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词的联想”教学实录与点评
江苏省邳州市教研室魏星
一、说一说——“字的联想”
师:小朋友们,老师想知道,你们谁去过上海世博会?去看过世博会的请举手。(两个同学举手。)
那请你说说,上海世博会会徽是由哪个字变成的?
生:世博会的会徽是由世博会的“世”组成的。
师:好,请坐。(展示会徽。)那么,看到这个“世”字,你能够想象到什么呢?
生:我能想象到,是一家三口去看世博会。
生:世博会的会徽代表了“你我他”。
生:我认为这次世博会是很快乐的,大家都很想去,所以画了三个人,然后一家三口一起去的。
【评析:魏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游世博会”谈起,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读一读——小诗《我学写字》
师:也就是说,世博会的会徽不但让你有了想象,心情也很快乐,对不对啊?好,有情感的想象是美的。小朋友们,我们的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个梦。汉字组成了词语,带来的想象还更有意思呢!我们来读一首小诗,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读,“我学写字”。
生:“我学写字”。
师: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好不好?当我写上“小绵羊”,怎么样了呢?(引读。)
生:一下子,树啊,房子啊,栅栏啊,凡是我眼睛看到的一切,都弯卷起来了,像羊毛一样。
师:当我拿笔把“河流”,写上我的小练习本,又怎么样了呢?
生:我的眼前就溅起一片水花,还从水底升起一座宫殿。
师:当我的笔写好了“草地”。
生:我就看见在花间忙碌的蜜蜂,两只蝴蝶就旋舞着,我挥手就能把它们全兜进网中。
师:读这句时,一些小朋友不禁笑了。你觉得哪个句子特别有趣,特别有新鲜感,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就是那个“我的眼前就溅起一片水花”,这个水花好像要和小朋友做游戏,跟他玩。
师:嗯,做游戏,说得多好啊!谁还有?
生:我从这几句话里知道了写的是秋天,因为秋天的草地都很绿,然后那个“我就看见在花间忙碌的蜜蜂,两只蝴蝶就旋舞着”是一幅很美的画面。
师:很美的画面,好。谁还有自己的表达,你觉得哪个句子特别有新鲜感?
生:我觉得“还从水底升起一座宫殿”,这句话让我觉得作者可能是一个流浪的孤儿,然后这个宫殿可能就是想要让他住。
师:嗯,好的,有爱心的想象是美的。你看,“河流”可以看见的;“升起一座宫殿”是平常看不到的,由看到的想到看不到的,这就是诗,小朋友们说多好啊!谁还有自己的发现?
生:还有“我挥手就能把它们全兜进网中”,我觉得他夸张了一点,两只蝴蝶肯定会飞得分散开,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装进网兜呢?
师:这句话是。我挥手就能把它们全兜进网中”。“我”,你看,有“我”的想象多有意思啊,是不是?
好,小朋友们,你们就是诗中的“我”,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诗歌。【评析:魏老师从字的联想自然导入诗歌学习,在读诗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还配合了动作表演,使整堂课气氛活跃。因此让孩子们理解了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一说——有形的意象联想
师:想象的美,朗读的美,让我们陶醉。接下来,我们也来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也来写一首小诗。当我写上“月亮”时,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想怎么样了呢?月亮成了什么呢?你感觉到什么呢?你和月亮发生了什么呢?看谁想的有意思。
每个人心中的月亮都是不一样的,想好了的同学请举手。
想到香蕉的小朋友请放下手来,想到圆盘的小朋友请放下手来,想到嫦娥的小朋友请放下手来,想到圆饼的小朋友请放下手来,想象中没有自己的请放下手来。
那其他的、不一样的想象是什么,怎么说更有意思呢?小朋友,你讲。
生:我和朋友坐在月亮上„„
师:加上“当我写下‘月亮”’。
生:当我写下“月亮”,会想起我和朋友坐在月亮上一起聊天、做游戏。
师:嗯,和小朋友一起玩,挺有意思的。谁还有更有意思的表达?
生:当我写下“月亮”,我就已经感觉我在月亮上,看到了月兔正在捣麻薯,我就过去也一起捣,捣好了,他们非常高兴,请我一起来吃。他们也请我一起去月宫,月宫里有嫦娥以及其他月兔,我跟他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师:你觉得你的表达当中,如果丢掉了哪句话,就丢掉了一半的美?
生:我看到了月兔正在捣麻薯。
师:我的感受是你和他们一起来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是不是?有“我”的想象是特别有意思的,是不是?谁还有吗?
生:当我写下“月亮”,月亮就像一个大操场,我和朋友一起在上面摘星星。
师:当你有什么样的心情时,才会有这样的想象呢?
生:非常开心。
师:晚上非常寂寞、孤独,推开窗而望着月亮,又会有怎样的想象呢?
生:我会想到如果有朋友来陪我玩就好了。
师:嗯,有朋友来陪我玩。关键是你看到月亮,看着看着,你会怎么想呢?
生:我会想到爸爸妈妈。
师:嗯,看着看着,你和月亮发生什么呢?
生:我到了月亮上,我看到了月亮姐姐,在和小星星们玩。
师:月亮姐姐也在和你玩,嗯,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想象。给她一点掌声。
刚才有的小朋友把月亮比成小船、香蕉,这样的想象也可以表达得很美的,关键是怎么美美地把它表达出来才更有意思呢?好的,谁来试一试。
生:当我写下“月亮”,我“刷”地一下就坐上月亮做的小船,在空中荡漾,带着我畅游世界。
师:月亮载着你的梦想、带着你畅游,是不是啊?女孩子呢?
生:当我写下“月亮”,月亮立刻变成了小船,带我周游地球。我在上面看到许多流浪儿,他们马上就要饿死了,我就爬下月亮,变出一些香蕉,送给了这些流浪儿。
师:我刚才说了一句话,有爱心的想象是美的,为了她的爱心,请给她一点掌声。
好,小朋友们,当我读了《我学写字》这首诗,脑海当中冒出了月亮。那么,你冒出了什么词语呢?当你想到这个词语,你又想到了什么呢?冒出的是什么词?
生:我冒出了“思念”这个词语,我还想到了李白的《静夜思》,然后我觉得,每当月亮圆的时候,就是中秋节;每当月亮圆的时候,就是思念故乡的日子。师:好的。冒出的词还有很多,比如星星啊,云朵啊,大树、鸟巢等。你们看,这首诗里,人家作者想到了“小绵羊”、“河流”、“草地”,你想到什么了?
生:我冒出的词语是“明亮”,当我写上“明亮”,我看到明亮的月光照在大地上,为行人照亮了路。
师:好的,现在同学们都暂时沉浸在美好的月光当中。那么,当我写上“大树”,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当我写下“大树”,它就变成了一把雨伞,我撑着它观赏着美丽的雨点。
师:嗯,好的,非常美。那么,唐朝诗人贺知章呢,想到了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的“二月春风似剪刀”能不能换成“二月春风似菜刀”啊?
生:(齐声)不行!
师:加一句话,精致的想象是美的,对不对啊?好,那么你脑海当中还冒出了什么词啊?
生:我冒出了“太阳树”。
师:我以为是太阳呢!接着说。
生:当我想到了“太阳树”这个词,我就想起了一首歌叫做《种太阳》,我也想把一棵太阳树种在土里,让它发芽、开花、结果,把它送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充满阳光。
师:恭喜你,走出了月亮的世界。
生:当我写上“保护我们的大树”时,大树保护我们,保护我们的国家,不让龙卷风袭击我们的城市。
师:你怎么张口就像播音员说话呢,有自己的想象好不好啊?好,不让你说句子了,你脑海当中还冒出了什么词语?
生:我脑袋里面出现了“舍己为人”这个词。
师:这是什么意思啊?
生:大树在刮狂风的时候,为了能让我们„„
【评析:魏老师抓住重点字词,激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想象,并感悟诗境、体验情感,学习诗意地表达。】
四、写一写——无形的意象联想
师:哦,他是由大树想到的舍己.对不对啊。好,小朋友,老师没有表达清楚,“绵羊”“河流” “草地”是我们看得到的,对不对啊?从河底升起一座宫殿,是我们平常看不到的,是不是啊?你看,作者从看到的想到了看不到的。好,反过来啊,如果有些词语我们平常看不到,比如说希望、自由,比如说我们的情绪——生气。当我们生气时,当我们讨厌时,能不能与看得到的一些事物联系在一起呢?当我讨厌时,谁会说啊?能不能和看得到的事物、摸得到的事物联系起来呢?
生:我听到了有个同学说人家坏话很生气。
师:她看到了一个事件,能不能与看得见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呢?
生:一个同学说别人坏话,被说了坏话的同学知道了很生气,嘴巴撅得可以挂个小油壶。
师:嗯,这个句子的表达挺有意思的。谁还有自己的发现?生气可以和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联系起来?
生:我奶奶家的小猫生气的时候马上就会龇牙咧嘴的,来咬我、抓我。
师:好,那和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自然中的一些事物能不能连在一起呢?刚才这位小朋友说他看到人生气的时候,我就看到了火山喷发的样子。回忆一下,你们看到了„„
生:我看到了洪水汹涌的样子。
师:嗯,好的,与自然中的一些事物连在一起了。谁还有?
生:我仿佛还觉得现在非常热,感觉烈日炎炎。
师:嗯,想到了烈日炎炎。哎,烈日炎炎怎么和生气连起来了呢? 生:如果生气的话,你会觉得烦躁,烦躁的话会觉得很热,很热,就像烈日炎炎。
师:嗯,也有道理。那生气可以听到吗?
生:可以。当孩子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偶尔也会吵一架,孩子一般生气时都会吵得很大声的,所以我认为生气也能听见。
师:对,生气可以听到的。我听到了一千个水壶烧透了、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那你听到了什么呢?
生:我听到猫生气的时候嘴巴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师:嗯,好。来,你说说看。
生:我听到了老虎咆哮时的声音。
师:好。那生气可以闻到吗?你闻到了什么?
生:生气会冒出一股浓浓的火药味。
师:嗯,火药味,给她一点掌声。那你们说说看,生气还有什么气味啊?和生活中气味联系起来,来。
生:像塑料被灼烧以后的气味。
生:像人们放鞭炮的声音。
师:像鞭炮啪啦啪啦的那种声音,对吧?但是你心情好的时候,那个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笑。
师:嗯,所以你的想象就是你的心啊,是不是啊?好的,生气有颜色吗?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色!
师:生气怎么是红色的呢?
生:妈妈生气的时候头上会冒火。(全班同学笑。)
生:我爸爸生气的时候脸色会发紫。
师:生气是紫色的,他有不同的感觉,老师喜欢不同的。好,生气在嘴里边尝一尝,生气有味道吗?什么味道?
生:有,很辣。
生:爸爸妈妈生气的时候会打我们,屁股会很肿,很热。
师:热是味道啊?很热是味道吗?
生:那会感觉很不舒服。
师:那是心中的滋味,不是尝到的味道,是不是啊?好的,那生气可以摸得到吗?用手摸摸生气。是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生气是滚烫的。
师:摸一摸,滚烫的,生气是有温度的。好,当我们自己生气时,想一想该怎么表达?(对着站在前面的女孩。)你回想一下,刚才那位同学说得好,也学着他说一说。我们用“当我生气时„„作一首小诗”,把大家有特色的话集中起来,创作一首小诗。
生:当顾老师生气的时候„„
师:哦,不是不是,不能写“顾老师生气的时候”啊,应该是“当我生气的时候”。
生:当我生气的时候,我会气得直跺脚,喜欢把娃娃使劲儿地往地上啪嗒一摔,妈妈这时看见了会张口大骂,你在干什么?怎么能这样呢?说完,一巴掌拍到了我的脸上。
(全班同学笑了。)
师:你写的是我们学过的记叙文,是不是啊。把生气和看得到的、闻得到的、摸得到的、听得到的分别连在一起,像前面学过的一样、有节奏地表达出来,就像一首诗了。谢谢你啊。谁再来?
生:当我生气时,周围的颜色都是红色的,爸爸妈妈都很气愤;当我生气时,周围都是浓浓的火药味,我很气愤;当我生气时,天空像打雷一样,晴空霹雳。师:她说的好不好啊?她说当我生气时用了三次,反反复复,把生气说清楚了没有啊?好,给她一点掌声。
小朋友们。生气是可以看到的,有的小朋友看到了一座火山,有的小朋友看到了狮子的怒吼;生气是有颜色的,有的小朋友说是红色的,有的小朋友说是青色的;尝一尝,有的小朋友说它是辣辣的味道;生气是可以听得见的,听到怒吼的声音,听到打雷的声音,听到门“咣啷”一声被关上的声音,听到水壶冒热气的声音,还听到很多很多,对不对?生气是有味道的,这位小朋友讲生气是烧焦的塑料的味道;生气是可以触到的,有的小朋友触到了很灼热,有的小朋友刚才说生气是硬的;等等。同学们,由看不到的想到看得到的,就像诗了,对不对?好,下面我们从这些词语当中选出一个做题目,自由地创作一首小诗.行不行啊?
生:行!
(10分钟后。)
师:小朋友们先停下来,已经写好了的同学请举手。没有写好的同学,我看已经写了一段,有的同学写了两段,是不是啊,也可以交流了。谁先来?请那位男孩子,到前面来吧。这是你上学以来写过的第几首诗?
生:第一首。
师:第一首,是值得纪念的哦。念给大家听听。
生:《梦想的季节》。当你有了梦想,失望的时候会把那渴望的门打开;当你有了梦想,它美丽的花朵会开放在你的面前,让你感到一丝丝温和;当你有了梦想,那黑色的迷雾将远去,出现一道五彩缤纷的七彩条。
师:你准备给自己的小诗打多少分?
生:98分吧。
师:好,你觉得你的表达当中,哪一些想象是最有意思的?
生:那黑色的迷雾将远去,出现一道五彩缤纷的七彩条。
师:黑色的迷雾远去,希望的城门打开。就凭这一句话,就是100分。好,给他一点掌声。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写得非常好,请回去。谁还要表现一下?
生:《梦想》,黄志凯。当我有梦想时,我会感觉前方有一条路,路上会有困难,会有挫折,会有危机,会有努力,还会有坚强。当我的梦想破灭时,我就会有一种失败感,失败完后我会反思,我会给自己打气,我会让自己有前进的动力。当我的梦想实现时,我会感觉恍如隔世,我感觉之前的努力都已经成为过去,自己已经成功了。(全班同学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告诉我,他的小诗创作是成功的。当他写梦想的时候,他就看到了一条路,那路上会怎么样、会怎么样,我真的特别欣赏的就这几个“会”字。最后一句可以改一改,成功可以改成“一条新的路又怎么怎么样了”,是不是啊?好,还有谁愿意表达?
生:„„
【评析:走进诗境、学习创设诗歌意境是执教者设计本环节的意图。教师在引导孩子们想象时,语气亲切、循循善诱,师生之间对话平等默契。教师不断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不断保持思维的兴奋、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对学生小诗的评价,语言中肯亲切,有点拨、有鼓励,让学生更有信心写好小诗。】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创作了几行小诗。回忆写作的过程,你们觉得什么地方最难?
(教师板书:童诗、想象、我、优美。)
小朋友们,大家的小诗可以编成一本诗集,那给这本诗集起个什么名字呢?
(根据小朋友们的回答即兴结课。)
小朋友们,诗歌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愿小朋友们读童诗、写童诗、在童诗的陪伴下快乐成长。下课!【评析:对课堂的总结,也是引导学生对整堂课的回顾。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写诗、编诗集,是肯定、是期许。
第二篇:《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执教教师:查方洪
《观潮》教学实录与点评 授课地点:湖北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第二小学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板书:观潮)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师:回想一下潮来前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些情景?(师板书:潮来前)生:潮来前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观潮当日江边和江面的情景,还写了人们盼着大潮到来的急切心情。
师:潮还没来,海塘大堤上就已经人山人海了,究竟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奇特景象,使人们如此焦急的等待呢?同学们赶快读读潮来时这一部分内容,找到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观察、又是抓住哪些特点把潮来时这部分内容写精彩的?板书:潮来时
(学生自读感悟)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生: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潮来时的声音像闷雷滚动,非常响。师:怎样读最合适? 生:午后一点左右„„
生:我还想读这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是描写大潮形态的,把浪潮比作白色战马。
师:把白色战马去掉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去掉这个词,就不能表现大潮很壮观了。师:这么重要的词该怎样读? 生:声音响亮、有气势。师:试着读一读。(学生读)
师:还有哪句是描写大潮声音或形态的?最经典的词语是„„ 生:(边读边回答)
师:无论是声音的描写,还是形态的勾画,作者都运用了合理的观察顺序。再细心读读课文,把这些词语按顺序重新说出来。
生:描写声音的有,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描写形态的顺序是,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师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师:让我们观看一下潮来时的景象,看看大家排列得对不对?(播放图片)师:看来大家排对了,从这些词语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吗?
生:从远到近的顺序
(教师板书:从远到近)
师: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那么我们再读这一部分时,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语调应该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声音应该由小变大,语速应该越来越快。
师:同学们按你们所说,试着读一读,看你能不能把潮来时的雄伟气势读出来?(学生自练)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师:谁敢向他挑战?(指名读)师:大家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那你也学着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不由得使我想背读,给我一次机会表现一下行吗?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着画面去听。(教师背诵)
师: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生:我好像真地看见钱塘江大潮了。师:用一个词可以代替这种感受。生:身临其境
师:谁能把刚才在你脑海中浮现的潮来时过程说一说? 生:(复述潮来时的景象)师:同学们,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像老师一样把潮来时的非凡气势、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
师:先把你印象最深的部分背一背。再想像潮来时的声音和江面的变化,试着有感情的背诵出来。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背诵的又快又好?
师: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记忆力。(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看着画面一起背诵一遍。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书读。(师:播放图片
学生齐背)
师: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不信请大家自读欣赏潮头过后。(学生自读
师板书:潮头过后)
师:谁愿意带领我们大家欣赏一下潮头过后。老师没有指导这部分内容,看你能不能把它读好?(指名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好在哪?哪还有不足?你试试。
师:真不愧是天下奇观,就连潮头过后都叫人难以忘怀。作者按顺序描写、抓特点刻画、用词准确的形容,让我们犹如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时既留心了大潮的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态,既留心了大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用词恰当准确,真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这一课中除了黑板上词语好,还有许多好词,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生:(积累词语)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好词好句,不仅会背诵,还要学以致用。老师这里有一小段关于海潮的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能不能也像本文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那样按一定的顺序,有声有色、形象具体的描述出来。自己可以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最后说一说,让大家为你评一评。(学生练笔写作)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写作才能?(指名读)
生:过了一会儿,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渐渐的,一条接着一条,只见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天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让我们为你精彩的写作而喝彩。(师生鼓掌鼓励)
师:同学们,用我们手中的神笔、优美的话语,感谢大自然这位魔法师吧,我相信通过你们的细心观察一定会描绘出更多、更美丽的天下奇观。
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头过后
评析 :郧西县上津镇中心学校教研员薛万江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姚佳妤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把潮来时这一段作为教学重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感情朗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背诵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抓特点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及用词的准确、恰当;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综观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言语实践,体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凸现了语文本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在大量的读说写的实践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
1、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书声朗朗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本节课教者做到了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注重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抓住机
会引导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促进了语言的积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本节课教者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并及时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海潮的录象,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方法进行练笔,可谓水到渠成。让学生把学过的词语、句子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用精美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第一位的。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领悟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感受得深,领悟得透彻,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引导学生才能到位。正因为教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在课堂上才会用精美的语言启课、过渡,如:导入部分“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得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又如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部分“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把潮来时气势非凡、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再如“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头过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这如诗如画的语言象溪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无时无刻不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体会到了文章的描写顺序。特别是录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文中描写大潮的关键词语如:声音: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大潮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形象,有如身临其境,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作者语言的优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郧西县上津镇中心学校教研员薛万江)
第三篇:“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录与点评
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实录与点评
翟家学区小学
王俊青
2012.4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等活动,经历发现、猜测、验证的过程,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
2.通过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的验证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3.感受并学习“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在观察、归纳、概括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概念,引入新课
师(出示直角三角板):这块三角板有几个角?各有多少度?
生:有3个角,分别是60度、90度、30度。
师:三个角相加起来的和是多少度?
生:180度。
(板书:60°+90°+30°=180°)
师:这个“和”叫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可以画出很多个,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点评:用学生熟悉的一块(直角)三角板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设下“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的悬念,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出示课件。
小三角形说:“大三角形说它的内角和比我的大,小朋友们,你们帮我评评理!”
大三角形说:“我个子比你高,内角和当然比你大!”
小三角形说:“不,我的内角和大。”
“我的内角和大!”“我的内角和大!”
师:同学们来评判一下,到底谁的内角和大呢?
(学生猜想后回答。)
生1: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生2: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点评:生动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有趣有益的争论之中,进而引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与三角形的大小有无关系?动画的激趣功能在此得到彰显,也暗示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积极有效的。
三、合作探究,实验论证
师:到底是谁的内角和大?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先独立思考如何验证,然后小组讨论验证方法。)
师:讨论时请注意三点:
(1)用什么方法验证?
(2)怎样验证?
(3)验证中要注意什么?
(小组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验证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量的办法来验证。
师:你们是怎么量的?能给大家示范吗?
(学生操作并介绍:先量出每个角有多少度,再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
师:你能给这种验证方法取个名称吗?
生2:可以叫做“测量法”。
师: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生3:我们用“撕”的办法验证。
师:可以向大家介绍吗?
(递给学生一张三角形纸片。)
生4:(示范并介绍)把三个角随意地撕下来,再把它们拼在一起,三个角就组成了一个平角。
师: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称?
生4:就叫“撕法”吧。
生5:还可以叫做“撕拼法”。
师:还有什么验证方法?
其实,要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不止有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两种方法,教材第28页也介绍了一种方法。
(学生自学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师:你从书上学会了什么方法?
生1:用折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
师:你可以到讲台上演示吗?
(学生演示。)
师:在折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细节?
生1:折第一个角时,折痕要和对边平行。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补充一点,角的顶点要折在对边上,而且三个顶点要重合在一起。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折叠法”吧!
(学生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师:刚才介绍了“测量法”、“折叠法”和“撕拼法”,我们就选用“测量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1)用“测量法”进行验证。
师:先确定你们打算研究哪一种三角形,然后两人为一组进行验证。一人测量,另一人观察,负责观察的同学把相关数据填到“小组活动记录表”中。
(学生进行操作验证后汇报交流。)
师:通过测量计算,你们得到什么结果?
生1:我们验证的是钝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79度。
生2:我们验证的是直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2度。
生3:我们验证的是锐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0度。
生4:我们验证的是钝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0度。
生5:我们验证的是锐角三角形,发现内角和是181度。
(教师将相关数据填写到“验证结果记录表”中。)
师:这些数据跟哪个数比较接近。
生1:跟180°比较接近。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验证,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生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左右。
(教师在表格里填入“大约180度”。)
(2)用“折叠法”与“撕拼法”验证。
(学生独立进行操作、验证,互相检查。教师对操作要点适时指点,并组织汇报,完成统计表填写。)
师:通过刚才的猜想与验证过程,我们证实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为什么测量时,我们的结论是“大约180度”?
生1:因为测量的结果,有的大于180°,有的小于180°,有的等于180°,所以用了“大约”两个字。
师:为什么得到的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呢?
生2:因为测量时会产生误差。
师:经过后两种方法的验证,“大约”二字可以去掉了吗?
生:可以去掉啦!
师:通过多方验证,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点评:“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教学环节有三个要点,一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二是学生动手操作验证;三是对“分法”进行小结。讨论是动手验证的基础,只有充分认识了验证方法,掌握其要领,动手操作才有目标,才能克服盲目性。教师的引领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或讨论,或看书,使学习活动有序有效。动手验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学生分别用三种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验证过程比较真实,验证中既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小结”时教师扣紧课题,仅对“测量”一法引导学生回顾、思考。通过这一活动,巩固了学生对“结论”获得的科学性的再认识,强化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记忆。
四、应用及拓展练习
(课件出示各类三角形,其中一个角被遮住。)
师:下面图形中被遮住的角是多少度?你能求出遮住角的度数吗?
(学生回答,订正并说理。)
师(课件出示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是360度,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学生在轻声讨论。)
生:可以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这个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
(课件演示:把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接着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
师:有谁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是360度。
师:怎么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生: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
点评:当堂巩固是数学课的必要环节。本节课练习的目标明确,给学生留了足够的“消化”时间。练习的安排紧紧围绕课题展开;练习题形式多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适当扩充,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分解”图形的方法,变未知为已知。如,平行四边形内角和 三角形内角和,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生2:我还知道了怎样推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师:你是怎么学会的?
生1:通过小组合作和操作活动来学习。
生2:用测量法、折叠法、撕拼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生3:先猜想,然后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点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会了什么”与“怎么学会的”,从而完成了对本节课主要内容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概要回顾与再思考,简洁、明确,只是方法略显一般化。
六、开拓视野,渗透数学文化
课件出示法国科学家——帕斯卡的主要事迹。教师作激励性简介:
11岁,发现声音的震动原理;
12岁,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18岁,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后人为纪念他,把一种计算机语言命名为Pascal语言;
24岁,发现关于压强的帕斯卡定律。为纪念他,把压强的单位命名为Pa;
他还发明了水压机、气压计和我们打针用的注射器。
点评:课末通过对“帕斯卡”的简单介绍,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渗透了数学文化,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树立远大理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篇:《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盘古开天地》教学实录及点评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
师:他们都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
生:盘古。
(通过多媒体展示孩子们熟悉并且喜欢的神话人物孙悟空、沉香、哪咤等,引起孩子对陌生的神话人物即盘古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成功的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伸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注意盘字的笔顺。先写点,再写横,一笔一划,把字写工整。谁来读一读课题?
(指生读课题,然后齐读。)
师:课文读过了吗?读通顺了吗?陈老师来考考你!(出示词语:肌肤 四肢 指名读。)
师:读的很准确,肌肤和肢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月字旁。生:都跟身体有关。
师:很多跟身体有关的字都有月字旁。(关注文字的形式与内涵)
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生:课文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师:这一句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叫它——中心句。我们一起来读。(一句话拎起文意,从中心句的认识入手开始走进这一篇神话故事,看似平淡无奇的环节,但却犹如一棵树的根基,托起了整节课的教学。)
师: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围绕着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提问。
师:也就是说,为什么有盘古这个人?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什么样啊?赶快从书上找一找。
(“深入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来读书。”这已经是第二次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了,她是在教课文,更是在教阅读。)
师生合作,查字典理解“混沌”的意思。
师:有一天盘古醒了,他是怎么创造宇宙的呢?我们先来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哪些自然段里?
生:第2自然段。
师:他是怎么做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师:说得很好。你们知道什么叫抡起吗? 生:就是拿起。
师:为什么不用拿,而用抡?咱们读读,做做,感受一下。孩子们,做做什么是拿起?
(生做拿起的动作,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抡”和“拿”)
师:他感受到了,这个“抡”字多用劲啊!从一个“抡”字上,我们就能感受到盘古在开天地的时候很用力。带着这种力量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
师:我看到了,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好像自己就是盘古。盘古抡斧猛劈的时候,他会想?
生:我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劈开。
师:多有决心啊,就带着这份力量和决心咱们一起读这句话。
(做动作理解“抡”这个词,教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理解词的意思,使得学生印象深刻。朗读也是有方法的。陈老师的方法是在对关键字的理解中渗透的,看似不经意,其实匠心独运。)
师: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
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qing,意思一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组词区分两个qing的意思。
(灵活运用了组词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区分“清”和“轻”这两个字)
师:刚才有同学们发现了四组反义词,这些反义词把天和地分开的过程给写清楚了。我们在读时候就要关注这些反义词。这次女同学来读上半句,男同学来读下半句,要通过你们的读,让我们看到天和地就是这样分开的,也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女生读: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男生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地是重而浊呀,我们再读一遍。(生读)
师:在天地分开之前,这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全部都—— 生:混沌一片。
师:我们真正的理解了混沌,今后再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可以用这样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
(在理解“混沌”这个词时设计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等等。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多种学习方法。而且教学中能够耐心等待,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智慧。不要急于让学生明白什么,走到合适的地方再回首看看,不用过多地解释,一切都会在自然而然间苏醒。)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开天辟地”和“顶天立地”两个成语来概括课文内容。并提示学生记录在书本上。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将知识点落于实处。)
教师提问,让学生自己寻找课文关键句。
师:是啊,有了这些神奇的变化,才形成了美丽的宇宙。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妙的画,听老师读变化,闭上眼睛,边听边想,看看你的眼前能出现怎样的画面。
(师读: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学生描述眼前出现的画面,分享交流。
师:多神奇啊,那就把我们的感受带进这句话里,通过你的读让这洁白的轻盈的云呈现在我们面前。自己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句)教师指导朗读,并点评。
师:伸出你的小手,这就是一片绿绿的叶子,上面滚动着一颗露珠,什么样啊?
生:圆圆的。
师:圆圆的雨露,像什么啊? 生:洁白的珍珠。师:美吗? 生:美。
师:那我们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雨露呢?来,在你的掌心,就托着这样的雨露,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轻一点,别把雨露震落。
(生读)
(教师用形象有趣的话语,温馨的提醒学生“轻一点,别把雨露震落”,在这样的提醒中,谁还能忍心大声读书呢?)
师:陈老师来读盘古身体的部分,你们来读其他的部分。(投影出示文字和画面,师生配乐接读。)
教师提示学生想想盘古身体其他部分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好,这个问题也解决了。还有几个盘古的问题,我们回去以后搜集资料来想一想,回家还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你可以用书上的语言,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那就是你的——
生:创造。
师:好,我们下课。
总结: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多种方法指导感情朗读
陈老师这堂课的亮点是非常善于引导学生朗读。比如学会把话变成画,把文章中语言的描绘的情景,进行再造想象,变成鲜活生动的画面。从而让学生品味文字的精妙传神,体会文本的意境优美,欣赏语言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意趣,真正读出文本的味。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对读、听读、品读、引读等对文本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读边感受,然后把想象到的画面,感受到的意境,通过诵读呈现出来。再如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抡的动作,让学生自主表演。
针对陈老师在此节课上的朗读指导并结合自身实习经验,总结如下三点:
一、以情激情
回顾大二实习时上的一篇略读课文《与象共舞》,我力求使朗读生动且有一定意义。这就必须要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下是我对自己教学片段的回顾: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老师呢,扮演这只会和人开玩笑的大象;你们呢,就是这个女士了。
我把你的皮鞋脱下来,你躺在地上(用书上的话一起回答老师)。生:急的哇哇乱叫。
师:我才不理会你呢,我先玩玩你的皮鞋,我转了一圈,回来了。“喏,还你。”这时候,你(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生:又惊奇又尴尬。
师:老师感冒了,嗓子不舒服。你们同桌这样演一演,好不好?注意要使用书上的话。
同桌练习完以后,我趁热打铁立马抛出一个问题
师:你们从这只脱皮鞋的大象身上看出点什么来了呢?啧啧啧,不得了,这象都和人开起玩笑来了。你觉得这只大象怎么样?
通过引导,学生们明白了,大象偶尔和人开玩笑,一方面是写出了大象聪明而有灵性,另一方面更加表现出了人与象之间的友好相处。
最后,我再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只大象的喜欢的心情一起美美的读读这段话。
在这样的情境中朗读学习,学生不会感到枯燥,眼睛能够一直跟随着你。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以后,他们多多少少能学到一些知识,获得个人的独特的体验。朗读有所获,学习有意义,学生才会觉得快乐,才会有继续学习的愿望。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因此,在我和学生对话式朗读时,我特别愿意把机会给那些努力学习,成绩却很一般的学生。他们是最需要教师的阳光雨露的禾苗,只要拥有养料,他们一样能够开花结果。
二、善用联想与想象
用创设情境,来达到美读的效果,除了师生、生生之间以情激情以外,联想与想象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学习《鸟的天堂》,即便没有去过南国,没有到景区看过大榕树,我们也依然可以用生活的所见,迁移联想到大榕树的样子。比如,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观察树叶在微风中的各种姿态,促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大榕树在风中是怎样一番景致。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动情,自己品出其中的味道来,也就由朗读升华成为了美读。
而在自己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时,因为条件限制,没有办法使用课件。我先请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描写花的成语,然后利用书上的两张插图,请学生自由的想象走在德国大街上,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再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很美,花多,生机勃勃。
在此基础上,我就再往前推了一步,比如问学生怎样读第三自然段,才能读出那儿很美呢?学生会说,要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读重一点”或者说 “读的高兴一点,快一点”诸如此类。
真实的情境中,季羡林写到这儿的时候,自然是不会那么喜悦欢快,应当是一种宁静平和的心态。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这就很不错
了。所以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并没有纠正他们,他们的知识经验限制了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单从词语分析,也的确是欢快的。
等到第3节课,我又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一篇回忆录,季羡林写这文章的时候,老了,也回到了北京,他在某一个深夜忽然想起了那开满花的德国大街,他会用怎样的口气,来告诉身边的人,那儿的美景呢?”这一次再读,学生的声音显然没有原先那么欢快,通过想象,他们稍稍理解了一个老人对他第二故乡的怀念。
通过联想与想象,可以补充文字中的空白,可以进行心理换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是使学生的感情来的真实而具体,而感情是一切学习的基础。
三、动作的模仿与再现
儿童好动是天性,学生都喜欢表演,且都具有此项才能。通过动作的模仿与再现,往往很快能把他们带入到文本所营造出来的情境当中。然后他们就能根据情境,快速的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感情。
比如:“清晨,推开门一看,呵,好大的雪啊。”
在读第二个分句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个“推开门”的动作,然后“一看”,接着再感慨“呵,好大的雪啊”。儿童的积极性一下子因情境的再现而被调动起来,学生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白茫茫的世界,就会有一种久困樊笼、一朝释放的惊喜,于是之后对于雪“好大”的感叹,就会是有感而发。
在实习期间,我有采用过类似的朗读指导。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他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我让学生都站起来,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还用手的挥动来模仿象鼻子。学生都很高兴,美美的边读边演。他们很容易就能接受原来大象可以很轻盈的这一事件,也更能明白泰国人与大象的亲密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记忆效果也格外的好。(五(1)班放学后,总有孩子留着背书,他们几个被班主任特批可以分段背。)那天,我就发现留下的几个孩子都是那一段背的最熟练。
第五篇:《赵州桥》教学实录(附点评)
《赵州桥》教学实录(附点评)
编者荐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促使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高年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则又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下面,我们谨向读者推出这篇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一个课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过重大作用,是哪四大发明啊?
生:是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
师:对。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证明了我国人民从来就是有着高度智慧和才干的人民。此外,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在世界建桥史上也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隋朝时修筑的一座大型石拱桥赵州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还完好地横跨在河北赵县的河上,成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大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赵州桥》这一课,看看这座作为我国人民聪明才智的又一个象征的古代大桥,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桥。(板书课题)
【点评:授课伊始,有针对性地在“导入”中埋设了本课教学内容的“核心”:《赵州桥》一文的写作目的到底是什么?同时又埋伏下了答案,以供下一步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思考。这是一个从教学目的出发而精心设计的“导入”】
我们先来读课文内容。
生:(四人,朗读课文的四个自然段)
师:我们已经讲过,说明一个事物,就要„„
生:抓住它的特点。
师:那么大家看看,课文主要抓住了赵州桥的什么特点来说明介绍的呢?(板书:赵州桥的特点)大家想想。
生:雄伟,美观。
生:是主要抓住坚固和美观来说的。
生:抓住了坚固,还抓住节省石料。第三段是抓住美观来说的。
生: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另外,还说明了美观的特点。(学生回答时,教师同时板书:雄伟、美观;坚固、省料、美观;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美观)
【点评:让学生各抒己见,既引导学生思维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同时又使学生亮出不同的观点,成功地构筑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生动教学环境】
师:大家都投了“美观”的赞成票。第三自然段,确实是抓住了赵州桥的桥栏石雕艺术的美来说明介绍的,老师也投赞成票。但是关于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主要特点,却有三种看法。我想问一问,你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呢?×××,你为什么说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是雄伟呢?
生:因为课文第二段开头一句就说:“赵州桥很雄伟。”
师:噢,你是认为第一句话这么说了,后面的内容也就跟着讲这个意思? 生:嗯,第三段开头一句说赵州桥很美观,后面的内容不就是跟着讲赵州桥怎么美观的吗?
师:在一段的开头,用一句话把这段的意思先集中地讲一下,这叫段首立意。××同学,为什么你认为“坚固”是赵州桥的主要特点呢?
生:赵州桥是隋朝建的,到今天都一千三百多年了,也没有埯掉,坚固不就
是最大特点吗?
师:嗯,也挺有道理的。××同学,为什么你认为“节省石料”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呢?
生: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桥墩,就很省石料了;两头又都有两个小桥洞,这样,就又少用了许多石料。
师:确实,坚固、节省石料,也都是赵州桥的特点之一。×××同学,为什么你认为“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这一句才是抓住了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的大桥,都是有桥墩的,有的还会有好多个桥墩。课文第二段介绍赵州桥,也是一开始就说它是一座雄伟的大桥,但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这不就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了吗?
【点评:教师通过提问式的亲切交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他们自己的理解作进一步阐述;而学生理解不一,阐述各异,又更进一步地形成了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教学氛围】
师:以上几位同学所说的,确实都是赵州桥的特点。应当说,他们是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赵州桥的非同一般之处。赵州桥,一座中国古代的石拱桥,竞集中着这么多的优点,也难怪它世界闻名呢。它的确可算我们中华民族高度聪明才智的又一个证明。这倒使我对我国的这座古代大桥和它的设计建造者们,越加心怀崇敬了,也使我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到无比的自豪。
【点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与孩子们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同时又把对学生不同意见的归纳不事声张地引向课文的立意所在,呼应“导入”中对课文立意的暗示,为求异思维铺设了思维的桥梁】
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都很有根据的,比如×××同学说的,“雄伟”是第一位的特点,连我们原来的中师教学参考书上也是这样说的。这本教参第120页上说:“赵州桥的特点,一是雄伟,二是美观。”还有同学认为坚固和节省石料,都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听上去,也是挺能言之成理的。小学教参上就说,赵州桥最大的特点,就是坚因而节省石料。以上两种意见同两本教学参考书不谋而合,看上去还蛮有一点权威性的哩。
【点评:教师似在为学生的见解提供更为“雄辩”的支撑,但实为欲扬先抑,意在为后面的阐明蓄势。】
但这两种意见各执一见,并不一致,不可能同时都对,可能是一对一错,当然,也可能两个都不对。×××同学认为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才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这个意见我在教学参考书上没有看到,那是不是言之无据呀?看上去她的看法来自生活,也来自课文,听上去像是更能言之成理的。
【点评:在最后提及的位置上着意突出了学生与教参意见相异的这一种理解,隐含对这一见解的肯定态度,是对多数学生求异思维的暗示。同时又鲜明地表明了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的赞扬】
以上不同的几种意见,各有各的根据,那么,到底哪个特点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呢?
【点评:以上全部教学过程,归结到一点,就是循序渐进地激发、引导并逐步加强学生求异的思维意志和思维动态,把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创见的追求——这是引导学生对已有的见解、主张产生否定性怀疑,使思维向着相反的方向拓展。这是求异思维的常规类型:反向思维】
师:下面,让我们就来细细地咀嚼赵州桥的第一大特点,也就是第二自然段。
首先看第一、二句的关系。第一句,说桥雄伟;第二句,具体地说怎样雄伟,使读者对桥的“大”、“雄伟”有个具体了解。
生:赵州桥是一座很大的桥。
师:对。我们再看第三句与头两句的关系:“这么长的桥”把头两句的意思浓缩成五个字而组织到第三句中来了,使头两句与第三句的内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构成对比,形成衬托,从而突出了赵州桥没有桥墩的非同寻常。如果不对桥的雄伟先作明确说明,那么没有桥墩的桥就不会引起读者惊叹了,因为没有桥墩的桥多得很。而像现在这样,先说了桥的雄伟,再说它没有桥墩,这就足以令人惊叹了:啊?!我国早在一千三百我年前,就能造出这么大的没有桥墩的桥了呀?!这样,没有桥墩的特点就被鲜明地衬托出来了,突出来了。所以,对桥的“雄伟”的说明,实际上是对桥没有桥墩的特点进行说明的开始部分,一个铺垫,一个衬托,而不是为了孤立地说桥的外观如何,不是为说雄伟而说雄伟。这是在说明过程中,一种说明方法的运用。(板书:说明方法〈衬托〉)
师: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从内容上来分析。这四句都是围绕桥的设计来说的。但是,没有桥墩的这种设计是放在首要的突出位置上来说的,证明这一特点是有首要说明的对象,是说明的侧重点。说桥梁设计的这四个句子中,就有三个句子是围绕没有桥墩来说的,从说明分量的分配来看,它显然是说明的重点。再者,第三句说的是桥身主体的特点,既是桥身主体的特点,当然也是整个桥梁的主要特点了。所以,无论是从说明位置的安排、说明分量的分配以及桥身主体的设计特点在整个桥梁设计中的重要性来看,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都是这一段的说明重点,都是这一段所说明的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板书:说明重点〈没有桥墩〉)
【点评:以上,教师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来分析、证明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桥墩。这是在上一步教学激发起学生救异思维的思维态势以后,开始更进一步,授之以“求异”的具体途径。此其“授人以渔”之一】
师:另外,“全部用石头砌成”既是对用料的说明,更是对“没有桥墩”这一特点的衬托。赵州桥的整个桥面全部是用石头一块块拼砌起来的,这是在大体水平方向上的拼接,而不是像墙壁那样在竖直方向上砌起来,但却不垮,又没有桥墩。这样,没有桥墩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没有桥墩”还不是最大的特点吗?
【点评:从建筑方法的角度授以“求异”的具体途径。此其“授人以渔”之二】
生:真的是奇迹!
师:我们还可以从抠重点词语的含义来分析。你们看,有哪个词语也包含着赵州桥没有桥墩这个特点的?
生:“创举”。
师:为什么是“创举”这个词语呢?
生:“创举”的意思是说,在赵州桥以前,只要是大桥,都是有桥墩的;到了赵州桥,才第一次没有桥墩。
师:对!所以“创举”这个词,恰好肯定并且突出了赵州桥最主要的,或者叫做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点评:此其“授人以渔”之三。以上三点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赵州桥最大特点的思索,这是求异思维与反向思维相对的另一种思维方式:正向思维】
师:嗯,赵州桥的最大特点到底是不是“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啊?让我们把这段课文集体朗读一遍,在朗读中再体会体会它的这个特点。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赵州桥》摘写于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你们将来在初中会读到这篇文章。《中国石拱桥》文中说,赵州桥“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也就是说,赵州桥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生: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桥墩。
师:读了茅以升的这一说明,可以确信,我们刚才对课文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
【点评:点明课文出处,以确证本节课求异思维的正确无误。这是最终对学生求异思维的确认,更是对学生的鼓舞。这种做法引导学生明确了赵州桥的最大特点到底是什么。这是运用求异思维的第三种方式:侧向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第三种求异思维方式的能力训练】
那么,刚才有同学认为雄伟、坚固、省料等等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存在哪些不足呢?
先说“雄伟”吧。刚才我们已经明白:这一段课文第一句以后的内容并不是围绕“雄伟”来说的,这与第三段说“美观”的写法不同。根据第一句的意思去断定整个这一段的意思,显然不行;没有掌握整个一段的内容。而且从写作意图来说,它是要让读者了解认识赵州桥在桥梁设计上的科学价值,而不是为了向读者说它的外观如何如何。总之,问题有两个:一是未全面掌握课文内容,二是未透彻领会写作意图。(板书:未全面把握内容、未领会写作意图)
【点评:具体分析歧解这一“歧”在何处,同时也就明确了进行求异思维时容易发生思维歧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师:再说“坚固”和“节省石料”。坚固的确是一个特点,但不是本文所要说明的主要特点,所以只在第三自然段第一句中用“坚固”一词顺便提到,而且并没有具体解说的内容。认为“坚固”是赵州桥最主要的特点,这一看法没有紧扣课文。至于“节省石料”,这是设计的副产品,不是设计的出发点。不造桥墩首先是为了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确保桥身安全,同时又能有利于行洪。所以“节省石料”也不是赵州桥最大的特点。以上毛病,仍是由于没有全面掌握课文内容,也未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下面,请来小结一下上面几种看法的共同毛病?
生:共同的毛病,都是没有全面掌握课文内容,没有很好地领会课文的写作意图。
【点评:让学生自己通过总结而达到确认,这将更直接地帮助学生积淀克服思维歧路现象的经验】
师: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课文,一方面,需要有活跃的思维,刚开始分析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最终我们必须辨别出有缺陷的甚至是有错误的理解,从不同的理解中得到最正确的理解。而基本的方法,就是全面地掌握课文内容,看清课文的写作意图。
【点评:对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以达到正确地阅读理解作品,作出总的归纳。应可视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原则途径】
师:下面概括段落大意。既然钻研课文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内容,而概括段意是对全段内容的浓缩,自然也要求必须全面、准确地表达内容。
生:(概括段意——略)
师:(最后将学生概括的段意组织成句,略)请注意:最后一段是与上文相同的说明,还是对上文内容画龙点睛的总结呢?××同学,你归纳。
生:说明赵州桥的价值和意义。
师:对了!这样归纳,就看清了作者写这一段的意思,看清了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对写作意图的点明。这一段的内容,又恰好证明课文第二段对赵州桥的科学设计进行说明介绍,是通过赵州桥来证明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点评:呼应“导入”中对课文主旨的暗示,点明课文思想内容的“核心”,最终推出本节课教学求异思维之“果”,结束本课教学内容】
【总评:在整个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思维实际,具体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生动、活跃的参与中,对学生进行了自然而有机的反向思维、正向思维、侧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三种方式的思维训练,并最终得到了预期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的能力训练同语文的阅读能力训练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实现了两种能力训练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