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美课堂”心得
品和美课堂
赏名师魅力
朱哲
2014年11月22日-23日,2014年“和美课堂”教学展示暨小学语文名师高效教学“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我们走出课堂,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听课和学习,期间收获颇多,受益匪浅。不仅使我们亲身感受名师专家的教学智慧,而且,让我们切实感悟到了语文教学的精髓。更从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上学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解答了自己的一些困惑。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我们有幸亲自聆听了听王文丽老师的一堂课,总觉得有一股朴实淡雅之风迎面而来,让人耳目一新。曾在某文章中见过一段这样描绘王老师的话——“她就像百合,绽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她又如星辰,远望是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所谓语文教学的方法,一直是百花齐放,众说纷纭。而王老师能在现今这样一个纷繁的语文环境里,洗尽铅华,返璞归真,难能可贵。她的课立足文本,训练有效,简约而又扎实,真可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在讲座中,王文丽老师指出:“中年级阅读教学应关注什么?首先就是识字与写字。”她那天执教的课文是北京版四年级教材《迎接绿色》,是一篇中年级的教材。课题中《迎接绿色》的“迎”字,虽然说不是生字,学生却常容易写错,她一笔一划提示,并让学生跟着自己动手写。上课开始,王老师出示了两组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容易读错的“钢筋”的“筋”字,着重指出。在学生能全部掌握以后,她又将这些词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是:满楼清香、鲜嫩滴翠、蓬蓬勃勃;第二组是:钢筋、水泥、蜂巢、视觉污染。她告诉学生,词语光读正确还不够,每个词语都是一幅画,能否边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出来的画面,看看在你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在这样的情感。第一组让人感到享受、舒服;而第二组则显得压抑难受。“词语不是孤立存在的”,接着,王老师又把这些词还原到对应的句子中,再指导学生的朗读,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她整个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扎实有效,又浑然天成。
“第二,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租住的楼坐北朝南,10层。我住在第三层。近两年,前面和东西两侧又盖了3栋楼房,四楼一围,中间像口方井。”这句话中,“坐北朝南”一词是比较难理解的,王老师在指名学生朗读时,又让另一个学生上黑板来画一画。通过画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词,这样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借助画面,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还读懂了“中间像口方井”的比喻。
又如,在投影出示句子“就这点间隙,竟容得下这蓬蓬勃勃的生命”时,王老师故意将“间隙”打成了“空隙”。学生发现后,又觉得这两个词“差不多”,她立即趁热打铁:“是呀,这两个词差不多,那换成‘空隙’也成呀!”继而引导学生再次推敲,学生方才读懂了其中的细微差别,也更深地读懂了在没有“这株丝瓜”时,邻居们生活的压抑和难受。当学 1 生的思想被激活,你听——丝瓜是邻里沟通的桥梁,是邻里沟通无形的电话线,是朋友之间友谊的丝带、是欢乐的来源、是打开人们心门的钥匙,是穿透石头墙的法宝„„无数的火花闪现,无数的感悟流淌,学生的这种状态令我赞叹不已。而我认为王老师最精到的设计正是安排几位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排演众人是怎样迎接绿色的,是如何互相交谈的,是如何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的,学生们展开了口语交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也是很有帮助的,并让学生们练习了口语交际,也体现出了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要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纵观王老师的这堂课,没有花哨的设计,没有过多的声、光、电等媒体辅助,简约至极,又扎实无比。听了这样一堂课,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也学习到了一些教法,学法,真是受益匪浅。相信如果每堂课都能如此扎实,如此本真,学生不但能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也能有质的飞跃。
二、不可抗拒的魅力课堂。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魅力之源,来自他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听他的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课堂上.虞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犹如一个个路标,在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回想虞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一位男教师特有的睿智、幽默、清晰、简洁,感觉他有时像魔术师,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又像指挥家,用精湛的艺术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激情,整节课就在他谈笑风声间悄悄溜走,真是让我叹为观止。虞大明老师所上的是《麦哨》。课堂让人回味无穷:
1、期待,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上课伊始,虞老师就直接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猜猜麦哨是怎样的,用什么做的,当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完之后,他又问:“想不想看看麦哨是什么样的?”有了前面的猜测铺垫,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看真正的麦哨了,这时虞老师才点击课件,出示麦哨的样子。这时每一位孩子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每一双眼睛里都充满了学习的欲望。
2、授业,于不知不觉中进行
其实麦哨不要说是厦门城里的孩子没见过没吹过,连我们农村的孩子也没见过,没吹过。可是虞老师却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吹了一回,并且吹出了语文知识,吹出了习作方法。虞老师先出示课文中的象声词“呜卟,呜卟,呜„„”让学生试吹(不是试读),等学生在几次试吹之后,他又出示了这样一组句子:
1、呜卟——,呜卟——,„„
2、呜——卟,呜——卟,„„
3、呜卟——,呜卟——,„„先是老师吹,学生猜是哪一句,然后再让学生来试吹,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吹麦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破折号在文中的作用,并且知道以后在自己的文中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使自己的象声词变得更有意思。
3、童趣,让学生的学习乐此不疲
虞老师的课堂魅力在于他不需要许多的语言,学生情不自禁地就进入感受体会文本之中。在学习吃茅茅草一段时,他利用让学生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记住了吃茅茅草的动作,更体会到了吃茅茅草的乐趣。一句谁表演得好就奖励他吃真正的茅茅草,让学生丢掉了课堂的束缚,夸张地表演起来,课堂也赢得了阵阵掌声与笑声。更有趣的是,一位同学在虞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表演,虞老师竟要求也要分一枝“茅茅针棒棒糖”,然后就在课堂上吮吸了 2 起来。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
一堂课就这样在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笑声与掌声中结束了,但虞老师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这样充满轻松、有趣的氛围,还愁我们的孩子会不喜欢上语文课吗?感谢虞老师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思考。
听完专家们的课,一直在思考自己课应该怎么上,应该向他们学习哪些地方,哪些地方是我学得来,哪些地方是我们现在无法企及而需要自己克服困难努力去攻克的,自己应该怎样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好多问题在困扰着自己,但是,我觉得 “教学”永远在路上,听课也好,学习也罢,给我们的是一个方向指引,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但是更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自己多琢磨,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
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所以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光说不练假把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自己在学习的基础上,好好研究,多多努力,快点成长。
2014-11-23
第二篇:和美课堂听课心得
“和美”课堂听课心得
上周六,我有幸去长沙湘府英才小学参加了第九届“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型观摩研讨会。4位名师向我们展示了4节高水平的示范课,课型丰富多彩,正如“和美”课堂的理念: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这短短一天的学习观摩中让我大开眼界,收获颇多。全国特级教师魏星在指导《詹天佑》一文中,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自然和社会环境去提出问题,感悟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詹天佑》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他打破了传统教法,采用的训练言语活动的三步法:即问的本领,答的本领,写的本领。整个课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詹天佑》背后的审美价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早就听说过李玉贵老师的名字,并且对她仰慕已久。今天有幸听到了李贵玉老师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蝙蝠和雷达》,让我们听到了别具风味的课堂。李老师如此说,她已经退休几年了。可是谁能将退休这个词,和眼前的这个人联系起来?她一开口,台湾女生的那种温软却不甜糯,温和而满是坚定的感觉,让我感到温暖。在这堂课中,李老师通过“沙漏”、“小天使”等小组角色分配让课堂分组合作真正的发生,每个孩子都在认真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卷入进课堂,这种卷入并非慑于教师的威权,而是知识本身的魅力,课堂自身的魅力。正如李玉贵老师自己所说的: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课堂上安心的生存,安然自主的学习。让小孩成为“同学”,组织学生“互学”。昆山市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孙庆博执教的《尊严》,发现教材的独特特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引来大家反复琢磨、咀嚼、消化。通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引导学生走近哈墨,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创设语境,让学生为哈默写“感恩卡”,为杰克逊写回信让全文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才能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孙庆博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让我敬佩不已。
最后虞大明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一位有为教师的语用修炼功底。他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和高超的教学水平,听他的课,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课堂上.虞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犹如一个个路标,在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回想虞老师的课堂,让我感受到了一位男教师特有的睿智、幽默、清晰、简洁,感觉他有时像魔术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时又像指挥家,用精湛的艺术点燃学生对语文的激情,整节课就在他谈笑风声间悄悄溜走,真是让我叹为观止。
在4位执教的名师中,每位老师都有他们独特的魅力。他们博学、优雅、机智、幽默。他们为课堂而生。他们以生为本,紧扣孩子们的生命体验。他们更是我前进的风向标。
第三篇:和美课堂培训心得
“和美课堂”培训感悟
蠡县师范附小 柏劭静
9月23日,我随同我校老师一起参加了在保师附校小学举行的“和美课堂”第八届全国小学数学大型观摩研讨会,在听课期间我有幸看到并听到了吴正宪老师、贲友林老师、李铮老师等名师的讲课和评课,真的是受益匪浅。
这是我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课,第一次听她的课就深深喜欢上她得课堂,听了她的课感觉跟着她学习的学生真的是太幸福了。吴老师课堂的特点是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显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吴老师说,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要让问题串贯穿整节课,而且这些问题要让孩子自己提出来,也就是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串。她说只有当问题发生时,学习才能真正开始。在这堂课上,吴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分钱”到”“分米”等行为,最终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其实就是分计数单位,大得计数单位不够分,就化成小的计数单位继续分,强调没分完就继续分,成功地将一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分分分”的课堂。
是啊,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也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另外在这节课上,吴老师也充分展示了对于孩子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节课上,吴老师对孩子们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培养,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让孩子们逐步理解了小数除法的本质。吴老师说:“数学核心素质与教学内容相比,更加重要,教不完的内容明天继续教。”我想今后我的课上也应该放慢脚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此,我要感谢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走出适合自己的教学路子。
第四篇:和美课堂观摩心得
寻找数学课堂的“另一种可能”
——徐州“和美课堂”观摩心得
9月23日至24日,在田校长和郑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徐州参加了“和美课堂教学展示暨第十届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我们聆听了徐长青、俞正强、吴正宪、黄爱华等特级教师带来的展示课和互动交流。一堂堂生动和谐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数学深邃的思想,精彩的预设与生成,得当的点拨和启发,启迪着台下老师无限的思考,寻求进取的决心弥漫着整个会场。八位名师的共同点在于总是在课堂伊始通过充分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名师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孩子们带着收获走出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不只局限于课本上简单的知识等等。下面我就对其中两位名师的课堂谈谈我的学习感受。
一、以学为中心,寻找“另一种可能”
贲老师讲的《轴对称图形》一课非常接地气,课前让孩子们“以认识哪些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进行小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写下。所以在上课时,贲老师直接利用孩子们的研究成果,展开了本节课的教学。孩子们的思想不断地碰撞,知识在同伴间的相互补充中逐渐丰富与完整。贲老师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他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师生获得了“双赢”与 “互惠”。
课上完后,贲老师就他的这节课给老师们做了寻找“另一种可能”,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课堂的讲座,这个讲座让我们对贲老师的教学理念的认识更加立体。贲老师的课,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师生彼此共同的不可再有的生命体验,力求创新是他的不变的追求。他“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我校实施的“互动生成 双主运行”的课堂模式理念高度契合,从他的讲述中,我们感悟到了课堂上的“另一种可能”,把学生推到前面,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不忙着代替他解决,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华:争着发言,与意见不统一的学生争论,与观点一致的学生相互补充。在他的课堂上,这些孩子好像都突然变得聪明了,表达能力强了。课堂的主角永远应该是孩子,即使你准备再充分,都抵不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
二、问题引领,促学生深度思考
这次听课中,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整节课黄老师围绕三个大问题展开,三个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完全呈现了学生最容易也最乐于接受的数学形式。每个知识点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教师引导得深,学生学得透,这正是源于黄爱华老师对教材深刻的理解。
他的教学也彰显了他独到的思考:
第一,从数学学科角度看,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规定性的数学知识,更着力揭示规定性背后的合理性。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需要这样规定”,从而让学生掌握规则制定的注意点,这些都指向学生终身发展的一般素养和能力。
第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努力让学生经历数学史上那些“关键的步子”。在“再创造”的过程中让学生收获一种“生长”的力量,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不仅仅收获“记得住的知识”,更获得“带得走的能力”。
第三,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着力体现问题驱动的理念,让学生在关键问题的引领下展开深度的数学思考。整节课留足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的探究成为一种基于内驱的自主行为,教师仅在关键处作适当的点醒、给予必要的支持。这正是大问题教学的魅力所在。
黄爱华老师说:“大问题”教学的核心词是“大”和“导”。“大”的本质要指向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导”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并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我觉得“导”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状态。
“大问题”教学改变了“一问到底”的传统课堂,更好地诠释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教学走向了丰富与厚重。走进“大问题”教学,有激动,有思考,有沉淀。试想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总感觉引导过多,放手过少呢?其实根源之一是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过浅、过碎,不能引发学生提问,不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妨都来学学黄老师,用大问题引领课堂,努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问”!
阅读着一串串在实践中流淌的感受,享受着一份份在改革中丰盈的智慧,我抑制不住地想为探索中的课堂喝彩,现实中的理想课堂,永远在追寻的过程中!
第五篇:和美课堂
“和美课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张亚琴
2017年10月14、15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届“和美课堂”全国小学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两语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上海的吴忠豪教授、北京的窦桂梅老师、福建的何婕老师等11位老师的观摩课以及专题讲座。一系列教学活动,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姿多彩。课堂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共同体,正如林莘老师所说,各家之言,各成一派,各有各的风采,需要我们从中学会整合,学为所用。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语文教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精彩、生动,无论是课文教学,绘本教学还是作文教学都让我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下面我就几位教师的课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本,进入课堂
课前每一位教师都与学生轻松的交流,使学生的心情得到了放松,学生自然就以饱满的热情及亢奋的斗志投入到了新内容的学习。如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的是:“你认为你们班为什么是一班?”“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你来自哪个年级哪个学校?”等等。通过这种谈话的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就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也为自由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南北方教学理念的碰撞。
本次研讨会的11位专家我大致把他们分为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北方专家与以福建广州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北方专家是以窦桂梅、薛法根、吴忠豪为代表,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石,倡导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融入课堂学习,进而有所收获。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陈琴老师的吟诵,见字如歌,只要是古诗文就可以吟诵,倡导弱而能言、胸藏万卷、化识成智、母语情怀、下笔成文。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一个夫大人者。南方专家是以林莘、何婕为代表,在小班教学模式,座位都是对面而坐,或者马蹄形,以便更加融入学生。林莘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共同体。简言之,每一个人高品质的学习。强调协同学习,相互学习,从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林老师的课堂是静悄悄的,在一堂课上只需要提
一、两个问题,其他的时间教给学生轻声的讨论,老师只是一个观察员的角色。林老师说这次教学的转变是学习日本和台湾的教学理念,因为现在的学生面对的社会不仅仅需要知识,更重要的一种学习的能力或者说学习的策略。概而言之,学生为主体,以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
三、重视学情,习得方法。
本次研讨会,吴勇老师和何婕老师都在讲解作文的教法,却是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作文的维度。吴勇老师主张一课一教,一课一得,从整篇着眼落实回归全篇。抓精准知识强调教什么、练什么、评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学生的生产力,用吴老师的话说就是精准知识在产生“语力”。诚如古语所言“宁凿一口井,不开一条河。”如果说吴老师强调作文的点的话,那么何婕老师就是强调面的问题,何老师直接提出写作内容和写作目标的区别,课堂上需要完成写作目标的教学而非写作内容。例如课堂上教学《写喜爱的动物》,通过学写喜爱的动物来学习怎么写喜欢?何老师倡导建构模板、教在上位、教在构思。针对教材作文,强调用教材教,范文引入、例文支架。通过观察学情,用上位理念放入,同伴习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完习作。何老师的经典之处在于,成就感优于掌握句式与修辞,框架介绍清楚优于文从字顺,语言模型转化优于精致表达。两位老师的共同之处在于课堂氛围及其活跃,诙谐、幽默、风趣,主持人统计过一个多小时的课程我们竟笑了80多次,可见两位老师的功力深厚。也让我们知道只有活跃轻松的课堂的氛围,学生才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此次课堂观摩与讲座学习活动,让我认识到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