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届全国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
第八届全国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
各位代表大家好,非常珍视能有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来分享我的心得。那么我想呢,我们两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这种教学观摩活动呢,是我们小语人心中呢,期盼的一次盛会。那么我们回顾着小语会多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我们思索着做课的教师展示着这种学会学习的研究成果,不由得呢,让我们想起了非常熟悉的贾平凹先生的这个《一只贝》这篇文章。一只贝因为痛苦的磨制而成长为一种永恒的美丽;一节课因用心的研磨,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一位教师因丰富的磨砺,让生命绽放绚丽的光彩;一群执着教育的人呐,因对信念的追求与坚守,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下面,我将从问题的提出,课例的启示以及推进的建议三个方面来和在座的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我的思考。
问题的提出。
本次研讨会我们研讨的主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为什么提出这种主题呢?我的思考有二。一个是依据我们多年来小语会的研究进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和梳理一下,从刚刚课改的02年,我们去研讨怎样转变先进的这种课程的理念,进而我们又在探讨怎样在继承中去发展,在继承中去创新。然而我们更多的再去关注我们语文的本质特点,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再一点呢,我们是在突显出语文特性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去优化它。那么到了今天,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从关注“怎样教”转变为关注我们的孩子“怎么学”。因此呢,我觉着我们每次的这种教学研讨活动,都是围绕着我们面临的热点、难点、困惑点等问题,以任务作为驱动,以课例作为载体,我们一起来交流、研讨,反思、总结。因而呢,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必将成为推进我们小学语文改革进程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那么我想呢,我们还应该从时代背景中去思考一些问题。因为当我们只有跳出我们的学科,站在一种时代的背景下,站在时代对教育需求的这种前提下,我想呢,我们才会更加高屋建瓴的去审视我们现代所研究的这个命题。那么我们来看,当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从人力资源的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这种进程中,在信息化高速这种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再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他是不是能够学得过来?他现在要面对明天的日益激励的竞争,他更需要的是什么,我想他更需要的一定是他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他不竭的动力。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说,当我们研究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一命题时,我认为这个命题,对于小语人而言,它更高屋建瓴,更审时度势。因为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已经成为人类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素质。
第二方面,课例启示。学会知识,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先来关注学什么?我想呢,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生命活动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孩子是在认知,是在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它还是我们师生互动的一种生命的展示的这么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来想,一个个四十分钟是孩子们的生命的活动的进程,那么生命无价,童年只有一个。我们不能用孩子有限的童年时光,用获取增长知识,技能的黄金时光去交换低效、低质的课堂。这个天平平吗?这个交换等值吗?我想我们应该从孩子的生命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孩子到底应该在四十分钟学习什么?那么他应该学需知,学未知。学需知,那就是学习他应该学到的东西,学什么,那么就按照我们的课程标准,来落实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我想,在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高效的达成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个也是应该引起我们广泛关注的,来关注我们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质量。课时目标确定了,最后达成了吗?我们检测一下,我们关注一下,我们的课程目标是高效完成的吗?那么第二方面,学孩子没有知道,不知道的东西。那么我想呢,我们就应该关注孩子最近的发展区,用我们最宝贵的这一个个四十分钟,用在解决孩子的学习的困惑点上,学习的难点上。其实呢,从认知学的角度,教学设计,它分上限设计和下限设计的,那我们来看下限设计的教学是,如果我们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是定向给孩子已经成熟的一些认知水平的,这样在孩子没有发展的区域,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那么你的教学设计,设计得再巧妙,你的特点再得当,也只能属于下限的教学。
因此,我们来看这次研讨活动。《石榴》的一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一方面,她关注了学情,给予学生的预习的起点,理解的起点,在这儿点拨提升,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示。
那么来我们再来关注怎样学。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
先说扎扎实实的学。我们这一次的研讨活动呢,普遍感受到,在课堂间让我们孩子的读书时间更充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前几届的观摩活动,我们又感觉到前进了几步。我们让孩子能有这种安静的时间,潜心的阅读,那么我又有《匆匆》等许多的课例,出现了连续3到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在静心的读,安静想,拿着笔,这种批阅式的,这种批注,那么这显然增加了阅读理解的程度,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具有深刻性。那么在刚才屏幕中展现的第二个方面呢,我们也非常欣喜的看到,诸如《活见鬼》《钓鱼的启示》《蜀鄙之僧》《送元二使安西》《愧香五月》等课例呢,展示了或整体,或局部,学生从不会到清楚,从不懂到明白的这个一个发展的过程。《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更是将讲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读悟给合。都给了一些非常好的启示,给了我们非常深的印象。那么通过这些课例呢,我们感受到我们的课在展示认知的过程,在体现学习的规律。
情绪盎然的学。在课堂上我们只看到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一种阅读的活动,不断变换着的一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确确实实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要培养学生持久的,稳定的这种阅读兴趣,还需要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仅仅对于手段和方法感兴趣,这是尤为重要的。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那些他想知道又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经常玩电脑游戏,那么为什么这种电子游戏,对孩子有那么多的吸引力,我们来看,电子游戏也有失败啊,他也有闯关失败的时候,他也为什么他那么的痴迷,那么的乐而往返呢?那么那就是游戏他具有未知性以及挑战性。所以说在这种课堂下,在这种观摩活动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课例,比如说,《称赞》《老人与海鸥》《杨氏之子》等等,去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去引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的欲望,都觉得非常好。尽管呢有的提问呢,这种环节呢,质疑的环节,还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提出以后呢,就把问题鼓掌之高搁,就把问题放在那里了。但是毕竟,我们在进行着观念的转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第三方面,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我们的孩子触类旁通的学。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他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正所谓“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还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等等等等。那么我们在这些观摩活动中也非常欣喜的感受到了像《滴水穿石》等更多的课例,都在关注着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形成。虽然有时是点滴的,有时还不太完善,但是我们欣喜的感受到他的变化。那么其中,《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呢,概括课文指导内容的方法指导的非常扎实,非常的到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方面,推进的几点建议。建议一,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进一步探索;建议三,教会学习的角度和力度要进一步加强。
先说第一建议,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那么我们来看,这次研讨活动的16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清晰入目。但是本次会议上,我们还是看到了这样的现象。现象一:低年级年段目标,重在识字写字,但发现用在指导实际字形上的时间,普遍偏少。中高年段,让学生动手练笔的设计的并不多见,只有《天鹅的故事》《桥》《巨人的花园》等几个课例。那么还看到有的教学设计课时的容量过小。现象二:有的教师,语言呢,依旧过于强势,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展示,难以引领学生静心的品读,自主的学习。现象三:串讲串问,逐句分析,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还在不停追问现象,依然存在。那么我们看到课堂上有的老师在不停的提问、追问,板书、板绘,范读、领读,在学生间往返的穿梭,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就像《盗梦空间》里的“盗梦者”一样,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在左右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多元的理解,个性化的表达,无从谈起。
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已经知晓了学段目标,而对于具体的目标,特别是语言训练目标,目前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人文性。然而,构建语言训练目标序列,确确实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老师们,它有设计语文整体的,有设计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并要按照一定的序列展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因而呢,目标体系的形成绝不能一蹶而就,是我们更长的时间内需要研究的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的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
建议三,教会学习的转向力度和角度要进一步加强,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是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超越。我们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期待实现华丽的转身。因此,鼓励创新成为本次研讨的核心关注点。那么为了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羁绊,今年教学观摩活动将用否定“内容分析式”教学的方式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顽固的魔障,但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赛课等客观原因,我们本次的转身,还处在犹豫中尝试,尝试中徘徊的状态,未能有大胆的突破。
一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们的赵教授,我们的赵教授将从一个阅读比较的这种视角,比较怎么样阅读这样的视角来谈他的一些观点,我想呢,会给我们更进一步的创新,带来很多的启示,一定会的。
那么最后呢,我想呢,作为参会的代表,送上我一份感谢和一份祝愿吧。首先是感谢我们的出课教师,感谢为大家贡献的独具特色的课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为九一年的参赛选手,我想说,参与这种活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一节课的磨砺中,去获得成长的营养,前行的方向,并让这段历程成为价值人生的宝贵财富。感谢小语会,感谢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明确方向,分享交流的机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我们这群有着执着教育信念和追求的同路人,一定会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完美的统一。
最后真诚的感谢大会给与我这个大家分享交流心得的机会,谢谢。
第二篇: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有感
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有感
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津举行,今天是第二天,有幸观摩了八届大赛课,受益非浅。
引入意义深刻:
1、天津是周恩来总理读过书的地方,他有一句名言:为中华的崛
起而读书!……
2、佛罗伦萨之谜引入托里拆利试验(托里拆利是伽利略的学
生)……
3、盲人残奥会主题曲及其独白……意义更深刻
4、魔术水壶(良心壶):利用两种液体,两个小孔……
自制教具突破难点:
1、自制水透镜:通过注水和抽水改变水透镜的弯曲程度从而改变
了水透镜的焦距。
2、自制弹簧秤测力计:用泡沫可以保持最大刻度,解决了测大气压力时,瞬间读数时不准确的弊病。
3、自制抽水机:利用针管自制
亮点回顾:
1、自拍试验过程解决不宜课上演示的实验。
2、自带相机,当场拍下学生实验当堂展示,具有说服力。
3、利用覆杯实验拓展托里拆利试验。
4、利用塑料袋收集浸在液体里物体排开的液体,用弹簧秤称出排开液体的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相比,就能轻而易举的得出浮力等于物理
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
从这几节课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位教师不仅是在用心来授课,更是用脑来教课,每一节课都倾注了老师很大的心血。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精心的准备,用心的思索,耐心的讲解,达到会心的微笑。每一
节课都有一定的实效性。
第三篇:2015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活动方案
成都市锦里小学
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活动方案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根据我校传统,在2015-2016学年上期开展“锦里小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活动。
一、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周友芳
副组长:吴天秀 杜茂盛
二、评课小组成员名单
校内评委:程燕、周友芳、吴天秀、杜茂盛、颜军、张鸣、颜莉、张晓彤、张利华、李毅、刘莉、李雪、程仲丘(13人)
外聘评委:武侯区教科院教研员李国惊、邱莹、范翔、苏燕(4人)
三、参赛教师: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赛课(共17人)
语文: 黄永陈
晏科
徐晓莉
康勤
丁睿
程新白
薛映奕
范新
詹妍婷 周燚培 刘静雅(11人)数学: 邱婷 罗文静 徐婷(3人)体育: 陈洁 黎爽(2人)英语:陈玲(1人)备注:
1.王彧、谢宁因在特教中心支教,张萌因休长期病假不参加本次赛课。
2.邓禹(体)、夏伟凯(体)、杨简玲(数)、熊彩宏(音)因到本校工作不足一年,拟于第13周(周二、周四上午)上全校汇报课。
四、活动时间:
1、第12周星期一 —— 星期五(11月16日—11月20日)
2、每天3节课,上午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五、参赛方式
1.11月4日抽签决定参赛顺序。(体育周一2节,数学周五3节,语文周一1节,周二、周三、周四各3节,陈玲、黄永陈因特殊原因安排在第十三周三和周四)
2.11月5日公示安排表及评课标准。
六、参赛要求
1.每位参赛教师要认真准备,深钻教材,深入分析学情,运用课改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呈现我校开放式教学理念。教学中力求创新,落脚实效,展示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课前将教学设计一式5份交教导处,课后一周内交反思表。无反思不参与评奖。
七、评奖办法
按全校参赛人数的3:5:9评出校级一、二、三等奖。如有特别出彩的课例,经全体评委合议,可增设一个特等奖。
八、听课要求
1.每位评委至少听课10节以上,并涵盖所有参赛学科。将评价意见较详细地记录在评价表上,为后期等级评定提供可靠依据。
2.所有教师要听完本教研组的课,鼓励多听。听课时要提前到场,中途不随意进出,不随意交谈,尊重参赛教师的课堂。
3.听课教师要在自己的听课本上写出1+1评价意见(一个亮点、一个建议),评价意见中肯。大赛结束后,各教研组检查听课,听课数量和评价意见将作为重点检查内容。
成都市锦里小学
2015年11月
第四篇: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部分专家重要讲话摘录
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部分专家重要讲话摘录
杨屹校长评课摘录:(第一会场)
问题的提出:
本次研讨会我们研讨的主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为什么提出这种主题呢?我的思考有二。一个是依据我们多年来小语会的研究进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和梳理一下,从刚刚课改的02年,我们研讨怎样转变先进的课程理念,进而我们又探讨怎样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然而我们更多的关注语文的本质特点,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再一点,我们是在突显出语文特性的基础上,不断的优化它。到了今天,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从关注“怎样教”转变为关注我们的孩子“怎么学”。因此呢,我觉着我们每次的这种教学研讨活动,都是围绕着我们面临的热点、难点、困惑点等问题,以任务作为驱动,以课例作为载体,我们一起来交流、研讨,反思、总结。因而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必将成为推进我们小学语文改革进程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我们还应该从时代背景中去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只有跳出我们的学科,站在一种时代的背景下,站在时代对教育需求的这种前提下,我们才会更加高屋建瓴的去审视我们现代所研究的这个命题。当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从人力资源的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这种进程中,在信息化高速这种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再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他是不是能够学得过来?他现在要面对明天的日益激励的竞争,他更需要的是什么,我想他更需要的一定是他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他不竭的动力。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说,当我们研究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一命题时,我认为这个命题,对于小语人而言,它更高屋建瓴,更审时度势。因为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已经成为人类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素质。
课例启示:
学会知识,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先来关注学什么?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生命活动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孩子是在认知,是在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它还是我们师生互动的一种生命的展示的过程。那么一个个四十分钟是孩子们的生命的活动的进程,生命无价,童年只有一个。我们不能用孩子有限的童年时光,用获取增长知识,技能的黄金时光去交换低效、低质的课堂。这个天平平吗?这个交换等值吗?我们应该从孩子的生命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孩子到底应该在四十分钟学习什么?他应该学需知,学未知。学需知,就是学习他应该学到的东西,学什么,就按照我们的课程标准,来落实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在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高效的达成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应该引起我们广泛关注的,来关注我们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质量。课时目标确定了,最后达成了吗?我们检测一下,关注一下,课程目标是高效完成的吗?第二方面,学孩子没有知道,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最近的发展区,用我们最宝贵的这一个个四十分钟,用在解决孩子的学习的困惑点上,学习的难点上。从认知学的角度,教学设计,它分上限设计和下限设计,下限设计的教学是,如果我们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定向给孩子已经成熟的一些认知水平的,在孩子没有发展的区域进行教学设计,那么你的教学设计,设计得再巧妙,你的特点再得当,也只能属于下限的教学。我们来看这次研讨活动《石榴》一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一方面,她关注了学情,给予学生的预习的起点,理解的起点,在这儿点拨提升,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示。
我们再来关注怎样学。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
先说扎扎实实的学。我们这一次的研讨活动普遍感受到,在课堂间我们孩子的读书时间更充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前几届的观摩活动,我们感觉到前进了几步。我们让孩子能有这种安静的时间潜心的阅读,如《匆匆》等许多的课例,出现了连续3到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
间让学生在静心的读,安静想,拿着笔,这种批阅式的批注显然增加了阅读理解的程度,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具有深刻性。我们也非常欣喜的看到,诸如《活见鬼》《钓鱼的启示》《蜀鄙之僧》《送元二使安西》《愧香五月》等课例展示了或整体,或局部,学生从不会到清楚,从不懂到明白的这个一个发展的过程。《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更是将讲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读悟给合。都给了一些非常好的启示,给了我们非常深的印象。通过这些课例我们感受到我们的课在展示认知的过程,在体现学习的规律。
情绪盎然的学。在课堂上我们只看到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不断变换着的一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确确实实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要培养学生持久的,稳定的阅读兴趣,还需要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仅仅对于手段和方法感兴趣,这是尤为重要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他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那些他想知道又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经常玩电脑游戏,那么为什么这种电子游戏,对孩子有那么多的吸引力,我们来看,电子游戏也有失败啊,他也有闯关失败的时候,他为什么那么的痴迷,那么的乐而往返呢?那么那就是游戏他具有未知性以及挑战性。所以说在这种课堂下,在这种观摩活动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课例,比如说,《称赞》《老人与海鸥》《杨氏之子》等等,去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去引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的欲望,都觉得非常好。尽管有的质疑的环节,还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提出以后,就把问题束之高阁,就把问题放在那里了。但是毕竟,我们在进行着观念的转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第三方面,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我们的孩子触类旁通的学。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他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正所谓“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还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等等等等。我们在这些观摩课中也非常欣喜的感受到了像《滴水穿石》等更多的课例,都在关注着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形成。虽然有时是点滴的,有时还不太完善,但是我们欣喜的感受到他的变化。《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呢,概括课文指导内容的方法指导的非常扎实,非常的到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推进的几点建议。建议一,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进一步探索;建议三,教会学习的角度和力度要进一步加强。
先说第一建议,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这次研讨活动的16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但是本次会议上,我们还是看到了这样的现象。现象一:低年级年段目标,重在识字写字,但发现用在指导实际字形上的时间,普遍偏少。中高年段,让学生动手练笔的设计的并不多见,只有《天鹅的故事》《桥》《巨人的花园》等几个课例。还看到有的教学设计课时的容量过小。现象二:有的教师语言依旧过于强势,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展示,难以引领学生静心的品读,自主的学习。现象三:串讲串问,逐句分析,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还在不停追问现象,依然存在。我们看到课堂上有的老师在不停的提问、追问,板书、板绘,范读、领读,在学生间往返的穿梭,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就像《盗梦空间》里的“盗梦者”一样,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在左右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多元的理解,个性化的表达,无从谈起。
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已经知晓了学段目标,而对于具体的目标,特别是语言训练目标,目前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人文性。然而,构建语言训练目标序列,确确实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老师们,它有设计语文整体的,有设计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并要按照一定的序列展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因而呢,目标体系的形成绝不能一触而就,是我们更长的时间内需要研究的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的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
建议三,教会学习的转向力度和角度要进一步加强,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是从教学观
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超越。我们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期待实现华丽的转身。因此,鼓励创新成为本次研讨的核心关注点。那么为了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羁绊,今年教学观摩活动将用否定“内容分析式”教学的方式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顽固的魔障,但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赛课等客观原因,我们本次的转身,还处在犹豫中尝试,尝试中徘徊的状态,未能有大胆的突破。
李明新校长评课摘录(第二会场)
听了17节课,我们有个总的认识是这些课在努力地体现今年七月中旬在大连召开的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的精神。在这个会议上,崔峦老师提出了“一个转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点评课标准”。“一个转向”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一个中心”是指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要着重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四点评课标准”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当然,我刚才说17节课在努力体现会议的精神。“努力体现”这四个字实际是表明了这17节课在追求或研究的方向,是方向问题,但在实际的呈现过程中到底对这些精神体现的成效如何,那将是研究的深度问题。应该说细致的探究,许多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认识都值得从理论到实践值得探讨,包括我们一会要公布的特等奖的课都有再研究的必要和再研究的价值。
综合专家和评委的意见,我们认为17节课体现了可以用以下3句话来概括。这三句话是第一“实现一个走向”,第二:“增强四种意识”,第三:“体现观点关注”。
第一点就是“实现一个走向”这个走向就是指17节课在走向真实的课堂生活。大家知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积极性是相当高的。我们在进行不断地多方面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对新课改的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因为种种其他的干扰,我们的一些课堂出现了非真实课堂生活的倾向。17节课在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鲜明的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在去除浮华,追求生动而又扎实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生生真实交往的空间。在这17节课的实践过程中力避弄虚作假。当然我们也实事求是的说,之所以能够引导我们的课堂走向真实的课堂的生活是与我们大赛近几届在组织的导向有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减少了老师和学生的过多接触,甚至现在我们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都是老师当场来见学生十分钟。更过的课堂设计是从初读课文或第一课时开始的。当然实事求是地讲,从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来讲。这种做法是值得研究的,但为了公平这些做法就失去了一些科学性。比如说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和学生接触,那对老师的教学功底是严峻的考验。他必须用这么短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他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的调整教学进程。因而我们说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备课中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过程中,其中备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这一次的大赛中我们看到,在老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在老师整个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弄虚作假的问题得到了纠正。尤其是那种追求观赏性,在老师面前和在学生面前表演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17节课大家应该实事求是地讲,这些老师无论从他们的教态,还是从他们的语言;无论从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还是自己对教案的调整都在回归一种自然。当然这种回归还不够,这种不够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从现场来考虑,也要理解这些参赛的老师。比如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有的老师声音太大了慷慨激昂过度了,甚至认为这个课堂上朗读多了,默读少了等等。在听课的过程中,坐在前排的评委和老师认为听有的课啊,这个课有的时候听得累,有的时候听得堵,有的时候听得闹。有的同志讲是不是离扩音器近了,所以挪个位置后来发现不是扩音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课堂老师的语调过高了,使得课堂太噪。反过来想可能这个老师有实际的想法,在这样一个这么大的体育馆四千多人听课,有的老师考虑自己的声音小了不能让距离主席台远的老师听课,甚至有的时候课堂上学生一安静无声了,我们底下的老师就有声了。因此我们评价一堂课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但是总之我们感到真实的课堂正在回归。只有有了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课堂上学
生该出错的,就应该让他出错,这个很正常。我想如果没有真实这两个字做保障,我们课程改革就无效,我们今天的研讨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方面我们认为体现了四种意识的增强。第一种意识:就是增强了学段意识。在17节课程改变了或者说是纠正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高段教学低化或低段教学高化的问题。低年级的课像《数星星的孩子》,像我们今天听到的课啊,《小猴子的脸红了》这些课,他们应该说都很鲜明地体现了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重点,真正是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巩固字词。中年级的课突出了句,词句和段的教学。高年级的课,像《伯牙绝弦》等等突出了篇章教学的要求。在这里应该说老师在设计上,无论是对篇章,知识的点拨,详略得当的问题,主次的问题或者说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训练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关注。17节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从朗读训练到默读训练,从精读教学到略读教学,从白话文教学到文言文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层次和坡度。所以这一次学段的意识,较之以往的大赛应该说体现得比较好。第二增强了目标的意识。有的专家认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不无道理的。那目标意识的增强在这些课当中,我以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体现在老师备课中在推敲目标力图明确,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老师手上有资料的话可以翻一翻,更多的课他们在教学目标中,比如学习那几个词语,学习到什么程度;阅读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这种确定也不再笼统,而是非常明确地写出。其二目标的制定紧紧地扣住了学段。牢牢地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第三就是目标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中都很强。大家可以感到,这些老师在努力地去除那些无用的低效的环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意图牢牢地围绕着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老师,特别是今天我们在一线的许多老师仍然存在的备课中先备教学过程,后备教学目标的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备一节课先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但是更多的老师尤其是一线的老师追求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过程,备完过程之后回过头来再想我这节课教什么?这个备课的方式是错误的。而且会造成目标和过程两张皮的问题。在目标意识增强这一方面,我认为目标意识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17节课我认为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当然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上还有待研究。第三方面就是增强了方法意识。谈到语文学习方法意识的增强,我们认为这17节课体现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这是教会学习的体现。也就是崔峦老师曾经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比喻“实现了美丽的转身”。现在正实现转身,美丽不美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从这些课来讲,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所负载的任务是多元的。但其中语文本体的任务是核心。因而涉及语文本体教学任务当中,语文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像阅读方法就是语文方法中的重要内容。这17节课或强或弱,或有意识或无意识都在体现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像《自然之道》,像今天新疆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在概括内容方面,他们都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指导方法的意识,就是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像我们阅读教学中体现抓人物的言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像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理解文章的方法。因为有些文章不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在理解文章是很难深入。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本的方法。像通过多种方法的诵读来理解古文的方法。甚至教给学生如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方法,应该说都体现了很好的教给学生语文方法的意识。第四就是增强了读写意识。大家看到17节课中,没有读和写,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尤其大家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17节真正没有在课堂上做读写结合的,不说读和写分开,有读也有写,写字也有写,但是真正围绕文本进行拓展,进行读和写结合,这样的课堂,17节课中80%的课中都这样做。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总之,这些课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这一点是给我们在座的老师鲜明的感受。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我认为不是坏事情,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甚至我可以说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是七月中旬大连会议精神的某种体现。所以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的意
识是增强了。
第三点成绩:体现了三个关注。第一体现了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堂课学习情境对于调动学生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重要作用。在这些课过程中大家感受到像《伯牙绝弦》,像《中彩那天》等,他们都可以说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也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可能是老师语言的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因而课堂,许多课堂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场面,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和朗读也赢得了我们在座老师的鼓励的掌声。第二点是体现了关注字词教学的落实。曾经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曾经忽视了字词教学的落实。那么在这一次的大赛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所有的课都没有忽视字词的教学,都不是说抛开字词教学来进行阅读教学的。特别是低中年级的课,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老师对于重点词语的教学,对有些生字音形意方面的教学力求扎实到位。当然体现的程度也不一样。我们看到像今天天津课堂上对于生字的书写和其他的一些低年级对生字的书写关注的方法和程度也不一样。当然这些关注的程度要看你教哪一个年级,要看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第三点关注就是关注师生情感的融洽。无论在开课前,还是在课堂过程中,我们说每一个老师都在努力地建构一个民主的,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的氛围更轻松,更自由,让每一个孩子更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正是这样,使得我们17节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当然作为这次的比赛,我们更主要的是肩负研讨的任务。下面我有重点的就17节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下面谈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我把问题和建议连在一起。
第一方面:教什么的问题仍然是需要首要研究的问题。到底评价一堂课,一堂语文课的优劣他的标准如何测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当然有一定的共性。我评价一堂课先要清楚这堂课在教什么。只有先确定了教什么才能很好地去深入研究怎么教。这是老师课程意识增强的一个体现。教什么他往往体现在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准确。他往往体现在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宜,是不是适度。我们也看到17节课,当中有的课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比较多,比较杂。给我们一些在座老师的感觉就是在赶三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赶紧往下赶,因为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这样就使得你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无法落实。其实一篇课文的精读课的教学可能两课时三课时。我们在战略上就应该先做好布局,我总的目标有多少,在总的目标的前提下,我第一课时的目标完成哪些目标,完成到哪些程度,我为了完成这个我应该组织怎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怎样的教学活动。这样合理地来安排使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容量上让人觉得合适。因为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能力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就不是知不知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能不能的问题。他有的时候需要深入进去,需要进行扎实训练。当然我们也能理解有些老师为了体现一课书完整的教学思路,但是我们毕竟要去实际出发,我们要回归教学的本真。因此我们说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要研究确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线清,点明”,而不至于蜻蜓点水,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就是面面不到。我们仍然要提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来实现一课书的完整目标。第二方面教学设计上要把课文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学习主体等等统整考虑。我们在座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可以从一个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但是一到了课堂当中,我们不能用一个理论而是综合多种理论来实现我们的课堂教学。那么到底怎么样才把教学设计做好,这就需要我们来统整各个方面的因素。我点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初读设计的雷同,这个是鲜明地反映出来。初读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前半段,基本上是一致。怎么读,怎么来进行生字方面的检查,然后怎么往下的推进雷同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吗?第二读写结合应该说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因为这一次的读写结合不是部分课堂,17节课绝大多数都在读写结合,说明大家有这个意识了。我刚才说意识增强是增强了,但是不是说随随便便的找一个点进行读写结合。读写结合需要
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说你读写点是不是恰当?你读写结合给的时间是不是合理?你读写结合之后这个成果是不是作为一个资源进行运用?学生写了一段话,学生之间有没有交流?老师有没有评价,能不能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个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给你们一点时间写一写,随便给两句话。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你读写结合的这个点是不是有必要,是不是合理都值得再研究。我们总体上感到17节课的读写结合非常成功的不多。第三小点,像有些课没有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来进行设计。只能是在教学中期待寻找适合教案的学生,而不是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当然我们辩证来说,客观来讲,因为有些老师这种借班上课时间很短。他原来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原来那个地区的学生来设计。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借班上课或者说这种大赛,老师他们站在这,他们期待的这个班,是怎样的班呢?应该是这个班的能力水平和他的教学设计的起点相当。这个课是教学得比较有价值。所以这个我们研究,怎么才能贴近学生?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的调控,可以通过课堂临时方案的驾驭来体现。第四小点文体特点与阅读方式和情感基调有的出现了不一致的问题。比如拿朗读,有些课文可以慷慨激昂,有些课文可能是适应于思考,就是说低沉的或者说是沉思,不适于发出声音那样去朗读。文本的特点要和阅读的方式一致起来。第五小点就是有忽视整体把握课文的倾向。重局部忽视整体的把握。我们看17节课当中,有些课在初读之后没有很好地感知整体,没有对整体一个清楚地感知就马上往下走了。甚至是把自己老师要教的那一部分内容拿出来,这样重局部而忽视整体。大家知道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在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是有很好的经验,希望大家引起重视。第六小点,就是许多环节还值得深入地推敲使得精湛。比如我们可以问一问有些环节能不能取消他,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能不能合并。所以这些都体现到我们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
第三方面也就是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还有待提高。这是我们对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尽管大连的会议指出了,我们这次评课的重点就是看创新,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在课堂上使大家眼前一亮的课不多。我们说教会阅读这个课题涉及到的命题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多的。比如如何认识文本,如何认识阅读,如何认识不同文体的阅读方式,如何认识儿童的阅读过程,如何对教材的取舍,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都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新的突破。像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有些的课文很长,在一节课里,我们又要初读,又要精读,深读。我们怎么进行取舍,这也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里有一个新的认识。
最后第四方面就是教师的强势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第一在朗读教学,老师强势。非得指导读到跟那播音员的水平,朗诵家的水平,我们认为不恰当,不合理。第二教学中老师牵的痕迹比较重,因为为了要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有的专家风趣地说这一堂课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我觉得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所以感悟不到老师感悟到的,就频频问,问一个两个问到第五个终于问出来。第三个小点老师爱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让学生接出自己心中那词。这种语言训练,这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我们认为是要纠正。应该是你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孩子通过自己的思维说一段话,说一连贯的话。而不是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这种倾向要纠正。第四小点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上。这一次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比较多,生生互动,小组的交流明显减少,值得大家引起重视和思考。
第五篇: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最后一头战象》课堂实录(北京 张 龙)
教材简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神秘的动物世界,感人的一段故事!
嘎羧,抗日战争后唯一幸存的战象,26载的岁月催它年迈,知道自己大限已近,它重披当年的战鞍,告别村寨,来到昔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象冢,自掘坟墓,庄严地将自己埋葬课文以嘎羧行为为线索,语言细腻传神,场面生动感人,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层次清晰,是沈石溪动物小说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篇课文近2000字,学生阅读时,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动物内心世界,感悟动物情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文本特点和学情,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落实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要求
2.从整体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3.抓重点情节开展学习活动,重视体验和感悟,发挥朗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长文短教
4.注重课内外结合,进行拓展阅读,初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练习抓住主要情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体会作者通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战象嘎羧的情怀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板块一)
1.导入: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2.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3.提炼主要情节,教师板书
4.依据主要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5.总结:抓住主要情节来概括主要内容是一种好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文本特点,抓主要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板块二)
1.交代任务: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感动的情节,画出感动的语句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第一部分:学习“重披象鞍”
(1)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读出画面
自己读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读出你想象到的画面
(3)指导读出情感
(4)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动作、神态)
(5)小结:学习这段话,我们知道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读出画面,读出情感,体会写法,体现对读法、学法、写法的指导】
第二部分:学习“再回战场”
(1)聚焦语句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2)发现写法,读出情感
第一个画面大象用它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它的情感,这段话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指导读出情感
(3)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出示两段话:老师读:“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
学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激发情感
配乐朗读
(4)小结:同学们,26个春秋,9000多个日日夜夜,再次回到战场嘎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让我们心潮激荡
【设计意图:想象画面,营造情境,品味细节,感悟战象形象】
第三部分:略读“光荣归去”
(1)聚焦语句
“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2)朗读出情感
(三)回顾文章整体,总结写作方法(板块三)
1.出示三段话
(1)体会精神
嘎羧逝去了,但我相信它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壮举会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中,它留下的是什么呢?
(2)发现写作方法
2.小结: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设计意图:回归整体,感悟战象精神,发现本篇动物小说的特点】
(四)拓展课外阅读,体会表达特点(板块四)
1.教师出示作者的话:“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涤荡灵魂”
2.拓展阅读《斑羚飞渡》重点情节
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3.像这样的形象他还刻画了很多,如:《红奶羊》中机智的红奶羊茜露儿、《第七只猎狗》中舍身救主的猎狗赤利等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感受动物的美好情感,高尚情怀
4.布置作业:
(1)把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整理在笔记本上
(2)阅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设计意图:在“段落阅读”(板块二)、“整体回顾”(板块三)的基础上,课内外结合,层层深入体会作者“通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写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五、板书设计
重披象鞍
最后一头战象
再回战场
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忠诚)
光荣归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学习作者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3.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动物小说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二)复述课文
1.按照课文的主要情节,练习复述课文
2.汇报,教师评价、指导
(三)仿写片段
1.出示7、14、22、23自然段重点语句,朗读,体会写法
2.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的内心情感,进行仿写
3.小组交流
4.汇报,教师指导
(四)拓展阅读
阅读《一对白天鹅》,进一步体会动物小说的特点
(五)作业
1.阅读沈石溪作品《第七条猎狗》等其它作品
2.推荐阅读世界动物小说之父——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等作品
《最后一头战象》课堂实录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
张龙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我特别高兴,咱们一会做儿个小游戏,边做游戏边练一练旁边的麦克风,拿它的时候一定要拿稳了,不要把它摔倒地下,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我把这个麦克风给谁保管呢?来,你来(交给一名学生)
投影出示成龙眼部图片
师:猜猜他是谁?
生:成龙
师:都谁认识成龙?(众生举手)
投影出示自画像
师:都谁认识他呀?(指自己的照片)
生:是张龙老师
师:你从哪知道他就是张龙?
生:因为我看他跟您长的一模一样
师:他很善于观察,你怎么一看到他就知道我是张龙了呢?
生: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师:都谁想更多的了解张老师(都想)那我来说几句话,你来做一下判断,第一句话,我今年40岁
生1:我看老师比较年轻,看您像30岁
师:他是通过观察我得到的答案还有不同的答案吗?
生2:老师我从你的外貌上看,你根本不是40多岁,40多岁是一脸皱纹的脸
师:他观察的还挺细致,你还想说,你来
生3:我觉得你既像40岁又不像40岁的人,因为您说话很有内涵
师:你知道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为什么为你鼓掌吗?你很有智慧,回答问题都是辨证着来看下一个问题,我是来自银川实验小学的张老师?做一下判断
生1:您不是我们学校的老师
师:他是通过平时观察和判断得出的结论
生2:我也从来没有见过您
师: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
生3:因为你的大屏幕上打着你是北京芳草地老师,还有我们的老师跟我们说您是来自北京的老师,所以说您不是我们学校的老师
师:他是通过大屏幕观察到的,还有他们的班主任告诉他的,同学们我确实是来自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想了解我们的学校吗?
生:想
师:我们学校有4500个学生有800多名外国孩子,分别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小小联合国如果大家到北京去游玩,一定不要忘了到我们学校,到我们学校找谁呀?
生齐:张老师
师:找你们的大朋友我,我会热情地款待大家我还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同意吗?
生齐:不同意
生1:因为张老师都这么大的人了,再看动画片,感觉有点幼稚
师:这是他的想法,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2:我觉得现在大人也看动画片
师:这是他的想法,其他同学呢?
生3:我同意,因为我觉得老师需要和孩子们沟通,跟我们孩子的心里应该是一样的,应该很爱看动画片
师:你看,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学们,其实我特别喜欢看动画片,因为动画片当中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丰富的想象,还能给人以启迪,多好啊!我不仅喜欢看动画片,我还还特别喜欢看书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理由?你来说
生:因为张老师是个仪表才才的人,所以我认为他肯定是一个好老师,所以老师特别爱看书
师:老师纠正一下,是仪表堂堂,你再说一遍
生:我认为张龙老师是一个仪表堂堂的人,他对学生很好,所以特别爱看书
师:我真高兴,同学们猜猜我爱看什么书呀?你说
生1:文史知识
师:文史,可以博古论今,还有吗?你说
生2:历史知识
生3:地理知识
师:地理知识,为了走遍世界,环游全球,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我特别爱看北大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儿童小说,读过吗?
生齐:读过
师:都读过他的哪些作品啊,你说
生:《草房子》
师:《草房子》,你知道它里面有什么主人公吗?
生:有桑桑
师:真好,顽皮的桑桑,还有执著的秦奶奶,还有文静芷月姑娘,都令我们心驰神往好,我除了喜欢看书,我还特别喜欢养小动物,猜猜,我喜欢哪种小动物?来话筒递给他
生1:我觉得应该是狗
师:还有不同意见嘛?
生2:我觉得老师可能会喜欢养小松鼠,因为我觉得老师非常和蔼可亲,跟它非常相似
师:这好像不太合适,相处得很融洽,是不是? 好,看看这个小动物是什么?猜猜你说(动物身上的一部分图片)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小兔子,因为只有小兔子才有这么温顺的眼神
师:这是眼神么?这分明是一个小铃铛啊好,接着往下看,再猜
生:我觉得就是只狗
师:狗,再看
生齐:猫(笑)
师:猜猜它想什么呢?
生1:我认为它在想明天吃什么?
师:明天我要吃上什么美味呀?还有吗?
生2:今天晚上主人会不会给我喝上牛奶?
师:嗯,猫也是很爱喝牛奶你说
生3:今天的阳光真好,真灿烂
师:赶紧出来晒晒太阳吧同学们是啊,动物也是有感情的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一头大象的内心世界 上课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1943年,日寇侵略我国云南边陲,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被称之为“战象”战斗结束后,我方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活着,它就是“最后一头战象”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你们在笔记本上写,老师在黑板上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师:同学们,作为高年级的同学我们应该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好多同学都已经记完了,课前大家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请大家快速看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学生浏览课文,完成老师提出来的问题)
师:我看有的同学看书的速度很快,已经看到最后一页了,如果看完的同学你们可以小声地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1分钟后)谁来说一说?
生1:这是由沈石溪写的一篇动物的小说,这篇课文记载了日寇和西双版纳特种部队战象打的一场恶战,战后还发现了一头流血喘息的公象,人们在旁边救住了它,这头象的名字叫嘎羧,它25年过去了,它还不忘昔日在战场上,最后走到江畔找到了自己的战友,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情感
师:我要表扬这位同学勇气可佳,而且他概括的内容也比较全面,如果语言再简练一些就更好了谁再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到,便再次佩戴象鞍跑到打洛江边缅怀往事,最后在与埋藏战友的百象冢刨开一个土坑,庄严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师:说得真好,你看他的说语言就比较简练,而且内容也比较全面,如果再流畅些就更好了同学们,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又是小说,我们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没关系,我们想想办法,刚才这两位同学在说的过程当中都提到了一些主要的情节,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其中的一个情节?谁来试一试
生:我要说嘎羧重披战甲来到了打落江畔与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友一起同眠
师:他说了三个情节,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情节,他说嘎羧重披战甲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同学们战甲是保护身体的盔甲,而嘎羧披的是什么呢?
生:嘎羧佩戴的是象鞍,可以说它是重披象鞍
师:真好,我们就用他所说的这个词语(板书:重披象鞍)我看谁和老师一起在书写这个情节呢?同学们你们看,一个“重”字,就把26年前和26年后的事联系起来了,语言多准确呀那其它的情节呢,刚才他还说了回到打洛江畔,这个情节你能像这样概括一下吗?
生:应该是“再回战场”
师:你为什么要用“再”字
生:因为它已经第二次回到战场
师:多好啊,用词也特别的准确最后一个情节谁来说,在它临终前它最后做的事,来,你说
生:它光荣归去
师:这位同学他别会概括,他读懂了嘎羧的行为,光荣归去我们就用他所说的这个词语(板书:光荣归去)同学们,我们再来看,这三个情节是嘎羧在临终前所做的事,那它在26年前战斗结束之后幸存下来这个情节,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来,这位同学
生1:英雄垂暮
师:你看他之前做了充分的预习,那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来,你说
生2:九死一生
师:在战斗结束后,嘎羧幸存下来这个情节,我们能不能这样来概括呢?战后——
生:战后幸存
师:真好,我们就用她所说的“战后幸存”(板书:战后幸存)同学们你们看,这么长的课文经过我们的思考、概括,就提炼出了这四个主要的情节,值得积累下来吗?
生:值得
师:我看咱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把这四个词语抄写在笔记本上了,真会学习!同学们,如果你写完了,可以头脑把这四个情节联系起来,用简练的语言再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先自己练一练,动口就是动脑(生说)
师:谁来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战争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头战象嘎羧,26年后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再次佩戴象鞍来到曾经和战友奋战的战场,最后光荣的将自己掩埋的事
师:你看,这次说的内容更加的全面了,语言也更简练了,多好啊!同学们这篇文章是长课文,又是小说,我们今后在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抓住主要情节或事件用简练的语言来进行概括我们再来看,这四个情节,这篇课文主要写26年前还是26年后所做的事呢?你来说
生:26年后的事
师:你们看,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词语,每个词语背后都展现着生动的画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最打动你的情节,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
(学生默读,边画边思考,师巡视)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画完了,画完了你可以小声地读一读你所画的语句
师:好了,谁来说说“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哪儿令你感动你来说
生:我找到了这句,“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同学们,都谁画的是这部分内容阿?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投影出示: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大部分同学画的是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嘎羧和象鞍分别多久了?
生齐:26年
师:26年再一次相见,文中用到了一个词语那就是——
生齐:久别重逢
师:让嘎羧念念不忘的这位老朋友什么样啊?课文在第几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第几自然段?
生齐:第九自然段
师:让我们都来默读一下这个段落让我们和嘎羧一起来看看这位老朋友吧
(生默读)
师:老朋友就在眼前,嘎羧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都自己试着读一读
师:谁来读
生:生读
师:读得很感动我们,但是这个词语念mó suō我们一起来念mó suō
生齐:摩挲
师:同学们,此时的嘎羧,是泪光闪闪阿,它会想——
生:它也许会想,老朋友终于见到你了
师:是的,它还会想——
生:它还会想,没想到过了26年,还是这个样子,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见到了我的战友 师:是啊,它忘不了它的战场,忘不了战友,更忘不了他那光辉的战斗岁月啊,带着这样情感,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谁再来读
生: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你已经走进了嘎羧的内心,同学们,嘎羧不会说话,它这丰富的情感我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你来说
生:我从泪光闪闪体会到嘎羧的深情,因为人才有泪光闪闪,而嘎羧也泪光闪闪
师:泪光闪闪是对嘎羧什么的描写?你说
生1:泪光闪闪是对嘎羧神态的描写
师:是啊,除了神态,还有什么也能让我们体会到这情感呢?你说
生2:从“久久”这个词语也可以,看出嘎羧对这个象鞍的情感
师:是啊,还有吗?除了神态还有什么?
生3:还有动作,“吹去上面的灰尘”
师:真好,就是通过这动作和它的神态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内心这丰富的情感你看作者的话并不多,寥寥数语便可传情同学们,那再回战场这部分又哪儿最让你感动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自己所画的句子“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好,都谁画的是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同学举手)我们都来看看这段话(投影出示上面学生说的那段话),同学们这段话又表达了嘎羧怎样的情感呢?你能把这种情感该大家读出来吗?自己练习
(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给大家读第一句话?来,你来读
生: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师:同学们,他这样读,让我们望到了这清波荡漾的江面,而嘎羧是凝望着,而且是久久凝望着呀!它都望到了什么呢?
生1:我觉得嘎羧可能忘到了26年前与战友奋勇杀敌,可能望到了曾经战友洒满鲜血的地方
师:望到了那刀光剑影的战场你来说
生2:他还望到了曾经的战友,他们曾经浴血拼搏的战场
师:是呀,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一幕又一幕,那这句话又该怎样读呢?谁来再试一试,我请你来读
生: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
师:真好,同学们,你看一句话就是一幅幅画面,蕴含着生动的情感啊!那接下来的语言当中又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谁接着往后读
生:读“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师:同学们,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你看“呕”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齐:破折号
师:破折号在这里面的作用是——
生:应该是声音的延续
师:声音的延续,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震耳欲聋的吼叫,许久„„ 生:齐读“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师:我们读出了声音的震耳欲聋,那么嘎羧它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此时的嘎羧是伫立在昔日的战场,发出了这样的吼叫——(播放吼叫声)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1:听到了当时日寇来侵占我们的土地它非常的憎恨
师:真好,听出了这种情感
生2:我听出了嘎羧对当时侵占我们土地的日寇的憎恨、仇恨
师:那种忿恨之情,它一定忘不了这样的一幕场景我们一起来读(出示: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的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生:齐读
师:想象着这样的场景,那第二句话又该怎样读呢?我再找一位同学来读,谁来读?
生:读“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师:此时的嘎羧已内心涌动着战斗激情,就像发起冲锋的战士一样焕发了青春的英姿,我们一起往后读这时„„
生:齐读
师: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样子,原文中有这样的介绍“嘎羧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滴滴嗒嗒地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的丝瓜”就是这样一头老象重回战场之后,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你来给大家读
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道:“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而此时的嘎羧,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同学们刚才我读的是一头老象,而你们读出的是——
生:一头仿佛年轻的战象
师:焕发了青春英姿的战象我读的是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张开眼睛的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生:我读的是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战象
师:奋勇杀敌的战象我读的是精神萎靡、即将辞世的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生1:我读的是英勇豪迈的战象
师:真好,你说——
生2:我读的是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的战象
师:奔赴战场的战象同学们,就把你们心目中这头英武豪迈、奔赴战场的战象读出来吧(音乐起)你们推荐一位同学
生:学生配乐朗读全段
师:同学们26个春秋过去了,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嘎羧再一次回到战场,依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也心潮激荡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和刚才那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谁来说一说?
生:写法上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抓住了动作和神态,不同之处是后面这一段还抓住了一点侧面描写
师:什么侧面描写阿?
生:比如说,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这一点又写出了嘎羧叫得呕——呕——这一段是多么激越悲壮,震耳欲聋
师:好,除了动作、神态,回到战场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样的描写?你说
生:这一段还有关于嘎羧的声音描写
师:是的,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神态、声音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内心的情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情感的变化,正是这变化,使得我们的情感起伏跌宕,使得我们的心灵受到冲击和震撼同学们,“光荣归去”这部分内容有没有让你感动的语句呢?谁来给大家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我找的是这句“土坑约有3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句写嘎羧凝望着天空,它仿佛期盼着和平
师:你读出了这段话背后的情感,课文向我们有这样的介绍说大象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每头象都能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回到祖祖辈辈留下的象冢,而嘎羧没有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嘎羧和其他公象奋勇杀敌,是村民们把嘎羧从鬼门关里拉了出来,嘎羧十分怀念和它浴血搏杀的战友,它要跟它们躺在一起,永远不忘这段历史,记住这些英勇杀敌的战象
师:好,和战友们在一起是它最大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嘎羧最后的生命历程吧一日做士兵,终身为战士,嘎羧26年后,忘不了它的象鞍你来给大家读读(音乐起)
生:配乐读“没想到没,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26年了,它也忘不了曾经和浴血搏杀的战场,谁给大家读读
生:配乐读“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呕——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同学们,最后嘎羧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嘎羧逝去了,它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静静地想,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1:它留给我们的是它的善良和忠诚
师:忠诚于战友的品质还有吗?你来说
生2:它留给我们的是和平,因为它和它的战友用生命保护了这片土地,用自己换回来了和平
师:它在祈祷和平阿!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对嘎羧的形象就理解到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了它忠诚于战友的这种情怀,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学习,对它的形象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动物,其实更是在写他内心的这份情感啊!难怪作者这样说(投影出示:“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沈石溪)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除了对嘎羧的形象有这样的认识外,那在写法上又怎样的收获呢?你来说
生:我们要注重人物的动作、情感和声音,还有神态
师:也就是说通过动作、神态和声音来表达情感,这正是动物小说的一大特点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生齐:沈石溪
师:如果我们想更深刻地了解这句话(指投影:“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沈石溪)的内涵,我们可以阅读他的这些作品《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红奶羊》、《虎女蒲公英》(投影出示)师:好了,我们再来整理一下笔记,我找一个同学的笔记看看他的笔记当中有题目,有主要的情节,还有表达的方法,还有留给我们的感受如果把主要内容写在上面就更好了好,我们看作业(投影出示作业),第一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做)第二项写出主要内容(必做)第三项,阅读沈石溪的作品,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人性的优点和生命的亮点好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1009/106953.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