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下的农村师资配置的议案

时间:2019-05-13 08:1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均衡教育下的农村师资配置的议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均衡教育下的农村师资配置的议案》。

第一篇:均衡教育下的农村师资配置的议案

均衡教育下的农村师资配置的议案

受均衡教育的影响,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水平、教育经费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2009年以来招聘特岗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对农村教师队伍进行了补充,一批年轻高学历的人才深入到农村从事一线教学,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活力,也为农村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但目前农村教育在均衡教育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代表就现状做了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但是纵观农村教育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

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中师毕业或中师毕业再进修者多,大学专科、本科者少。从年龄结构上看,老的老少的少,中坚力量出现断层,有渐趋老龄化现象;从学科结构上看,英、音、体、美教师奇缺。

2.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3.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已经日趋严重。以我校为例,我校共有教师26人,其中50—59岁12人,40—49岁9人,30—39岁5人,平均年龄47.19岁。教师年龄偏大,体力、精力不济,缺乏创新精神;二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转正的民办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他们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能力、水平难以提高,仍延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使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举步维艰;三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多数都是“半边农(教师的配偶是农民)”,后顾之忧颇多,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生机和活力。

4.农村编制不合理、教师负担较重。

城镇所有小学都是严格按照师生比1:24配置教师的,但农村学校学生数少班级多,政府要求开办的学前班也不在比例之列。这样就造成农村小学教师异常紧缺。农村中小学教师都担任两个及两个以上个年级的课程;有的甚至实行“包班制”,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一般在10科左右),我们经常戏称我们农村教师是“万金油”、“是全才”。如此一来,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又谈什么教研活动,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那就更谈不上了。5.教师专业化水平低,学科教师不配套现象严重。

目前小学教师很不配套,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数学专业教外语,语文专业教数学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都要求必须开设英语,而全乡没有一名专业英语教师,学校只好赶鸭子上架,只要稍微懂一点点英语懂教师去上英语课;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如何了。体育、音乐、美术同样没有专业教师,很多乡镇小学没有一个体音美专业生,美术、音乐、体育课上成了自习课、放羊课,学生审美情趣、运动能力培养不起来,素质教育、全面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6.师资力量相对仍然薄弱。

很多教师把农村学校当成跳板、中转站,一有机会,千方百计调出去,这样来着走着,不仅给教育教学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而且出去的多,进来的少,也造成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农村个别学校的个别班级班额大,教学工作难度大(分成小额班教师不够)。

二.解决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状况的对策: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等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调整中小学布局,坚决撤并在校学生少、办学效益差的农村中小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2.加强教师教育。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待岗和降级处理,以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教师设立岗位制,如管理岗位、任教岗位、后勤岗位等,让现有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使青年教师干有方向、学有榜样。特别对一些持续发展有望的青年骨干教师推行“导师带教”制。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力度,要有切实培养计划,详细记载培养过程。千方百计创造机会,搭建大、中、小各种舞台,让青年教师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举行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合适的校园土壤,丰富的校园养分,让青年教师在优化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二).减轻负担,提高待遇。在解决好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之后,还要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就医、保险、养老等问题,吸收农村教师中的优秀代表入党,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对于耕教矛盾比较突出的,各中小学可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缩短教师本人的农耕时间,充分保证教学时间。每年的农忙假要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庄稼收好种好。要像宣传劳动模范、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将农村教师的退休年龄提前,将教师退休年龄提前几年,然后招聘一批实力派的大学毕业生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三).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教师到边远穷乡支教,支教要落到实处,不能走过场。城乡知识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现在的问题是首先不要继续拉大这种差距,然后逐步创造条件力求缩小差距。跨地区的城乡差距有待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而现在需要努力的首先是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马蹄镇在这一点上一曲的一定的成绩,如到有经验的地方学习交流等,但是还远远不够。现在有可能做到的,首先是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和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应该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给每一所学校,农村“示范性学校”的建设既要有适当的超前性,更应有公平的竞争性。可以先从年青教师做起,即规定城市年青教师要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才能晋升职务或职称。但是,做的力度和广度显然还不够,除了本地区的交流外,还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的学校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校长、教师之间的交流任职,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有条件的还可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这种做法不仅对农村学校、同时对城市学校都会有帮助。在城乡学校、教师以及东中部与西部的交流方面,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而且从现代化的进程而言,应该看作是现代教育与现代文明的传播过程,应该认识到人员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更为重要。可以在团中央现在组织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基础上,扩大其范围,适当提高其服务期的待遇,让各类高校的毕业研究生到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服务1~2年,除了从事教育工作外,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培训教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因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

(四).教师设立岗位制,如管理岗位、任教岗位、后勤岗位等,让现有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

(五).教育投入落实到位。

政府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达到真正的公平教育、均衡教育,使年轻教师留在农村安心从教。温家宝指出:“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键是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资本论》中也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饿着肚子谈奉献的精神已经与现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事实格格不入。教师只有成为“有钱人”,才能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才能成为大家向往的职业,农村教师才能“留得住,干得好,受尊重”,真正实现温家宝总理的愿望。

(六).要想开齐开足课程,教师资源配置上还要大力倾斜。俗称的小三门,也就是体音美教师在乡镇学校是香饽饽,以伯党乡为例,全乡中小学七所,一线体育专业教师两人,一线美术专业教师两人,一线音乐教师一人,基本优先配备与中学,小学只能由非专业教师轮带,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伯党乡是人口小乡,人口大乡更可见一斑。因此,农村中小学亟待小三门学科教师的加盟,希望上级领导能够在师资配置上给予大力倾斜。

以上建议也许不能仓促完成,但是短期内在部分方面还是有较大的操作空间的,只要力度大,手腕硬,政策得力,农村中小学才能拿出优异的成绩,不仅能够为高一级学府输送更多更优质的人才,而且使“知识改变命运”不再仅仅成为大多数农村孩子的梦想,同时可以有效的激发农村家庭在教育投资上的兴趣和力度,从而实现真正的均衡教育。

第二篇:试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综述范文

试论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研究包括均衡配置的标准与评价指标、不均衡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在教师编制、财政政策的密切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共识,但在均衡配置的标准、如何解决工资水平偏低问题、教师管理等方面存在分歧。不足之处是:对“特岗计划”等现有政策的支出绩效、山区学校师资配置的研究较少;对教育及人事政策研究较多,财政政策研究不足。

[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育均衡 师资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是这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问题的研究亟待总结和深入。

一、研究成果综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从评价体系、不均衡的现状及原因、经费投入及政府责任分担、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人力资源政策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一)关于均衡配置的评价体系

袁振国提出要建立一套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来测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王善迈提出从受教育权和入学机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群体间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设计正规三级教育的教育公平评价指标;翟博(2008)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作用、理论基础、发展观念、指标体系、测度方法、政策选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及对策

成先中认为,现行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具有强制性、等级性与偏向性,强制性有助于教师配置的制度化、正规化,等级性不利于级别低的学校教师的配备,从而迟延了这些学校教育的发展,偏向性导致弱势学校和学科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杨军认为,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和区域间分配不均衡是师资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应建立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体系、投入机制和教师培训机制;谢小波认为,推进教师聘任制、切实推行评聘分开、建立科学的流动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政策有利于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的均衡;李均认为没有解决各级政府间财力与基础教育财政责任的不对称问题是农村教育落后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制度根源,提出提升义务教育的财政重心,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教育政策和深化农村教师教育改革;周冬祥认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属地教育财政管理的制约、城乡教师待遇差异大导致城乡师资不合理流动,生源减少、学校布局调整和人员编制标准不尽合理导致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水平下降,提出构建“全市统筹、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管理体制,深化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工资激励和保障机制;冯文全等提出教师资源配置

失衡根源于教师待遇的巨大差距,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必须调整城乡教师劳动力价格,建立教师流动的利益协调机制。

(三)从工资待遇、教师培训、社会保障、教师专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袁冬梅认为农村教师基本待遇低,社会保障资金缺位,社会保障形式和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朱小蔓等发现“中心校”、“学区制”、“伙伴校”三种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范先佐提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完善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改善其教学与生活条件的建议;杨建芳认为,教师相对收入水平是师资供给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会影响劳动者对于教师职业的从业意愿,而且会影响教师队伍的流失率,从而会对教师队伍的规模产生影响;樊香兰认为,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过度分权且重心偏低,教育法规政策的“弱法”地位不能有效控制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教育政策的“城市化”倾向扩大了城乡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陈成文等认为区域间及区域内教育投入不均衡严重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其原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责任与财政能力失衡、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功利化、教育投入来源单一,提出扩大转移支付规模等建议。还有研究人员分别对甘肃省天祝县(杨军,2005)、吉林省(邓涛,2007)、陕西省(侯耀先,2007)、成都市青羊区(徐江涌,2008)、武汉市(周冬祥,2008)、甘肃省定西市(常彦,2008)等地区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四)对现行政策进行分析评价

胡伶把近几年完善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概括为“数量补充”、“地位保障”和“素质提升”三种类型,指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政策对相关因素考虑不充分,部分地区政策执行出现“走样”现象;李建强等研究了河北省“特岗计划”实施情况,提出整合现有制度资源,实施“顶岗实习支教+特岗计划+教育硕士”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方案,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改善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结构;邬跃运用教育政策学理论从问题认定、执行评价、政策调整等方面对“特岗计划”试点工作进行分析,认为“特岗计划”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有力地破解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两难困境,应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并扩大规模和范围,建立完善农村教师的长效补充机制。

(五)研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杨军研究了英国实施“教育行动区”计划、“教育优先区”计划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认为对薄弱学校及差生的倾斜政策很有必要;孔凡琴等研究了日、美、法三国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实践与经验,认为美国的“教育补偿”方案、法国的“优先教育区”政策、日本的教师全员“定期流动制”政策在确保教师资源均衡分布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内方面,深圳市强化政府保障职能的“深圳模式”、杭州市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杭州模式”、寿光市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寿光模式”、铜陵市优化教育结构的“铜陵模式”、成都市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成都模式”、沈阳市推动区域教育均衡的“沈阳模式”都具有借鉴意义。2006年以来,山东省泰山区、潍城区、沈阳市、成都市青羊区、蒲江县等地结合实践开展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在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教师交流及支教、教师工资规范化、农村教师培训与专业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二、共识与分歧

(一)共识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于均衡发展的内涵、理论基础等研究比较充分,对以下问题取得了共识:师资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政策上,教师编制不适应农村小教学校点的实际情况,职称评定偏重科研成果,不利于优质师资流向农村地区;教育政策上,市县师范大中专学校升格或撤并使教师就地培训难以进行,一些地方实行的教师公开选聘制度实际上导致优质师资集中于城区或条件较好的学校;财政政策上,教师收入水平低是农村地区优质师资缺乏的重要原因,自然条件较差及经济发展落后、当地政府财力不足是客观原因,财政投入及教育支出分担政府级次偏低是落后地区教师工资偏低、培训经费不足的主观原因,需要通过政策倾斜及提高教育支出政府级次引导优质师资向落后地区及薄弱学校流动。

(二)分歧

存在分歧的是:师资均衡配置的标准是什么,有的主张制定最低标准,有的提出制定平均标准,在此标准上下一定范围内为均衡;关于评价体系,有的提出构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反对者则认为建立这一指数不可行,数据难以取得,权重难以准确确定;为解决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公务员的问题,有的建议将教师转为公务员,有的主张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支出,有的则提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艰苦工作岗位津贴;教师管理上,有的提出以省为主管理,有的则主张以县(区)为单位确定教师归属,在此范围内动态管理,合理流动;关于教师流动制度,有的主张通过立法实现教师流动的法制化、全员化、双向化和规范化,有的认为只有采取“教师电脑派位”的做法才能实现不同水平教师在不同学校的均衡分布,有的主张强化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并切实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

三、分析与评价

上述研究对于改革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促进城乡学校间教师合理流动,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尚未对“特岗计划”、城乡教师交流等现有政策的实施绩效进行专门研究,对现有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有待深入,如城乡教师交流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支教措施的效果及缺陷如何?如何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工资政策等方面推进教师交流的实质性开展;二是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城乡之间教师配置的研究较为笼统,缺乏计量方法基础上的实证研究,没有系统研究影响师资配置的因素,较少涉及农村教师住房、普通教师、特岗教师、代课教师等不同身份教师并存等突出问题;三是对城市地区研究较多,对县域研究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山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研究则更少,从教育改革试验看,试点地区都属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其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不发达地区;四是对教育政策、人事政策研究较多,对财政政策研究不足;五是研究方法上,运用调查法、逻辑分析方法较多,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运用较少。

第三篇:8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化配置研究

一、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基本情况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育评价与监测统计指标》,考虑选取四项指标,从教师的数量、质量、结构三个方面构建衡量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指标体系。在教师数量方面,选择师生比度量;在教师质量,即专业化水平方面,选择学历和职称进行度量,着重以小学、初中高级教师比例来表征教师质量状况;在教师结构方面,选取年龄结构进行考察,由于义务教育师资的准公务员性质,教师岗位与其它劳动者岗位之间流动的相对性较小,对教师年龄的考察不仅是对劳动力年龄分布的了解,同时能够衡量教师的工作经验(教龄),预测教师未来的工作年限(劳动力存量)。

2、配置情况分析

(1)城乡师资总量充裕。小学师生比总体稳定在“十五”末的水平,而初中师生比呈下降趋势,平均水平由2005年的1:16.1减少到1:13.9。从城乡分布看,受适龄人口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适龄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聚,城镇小学、初中的师生比均高于农村。相对于城镇初中而言,农村初中的师生比明显减少。就总量而言,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资源配置状况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2)学历水平提升显著。2008年,全市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9 %和 99.4%,通过实施学历提升工程,高一层次学历比例提升显著,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及以上的比例达79.7%,较2005年提高了 23.3个百分点,初中本科及以上比例达69.9%,较2005年提高了27.7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初中学历提升更为迅速,小学大专以上比例达73.2%,初中本科以上比例达62.9%,分别较2005年提高了 26.6和33 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也明显缩小,小学大专以上的比例差距由2005年的29.6%缩减为17%,初中本科以上比例由2005年的32.8%,缩减为16.8 %。在新补充教师中,小学具有大学专科、初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成为主体。

(3)师资质量稳步提升。按照教师评级的标准(综合考虑学历、教学经验与教学结果),从总体上看,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质量稳步提升。小学高级教师比例逐年增加,4年来增长了近20%,初中高级教师占比虽低,但增长迅速,平均水平4年增长了近1倍,从城乡分布看,小学高级教师比例城镇高于农村,城乡绝对差距呈逐步缩小的态势,2008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比例已略高于城市平均水平。但初中高级教师在城市、县镇、农村呈明显的梯次分布,形成城市高于县镇、县镇高于农村的布局,且差距逐年扩大,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已由2005年的9.8%,扩大至13.1%,县镇与农村的差距也由2005年的2.5%,扩大至6.5%。

(4)年龄结构总体呈年轻化趋势。全市小学教师年龄主要分布在30-40岁之间,平均年龄变化比较平稳,稳中有降。从城乡分布看,城市教师相对年轻化,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以2008年为例,35岁以下的比例超过55%;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50岁以上的教师占24%以上。初中教师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年龄结构稳定,变化很小,但年龄段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年龄段,比例超过85%,初中教师年龄段的分布差距不大。

二、中小学师资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总体数量超编和结构性缺编矛盾并存。现行编制标准按照学生数来核定,对于生源充足的城市学校是适用的,但是对于学生数不足的农村中小学却不适用,造成比较严重的超编现象。以江都为例,近年来该市加大了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农村小学已由2001年的225所撤并至66所(含村小)。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中心学校规模难以容纳等原因,有16所村小和1个教学点暂时难以撤并,基本都是单轨教学,且班额不足,一个班只有20-30名学生,少的只有8、9人,同样要配齐教师,才能开齐上足课程。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使学龄儿童逐步减少,小班化教学将成为一种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小学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也须相应调整。生源下降和学科设置的专业化趋势与按照学生数核定教师编制的现行制度之间形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学校需要补充新教师,保证所有课程教学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超编则限制学校师资的补充。

2、学科结构不配套的问题较为突出。从学科结构看,普遍存在学科教师不配套的问题。小学语文、数学学科富余,体育、美术、音乐、外语学科教师缺乏;初中段化学、物理学科教师剩余,体育、综合实践课程缺编严重,部分农村小学,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教师,英语、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规定的课程均未能正常开设。

3、初中高级教师职称配置方式有待改善。高级职称评聘更多向城市、县镇学校倾斜。尽管农村初中高级职称比例增幅较快,但城乡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较为明显。城乡教师的职称结构因人才配置和评聘机会而存

在差距,将直接拉大学术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差距,扩大城乡学校学科层次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鸿沟。其影响所及是多方面的:首先,高级职称偏低造成农村教师总体工资水平偏低;其次,严重挫伤农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鼓励农村教师安心从教,也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因此合理的职称结构分布对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均衡配置师资队伍的意见和建议

1、重新研究确定教师编制标准。建议编制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进行调研,重新确定编制核定标准,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是照顾年老体弱教师。在执行省市编制政策时,应根据本地教职工年龄结构、身体健康状况,适当考虑年老体弱教师的编制照顾比例。二是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区别对待。适当提高生师比,或采用班师比进行替代。对紧缺学科师资可采用计划单列或增加指标等途径予以解决,以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三是考虑小班化教学。从长远看,小班化教学是趋势,欧美大部分国家都已实施小班化教学,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区也在实行或试点。实践证明,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核定编制时应考虑中小学的小班化教学的因素。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是建立教师能进能出机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快建立教职工的社会保障体制,探索教师社会保障的有效途径,保障师资队伍进出渠道畅通。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和相关政策,按实际需要制定职称评定的指

标,确保农村学校教师应有的高级职务所占比例和名额。三是促进教师队伍的交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打通城乡教师之间的流通渠道,逐步解决城乡教师交流难的问题,使城乡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优秀教师比例、编制状况趋于合理,充实农村学校的骨干力量,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促进教育的均衡。四是充分发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分配制度的导向功能,激发教师活力。

3、加强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开展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岗前培训和全员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实施严格的培训管理规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提供学习机遇和条件,调动中小学教师自觉参加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技术、新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能力。根据农村中小学实际,改革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教育网络作用,有效运用先进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4、强化骨干教师培养。深入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按培养计划组织各项培训与交流展示活动。强化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坚持开展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评选工作,继续以校本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为载体,以教学基本功大赛、岗位能手竞赛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为重点,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骨干教师队伍结构,完善骨干教师队伍梯

队,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作者为市政协委员)

第四篇: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的原因及对策.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沈 雁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8期

[摘要]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基本均衡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在当前教育资源总量短缺、结构失衡的大背景下,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有效配置,不仅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探索。浙江省湖州市的现状和做法对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沈雁(1978-),女,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学科规划与建设处,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比较教育研究。(浙江湖州31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课题“基于公平的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研究——以湖州市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9B66)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2-0049-0

2一、湖州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基本现状

(一)从总体数量上看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专任教师在数量上的分布均趋向于城市,学生和专任教师在农村的比重均低于30%。2009年,城乡平均生师比为17.13,城市生师比略高于城乡平均水平,但城、乡生师比总体差距不大。①(见表1)

(二)从学历层次上看

湖州市城、乡教师学历合格率已分别达到89.31%和84.84%,学历整体分布呈现良好态势,但城、乡教师②的学历差距还是很明显。(见表2)

从表

1、表2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农村教师群体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52.4%,而城市占61.77%;农村高中及以下学历教师人数占15.17%,而城市仅占10.7%。事实上,统计数据中的学历是指专任教师的现有学历,而非第一学历。由于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学历为进修后学历,而且相比城市,农村在吸引高学历教师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专任教师学历差距远比数据显示大得多。

(三)从年龄分布上看

湖州市总体上城乡专任教师的年龄分布较为合理,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在中青年专任教师数量上低于城市近5.4个百分点。(见表3)

在目前湖州市城乡教师编制已基本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预计10~15年以后,农村专任教师队伍将会逐步呈现老龄化趋势。到那时,城乡专任教师在年龄上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四)从职称结构上看

从表

1、表4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农村专任教师群体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到48.95%,而城市占54.52%;同样,农村专任教师群体中具有初级职称的人数占为51.05%,而城市占45.48%。数据表明,农村专任教师职称水平同比城市普遍偏低,有一半以上农村教师的职称尚处于初级及以下状态,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数量落后于城市达5.6个百分点。(见表4)

(五)从稳定性角度看

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稳定性较差。据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农村教师打算调动工作。农村教师的不合理流动,加剧了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降低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布更加不均衡。

综上所述,湖州市城乡教师资源虽然在生师比方面差异不大,但在年龄、学历、职称和稳定性方面却存在一定差距。这不仅体现在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上,同时也反映出城乡义务教育在软件方面的差距。

二、湖州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归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教师老龄化导致知识的老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地区学龄儿童不断减少,农村学校规模和教师编制数也随之减小,这就造成了教师老龄化。教师年龄老化不仅导致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而且带来了教师知识老化问题。

2.学历起点偏低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从教师学历数据看,当前农村教师的最高学历已基本达标,但是有相当比例农村教师的最高学历属于第二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第二学历往往不是通过全日制教育取得的,而是工作以后通过在职进修获得的。在职学习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就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环境条件有限阻碍教师的个人发展。农村社会是一个分化不充分的社会,没有书店、图书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要想买书、看书、参与培训都要到县城或者大中城市,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素质提高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也给农村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学历层次和晋升晋级设置了障碍,并将影响到教师个人今后的发展。③正因如此,优秀农村教师一旦有机会就

想方设法离开农村向城市学校流动,这不仅加剧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窘境,更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二)原因分析

根据考察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与经济的原因。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之一的农村教育,其发展必然受到自身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农村相对于城市,在经济、交通、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均较为落后。自然环境限制了信息来源和教师交流的渠道,限制了农村教师的眼界和发展空间,直接影响到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的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城市居民整体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城市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为子女的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而一般农村居民却没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子女教育投资。而且,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整体相对落后,致使农村学校建设资金不足,教师资源缺乏,年轻教师特别是优秀的年轻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使农村教育发展和提高的速度缓慢,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2.制度层面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点学校”制度,使一部分精英经过激烈的竞争与筛选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为国家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找到了捷径,为我国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导致了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重点学校汇集了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出了尖子生,也获得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以牺牲非重点学校的发展为代价的。它不仅拉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距,更导致了义务教育优质师资流向重点学校,从而加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教师配置的不均衡。

3.政策层面的原因。城乡二元体制,是区域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发展的政策层面的根本原因。与城乡二元发展体制相适应,我国在教育领域逐步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导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城市中小学实行倾斜的教育政策,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政策指引下,政府较多地关注重点学校、实验学校的建设,而一些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或办学点却关注较少。事实上,城市的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远远高于广大农村地区,城市学校占有的财政资源、物质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也远远高于农村学校。这种政策导向,是导致义务教育失衡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动因,也是导致教师资源非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④

4.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原因。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是“分级管理,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管理体制,这种教育投资体制存在诸多的不足和缺陷。首先,地方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过大,90%以上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基层政府分担,而省级和中央政府分担的比重偏低。这种把发展义务教育所需资金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做法,其结果只能使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力度降低。其次,我国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本上是城市负责城市,农村负责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这样,城乡财政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从而影响到教师资源配置问题。⑤

5.农村教师自身的原因。农村教师由于区域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与外界交往相对较少,信息更新速度缓慢,因此竞争意识、改革意识不强,接受新事物慢。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教师之间面对面的竞争机遇也少,没有交往和竞争,就没有比较和鉴别,更没有创新和进步。

三、进一步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一)统一步调,形成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良性框架

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目标的关键。在解决当前城乡师资配置过程中的问题时,除了要使农村薄弱学校多途径获取教师资源外,还应当加强教育行政管理,特别是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资源供给应通盘考虑,在经费倾斜、后勤保障、人事制度、奖惩规定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形成政策驱动机制。

(二)完善财政体制,确保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目前,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教育投入不足。政府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福利待遇,从而吸引广大教师到农村执教。

(三)构建培训体系,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水平、缩小城乡师资差距的有效办法。要以培养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为主要内容的“领雁工程”为核心,以基地建设为平台,各类学科专业培训为支撑,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同时,通过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村教师积极性,在教师中形成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良好氛围,促使广大农村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种业务培训中去。

(四)建立健全机制,加强教师交流的力度与效度

开展城乡教师间的交流,能影响并带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了使教师交流工作产生实效,必须建立有效机制,从而确保交流的力度和效度。通过建立城乡教育资源网,使城乡学生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待遇,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制定支教奖励制度,鼓励城市教师参加农村支教活动;加强对交流目标和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实现监管并举,确保教师交流的各个目标都得以稳步实现。

(五)形成农村教师资源生成的内在动力

农村教师资源的匮乏是影响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轮岗、支教等外在输入性方式只能暂时缓解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落后问题,还必须在农村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师资生成环境。一方面,可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努力输送农村教师外出进修;邀请在岗的优秀城市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示范、指导,兼职、任课或聘请经验丰富而身体健康的城市退休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长期指导。另一方面,要在学校内部形成讲学习的良好风气,组织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研究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挖掘本土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的作用

高等师范院校是中小学教师成长的摇篮,更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实现高校与中小学校的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高校服务地方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对推进区域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实现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的最终目标。扎实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工作,不仅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有助于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现。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湖州市教育局2009年9月的最新统计。

②文中的教师均指专任教师;“城乡”中的“城”的范围包括“城市”和“县镇”,“乡”指“农村”。③秦玉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思路[J].教育研究,2008(3):35.④徐剑波.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26(23):18.⑤桂丽.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分析与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177.

第五篇:均衡配置资源 构建和谐教育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均衡配置资源 构建和谐教育

我家屋后有一名后生小子,名叫朱xx,他现在在xx二中校内参加七年级暑期补课。

每年暑期,xx二中担心优质生源流失,免费为他们补课。有的学生觊觎二中补课不收钱,纷纷投奔门下。到了开学报名,又另投它处。

我问朱xx,他打算在哪就读?

他小子毫不避讳地说,那不一定在二中就读,有可能去区一初呢。他奶奶说,二中分班把学生当猪肉剮。我听后,无语。的确,二中近几年分班内部强占优质生源的现象愈演愈烈。行内人士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社会百姓亦有所耳闻,无可奈何。

说句实在话,在学校要想实现均衡教育,就像要求当今社会,大家人人均衡致富,一点都不现实。但教育是国家的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完全是可以实现的。在毕业班的这几年,心中最盼望的还是学校不再姑息某些人强占优质教育资源。在分班的时候,借口某学生的家长委托自己,这个学生读书一定要到自己班上来。xx二中教职工200多号人,人人都有权利,个个都介入学校分班工作,那毕业班工作如何得以顺利开展。还恬不知耻地说,这是传统。学校中考考得好,并不是靠少数几个班考得好,而要所有班级的齐心协力啊!学校实际意义上中考录取一类高中过百人大关,只有两届。这两届取胜留给我们的思考,就是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最后的胜利都属于我们大家自己。

只有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才能构建和谐教育。

一是分班,学生成绩要均衡。学生成绩不均衡,毕业班的教学难以齐头并进,对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将会不利。我们曾建议过,在中考后,九年级老师都在家休息,可以每个考室两位老师监考,打开摄像头,放上屏蔽仪,以一次真实的成绩为分班的基准。当然,学校以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区调考)、下学期期中(联考)、期末(区调考)按一定的比例结构,这也是基本准确的。

二是分班,学生良莠分配要均衡。每学期分班,都有所分班级人数几乎全都发生变化的班级。只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强占优质教育资源。说白了,谁霸道,谁得便宜。

对于分班的恶性竞争,领导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出言制止,不出面干涉。

三是分班,师资资源要均衡。可以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也可以年级搞成几个教师组合,采取抓阄的形式完成。教师组合的强弱,决定了这个班级教学班子配备的强弱。

我们呼吁公平教育,领导干部要采取得力措施。不要不作为,更不要乱作为。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6

下载均衡教育下的农村师资配置的议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均衡教育下的农村师资配置的议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5篇范文)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治理和预防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 ——省纠风工作暗访片观后感 在单位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们观看了广东省纠风工作暗访实录的影像,影片中反映出来的形......

    农村环境保护议案

    农村环境保护议案 农村环境保护是关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当前,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

    关于城乡师资配置的汇报材料(精选合集)

    关于城乡师资配置的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大家好! 我谨代表镇桥浒崦小学就城乡师资均衡配置专题作简单汇报。 浒崦小学现有在编教师8人,代课教师2人,教学班级6个,学生247人,教师平均......

    教育政策下均衡教育的探讨

    教育政策下均衡教育的探讨【内容摘要】通过研读党的十八大的精神,更好地迎来新一轮教育发展和改革,新要求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主要......

    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的困境与破解

    陈莺燕 谢跃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的困境 1.学校既缺教师,又超编 从农村流向城市,是人才流动的基本倾向。农村学校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调往城区学校,小规模学校的教......

    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多管齐下做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班级:44444 姓名:55555 学号:46545646 多管齐下做好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臵。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均衡发展洪湖市新滩镇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周华明 副组长:李长发 张振涛 胡旭东 成员:程昌云 胡永斌 李永安王 进 张毅君 高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