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时间:2019-05-13 22:2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第一篇:《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执教教师:查方洪

《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授课地点:湖北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第二小学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板书:观潮)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师:回想一下潮来前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情景?(师板书:潮来前)生:潮来前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观潮当日江边和江面的情景,还写了人们盼着大潮到来的急切心情。

师:潮还没来,海塘大堤上就已经人山人海了,究竟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奇特景象,使人们如此焦急的等待呢?同学们赶快读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内容,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又是抓住哪些特点把潮来时这部分内容写精彩的?板书:潮来时

(学生自读感悟)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潮来时的声音像闷雷滚动,非常响。师:怎样读最合适? 生:午后一点左右„„

生:我还想读这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是描写大潮形态的,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

师:把白色战马去掉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去掉这个词,就不能表现大潮很壮观了。师:这么重要的词该怎样读? 生:声音响亮、有气势。师:试着读一读。(学生读)

师:还有哪句是描写大潮声音或形态的?最经典的词语是„„ 生:(边读边回答)

师: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再细心读读课文,把这些词语按顺序重新说出来。

生:描写声音的有,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描写形态的顺序是,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师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师:让我们观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看大家排列得对不对?(播放图片)师:看来大家排对了,从这些词语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吗?

生:从远到近的顺序

(教师板书:从远到近)

师: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那么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时,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语调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声音应该由小变大,语速应该越来越快。

师:同学们按你们所说,试着读一读,看你能不能把潮来时的雄伟气势读出来?(学生自练)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师:谁敢向他挑战?(指名读)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那你也学着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不由得使我想背读,给我一次机会表现一下行吗?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着画面去听。(教师背诵)

师: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生:我好像真地看见钱塘江大潮了。师:用一个词可以代替这种感受。生:身临其境

师:谁能把刚才在你脑海中浮现的潮来时过程说一说? 生:(复述潮来时的景象)师:同学们,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像老师一样把潮来时的非凡气势、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

师:先把你印象最深的部分背一背。再想像潮来时的声音和江面的变化,试着有感情的背诵出来。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背诵的又快又好?

师: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记忆力。(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看着画面一起背诵一遍。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书读。(师:播放图片

学生齐背)

师: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不信请大家自读欣赏潮头过后。(学生自读

师板书:潮头过后)

师:谁愿意带领我们大家欣赏一下潮头过后。老师没有指导这部分内容,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好?(指名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有不足?你试试。

师: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就连潮头过后都叫人难以忘怀。作者按顺序描写、抓特点刻画、用词准确的形容,让我们犹如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时既留心了大潮的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态,既留心了大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词恰当准确,真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这一课中除了黑板上词语好,还有许多好词,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生:(积累词语)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好词好句,不仅会背诵,还要学以致用。老师这里有一小段关于海潮的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能不能也像本文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那样按一定的顺序,有声有色、形象具体的描述出来。自己可以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最后说一说,让大家为你评一评。(学生练笔写作)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写作才能?(指名读)

生: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渐渐的,一条接着一条,只见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天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让我们为你精彩的写作而喝彩。(师生鼓掌鼓励)

师:同学们,用我们手中的神笔、优美的话语,感谢大自然这位魔法师吧,我相信通过你们的细心观察一定会描绘出更多、更美丽的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头过后

评析 :郧西县上津镇中心学校教研员薛万江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姚佳妤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把潮来时这一段作为教学重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感情朗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背诵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抓特点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及用词的准确、恰当;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综观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言语实践,体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凸现了语文本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在大量的读说写的实践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

1、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书声朗朗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本节课教者做到了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注重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抓住机

会引导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促进了语言的积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本节课教者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并及时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海潮的录象,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方法进行练笔,可谓水到渠成。让学生把学过的词语、句子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用精美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第一位的。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领悟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感受得深,领悟得透彻,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引导学生才能到位。正因为教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在课堂上才会用精美的语言启课、过渡,如:导入部分“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得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又如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部分“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把潮来时气势非凡、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再如“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头过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这如诗如画的语言象溪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无时无刻不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体会到了文章的描写顺序。特别是录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文中描写大潮的关键词语如:声音: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大潮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形象,有如身临其境,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作者语言的优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郧西县上津镇中心学校教研员薛万江)

第二篇:《观潮》教学实录之三)

《观潮》教学实录之三

《观潮》教学实录之三 赵华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最新推出---小学语文博客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形)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这两个自然段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

生:这句话写出了潮水的气势很雄伟,潮水的声音巨大,浪涌起来就像是白色战马。(板书:战马)

师:哪个词写出了潮水的声音巨大? 生:“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没看到江潮就听到潮水的声音,说明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师: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 生:“闷雷滚动”。(板书:闷雷滚动)

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时候潮水来了,人们很激动,高兴得沸腾起来。师:从哪儿知道潮水来了?

生: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了“一条白线”了。(板书:白线)

生:“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时候的浪潮涌得很快,很高,就像高高的城墙。潮水的颜色是白色的,很壮观。(板书:城墙)

师:读得不错,挺有感受的。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讨论。

(学生自由读文、组内自由讨论)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CAI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师CAI课件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CAI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指名读,齐读)

师:下面请女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看谁读得更好?(生分男、女齐读)师:女同学的声音清脆悦耳,男同学的声音抑扬顿挫,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学生填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句)生:“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是说潮水是由远到近的词。

师: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词的提示来背一背课文呢? 生:能!(生自由练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我来读这些词,你们来接,我们小声地背一背,不记得的可以看看书。(生齐声背诵)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CAI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生齐说)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2.5自然段还写了些什么呢?老师想交给大家自学。你们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的感想,还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自由讨论)生:我喜欢读“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写得很美,钱塘江就像是一位身披白纱的少女。

生:我读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后,觉得钱塘江大潮的余波也非常的有气势。生:老师,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知识锦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在电脑里查找资料。(学生自己在每组的电脑中查找自己所需的文字、图片资料)”

最新推出---小学语文博客(注:本课获湖南省第三届“音像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

第三篇:《观潮》教学片断及点评

《观潮》教学片断及点评

【教学片断】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点评】

这个教学片断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

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有时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注重语言的积累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组比赛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积累。

本环节的设计,仍紧扣了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观潮的人群中,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同时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知识、能力、人格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在生动实际活动中能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体现主体教育的思想,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篇:《观潮》 教学实录与评析(完整版)

《观潮》 教学实录与评析(完整版)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第五篇:《观潮》教学实录

《观潮》教学实录(7篇)

《观潮》教学实录1

老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 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板书:观潮)

老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作者是按什 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老师:回想一下潮来前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情景?(师板书:潮来前)

学生:潮来前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观潮当日江边和江面的情景,还写了人们盼着大潮到来的急切心情。

老师:潮还没来,海塘大堤上就已经人山人海了,究竟潮来时是什 么样的奇特景象,使人们如此焦急的等待呢?同学们赶快读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内容,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作者是按什 么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又是抓住哪一些特点把潮来时这部分内容写精彩的?板书:潮来时

(学生自读感悟)

老师:谁愿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

老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 么?

学生:我知道了潮来时的声音像闷雷滚动,非常响。

老师:怎么样读最合适?

学生:午后一点左右……

学生:我还想读这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是描写大潮形态的,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

老师:把白色战马去掉行不行?

学生:不行,因为去掉这个词,就不能表 现大潮很壮观了。

老师:这么重要的词该怎么样读?

学生:声音响亮、有气势。

老师:试着读一读。(学学生朗读)

老师:还有哪句是描写大潮声音或形态的?最经典的词语是……

学生:(边读边回答)

老师: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再细心读读课文,把这些词语按顺序重新说出来。

学生:描写声音的有,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描写形态的顺序是,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师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老师:让我们观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看大家排列得对不对?(播放图片)

老师:看来大家排对了,从这些词语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 么顺序写得吗?

学生:从远到近的顺序(教师板书:从远到近)

老师: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那么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时,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语调应该有什 么样的变化。

学生:声音应该由小变大,语速应该越来越快。

老师:同学们按你们所说,试着读一读,看你能不能把潮来时的雄伟气势读出来?(学生自练)

老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请学学生朗读)

老师:谁敢向他挑战?(请学学生朗读)

老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 么?

老师:那你也学着读一读。

老师: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不由得使我想背读,给我一次机会表 现一下行吗?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着画面去听。(教师背诵)

老师: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学生:我好像真地看见钱塘江大潮了。

老师:用一个词可以代替这种感受。

学生:身临其境

老师:谁能把刚才在你脑海中浮现的潮来时过程说一说?

学生:(复述潮来时的景象)

老师:同学们,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像老师一样把潮来时的非凡气势、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

老师:先把你印象最深的部分背一背。再想像潮来时的声音和江面的变化,试着有感 情的背诵出来。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背诵的又快又好?

老师: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记忆力。(请学生背诵)

老师:会背的同学看着画面一起背诵一遍。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书读。(老师:播放图片 学生齐背)

老师: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 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 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不信请大家自读欣赏潮头过后。(学生自读 师板书:潮头过后)

老师:谁愿意带领我们大家欣赏一下潮头过后。老师没有指导这部分内容,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好?(请学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有不足?你试试。

老师: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就连潮头过后都叫人难以忘怀。作者按顺序描写、抓特点刻画、用词准确的形容,让我们犹如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时既留心了大潮的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态,既留心了大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词恰当准确,真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这一课中除了黑板上词语好,还有许多好词,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学生:(积累词语)

老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好词好句,不仅会背诵,还要学以致用。老师这里有一小段关于海潮的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能不能也像本文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那样按一定的顺序,有声有色、形象具体的描述出来。自己可以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最后说一说,让大家为你评一评。(学生练笔写作)

老师:谁愿意展示你的写作才能?(请学学生朗读)

学生: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渐渐的,一条接着一条,只见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天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老师:让我们为你精彩的写作而喝彩。(师生鼓掌鼓励)

老师:同学们,用我们手中的神笔、优美的话语,感谢大自然这位魔法师吧,我相信通过你们的细心观察一定会描绘出更多、更美丽的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头过后

《观潮》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1:我认为刚才这个问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渐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里并不矛盾。

生2: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而并不矛盾。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画面。)

生:(不由自主)真美啊!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

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师播放大潮通过时的电脑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生1:我想到书上“飞奔而来”这个词。

生2: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板书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生3: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3:我怕读不好。

师:你刚才体会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教室一片鼓励的掌声)

(生3读句子)

师: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该轮到我为你们喝彩了,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激动!

生:着急!

生:兴奋!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播放大潮来时全景画面,学生发出惊呼。)

生1:大潮真是雄伟。

生2: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那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生1:我讲给我邻居姐姐听: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钱塘江去了一趟,我们很早就到了那儿,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一样……

(三名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放画面,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大家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生:好!

(两名学生配解说词)

师: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观潮》教学实录3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生:我想看潮来时涌起的波浪。

生:我想看潮来时人的活动。

生:我想听听涨潮的声音。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非常壮观。

生:我认为钱塘江大潮不愧是“天下奇观”。

生:我真想亲自去看看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形)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这两个自然段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

生:这句话写出了潮水的气势很雄伟,潮水的声音巨大,浪涌起来就像是白色战马。(板书:战马)

师:哪个词写出了潮水的声音巨大?

生:“山崩地裂”(板书:山崩地裂)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还没看到江潮就听到潮水的声音,说明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气势。

师: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

生:“闷雷滚动”。(板书:闷雷滚动)

生:“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时候潮水来了,人们很激动,高兴得沸腾起来。

师:从哪儿知道潮水来了?

生: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了“一条白线”了。(板书:白线)

生:“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时候的浪潮涌得很快,很高,就像高高的城墙。潮水的颜色是白色的,很壮观。(板书:城墙)

师:读得不错,挺有感受的。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块儿讨论。

(学生自由读文、组内自由讨论)

师: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生:老师,“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为什么说它“横贯江面”?“横贯”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来做个看图填词的练习,你就明白了。请同学们仔细看图(CAI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两个词分别应该填入哪幅图中呢?

生:“横贯”填到图1中,“横卧”填到图2中。

师:能和大家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很会思考,填得不错,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横贯”就是横着通过去的意思。

生:老师,我想听听闷雷滚动的声音。

(师CAI课件音频:闷雷的声音)

生: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CAI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作有巨大的响声)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指名读,齐读)

师:下面请女同学读第三自然段,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看谁读得更好?(生分男、女齐读)

师:女同学的声音清脆悦耳,男同学的声音抑扬顿挫,都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学生填写两个自然段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句)

生:“午后一点左右”、“顿时”、“过了一会儿”,这些是表示时间的词;“再近些”、“浪潮越来越近”是说潮水是由远到近的词。

师:那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词的提示来背一背课文呢?

生:能!

(生自由练背)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我来读这些词,你们来接,我们小声地背一背,不记得的可以看看书。

(生齐声背诵)

师:学到这儿,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来给钱塘江观潮的客人当导游,我们先来设计一个开场白。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请跟我来,我会带你看个仔细。

生:游客朋友们,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今天是观潮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哟。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威力无比,请大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江边。

师:相信你们都是合格的导游。现在就请你们给画面配上解说词,注意用上设计好的开场白。先在小组内练习一下,一会看看哪个组说得最精彩。(CAI课件视频:潮来时的过程)

(生在组内练说)

师:请大家推荐一个同学来当导游。

生:游客朋友们,欢迎您来钱塘江观潮。你听到了吗?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可江面还是风平浪静。你看,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了。那条白线移动得很快,越来越粗,横贯江面。潮水已经涌起两丈多高了,就像是一堵白色城墙。潮水越来越近了,就像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你听,那声音快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游客朋友们,你们认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吗?

师:这位同学介绍得不错,用上了很多课文中的精彩词句。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就更好了。

生:游客朋友们,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你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了吗?那是潮水的声音。快看啊,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声音越来越大了。潮水越来越近了,请大家退后一点,注意安全。你看,江水就要向我们扑来了,好像要把我们吞没了,那浪潮多高啊!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现在,我们脚下的大地都颤动起来了。相信你们一定会终生难忘!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真让人感到震惊,难怪人们把钱塘江大潮称为——“天下奇观”。(生齐说)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3、4自然段,感受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都学得不错。那么课文2、5自然段还写了些什么呢?老师想交给大家自学。你们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说说你的感想,还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自由讨论)

生:我喜欢读“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层蒙蒙的薄雾”。这句话写得很美,钱塘江就像是一位身披白纱的少女。

生:我读了“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后,觉得钱塘江大潮的余波也非常的有气势。

生:老师,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知识锦囊,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自己在电脑里查找资料。

(学生自己在每组的电脑中查找自己所需的文字、图片资料)

《观潮》教学实录4

一、调动感官,激趣导入

师: 一走进你们班就发现了咱们班的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都坐得端端正正,书本摆放整齐,各个精神抖擞。让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你们。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种声音。(播放潮声)听出是什么声音了吗?

师:你听得真仔细,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观潮)“观”是什么意思?到了钱塘江,你最想看什么呢?

生:我想看涌起的波浪。,<你的想法不错。>

生:我想听涨潮的声音。<也行。>

生:我想观察,面对大潮人的活动。<你对当时热闹的场景感兴趣。>

师:你们想看的都在课文里,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在书中领略了钱塘江的盛景,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神奇了。(看来你用心感受了)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你有欣赏美的眼光)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师:(你很懂得用词,这个词用的非常贴切。)你和作者的感受一样。(板书:天下奇观

这儿也有一个“观”字,还是看的意思吗?老师查了字典,观有三种解释,看看哪种解释更合适。奇观呢!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奇就是(奇妙),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它究竟奇在哪?作者是怎样描述这奇特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写作顺序。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三:借助媒体,品读文本

(一)体会潮来前的人山人海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农历八月十八,来到最佳观潮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海塘大堤吧!(播放人山人海的画面)

师(模拟记者采访):请问,你是第一次来这儿观潮吗?就要见到大潮了,你的心情如何?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屏幕上的这句话。(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师: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你急于想观潮,还有哪些同学也想去?

(二)感受潮来时的雷霆万钧

1、读中品

师:究竟是什么奇特景象使人如此焦急期待呢?请同学们马上找到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待会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水平。

师: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哪位同学愿意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a、生: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这潮水还未出现,就能听见闷雷般的巨响,可见它的气势有多大了。

师:你真会读书,作者是用哪个词形容这潮声的呢?(闷雷滚动)闷雷滚动是什么样 的呢?(播放课件——闷雷声音)

生:隆隆的响声(你思考得真快)

师:一起来学学看。(轰隆隆)

师:再听听潮水声(播放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这潮水隆隆的响声多像闷雷滚动的情景啊!

师:你听得真仔细,很会欣赏美。试试看,能否读出大潮未见奇景,先闻其声的雄伟气势。

生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听到了潮声,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了。我好像看见了人们面对江面有的喊,有的叫,有的跳,有的挥舞手臂!大堤上如一锅煮开的沸水。这真是……。

生:人声鼎沸。

师:还有喜欢不同句子的吗?

生:我喜欢“过了 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这句话写出了大潮声音变化,样子变化,人群的变化。

师:这句话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潮水的声音——(越来越大),仿佛看到了——(一条白线)。同学们,知道这白线是什么吗?(浪潮)在哪出线的?(水天相接)哦!是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当人们看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时,都怎么样了?为什么说又沸腾了?

生:因为在刚开始听到潮声时,人们就已经沸腾了;现在不仅听到了潮声,还看到了如白线般的潮头,不由自主地又激动得沸腾起来了。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也就是第二次沸腾。现在我们就读出这种沸腾的气势来。(听了你的读,我感觉人群有一点点沸腾,谁能读得更沸腾些/?)

c、师:谁还想告诉我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这句话让我们感觉到浪潮移动的速度(非常快),气势也(越来越大)。随之,你的心情也会(越来越激动)。

师:让我们把江面出线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的句子连起来读读,让我感受感受你们这种激动的心情,好吗?

d、师:还有喜欢的句子吗?

生:我喜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作者把白浪比作了水墙。

师:(播放画面)你们看两丈多高有多高?从中,你体会到?水墙让你想到了什么?从中你又体会到?

生:浪潮坚不可摧,势不可挡,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师: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大潮力量的风采吧!(播放录像)

从画面录像中,你想到了什么?

男同学,请你们把男子汉的力量展示出来,美美地读读这句吧!

e、师:还有谁来说说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写出了浪潮的样子。(出示句子)

师:不仅写了它的样子,还描绘了它的声音。喜欢这句的.请举手!(生举手)

师: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读好它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准备 一下,待会我们来比赛,看谁能把这种气势读出来。(指名读)

师:你为何把山崩地裂读得那么重呢?

生:因为这体现了潮声很大。

师: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战马。还有哪位同学也想读?(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壮观的景象吧!(生齐读)

师:你们入情入境的朗读让我仿佛(播)看见了这白浪翻滚飞奔而来的情景,听见了这千军万马奔腾的声音(播放声音)。那一浪推一浪的样子(播),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那气势活像千军万马发动进攻时,马不停蹄、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情景。

师:你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这里有俩句话,想一想哪句更好?课件出示句子)

生: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声音和样子的气势,真是雄伟壮观!

2、品中悟

师:刚才大家品读了自己喜欢的句子,把观潮的顺序打乱了。其实作者是按一定顺序写的。看谁聪明,能把书中合适的词填进括号里。(生读)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呢?(生答,师板书:远——近)

师:潮水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呢?(生答,师点击课件)

师:潮水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呢?(生答,师点击课件)

师(小结):作者就是如此由远而近地观察,抓住了潮水的声音,形态变化特点,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了这壮观景象,使我们心潮澎湃。师板书:声音 形态

3、悟中记

师: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描绘这潮来时的景象吧!(播课件——配乐师引读,生跟背)

4、记中练

师:作者准确的用词,生动的描绘,把大潮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能象作者那样,说说雷电时的景象吗?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三、拓展延伸

1、远景配解说

师:同学们活学活用,真是学习的有心人。今天我们欣赏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其实,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奇观异景等着我们去发现呢!你们看!(播放课件)

师:请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图片,配上解说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观潮》教学实录5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是那么雄伟、壮丽,让人读来赞叹不已。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2《观潮》,里面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更可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钱塘江大潮那雄浑、磅礴的气势。好不好?(齐读课题:《观潮》)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理解得很到位。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大家回家预习了课文还查阅了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你查到了什么?(生:)有了这些资料,同学们学习起课文就更加游游刃有余了,下面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电脑屏幕上出现第三、四自然段配乐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电脑播放录像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师:感觉怎样(生:声音大、震耳欲聋;场面很壮观)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用笔划出并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师:下面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引导其感受气势大)读得不错。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最后横贯江面,使人感觉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咱们用激动的心情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生:我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生:作者把钱塘江大潮比作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感觉很高又很壮观)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我们来分组比赛读读看。

生:(分组比赛读)

师:读得真不错。当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谁能告诉大家?

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从这句话又感受到什么呢(生:浪潮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又像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像千军万马发动进攻时那么气势磅礴,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个别学生读,其他同学挑战。)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师:谢谢鼓励,轮到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再次为你们喝彩!还喜欢别的句子吗?

生:我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生:我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是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教室里也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让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样子来。

生:(齐读该句)

师:谁愿意把江面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指名生读

师:写得多精彩呀!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了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写的。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听打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电脑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输进电脑的括号里。

师读生边听边打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在电脑的括号里输入相应的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调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电脑播放录像)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听着动情的背诵看着精彩的画面,使人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答出,师马上把词贴在黑板上)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师:反应可真快!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出示电脑上的习题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在电脑上完成,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一用。现在还有点时间,大家可以自学下课文另两面三刀部分潮来前,潮过后或者网上邻居或上网看看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但要求做好记录。

《观潮》教学实录6

【教学目标】

1、学习三、四、五自然段,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的细致。“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的气势。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思路】

“以读为本,以读促思”。整堂课以学生的朗读、默读为主要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结构疏密相间、有张有弛:大声自读──静心默读、勾画──同桌互读──感情朗读──激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建立形象,在朗读中激发感情,在朗读中产生联想,在熟读中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起情绪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作者一起登上海塘大堤,领略了潮来前的景色,潮来前江面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风平浪静。)可是我们的心情却是不平静,我们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昂首东望。)我们昂首东望,等着、望着,这一年一度的江潮怎么还不来?一直等到下午一点左右,江面上的情况又怎样呢?让我们再次和作者一到去──观潮(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和学生一道复习上课时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语文阅读要求,凭借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确定观潮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壮丽,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大声自读、初步感知。

2、默读课文,把听到的潮水的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3、再把标出的语句读给同桌听一听。

4、汇报:

教师:请用上“先……然后……最后”把你听到的读一读。

学生回答:我先听到“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然后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

(评析:教师出示“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旨在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大潮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

5、出示小黑板,指导朗读:

⑴ 学生自由读这三语句,体会声音的变化。

⑵ 指导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

(生读。)

师:声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生:远处。)

师:“远处”应该读慢些。“闷雷”的声音听过吗?

生:感觉声音不响亮,就是“隆隆”的响声。

师:谁再来试读这句,声音是从远处传来,沉闷不响亮。

(学生个别读,齐读。)

⑶ 指导第二句:

师:后来声音怎样了?请第一大组读第一句,二大组读第二句。

(重点词:越来越大。)

⑷ 指导第三句:

师:最后那声音──

(学生读第三句。)

师:(出示“山崩地裂”)谁来读一读?

(个别读,重音在“崩”和“裂”上,词语读好后再放入句子体会。)

(评析:先读好重点词语,再读句子。)

⑸ 分小组、分男女读、教师范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声音越来越大。

(评析: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主线,教学主线清晰,教学过程就显得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难点易破,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课的教学主线是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潮来时”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呢?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地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为此,我依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观潮”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中,设计了“紧扣主线,教给方法,自读自悟,集体讨论,点拨深化,落实重训”的教学结构。首先让学生自读,感知全文之后,重点读读课文3、4自然段,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其次是让学生把听到潮水声音和看到的潮水的样子的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并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联成一段话。最后教师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潮水声音”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声音的变化。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看、议,有感情地朗读,感知声音的变化是由小到大。如:第一句“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中的远处知道这声音是从远处,并且是隆隆的声音,不响亮;在第二句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越来越大”体会到声音的变化;在第三句中通过“山崩地裂”的理解,来体会声音大得如同大地都颤抖起来。在指导学生诵读中,也要做到从“小──大”声音的变化来朗读,并且鼓励、引导学生要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的惊奇,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美和语言美的完美统一。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勾勒出大潮的壮观美。)

6、用以上的学习方法体会潮水的气势越来越大:

⑴ 学习刚才的方法,把你看到的读一读:

师:请组织你的语言,把你看到的读一读。

生:我先看到“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接着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⑵ 教师出示小黑板,学生自由练读:

师:选你最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读哪句教师就指导哪句。)

⑶ 指导第一句:

重点词:“水天相接”。

师:“水天相接”指的是哪儿?

生:水和天相交界的地方。非常远,我们的眼睛所能望到的最远的地方。

师:那这个词应该怎样读?

(生读,个别读,齐读。)

师:咱们把它带进句子读一读,远远的地方终于看到一条白线,心情回怎样?

生:非常地激动。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⑷ 指导第二句:

师:那条白线怎样地向我们移来?

生:很快地。

师:接着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边读一边作动作。

(生读,体会潮水变化。)

师:“横贯”就是──

生:横着把江面贯满了。

⑸ 指导第三句:

师:“两丈多高”有多高?

(生用数学知识计算。)

师:大概有楼房的两层多楼那么高。

(生惊叹。再指导生一边想象一边朗读。)

⑹ 指导第四句:

抓重点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采用赛读的方式读出气势来。

⑺ 作者写看到的潮水的景象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读。)

生: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三、朗读体会

1、朗读三、四自然段,体会声音和样子的变化。

2、同桌分别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3、师:请同学们把写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的句子联系起来想一想,谈谈自己的体会。

4、教师小结:

⑴ 先闻其声再见其形。

⑵ 潮水的声音越来越大,它的气势也越来越雄壮;潮水的气势优越来越大,它的声音也越来越响。

⑶ 带着这种体会把三、四自然段自己大声读一读,想象那雄伟的气势。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你还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气势吗请同学们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并思考、体会。

生:“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这句话中的“还在”、“漫天卷地体会到大潮的雄伟气势一点都没有变。朗读体会。

生:“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这句话中的“依旧”、“风号浪吼”也体会到大潮的气势没变。

师:你们还从那儿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这句话中体会到大潮持续了很长时间。朗读体会。

师:此时江面的平静与潮来之前的平静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师:可见,潮水的水量之大。我们把第五自然段连起来读,体会大潮的气势之壮,时间之长,水量之大。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所以钱塘江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课题“观潮”与“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意思是一样的吗?“奇”是什么意思?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观”。“奇”是“奇特”的意思。

师:那钱塘江大潮到底奇特在什么地方?

生:潮来之时气势雄伟壮观。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一年只有一次。江面越往东越宽,大潮从东边来,特殊的地势使大潮来势凶猛。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早以人山人海。

师:作者用心观察,叙述有叙,从声音、气势、形态三方面写出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表现了大潮的气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评析:采用“自读自悟、讨论、点拨深化”的方法来学习“潮头过后”部分,体会出潮头过后依然壮观、雄伟,回扣主题“天下奇观”。在这部分中,朗读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朗读“量大、质高、有指导”,通过抓住词语体会大潮的气势,同时让学生想象自己如果是一名人流中的观潮人,此时此刻你的情感怎样?想说些什么呢?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

六、总结

师: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七、拓展训练

当小小导游员,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仍紧扣了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观潮的人群中,对于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同时让学生当小小的导游员向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知识、能力、人格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在生动实际活动中能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而体现主体教育的思想,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观潮》教学实录7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 “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下载《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录与点评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录与点评 翟家学区小学 王俊青 2012.4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

    观潮课堂教学实录

    《观潮》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严萍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 师: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

    观潮四年级上册教学实录(五篇材料)

    1. 观潮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CAI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 师:“奇观......

    《赵州桥》教学实录(附点评)

    《赵州桥》教学实录(附点评) 编者荐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促使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则又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五篇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吴 玲(执教)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孙双金(点评) [摘 要]《恐龙》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了文本中的语言学习素材,让学生在揣摩中提取语......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包旭东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7年第1期 [学习目的] 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设想] 借鉴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