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提升调研报告范文合集

时间:2020-10-31 11:4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区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提升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区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提升调研报告》。

第一篇:山区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提升调研报告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山区小规模学校成为制约环城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虽然山区学校对于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解决了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但他们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育质量下滑。

我们本次调研的杨庙掌小学,项目小学,耿家沟小学,袁掌小学是典型的“麻雀”学校,两三个教师,几个到十几个学生。这几所学校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陷入质量困境,无法自拔。根据与校长和教师的谈话交流,和家长代表,学生代表,教师的问卷调查情况,就制约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梳理归纳如下:1、生源质量问题。主要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正进行着人口最大规模的流动,为享受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凡有能力的家庭,优秀的孩子都进了城,剩下的多为贫困户,留守儿童这些有困难有问题的学生。袁掌仅有 6 名学生,其中一个是建档立卡户,父母文盲,家庭教育缺失,学生厌学,养成一身的坏毛病,考试成绩一位数,制约了这个学校的质量。这些学校将因为失去许多优等生而影响质量的提高,陷入了恶性循环,使差距越来越大,办学质量每况愈下。2、师资队伍状况令人堪忧。山区学校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师流动大,大批优秀教师流失。目前教师队伍现状有四种情况:一是近年来雇佣的公益性岗位教师较多,这部分人不是奔着教育而来的,不安心,在教育上外行,没有培训就上岗,也很难进入教育角色。二是有部

分教师由于特殊环境形成职业倦怠,思想消极,对教育教学不负责,不钻研业务,对学生也缺乏爱心,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问卷中发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屡见不鲜,很难胜任或不再胜任各科教学。三是老龄化严重严重,身体状况差。四是教师的数量不足。教师缺编问题造成了教师工作任务重、教学效率低。

3、办学条件不能及时更新改善。随着完成“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各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了地方规定的标准。但是,由于这些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较低,教育投入又非常有限,很多学校除了教科书外,其他教学资源也基本不用。特别是在办学标准要求不断提高与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日益陈旧的情况下,保持办学条件达标与教学手段的改善、更新面临更多困难。

4、课程不能开齐、开全。有质量的教育,从课程实施层面看,最基本的就是课程不仅要能开齐,而且要能上好,但对这几所学校而言,课程开齐开全面临很大困难,袁掌和项目学校都是两个教师,他们只能抓语文、数学这些要统考的所谓的“大科”,而英语、体育、美术、音乐、科学、社会、计算机等“小科”即使上了课表,随意性也比较大,完全成了机动课或虚设课。更谈不上校本课,特色教育了。耿家沟一个老师说,学校没网,上面的工作太多,校园到大门外处理上报,上课的时间没有保证。

5、学校管理存在严重缺陷。表现在部分学校负责人管理不到位,对抓学风、教风,抓质量束手无策。学校管理质量监控不严格或不科学,干好干坏一个样。调研发现,这几所学校均没有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请销假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6、教学研究一片空白。这些学校既没有搞教研的条件,也没有搞教研的能力。整年没有搞一次教研活动,没有听一节公开课,几乎成了常态。

二、对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几点建议 1、建立学校编制底线,选派优秀校长。

统一的生师比规定是基于学校理想规模假设制订的,只有当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教师教学。对小规模学校来说,应按班级比来配,每班不少于 2 个老师。选派年轻有为,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校长,来改变和提升办学质量。

2、出台“交流”政策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教师素质的差异造成了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异,通过有效的政策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山区小规模学校执教。可以出台一些引导性的措施和限制性政策,规定每个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都要在山区学校有一定的教学时间,这些政策可以与聘用、提拔或荣誉挂钩。

3、分类考核

学区可以切合校情给沿川、川塬、山后量身分类定制三类考核制度,目前的考核制度对山后学校有些大,他们望尘莫及,久而久之成破罐子破摔之势。比如,学校活动,简报。

4、在教师培训方面予以倾斜 一方面,中心校及沿川学校每学期给山后学校送教一次。另一方法把培训机会尽量倾斜给山后教师,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研与培训,与其他学校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多种途径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等等。

第二篇:浅析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

浅析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

建国后,为扩大入学机会,我国农村形成了乡镇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这种学校布局也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作出重大贡献。由于这种学校布局和其他义务教育普及措施得力,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暴露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质量低下,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视野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问题应该成为农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

从道理上讲,如果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是一种有价值倾向的政策选择,并且选择大规模学校和选择小规模学校具有相同方便性,那么,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应该是各有利弊的。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往往是由于许多客观原因形成的,因此,它不是因为考虑到小规模学校的优势而进行政策设计的产物,而是客观条件下被动形成的。而且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缺乏对小规模学校优势的挖掘,农村小规模学校可能的教育优势并没有展现出来,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质量困境表现得愈加明显。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超编与素质困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教师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描述,即学校教师数量和素质。农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一般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师生比配置的。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超小规模学校来说,按照国家师生比配置教师,一般都会超编,但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需要看,还显得不足。从教师素质分布看,师范毕业生的选择倾向和在职教师的流动倾向影响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毕业生,一般优先选择大城市学校,然后是中小城市学校、县镇学校,最后是农村学校。在农村学校校际间作出选择,教师往往也不倾向于选择处于偏远地区的小规模学校。在农村中小学执教的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偏远地区小规模学校向其他农村学校流动、由农村学校向乡镇学校流动、由乡镇学校向县城学校流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加剧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素质困境。我们衙前乡有一所小学只有8个学生,一年级5人,二年级3人,两个老师,一个是民师转编的,一个是补员的,从师生比配置来说超编,从师资水平来说,很差,象这样类似的小学我们衙前乡还有3所,这样的情况能提高教学质量吗?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总量不足与效率困境

学校经费是基于理想学校规模假设进行配置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远离理想学校规模标准,学校经费总量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与农村小规模学校难以产生规模效率有着直接关系。农村小规模学校在经费总量不足的同时,面临经费使用的效率困境。而国家是按学生人口数下拨教育公用经费的,一个不足20人学生的学校,一年总共不到1万元,这些钱,要用于校舍,课桌等维修,教学资料、学生考试、教学设施等。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破解思路经费使用效率就会随着学生数量减少而降低。尽管对于理想学校规模并没有达成精确一致,但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数量是远远低于理想学校规模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经费使用效率偏低。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达标与更新困境

在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及标准有一定的要求。在我国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要求后,绝大多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先后完成了“普九”验收。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达到了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但是,由于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较低,而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又有限,当学校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老化时,学校很难更换教学设施和更新办学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留很难预期时,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不会选择投入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相对较低和小规模学校撤留难以预期这两个问题,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后又陷入办学条件达标与更新的困境。特别是在办学标准要求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日益陈旧的情况下,保持办学条件达标与教学手段更新面临更多挑战。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门数开齐与小科困境

当普及任务完成后,义务教育面临的两个重要任务是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这两个任务,可以一言以蔽之,即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课程实施层面看,就是课程不仅要能开齐,而且要能上好,即要同时满足“开齐”和“上好”的双重要求。而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而言,课程开齐面临很大困难,许多学校一个教师教若干不同学科,教师面临专业提升的困境。特别是面临课程改革时,教师同时上若干不同科目的新课,讲懂每门新课程都很吃力,讲好当然就面临更大困难。因此,对许多小规模学校来说只能抓大放小,小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努力对所教各门课程熟悉后,也只能就一个科目进修,进行专业提升,其他所教课程只能保证有时间教,而不能保证教好。特别是在一些超小规模的学校,由于优先配置语数等大科教师或教师数量有限,小科课程方面出现教师难以胜任和无法开齐等现象,出现了小科困境。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潜力

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看,农村小规模学校呈现出来的问题的解决面临重大挑战;而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教育政策看,这些问题则是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在正视农村小规模学校呈现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教育发展成就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人力资源基础,“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政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政策空间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成就和相应政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的社会环境。

(一)教育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农村教师岗位吸引力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9.8%提高到23.3%,高等教育在学规模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907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2]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在高等教育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的条件下,农村教育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就成了优秀高校毕业生选择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岗位的瓶颈。目前,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加。但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小规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农村教育下一步的建设重点之一是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水平,改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

(二)“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政策的政策空间

“三级办学,两级管理” 的教育政策框架下,“村办小学、乡(镇)办初中”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格局,使学校之间共享教育资源受到教育管理模式的限制。“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打破了教育资源条块分隔的格局,为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政策空间。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框架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可以放在县域内通盘考虑,从“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发展立场,考虑到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衰减,可对小规模学校进行有倾向性的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小规模学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在教育过程层面的公平。

(三)“惠农”的宏观社会政策实践与农村的全面发展

从教育自身看,农村教育的吸引力取决于农村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而说到底农村教育的吸引力是由农村的吸引力决定的。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正在不断增加着农村的吸引力,同时,也增加了农村教育的吸弓力。而且在一些地方农村的吸引力和农村教育的吸引力形成了良性互促。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差距给这些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给偏远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现阶段,我国应该充分利用“惠农”的宏观经济社会政策,促进偏远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增加这些地区农村的全面吸引力。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目前,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需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把提高农村小规模教育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全面科学合理地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的战略设计是把这些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必要举措。

(一)从多个维度核拨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

人们理所当然地从“小”去理解小规模学校的特点,但是小规模学校并不是什么都小,什么都少的。因此,小规模学校按学生配置教育经费存在一定问题,政府应该从多个维度核算和拨付小规模学校教育经费。计算小规模学校的公用经费,小规模学校应有一个最低下限,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即说,今年我们县开始在这样做,我个人认为是领导的英明决策。(二)建立学校编制底线和“走教”政策

统一的生师比规定是基于学校理想规模假设制订的,只有当学校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教师教学。对小规模学校来说,应按班级比来配,每班不少于2个老师。

(三)平等地考虑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教师素质的差异造成了城乡间教育质量的差异,造成了农村校际教育质量的差异。因此,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素质,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选派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小规模学校执教。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教师所占比例从绝对值看并不是很大,而且“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政策空间,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又为农村教育发展准备了人力资源,因此,可以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加以妥善解决。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县域教师统筹配置的政策优势,出台一些引导性的措施,鼓励县域优秀教师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其次,可以出台限制性政策,规定每个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都要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有一定的教学时间,这些政策可以与聘用、评职、提拔或获得荣誉挂钩。再次,对于长期坚持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学校应该在评职、获得荣誉方面优先考虑。最后,为农村小规模教师素质提高创造条件,可以为小规模学校教师参与教研与培训提供条件,包括找其他人顶岗,保证他们能定期出来培训;定期让他们与其他学校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多种途径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等等。

(四)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

当前我们应该研究农村学校的办学标准,并依据这个标准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教育投入、办学条件等方面达标。具体的建设思路应该是: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小规模学校的生源长期相对稳定,则应该全面提高小规模学校教师质量,充实教育投入,改进办学条件。如果农村小规模学校生源在减少,将来可能被撤并,则应该在其办学和教育投入达到国家和地方要求的标准后,重点加强其教师队伍建设。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应该追求硬件上的奢华,而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师资建设上。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有效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一要务。同时,教师是最可流动的教育要素,对教师的投资是最保值的和最有投资价值的。

(五)优化教育资源合理进行网点布局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学制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而我们县,由于历史原因,初中老师偏多,小学老师由于原来转编的民师先后有很多退休,造成小学老师偏少,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乡将五、六年级集中到初中部,由初中老师任教,一般村小只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分别集中到中心小学和马家小学办,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老师偏多和小学老师偏少的情况,同时教师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优化。

第三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湖北省某县的个案分析

2016-06-20 11:01:21 《当代教育科学》 吴亚林

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小规模学校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小规模学校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建设发展小规模学校是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

2001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一直在持续进行,经过了几轮布局调整以后,全国各地区改变了“乡办高中、村办初中、自然村办小学”的学校布局格局。学校布局调整以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和完全小学规模大幅度缩小,所谓的“必要存在”的教学点运行艰难,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几乎都成为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人口减少、城镇化流动及打工外出等原因,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其生存与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新矛盾。小规模学校是指与常模相比,学校人数少、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大部分是人数少的中小学校和教学点,其基本特征是学校学生总数偏少,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教师人数少且师资结构不合理,班师比不合理。也正是从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农村教育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投资新机制的实施,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但是,现阶段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当前农村的学校大多为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况如何呢?我在河南、湖南、贵州等省调查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田野调查方法调查了湖北省崇阳县的小规模学校。崇阳县是鄂南山区县,版图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总人口47万余人,是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县及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样本监测县之一。我实地调查走访了60余所小规模学校,察看学校校园校舍、周边环境及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访谈了多名校长和教师,观察了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调查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八大困境。

其一,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困惑。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人数少。教学点学生班级人数大多在3-10人之间,学生总人数为20人左右,完小学生人数大约在60人左右。很多小规模学校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现象,学校规模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没有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都是空话。那么,这些小规模学校是继续撤并还是必要保留呢?如果继续撤并,不利于山区群众子弟就近入学;如果必要保留,学校又是低效低质运转。当前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确是个问题。

其二,小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小规模学校大多处于村落中,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周围文化环境差,学校信息化基础薄弱。我察看了校园校舍、运动场所、文体设施、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大多数学校校舍破旧,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大多数学校没有远程教学设施,少数有设施的学校基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运动场所缺乏,文艺体育设施差。学校缺乏图书资料或图书资料基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三,教师资源配置极不均衡。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配备极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编制规定上的绝对富裕与学校运行需要的绝对贫困。例如,我以崇阳县港口乡游家小学和油榨小学教学部2012年秋季学期的师生比分析,按照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农村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的编制标准是1∶23,分析两所学校的教师配备,游家小学的师生比为1∶9.66,油榨教学部师生比刚好合乎标准。但是,如果按照班师比,游家小学的班师比为1.17∶1;油榨教学部的班师比为1.5∶1。这就说明,这些小学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的现象,教师编制数字上的富裕掩盖不了学校运行需要的贫困,教师资源配置的浪费与教育发展现实需要的矛盾难以调和。

其四,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我调查的大多数小规模学校,即使教师人数配备比较充足的,也都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严重;第二,教师学历层次与职称层次偏低;第三,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年龄老化和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学科教师的缺乏,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导致学校基本运行困难,成为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关键问题。

其五,教师专业发展前景渺茫。小规模学校教师人数少,教师任教多个学科,半数教师任教学科在2门以上,教师包班教学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大有存在。当前,教师的工资、绩效工资都得到了解决,多数教师表示愿意终身从教。但是,很多教师希望到好一点的学校任教,担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以促进专业发展,年轻教师希望有培训与进修学习机会,这说明大部分教师的关注点从生存问题转向发展问题,而很多老年教师则难以胜任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希望早点退休。教师的规模小人数少,任教学科不能专门化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年龄老化、能力素质差、工作乏力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其六,教师流动、退出与补充困难。当前全国各个县市由于编制的限制、财政困难等原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人数很少,这就造成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流动难、教师补充难和教师退出难。调查表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近些年几轮布局调整过程中,教师按照能力水平、学历与年龄优势及社会关系从村向乡镇及县城流动,不能流动的教师大多来自原来本乡本土的转正民办教师,少数是支教的特岗教师。当前小规模学校是该进来的教师进不来,该退出的教师退不出,师范毕业生就业难,年老乏力的教师不能退出。这就说明,当前亟需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流动、补充与退出机制。

其七,教学质量缺乏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没有规模效益,教师任教专门化程度低,专业化发展就成为空谈,学生所学学科不齐,学时不足,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就是空谈。由于基础薄弱、教师结构本身不合理、学校分布地域广数量多等原因,小规模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运行问题仍然严重。有些学校开不齐规定的课程,有些学校的课程开不足学时,很多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缺乏保障的主要原因。

其八,小规模寄宿制学校运行艰难。在农村广袤的地域上,学校服务半径较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建设寄宿制学校,方便了人民群众子弟上学。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扶持力度小等原因,许多小规模寄宿制学校的运行还是很艰难。寄宿制学校的主要困难有三:第一,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编制不足,学校的生活教师、保安与校医严重缺乏,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形成了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第二,寄宿制学校的支持经费不足,学校经费压力大,靠种植、养猪等方式来改善食堂伙食,加大学校运行负担,学生伙食营养不足;第三,很多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差,投入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寄宿制学校的这些困难客观上给校长和教职员工增加了压力,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学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话。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小规模学校大多地处偏僻的农村,底子薄,基础差,数量大,多年以来的乡村办学、乡村管理的管理模式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束缚,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处于“合法合理”的受歧视之中。事实上,很多县市教育部门领导表示目前对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前景没有信心,很多小规模学校的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的要求和希望,他们改变现状的心情并不急切。我国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乡一校”的决策,[1]基本上一个乡只建一所学校,解决了学校规模效益问题,但是,“一乡一校”解决不了农村地广人稀、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更有其文化价值,建设发展小规模学校应该是当前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

首先,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是保障农民权益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

教育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我赞同对教育发展进行嵌入性分析。“嵌入性视角将社会行动发生于其中的不同条件及这种条件的形成机制视为解释社会行动的优先条件,而不是脱离社会背景关系与机制孤立地分析个体行动及其生成的因果关系或机制。”[2]小规模学校在当今农村社会的基本格局中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更主要的是个社会问题,是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及其机制整体博弈的产物。

学校是国家政治力量和政府公共服务的体现,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既是政治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小规模学校负载着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各种利益诉求,办好小规模学校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新世纪以来,国家发展农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许多省市和地方也推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制度和措施。农村不管如何边远偏僻,农民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需要与权利,政府要从社会效果来考量,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从经济效益来考量,关停转并小规模学校。

其次,小规模学校具有农村自然和文化保护价值,是彰显基于农村自然、社会与农村人的农村教育特质的需要。

我们今天所说的农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指“城市教育在农村”,或者是“落后的城市教育”,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疏远了农村社会和农业文明,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的一元化设计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农村教育事实上成为弱化和落后的城市教育。当今农村教育基本上就体现为小规模学校,不能因为小规模学校之“小”和“弱”而忽略其承担的农村自然和文化保护价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乡土的价值,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保护乡土和乡村自然环境的关系,要从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保护、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等高度来看待农村学校的功能,要通过小规模学校传播先进的思想理念与培养新型农民。农村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衰落不等于没有其价值,我们忽视了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教育,我们没有去发现和创造培养农村人的农村教育。小规模学校在保护自然价值、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进步、培养农村人等方面大有作为。

最后,小规模学校具有非常大的潜在经济价值,是保证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今我国正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村大量的土地需要人耕种,农业发展需要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高素质的农民,需要大批稳定的农村人口。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当前很多农村村庄空心化,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三留守”问题严重,这多少与农村学校和文化设施建设缺乏有关,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激活农村经济具有极大的现实作用,是保证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小规模学校建设发展的思考

建设好小规模学校,主要责任在各级政府。政府要从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解决民生问题来高度认识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能仅仅将小规模学校建设看作是财政负担,要从增加投资拉动经济的功能需要上决策,要从城镇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规划和决策,还要从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吸纳民间教育与社会资本存量等途径来促进小规模学校的建设。

首先,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是建设好小规模学校的关键因素。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上承政府及各个部门,下辖县域教育发展规划与实施,在我国实施“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财政体制的情形下,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主体。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作为有三:第一,科学规划县域教育与学校建设发展,合理布局学校网点。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分类建设发展:如永久保留学校、寄宿与半寄宿的乡村学校和当前“必须保留的小学和教学点”。第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与物质资源,积极支持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发展。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是县域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要根据工作需要而不是编制规定、根据发展需要而不是财政规定来支持小规模学校,不是无所作为的等、靠、要,要真正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第三,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多方力量,寻求打破部门分割的管理格局的策略,统筹小规模学校发展大计,鼓励和支持小规模学校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

其次,小规模学校要走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如果仅从教育的角度看,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缺乏保障,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小规模学校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学校在社会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小规模学校地处农村村落之中,承续着农村文化命脉和农民的希冀,如果从学校的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小规模学校完全可以走多样化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所谓多样化发展,是指学校功能的多样化以及综合化,体现学校在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及农民培训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所谓特色发展,是指学校要立足三农问题,因地制宜,彰显农村学校的特质,成为地域文化传承及农村优秀乡俗文化的载体。

我们过去简单化地认识学校,有意识地把学校建在远离社会的地方,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造成了学校与社会的隔离。农村的发展不能离开学校,农村的学校要实现功能多样化和特色发展。其策略如下:第一,认识和发挥小规模学校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与继续教育中的功能,切实发挥其在农村教育中的作用,把学校办成所有农民受教育的场所。第二,认识和发挥小规模学校在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功能,调动乡村各种力量和资源,把学校建成乡村的文化中心,统筹兼顾乡村学校教育发展与村民自治、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实现农村发展格局的整体提升。第三,小规模学校要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进行课程与教学的同时,以继承和发扬地方的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优秀文化为己任,把自然环境、地理标识资源、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最后,要切实解决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当前存在的迫切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当前存在的迫切问题主要是教师资源与物质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大多是学校所在地的本地教师,他们分散在乡村,人数数量较少,学历普遍较低,年龄普遍较大,大多散居于地方,能够融入乡村但难以形成学校文化氛围。解决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有几点建议:第一,通过“联校走教”[3]或联校一体化管理方式,加强乡级教师的统筹,让所有小规模学校开齐课程;第二,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加速教师流动,尽快补充新教师,吸引师范生到小规模学校就业;第三,建设教师住宅小区,并与乡村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集中安排,解决教师没有住房或分散居住的状态,为教师提供后勤与文化融合保障。

关于小规模学校的物质资源配置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第一,在整体规划学校布局的前提下,对于必须保留的学校,参照《农村普通中小学学校标准》重新规划和建设;第二,县教育行政部门确保当前的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倾斜,扶持农村小规模学校;第三,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小规模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发动村民、企业主和社会团体及慈善机构投身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

原文参考文献:

[1]柴葳。办好农村学校,赢得百姓口碑[N].中国教育报,2011-12-27(1)。

[2]蔡芸。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嵌入性分析[N].光明日报,2010-08-24(10)。

第四篇:我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调研报告

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调研报告

十七大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结合我市实际,在深入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按照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质量提升重点工作的要求,学校走内涵发展,学生走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实现义务教育求均衡、高中教育上水平的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更好地解决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结合市教育局多次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专项调研等工作,进行较深层次的剖析和思考,现将调研工作整理如下:

一、全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切实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系统的重点工作来抓。逐渐形成上下齐心、多方协作,人人参与,抓教学、抓教改、抓教研、比质量的工作局面。

1.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和教研活动。全市分别成立了各层次、各学科教研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竞赛、教学研究、教学成果展示、教学评比活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较好地搭建起提高质量的活动平台。层层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说课、优秀论文评选等各项评优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激励、带动作用,开展“优秀教师送课下乡活动”,通过骨干教师的“优质课”、“示范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开展与优秀教师结师徒对子,建立传、帮、带制度,解决年轻教师在教学、教研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检查评估和教学观摩活动,努力构建有效性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研方面,以区市乡三级课题的研究为龙头,1 搭建重点课题的协作平台,带动全市各级课题的研究落实,更好的发挥科研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2.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积极稳妥地做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准备工作。通过开展新课改观摩交流、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等活动,推动了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创新,使我市新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全方位地开展教师新课程培训工作,引导教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和把握新的教育理念,进一步理解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理念。为更好的在新课改过程中推进评价制度改革,我们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于新课改过程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校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并体现了“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重过程化,评价指导思想人本化”的特色。组织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校本教研阶段总结研讨会,推广中小学课程改革先进经验。

3.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加强教学管理,研究制定了《额尔古纳市中小学教学常规》,明确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在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确定每个教育教学环节的工作程序,制定各学科教学常规和评价标准,规范备课、教学、辅导、作业批改等环节,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引导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和教学辅助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将师德建设摆在首位,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师德师风专项教育活动,推进师德建设。二是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积极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2 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利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校本培训,优化教师培训资源配置,扩大实施新课程教师的远程培训规模。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师资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农村教师培训、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以及必要的专项培训,促进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实现教育创新的能力水平。制定培训方案,加大教师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取得培训实效。三是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送课下乡送教研活动下乡制度,建立城镇教师与乡村中小学教师“校对校,手拉手”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近年来,坚持在全市通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学科教研等教学、教研活动,帮助农村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

应该说,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硬件设施配备等取得了显著成绩,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贫困大学生救助得到很好落实;基础教育得到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有新水平;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今年三月份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局长总结了08年的教育总体情况,主管教育副市长对教育近两年来的工作成绩给予肯定,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9年5月6号我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指导组组长市政府市长在教育党委第一阶段总结调研会上,深入细致的了解调查了全市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工作发展的实际突出问题,并进行现场办公,直接在调研会上对一些相关问题予于处理解决,并同时对教育系统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建议和要求。3 所以说,在市委、市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和全市人民对教育高度关注的情况下,我们抓好教育,提高质量,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但有些学校的管理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一是学校领导班子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学校教学思想和理念没进一步更新,导致学校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特别是课堂教学思路、模式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三是个别学校管理思想单纯,方式简单。四是校际间交流少,分析教育教学工作业务不够深入,氛围不浓。五是有些教师敬业精神不强,要求的多,却付出的少。六是部分事业单位和乡镇教管中心的职能未充分发挥出来,“忙”于检查多,具体指导少。

三、原因分析与思考

1、教育外部环境还不够理想

近几年来,市教育局虽然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教育的宣传,在营造教育氛围上取得一定实效,但由于义务教育质量的不均衡,社会各界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学校办学水平的矛盾愈加突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整顿还不够彻底,校园周边环境不理想,书报、网吧、摊点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难度加大。在调研中发现学校内部对教育质量滑坡的分析,一是寻找外部原因,讲得最多的是生源问题,教师、学生外流问题,学生父母外出打工、隔代教养问题,顾及学校、教师本身原因的不多;二是认识不到位。中小学学校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互相埋怨的状况。一些学校对教学质量倍感压力的同时又缺少必要的信心,制定许多针对可行的措施方案,缺乏严格有效的执行力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畏难情绪,这种情绪一些薄弱学校更明显一些。3.学校教育管理存在欠缺

(1)管理理念欠明晰。具体教育一线管理者欠缺一套符合各校实际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缺乏一种长线经营教育的意识和策略,宏观决策调控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2)评价机制有偏差。源自校长的价值取向存在不同程度偏差。从而导致教师的职业认知、意识思维、努力方向等有整体差异。制度措施虽健全,但实用性、操作性不强。或执行力度不够。4.教师队伍素质不尽如人意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教师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我们额尔古纳的教师队伍中也不乏业务素质高、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但也有部分教师的素质偏低,社会的评价不高。在调查和平时谈话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方面,教师活得不易,教师的负担还在不断加重,生存压力和职业压力在加大;另一方面,教师队伍又存在着素质不高、教学能力不强的状况,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心理不平衡,动力不足。由于社会对高考、中考的过度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大,工作复杂繁琐。众所周知,教育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热情和爱心,在教育对象身上的工作成效却不能一时体现,这就很容易使中小学教师产生心理不平衡。一些教师的工作热情逐渐消退,厌倦冷漠的心态逐年增加,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一旦把教育看成谋生的手段,就可能意味着价值观的扭曲,把教书育人变成“我得到多少就应该付出多少,而且在得到没有增加以前,应该付出得越少越好。”丧失教育理想。

(2)个别教师教育业务能力低。学历基本达标,但教学能力有限。近几年,教师学历达标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学历进修中有“重层次,轻专业”的倾向,使得教师学非所教的问题更加突出。在乡镇学校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他们的教学能力、各种素质和自身知识体系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和改观,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为解决主要问题,抓事物的主要矛盾,教师层层拔高使用,有一批教学水平高的初中教师被抽调到高 5 中任教。

(3)学科结构失衡。全市教师总量已出现富余,但部分学科教师紧缺,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短缺。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学校美术、音乐、体育、英语和计算机专业教师不足。在一些学校,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素质教育难以全面推行。学科教师的紧缺,致使有些学科难以正常组织教学,导致薄弱学科的出现,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08、09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和筹措下,现已解决部分高中教师的不足。5.课堂效率得不到根本性提高

1)学情研究不够。教师备课既要备课程标准,又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学生是我们备课环节的一个缺项、弱项。搞不清那些是学生已会的,那些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需要帮助才能学会,那些本节课学不会需要后面去强化才能学会的。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暴露出那些问题,心中无数,更谈不上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缺乏针对性,这是造成学生规范性差的主要原因。(2)问题意识淡薄。问题意识的教学没有成为我们教学的常规,当前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单一,满堂讲、满堂练现象普遍存在。这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了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现象,问题意识教学存在“满堂问”的现象,讲评课存在一讲到底的现象,复习课存在满堂看现象,讨论、合作流于形式等等。(3)课堂效率不高。高投入,低产出,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在中小学还仍存在。造成课堂效率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师素质不理想,专业 6 化程度低,专业不对口;二是平时常规课教学方法落后。从平时的听课看,部分教师存在公开课或有听课时与平时差距很大的情况。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双边活动得不到有效的体现,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建议

1.继续规范办学行为,加大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和群众的满意度

继续规范办学行为,加大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和群众的满意度,牢固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注重“人”因素,即形成校长、班子成员、教师、学生的共同奋斗目标。严格遵守国家教育方针,以增效减时为目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负责。

2.继续强化师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师能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力量。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校质量举措的落实,都有赖于教师。因此,在继续强化师德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能建设。一是加强培养培训。切实加大对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继续开展师徒结对和青年教师大拜师活动,鼓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扎实抓好校本培训工作,积极争取我市教培中心及早成立,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达标率和课堂效益的提升率。二是深化活动推进。继续深入实施 “骨干教师送课下乡”、“城乡学校结对手拉手”等工作,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师能建设工作上来,切实提高师能水平。三是强化考核激励。以师德为先导,以实绩为主导,以科研为向导,开展名师及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和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评选工作。依托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能者上,庸者下”的导向功能,增强教师岗位意识,增强教师质量意识和危机意识,完善 7 教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进一步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教师工作的信心。3.狠抓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继续牢固树立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不动摇,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教学,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工作。

二是引导学校和教师正确地进行教科研。以教科研为先导,以校本教研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正确引导教师通过教科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切实为教学实践服务,使教研工作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狠抓关键环节,严格管理。进一步强化教学日常管理,抓好抓好教学常规四环节: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业批改;辅导要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特长生的指导工作。4.注重“人本管理”,推进民主治校进程

严格考核。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的师德、出勤、教学过程和教学成绩进行全面公正考核,并以此作为教师评先和晋级的依据,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实行人文管理,推进民主治校进程,推行阳光校务。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坚持做到多倾听教师意见,多深入教学一线,多做自我批评,多解决教师实际困难,坚持表扬用喇叭,批评用谈话;倡导“念人之善,扬人之长,谅人之过,帮人之难”的处事原则,从情感上理解教师,在工作中尊重教师,在生活上关心教师,从心理上疏导教师。千方百计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真正让“想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的有作为,干成事的有地位”。5.强化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发展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学校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向习惯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要以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求知作为出发点。在德育工作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以致用,在探究中求知,在实践中磨练;并积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法指导纳入常规,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校还要确立“立足常规管理,抓好特长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实施扬长教育,努力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我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蓄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6.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表现结果的监测和调控,使教学工作自始至终处于有效的监控和调控之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一是要以2009年教学常规督导检查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对教育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队伍管理,完善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抓教学,将教学工作列入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首先应加强教学常规建设,严肃查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其次,建立教学工作奖惩办法,对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进行监控和评价,奖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教师的综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挂钩,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的不断努力,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必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的困境与破解

陈莺燕 谢跃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的困境 1.学校既缺教师,又超编 从农村流向城市,是人才流动的基本倾向。农村学校的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调往城区学校,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总是尽可能地向较大规模的学校流动。加之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般所处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各种工作生活设施落后。刚毕业的学生很少愿意去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其他学校的教师很难调入农村小规模学校,即使还留在这些学校的教师也很不安心,一有机会就义无反顾地调走。农村小规模学校经常处于缺少教师的状态。在很多城区学校为打造品牌策划各种改革活动时,小规模学校却正在为找不到一个愿意来学校工作的教师而发愁。缺教师,学校就丧失了合理地配置师资的基础。从保障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方面来看,农村小规模学校是缺教师的,但如果从学校编制政策来看,这些学校又是超编的。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制定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提出了各类别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的标准,其中高中:城市1:12.5,县镇1:13,农村1:13.5;初中:城市1:13.5,县镇1:16,农村1:18;小学:城市1:19,县镇1:21,农村1:23。统一的师生比标准是基于理想的学校规模编制的,但对于小规模学校来说,这样的编制标准就明显不适合了。例如,某农村小学共70个学生,6个班,按现行师资配置标准,只能配3位教师,这就意味着所有教师满负荷运转也满足不了教学需要,3位教师同时上课,还有3个班级没教师上课。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常常远超出编制标准,如以上所说到的学校,至少会有6个以上的教师,超编3个以上。这样一来,即使有人愿意来农村小规模学校任教,由于学校已超编,学校也进不了教师。2.学科教师配置不齐 从学校层面看,教师配置的主要内容就是配齐配好各学科教师,落实国家的课程计划,也就是保障学校的每节课、每门课都有教师教。但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要开齐开足课程面临很大困难。这些困难有两种表现,一是有些学校干脆不开某些学科,因为学校没有能胜任某些学科教学的教师。二是学校课表上按课程计划安排好了各门学科教学,但由于教师必须担任多门学科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就只选择其中重要的或者需要考试的科目教学,许多科目开而不教,这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缺乏学科教师,没有配置好学科教师。另外,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如以上所说到的某小学,安排7位教师,基本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但教师的教学任务却是相当繁重的,按国家的课程计划,一、二年级有7门课程,每周25节课。三至六年级有9门课程,每周安排30节课,每位教师必须承担6门以上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周工作量达20节左右,教师还必须跨年级、跨学科授课,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也由于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特别繁重,自然就造成教师想调出学校,其他学校教师难以调入等配置难题。3.学校无法选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 由于以上的一些原因,留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的教师,大多教学水平较低,这些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学素养,同时,小规模学校尽管规模小,所要开设的学科门类却不少,需要的学科教师也不少,但要保证小规模学校每门学科都有专任的学科教师,是不可能的,这就说明,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应该是综合型教师,也就是说,应是能胜任多门学科教学的教师。要成为综合型教师,教师就必须去参加培训与进修。但是,在小规模学校,教师“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教师去参加培训,某门课或某个班级就可能没人上课。面对这样的现实,即使校长有送教师外出培训的想法,也不可能有送教师进修的行动。

二、破解教师配置困境的策略 1.创新人事管理制度,破解小规模学校难以引进教师的困境(1)实事求是地重建编制标准。按国家现有的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小学的师生比是1:23)来配置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显然是不现实的。当地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统筹考虑学校的课程、年级、班级等因素,灵活地制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编制标准,如以“师班比”建立编制标准,若以师班比2:1来配置小规模学校教师,最起码能保证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为学校开齐开足课程打下基础。(2)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的,绝对意义上的城乡均衡不可能存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师的流动还会保持从农村向城市的趋势。基于此,要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应有的师资力量,要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既能调出,也有调入,就必须制定带有强制性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如城区优秀教师去农村支教制度,教师晋职、评优应有多少年农村学校工作经历制度等。(3)建立区域内(如乡镇内)或集团内教师统一管理制度。现在的教师,一般来说,是由教师所在的学校管理,也就是说教师是学校的人,教师在学校之间流动会受到人事关系、编制等因素的制约。正由于此,我们常会看到某学校教师多,没课上,而另一所学校缺教师,课没人上的现象。要破解这一困境,建立区域内(如乡镇内)或集团内(许多教育集团由城乡学校组成)教师统一管理制度,是必由之路。也就是说,区域内(乡镇内)或集团内教师不属于区域内或集团内各学校,而由区域内(乡镇内)的某学校或集团总部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所工作的学校,统一安排教学任务。这样一来,区域内(乡镇内)或集团内的小规模学校就不再是小规模学校,它已成为了区域或集团教育的一部分,学校教师的配置困境自然就化解了。2.优待教师,破解学校留不住教师的困境(1)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农村小规模学校一般处于偏远地区,工作在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大多不生活在学校所在的村庄,他们的工作、生活成本高,而城乡教师的工资标准是一致的,这对小规模学校教师是不公平的,这也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留不住教师的重要原因。改革工资分配制度,是破解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置困境的突破口。现在教师的工资由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构成,教师的基本工资一般全省统一,这里所说的改革教师工资分配制度,主要是指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县级政府应在绩效工资方面,优待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如湖南省l县就规定凡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工作的教师,每月每人多拨付奖励性绩效工资800元。实行这一政策后,l县农村小规模学校留不住教师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同时,学校公用经费一般是按生均拨付的,而小规模学校也是学校,五脏俱全,仅靠这点生均公用经费连学校的正常运转都难以保障,更不要谈保障教师的福利待遇了。县级政府要在办学经费上向小规模学校倾斜。如通过设立小规模学校工作津贴,由政府给小规模学校拨付奖金等措施,保证小规模学校教师的福利待遇高于区域内其他学校。(2)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小规模学校由于小,办学条件往往非常简陋,有些学校连基本的教学器材、教师食堂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发挥,基本的生活也难以保障。小规模学校要留住教师,最起码要改善好教师的教学、生活条件,让教师能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让教师能方便、有尊严地生活。要改善教师教学、生活条件,政府就必须投入,如湖南省l县就以建设省级合格学校为契机,把全县的每一所学校(包括所有小规模学校)都建设成合格学校,仪器室、实验室、各种学科教室、食堂、浴室、教师活动室都配置齐全。尽可能地在农村小规模学校营造与城区学校一样的工作、生活环境,消除城乡学校的工作、生活差距。(3)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文化留人、感情留人的体现。营造和谐、快乐的工作氛围,关键在于学校校长的努力。学校规模小,校长既要做教师的领头雁,又要做教师的亲人与朋友,校长要以身作则、乐观向上、随和善良,既给人以示范,又给人以温暖,让大家在辛苦工作之余收获快乐、温暖与发展的希望。许多案例说明,一所学校如果拥有这样的校长和这样的氛围,工作条件差些,工作辛苦些,教师也会无怨无悔,很少有要求调走或不服从工作安排的。(4)争取所在村委员会与村民的支持。小规模学校一般地处农村,学校与村委员、村民有割舍不了的关系,争取学校所在村委员会与村民的支持,不仅能争取到经费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能够增加教师的安全感,让教师获得村民的关怀与尊重。如某村委会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报销探亲路费,节假日请不能回家的教师到村民家里做客等。村委会与村民的这些举动能够温暖、感动教师,为了村里的孩子,为了村民的情义,教师也就宁愿留在村里的学校工作了。3.培养与活用教师,破解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困境(1)培养一支综合型教师队伍。要保障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每门课都有专任教师,是不可能的。怎样才能化解小规模学校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困境?培养一支综合型教师队伍是一条有效途径。综合型教师就是能够教授多门学科的教师。有了综合型教师,小规模学校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困境,也就自然化解了。(2)推行“乡管校用”等新型教师管理模式,盘活区域内的教师资源。“乡管校用”,就是教师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统一配置到区域内多所学校任教的教师管理模式。如某小规模学校有两位音乐教师,在本学校,他们不可能有那么多音乐课教,这两位教师就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把他们安排到另外没有音乐教师的学校任教,从而保障其他学校的音乐学科的教学。(3)创新教师的授课方式。小规模学校一般只有六个年级六个班,但所要教授的学科却不少,即使学校某门学科有一位专任教师,这位教师也不一定能承担学校这门学科的所有教学。如学校有一位体育教师,这位教师就不可能全部负责一到六年级六个班的体育课。如何解决这一困境?从实际出发,采取分学段集中授课或复式授课的方式是有效破解学科教师配置不齐的又一有效途径。如某学校有一位音乐教师,就把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集中起来上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基本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4.创新培训方式,破解教师培训难的困境(1)推广“乡管校用”“教育集团化”等制度,为教师外出培训创造可能。不管是“乡管校用”,还是“教育集团化”,教师都由学校人变成某一区域内的人,教师就可以在比学校再大的区域进行安排与调节,这样就给学校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创造了可能。如某学校的某教师要外出参加培训,如果就他所在的学校来说,他外出参加培训了,学校就无法再安排其他教师来替代他的工作,他就没有外出参加培训的可能。但如果学校教师由所在的乡镇中心学校管理或由所在的教育集团管理,中心学校或集团总部就可以从其他学校调节教师来替代他的工作,这样就为这位教师外出培训创造了可能。(2)采取“请进来”等多种途径,有效开展校本培训。把教师送到校外培训,很必要,很有意义,但代价大,会产生许多如人事安排上的问题。组织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是小规模学校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最主要的途径。校本培训的方式有许多,常见的校本培训方式有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教师相互听课研讨、开展课题研究等。把教育理论与实践专家“请进来”,也是很好的校本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能拓宽教师的眼界与思路,成本低、价值大。(3)组织教师参加远程培训,促进教师成长。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提高,最终还在于教师自己。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学习几乎成为每个人的主要学习方式。学校应通过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鼓励并组织教师运用网络学习,参加远程培训,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健康发展,是保障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破解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中的种种困境,是小规模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虽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困境的破解做了一些探索,但要更有效地突破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中的困境,还有待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有待广大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作者单位:湖南冷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冷水江市潘桥中心学校)

下载山区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提升调研报告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区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困境与提升调研报告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坪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坪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结合坪山实际,制定《坪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总结

    “从三到一”、宋观教育正逐步迈向辉煌 ——宋观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总结 任何时候教学质量都是一所学校的立身之本,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对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向社会交......

    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研报告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国家“教育兴国”的基本要求。自1999年以来,我国......

    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调研报告

    关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12月19-27日,我调研组成员深入各中小学,就“如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山区乡镇调研报告

    求真务实 把握契机 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洪江市塘湾镇是位于洪江市东部的一个偏远小镇,素有怀化市东大门之称,全镇土地面积66.8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3万人,因......

    如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书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劳动小学 黄秀华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落脚点,因此,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职责。下面就我个人......

    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情况调研汇报

    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情况调研汇报 ***位于***境内西部,面积57.55平方千米,人口1.6万余人。辖7个行政村。目前,***共有小学2所,在校学生397人。 一、学校建设和布局调整情况 (一)实......

    边远山区基础教育调研报告

    边远山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和平小学 提供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 和平小学地处瑞昌西南边远山区,地理条件差。辖区内学生99%以上是农村户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