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店教委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实施方案
李店教委加快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加快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贯彻落实各级政策规定,夯实教育基础,实现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我教委现有小学10所,总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就有6所,不足10(含5人,不包括幼儿班)人的班级达到14个,小班额化现象严重,这些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师资配置难以保证,学校管理相对弱化,教育质量长期徘徊不前,严重制约了全镇教育均衡发展和建设步伐,针对以上情况,我教委以细湾小学、中庄小学、大庄小学、阴坡咀小学、蒲岔小学等五所小学为试点开展小规模学校教育。
二、基本思路
按照县局“遵循规律、促进公平、加强督导、提升质量”的教育发展总体要求和“以城区带动农村、以高中带动义教”的教育均衡发展思路,加强对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和管理,通过交流帮扶、资源共享等途径,开齐上好各门功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构建具有特色的小规模学校办学模式,从“保运转”向“小而强、小而优、小而特”发展。
三、基本原则
1、从多个维度核拨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基本工作正常运转。
2、对小规模学校进行有倾向性的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小规模学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在教育过程层面的公平。
3、强化小规模学校教师教研、培训和学习途径,为农村小规模教师素质提高创造条件。
4、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探索复式教学模式,最大优化教学资源。
四、基本措施
1、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小规模学校的优势在于比较集中,办事效率高,学校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和管理体制,创建教育特色。一是提高学校的资源利用率,确保才尽其才,物尽其用。二是抓好课堂教学监控工作,确实课堂教学工作不走样不打折扣。
2、推进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针对部分小规模学校的生源长期相对稳定,全面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充实教育投入,改进办学条件。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不稳定并且正在减少,重点加强其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各项措施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教育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达标。
3、加强“垂直互动”复式教学模式。由于年龄、经验、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实践垂直互动模式中的特殊活动要求,往往更容易形成相互间合作关系。不同年级学生间可以探讨、交流的话题较多,学生与学生间由于差异性,能使交流具有多向、多元的特点。在融洽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异级间、生生间产生亲近感,交流情感更为通畅,彼此相互提问、讨论,从并能在互动中不断进步。
4、加强岗位培训,促进教研帮扶常态化。高度重视村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要把业务过硬、年轻有为、敬业乐群的教师选拔到校长岗位上来,促使他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积极为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教研创造条件,加强内部常态化教研,定期让小规模学校教师与其他学校教师一起参与开展教研活动,并通过多种途径提供较为丰富的教师学习资源。
5、构建生态式家园式校园。克服由于学校规模小、学生少造成的弊端,积极探索建立学生自主管理机制,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通过建立生态式家园式学校,把绿化、净化、美化、艺术化作为学校环境建设的目标,营造绿色环保氛,开发绿色环保资源。
6、通过“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亲情校园。小规模学校学生大都家长外出打工,监护人监护能力低,隔代溺爱、管束放纵,致使学生亲情、家庭教育缺失。通过留守儿童之家,建立班级、学校QQ群,让学生与父母网络视频交流、教师与家长合作对话等方式,克服学生因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学缺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态度观;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育人观,让家长学到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掌握教育的艺术,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家教误区。
7、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统筹提高小规模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实行小规模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特别是音、体、美等短线学科教师,保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计划课程,尽量做到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质量均衡,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
8、积极运用评价教学策略。评价教学策略应用在小班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小班学生少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让评价不仅成为教学质量的反馈,教学调控的依据,而且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积极提高和发展。
即时评价:当场面批,指出优缺点,即时订正。
多元评价:听、说、读、写、算、操作,要全面检查,破除只考书面一种的做法。
分层评价:弹性作业和选做题按不同学生不同要求评价。无级评价:每一个人都是“通过”,不合格者下次再考查,直到“通过”为止。
激励评价:起点就是“好”或“☆”,上面一档是“很好”或“☆☆”,最上面是“非常好”或“☆☆☆”。
形象评价:用“小红星”、“小红旗”或“小手印”对表现优异者加以形象化鼓励。
自我评价:老师提供正确答案,让学生自批自评,自己订正。集体评价:经学生小集体讨论,提出评价意见。交互评价:学生与学生互批互评,学生与老师交互。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强加对小规模学校教学发展的组织领导,教委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小规模学校教学发展的推进工作。
组 长:马对兵 副组长: 成 员:
各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对构建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形成长效机制并取得实效。
2、健全机制。教委将把小规模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纳入日常督导范围,建立健全扶持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督导监测机制。定期组织评估监测,引进激励机制,及时进行绩效评估和问题反馈,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3、营造氛围。教委充分利用《静宁教育信息》等媒体宣传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先进模范教师的典型事迹,积极向有关主流媒体学校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营造良好氛围。
二零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坚守
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坚守? 专家: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农村小规模学校满足了当地孩子就近入学的愿望,却同时面临着师资薄弱、设施落后等压力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统称。
虽然小,虽然步履艰难,但正是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满足了那些生活在边远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上学需求。
日前,在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直言:“这类小学的存在非常重要。”会议上,一些地处偏远地区的村小发展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思考。
精细化管理,留住教师
■案例: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有中小学校106所,其中村级学校58所,2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38所,而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比例只占6%。
面对6%的少数群体,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教育局局长黄耀学说:“多年来,我们坚持把村级学校的发展纳入全区教育发展重点工程设计范畴,推进村级学校的特色发展,是破解区域教育不平衡发展难题的关键。”
改善物质条件,让小规模学校小而美。“小规模学校的小而美,一是搞好规划,二是升级改造,三是强化装备。”黄耀学说。近年来翠屏区村小按照上学单程控制在3公里范围内实施学生就近入学政策。启动村级学校劣质用房、运动场改造工程,将全区50多所校舍改革重建,消除所有土坯房屋,运动场全面更新为塑胶场地。实施通路工程,计划在2014年年底全面通路,减轻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对小规模学校来讲,教师的„留‟是个大的难题。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留住老师。设立教育奖励基金会,奖励农村老师,建立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奖励制度,专项岗位奖励等等。”黄耀学说。
管理小规模学校,做到小而精。小规模学校各项资源有限,但也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完善村级学校的治理体系,构建一体化管理体制,我们局长每周要到一个乡镇学校做指导,进行工作调研。常规管理大家都差不多,我们立足于村级学校,首先要让它规范,因此要达到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注重每个细节。”
■点评: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四川省翠屏区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实践的优秀成果给其他地区小规模学校提供了借鉴。第一,小意味着紧密,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最宝贵的教育是人对人的影响,是人性的涵养,即“立人”;“小”意味不必用“太多的知识、制度与管理”来离间师与生,人与人的连带,可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老师和老师之间,一个非常紧密的互动的共同体。第二,小意味着丰富的资源,意味着融入社区。第三,因为小而快乐,小规模学校可以利用规模小而在学习内容上,学习方式上,拓展更加丰富的路径。资源匮乏,社会力量来帮忙
■案例:
培田村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古村落,培田小学过去是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南由书院。鼎盛时期,有初中、小学、幼儿园共13个班,257名学生,教育质量在当时是居于全县首列。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群涌向城市,培田小学遭遇濒临撤并的危机,曾一度导致学校只有6个老师,一个年级最多6个学生,校舍几乎闲置且校舍破败。拯救破落的小学,不仅要当地政府的扶持,更需要社会力量的推进,不仅需要物质资源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智力上的支持。
2013年5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当地教育局、政府联合立项,对培田小学进行改革。组织培田小学音、体、美教室志愿者的招募工作,联合培田村委会,协调用地,完善培田小学的基建设施。联合NGO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上筹集资金,邀请北京大学康健教授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院长作为培田小学的专家顾问。
“项目总体目标,是希望通过项目的推进,最后帮助培田小学能够获得内在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希望能够调动校长和老师的积极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官员秦红宇说。2013年开始,项目依托培田村当地特色村中的老艺人开展了一些像二胡、笛子、剪纸、舞龙等特色课堂,滋养小规模学校的成长。只有让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对各地方特殊需求对症下药,才能弥补政府统筹模式存在的不足。如今,培田村小已有学生117名。
■点评:
蓝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现在是一个创建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不再是教育局的事情,教育变成社会活动。因此这种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乡村的这种合作,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仅是一些财力或者物质资源的支持,同时这种智力资源的支持,有可能激发起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活力和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复式教学兴起
■案例:
甘肃省临洮县一共有195所小学,其中60人以下的学校有91所。在校学生8.1万人,小学生是3.04万人,教师6324人,小学专用教师2504人。近年来,临洮县将提升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工作,其中实施科学系统的复式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资源内提升教学质量:组织教师进行复试教学的专业培训,掌握模式;调研观摩复式教学示范课,丰富经验;请专家指导交流,完善复式教学实践。
小规模学校资源有限,老师少学生多是普遍问题,学科开启困难,音体美等这类学科的开展效果尤其不好,而复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垂直互动,动静搭配。“同时安排两三个班同学一起上音、美、体,这就发挥了教师的特长。让两三个班的学生在一起画画、唱歌、做游戏,气氛也好,高年级同学起小老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甘肃省临洮县教育局小学教研室主任毛朝辉说。
如今,临洮县复式教学试点工作成果喜人,复式教学不仅保证学科全面开启,增强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适当减轻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负担。
另外,施行复式教学单靠调整课堂结构是不够的。例如针对复式教学重新整合教材,面向低年级复式教学中产生的声浪干扰等等问题,都成为临洮县未来复式教学实施中需要突破的难点。
■点评:
孙冬梅(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以学区为单位,借助大学校,中心校的教研力量,来带动小规模学校,搞片区教育专题的研讨,这对小规模学校老师是非常有效的。以学科为主,来提升复式教学教师的学科专业成长。在这个前提下,关注到音、美、体,英语教学,因为这是小规模学校的一个弱项,特别是音、美、体的课程。所以从这种小学科入手,打造全科型的教师,来提升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可行的。双教师制,复式班由两位老师承担教学任务。以这两位老师结队,形成一个伙伴,这样就有一种共同交流的机制。
教学管理论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
摘要:有效的管理是精致管理的前提与保证,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是否精致,关键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关键词:小学 教育教学 管理
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今,在一些人的脑海里,“管理”一词既熟悉又神秘,虽然知其含义,却难抓住本质。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神奇的综合艺术,管理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有人说:管理就是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沟通,就是激励,就是服务。还有人说:管理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发挥大家的能力和思想,创造价值,等等。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等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
一提到教学质量,有些人往往认为这只是校长或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事,与其他的教学人员毫无关系。其实,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四、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我们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并要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管理应树立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思想,根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事教学管理,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六、结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参考文献: [1]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23).[2]李永忠,李坊银.鉴往知来革故鼎新———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尝试[J].江西教育,2007,(11).
第三篇: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文档(本站推荐)
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
一.感受
我县农村学校的主体是小规模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和师资力量有限,要想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迫切需要精细化管理。本次研修,定襄县教育和文化局为我们培树了治校的榜样,传输了治校的知识,让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扎实工作,干出成绩。我们第八组5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校长一致表示,坚决学习受录与岭子底学校等校长的思想与做法,以校为家,真正把教育当做事业来做,为吸引生源,进一步办好学校努力奋斗。
二.思路
下面就我们第八组5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校长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实践与今天的学习所得和大家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学者、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任人唯贤,着眼细节,真心对待每一名教师 1.加强领导,任人唯贤,任用责任心强的教师。
副职领导的推荐,教研组长、班主任的任用,都要任人唯贤,任用责任心强的敬业的骨干教师。如:我在东霍学校时任用的教研组长王改连、李春仙、刘勇杰与我现在在大南邢学校任用的教研组 1 长邢韫华、牛变英、宋丽萍,全部都是尽职尽责,全身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心系课改,成绩突出,深受孩子们与家长的喜欢。
2.着眼细节,谋求规范,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达成精细化管理目标的保证。有的教师规范和职责意识不强,总认为教完自己的课就没事了。这就要求学校要以人性化管理为标准,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科学、合理、简明、实用的规章制度,从小处着手,从要求、计划抓起,使具体问题更加明了化,让各位教师务必明确工作职责和规范,在常规性工作中有据可依,忙而不乱,人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保障学校管理井然有序;同时用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强化教师的“细节决定成败”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这些制度不要定得太苛刻和强硬,要能立足师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工作学习体验,这样才能凸显规矩的人文性,才能实现教师自主管理。东霍学校在2012年与南王学校率先把教育管理与教学制度汇编成册,并在工作中付诸实施,促进了良好校风教风的形成。校长的规范和职责意识一定要强,校长要爱校如家,爱岗敬业;以身作则,讲求原则。十一年来,我以校为家,凡事率先垂范;年年代语文课,每次质检成绩名列前茅,以教学领导教学;事无巨细,原则当头。大到一学期三万多元的纪元助学金的发放,小到每天的教师签到工作,我都是依照既定 2 方案、学校制度透明化办事,绝不徇私情。因此,教师无怨言,工作肯卖力,有助于培养教师良好的工作习惯。
3.关爱教师,善待教师,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
实施人性化管理,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教师。我们要营造一种美好、信任、关怀、理解的和谐健康的氛围,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位教师都愉快地自主工作。校长要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以至于生活情况。对老教师、抚育婴儿的教师、有病在身的教师、心理负担重的教师,给其适当减轻工作量。对积极要求上进的教师,工作上大力支持。如教师段丽霞要评市级优质课,我组织同科目优秀教师每天观段丽霞的课,然后议课,连续两周,段丽霞老师极其聪慧,讲课水平与日俱增,结果如其所愿。就是教师生活中遇事,也要积极帮助。今年8月2日下午,教师宋丽萍的丈夫曹志康心脏病突发而亡,宋丽萍悲痛欲绝。我听说后每天去她家帮忙,直至发丧。我们真心对待每一个教师,每一个有血有肉有心的教师又怎能不把工作做精做细做完美呢?
(二)、立足日常,放眼未来,锻造优良的师资队伍 1.学校文化促发展。
在落实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首先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教学思想,让师生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主要行为对象是人,只有每位教师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才能全方位实 现精细化校本管理。农村学校的生源和师资力量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理过程中要扬长避短,使得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只有坚持把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师生共同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妥善协调校园各种利益关系,切实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整个校园才会沿着民主合法、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之路不断地和谐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是校园和谐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校园和谐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校园,我们要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师德优良,观念创新,业务精湛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变教师把上课看成只是面对一间教室、几个学生、一本教案,例行“公务”的职业倦怠行为。我们立足学校实际,严格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忻州市教育局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二十条不准”要求教师,结合师德建设的活动内容,有条不紊地深入开展此项活动,狠抓师德建设工作。教育教师确立“校荣我荣,校辱我辱”的荣辱观。其次,要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师德师风教育会议等形式,教育教师要有集体观念,设法让教师把学校看成是自己的家园,把上课看做是雕琢自己孩子人生的艺术创作活动,大家共同为我们共同的“家”增光添彩。我在东霍学校时,办公室与每个教室里都有“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共同为这个家增光添彩”为主题的图版。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师拥有源源不断的教育灵感和策略。再就是要让教师自觉地用心、用情、用 爱去教学,用爱心温暖每个孩子的心灵,赏识每个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次小小的进步,以激活学生的天性和聪明才智,让每个孩子每天都有进步,拥有更加幸福欢乐的童年。我在东霍学校任校长期间,办公室门口一直有这样的标语:“用心去爱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会爱你;学会赏识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会进步。”只有这样,才会看到学生在校园里因感受到爱而快乐自主地去学习;校园才会变成爱的和谐乐园。同时,结合办学思想的实施,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南邢学校校门外,两侧墙上写着我校办学思想“以人为本,求实创新”;教学楼正面屋檐上,有我校校训“教人求真,学知求实”;南墙上,写着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全面发展”;东墙上写着课改标语“推动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西墙上写着德育标语“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办公室,既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做好老师的四个标准”版面,又有我校“目标定向、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标语与教研室于纯万主任的教导“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掌握获得学科知识的方法,享受获得学科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虽然我校学生数少,资金短缺,但我校没有放弃校园的美化、绿化和校园的文化建设,我校修剪了树木,购买了花草,粉刷了墙壁,书写了墙体标语,更换了名人画像与课改标语,购置了滑梯、秋千等娱乐器材,布置了办公室、教室,创设了温馨育人环境。清雅的 5 校园内,墙壁上名人名言、标语、标牌,室内师生共同设计的墙报,都在发挥着潜移默化和熏陶作用,净化着师生的心灵。
2.学习反思促发展
我们平时可采用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学习。大南邢学校不惜资金,为教师订阅“总书记学习资料”、《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时事报告》、《半月谈》、《山西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参考》、《德育报》、《拼音报》等教育教学相关刊物报纸供教师学习。学习之余,或是形成材料口头交流,或是反思,感悟理解,或是学习借鉴后以课堂教学实践的形式来体现,以求能促使教师真正地去读书学习,提高自己。真正走出去,请进来。从2010年起,东霍学校与我县的“三晋课改名校”实验小学结盟,城乡联动,共兴教育。我每学期分批派所有教师赴实验小学参加观课议课活动、听教育教学报告及讲座。我们倾听了陈茂林前辈的课改讲座,拷贝回省教研员、太谷教研员的研讨会材料与报告发言,教研会上,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我们多次组织教师学习了实验小学的“目标导学136教学模式”,参考其他名校的做法,以省级市级县级专家、学者的指导为依据,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摸索出了“目标定向、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此模式从尝试运用到全校推行、在南王中心校推行,涌现了课改新秀尹俊英、王改连、李春仙、侯会琴、王慧梅、刘勇杰等教师,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保障了东霍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南王中心校前列,也保障了学 6 生稳定不外流。现在,我们每月回实验二小主校区观课、学习。教师成长了,学生进步了,学校发展了。
大南邢学校每学期出版一期校刊《呕心沥血谱华章》,总结一学期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点点滴滴。无论领导、教师,翻阅校刊,回顾学校发展历程,反思工作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建议意见,改进工作思路与方法,促进自己、学校再进步再发展。
3.“以新带老”促发展
我们要更加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不惜投入资金,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不让教师错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积极为教师搭建舞台,鼓励有潜力、有才干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尽快地成长,在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中起骨干推动作用,“以新带老”,从而带动学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我曾多次派青年教师赴省城、定襄县实验小学学习。学习之后,东霍学校的“目标定向、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进入试运行期,先由教导主任尹俊英和青年教师李春仙在校内做示范课,议课后,我和教导主任尹俊英做引领课,然后老教师跟进,全体教师做实验课,接着人人做提升课、展示课,在一次又一次的观课议课活动之后,“目标定向、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定位为“目标定向、设问导读、合作研讨、展示交流、反馈矫正”五个基本教学环节。2012年在南王中心校教学常规大检查中得到中心校领导一致认可,然后在东霍学校召开了南王中心校教学管理现场会。会前南王中心校各校校长与教导主任分别进东霍 学校一至六年级各班观课两节,会上中心校郭连旺校长号召各校学习“目标定向、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推进此模式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此模式或研究出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此次活动,不仅东霍学校的教师在课改中得以成长,东霍学校得以发展,而且促进了南王中心校的课改进程。
4.全面细化促发展
学校管理涉及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要想实现全面细化管理,我们就要责任到人,落实“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这样才能实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职责,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教师自主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管理精细化主要是教学常规的精细化,涵盖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依据每一课、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来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这样才能体现“细”的精神,建立精细化的目标体系,并将目标落实到每个教育教学环节。这样事无巨细,才能保障总目标的指导性和子目标的可操作性。另外,农村孩子平时约束少,我们还要注重精细化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主要遵照教文广体局思政股倡导的《学生行为习惯三字经》,从课间纪律、学习习惯、文明礼仪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我们制定并落实了《大南邢学校生活公约》。内容如下:大南邢学校生活公约:我是大南邢 学校的宝,大南邢学校是我们喜爱的家。我选择德智体美劳才能均衡的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所以我遵守学校生活公约,坚决做到以下九条:
1、不吃小零食,不乱扔废纸、塑料袋等杂物;
2、不攀爬栏杆、树木、大门及墙壁;
3、校园内、教室内不奔跑,要轻步慢行;
4、校园内、教室内不高声喧闹;
5、爱护花木,不折枝,不采花,不摘叶;
6、不涂污、破坏墙壁及公物;
7、没有老师带领不上二楼、不进后院;
8、不在走廊及室内打球、游戏;
9、自觉保持校园、教室整洁,发现杂物随手捡起。后勤精细化管理要做到每人一片责任区,卫生无死角。这样才能处处启迪师生的心灵,陶冶师生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决心
我们50人以下小规模学校,一定要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创设温馨育人环境;可以以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打动家长,实现家校共管,为学生创设平安、快乐的校园生活;学生少,可以以面对面、点对点的优势培养人,努力做到陈局长的要求:“让每个教师与学生共同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最大收获”。确实把管理工作做精、做细、做优,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第四篇: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的几个途径
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 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改革;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9―0020―01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加之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城区学校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突出,农村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相对简陋,师资配置难以保证,学校管理弱化,教育质量长期徘徊不前,严重制约了教育均衡发展。本文试图从六个方面,探讨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的途径。
一、持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落实《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坚持重在改造,如果小规模学校生源长期相对稳定,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如果随着生源减少,将来有可能自然撤并,则应该在办学和教育投入达到相关标准后,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需求,添置完善必要的教学设施,特别是加强学习、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大多媒体、远程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备力度。
二、健全体制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县级教育部门要继续完善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和城乡校长、教师双向交流机制。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除中心小学和质量较强村小学以外的小规模学校任教,将特岗、民生就业项目、三支一扶等人员,优先安排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积极为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教研创造条件,加强乡镇内部常态化教研,通过多种途径提供较为丰富的教师学习资源。要出实招改善村小学校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对于长期坚持在小规模学校任职任教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应该在职称评聘、获得荣誉和提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
三、积极开展联校走教,开齐上好各门功课
以乡镇为单位,综合考虑学生数量、师资力量、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小规模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和英语等教师紧缺的学科,由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或相邻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实行走教。乡镇对承担走教任务的教师在课程安排、工作量规定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要求。对小规模学校,可先通过教师走教实现开齐课程,再通过培养帮扶、教育信息化等手段逐步实现开足课时和上好课程。乡镇对承担走教任务的教师在绩效考核和评先选优等方面应给予倾斜和鼓励。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构建教育模式
小规模学校可以从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入手,开展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形成具有区域特色、适合小班额教学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机制,在研究中把握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中找准学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大胆探索小班化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在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小规模学校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农村生活实际开发学校课程,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五、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强化乡镇教委管理职能
充分发挥乡镇教委(学区)的统筹管理职能,要把乡镇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作为管理重点,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监督指导学校落实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推进课程改革。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设置、实施工作。定期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乡镇中心小学和质量较高的村小学要充分发挥课改示范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教研中心的作用,实行“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通过“以校带点”的管理模式,为薄弱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每所学校共同发展。
六、积极创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农村小规模学校更要创办家长学校,指派相关教师,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精选内容,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育人观,让家长学到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掌握教育的艺术,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家教误区,切实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家庭教育配合意识和家教水平的提高。
当然,县级教育部门也要把小规模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纳入日常督导范围,建立健全扶持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督导监测机制。定期组织评估监测,引进激励机制,及时进行绩效评估和问题反馈,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编辑:蔡扬宗
第五篇: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探索
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探索
2012年9月,国务院紧急发文叫停持续十年的撤点并校运动,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标志着我国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因地制宜地保留并办好村小和教学点。由于我国地形各异,农村面积广阔,居民居住分散,教学点和村小的设置必不可少。在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主要指教学点和村小,它是为适应偏远农村地区适龄学生人数较少的现实情况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无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如何发展,都会拥有一定数量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尽管它们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但它们是满足偏远地区学生教育需求必不可少的学校样式,未来这类学校一定会继续存在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发展,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甚至不同乡镇的教育情况千差万别,很难找到一个万能良药,这就有赖于当地政府和小规模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找到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农村小规模学校联合起来,“抱团取暖”,结成联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2014年12月,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14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结成联盟,是“难兄难弟,抱团发展”的一个创举。小规模学校联盟这种组织形式走在了全国前列,联盟的组织架构、运行方式、课题研究、小小班教学研讨、联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培训方式、校本课程开发等很多工作都是有创新、有实效的。
(一)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注重其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
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生产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而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资源,高效率地利用资源,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成为每个不同经济制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在教育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教师、学生数量少,地处偏远,往往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而不受重视。各种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少,特别是师资和各种教研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的资源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实际需求。然而,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下,还要想办法开好课程,这就需要小规模学校合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从农村学校现状来看,近几年由于教育优先地位得到落实,政府对教育投资力度加大,教育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教师队伍总量相对充足,但教师的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存在,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这就需要农村小规模学校创新发展模式,盘活教育资源,挖掘教育潜力,使农村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
(二)小规模学校运行乏力要求其从依赖政府的被动发展转向学校主动发展 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规模小不受重视,学校的教师往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情绪。如四川省宜宾县某小学有150名学生、10名教师,该校硬件设施在宜宾县处于一般水平,但是该校的教育质量在全县排倒数。通过调研发现,该校教师大部分是从其他学校淘汰下来的,这些教师普遍存在“破罐子破摔”的现象。长期以来,小规模学校孤单徘徊,运行乏力,很难有所突破。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但是资源的补给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必须伴随着农村小规模学校自主发展意识的提升才能起效。因此,在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对农村地区薄弱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对它们给予精神上的扶持与引导,使它们彻底摆脱“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摆脱输血、失血、再输血、再失血的怪圈,走出一条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新路,从依赖政府的被动发展转向自我主动发展。因此,小规模学校的最终发展还是需要其自身不断创新、不断变革,外部的支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况且,外部的支援往往很难到达偏远的农村。因此,小规模学校自身主动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的“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并不能解决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更需要一种内驱力。
(三)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实现需要其主动寻求自主发展的新形式
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独特的价值,它的存在和发展关系着农村学生就近入学权利的实现及农村的未来发展,必须受到重视。小规模学校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受教育权的必要前提,并且有利于个性化教育。
首先,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和发展关系着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实现,关系着我国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小规模学校大多位于人口较少的偏远农村,为该地区儿童提供了最便利的教育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就近入学的机会,是底层通过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最基本的途径,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组织形式。其次,农村小规模学校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保留并发展农村小规模学校是农村教育“底部攻坚”计划的核心环节,是振兴农村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美丽农村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规模学校融入社区,丰富的社区资源可供利用,部分教育内容可以来自于社区,所以“小”可以造就特色,臻于丰富。因此,拥有丰富乡土资源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利于开展社区化、生活化、乡土化的教育。再次,小规模学校在孩子的情感培养、个性养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小”意味着紧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教师之间,可以构成一个非常紧密的、互动的共同体。紧密共同体的互动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过程。学生在学校里,不只是知识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心灵、人格、情感、意志的丰富和发展,紧密的关系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非常安全的空间。在小规模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密切的互动,会形成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师能比较多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是一种更符合人性的教育。
总之,小规模学校具有独特的价值,应成为农村学校教育的主流样式。探索符合农村需要的、基于地方实际的学校教育,探索小规模学校特殊的教学与管理规律,使目前“小而差、小而弱”的学校成为“小而精、小而优”的学校,从而更好地体现小规模学校的价值,具有教育改革、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前瞻性的价值。
二、小规模学校联盟的价值
小规模学校联盟是同一县(区)域内多所学校之间的结盟,联盟学校之间具有独立的地位,不是从属关系,不属于一个规模较大学校帮扶或者引领其他小规模学校的模式。虽然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道路多样,小规模学校联盟不是其发展的唯一选择,但可能是目前的最优选择。小规模学校通过联盟的形式可以克服各个“孤立”小规模学校的天然缺陷,发掘其固有优势,激发其发展潜力,扬长补短。通过联盟,各个学校相互协作,为创新教学方式、学校管理模式、教师教研模式等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总之,小规模学校联盟有利于激活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潜力。
(一)小规模学校联盟是名校与薄弱学校捆绑发展的有益补充 撤点并校后,在农村还存在着数量不少的小规模学校。如甘肃省平凉市截止2013年底共有小学1054所,其中农村小学926所,占小学总数的87.86%,农村100人以下小学657所,占全市小学总数的62%,占农村小学的71%。该市的崇信县有54所农村小学,在校学生不足100人的有43所,占80%,不足50人的有20所,占37%。306个农村小学教学班中,班额不足20人的261个,占85.3%,其中10人以下的班级达到141个,占到46%。可见在部分区县,小规模学校仍然占大多数,已然成为当地农村学校教育的主流样式。
为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少地方尝试了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发展,为农村学校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管理经验的做法。这种形式对于部分农村学校确实能起到帮扶作用,但对于偏远农村学校、农村学校数量较多的县(区)来说,辐射范围有限。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应是一味地等待政府的援助和外界的帮扶,也不应是消极倦怠,故步自封。因此,这部分学校可以联合起来,协同创新,增强活力,开创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既然地处偏远,难以和市区优质校形成联动,那么农村学校联合起来互帮互助就成为可行路径之一。
(二)小规模学校联盟为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
小规模学校联盟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协同创新、共谋发展提供了组织条件。一方面,一所小规模学校的力量无论是从物质资源还是从人力资源方面来看都是有限的,无力进行改革。而且一所孤立的小规模学校缺乏与同类学校交流的渠道和机会,校长和教师容易抱持“自生自灭”的态度,也缺乏进行教育改革的愿望。通过小规模学校联盟这一交流平台,可以把同类学校聚集起来,推动学校间的交流,形成学校共同体,联合发声,从而为更好地传达自身诉求、影响政府政策提供支撑,为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及自下而上的农村教育改革提供组织条件。另一方面,通过联盟内各学校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可能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模式,进而推广到城市。如果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率先办成具有儿童本位和生活教育理念且更具有现代性的学校,那就不只为农村学校,也为城市学校的改革提供了示范。
(三)小规模学校联盟改变了小规模学校“孤立无援”的发展状态
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力量的裹挟下,处于“内外无援”的孤立状态。首先,教育系统内部支持乏力。农村小规模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边缘化位置,学校教师在在职培训、教研活动、评优评先和文体比赛等活动中常常被忽略,教育系统内部的忽视令农村小规模学校孤独而艰难地运行。其次,教育系统外部,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村委会和乡镇政府不再承担本地教育的筹资责任,学校缺乏合法渠道从村社中获得资源,进而隔断了学校与农村社区的联系,学校成为乡村的“孤岛”。因此,在“内外交迫”、孤立无助的情况下,同一县(区)的小规模学校相互协作、抱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小规模学校结盟、协同发展、相互支援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创新模式。
三、通过联盟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快速发展
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独特价值,在促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其就近入学的权利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责任重大。因此,对待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不能因“小”失“大”,必须探索适合其发展的路径。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由于农村学校的固有缺陷,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如何达到“1+1>2”的效果,还需要地方政府和小规模学校继续探索符合农村学校和地方实际的教育教学模式。
(一)建立共同愿景,推动联盟内学校共同发展
组成小规模学校联盟的学校处境相似,面临的问题基本相同,且处于同一县(区)域,有较多的可供相互交流和研究的问题,易于联合起来,建立共同愿景,共同寻找办学动力和发展方向,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愿景是学校联盟中学校校长及教师的内心图景,它贯穿整个联盟,让联盟有一种共同性,从而保障其在各种活动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愿景是立足本地区实际情况基础上的发展预测,是各联盟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和设想。以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小规模学校联盟为例,其共同愿景是:学校常规管理有新突破,教师发展有新期待,学校发展有新面貌。根据此愿景提出了联盟学校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提升:发展领导力有提升,干部执行力有提升,教师教学力有提升。此外,提出了联盟发展的具体措施,即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愿景的制订能够促使联盟内各个学校融情聚力,采取有效行动,进而推动共同发展。
(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化解联盟内学校资源短缺
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短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小规模学校联盟可以实现各个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首先是紧缺师资的共享,农村小规模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和英语教师,这一直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如四川省广元市某县(区)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农村小学共12所,这12所学校学生人数总计571人,专任教师共计171人,专职艺体教师仅8人,不足一校一人。通过小规模学校联盟,邻近学校可以互相聘用艺体教师,实现艺体教师的走教制,达到紧缺师资共享。除了师资的共享外,一些教学仪器、设备的共享也可以在联盟内实现。
此外,联盟学校还可以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由于学校的经费是按照学生人数进行拨款的,学生数少,则经费少,相应地用于学校校本教研方面的经费也会减少。一个学校内的教研活动很难展开,而通过学校联盟,几个甚至十几个学校的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接受培训成为可能。联盟学校还可以开展学习交流、片区联谊、中层以上干部培训、小小班教学研讨、联盟成员学校艺术节展演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激发联盟各成员学校的办学热情,也让教师们有了交流小班教学经验的平台。
(三)鼓励优势竞争,激发联盟内学校发展潜力
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大多一人肩负多学科教学压力,工作量大,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再者,由于教师人数少,一个学校中一个学科可能只有一位任教教师,教师间绩效和能力等方面的竞争相对较弱,教师容易养成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习惯。因此,联盟内学校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竞争的方式,激发学校创新的潜力和发展的动力。联合起来,既要一起发声、共同改革,更要彼此影响、相互竞争。因此,联盟内学校要寻找自身优势,树立自信,主动作为,进行特色教育教学。小规模“小”并非死路一条,而是充满无限生机。因为规模小,所以灵活,容易创新教学形式并进行特色教学。总之,联盟内的学校并不是同质、毫无特色的,而是各具特色,协同发展,最终成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图景。
事实上,在已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小班小校”是农村学校的基本面貌。因此,不应将小规模学校建设视为一种暂时性行为和过渡性政策,小规模学校建设不仅不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一种“新常态”,要视为一种长期性的基本建设,不能因“小”失“大”。小规模学校联盟不失为一种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