天深夜。李某考虑到水果保鲜期较短,如果不及时运输,会导致水果无法在王某给定的价格范围内出售。李某在与王某联系不上的情况下,遂设法联系到一个运输公司,委托其将水果运到北京指定地点按约定的价格卖给客户,运输公司可以抽取卖水果所得的3%作为报酬。运输公司及时起运,但由于已经耽搁了两天,运到北京时水果已经很不新鲜,北京客户要求降价出售,运输公司与李某联系,要求降价出售,李某考虑到水果情况,答应降价出售。结果以王某给定的价格的一半出售。事后,运输公司扣除了卖水果所得款项的3%后将款项交给了李某,李某又从中扣除了卖水果所得款项的3%后将款项交给了王某。王某计算了一下,其损失将近2万元。王某提起诉讼,要求李某赔偿损失。
问:李某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原告:李某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被告:李某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题八:
2002年12月,彭某开始担任某市建委副主任。长期的工作中,由于业务关系,逢年过节时不断有建委审批过房地产项目的房地产公司为事后表示酬谢,而给建委中层以上干部送红包和各类礼品。刚开始时,彭某多次将红包退回或者直接单位上缴纪委,但是,长期被单位其他领导和同事背后议论为假正经。后来,彭某采取他人收受红包时自己也收受的方式,但是,在收受之后,全部捐赠给公益事业,并详细记录每一笔红包的数额、来源和捐赠的去向。在彭某担任建委副主任的三年半中,累计收受他人现金约四十万元。
2006年5月,该市建委主任郭某因受贿罪被起诉。涉案的行贿人之一杜某在诉讼过程中,向检察院举报,为酬谢建委批准自己的开发项目,杜某曾经给所有建委领导送了红包,其中彭某收受自己的红包内有三万元。据此,彭某被某市人民检察院依法逮捕,并交待了40余万元的所有受贿事实和赃款去向。
根据彭某的记录和捐赠单据,彭某收受的全部现金和红包直接以无名氏名义捐赠给福利院或者希望工程基金,有据可查的累计捐赠约为41万余元。
问:彭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受贿罪? 控方:彭某的行为,已经构成受贿罪? 辩方:彭某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
题九:
2004年9月,张某与某旅行社签订《国内旅游组团合同》,合同约定:张参加了该旅行社组织的红原、九曲等地10月1日至4日的旅游。旅行社向张提供了四日旅游程表,按照该行程表规定,旅行社在安排旅游日程时,除安排集体旅游项目外,还可以安排游客参加景区的自费骑马活动。由于骑马活动是自费项目,旅游者可以自愿选择,也可以不选择。张某酷爱骑马,迫不及待地选择参加景点提供的骑马活动,张某在自费骑马过程中受伤。旅行社积极组织对张某进行救治并在事后协助张某办理保险理赔事宜。旅行社提供的服务符合履行合同要求。但张某认为自己在参加自费骑马活动中受到人身伤害,旅行社应该承担赔偿责任。问:旅行社是否应对张某的受伤承担责任。原告:旅行社应该承担责任。被告:旅行社不该承担责任。
题十:
2002年某月某日上午10点,李明在广州光华商厦看中一颗标明“天然黄水晶球”的工艺品,打折后价格3000元。李明要求看看,售货员戴着白手套小心将水晶球取出,让李细观。看后,李明问售货员:质量没有问题吧?售货员回答:质量绝对没有问题。我们大夏三楼有专门鉴定的柜台,不信可以找他们鉴定。李明便将该商品买下,售货员将小票、信誉卡交给顾某。信誉卡上写明:“假一赔百”。李买后并没有上楼鉴定,离开商店。三个小时后,李明回到柜台,向售货员要求赔偿,因为自己购买的水晶球是假的。并出示本市某珠宝测试鉴定部门鉴定书。此鉴定书写明:“球重300克、直径60mm,方解石”。在市面上用方解石做成的如此大小的球体也就是几十元。李明要求商家按信誉卡“假一赔百”进行赔偿,商家同意退款,不同意赔偿,双方发生争执未果。李明向法院起诉,要求商店承担民事责任。法庭上,对方律师指出,既然原告指出被告出卖的水晶球是假的,那么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应当证明商店出售的水晶球是假的。原告出示小票试图证明,被告认为小票只能证明有过买卖关系,但不能证明商店出售的那只水晶球就是原告向法院出示的这只假的水晶球。原告又反驳道,既然被告指出所出售的水晶球是真的,那你也要予以证明。被告指出,本商店有很高的信誉,产品又有合格证,不会是假的。双方依然争执不下。
问:谁应当承担水晶球是否为商家出售的证明责任 原告:被告应当承担水晶球是否为商家出售的证明责任 被告:原告应当承担水晶球是否为商家出售的证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