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点滴认识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点滴认识
卢龙县印庄乡印庄中学
许春花
【摘要】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课堂上老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也很辛苦。但最终学生成绩并不理想,教学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基本是低效教学。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语文教师长期关注的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做到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有效教学 点滴认识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确实,这么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课堂上老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也很辛苦。收到高效也行啊,可结果却恰恰相反。学生成绩不高,更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乐学,丰富知识、提高成绩,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我有了点儿肤浅的理解和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课标,从而做到减负增效呢?
首先,课堂教学中要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去说,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去说,并不是漫漫而谈,不着边际,而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学生在道出自己经历的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更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要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要把握时机,“抓好新课的导入、抓好恰当的提问、抓好教学演示”,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再次,还要积极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愿学。如果学生对一项活动产生了兴趣,那么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去参与,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成语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最后,教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好学。在学习上取得了成绩,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赞许,他们的心里就会像喝了蜜一样兴趣高昂。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尽可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他们就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了。
二、定好教学目标,认真备课。
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
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教师课前必须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新课标侧重的是过程与方法,我们在备好教材的同时,更要利用好教材,“用教材教”。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保证教学的知识含量,教学密度要大些,做到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层而有效。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还要重视和发挥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生学语文,又要学生学做人,更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课堂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得。
班内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布置作业,那么对于优等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而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教学中要实施差异教学,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可以分一些层次,如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等。这样就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同时,课后作业还要做到有的放矢,难易结合。
总之,“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学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无效教学,用我们的耐心,责任心和时间不断的去认识去探索,我相信一定会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更好的完善语文教学。
第二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点滴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点滴谈
【摘要】本文作者提出若能调动学生作文激情,欣赏学生习作,让其享受到代写论文习作成功的欢乐,那作文水平就会提高。就怎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笔者从用心去写评语;打一个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分数;办报刊交流成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评语 分数
纵观语文教学,作文教学虽然产生了许多模式,但仍呈现不景气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爱写作,有的敷衍成篇甚至抄袭范文,导致语文教师常常困惑于作文教学已无计可施,困惑于自己不能让学生大面积提高作文成绩。实践证明,若能调动学生作文激情,欣赏学生习作,让其享受到习作成功的欢乐,那作文水平会提高的。成功是学习进步之本,成功的喜悦是学习进步的重要内驱力,成功的情感能使人在学习上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怎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呢?
一、用心去写评语
作文批语即是一种言语劝导方式,是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作文批语是教师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在篇间、篇旁、篇末所写的评注,它是师生就作文而进行的书面交流,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在现实作文中作文评语流于形式,含糊笼统,或重评价轻启发引导,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似乎教师不是写给学生看的,而是为了应付检查,写给学校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看的,徒增学生对作文的厌倦情绪,至使一些学生拿到教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本只看分数,不看评语,随意放在一边,连错别字也不改正。有效的作文评语应饱含激情,增强学生的作文热情,保护其作文的积极性,并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作文走向成熟。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笔者积累了几点做法:
1.鼓励激发式的评语
老师批改作文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语句不通顺,错字多,有的作文甚至在内容上不符合要求。这时,可以将学生找来,面批面改,指出文中的优点和不足,更重要的是要给予鼓励,讲清道理。也可以用委婉,富有感情的评语去感染他、激发他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2.商量讨论式的评语
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如用词不当,句子不通等,在评语中要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如学生在写作文时,如果出现了用词不当或材料不恰切的现象,可以参考这样的评语“你看看如果换成这个词你觉得怎么样”“这个材料细细品味一下应该用在什么样的主题文章更好一些呢”„„商量式的评语能达到一种和谐的民主气氛,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以后作文遣词造句时注意推敲,做到用词准确。
3.谈心说话式的评语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兼容的工具学科,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对学生进行交流,继而走进学生心灵。有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在作文中往往表现出一种闷闷不乐的抑郁情绪,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对待挫折。
二、打一个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分数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教师批改作文往往以分数论优劣。在作文行为中,由于水平高的学生在过去的作文经验中(多为成功的经验),面临相同的写作任务时会有信心,作文也常常得高分;而那些积累失败的写作经验较多的学生,写作兴趣本来不高,然后作文得分又低,所以极易丧失信心。这就启发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次作文训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他们写好每一篇文章,积累成功的经验,评分不要太紧。同时教师要宽宏大量,把尺寸放宽一些,让每一个学生的作文都获得一个好分数,享受成功的喜悦。如果以班级尖子学生的作文作为评分标准的话,那么差生的作文永远打不上及格分,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班级中客观存在的差异,对于作文困难的学生只要内容充实,基本符合题意,句子较通顺,就至少得80分,当然这与优生的80分含金量是不同的,不过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应以一个尺度进行评分。如果有的学生作文字迹潦草,难以辨认,乱打标点,但只要某句话、某个词、某个标点准确,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表扬,并给较好的分数,学生也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地对作文产生兴趣。
三、办报刊交流成果
成就,是每个人的终身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成就越大,奋斗越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
条基本法则。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教师要开辟多种园地,为学生的习作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教师经常在作文中赞赏学生,是对学生日常进步的肯定,能固化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教育者要善于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确定不同的起点;善于针对不同个体的自身现实,确定不同激励目标,让他们在各自的发展区内一次次达标,一次次获胜,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第三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庄扶中学 徐香玲
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要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要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学校要定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营造和谐、积极上进的教研氛围。要让学生“动”,教师就得先“动”。
如上好开学第一课,告诉学生我是谁?语文是一门怎样性质的课程?如何学好语文?等等。每堂课尽可能做到准备有效、练习有效。
课前的有效准备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清晰和简明,内容适量和适度。
预习课:积累字词、读懂文本、品析文本、小创作、质疑或设计题目。
展示课:抽测(学情预设、解决方案)、精讲、讨论、展示(学情预设、解决方案、专题分析、知识补充)、穿插巩固、检测。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回答问题: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课堂的有效组织教师要做到:语言组织准确、简练。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
课后的有效练习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可以分层设计题目。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深入解读文本,设计有效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所以,我认为认真研读文本,进行有效教学设计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
首先,要准确地把握文本,深入地理解文本,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并且形成自己的观点。其次,还要有所创建,要看到文本背后隐藏的信息,开发别人看不到的有效资源。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考虑学生情况,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学生会怎样学,对于一篇课文,想一想学生可能会读懂些什么,会获得什么,哪些会触动他们的心灵,哪些地方的学习需要帮助等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拟定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在教学《石壕吏》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之后抛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室中更无人”和“惟有乳下孙”是否矛盾?你怎么理解?②老妇人的话是一口气说完的吗?还有谁在听她诉说?这一个环节的设计就是教师挖掘出了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信息,两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多给学生看书、读书的时间。
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语文课要贯穿听书读写四种能力,不能只有问题、习题,要重视朗读教学。不能让政治与活动唱主角,要重视对文本的悟读、分析。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散文就要以情动人,说明文就要弄清写作顺序、说明方法。
要让学生动,首先必须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要让学生动,必须让学生在静下心来思;在充分“学”和“思”的基础上,学生才可能大胆地“动”起来。
以学为主,师生互动、教辅结合、优差并重。
学案要注重落实、蓝笔做红笔更正。教师检查落实。批改作业中要仔细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如是共性问题,就要集中讲评;如是个别问题,就要个别当面辅导。小组帮扶,小班制教学。
此外,应注意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个性阅读。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用教师的分析和理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发现和认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敢于表达,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第四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时候是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学是低效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无奈与痛苦, 虽然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干劲,可大多时候换来的是无奈的高耗低能!有时甚至后悔自己选择了教师职业,更后悔自己选择了当一名语文教师。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使他的学生学得快,学到的知识多;使他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使他的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情感上也愿意于亲近这位老师。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对语文的有效教学有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备好课。
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严格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还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差等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语文,又要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过去,我们老师备课一向离不开教参,但是许多教参已经不适应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许多标榜“新课标教学设计”的教学参考书,其出发点仍然是“教教材”,仍然是侧重教学的结果,而新课标侧重的是过程与方法,需要的是“用教材教”。另外要真正做到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速度、要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保证教学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丰富、多层而有效。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方式,分清轻重,向课堂要效率,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加快教学节奏,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做到精讲精练,点到为止。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管什么课都设计成“整体感知——选点读析——拓展迁移——评价运用”,千篇一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严重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性。我认为组织课堂教学,要以所授“知识点”为线索,密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温故”到“知新”,自然形成知识的迁移,可以采用单元的整体教学,也可以是比较教学,做到课堂的丰富多样。
新授课是学生由旧及新,接受新知识的载体,所以我们要以授“点”为主,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性。复习课更应该是以复习和巩固“点”为主,可以说是课堂效率的一个杀手锏。我尝试了这样的环节:考点解读——知识归纳——巩固反馈。在教师解读完考点之后,要让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自主地制作出知识点
二、从学生需要传授知识技能。
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他们才能真正把它视为己任。”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
举个例子。文言文不少学生不爱学习,认为很难且比较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文章给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兴趣就会增加。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说:“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会大动肝火,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不会说话。”教师乘势利导:“会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具备会推销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会说。同学们,你想让别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议和请求吗?那么请认真研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讲学生对课文就比较重视了。
三、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曾十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自认为效果不错。但有一次,我在批改周记本时,看到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我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对语文课太失望了。”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的确,我在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对优等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发现问题,我及时采取了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们都有收获。课上精心设计问题,难易搭配;课下布置弹性作业(难度不同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比如为优等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向他们推荐经典作品,并要求他们写下阅读笔记。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都有收获,这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一个关键。兴趣有赖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较难的问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易的题目,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不可让回答问题成为优生的“专利”。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给予启发指点,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国内外也有大量事实证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在批评、斥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充满自卑。
有人这样说:“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陶冶学生读书的情操。” 于漪曾说过: “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可见,语文的高效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诚如是,假如学生的兴趣都被我们语文老师激发出来了,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何愁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行。
第五篇: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点滴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点滴
曾凡先 电话:*** 重庆市渝中区 求精中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中学 学科:化学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是以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运用和探究化学知识的能力为宗旨。新课标理念"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标为指针,以教材为主线,构建有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平台,因材而异,因人而宜地选用多种教学策略实施有效教学,达成高中化学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构建主义理论 高中化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是以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运用和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课标为指针、教材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是达成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为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有效教学的理念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为: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人而存在,而是源于人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其核心就是: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有效教学的理念,虽然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但现在已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探究教学方法重要指导思想。其核心就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同样是要求转变师生主客体地位,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思维,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有效教学理念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一)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有效教学中的学生观
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估教学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师依据高中生年龄发展的特点, 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学生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 相信每个学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2、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学行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以活动促发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学论教”,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
3、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构建网络协作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校情、教材、学生出发,科学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指导好学生利用网络优势,相互交流学习,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益的一种模式。
4、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互动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互动是主客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相互启发,互为补充,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学习共同体”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平台,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体现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 颗心来”的真诚性;体现了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
“学习共同体”也是多元的,多情况、多内容、多角度、多形式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还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创新思维能力。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发布实验成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实践法。指导学生制作实验器材、模型,开展化学课外实验,举办化学晚会,出刊化学学习小报,展示学习化学的成果,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厂、农技科研单位等,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有用。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巩固学生一定能学好高中化学的信心和决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日常生活,实施生活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1)转换角色。摒弃旧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主客体地位,反客为主,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2)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人文关怀。有效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让他们感觉到学习化学的温馨,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拓展知识面。不再只局限课本,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创新教学法。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
(3)打破“教师观”。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不时请他们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坚定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的信心。
4、探究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现代教育理论重新诠释了韩瑜对教师内涵的界定,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践科学探究。
(2)利用推理、假设等,让学生探究发现化学反应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让学生运用以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假设,通过探究实验,再现科学家的实验现象,发现化学反应规律。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结合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差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4)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各抒已见而得出开放式的而又不唯一答案等有效教学手段的实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蔡英.谈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 [2]杜伟娟.改进化学课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 [3]宋永林.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初探[J] [4]陈琳,李用辉.高中化学学习情境创设的探索
[5]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6]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职英语网络学习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 第4期(2)、[7] 李小焕胡冬雪尹冬冬。《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化学教育》2005年 第S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