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

时间:2019-05-13 22:5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

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

单位:宁安市马河乡中心小学 执教:丁春颖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9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本课是本单元的主题课文第一篇。本课体栽是诗歌,以活泼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一些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在探索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有所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知识性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不论是什么样的语文基础的孩子在接触本文时估计都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而且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地识字,阅读与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学生开成太大的障碍,课堂上所需要教师去做的主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时间,尤其是朗读的时间,让学生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如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分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通过阅读课文,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的想法,并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有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

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主题

1、老师这儿有一段不说话的电影,同学们一个画面一个画面的看,如果看明白了,就给第一幅画面配上一句解说词。

生:电闪雷鸣,告诉我们要下雨了。生:公鸡在打鸣,告诉人们要早起。生:小河流水,是春天来了。生:鸟语花香,多美丽的热带雨林呀!

(注:出示多媒体课件,电闪雷鸣、公鸡打鸣、小河流水,鸟语花香的森林,出示后整体定格在一个大画面上。)

2、同学们,你们刚才用人类的语言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9单元观察与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点评: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教师能使有多媒体在导入中激起学生的士学习兴趣,加强课堂与课外的联系,引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扫除生词。

1、自由读课文,圈了生字所在课文中的词语。生: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

2、与同桌说一说哪个词语不懂。(课件考生字)生:学生之前互考生字。课年考生字,生:略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认读生字。

点评:让学生说一说不懂的词语,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3、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生汇报)生:略

(点评:初读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独立识字的情况,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了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及课文的朗读情况,)

三、细读理解。

你们说得真棒,看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的样子,相信接下来的学习同学们会更多的惊喜。

(一)读中探法

1、动笔给诗歌分小节。

2、谁来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请同学们先闭上眼睛 生:全体学生闭上眼睛。

师:(板书:生:白云、小蚂蚁。)睁开眼睛你们看到了什么?

(点评:教师先在黑板板书小动物白云和上蚂蚁,再一次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之里,这也是本课的亮点之一。

3、请同学们自读第2、3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生:略

板书:晴

4、睛天你们的心情如何?雨天你们心情又如怎样呢? 生:睛天心情高兴。生:雨天心情沉闷。生:雨天心情不高兴。5、2、3小节中,选择自已喜欢的一小节,同桌之间进行比赛。生:学生同桌比赛读。

(点评:教师让学生体会睛天的心情和雨天的心情,是为了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效进行了朗读练习与指导。

6.总结学习方法:(1)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用自怎样的心情读。

(3)有感情朗读比赛。

过渡:天气可以告诉人们大自然的语言。还有谁会告诉人们大自然的语言呢?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对于名家笱篇诗文等先累起来再说。日反再来“反刍”。对《大自的语言》这样一篇琅琅上口的诗歌,不用“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只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的语言现象,给出学习方法,将课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二)“扶”学4、5小节。

用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自学4、5小节。

1、学生自学4、5小学(师巡视)

2、生汇报

生:蝌蚪来了告诉我们春天来了(板书:蝌蚪----春天)

生:大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板书:大雁----秋天)

3、选择自已喜欢的小节练读。

生:学生练习读文。

4、赛读。

生:学生读后教师与同学们互评。

过渡:动物也可以告诉我们人类大自然的语言。这不是最奇妙的。请同学们小组学习6、7、8小节,把不会的问题提出来。

(三)小组学习6、7、8小学。

1、小组学习6、7、8小节(学生按总结的学法学习这三个小节)

2、汇报

生:树庄可以告诉我们大年的年龄。(板书:年龄

生:鱼鳞也可以告诉我们鱼的年龄。

板书:鱼鳞

――――

生:“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板书:――汪洋

3、教师讲解出示图片并讲解什么是“三叶虫”化石。(课件出示)

5、指导朗读。

(点评: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这一教学环节我给予学生充的学习时间。但对于用“三叶虫”化石来推测鱼龄和史前地质是学生的学习困难,教师这此利用多媒体来帮

助学生理解,也为后面理解大自的语言为什么妙不可言打下基础。

(四)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最后一节。

读了这最后一小节,关于大自然的语言,你想说点什么?

(点评: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掌握朗读的节奏,读出诗歌的语气。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除课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之外,你还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妙不可言)

2、你能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也写一两小节吗?(回家去先观察,等有所发现后再写也行)等大家都写好了,我们也编一课《大自然的语言》。

(点评:教师能抛弃烦琐的讲解分析,把课堂上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把语文课真正变成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场所。同时也引发了学生了解大自然现象的兴趣,从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五、总结:多么美妙的大自然的语言呀!希望勤于思考的你们课后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

总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对于名家名篇诗文等先累起来再说。日反再来“反刍”。对《大自的语言》这样一篇常识性诗歌,读起来又琅琅上口的诗歌,不用“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只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规律的语言现象,给出学习方法,将课文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读懂妙不可言的大自然之语,通过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索在自然语言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练习,后又进行朗读指导,并且,学引导学生发现这首儿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写作形式,抓住这个切入点,指导学生仿写儿歌。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

哈尔滨市向阳中学

徐庆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语言是我们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五彩缤纷的大自然难道也有语言吗?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可见,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研究大自然的语言,探讨大自然无穷的奥秘。

(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

二、基础知识检查

1、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

连翘

差异

观测

播种

落叶

2、多音字:

三、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感兴趣的地方用笔圈划出来。

四、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1:本文是一篇介绍物侯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侯变化说起,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并且自然的引出什么是物侯和物侯学,并以具体的例子说明了物侯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交待了物侯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从而说明了物侯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五、小组合作质疑探研

1、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呢?

同学2: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什么是物侯和物侯学?

同学3: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3、物侯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同学4: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同学5: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顺序能不能调换?

同学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是次要的,高下的差异又比经度次要,古今的差异影响最小。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说到时间方面,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所以顺序不可调换。

6、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同学7:研究物候学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选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促进山区农业发展。

7、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同学8:从整体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逻辑顺序。因为文章的思路是先从我们身边的自然现象说起,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在此基础之同着重介绍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最后点出物候观测的意义。这一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抽象的顺序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8、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了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

同学9:举例的多少,要看需要。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作者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都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会以为存在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9、你能否举例说明本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呢?

同学10:本文的语言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如第三段中“古代流传下平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这篇课文的说明语言在准确之外力求生动、典雅。文章第一、二小节多用描写的笔法,拟人的修辞写大地“苏醒”,燕子“翩然归来”,杏花“传语”,布谷鸟“唱歌”,使大自然的一切都有了人的思想感情。第二小节开头“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莺飞”两组词,一词两字,极概括、雅致,文气扑面。

六、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有没有疑问的了,可以互相补充,教师点拨答疑。

七、拓展知识空间,巧妙链接生活。

1、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一下家乡的四季变化。

2、用生动的说明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3、汇报小组所观测的物候记录。

八、请同学们介绍你们所搜集到的材料

1、有关的农业谚语。耳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蝉晴叫,晚蚯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了。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泥鳅静,天气晴。猪衔草,寒潮到。鸡退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2、关的物候现象。

九、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老师特别想听听同学们是怎么看待大自然的?

同学11:我们要珍爱大自然,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珍惜一草一木,使我们能在一个清新幽雅的良好环境中得以生存。

同学12: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给我们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人类一定要善待自然,珍惜自然环境,不然,大自然就会严厉地惩罚我们!

同学13:海啸、洪水、沙尘暴等严重的威胁着我们人类,如果我们人类再不警醒,那么我们人类将要吃下自己酿造的苦果!

十、教师总结本课

本文介绍了丰富生动的物候现象,说明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语言生动形象、典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愿同学们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大自然,解读大自然并珍爱大自然,那么,你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会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宣布下课)

第三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

师: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

生:盘古。

(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熟悉并且喜欢的神话人物孙悟空、沉香、哪咤等,引起孩子对陌生的神话人物即盘古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成功的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注意盘字的笔顺。先写点,再写横,一笔一划,把字写工整。谁来读一读课题?

(指生读课题,然后齐读。)

师:课文读过了吗?读通顺了吗?陈老师来考考你!(出示词语:肌肤 四肢 指名读。)

师:读的很准确,肌肤和肢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月字旁。生:都跟身体有关。

师:很多跟身体有关的字都有月字旁。(关注文字的形式与内涵)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课文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师:这一句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叫它——中心句。我们一起来读。(一句话拎起文意,从中心句的认识入手开始走进这一篇神话故事,看似平淡无奇的环节,但却犹如一棵树的根基,托起了整节课的教学。)

师: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围绕着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提问。

师:也就是说,为什么有盘古这个人?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快从书上找一找。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这已经是第二次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了,她是在教课文,更是在教阅读。)

师生合作,查字典理解“混沌”的意思。

师: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我们先来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哪些自然段里?

生:第2自然段。

师:他是怎么做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师:说得很好。你们知道什么叫抡起吗? 生:就是拿起。

师: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咱们读读,做做,感受一下。孩子们,做做什么是拿起?

(生做拿起的动作,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抡”和“拿”)

师:他感受到了,这个“抡”字多用劲啊!从一个“抡”字上,我们就能感受到盘古在开天地的时候很用力。带着这种力量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我看到了,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像自己就是盘古。盘古抡斧猛劈的时候,他会想?

生: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劈开。

师:多有决心啊,就带着这份力量和决心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做动作理解“抡”这个词,教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理解词的意思,使得学生印象深刻。朗读也是有方法的。陈老师的方法是在对关键字的理解中渗透的,看似不经意,其实匠心独运。)

师: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

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qing,意思一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组词区分两个qing的意思。

(灵活运用了组词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区分“清”和“轻”这两个字)

师:刚才有同学们发现了四组反义词,这些反义词把天和地分开的过程给写清楚了。我们在读时候就要关注这些反义词。这次女同学来读上半句,男同学来读下半句,要通过你们的读,让我们看到天和地就是这样分开的,也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女生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男生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地是重而浊呀,我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部都—— 生:混沌一片。

师: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混沌,今后再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可以用这样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在理解“混沌”这个词时设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等等。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而且教学中能够耐心等待,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智慧。不要急于让学生明白什么,走到合适的地方再回首看看,不用过多地解释,一切都会在自然而然间苏醒。)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开天辟地”和“顶天立地”两个成语来概括课文内容。并提示学生记录在书本上。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将知识点落于实处。)

教师提问,让学生自己寻找课文关键句。

师:是啊,有了这些神奇的变化,才形成了美丽的宇宙。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听老师读变化,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看看你的眼前能出现怎样的画面。

(师读: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学生描述眼前出现的画面,分享交流。

师:多神奇啊,那就把我们的感受带进这句话里,通过你的读让这洁白的轻盈的云呈现在我们面前。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句)教师指导朗读,并点评。

师:伸出你的小手,这就是一片绿绿的叶子,上面滚动着一颗露珠,什么样啊?

生:圆圆的。

师:圆圆的雨露,像什么啊? 生:洁白的珍珠。师:美吗? 生:美。

师:那我们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雨露呢?来,在你的掌心,就托着这样的雨露,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轻一点,别把雨露震落。

(生读)

(教师用形象有趣的话语,温馨的提醒学生“轻一点,别把雨露震落”,在这样的提醒中,谁还能忍心大声读书呢?)

师:陈老师来读盘古身体的部分,你们来读其他的部分。(投影出示文字和画面,师生配乐接读。)

教师提示学生想想盘古身体其他部分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好,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还有几个盘古的问题,我们回去以后搜集资料来想一想,回家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你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那就是你的——

生:创造。

师:好,我们下课。

总结: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种方法指导感情朗读

陈老师这堂课的亮点是非常善于引导学生朗读。比如学会把话变成画,把文章中语言的描绘的情景,进行再造想象,变成鲜活生动的画面。从而让学生品味文字的精妙传神,体会文本的意境优美,欣赏语言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意趣,真正读出文本的味。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对读、听读、品读、引读等对文本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感受,然后把想象到的画面,感受到的意境,通过诵读呈现出来。再如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抡的动作,让学生自主表演。

针对陈老师在此节课上的朗读指导并结合自身实习经验,总结如下三点:

一、以情激情

回顾大二实习时上的一篇略读课文《与象共舞》,我力求使朗读生动且有一定意义。这就必须要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下是我对自己教学片段的回顾: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老师呢,扮演这只会和人开玩笑的大象;你们呢,就是这个女士了。

我把你的皮鞋脱下来,你躺在地上(用书上的话一起回答老师)。生:急的哇哇乱叫。

师:我才不理会你呢,我先玩玩你的皮鞋,我转了一圈,回来了。“喏,还你。”这时候,你(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生:又惊奇又尴尬。

师:老师感冒了,嗓子不舒服。你们同桌这样演一演,好不好?注意要使用书上的话。

同桌练习完以后,我趁热打铁立马抛出一个问题

师:你们从这只脱皮鞋的大象身上看出点什么来了呢?啧啧啧,不得了,这象都和人开起玩笑来了。你觉得这只大象怎么样?

通过引导,学生们明白了,大象偶尔和人开玩笑,一方面是写出了大象聪明而有灵性,另一方面更加表现出了人与象之间的友好相处。

最后,我再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只大象的喜欢的心情一起美美的读读这段话。

在这样的情境中朗读学习,学生不会感到枯燥,眼睛能够一直跟随着你。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后,他们多多少少能学到一些知识,获得个人的独特的体验。朗读有所获,学习有意义,学生才会觉得快乐,才会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因此,在我和学生对话式朗读时,我特别愿意把机会给那些努力学习,成绩却很一般的学生。他们是最需要教师的阳光雨露的禾苗,只要拥有养料,他们一样能够开花结果。

二、善用联想与想象

用创设情境,来达到美读的效果,除了师生、生生之间以情激情以外,联想与想象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学习《鸟的天堂》,即便没有去过南国,没有到景区看过大榕树,我们也依然可以用生活的所见,迁移联想到大榕树的样子。比如,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观察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促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大榕树在风中是怎样一番景致。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动情,自己品出其中的味道来,也就由朗读升华成为了美读。

而在自己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因为条件限制,没有办法使用课件。我先请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花的成语,然后利用书上的两张插图,请学生自由的想象走在德国大街上,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再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很美,花多,生机勃勃。

在此基础上,我就再往前推了一步,比如问学生怎样读第三自然段,才能读出那儿很美呢?学生会说,要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读重一点”或者说 “读的高兴一点,快一点”诸如此类。

真实的情境中,季羡林写到这儿的时候,自然是不会那么喜悦欢快,应当是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这就很不错

了。所以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纠正他们,他们的知识经验限制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单从词语分析,也的确是欢快的。

等到第3节课,我又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篇回忆录,季羡林写这文章的时候,老了,也回到了北京,他在某一个深夜忽然想起了那开满花的德国大街,他会用怎样的口气,来告诉身边的人,那儿的美景呢?”这一次再读,学生的声音显然没有原先那么欢快,通过想象,他们稍稍理解了一个老人对他第二故乡的怀念。

通过联想与想象,可以补充文字中的空白,可以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是使学生的感情来的真实而具体,而感情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三、动作的模仿与再现

儿童好动是天性,学生都喜欢表演,且都具有此项才能。通过动作的模仿与再现,往往很快能把他们带入到文本所营造出来的情境当中。然后他们就能根据情境,快速的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比如:“清晨,推开门一看,呵,好大的雪啊。”

在读第二个分句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个“推开门”的动作,然后“一看”,接着再感慨“呵,好大的雪啊”。儿童的积极性一下子因情境的再现而被调动起来,学生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白茫茫的世界,就会有一种久困樊笼、一朝释放的惊喜,于是之后对于雪“好大”的感叹,就会是有感而发。

在实习期间,我有采用过类似的朗读指导。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我让学生都站起来,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还用手的挥动来模仿象鼻子。学生都很高兴,美美的边读边演。他们很容易就能接受原来大象可以很轻盈的这一事件,也更能明白泰国人与大象的亲密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记忆效果也格外的好。(五(1)班放学后,总有孩子留着背书,他们几个被班主任特批可以分段背。)那天,我就发现留下的几个孩子都是那一段背的最熟练。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 李道明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

李道明 2013年1月23日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的知识。(多媒体展示科学小品的知识)

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画线的词句。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生齐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竺可桢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学的营养。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习科学小品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说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学。

师:物候和物候学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勾画重点,思考这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自读任务: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

生边读边勾画。

师: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生: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师: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自然现象,再解释物候、物候学的定义呢?这些自然现象与物候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自然现象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为下文写物候作了铺垫。

师:同时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呢?

生: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再次说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师:决定物候来临有哪几个因素?

生: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请同学们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

这个中心,先解释概念,在说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并点明研究的意义。这样写,由浅入深,层

层深入,条理清楚,读者也容易理解。

这种结构形式,在科学小品中是很常见的。

三、学习举例说明

师:一篇好的说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

生:还有作比较。

师:《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举例说明。下面我们就以4、5两个自然段为例,学习这种说明方法。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两段课文。

师:这两段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师:举了什么例子?谁来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种的时间没有根据物候现象反映的情况而改变,结果遭受了损失。

师:由于没有重视物候观测,给农业带来了损失,一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下面请大家有刚才的分析方法,与周围的同学合作,研读6-9段,画出运用举例说明的语句,讨论举例说明的作用。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这几段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师:分别举了那些例子?

生:说明纬度的影响时,列举了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说明经度的影响时,列举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比北京要迟一星期开花;又列举了济南苹果开花在4月中,而烟台要到立夏。

生:说明高下的影响时,列举了华南丘陵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生:说明古今的影响时,列举了英国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师:举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师: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比较抽象的,举例说明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语言

师:接下来我们品味文章的语言。说到语言,我有个疑问,大家看黑板,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适吗?

生;合适。这使用了拟人的方法。

师:文章的原名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名字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这样比较生动形象。

生:这样也说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语言一样。

师:这样改既体现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师:科学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

识,所以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

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

与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一个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请同学们自己朗读1、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分析分析,一会儿与同学们交流。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写得生动,“孕育”运用拟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认为“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写得生动,“销声匿迹”生动形象。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很生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让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师: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请同学们又最快的速度读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说明文的朗读也需要有声有色。下面我就给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体展示四季美景)(师配乐背诵)

师: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总结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又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呢?请总结总结。

生: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说明文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学小品的一些知识。

师:我们如何阅读科学小品呢?

生:要品味语言。

生:先要了解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师:请大家看屏幕:阅读科学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说明内容;理清层次结构;研究说明方法;品味生动语言;总结阅读所得。

六、结语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师:最后,让我们在和谐、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第五篇:《赵州桥》教学实录(附点评)

《赵州桥》教学实录(附点评)

编者荐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促使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则又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下面,我们谨向读者推出这篇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课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过重大作用,是哪四大发明啊?

生: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

师:对。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证明了我国人民从来就是有着高度智慧和才干的人民。此外,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在世界建桥史上也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隋朝时修筑的一座大型石拱桥赵州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还完好地横跨在河北赵县的河上,成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大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赵州桥》这一课,看看这座作为我国人民聪明才智的又一个象征的古代大桥,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桥。(板书课题)

【点评:授课伊始,有针对性地在“导入”中埋设了本课教学内容的“核心”:《赵州桥》一文的写作目的到底是什么?同时又埋伏下了答案,以供下一步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从教学目的出发而精心设计的“导入”】

我们先来读课文内容。

生:(四人,朗读课文的四个自然段)

师:我们已经讲过,说明一个事物,就要„„

生:抓住它的特点。

师:那么大家看看,课文主要抓住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来说明介绍的呢?(板书:赵州桥的特点)大家想想。

生:雄伟,美观。

生:是主要抓住坚固和美观来说的。

生:抓住了坚固,还抓住节省石料。第三段是抓住美观来说的。

生: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另外,还说明了美观的特点。(学生回答时,教师同时板书:雄伟、美观;坚固、省料、美观;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美观)

【点评:让学生各抒己见,既引导学生思维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同时又使学生亮出不同的观点,成功地构筑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生动教学环境】

师:大家都投了“美观”的赞成票。第三自然段,确实是抓住了赵州桥的桥栏石雕艺术的美来说明介绍的,老师也投赞成票。但是关于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主要特点,却有三种看法。我想问一问,你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呢?×××,你为什么说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是雄伟呢?

生:因为课文第二段开头一句就说:“赵州桥很雄伟。”

师:噢,你是认为第一句话这么说了,后面的内容也就跟着讲这个意思? 生:嗯,第三段开头一句说赵州桥很美观,后面的内容不就是跟着讲赵州桥怎么美观的吗?

师:在一段的开头,用一句话把这段的意思先集中地讲一下,这叫段首立意。××同学,为什么你认为“坚固”是赵州桥的主要特点呢?

生:赵州桥是隋朝建的,到今天都一千三百多年了,也没有埯掉,坚固不就

是最大特点吗?

师:嗯,也挺有道理的。××同学,为什么你认为“节省石料”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呢?

生: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桥墩,就很省石料了;两头又都有两个小桥洞,这样,就又少用了许多石料。

师:确实,坚固、节省石料,也都是赵州桥的特点之一。×××同学,为什么你认为“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这一句才是抓住了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的大桥,都是有桥墩的,有的还会有好多个桥墩。课文第二段介绍赵州桥,也是一开始就说它是一座雄伟的大桥,但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这不就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了吗?

【点评:教师通过提问式的亲切交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自己的理解作进一步阐述;而学生理解不一,阐述各异,又更进一步地形成了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教学氛围】

师:以上几位同学所说的,确实都是赵州桥的特点。应当说,他们是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赵州桥的非同一般之处。赵州桥,一座中国古代的石拱桥,竞集中着这么多的优点,也难怪它世界闻名呢。它的确可算我们中华民族高度聪明才智的又一个证明。这倒使我对我国的这座古代大桥和它的设计建造者们,越加心怀崇敬了,也使我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到无比的自豪。

【点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与孩子们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同时又把对学生不同意见的归纳不事声张地引向课文的立意所在,呼应“导入”中对课文立意的暗示,为求异思维铺设了思维的桥梁】

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都很有根据的,比如×××同学说的,“雄伟”是第一位的特点,连我们原来的中师教学参考书上也是这样说的。这本教参第120页上说:“赵州桥的特点,一是雄伟,二是美观。”还有同学认为坚固和节省石料,都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听上去,也是挺能言之成理的。小学教参上就说,赵州桥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因而节省石料。以上两种意见同两本教学参考书不谋而合,看上去还蛮有一点权威性的哩。

【点评:教师似在为学生的见解提供更为“雄辩”的支撑,但实为欲扬先抑,意在为后面的阐明蓄势。】

但这两种意见各执一见,并不一致,不可能同时都对,可能是一对一错,当然,也可能两个都不对。×××同学认为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才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这个意见我在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看到,那是不是言之无据呀?看上去她的看法来自生活,也来自课文,听上去像是更能言之成理的。

【点评:在最后提及的位置上着意突出了学生与教参意见相异的这一种理解,隐含对这一见解的肯定态度,是对多数学生求异思维的暗示。同时又鲜明地表明了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的赞扬】

以上不同的几种意见,各有各的根据,那么,到底哪个特点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呢?

【点评:以上全部教学过程,归结到一点,就是循序渐进地激发、引导并逐步加强学生求异的思维意志和思维动态,把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创见的追求——这是引导学生对已有的见解、主张产生否定性怀疑,使思维向着相反的方向拓展。这是求异思维的常规类型:反向思维】

师:下面,让我们就来细细地咀嚼赵州桥的第一大特点,也就是第二自然段。

首先看第一、二句的关系。第一句,说桥雄伟;第二句,具体地说怎样雄伟,使读者对桥的“大”、“雄伟”有个具体了解。

生:赵州桥是一座很大的桥。

师:对。我们再看第三句与头两句的关系:“这么长的桥”把头两句的意思浓缩成五个字而组织到第三句中来了,使头两句与第三句的内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构成对比,形成衬托,从而突出了赵州桥没有桥墩的非同寻常。如果不对桥的雄伟先作明确说明,那么没有桥墩的桥就不会引起读者惊叹了,因为没有桥墩的桥多得很。而像现在这样,先说了桥的雄伟,再说它没有桥墩,这就足以令人惊叹了:啊?!我国早在一千三百我年前,就能造出这么大的没有桥墩的桥了呀?!这样,没有桥墩的特点就被鲜明地衬托出来了,突出来了。所以,对桥的“雄伟”的说明,实际上是对桥没有桥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开始部分,一个铺垫,一个衬托,而不是为了孤立地说桥的外观如何,不是为说雄伟而说雄伟。这是在说明过程中,一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板书:说明方法〈衬托〉)

师: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内容上来分析。这四句都是围绕桥的设计来说的。但是,没有桥墩的这种设计是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上来说的,证明这一特点是有首要说明的对象,是说明的侧重点。说桥梁设计的这四个句子中,就有三个句子是围绕没有桥墩来说的,从说明分量的分配来看,它显然是说明的重点。再者,第三句说的是桥身主体的特点,既是桥身主体的特点,当然也是整个桥梁的主要特点了。所以,无论是从说明位置的安排、说明分量的分配以及桥身主体的设计特点在整个桥梁设计中的重要性来看,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都是这一段的说明重点,都是这一段所说明的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板书:说明重点〈没有桥墩〉)

【点评:以上,教师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来分析、证明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桥墩。这是在上一步教学激发起学生救异思维的思维态势以后,开始更进一步,授之以“求异”的具体途径。此其“授人以渔”之一】

师:另外,“全部用石头砌成”既是对用料的说明,更是对“没有桥墩”这一特点的衬托。赵州桥的整个桥面全部是用石头一块块拼砌起来的,这是在大体水平方向上的拼接,而不是像墙壁那样在竖直方向上砌起来,但却不垮,又没有桥墩。这样,没有桥墩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没有桥墩”还不是最大的特点吗?

【点评:从建筑方法的角度授以“求异”的具体途径。此其“授人以渔”之二】

生:真的是奇迹!

师:我们还可以从抠重点词语的含义来分析。你们看,有哪个词语也包含着赵州桥没有桥墩这个特点的?

生:“创举”。

师:为什么是“创举”这个词语呢?

生:“创举”的意思是说,在赵州桥以前,只要是大桥,都是有桥墩的;到了赵州桥,才第一次没有桥墩。

师:对!所以“创举”这个词,恰好肯定并且突出了赵州桥最主要的,或者叫做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点评:此其“授人以渔”之三。以上三点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赵州桥最大特点的思索,这是求异思维与反向思维相对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正向思维】

师:嗯,赵州桥的最大特点到底是不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啊?让我们把这段课文集体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再体会体会它的这个特点。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赵州桥》摘写于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你们将来在初中会读到这篇文章。《中国石拱桥》文中说,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也就是说,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生: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桥墩。

师:读了茅以升的这一说明,可以确信,我们刚才对课文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点评:点明课文出处,以确证本节课求异思维的正确无误。这是最终对学生求异思维的确认,更是对学生的鼓舞。这种做法引导学生明确了赵州桥的最大特点到底是什么。这是运用求异思维的第三种方式:侧向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第三种求异思维方式的能力训练】

那么,刚才有同学认为雄伟、坚固、省料等等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先说“雄伟”吧。刚才我们已经明白:这一段课文第一句以后的内容并不是围绕“雄伟”来说的,这与第三段说“美观”的写法不同。根据第一句的意思去断定整个这一段的意思,显然不行;没有掌握整个一段的内容。而且从写作意图来说,它是要让读者了解认识赵州桥在桥梁设计上的科学价值,而不是为了向读者说它的外观如何如何。总之,问题有两个:一是未全面掌握课文内容,二是未透彻领会写作意图。(板书:未全面把握内容、未领会写作意图)

【点评:具体分析歧解这一“歧”在何处,同时也就明确了进行求异思维时容易发生思维歧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再说“坚固”和“节省石料”。坚固的确是一个特点,但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主要特点,所以只在第三自然段第一句中用“坚固”一词顺便提到,而且并没有具体解说的内容。认为“坚固”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这一看法没有紧扣课文。至于“节省石料”,这是设计的副产品,不是设计的出发点。不造桥墩首先是为了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确保桥身安全,同时又能有利于行洪。所以“节省石料”也不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以上毛病,仍是由于没有全面掌握课文内容,也未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下面,请来小结一下上面几种看法的共同毛病?

生:共同的毛病,都是没有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

【点评:让学生自己通过总结而达到确认,这将更直接地帮助学生积淀克服思维歧路现象的经验】

师: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课文,一方面,需要有活跃的思维,刚开始分析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最终我们必须辨别出有缺陷的甚至是有错误的理解,从不同的理解中得到最正确的理解。而基本的方法,就是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看清课文的写作意图。

【点评:对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以达到正确地阅读理解作品,作出总的归纳。应可视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原则途径】

师:下面概括段落大意。既然钻研课文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内容,而概括段意是对全段内容的浓缩,自然也要求必须全面、准确地表达内容。

生:(概括段意——略)

师:(最后将学生概括的段意组织成句,略)请注意:最后一段是与上文相同的说明,还是对上文内容画龙点睛的总结呢?××同学,你归纳。

生:说明赵州桥的价值和意义。

师:对了!这样归纳,就看清了作者写这一段的意思,看清了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对写作意图的点明。这一段的内容,又恰好证明课文第二段对赵州桥的科学设计进行说明介绍,是通过赵州桥来证明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点评:呼应“导入”中对课文主旨的暗示,点明课文思想内容的“核心”,最终推出本节课教学求异思维之“果”,结束本课教学内容】

【总评:在整个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思维实际,具体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生动、活跃的参与中,对学生进行了自然而有机的反向思维、正向思维、侧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三种方式的思维训练,并最终得到了预期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能力训练同语文的阅读能力训练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实现了两种能力训练的结合】

下载《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及点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执教教师:查方洪 《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授课地点:湖北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第二小学 师:同学们, 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

    《恐龙》教学实录及点评五篇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吴 玲(执教) 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孙双金(点评) [摘 要]《恐龙》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教学中,挖掘了文本中的语言学习素材,让学生在揣摩中提取语......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亭送别》教学实录及点评□包旭东 《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师》2007年第1期 [学习目的] 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设想] 借鉴古代诗词的鉴赏方法......

    《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

    《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案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声音》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自然,听到了很多美妙的声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大自然,去欣赏一 场特殊的音乐会吧!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大自然的声音 师:......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录与点评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录与点评 翟家学区小学 王俊青 2012.4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生命生命》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兴趣导入,激发阅读 师:谁愿意告诉老师你今年几岁了? 生:9岁。 生:10岁。 师:还记得妈妈告诉过你刚出生时的故事吗?来,听──(放婴儿啼哭录音......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实录及点评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山野、树林吗? 生:喜欢。 师:那就让我们看一段录像,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小兴安岭的录像。▲注:没有声音的片断) 生:这个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