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5篇)

时间:2019-05-13 03:4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

第一篇: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

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

董晓宇

我点评的关键词是:

一、语用,指向的是学科特征。第二个,让学,指向的是学本特征。只有把语用和让学二者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言语实践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发展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我们语文素养的核心。

首先,我从第一个大的方面,语用,指向学科特征,阐述一下本次赛课的两个优点,三个不足。第一个优点,坚守核心教学价值,聚焦关键教学目标。首先,针对一堂课,我们要明确确立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是课标中的年段要求和学生学情,它体现的是共同发展要求和学生真实发展水平的双重关注视野。在本次赛课中,确立目标比较准确的课,在中段,以渝中区的《扁鹊治病》为代表,评委组一致认为,这节课年段特征的把握准确,与中段课标要求: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老师紧扣初步把握的要求搭梯,把意思大致相同的内容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多次选择不理睬,从而让学生很好的进行了概括能力的训练,不越位很到位。再比如,这节课上,关注段的训练这个目标点的把握也相当准确。扁鹊是怎样解释清楚的,发现四个分句,每个分句怎么说的,合成段以后你又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词“能够、可以、还能、只能”进行段的表达技巧的训练。当然,潼南的课《女娲补天》抓主要内容、抓构段方式也比较好,江津的课、垫江的课中段年段特点的把握也较好,奉节的课抓总分段落,抓典型动作,评委组认为也比较好。接下来,说一下高段的年段特征和目标把握,在高段,我们看到,北碚的课找准学生的起点,摸清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做得很到位。老师问:你已经了解了哪些说明方法,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和好处。再比如,忠县的课《临死前的严监生》抓动作,中段也抓动作,高段也抓动作,高段的抓动作,忠县的课定位在抓相同动作中的细小的不一样,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于是就和中段有了明前的区别与提升。再比如,今天最后一节万州的课,领悟作者边叙述边议论的的表达方法,体会其好处也是高段的年段特征的彰显和要求。这是本次赛课在语用方面表现出的关于目标确定的第一个优点。

关于目标确定的第二个优点是:大胆取舍,凸显重点。我们都知道,课堂时间40分钟是个常数,贪多求全是教学的大忌讳。我重复一遍,贪多求全是教学的大忌讳。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们要牢牢的树立仅抓一两个关键目标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刨坑、攀岩、提升的意识,而千万不能贪多求全地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滑冰。取舍的目的是为了真正的突破难点,突出重点,集中兵力,让训练点脱手。说的再通俗一点,我们说要有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精准度来做大胆取舍。在这个方面。评委组认为,沙坪坝区的课品读语言,发现言语智慧,了解人物形象,目标的取舍和定位都比较好。巫溪的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原文中对于王熙凤的穿着打扮、外貌描写很有特色,但是老师把它大胆砍掉,砍掉的目的是为了让言语这个目标更为凸显,这是有勇气,有见识的。这是语用第一个大点当中的第一点教学目标。

第二点,我说一下关于文体意识。在本次赛课中,表现出了一种可贵的自觉,那就是凸显文体意识,明确不同文章体式的学习的重点和特点,让语文课的学科趣味更纯正,深入引领学生对文章体式做研究,对言语智慧做探究,这方面亮点纷呈。比如说,开县的课,抓住诗歌的文体特点——押韵,万州的课抓住希腊神话的特点,潼南的课抓住中国古典神话的特点,大足和渝中的课抓住寓言故事中“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秀山的课,抓住散文一定要领悟作者的感受这种特点,忠县的课抓住白话文体的特点。其中,做得很亮的是渝北的课,抓住小小说的特点,做的是味道十足。其中,还有北碚的课,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不仅关注说明方法,而且对于科普说明文的科学用语,整个设计抓住文体特征相当巧妙,获得评委组高度认可。我们认为,凸显文体意识这是语文教学深层次的努力,建议大家可以继续学习文章学,思考一下文章学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把渗透文体意识这点做得更亮,我们的语文课的趣味就更正。

接下来,我说三点不足。第一,关于语用方面,缺少系统观。对语用追求,由于缺乏系统的语用观,在本次赛课中带来了顾此失彼、忽左忽右、忽高忽低、以偏概全的情形,对语用的内涵、范畴,我们必须做清晰的界定。六大范畴

1、通过语言获取信息;

2、理解文意;

3、体会感情;

4、分析概括表达方法;

5、利用文本创设语境训练表达;

6、评价鉴赏。以前,我们并非没有关注语用,而是说,我们忽略了其中的第五点——利用文本创设语境进行训练表达。但是现在,我们有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就是我们认为语用就只关注第五点,因此带来的明显的问题是因为强调创设情境的迁移表达训练,我们就忽略了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或者说,语用的基础是理解。2011年版的新课标没有提出理解,但是提出了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理解,所以它不需要再写理解。但是本次赛课当中,我们看到,由于理解较肤浅,情感体验不到位,学生根本就没有感悟到语言的妙处,没有形成深入系统的语言文字的氛围就开始草草的去用。于是乎,有的课用得不伦不类,有的课用得似像非像,有的课甚至让语用成为了空中楼阁。我们要思考,从语言到语用这个中间需要什么作桥梁。因为强化语用,就为语用而语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这一点势必在课堂上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甚至于连从整体把握到局部突破再回归整体这些语文界达成共识的基本规律就因为要直奔语用而抛弃,这种现象值得警醒。

第二,缺少价值引领。语文教师在课堂这种正规的母语学习的环境中,应该有带领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过言语生活,语言要规范、典雅、得体,这个应该成为一个教师引领学生过言语生活的自觉追求:就是追求语言表达的规范、典雅、得体。我们在这次赛课中看到了这样的情形,把习用经典优美文章作品和生活中随意用语言的粗、俗、甚至粗俗视为当然,从典范的文学作品到生活化的实践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被教师有意无意中的忽略,缺少了价值引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第三点不足,就是我们作为教师,由于我们过于的强调教,因此我们已经搞忘了教是有限度的。当我们不明白教的限度的时候,我们的教师找到一个语用点之后就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挖尽、挖绝,力求清晰,力求明确,甚至力求把一些隐性的东西变成显性的呈现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能够想到教的限度在哪里,尤其是语文学科教的限度在哪里。我们都保持在可教与不可教、意会与言传、求甚解与不求甚解之间的张力。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是从第一个方面语用指向学科特征,我代表评委组总结了两大优点,提出了三点不足。

接下来说第二个大的方面,就是关于让学。让学,表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张扬学本立场。我从三个优点,两个不足来作评价。本次赛课,在学本立场方面有三个优点。

一、因为有了目标的大胆取舍和努力聚焦,留给了学生持续展开言语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学习的时空,这是学本立场的先决条件,也是让学首先要让出来。在这点上,评委组认为,沙坪坝区的课做得比较好,在课堂上,拿出了近10分钟的整块的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而这10分钟是因为有了对教学目标的刀砍斧削而砍出来的让学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点,学本立场还体现在教师对学习过程展开的耐心,对学生学习参与度的关注,对小组合作的体制的重视下,这是凸显学本立场的具体表现。比如:忠县的课《临死前的严监生》,两次让学生亲历言语实践的过程,尤其是第二次,关注小组学习,并且以小组反馈,评委组认为,小组学习的品质较好。

接下来,我说第三点,就是对学生言语活动的丰富性的追求,让本次赛课在学习方式上显的丰富、多元而灵动。比如说,言语实践活动中,很多课都注意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上动笔写的言语活动,以江津的课、涪陵的课、大足的课、奉节的课,还有今天上午彭水的课比较好。其中做得最亮的是渝中的课《扁鹊治病》,抓住分句中抓出的几个关键词引导孩子从读到写。做得比较亮的还有渝北的课为小小说补充环境描写,这是让学生过上动笔写的生活。再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上讲故事的言语实践活动,我们万州沙河小学的课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故事相结合的方法引领下,让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孩子们讲的兴趣盎然,有滋有味。再比如咱们北碚区的课,让孩子在内化语言的基础上,将课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上台用自我介绍自荐的方式来过上言语生活。再比如,课堂上的朗读也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渝北的课在朗读上老师着力下功夫,还有今天最后一节万州王牌小学的课,在朗读上老师也特别强调。还有江津的课,老师也是想各种办法促进孩子的朗读。我们认为,这是教师对儿童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的追求。让学的课,学本立场课堂,很大程度上是将以前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要问的问题,要化解为较为具体、明晰的操作互动,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去进行,去完成、去尝试,可以说,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充分,活动方式的丰富和多样,在活动中的收获是我们语文教师近乎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这是让学,立足于学本立场,本次赛课中做得好的三个方面。那么做的不好的,也有两个不足。第一个不足,由于缺少明确的任务指向,缺少能奋力搅动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来进行驱动,导致课堂上出现了让学,让出了时间,收不到效益的状况,我们要思考。比如:当我们习惯了把默读、圈点、批画、勾注等语文学习方式、流程作为自学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我们的课会造成什么状况?这些做法是我们的熟知,但是熟知未必真知,这些做法是我们常用的做法,但是常用的做法未必就是最有效的做法。我们看到的是,当老师在让出时间学习过后,回到课堂集体交流当中,仍然出现的局面是,老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带着孩子在追问,老师一个坑一个坑的挖着在领着孩子往里面跳。所以,让出了时间,收不到效益。于是,课堂又回到我们以前传统的琐碎的追问的状况,学生学得比较辛苦,也很费力;教师教的也很辛苦,问的也很费力。我们要思考,如何优化课堂的提问,优化我们让学的设计。我们想,让学环节要让学生学的有效益,老师你要精心预设,要有具体的问题的引领,要有有价值的问题的发掘,这样的基础之上再把默读、圈点、批画、勾注作为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或者说是学习的流程与方法提供给学生,那么,学生学习的 支架、最重要的工具是兼顾着文本内容和形式,整体入手,贯穿全篇的重点问题,是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设计。因此、精、少、实、活的问题是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的重要的支架。对于问题设计的策略的探索,实际上就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这是第一点不足。

第二点不足,在让学中,教师难以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自主的学与高水平的教之间的关系。我们说,教学的本质是通过高质量的教来促进学生高水平的学,所以学本立场的让学其实是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如何服务于学,如何推动学生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我们教师难以应对这种挑战,所以,我们想让,我们知道让,但是,在这次赛课当中,我们也明显的感觉到让不出来,不知道如何让。于是,自主学习仍然变成了一种勾引性的学习,甚至为了让学,我们老师挖空心思,自创一些方法,而这种方法并不具有普适性,往往是一种假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想,我们一定要注意,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涵养理论的素养,只有在拥有完整的学科视野和相对完整的教育学框架情况之下,我们才能有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双向知感,没有理论的引领,只凭着个人的感觉或者说是一些主观的经验来教,也是没有办法适应高水平的教的要求,你甚至因为越努力,越教的有问题,你可能就会因为你跟着感觉走而教的违背学科的规律。你教的只注重在雕虫小技上的打磨,而没有道的提升,哪里能够来技的精准呢?所以,我们强烈呼吁,要高扬理论的大旗,实现技和道的完美统一,而不能只在技的层面大做文章,因为,继续下去可能就会贻笑大方。这是我代表评委组对本次赛课做的一个点评,主要的就是围绕两个关键词:语用——指向学科特征,让学——指向学本立场,也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只有把学科特征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完美和谐的统一,我们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上发言有不当之处,供各位参考和批评我个人。谢谢大家!

第二篇:2015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活动方案

成都市锦里小学

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活动方案

为了促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根据我校传统,在2015-2016学年上期开展“锦里小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活动。

一、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周友芳

副组长:吴天秀 杜茂盛

二、评课小组成员名单

校内评委:程燕、周友芳、吴天秀、杜茂盛、颜军、张鸣、颜莉、张晓彤、张利华、李毅、刘莉、李雪、程仲丘(13人)

外聘评委:武侯区教科院教研员李国惊、邱莹、范翔、苏燕(4人)

三、参赛教师:学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赛课(共17人)

语文: 黄永陈

晏科

徐晓莉

康勤

丁睿

程新白

薛映奕

范新

詹妍婷 周燚培 刘静雅(11人)数学: 邱婷 罗文静 徐婷(3人)体育: 陈洁 黎爽(2人)英语:陈玲(1人)备注:

1.王彧、谢宁因在特教中心支教,张萌因休长期病假不参加本次赛课。

2.邓禹(体)、夏伟凯(体)、杨简玲(数)、熊彩宏(音)因到本校工作不足一年,拟于第13周(周二、周四上午)上全校汇报课。

四、活动时间:

1、第12周星期一 —— 星期五(11月16日—11月20日)

2、每天3节课,上午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五、参赛方式

1.11月4日抽签决定参赛顺序。(体育周一2节,数学周五3节,语文周一1节,周二、周三、周四各3节,陈玲、黄永陈因特殊原因安排在第十三周三和周四)

2.11月5日公示安排表及评课标准。

六、参赛要求

1.每位参赛教师要认真准备,深钻教材,深入分析学情,运用课改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呈现我校开放式教学理念。教学中力求创新,落脚实效,展示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课前将教学设计一式5份交教导处,课后一周内交反思表。无反思不参与评奖。

七、评奖办法

按全校参赛人数的3:5:9评出校级一、二、三等奖。如有特别出彩的课例,经全体评委合议,可增设一个特等奖。

八、听课要求

1.每位评委至少听课10节以上,并涵盖所有参赛学科。将评价意见较详细地记录在评价表上,为后期等级评定提供可靠依据。

2.所有教师要听完本教研组的课,鼓励多听。听课时要提前到场,中途不随意进出,不随意交谈,尊重参赛教师的课堂。

3.听课教师要在自己的听课本上写出1+1评价意见(一个亮点、一个建议),评价意见中肯。大赛结束后,各教研组检查听课,听课数量和评价意见将作为重点检查内容。

成都市锦里小学

2015年11月

第三篇: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教学实录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特等奖《匆匆》课堂实录赏析

执教: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 何 捷

一、课前谈话,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同时渗透语言学习

师:孩子们,课前十分钟,咱们要互相认识一下,要谈话。说到谈话,我们来玩一个小小的对话游戏,请大家造句,用“不一样”三个字造句。

生:这里的学习环境和平时的不一样。生:现在的环境跟以前不一样。

师:好的,你感到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要好了,不一样。说说我吧。(生:您——)说到“您”,是个懂礼貌的孩子,给他掌声。(学生鼓掌)

生:我觉得您的穿着与其他老师的穿着不一样。

师:我是按照要求这么穿的(笑声),谢谢。你非常敏锐的观察到了我的不一样。再请你,你直勾勾的盯着我,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这里的环境和我们平时的不一样。师:特别是这位老师——,请接下去说我。生:这位老师比我们的老师要慈祥些。

师:哇,不错,谢谢你给予我这么好的评价。

生:老师,你不一样,你特别帅。

生:我会不一样的乐器,会弹钢琴,还会吹葫芦丝。师:一生下来就会吗? 生:不是,是音乐课学习的。

师:是呀,过去不会,现在会。真不一样,掌声鼓励。今天这节课呀,你觉得他说得好,就自发掌声鼓励,好吗?下一个同学要开始回答了,同学们用心地去听,还有哪些不一样?说说你的班上的“死党”,是谁?

生:小猴。

师:小猴同学,请你不要潜伏了(笑声)。请你站起来。(小猴同学站起)生:他特别搞笑,有的时候感觉自己不一样,像个伟人。师:小猴同学,你也说说她的不一样。生:她比较善良。

师:请坐,会听吗?(学生自发鼓掌)都说同桌是冤家,说说你的同桌。生:我的同桌有时候很烦。

师(问同桌):前面来个表扬,后面来个小小的批评,你承受得住吗?(生:我承受不住。)我来给你撑撑腰鼓鼓劲。来,你也来说说不一样的同桌。你承受得住吗?(生:承受得住。)你还能承受得住,你的承受感都比咱们强。(全场笑)

生:我的同桌不一样,他可爱唠叨了。师:你有一个多好的同桌呀,是劳动委员吧? 生:不是,他从小爱唠叨。

师:长大后一定是个好妈妈,大家会听吗?(学生自发鼓掌)现在增加点难度,说说过去的你,现在的你,将来的你,这三个阶段会有什么不一样,会说吗?

生:我以前是小孩子,总被大哥哥大姐姐欺负,现在我长大了,也变成大哥哥了。(师:你也想欺负别人了?)不,我现在长大了,我特别想保护那些小同学。

师:为她的善良鼓掌,好样的。(生鼓掌)生:我以前很不懂事,家长都宠着我,然后来到学校,我就认为别人也应宠着我。我在学校就很霸道。我经常欺负同桌,但他很包容我,很大度,用他自己的话说,有绅士风度。我现在不会欺负他了,我要像大姐姐一样爱护他。

师:(对同桌)你一定有话要说。生:我谢谢她,至少他以后不会欺负我。

师:好,孩子们,今天就说到这。所有的不一样都是因为时间在悄悄的流逝,咱们今天学的课文也跟往常不一样。好,上课。

评析:【 用“不一样”说话,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小菜一碟”;对老师来说,应该不算什么“高着”。但是,在说话的过程中,何老师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机智,在生成中拓宽话题、打开思路,引导学生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眼前)的“不一样”,由说学习环境到说新老师,由说同学到说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逐渐地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匆匆》暗合,使课前谈话看似“闲来之笔”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何老师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良策。这样的开局,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深入奠定的良好的基础。“自由地呼吸”开始了。】

二、初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来来回回、反反复复,披文会意

评析:【面对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学生第一次接触“大家”散文,怎么把学生“带到高速路入口”,让学生自己在“高速路”上奔驰?何老师牢牢把握“方向盘”——读书、有思考地读书,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在简洁的入题、了解作者之后,拎出“散文”、提出“对话”、要求“倾听”和“思考”,可谓独出心裁。请看教学片段。】

师(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

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字中?(生:朱自清)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用简短的话说朱自清的简介。)来,请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了,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板书:散文,对话,思考),那么,既然是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的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播放朗诵音频)

【点评:播放著名艺术家孙道临的朗诵,既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又是倾听能力的考察,所以何老师对听的要求非常明确,边听边做记号、边听边思考。善听者亦善读。】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真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这句话中感受到匆匆。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

师:还有哪些地方?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生:“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问句:“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里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中感受到。师:你从问句里可以感受出来,你关注了细节,了不起!生:“我掩着面叹息,但是„„闪过了。” 师:还有谁要读

生:我想读第三自然段(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还有哪些同学能从别的段落里感受出来?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生:我从第五自然段。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师:一个词就能让你有感受。

生:我想说的第一自然段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师: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词语,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生:我想说第四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的飞快。

[点评:学生听完之后做什么?何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其次,通过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关注到字、词、句,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因文生感,而不是空发议论;第三,巧妙地“骗”学生读书,多读、读好。]

师:好孩子。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

【初读散文,要不要了解散文的特点、要不要认识散文的形式?如果要,怎么样体现“那个年段”特点?何老师这一笔虽不是“浓墨重彩”,但是“画龙点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意无意地、朦胧而又具体地感受“形散神聚”】。

三、品读,静下心、凝聚力、潜入文,读思议练学语言

【 阅读教学,学生得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潜入语言文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即读书、思考、质疑、批注笔记等等,才能真有所得(包括有所疑、有所惑);非得抓住重点或关键词句、语段,反复琢磨、推敲,才能得得更扎实、更可迁移运用。个体有所得还不够,还要与同学分享、讨论;还要得到老师的点拨、指导,才能得得更深刻,化为自己的“血肉”。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方可提升语文素养。何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环节,铆足了劲,让学生牢牢锁定在语言学习上。请看教学片段。】

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学生默读课文,老师静静地关注)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话了。我们先以第一段为例,看看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

生读第一自然段。(自发鼓掌)

[点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对话”是心灵相遇、相通、相知的。学生在沉入语言文字与作者(文本)心灵相遇、相通后,产生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此为第一层;到此还不够,还要把这种感受“融入”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因文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便有“相知”的味道了,这才是阅读教学之“阅读”。]

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生:世间万物都能重新来过,但是时间不可以,作者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

生:“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来了。

师:这个孩子了不起,他不但读出了味道,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读书方法,抓关键词来感受。(生读)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各读各的。(学生自由读文。)

[点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是一个个独特的“这个”,因此,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头脑。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前提是教师要为学生生成、表达“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时间和空间。何老师在赞许第一位学生的感受之后,立即推进“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不同的“朱自清”出现了。其次,何老师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由品语段到品关键词,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品读提供借鉴。诚如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所期待的:阅读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和作者一起思考后,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继续往下品吧。再用几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之后咱们再交流。(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想品哪段就说那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

师:你姓周,我应该叫你周老师,你把我要说的全说啦。周老师,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一滴水有什么特点?(生:很渺小。)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周老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八千多日子„„”)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可是尽管再大,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

生齐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齐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点评:《匆匆》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这种“理解”是靠教师分析、讲解还是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反映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生成不同的教育效果。何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读自悟,老师只相机点一下,促其提升,如毫不怜惜夸奖、如在关键处点一下“这滴水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学生“自读自悟”所得,才是真得。]

师:品得好,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谁还有别的感受,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其他孩子听听,看看能否听出来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看看谁是他的知音。

生:读“在默默里„„泪潸潸。”

师:他是善读者,你们是善听者,谁是他的知音。生:我听出了一种彷徨。生:我听出了一种忧伤。生:我听出一种矛盾。

师:所有愿意做小赵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小赵来领读,其他知音们一起跟着读。(学生站起来读。)掌声谢谢自己吧。特别感谢赵老师,孩子们请坐。再最后品一处吧。

[点评: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时,学生的眼睛才亮、脑子才灵、心灵才明、智慧火花才能迸发。教师是“幕后推手”,“心甘情愿地‘让学’”。因为学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之根本。]

生:我想说说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过去。”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文中例举的这些事情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还有么?

生: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

生:玩游戏时,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这个时间用得值!

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

生:跨过。

生:闪过。生: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学生自由读文。)

【 阅读教学,就是以课程标准为标准,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学习语言”在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一是积累,靠熟读;二是吸纳,靠揣摩;“运用语言”在积累、吸纳的基础上,运用于口头、书面表达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渐成渐进,谓之发展语言。除此没有捷径。何老师把这一理念变成可操作的语言实践,先读书,抓住重点琢磨;再练习,联系生活表达;最后总结,回到课文诵咏。何老师还是一个善听者,只有全心地倾听学生,才能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即时的、自然的“教化”,如“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统一于一个个教学环节、一个个教学细节。】

四、学思结合,以疑结课,意在把学习引向生活、把思考推向深入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实践?在何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以行动做了很好的回答:即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又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广泛阅读、积极思索„„学习已然成为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应该是教育的理想愿景。】

师:一篇文章永远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当你走到人生不同阶段,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对话也好,倾听也好,思考也罢,你觉得读得越是深入,品读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哪?

生:应该是思考

师: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生:为什么要徘徊呢?

生:作者为什么说他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回去呢? 生: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显得稚嫩,今天十一、二岁的少年自然难以读懂《匆匆》、更难以读懂朱自清和那个时代,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思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长是一个慢而长的过程,只要勇敢地迈出一步、坚持不懈地朝着理想目标前进,便是成功、便是胜利。

综观整节课,何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潜心徜徉在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思想和情感世界中,以学生独立思考或在老师启发下所能及为教学起点,读书、思考、感悟、表达,在这个年段的学生、在这个“例子”的学习中得意、得言、得法。我以为,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和灵魂。】

附:人教版六下: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第四篇: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有感

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有感

第八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在津举行,今天是第二天,有幸观摩了八届大赛课,受益非浅。

引入意义深刻:

1、天津是周恩来总理读过书的地方,他有一句名言:为中华的崛

起而读书!……

2、佛罗伦萨之谜引入托里拆利试验(托里拆利是伽利略的学

生)……

3、盲人残奥会主题曲及其独白……意义更深刻

4、魔术水壶(良心壶):利用两种液体,两个小孔……

自制教具突破难点:

1、自制水透镜:通过注水和抽水改变水透镜的弯曲程度从而改变

了水透镜的焦距。

2、自制弹簧秤测力计:用泡沫可以保持最大刻度,解决了测大气压力时,瞬间读数时不准确的弊病。

3、自制抽水机:利用针管自制

亮点回顾:

1、自拍试验过程解决不宜课上演示的实验。

2、自带相机,当场拍下学生实验当堂展示,具有说服力。

3、利用覆杯实验拓展托里拆利试验。

4、利用塑料袋收集浸在液体里物体排开的液体,用弹簧秤称出排开液体的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相比,就能轻而易举的得出浮力等于物理

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

从这几节课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位教师不仅是在用心来授课,更是用脑来教课,每一节课都倾注了老师很大的心血。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精心的准备,用心的思索,耐心的讲解,达到会心的微笑。每一

节课都有一定的实效性。

第五篇:第八届全国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

第八届全国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

各位代表大家好,非常珍视能有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来分享我的心得。那么我想呢,我们两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这种教学观摩活动呢,是我们小语人心中呢,期盼的一次盛会。那么我们回顾着小语会多年来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我们思索着做课的教师展示着这种学会学习的研究成果,不由得呢,让我们想起了非常熟悉的贾平凹先生的这个《一只贝》这篇文章。一只贝因为痛苦的磨制而成长为一种永恒的美丽;一节课因用心的研磨,而散发出无限的魅力;一位教师因丰富的磨砺,让生命绽放绚丽的光彩;一群执着教育的人呐,因对信念的追求与坚守,而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下面,我将从问题的提出,课例的启示以及推进的建议三个方面来和在座的各位同仁交流一下我的思考。

问题的提出。

本次研讨会我们研讨的主题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为什么提出这种主题呢?我的思考有二。一个是依据我们多年来小语会的研究进程。我们一起来回顾和梳理一下,从刚刚课改的02年,我们去研讨怎样转变先进的这种课程的理念,进而我们又在探讨怎样在继承中去发展,在继承中去创新。然而我们更多的再去关注我们语文的本质特点,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再一点呢,我们是在突显出语文特性的基础上,在不断的去优化它。那么到了今天,我们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从关注“怎样教”转变为关注我们的孩子“怎么学”。因此呢,我觉着我们每次的这种教学研讨活动,都是围绕着我们面临的热点、难点、困惑点等问题,以任务作为驱动,以课例作为载体,我们一起来交流、研讨,反思、总结。因而呢,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必将成为推进我们小学语文改革进程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那么我想呢,我们还应该从时代背景中去思考一些问题。因为当我们只有跳出我们的学科,站在一种时代的背景下,站在时代对教育需求的这种前提下,我想呢,我们才会更加高屋建瓴的去审视我们现代所研究的这个命题。那么我们来看,当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从人力资源的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这种进程中,在信息化高速这种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再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他是不是能够学得过来?他现在要面对明天的日益激励的竞争,他更需要的是什么,我想他更需要的一定是他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是他不竭的动力。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说,当我们研究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这一命题时,我认为这个命题,对于小语人而言,它更高屋建瓴,更审时度势。因为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已经成为人类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素质。

第二方面,课例启示。学会知识,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先来关注学什么?我想呢,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生命活动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孩子是在认知,是在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它还是我们师生互动的一种生命的展示的这么一个过程。那么我们就来想,一个个四十分钟是孩子们的生命的活动的进程,那么生命无价,童年只有一个。我们不能用孩子有限的童年时光,用获取增长知识,技能的黄金时光去交换低效、低质的课堂。这个天平平吗?这个交换等值吗?我想我们应该从孩子的生命的意义的角度去思考我们孩子到底应该在四十分钟学习什么?那么他应该学需知,学未知。学需知,那就是学习他应该学到的东西,学什么,那么就按照我们的课程标准,来落实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我想,在这里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要高效的达成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个也是应该引起我们广泛关注的,来关注我们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质量。课时目标确定了,最后达成了吗?我们检测一下,我们关注一下,我们的课程目标是高效完成的吗?那么第二方面,学孩子没有知道,不知道的东西。那么我想呢,我们就应该关注孩子最近的发展区,用我们最宝贵的这一个个四十分钟,用在解决孩子的学习的困惑点上,学习的难点上。其实呢,从认知学的角度,教学设计,它分上限设计和下限设计的,那我们来看下限设计的教学是,如果我们在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是定向给孩子已经成熟的一些认知水平的,这样在孩子没有发展的区域,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那么你的教学设计,设计得再巧妙,你的特点再得当,也只能属于下限的教学。

因此,我们来看这次研讨活动。《石榴》的一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一方面,她关注了学情,给予学生的预习的起点,理解的起点,在这儿点拨提升,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启示。

那么来我们再来关注怎样学。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扎扎实实的学,情趣盎然的学,触类旁通的学。

先说扎扎实实的学。我们这一次的研讨活动呢,普遍感受到,在课堂间让我们孩子的读书时间更充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与前几届的观摩活动,我们又感觉到前进了几步。我们让孩子能有这种安静的时间,潜心的阅读,那么我又有《匆匆》等许多的课例,出现了连续3到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在静心的读,安静想,拿着笔,这种批阅式的,这种批注,那么这显然增加了阅读理解的程度,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具有深刻性。那么在刚才屏幕中展现的第二个方面呢,我们也非常欣喜的看到,诸如《活见鬼》《钓鱼的启示》《蜀鄙之僧》《送元二使安西》《愧香五月》等课例呢,展示了或整体,或局部,学生从不会到清楚,从不懂到明白的这个一个发展的过程。《画家与牧童》这一课,更是将讲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读悟给合。都给了一些非常好的启示,给了我们非常深的印象。那么通过这些课例呢,我们感受到我们的课在展示认知的过程,在体现学习的规律。

情绪盎然的学。在课堂上我们只看到一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一种阅读的活动,不断变换着的一些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呢,确确实实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要培养学生持久的,稳定的这种阅读兴趣,还需要对阅读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而不是仅仅对于手段和方法感兴趣,这是尤为重要的。那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那些他想知道又不知道的东西。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经常玩电脑游戏,那么为什么这种电子游戏,对孩子有那么多的吸引力,我们来看,电子游戏也有失败啊,他也有闯关失败的时候,他也为什么他那么的痴迷,那么的乐而往返呢?那么那就是游戏他具有未知性以及挑战性。所以说在这种课堂下,在这种观摩活动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课例,比如说,《称赞》《老人与海鸥》《杨氏之子》等等,去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去引发学生探究研读的学习的欲望,都觉得非常好。尽管呢有的提问呢,这种环节呢,质疑的环节,还只是一个形式,问题提出以后呢,就把问题鼓掌之高搁,就把问题放在那里了。但是毕竟,我们在进行着观念的转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第三方面,我们是不是应该让我们的孩子触类旁通的学。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他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正所谓“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还所谓“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等等等等。那么我们在这些观摩活动中也非常欣喜的感受到了像《滴水穿石》等更多的课例,都在关注着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策略的形成。虽然有时是点滴的,有时还不太完善,但是我们欣喜的感受到他的变化。那么其中,《最后一头战象》这一课呢,概括课文指导内容的方法指导的非常扎实,非常的到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方面,推进的几点建议。建议一,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进一步探索;建议三,教会学习的角度和力度要进一步加强。

先说第一建议,教学行为应进一步跟进。我们常说“观念决定行为”,那么我们来看,这次研讨活动的16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清晰入目。但是本次会议上,我们还是看到了这样的现象。现象一:低年级年段目标,重在识字写字,但发现用在指导实际字形上的时间,普遍偏少。中高年段,让学生动手练笔的设计的并不多见,只有《天鹅的故事》《桥》《巨人的花园》等几个课例。那么还看到有的教学设计课时的容量过小。现象二:有的教师,语言呢,依旧过于强势,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进行自我展示,难以引领学生静心的品读,自主的学习。现象三:串讲串问,逐句分析,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还在不停追问现象,依然存在。那么我们看到课堂上有的老师在不停的提问、追问,板书、板绘,范读、领读,在学生间往返的穿梭,整个学习过程老师就像《盗梦空间》里的“盗梦者”一样,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在左右着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多元的理解,个性化的表达,无从谈起。

建议二,目标序列,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从课程标准中,我们已经知晓了学段目标,而对于具体的目标,特别是语言训练目标,目前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人文性。然而,构建语言训练目标序列,确确实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老师们,它有设计语文整体的,有设计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体的,并要按照一定的序列展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因而呢,目标体系的形成绝不能一蹶而就,是我们更长的时间内需要研究的方向,要求我们进一步的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

建议三,教会学习的转向力度和角度要进一步加强,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是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超越。我们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期待实现华丽的转身。因此,鼓励创新成为本次研讨的核心关注点。那么为了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羁绊,今年教学观摩活动将用否定“内容分析式”教学的方式来表明改变“费时多,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的决心,来引导全国阅读教学越过顽固的魔障,但遗憾的是,可能是由于赛课等客观原因,我们本次的转身,还处在犹豫中尝试,尝试中徘徊的状态,未能有大胆的突破。

一会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我们的赵教授,我们的赵教授将从一个阅读比较的这种视角,比较怎么样阅读这样的视角来谈他的一些观点,我想呢,会给我们更进一步的创新,带来很多的启示,一定会的。

那么最后呢,我想呢,作为参会的代表,送上我一份感谢和一份祝愿吧。首先是感谢我们的出课教师,感谢为大家贡献的独具特色的课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作为九一年的参赛选手,我想说,参与这种活动,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一节课的磨砺中,去获得成长的营养,前行的方向,并让这段历程成为价值人生的宝贵财富。感谢小语会,感谢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了明确方向,分享交流的机会。“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我们这群有着执着教育信念和追求的同路人,一定会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完美的统一。

最后真诚的感谢大会给与我这个大家分享交流心得的机会,谢谢。

下载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市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点评实录(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 师: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

    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专家点评1五篇范文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专家点评 01 张刚耀 加速度 福建师范大学附中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比较准确,体现了物理课改理念。教师注重教学情景创设,通过播放视频材料......

    《赵州桥》教学实录(附点评)

    《赵州桥》教学实录(附点评) 编者荐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促使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则又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执教教师:查方洪 《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授课地点:湖北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第二小学 师:同学们, 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

    《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五篇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吴 玲(执教)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孙双金(点评) [摘 要]《恐龙》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了文本中的语言学习素材,让学生在揣摩中提取语......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包旭东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7年第1期 [学习目的] 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设想] 借鉴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

    《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

    《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案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张丹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画家和牧童》特等奖 ——《画家和牧童》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青山小学 张 丹 读词导入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唐朝有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