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提高——反思调节”四环节教学流程。情境导入
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问题情境,包括化学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动画演示、化学游戏等。可以是教师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利用化学实验、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探究新知
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可采取以下两个环节。㈠自主探究
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连结,获取新知和能力。
在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探究性课题,设计教学个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参与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主,实验基本步骤为:(1)发现并明确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和猜想(3)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各种方法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4)对所有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解(5)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做出合理评价。㈡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体验不尽相同,合作交流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交流是多向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合作交流策略有:(1)合理设置学习小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和个性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
(2)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且有思考价值,尤其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故一般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3)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要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分工、程序有效开展活动。(4)开展竞争鼓励合作。如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比一比哪组方法既多又科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小组竞争。
(5)及时激励促进交流。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共同发展。应用提高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强化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问题教学的意识。教师应想尽一切方法,将学生探求知识的触角引向课本外无限广阔的领域,把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作一件趣事和乐事。一是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要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意识。三重讲评,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方法、评思路、找规律,评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评。四教师要在规范做题上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反思调节 化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果没有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可采取 “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具体方法有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等。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疑难处,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并鼓励学生自我提问、相互提问,向教师提问,创设提问的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问题意识,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在学生讨论和说思路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并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流程四种教学活动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循环过程,教师应根据自身特长、学校条件、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化学教师的教学生命活力。
第二篇: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中学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一.课堂教学过程贯彻“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原则,落实渤海新区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采取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基本流程
(一)语、数、英、物理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前自学
第二、对基础知识复习,尤其是教学内容需要衔接的知识进行检查、复习。
形式要注意灵活多样,如采取抢答式、提问式等。第三、导入新课,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四、自学案答疑、规范、基础知识巩固(基础知识疯狂记忆)。
第五、探究
1、探究:教师重申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
2、探究重难点内容,采取自学、对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探究问题,汇总疑难问题。
3、全班合作,探究共性问题。
适时地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讨论探究,采取灵活多样的展示形式。学生展示、小组展示、教师展示均可。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
第六、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内容,回归教学目标。
第七、当堂检测,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当堂反馈检测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效给予即时评价。
第八、布置作业。
第九、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节导学案,教师根据两个学案的教学需要,时间可长可短。
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三)思品、历史、生物、地理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对基础知识复习,尤其是教学内容需要衔接的知识进行检查、复习。
形式要注意灵活多样,如采取抢答式、提问式等。第二、导入新课,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三、课上自学。
第四、自学案答疑、规范、基础知识巩固(基本内容疯狂记忆)。
第五、探究。
1、探究:教师重申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
2、探究重难点内容,采取自学、对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探究问题,汇总疑难问题。
3、全班合作,探究共性问题。
适时地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讨论探究,采取灵活多样的展示形式。学生展示、小组展示、教师展示均可。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
第六、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内容,回归教学目标。
第七、当堂检测,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当堂反馈检测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效给予即时评价。
第八、布置作业
第九、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节导学案,教师根据两个学案的教学需要,时间可长可短。
第三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基本流程(范文模版)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疑。本环节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各种条件,或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某些现象,营造特定的环境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维联想,帮助学生同化知识,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经验、兴趣、需要建立联系,顺利进入新知识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以达到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的效果。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主要包括生动讲述法、观察演示法、组织讨论法、质疑问难法和联系实际法,具体方式如:制造悬念,创设疑境、联系实际,创设用境、奇中揽胜,创设奇境、利用矛盾,创设辩境、添油加醋、创设趣境、观察演示,创设直观情境等方式,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不间断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自主探究,展示交流。本环节主要是在学生产生质疑或认知冲突的基础上,依据学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有效实施本环节需要教师科学地组织和指导。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范围、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为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和学生的知识状况、心理特点等,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导学提纲(或学案)。为了让学生的探究顺利开展,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活动,应注意循序渐进。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组内或班内展示交流,分享经验,碰撞问题,聚焦疑点。本环节,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自主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看书、思考、设计、操作、交流,特别要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别人经验,学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提高自己。
协作释疑,精讲归纳。这一环节需要引导学生突破自主探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明晰知识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位尤其重要。首先,教师应针对前面交流碰撞产生的问题,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相互启发,利用群体智慧,释疑破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形式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深入探究,达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然后,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无法解决或仍存偏差、岐意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的点拔应根据需要可有可无、可详可略。讲解时,应尽量通过启发设问,让学生思考、探索、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深化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强化训练,迁移创新。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学案练习或达标检测,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己记忆理解,同桌质疑释疑、小组讨论交流、限时自主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利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并且,根据内容特点,通过设置新情景问题或变式训练,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了解知识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训练,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救,促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科学的知识体系。完成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遵循“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原则,为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巩固练习,保证学生的训练质量。一般地,课堂检测题要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初步应用能力的考查,章节或单元的复习检测,要在侧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应用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各种训练或测试题的题型要与中考题一致,且尤应加强对分析简答和实验设计类题目的训练。
小结反思,提炼升华。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收获,发现不足,交流体验,深化完善学习目标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反思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回顾总结知识获得、方法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得失。特别要让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在自学、合作中的不足,找到问题原因和正确的解决办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教师要通过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大家分享经验、分享成功,分享喜悦,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发展。
第四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实施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中学 廖学杰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就是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鉴于目前“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所以在教学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创新教育的研究、实践,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下面就粗浅地谈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
1、启创新之门——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要有新发现,而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力,才能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才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因此在教学中就应从观察的品行、态度、方法和程序、范围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如从引导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走出去观察日常生活的化学现象,准确真实地写好观察记录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寻创新之源——注重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是创新的源头。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工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如组织、引导学生成立兴趣小组,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开展游戏活动、寓实验于娱乐之中。以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3、立创新之本——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家的许多发明成果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知识的重要而可靠的手段,因而是创新之本。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探索性优势和特点,加强实验教学的启发性、探索性、自主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绪言课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如“魔棒点灯”、“魔杯变酒”、“魔水显字”的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实验的增补、改进设计,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体验设计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原本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但教师将实验设计为:在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塞紧后振荡,矿泉水瓶奇迹般的瘪下去,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学生可亲自体验到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初中阶段的实验教学在注重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方法的基础上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使学生在创设问题情景中独立发现新事物、新问题,追求新知识。在精心设计的探索性实验过程中对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和设想,解决新颖的化学问题,发展演绎能力和分析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教学,首先从完成书写CO2分别与NaOH溶液、Ca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入手,并设计“能否利用Na2CO3、CaCO3又反过来分别制得CO2”的逆向思维问题,联想H2的实验室制法,推测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案。又根据实验室制取H2和O2的装置设计(教师提供实验仪器)作为思维的导入契机,促使学生发挥思维的想象力,让学生讨论,并设计一套制CO2的实验装置,亲自实验,满足学习和操作的欲望,享受参与创造的幸福感。
4、显创新之核——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在书本、实验、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观察到的现象、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找出本质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发现法教学:引导发现、联想变通、类比迁移,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新颖性。如组织学生对“假如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和水与空气中都是二氧化碳和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两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大胆猜想、幻想,打破思维定势,挖掘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再如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仪器的特点,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掌握仪器的一些其他功能(如图),从不同角度探讨其不同的用途。
5、攀创新之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讨
研究性学习的提出是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中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弊端,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自主操作,使不同学生都能发挥其个性特长和想象,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其创造性思维被充分挖掘和开发。同时也使学生在挫折和失败中养成坚持不懈的科学探究精神,并通过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体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兴趣。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性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如组织“学校饮用水状况”、“学校或住处附近的空气污染情况”、“铁在什么条件下最易生锈”等一些小课题(通过采样、分析、实验对比、查资料等方法,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并对学校饮用水状况、防治空气污染、防止铁生锈等问题上提出建议)的研究性学习,来提高实践体验能力和增强创新意识。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思考
1、教师要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拓展创新教育的广阔空间 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以权威形象教育学生的传统观念,营造富有创新气息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和谐、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创设真实美妙的情景中让学生进入角色,流露真情,去感受、去想象,使学生在多彩的感知、丰富的活动、良好的群体、生动的科学、平等民主的宽松环境中生活学习,获得创造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构建课堂教学的新观念,正确处理基础知识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既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吸收新知识,把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实现教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实验和练习的设计上求创新,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统摄成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通过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解题能力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不要因重视传授知识,训练学生解题能力而忽视创新教育。
3、教师要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素质
新的世纪是人才、科技竞争的时代,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的创新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责任感,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路子;要不畏风险,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过硬的创新本领,探索有效的创新方法,做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4、创新教育始终要贯穿于化学教育的各个环节
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开放式。开放搞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使学生在富有创意的课堂中生动活泼地完成学习任务。无论是学生兴趣的激发保持、质疑意识的培养、思维品质的训练、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还是在基础知识和实验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师都应结合教学实际,穿插开展有创新意义的活动。如介绍化学史和先进科学知识,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课题的相关实践,科技制作,社会调查等等。给学生实践创新的机会,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004.1
第五篇:肥城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肥城市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内容
导入新课“要简洁省时,同时力求具有美感,要做的自然一点,得体一点,不要刻意雕琢,也不要过分渲染。要力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优美、从容、有情味。”(余映潮语)。余映潮先生在《巧妙导入,自然得体》一文中也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导入方式:一是在整体感受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课文情感氛围一致的、紧扣课文内容的、富有诗意的导入;二是抓住课文内容或课文标题的特点,设计自然轻松的而又别出心裁的、能紧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导入。三是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的理解有些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设计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导入。总之,课堂导入的方法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总体应做到“巧妙导入,自然得体”。
导入新课后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的内容,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有明确、清晰的了解。
二、学习新课
1、注重诵读,整体感知。这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基础所在,要不惜时间、不惜气力,扎扎实实地进行。当然“读文章”也有很多样式,如吟读、朗读、诵读;范读、仿读、跟读;齐读、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同时可以出示导读提纲,可以进行复述训练(概要复述、详尽复述、创造性复述),也可以补充相关的知识背景、基本的文体知识等。
2、发现问题,读出自我。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见环节就是“读出你自己”,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深入感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对文章的认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读,不由自主地融入课文中,进入课文中的角色,体会作者或文章的意图,感受美,欣赏美。3、解决疑难、强化重点。教师要有敏锐的感觉,及时捕捉、肯定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靠近文章的重点。在解决问题上,显然讨论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形式;同时,教师的精要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练习巩固
每节课均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巩固,练习题目的设计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巩固,要注意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题目的设计形式要多样,可以在新课学习完毕后集中训练,也可以穿插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讲与练的有机结合。
四、拓展延伸
要注意所选择的材料以及设计的题目与本节所学有一定的关联之处,或是内容上,或在写法上,或在立意上,等等。切忌与本节课的内容形成机械的割裂。
五、布置作业
力求做到作业内容精炼化。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和探究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语文作业应有的效能——学以致用,能说会写。作业形式多样化。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学习的兴趣。作业布置层次化。教师标记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这样就可以从数量上将定量型改为弹性型,难易上、数量上有了合理的的调控,把“桃子”挂在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使学习落后的学生缓解原有的心理压力,也使优等生提高探求能力,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养成从容一致的作业心态。
此教学流程仅是基本的教学思路,实际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个人教学特色和学生实际作出适当调整,合理调控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操作时间、实施维度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初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总体上都要围绕“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来设计。根据我市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应该大致遵循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被动接受,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从努力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出发,在深入了解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前提下,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对学生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机会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这里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用一段文字编写或描述一个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故事或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中;也可以是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的数学问题等。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与当前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必然的联系,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还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3)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观念上的不平衡(4)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
新教材给教师和学生以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作为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如何让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如何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使用教材,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明确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材要求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和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深入研究要解决问题(情境)的数学因素,把握提纲设计的方向;(2)自学提纲要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这些问题要力求使前面的信息会作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3)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可行性,要用促进较高层次的思维词语来提问(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讨论、交流、解决、发现、概括等);(4)在自学提纲的后面最好设计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切实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1)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动手实践活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
三、师生互动展示
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和问题进行展示,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时期,能否把握准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等情况,将对当前和今后的教学策略的实施起导向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要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2)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3)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4)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5)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共性或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查找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练习。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6)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并以此为载体,构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
四、应用拓展反思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1)要着眼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2)要针对学生前面数学学习中的不足设计跟踪性问题;(3)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比如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对后序教学有影响的问题;(4)对一些有技巧或难度的问题,要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能独立完成;(5)要设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最后,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个基本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老师们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创造性地改进、充实和完善。对于比较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数学问题,要分模块逐一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基本的数学活动过程循环递进解决。
肥城市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景激学——知能生成——应用内化——总结反思”四环教学流程,与各位同行商榷!创景激学
“学习始于问题”、“动力源于兴趣”!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学生实际经验和学校实际,从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物理与社会的结合点、物理实验、新旧知识的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入手,创设真实的、主题鲜明的、具有发展性、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知能生成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能力、情感提升的过程,在知能构建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探究实践,学习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提高科学素养,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积极发挥我们促进、组织、引导的作用,让知能构建过程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亲历为载体、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下面提供两个学习生成途径,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讨论合作
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然后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形成由一系列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小问题组成的学习过程。
在问题提出后,在教师或学生的主持下,让几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若能自己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再提交小组、全班进一步讨论解决,使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
(二)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实践中,探究学习过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各要素之间均可结合教材相互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思维程序。下面仅仅介绍一种“思维探究模式”:
在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可采取如下的程序:提出问题——搜寻事实——归纳分析——建立模型或假说——检验模型或假说。操作说明
⑴提出问题:师、生或师生一起提出本节课的主要研究问题。
⑵搜寻实事:针对问题的内容,让学生寻找与之有关的大量实例。可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寻找,如观察周围的现象、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回忆有关的事实经验或查阅有关的资料等等。
⑶归纳分析:让学生分析他们所搜集到的大量的实例,找到它们的共性内容或特点。⑷建立模型或假说:根据这些共性的内容、特点,让学生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⑸检验模型或假说:让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设计实验、寻找其它实例等)去检验自己的假说、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应用内化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习题教学的意识。一要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小”、“精”、“活”,要注意梯度、变式,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三要重视评析,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评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出方法、评出思维、评出规律、评出士气,评析方式要多渠道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并积极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四要把我们的要求要和示范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总结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小结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概括、分析比较、预习引导、首尾呼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小结、学会反思沉淀,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规律、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好小结。并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反思,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以及在以往学习中忽略的东西,促使学生沉淀积累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吸取失败的教训,改进学习。流程、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就象探究七要素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实际进行有选择的渗透和有机的循环,以上四个环节在一堂课也可以形成多个相互渗透、融合地循环。再者,预习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有力保障,我们教学中也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总之“教无定法”依然是我们遵循的原则,“有效高效”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肥城市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提高——反思调节”四环节教学流程。情境导入
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问题情境,包括化学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动画演示、化学游戏等。可以是教师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利用化学实验、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探究新知
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可采取以下两个环节。㈠自主探究
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连结,获取新知和能力。
在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探究性课题,设计教学个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参与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主,实验基本步骤为:(1)发现并明确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和猜想(3)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各种方法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4)对所有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解(5)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做出合理评价。㈡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体验不尽相同,合作交流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交流是多向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合作交流策略有:
(1)合理设置学习小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和个性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
(2)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且有思考价值,尤其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故一般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3)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要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分工、程序有效开展活动。(4)开展竞争鼓励合作。如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比一比哪组方法既多又科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小组竞争。
(5)及时激励促进交流。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共同发展。应用提高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强化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问题教学的意识。教师应想尽一切方法,将学生探求知识的触角引向课本外无限广阔的领域,把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作一件趣事和乐事。一是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要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意识。三重讲评,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方法、评思路、找规律,评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评。四教师要在规范做题上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反思调节
化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果没有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可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具体方法有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等。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疑难处,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并鼓励学生自我提问、相互提问,向教师提问,创设提问的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问题意识,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在学生讨论和说思路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并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流程四种教学活动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循环过程,教师应根据自身特长、学校条件、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化学教师的教学生命活力。
肥城市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自主共研式”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巧妙导入——自读课文,建构知识——质疑问难,合作共享——拓展探究,深化主题——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1、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本环节主要是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尽快走进相关历史阶段。这种情境的设置或通过总结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地联系本节课的内容;或利用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相应的课件;或通过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好奇”地进入课文;或通过出示材料,联系实际,利用联系法链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说,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境化、经验化,巧妙地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
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不能强拉硬扯,牵强附会。②情境不宜太长,能起到潜移默化最好,切忌拖泥带水,费时太多,喧宾夺主。
2、自读课文,建构知识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法。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此时应指导学生读的方法:首先浏览大小标题,知道本课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工成自己的观点和意向。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在教材资料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补充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同时,结合文中插图或补充内容有重点地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历史时间、人物、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再次,根据勾画的内容要点尝试编列知识提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用图表式,或用表格式,或用图示法等等)。最后,根据自己读书的结果,找出自己的质疑点。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读书不能“走马观花”,粗读和细读相结合,能充分理解课本插图、图表及补充史料的作用。勾画知识点内容应抓住关键词句,切忌对课文基本内容全圈全画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有针对性,且最好一次性交代完毕,切忌随意打断学生读书的思路。③对学生所列提纲不要强求一律,不要求全责备。④对于起始年级的授课,教师可以列出其中某一条目的知识提纲,然后,提示学生模仿列出其他条目的,过一段时间后,教师完全放给学生自己即可。
3、质疑问难,合作共享
这是一个互相学习、通过合作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此环节主要是关注生生间的互动。首先,生生间质疑互动。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发表学生的不同见解、一知半解或一分肯定、一点怀疑、一声感叹,都可能是学生真正的收获。组织讨论交流成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交流在自探共研过程中所作出的选择、判断,以及在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中的新发现。此时,教师注意总结“难点、疑点”,并适当讲解。其次,根据读书的结果引导学生或采用爬黑板列提纲,或设计和表演历史情景剧,或利用组内讨论或争辩,或开展讲故事练口才,等等。达到解决疑难、梳理知识网络的目的。各学习小组代表把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或交流,加深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此时可能会产生激烈的碰撞,质疑问题中可能因持不同主张的学生各执一端,形成争执态势,可能是全班讨论时的思想冲击波又滋生了新的疑点,需要深入研讨。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教师在此环节一要注意倾“听”,善于捕捉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听生生间问题提出的深度和密度,听问题解决的质量,听学生“异想天开”式的提问。二要注意“看”。看全班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情况,看提纲编写的完善程度(可采用抽查的形式)。三要注意“引”。允许学生“百家争鸣”,允许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允许语言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学生的答案不可脱离主题。对学生的答案,牵涉到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问题,教师应在答题角度或解题思路方面作出适当的评价或引导,否则,将会导致学生是非不分,对问题的答案模棱两可。要引导学生把握好问题涉及到的历史本质问题,围绕问题的主题,结合相关的知识,组织有效的答案。②教师要善于调控时间,让学生的讨论和“表演”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并能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充分的展示,切忌不经过深入思考就让学生进行浅层次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讨论和表演。走过场、图热闹的课堂教学是低质量的教学。③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控和引导,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不在于讲多少内容。
4、拓展探究,深化主题
这是一个“拔高”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想象力、联想力和知识运用的能力。此环节,教师可首先利用学生黑板上展示出的知识网络提纲,进一步教会学生会编提纲、完善提纲(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词,分类清晰,知识完善,便于记忆)。然后,根据提纲突出重点、拓展延伸。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或通过回忆,或通过联系,适当且又恰当地对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前挂后联”,拓展应用。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索本课编排的目的,挖掘事件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体会本课内容在过去或现实中的意义,突出主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也是历史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是:①拓展延伸,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联系,主动应用。②联系要适当,拓展要到“边”,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及时提醒学生将联系或拓展的内容标记在相关内容处,以防遗忘。③此时,教师需要讲的主要内容是:课本中没有直接呈现的而又需要补充给学生的、学生读书后经过讨论依然没有解决的、知识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教材内容本身设置的重要意义等,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比较、分类、联想等方式总结历史规律,探究历史真谛。④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宜实不宜虚,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启发或提示。⑤此环节在结尾处可设置针对性比较强的练习或问题,引导学生及时深化,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5、反馈总结,评价提高
这是一个巩固练习、促进提高的过程。此环节中,教师首先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置一部分练习题(或选择,或填空,或史料解析,或概括简答,不一定各题型都有)。练习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典型性、重点性等。通过这个过程,一是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反馈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其次,教师根据本课提纲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深化主题,引领下课内容。再次,可适当安排时间让学生回扣课本,进一步“消化”所学知识。最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热情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对参与度比较高、思维比较活跃、善于合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
本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是:①练习不在多,而在精,在有代表性、指导性、典型性和层次性,能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②总结语不在多,在精炼,能提领知识脉络,突出和强化主题。③对学生的评价要恰当,有效性要强。如“你的说法很有见地”,“你的思维角度很有新意”,“你很会提取历史信息”,等等。避免应付性、无效性的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很好”,等等。
本教学流程仅是基本的教学思路,实际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个人教学特色和学生实际作出适当调整,合理调控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操作时间、实施维度等。肥城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市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特提出“情境设疑,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关注生成,破疑解惑——典例引路,突出方法——巩固训练,拓展应用”五环节问题探究教学法,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1、情境设疑,问题导学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其基本方式有:用生活所见设疑,用实验设疑,用日常体验与普遍规律之间的矛盾设疑,用比较法设疑等。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设疑的基本思路,即“感受问题——分析问题要害——用语言表达问题”。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究动力。问题的确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是教师预设,也可以是学生自学教材后自己发现的问题。呈现形式:下发文字材料、悬挂小黑板、黑板板书、教师或学生口述等等。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确立的问题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发现有用的地理信息。特别是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产生新问题。对于探究性问题或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向小组内的同学展示,让大家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3、关注生成,破疑解惑
学习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究、解惑、再生疑、再探究、再解惑、再生疑的循环过程。教师在注重备课时“预设”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生成问题是学生存在的真问题、实问题,往往比预设问题更有探讨价值和研究意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运用相关的地理材料或图像、所学知识或亲身体验,采取观察、思索、联系、对比、综合等形式,多法并举,尝试着解决问题。学习效果要让学生进行展示,并且教师或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提倡采用“学生点评”方式。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供全班交流或让教师点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讲解”的度,讲在当讲处,讲在当讲时,讲在点子上。
4、典例引路,突出方法
方法是能力形成的阶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拥有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每节课都要尽量有方法指导。确立指导的方法可大可小,大的方面如“读图析图用图的方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观察问题的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方法,区域联系的方法”等等;小的方面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埃及把尼罗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分析”等等。确定所指导的方法后,再精心选择典型例题或案例进行引导。案例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是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是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提倡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如探讨“荒漠化问题的产生及预防,全球变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读,工业发展与原料分布,河流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等等问题时,可适时运用。其基本步骤包括:展示案例,阅读感知(教师导入主题后,通过发放文字材料、播放录音、生动描述、多媒体呈现、学生表演、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等方式把案例展示给学生)——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教师设疑问难,学生剖析解惑)——小组讨论,群体探究(学生个人分析获得初步见解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班级交流,合作互补(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通有无,最后达成共识)——总结评价,能力提升(师生总结评价,提升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落实“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5、巩固训练,拓展应用
通过练习,学生巩固消化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技能,拓展能力,强化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目,特别是重视应用题目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际问题、身边的问题或综合性问题,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一双“地理眼”去观察生活与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提升学习能力。以上环节为基本操作步骤,教师可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加以调整或简化,也可将学习内容划分成若干“组块”,采用“大组块小环节”的方法进行。肥城市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疑。本环节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利用生物标本、模型、实物、录像等各种条件,或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某些现象,营造特定的环境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维联想,帮助学生同化知识,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经验、兴趣、需要建立联系,顺利进入新知识学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以达到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的效果。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主要包括生动讲述法、观察演示法、组织讨论法、质疑问难法和联系实际法,具体方式如:制造悬念,创设疑境、联系实际,创设用境、奇中揽胜,创设奇境、利用矛盾,创设辩境、添油加醋、创设趣境、观察演示,创设直观情境等方式,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不间断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自主探究,展示交流。本环节主要是在学生产生质疑或认知冲突的基础上,依据学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有效实施本环节需要教师科学地组织和指导。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范围、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为此,教师在课前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和学生的知识状况、心理特点等,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导学提纲(或学案)。为了让学生的探究顺利开展,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活动,应注意循序渐进。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组内或班内展示交流,分享经验,碰撞问题,聚焦疑点。本环节,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充足的自主时间,自主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看书、思考、设计、操作、交流,特别要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别人经验,学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提高自己。
协作释疑,精讲归纳。这一环节需要引导学生突破自主探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明晰知识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位尤其重要。首先,教师应针对前面交流碰撞产生的问题,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相互启发,利用群体智慧,释疑破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组织和主导作用,让学生通过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等形式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深入探究,达成共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然后,教师适时介入学生的互动,对学生无法解决或仍存偏差、岐意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的点拔应根据需要可有可无、可详可略。讲解时,应尽量通过启发设问,让学生思考、探索、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形成知识网络,深化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强化训练,迁移创新。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依据教师给出的学案练习或达标检测,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自己记忆理解,同桌质疑释疑、小组讨论交流、限时自主练习等,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利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并且,根据内容特点,通过设置新情景问题或变式训练,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了解知识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训练,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补救,促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科学的知识体系。完成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遵循“层次性、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原则,为学生精心设计好课堂巩固练习,保证学生的训练质量。一般地,课堂检测题要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初步应用能力的考查,章节或单元的复习检测,要在侧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应用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各种训练或测试题的题型要与中考题一致,且尤应加强对分析简答和实验设计类题目的训练。
小结反思,提炼升华。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收获,发现不足,交流体验,深化完善学习目标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反思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回顾总结知识获得、方法积累、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等方面的得失。特别要让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在自学、合作中的不足,找到问题原因和正确的解决办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学习策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教师要通过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的反思情况,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大家分享经验、分享成功,分享喜悦,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发展。肥城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和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技巧的训练,要正确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关系,在教授英语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要体现人文关怀、渗透情感教育,从而磨砺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学生调整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把成功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就课堂教学内容而言,英语课堂教学主要有对话教学和课文教学两种。
(一)“结构—情景—交际”对话教学模式 对话课教学基本环节: 循环复现
针对上节课所学重点内容、与本节新授内容联系密切的已学知识,合理安排复现检测,以有效克服遗忘,并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准备充分的语言素材。对重点词汇、句型进行听写,典范语段背诵默写,口语风采展示,双边主题式简短会话,主题式英语小故事、小演讲等都是较为有效的复现检测方法。结构操练
围绕语音、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通过创设使用语言的场合,从学生生活实际的表达需要出发,让学生在简单的语言情景中听、说、读、写集中操练目标语言知识,引导学生从情景中理解句子的意义,借助听说,在模仿、操练中掌握句子结构,做到能脱口而出后,进而引导学生使用新学词汇、句型表情达意。这种结构交际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获得语感,从语言的实际意义表达中掌握语言知识,同时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巨大潜能,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高密度快节奏的操练,增加语言熟练程度。模拟情景
回扣本单元核心话题,将刚学到的零散语言内容创造性地整合成一段对话。充分利用录音教学手段,让学生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通过全班跟读、师生对话、AB组操练、男女生分组对话、同桌对话等形式,让学生熟悉对话,并尽可能做到当场背诵。交际运用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内容,运用新学语言材料,模仿上模拟情景中的对话,组合编排自己的对话作品并准备表演展示,采用“限量计时”、“限时计量”、“情景表演”等竞赛方式,激活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帮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培养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在小组竞赛中,学生不断循环呈现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内容,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处于不断的动态活动过程中,有利于转化为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对小组作品要作出积极评价,让大部分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巩固练习
针对本节课重难点目标词汇、句型的学习目标设计笔头练习,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汇集、归纳、比较,练习要量少而精。英语教学中安排适量的笔头练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相宜的训练而得到发展,既不能只注重口头训练而过分忽视笔头训练,更不能不加分析就把各类练习卷分派给全体学生完成,把学生带入无效的、耗时的机械重复的练习。新授内容较多时可以充分利用自习时间对新学内容进行适量的书面训练。对话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课前集中识词,培养学生的拼读能力和识记单词的能力,为两两对话提供词汇的基础,使开展多种丰富的口语交际活动成为可能。
2、在口语训练的不同阶段应把握好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机械背诵到替换套用再到灵活应用循序渐进,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教师应坚持操练,切勿操之过急。
3、在训练初期要求学生模仿录音磁带时,不要对学生的语音提出太高的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大胆开口,并积极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即可。教师可通过每周布置一定的口语朗读作业,促进学生的语音、语调尽快向规范语言转化。
4、语言学习任务的设置要要面向全体,顾及不同层次学生。对话竞赛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可定期组织开展口语对话竞赛的评比活动,以每分钟问答十句作为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三环六步”语篇整体教学模式 语篇教学基本环节: “三环六步”课文整体教学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语篇和阅读能力,把语篇中所包含的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语言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文教学主要分为整体感知、局部探究和综合应用三个依次递进的教学环节。通过六个具体的教学步骤,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性,进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前预习
人教版《Go for it!》教材的特点是词汇大,注重口语交际,对阅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要把预习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提出预习要求,科学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新学词汇的读音、词义,正确拼写四会词语,借助词典或课后注释,找出课文句型、重点、难点,找出疑难点,初步了解所要学的内容。循环复现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本课(或本单元)单词竞赛、一分钟对话竞赛(联系本课或本单元话题功能项目)或其他活动,使课文教学一开始就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教师将学生的心理指向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整体输入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以情境导入法进行语篇的整体输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和内容,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语篇所提供的语言情境,深入体验语言,接受更多的信息。围绕课文,教师必须设计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感知和领悟语篇所提供的信息。这种做法既能检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有助于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而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找准切入口。分段细读
在掌握大意的基础上,获取吸收较详细的篇章信息,并掌握课文中生疏的词汇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可以先由学习小组合作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如词汇、句型、语法、交际用语等,结合课文中的例句对这些语言点进行模仿运用和操练。进而可就课文内容细节设置问题进行问答,并进一步感知课文语言信息,进行听读课文训练(听读或朗读),培养语感,或根据表格,关键词,图片,短文填空等复现课文。综合应用
在学生对语篇有了深入理解之后,要将教学目标整合并落实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借助任务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训练。创设让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通过模拟任务型活动,一方面促使学生有效地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进行学习小组作品展示竞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验乐趣、感受成功。任务设计可以是复述课文、缩写短文、改编对话等等。强化练习
针对本节课的语言知识重点,科学设计笔头训练,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理清学习思路,整理所学知识,强化有意识记和拓展运用能力,使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得到综合发展。这一环节的训练可以重点在自习课时间知道学生完成。语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语篇教学应注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适应新课程对英语阅读能力越来越高的要求。绝不能仅仅传授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知识,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和把握课文,不断内化语言、生成语感和提高语言能力。
2、要善于整合教材,从内容、结构、方法等角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和整合,既可以打破单元的顺序,根据相关的话题、语言功能和语法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扩展,也可以调整单元内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以便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3、注意围绕课文中的语言项目和交际目的,设计出操作性强、任务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学生主体的实际水平,而且在每一项任务结束后还要配有结果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师还可以在课外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任务,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一、课堂操作基本流程 情境设置,启动思维 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反思总结,指导践行 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二、基本流程解读
(一)情境设置,启动思维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设置情景,建立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的固着点;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提供内驱力。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文本材料,或音频、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小品、学生的探究活动等。
2、情境设置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3、情境所反映的内容要注意典型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
4、对情境材料的处理要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以把情境材料作为单纯的新课导入来使用;也可以是教学铺垫,设置的问题是悬念,为解决悬念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也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见实施策略7)的方式,统领本节课堂教学。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知识教学,为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自读要求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找出基本的知识,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对于内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应辅以导学提纲,引导思维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科学、实用。既有强化重要知识点的题目,也应有运用知识进行初步尝试解决的生活现象,问题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尽量避免纯知识问答式的问题。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本环节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明确组员职责,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管理、调控作用。
2、要把握好交流的顺序,先进行充分的组内交流,在小组内部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更大范围的组际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对问题的共识。
3、组际交流要体现全员互动。对于别组同学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评价、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客观公正的即时性、激励性评价。
4、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一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二要注意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模糊点和思维发展的障碍点。
(四)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本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启发诱导,精讲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为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精讲点拨时,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组织学习。要讲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知识的易混点和拓展延伸点。借助知识,学生思考现实生活,挖掘除教材内容以外的课程资源,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局面。同时,依据情景事例,让学生感悟其内涵的的基本观点(道理),引导学生的道德践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精讲点拨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搭建思维桥梁,做到归纳与演绎结合,以归纳为主。杜绝将问题的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3、知识的整合方式要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然后逐步完善;也可以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要注意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4、要适当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进行其它课堂活动,在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论题设计要科学,围绕认知冲突点、模糊点、兴趣点(与重点知识相关)、重点、热点进行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在学生智能的“最近发展区”,体现讨论的价值。
5、对讨论的问题要达成共识。
(五)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本环节统揽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适当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训练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与转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技能,这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一环。可以分典型题目分析和当堂达标训练两步来走。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典型题目分析。基本思路是设置典型题目--讨论解题思路--完善答题方案--沉淀梳理反思。典型题目应是材料式或探究实践性题目,设计要围绕重点知识,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体现“三贴近”原则,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强化习题设计的精品意识,问题设计要体现理解运用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强化学以致用。对于问题的解答应体现课堂民主,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逐步完善答题方案,做好课堂笔记,把知识落实在笔尖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科技能。
3、当堂达标训练。当堂训练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数量一般以2—3个选择题,1—2个主观题为宜,既要覆盖面广,又要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道德践行。要避免与分析的典型题目重复,与其关系可以是互补,也可以是变式。
4、合理控制时间,当堂达标训练题要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5、学生自己编制练习题。指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对知识点不同水平要求,自己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并同桌之间交换作答,教师巡视,发现题目“精品”,及时向全班同学展示,不断积累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六)反思总结,指导践行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回扣,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出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三基”、深化升华之效。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梳理,进一步落实各项学习目标。
2、指导践行。在归纳总结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方法论要求或思想觉悟、道德践行的要求,落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的根本任务,突显课程的育人功能。
3、问题解决。利用本节所知识,解决在第一环节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设置的悬念,做到课堂首尾呼应。
4、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5、实践性作业布置。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操作时应注意的的几个问题
1、上述六个环节仅是对课堂教学结构作出了一般性的技术性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环节所规定的操作技术也不是每节课都要做到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创新,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配合使用。
2、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各个环节之间要自然过渡和衔接,学习目标象一根红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来安排。
3、不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前提,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合作、交流、互动的方法和技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