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的困境与破解
陈莺燕 谢跃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的困境 1.学校既缺教师,又超编 从农村流向城市,是人才流动的基本倾向。农村学校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调往城区学校,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总是尽可能地向较大规模的学校流动。加之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般所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各种工作生活设施落后。刚毕业的学生很少愿意去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其他学校的教师很难调入农村小规模学校,即使还留在这些学校的教师也很不安心,一有机会就义无反顾地调走。农村小规模学校经常处于缺少教师的状态。在很多城区学校为打造品牌策划各种改革活动时,小规模学校却正在为找不到一个愿意来学校工作的教师而发愁。缺教师,学校就丧失了合理地配置师资的基础。从保障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方面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是缺教师的,但如果从学校编制政策来看,这些学校又是超编的。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提出了各类别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的标准,其中高中:城市1:12.5,县镇1:13,农村1:13.5;初中:城市1:13.5,县镇1:16,农村1:18;小学: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3。统一的师生比标准是基于理想的学校规模编制的,但对于小规模学校来说,这样的编制标准就明显不适合了。例如,某农村小学共70个学生,6个班,按现行师资配置标准,只能配3位教师,这就意味着所有教师满负荷运转也满足不了教学需要,3位教师同时上课,还有3个班级没教师上课。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常常远超出编制标准,如以上所说到的学校,至少会有6个以上的教师,超编3个以上。这样一来,即使有人愿意来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由于学校已超编,学校也进不了教师。2.学科教师配置不齐 从学校层面看,教师配置的主要内容就是配齐配好各学科教师,落实国家的课程计划,也就是保障学校的每节课、每门课都有教师教。但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要开齐开足课程面临很大困难。这些困难有两种表现,一是有些学校干脆不开某些学科,因为学校没有能胜任某些学科教学的教师。二是学校课表上按课程计划安排好了各门学科教学,但由于教师必须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就只选择其中重要的或者需要考试的科目教学,许多科目开而不教,这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缺乏学科教师,没有配置好学科教师。另外,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如以上所说到的某小学,安排7位教师,基本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但教师的教学任务却是相当繁重的,按国家的课程计划,一、二年级有7门课程,每周25节课。三至六年级有9门课程,每周安排30节课,每位教师必须承担6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周工作量达20节左右,教师还必须跨年级、跨学科授课,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也由于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特别繁重,自然就造成教师想调出学校,其他学校教师难以调入等配置难题。3.学校无法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 由于以上的一些原因,留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的教师,大多教学水平较低,这些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学素养,同时,小规模学校尽管规模小,所要开设的学科门类却不少,需要的学科教师也不少,但要保证小规模学校每门学科都有专任的学科教师,是不可能的,这就说明,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也就是说,应是能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教师。要成为综合型教师,教师就必须去参加培训与进修。但是,在小规模学校,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教师去参加培训,某门课或某个班级就可能没人上课。面对这样的现实,即使校长有送教师外出培训的想法,也不可能有送教师进修的行动。
二、破解教师配置困境的策略 1.创新人事管理制度,破解小规模学校难以引进教师的困境(1)实事求是地重建编制标准。按国家现有的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小学的师生比是1:23)来配置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显然是不现实的。当地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统筹考虑学校的课程、年级、班级等因素,灵活地制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编制标准,如以“师班比”建立编制标准,若以师班比2:1来配置小规模学校教师,最起码能保证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为学校开齐开足课程打下基础。(2)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的,绝对意义上的城乡均衡不可能存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师的流动还会保持从农村向城市的趋势。基于此,要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应有的师资力量,要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既能调出,也有调入,就必须制定带有强制性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如城区优秀教师去农村支教制度,教师晋职、评优应有多少年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制度等。(3)建立区域内(如乡镇内)或集团内教师统一管理制度。现在的教师,一般来说,是由教师所在的学校管理,也就是说教师是学校的人,教师在学校之间流动会受到人事关系、编制等因素的制约。正由于此,我们常会看到某学校教师多,没课上,而另一所学校缺教师,课没人上的现象。要破解这一困境,建立区域内(如乡镇内)或集团内(许多教育集团由城乡学校组成)教师统一管理制度,是必由之路。也就是说,区域内(乡镇内)或集团内教师不属于区域内或集团内各学校,而由区域内(乡镇内)的某学校或集团总部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所工作的学校,统一安排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区域内(乡镇内)或集团内的小规模学校就不再是小规模学校,它已成为了区域或集团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师的配置困境自然就化解了。2.优待教师,破解学校留不住教师的困境(1)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般处于偏远地区,工作在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大多不生活在学校所在的村庄,他们的工作、生活成本高,而城乡教师的工资标准是一致的,这对小规模学校教师是不公平的,这也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留不住教师的重要原因。改革工资分配制度,是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困境的突破口。现在教师的工资由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构成,教师的基本工资一般全省统一,这里所说的改革教师工资分配制度,主要是指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县级政府应在绩效工资方面,优待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如湖南省l县就规定凡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工作的教师,每月每人多拨付奖励性绩效工资800元。实行这一政策后,l县农村小规模学校留不住教师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同时,学校公用经费一般是按生均拨付的,而小规模学校也是学校,五脏俱全,仅靠这点生均公用经费连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难以保障,更不要谈保障教师的福利待遇了。县级政府要在办学经费上向小规模学校倾斜。如通过设立小规模学校工作津贴,由政府给小规模学校拨付年度奖金等措施,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高于区域内其他学校。(2)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小规模学校由于小,办学条件往往非常简陋,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器材、教师食堂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发挥,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保障。小规模学校要留住教师,最起码要改善好教师的教学、生活条件,让教师能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让教师能方便、有尊严地生活。要改善教师教学、生活条件,政府就必须投入,如湖南省l县就以建设省级合格学校为契机,把全县的每一所学校(包括所有小规模学校)都建设成合格学校,仪器室、实验室、各种学科教室、食堂、浴室、教师活动室都配置齐全。尽可能地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营造与城区学校一样的工作、生活环境,消除城乡学校的工作、生活差距。(3)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文化留人、感情留人的体现。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关键在于学校校长的努力。学校规模小,校长既要做教师的领头雁,又要做教师的亲人与朋友,校长要以身作则、乐观向上、随和善良,既给人以示范,又给人以温暖,让大家在辛苦工作之余收获快乐、温暖与发展的希望。许多案例说明,一所学校如果拥有这样的校长和这样的氛围,工作条件差些,工作辛苦些,教师也会无怨无悔,很少有要求调走或不服从工作安排的。(4)争取所在村委员会与村民的支持。小规模学校一般地处农村,学校与村委员、村民有割舍不了的关系,争取学校所在村委员会与村民的支持,不仅能争取到经费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能够增加教师的安全感,让教师获得村民的关怀与尊重。如某村委会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报销探亲路费,节假日请不能回家的教师到村民家里做客等。村委会与村民的这些举动能够温暖、感动教师,为了村里的孩子,为了村民的情义,教师也就宁愿留在村里的学校工作了。3.培养与活用教师,破解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困境(1)培养一支综合型教师队伍。要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每门课都有专任教师,是不可能的。怎样才能化解小规模学校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困境?培养一支综合型教师队伍是一条有效途径。综合型教师就是能够教授多门学科的教师。有了综合型教师,小规模学校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困境,也就自然化解了。(2)推行“乡管校用”等新型教师管理模式,盘活区域内的教师资源。“乡管校用”,就是教师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到区域内多所学校任教的教师管理模式。如某小规模学校有两位音乐教师,在本学校,他们不可能有那么多音乐课教,这两位教师就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把他们安排到另外没有音乐教师的学校任教,从而保障其他学校的音乐学科的教学。(3)创新教师的授课方式。小规模学校一般只有六个年级六个班,但所要教授的学科却不少,即使学校某门学科有一位专任教师,这位教师也不一定能承担学校这门学科的所有教学。如学校有一位体育教师,这位教师就不可能全部负责一到六年级六个班的体育课。如何解决这一困境?从实际出发,采取分学段集中授课或复式授课的方式是有效破解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又一有效途径。如某学校有一位音乐教师,就把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集中起来上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基本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4.创新培训方式,破解教师培训难的困境(1)推广“乡管校用”“教育集团化”等制度,为教师外出培训创造可能。不管是“乡管校用”,还是“教育集团化”,教师都由学校人变成某一区域内的人,教师就可以在比学校再大的区域进行安排与调节,这样就给学校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创造了可能。如某学校的某教师要外出参加培训,如果就他所在的学校来说,他外出参加培训了,学校就无法再安排其他教师来替代他的工作,他就没有外出参加培训的可能。但如果学校教师由所在的乡镇中心学校管理或由所在的教育集团管理,中心学校或集团总部就可以从其他学校调节教师来替代他的工作,这样就为这位教师外出培训创造了可能。(2)采取“请进来”等多种途径,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把教师送到校外培训,很必要,很有意义,但代价大,会产生许多如人事安排上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是小规模学校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校本培训的方式有许多,常见的校本培训方式有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师相互听课研讨、开展课题研究等。把教育理论与实践专家“请进来”,也是很好的校本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能拓宽教师的眼界与思路,成本低、价值大。(3)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促进教师成长。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提高,最终还在于教师自己。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学习几乎成为每个人的主要学习方式。学校应通过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鼓励并组织教师运用网络学习,参加远程培训,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健康发展,是保障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破解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中的种种困境,是小规模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虽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困境的破解做了一些探索,但要更有效地突破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中的困境,还有待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有待广大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作者单位:湖南冷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冷水江市潘桥中心学校)
第二篇:浅析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
浅析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
建国后,为扩大入学机会,我国农村形成了乡镇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这种学校布局也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由于这种学校布局和其他义务教育普及措施得力,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质量低下,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视野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问题应该成为农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
从道理上讲,如果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是一种有价值倾向的政策选择,并且选择大规模学校和选择小规模学校具有相同方便性,那么,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应该是各有利弊的。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往往是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形成的,因此,它不是因为考虑到小规模学校的优势而进行政策设计的产物,而是客观条件下被动形成的。而且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小规模学校优势的挖掘,农村小规模学校可能的教育优势并没有展现出来,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质量困境表现得愈加明显。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超编与素质困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教师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描述,即学校教师数量和素质。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一般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置的。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超小规模学校来说,按照国家师生比配置教师,一般都会超编,但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需要看,还显得不足。从教师素质分布看,师范毕业生的选择倾向和在职教师的流动倾向影响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毕业生,一般优先选择大城市学校,然后是中小城市学校、县镇学校,最后是农村学校。在农村学校校际间作出选择,教师往往也不倾向于选择处于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在农村中小学执教的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向其他农村学校流动、由农村学校向乡镇学校流动、由乡镇学校向县城学校流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加剧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素质困境。我们衙前乡有一所小学只有8个学生,一年级5人,二年级3人,两个老师,一个是民师转编的,一个是补员的,从师生比配置来说超编,从师资水平来说,很差,象这样类似的小学我们衙前乡还有3所,这样的情况能提高教学质量吗?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总量不足与效率困境
学校经费是基于理想学校规模假设进行配置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远离理想学校规模标准,学校经费总量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与农村小规模学校难以产生规模效率有着直接关系。农村小规模学校在经费总量不足的同时,面临经费使用的效率困境。而国家是按学生人口数下拨教育公用经费的,一个不足20人学生的学校,一年总共不到1万元,这些钱,要用于校舍,课桌等维修,教学资料、学生考试、教学设施等。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经费使用效率就会随着学生数量减少而降低。尽管对于理想学校规模并没有达成精确一致,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数量是远远低于理想学校规模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使用效率偏低。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达标与更新困境
在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及标准有一定的要求。在我国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要求后,绝大多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先后完成了“普九”验收。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但是,由于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较低,而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又有限,当学校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老化时,学校很难更换教学设施和更新办学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留很难预期时,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不会选择投入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相对较低和小规模学校撤留难以预期这两个问题,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后又陷入办学条件达标与更新的困境。特别是在办学标准要求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日益陈旧的情况下,保持办学条件达标与教学手段更新面临更多挑战。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门数开齐与小科困境
当普及任务完成后,义务教育面临的两个重要任务是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这两个任务,可以一言以蔽之,即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课程实施层面看,就是课程不仅要能开齐,而且要能上好,即要同时满足“开齐”和“上好”的双重要求。而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课程开齐面临很大困难,许多学校一个教师教若干不同学科,教师面临专业提升的困境。特别是面临课程改革时,教师同时上若干不同科目的新课,讲懂每门新课程都很吃力,讲好当然就面临更大困难。因此,对许多小规模学校来说只能抓大放小,小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努力对所教各门课程熟悉后,也只能就一个科目进修,进行专业提升,其他所教课程只能保证有时间教,而不能保证教好。特别是在一些超小规模的学校,由于优先配置语数等大科教师或教师数量有限,小科课程方面出现教师难以胜任和无法开齐等现象,出现了小科困境。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潜力
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农村小规模学校呈现出来的问题的解决面临重大挑战;而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教育政策看,这些问题则是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在正视农村小规模学校呈现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育发展成就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人力资源基础,“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政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政策空间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成就和相应政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社会环境。
(一)教育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9.8%提高到23.3%,高等教育在学规模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907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2]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在高等教育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的条件下,农村教育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就成了优秀高校毕业生选择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岗位的瓶颈。目前,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加。但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小规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农村教育下一步的建设重点之一是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水平,改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
(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政策的政策空间
“三级办学,两级管理” 的教育政策框架下,“村办小学、乡(镇)办初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格局,使学校之间共享教育资源受到教育管理模式的限制。“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打破了教育资源条块分隔的格局,为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政策空间。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框架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可以放在县域内通盘考虑,从“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发展立场,考虑到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衰减,可对小规模学校进行有倾向性的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小规模学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在教育过程层面的公平。
(三)“惠农”的宏观社会政策实践与农村的全面发展
从教育自身看,农村教育的吸引力取决于农村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而说到底农村教育的吸引力是由农村的吸引力决定的。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正在不断增加着农村的吸引力,同时,也增加了农村教育的吸弓力。而且在一些地方农村的吸引力和农村教育的吸引力形成了良性互促。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给这些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偏远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现阶段,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惠农”的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促进偏远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增加这些地区农村的全面吸引力。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目前,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需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把提高农村小规模教育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全面科学合理地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的战略设计是把这些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必要举措。
(一)从多个维度核拨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
人们理所当然地从“小”去理解小规模学校的特点,但是小规模学校并不是什么都小,什么都少的。因此,小规模学校按学生配置教育经费存在一定问题,政府应该从多个维度核算和拨付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计算小规模学校的公用经费,小规模学校应有一个最低下限,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即说,今年我们县开始在这样做,我个人认为是领导的英明决策。(二)建立学校编制底线和“走教”政策
统一的生师比规定是基于学校理想规模假设制订的,只有当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教师教学。对小规模学校来说,应按班级比来配,每班不少于2个老师。
(三)平等地考虑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教师素质的差异造成了城乡间教育质量的差异,造成了农村校际教育质量的差异。因此,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素质,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小规模学校执教。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教师所占比例从绝对值看并不是很大,而且“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政策空间,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又为农村教育发展准备了人力资源,因此,可以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加以妥善解决。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县域教师统筹配置的政策优势,出台一些引导性的措施,鼓励县域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其次,可以出台限制性政策,规定每个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都要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有一定的教学时间,这些政策可以与聘用、评职、提拔或获得荣誉挂钩。再次,对于长期坚持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学校应该在评职、获得荣誉方面优先考虑。最后,为农村小规模教师素质提高创造条件,可以为小规模学校教师参与教研与培训提供条件,包括找其他人顶岗,保证他们能定期出来培训;定期让他们与其他学校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多种途径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等等。
(四)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
当前我们应该研究农村学校的办学标准,并依据这个标准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教育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达标。具体的建设思路应该是: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小规模学校的生源长期相对稳定,则应该全面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充实教育投入,改进办学条件。如果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在减少,将来可能被撤并,则应该在其办学和教育投入达到国家和地方要求的标准后,重点加强其教师队伍建设。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应该追求硬件上的奢华,而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师资建设上。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要务。同时,教师是最可流动的教育要素,对教师的投资是最保值的和最有投资价值的。
(五)优化教育资源合理进行网点布局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而我们县,由于历史原因,初中老师偏多,小学老师由于原来转编的民师先后有很多退休,造成小学老师偏少,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乡将五、六年级集中到初中部,由初中老师任教,一般村小只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分别集中到中心小学和马家小学办,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老师偏多和小学老师偏少的情况,同时教师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优化。
第三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湖北省某县的个案分析
2016-06-20 11:01:21 《当代教育科学》 吴亚林
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小规模学校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小规模学校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建设发展小规模学校是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
2001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一直在持续进行,经过了几轮布局调整以后,全国各地区改变了“乡办高中、村办初中、自然村办小学”的学校布局格局。学校布局调整以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和完全小学规模大幅度缩小,所谓的“必要存在”的教学点运行艰难,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几乎都成为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人口减少、城镇化流动及打工外出等原因,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其生存与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新矛盾。小规模学校是指与常模相比,学校人数少、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大部分是人数少的中小学校和教学点,其基本特征是学校学生总数偏少,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教师人数少且师资结构不合理,班师比不合理。也正是从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农村教育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投资新机制的实施,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现阶段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当前农村的学校大多为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况如何呢?我在河南、湖南、贵州等省调查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田野调查方法调查了湖北省崇阳县的小规模学校。崇阳县是鄂南山区县,版图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总人口47万余人,是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县及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样本监测县之一。我实地调查走访了60余所小规模学校,察看学校校园校舍、周边环境及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访谈了多名校长和教师,观察了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调查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八大困境。
其一,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困惑。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人数少。教学点学生班级人数大多在3-10人之间,学生总人数为20人左右,完小学生人数大约在60人左右。很多小规模学校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现象,学校规模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没有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都是空话。那么,这些小规模学校是继续撤并还是必要保留呢?如果继续撤并,不利于山区群众子弟就近入学;如果必要保留,学校又是低效低质运转。当前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确是个问题。
其二,小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小规模学校大多处于村落中,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周围文化环境差,学校信息化基础薄弱。我察看了校园校舍、运动场所、文体设施、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大多数学校校舍破旧,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大多数学校没有远程教学设施,少数有设施的学校基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运动场所缺乏,文艺体育设施差。学校缺乏图书资料或图书资料基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三,教师资源配置极不均衡。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配备极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编制规定上的绝对富裕与学校运行需要的绝对贫困。例如,我以崇阳县港口乡游家小学和油榨小学教学部2012年秋季学期的师生比分析,按照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农村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的编制标准是1∶23,分析两所学校的教师配备,游家小学的师生比为1∶9.66,油榨教学部师生比刚好合乎标准。但是,如果按照班师比,游家小学的班师比为1.17∶1;油榨教学部的班师比为1.5∶1。这就说明,这些小学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的现象,教师编制数字上的富裕掩盖不了学校运行需要的贫困,教师资源配置的浪费与教育发展现实需要的矛盾难以调和。
其四,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我调查的大多数小规模学校,即使教师人数配备比较充足的,也都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严重;第二,教师学历层次与职称层次偏低;第三,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年龄老化和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学科教师的缺乏,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导致学校基本运行困难,成为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关键问题。
其五,教师专业发展前景渺茫。小规模学校教师人数少,教师任教多个学科,半数教师任教学科在2门以上,教师包班教学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大有存在。当前,教师的工资、绩效工资都得到了解决,多数教师表示愿意终身从教。但是,很多教师希望到好一点的学校任教,担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以促进专业发展,年轻教师希望有培训与进修学习机会,这说明大部分教师的关注点从生存问题转向发展问题,而很多老年教师则难以胜任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希望早点退休。教师的规模小人数少,任教学科不能专门化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年龄老化、能力素质差、工作乏力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其六,教师流动、退出与补充困难。当前全国各个县市由于编制的限制、财政困难等原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人数很少,这就造成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流动难、教师补充难和教师退出难。调查表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近些年几轮布局调整过程中,教师按照能力水平、学历与年龄优势及社会关系从村向乡镇及县城流动,不能流动的教师大多来自原来本乡本土的转正民办教师,少数是支教的特岗教师。当前小规模学校是该进来的教师进不来,该退出的教师退不出,师范毕业生就业难,年老乏力的教师不能退出。这就说明,当前亟需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流动、补充与退出机制。
其七,教学质量缺乏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没有规模效益,教师任教专门化程度低,专业化发展就成为空谈,学生所学学科不齐,学时不足,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就是空谈。由于基础薄弱、教师结构本身不合理、学校分布地域广数量多等原因,小规模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运行问题仍然严重。有些学校开不齐规定的课程,有些学校的课程开不足学时,很多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缺乏保障的主要原因。
其八,小规模寄宿制学校运行艰难。在农村广袤的地域上,学校服务半径较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建设寄宿制学校,方便了人民群众子弟上学。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扶持力度小等原因,许多小规模寄宿制学校的运行还是很艰难。寄宿制学校的主要困难有三:第一,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编制不足,学校的生活教师、保安与校医严重缺乏,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形成了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第二,寄宿制学校的支持经费不足,学校经费压力大,靠种植、养猪等方式来改善食堂伙食,加大学校运行负担,学生伙食营养不足;第三,很多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差,投入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寄宿制学校的这些困难客观上给校长和教职员工增加了压力,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学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小规模学校大多地处偏僻的农村,底子薄,基础差,数量大,多年以来的乡村办学、乡村管理的管理模式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束缚,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处于“合法合理”的受歧视之中。事实上,很多县市教育部门领导表示目前对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前景没有信心,很多小规模学校的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的要求和希望,他们改变现状的心情并不急切。我国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乡一校”的决策,[1]基本上一个乡只建一所学校,解决了学校规模效益问题,但是,“一乡一校”解决不了农村地广人稀、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更有其文化价值,建设发展小规模学校应该是当前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
首先,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是保障农民权益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
教育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我赞同对教育发展进行嵌入性分析。“嵌入性视角将社会行动发生于其中的不同条件及这种条件的形成机制视为解释社会行动的优先条件,而不是脱离社会背景关系与机制孤立地分析个体行动及其生成的因果关系或机制。”[2]小规模学校在当今农村社会的基本格局中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更主要的是个社会问题,是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及其机制整体博弈的产物。
学校是国家政治力量和政府公共服务的体现,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既是政治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小规模学校负载着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各种利益诉求,办好小规模学校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新世纪以来,国家发展农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许多省市和地方也推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制度和措施。农村不管如何边远偏僻,农民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需要与权利,政府要从社会效果来考量,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从经济效益来考量,关停转并小规模学校。
其次,小规模学校具有农村自然和文化保护价值,是彰显基于农村自然、社会与农村人的农村教育特质的需要。
我们今天所说的农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指“城市教育在农村”,或者是“落后的城市教育”,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疏远了农村社会和农业文明,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的一元化设计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农村教育事实上成为弱化和落后的城市教育。当今农村教育基本上就体现为小规模学校,不能因为小规模学校之“小”和“弱”而忽略其承担的农村自然和文化保护价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乡土的价值,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保护乡土和乡村自然环境的关系,要从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保护、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等高度来看待农村学校的功能,要通过小规模学校传播先进的思想理念与培养新型农民。农村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衰落不等于没有其价值,我们忽视了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教育,我们没有去发现和创造培养农村人的农村教育。小规模学校在保护自然价值、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进步、培养农村人等方面大有作为。
最后,小规模学校具有非常大的潜在经济价值,是保证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今我国正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村大量的土地需要人耕种,农业发展需要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高素质的农民,需要大批稳定的农村人口。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当前很多农村村庄空心化,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严重,这多少与农村学校和文化设施建设缺乏有关,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激活农村经济具有极大的现实作用,是保证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小规模学校建设发展的思考
建设好小规模学校,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政府要从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解决民生问题来高度认识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能仅仅将小规模学校建设看作是财政负担,要从增加投资拉动经济的功能需要上决策,要从城镇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规划和决策,还要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吸纳民间教育与社会资本存量等途径来促进小规模学校的建设。
首先,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是建设好小规模学校的关键因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上承政府及各个部门,下辖县域教育发展规划与实施,在我国实施“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财政体制的情形下,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主体。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作为有三:第一,科学规划县域教育与学校建设发展,合理布局学校网点。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分类建设发展:如永久保留学校、寄宿与半寄宿的乡村学校和当前“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第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与物质资源,积极支持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发展。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是县域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要根据工作需要而不是编制规定、根据发展需要而不是财政规定来支持小规模学校,不是无所作为的等、靠、要,要真正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第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多方力量,寻求打破部门分割的管理格局的策略,统筹小规模学校发展大计,鼓励和支持小规模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
其次,小规模学校要走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如果仅从教育的角度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缺乏保障,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规模学校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学校在社会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规模学校地处农村村落之中,承续着农村文化命脉和农民的希冀,如果从学校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小规模学校完全可以走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所谓多样化发展,是指学校功能的多样化以及综合化,体现学校在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及农民培训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所谓特色发展,是指学校要立足三农问题,因地制宜,彰显农村学校的特质,成为地域文化传承及农村优秀乡俗文化的载体。
我们过去简单化地认识学校,有意识地把学校建在远离社会的地方,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造成了学校与社会的隔离。农村的发展不能离开学校,农村的学校要实现功能多样化和特色发展。其策略如下:第一,认识和发挥小规模学校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与继续教育中的功能,切实发挥其在农村教育中的作用,把学校办成所有农民受教育的场所。第二,认识和发挥小规模学校在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调动乡村各种力量和资源,把学校建成乡村的文化中心,统筹兼顾乡村学校教育发展与村民自治、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发展格局的整体提升。第三,小规模学校要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与教学的同时,以继承和发扬地方的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优秀文化为己任,把自然环境、地理标识资源、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最后,要切实解决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当前存在的迫切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当前存在的迫切问题主要是教师资源与物质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大多是学校所在地的本地教师,他们分散在乡村,人数数量较少,学历普遍较低,年龄普遍较大,大多散居于地方,能够融入乡村但难以形成学校文化氛围。解决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有几点建议:第一,通过“联校走教”[3]或联校一体化管理方式,加强乡级教师的统筹,让所有小规模学校开齐课程;第二,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加速教师流动,尽快补充新教师,吸引师范生到小规模学校就业;第三,建设教师住宅小区,并与乡村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集中安排,解决教师没有住房或分散居住的状态,为教师提供后勤与文化融合保障。
关于小规模学校的物质资源配置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在整体规划学校布局的前提下,对于必须保留的学校,参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学校标准》重新规划和建设;第二,县教育行政部门确保当前的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倾斜,扶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第三,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小规模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发动村民、企业主和社会团体及慈善机构投身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原文参考文献:
[1]柴葳。办好农村学校,赢得百姓口碑[N].中国教育报,2011-12-27(1)。
[2]蔡芸。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嵌入性分析[N].光明日报,2010-08-24(10)。
第四篇: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的几个途径
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 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改革;教育合力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9―0020―01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加之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多,城区学校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突出,农村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相对简陋,师资配置难以保证,学校管理弱化,教育质量长期徘徊不前,严重制约了教育均衡发展。本文试图从六个方面,探讨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的途径。
一、持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落实《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实施意见》,坚持重在改造,如果小规模学校生源长期相对稳定,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如果随着生源减少,将来有可能自然撤并,则应该在办学和教育投入达到相关标准后,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需求,添置完善必要的教学设施,特别是加强学习、活动场所的建设,加大多媒体、远程教育设施设备的配备力度。
二、健全体制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县级教育部门要继续完善农村学校教师补充和城乡校长、教师双向交流机制。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除中心小学和质量较强村小学以外的小规模学校任教,将特岗、民生就业项目、三支一扶等人员,优先安排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积极为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教研创造条件,加强乡镇内部常态化教研,通过多种途径提供较为丰富的教师学习资源。要出实招改善村小学校长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对于长期坚持在小规模学校任职任教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应该在职称评聘、获得荣誉和提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
三、积极开展联校走教,开齐上好各门功课
以乡镇为单位,综合考虑学生数量、师资力量、交通条件等因素,对小规模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和英语等教师紧缺的学科,由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或相邻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实行走教。乡镇对承担走教任务的教师在课程安排、工作量规定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要求。对小规模学校,可先通过教师走教实现开齐课程,再通过培养帮扶、教育信息化等手段逐步实现开足课时和上好课程。乡镇对承担走教任务的教师在绩效考核和评先选优等方面应给予倾斜和鼓励。
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构建教育模式
小规模学校可以从优化课堂结构、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等方面入手,开展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的改革,形成具有区域特色、适合小班额教学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管理机制,在研究中把握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在实践中找准学校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大胆探索小班化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在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小规模学校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农村生活实际开发学校课程,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五、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强化乡镇教委管理职能
充分发挥乡镇教委(学区)的统筹管理职能,要把乡镇内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作为管理重点,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监督指导学校落实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推进课程改革。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设置、实施工作。定期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乡镇中心小学和质量较高的村小学要充分发挥课改示范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教研中心的作用,实行“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共同发展”的管理模式。通过“以校带点”的管理模式,为薄弱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每所学校共同发展。
六、积极创办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农村小规模学校更要创办家长学校,指派相关教师,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精选内容,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育人观,让家长学到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掌握教育的艺术,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走出家教误区,切实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家庭教育配合意识和家教水平的提高。
当然,县级教育部门也要把小规模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纳入日常督导范围,建立健全扶持小规模学校发展的督导监测机制。定期组织评估监测,引进激励机制,及时进行绩效评估和问题反馈,解决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编辑:蔡扬宗
第五篇: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坚守
农村小规模学校如何坚守? 专家: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农村小规模学校满足了当地孩子就近入学的愿望,却同时面临着师资薄弱、设施落后等压力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统称。
虽然小,虽然步履艰难,但正是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满足了那些生活在边远农村地区学龄儿童的上学需求。
日前,在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直言:“这类小学的存在非常重要。”会议上,一些地处偏远地区的村小发展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思考。
精细化管理,留住教师
■案例: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有中小学校106所,其中村级学校58所,2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38所,而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比例只占6%。
面对6%的少数群体,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教育局局长黄耀学说:“多年来,我们坚持把村级学校的发展纳入全区教育发展重点工程设计范畴,推进村级学校的特色发展,是破解区域教育不平衡发展难题的关键。”
改善物质条件,让小规模学校小而美。“小规模学校的小而美,一是搞好规划,二是升级改造,三是强化装备。”黄耀学说。近年来翠屏区村小按照上学单程控制在3公里范围内实施学生就近入学政策。启动村级学校劣质用房、运动场改造工程,将全区50多所校舍改革重建,消除所有土坯房屋,运动场全面更新为塑胶场地。实施通路工程,计划在2014年年底全面通路,减轻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对小规模学校来讲,教师的„留‟是个大的难题。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留住老师。设立教育奖励基金会,奖励农村老师,建立向农村教师倾斜的奖励制度,专项岗位奖励等等。”黄耀学说。
管理小规模学校,做到小而精。小规模学校各项资源有限,但也要做到精细化管理。“完善村级学校的治理体系,构建一体化管理体制,我们局长每周要到一个乡镇学校做指导,进行工作调研。常规管理大家都差不多,我们立足于村级学校,首先要让它规范,因此要达到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精细化,常态化,注重每个细节。”
■点评:
刘云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四川省翠屏区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实践的优秀成果给其他地区小规模学校提供了借鉴。第一,小意味着紧密,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紧密。最宝贵的教育是人对人的影响,是人性的涵养,即“立人”;“小”意味不必用“太多的知识、制度与管理”来离间师与生,人与人的连带,可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老师和老师之间,一个非常紧密的互动的共同体。第二,小意味着丰富的资源,意味着融入社区。第三,因为小而快乐,小规模学校可以利用规模小而在学习内容上,学习方式上,拓展更加丰富的路径。资源匮乏,社会力量来帮忙
■案例:
培田村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古村落,培田小学过去是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南由书院。鼎盛时期,有初中、小学、幼儿园共13个班,257名学生,教育质量在当时是居于全县首列。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群涌向城市,培田小学遭遇濒临撤并的危机,曾一度导致学校只有6个老师,一个年级最多6个学生,校舍几乎闲置且校舍破败。拯救破落的小学,不仅要当地政府的扶持,更需要社会力量的推进,不仅需要物质资源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智力上的支持。
2013年5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当地教育局、政府联合立项,对培田小学进行改革。组织培田小学音、体、美教室志愿者的招募工作,联合培田村委会,协调用地,完善培田小学的基建设施。联合NGO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上筹集资金,邀请北京大学康健教授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院长作为培田小学的专家顾问。
“项目总体目标,是希望通过项目的推进,最后帮助培田小学能够获得内在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希望能够调动校长和老师的积极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项目官员秦红宇说。2013年开始,项目依托培田村当地特色村中的老艺人开展了一些像二胡、笛子、剪纸、舞龙等特色课堂,滋养小规模学校的成长。只有让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对各地方特殊需求对症下药,才能弥补政府统筹模式存在的不足。如今,培田村小已有学生117名。
■点评:
蓝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现在是一个创建学习化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时代,教育不再是教育局的事情,教育变成社会活动。因此这种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乡村的这种合作,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仅是一些财力或者物质资源的支持,同时这种智力资源的支持,有可能激发起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活力和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复式教学兴起
■案例:
甘肃省临洮县一共有195所小学,其中60人以下的学校有91所。在校学生8.1万人,小学生是3.04万人,教师6324人,小学专用教师2504人。近年来,临洮县将提升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作为重点工作,其中实施科学系统的复式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资源内提升教学质量:组织教师进行复试教学的专业培训,掌握模式;调研观摩复式教学示范课,丰富经验;请专家指导交流,完善复式教学实践。
小规模学校资源有限,老师少学生多是普遍问题,学科开启困难,音体美等这类学科的开展效果尤其不好,而复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垂直互动,动静搭配。“同时安排两三个班同学一起上音、美、体,这就发挥了教师的特长。让两三个班的学生在一起画画、唱歌、做游戏,气氛也好,高年级同学起小老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甘肃省临洮县教育局小学教研室主任毛朝辉说。
如今,临洮县复式教学试点工作成果喜人,复式教学不仅保证学科全面开启,增强了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而且还可以适当减轻小规模学校教师的负担。
另外,施行复式教学单靠调整课堂结构是不够的。例如针对复式教学重新整合教材,面向低年级复式教学中产生的声浪干扰等等问题,都成为临洮县未来复式教学实施中需要突破的难点。
■点评:
孙冬梅(兰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以学区为单位,借助大学校,中心校的教研力量,来带动小规模学校,搞片区教育专题的研讨,这对小规模学校老师是非常有效的。以学科为主,来提升复式教学教师的学科专业成长。在这个前提下,关注到音、美、体,英语教学,因为这是小规模学校的一个弱项,特别是音、美、体的课程。所以从这种小学科入手,打造全科型的教师,来提升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可行的。双教师制,复式班由两位老师承担教学任务。以这两位老师结队,形成一个伙伴,这样就有一种共同交流的机制。
教学管理论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
摘要:有效的管理是精致管理的前提与保证,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是否精致,关键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关键词:小学 教育教学 管理
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今,在一些人的脑海里,“管理”一词既熟悉又神秘,虽然知其含义,却难抓住本质。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神奇的综合艺术,管理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也有人说:管理就是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沟通,就是激励,就是服务。还有人说:管理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发挥大家的能力和思想,创造价值,等等。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等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
一提到教学质量,有些人往往认为这只是校长或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事,与其他的教学人员毫无关系。其实,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四、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五、加强对教师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我们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并要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管理应树立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思想,根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事教学管理,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六、结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参考文献: [1]周艳丽.浅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7,(23).[2]李永忠,李坊银.鉴往知来革故鼎新———小学教学管理的几点尝试[J].江西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