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大教学论》有感 发言稿
从自然中寻找教育方法
——读《大教学论》的感悟
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周明飞 2010.1
大学期间学习了很多教育学家的理论,一个名字和一本书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捷克教育家、实践家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在批判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学校充满快乐、社会增加和平的目的。
夸美纽斯以遵循自然为一切教育原则的基础,一切教育原则和规则都是从这个总原则上推演出来。培根说:大自然孕育了无穷的生命和智慧。夸美纽斯正是以自然为借鉴,从自然中寻找教育方法,这种思路不仅使得他的文字有理有据,而且生动具体的事例对比、分析和纠正使深刻的理论顿时变得明了易懂。这本书中谈到了很多学科的教学法,同时也概括了教与学得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深刻地影响着我,指导我日常的教学工作,并给自己教学反思和改进提供依据和方向。
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老师也有极其相似的心情,希望在一节课中教给学生很多知识,学生可以迅速掌握,但总是事与愿违。书中在阐述便易性原则时有这样一句话令我恍然大悟——“自然不急性,它只慢慢前进。”
书中用自然事物举例:鸟儿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地发展;生活中的模仿:建筑房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建筑家并不过分地急于在基础上建筑墙壁和屋顶,而是等待基础干燥、坚固可以承受上面的压力。园丁也并不希望一株植物在第一个月或头一年就结果实,他懂得拔苗助长就会适得其反。
我明白了不能给学生安排过多的课堂教学内容,否则就像往瓶子中倒水,猛烈地倒入不如慢慢地倒入留在瓶子里的水多。在教学中一定要清楚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是渗透给学生的,不要强迫学生记忆或很快掌握。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接触到了解再到熟悉需要一段时间。冶匠想使他的铁质变坚硬需要反复锻炼,所以学习知识也要反复练习巩固。老师更不能整日讲新知识,不给孩子留出复习巩固的时间。尤其是在给后进生补课的时候,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要制定计划,每次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两个内容,这样会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互动”在课程改革中成为了一个常用词语。同学们摆脱了“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着“生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夸美纽斯认为“教导别人的人就是教导了自己”。并引用了天才约阿希姆-福尔丁斯常说的一段话:“假如任何事情他只听到或读到一次,它在一个月之内就逃出他的记忆;但是假如他把它教给别人,它便变成了他身上的一个部分,如同他的手指一样,除了死亡以外,他不相信有什么事情能够把它夺去”。于是在我的教学中,开始注意在课堂上给学生一遍一遍说出自己理解的知识的时间,这样能力强的学生精通了功课,其他学生也能有了榜样,慢慢领会。课下也由学生帮助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即使家长愿意辅导孩子,我也建议采用让孩子给家长讲思路、讲知识的方法,给孩子“教”的机会。慢慢地我也意识到小组学习的重要意义,这种形式很时髦,其实这种方式很科学,给每个学生提供当“老师”的机会,可以帮助他们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我大学毕业前就买了《大教学论》这本书,很喜欢,喜欢它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们”的这种“大教育观”的思想。于是,一遍一遍地读,工作5年了也读了5年。我发现随着自己教学经历的丰富越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和夸美纽斯的伟大,每次读都有新的感悟。书的名字虽叫“大教学论”,但教学方法却阐述的很细致,可以直接应用到自己教育教学中。我会一直读下去,希望可以收获那种“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的教学方法。
第二篇: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夸美纽斯(1592-1670),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他是三百多年前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家, 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大教学论》全书框架:33章,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13章)为“教育通论”,论述教育的基本原理,如人的可教育性、教育目的、教育的社会作用等;第二部分(14-19章)为“教学论”,探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第三部分(20-25章)为“训育论”,专论教育方法;第四部分(26-33章)为“学校管理”。这一划分与今天的教育学体系大体相同。《大教学论》有其完整的体系,从人生究竟谈起,一直谈到学校管理,分科教学方法.他的贡献又是多方面的:例如重视教育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主张普及教育,女子教育,学前家庭教育,单一学制,国语教学,班组授课;要求人们受到周全的教育;提出直观,力量,理解,应用,循序渐进,发展悟性....实际包含了整本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现就读书后做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于教育力量的坚信.他认为人心如同树木的种子,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须使他的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这就是说,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是这咱可能要靠教育才能变成现实,正如玉石要经过雕琢才能变成饰物,牛马要经过训练才能为人服役一样.人心又如土壤、白纸与蜡,只要园丁当心,土壤可以长出各种赏心悦目的植物.白纸上什么都没有写,但是什么都能写上.蜡能变成各种形式,人脑也是一样,它能接受万物的影像.这就是说由外力加以铸范的.这外力有两种:环境和教育.但教育可以左右环境的影响.具体到每一个人时,他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晦涩的镜子晦涩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 二.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夸美纽斯对于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决心写出<大教学论>来"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使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习.因为,既然人是一咱可教的动物,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世上也没有一座岩石或高塔,高到了在合适的位置放了梯子,或在石上合适的地方凿好了台阶和装上防止跌落的栏杆之后还没有人爬得上去的."固然,"在智慧方面,快乐地加入旅行的人很多,而能登峰造极的人是很少的.但这并不证明人类的心智有什么达不到的目的,只是证明阶梯安排得不好,或是数目不够,有危险,没有修理而已――换句话说,就是方法有困难". 三.对于教学过程的主张.夸美纽斯对于怎么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提出了不少卓越的主张,他格外重视下列几点:
自觉;直观;注意;理解;应用. 四.对于道德教育的意见.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当然他所说的道德教育的涵义不可能跟我们所说的一样;但是他所提出的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却依旧是正确的.如:预防,实践,榜样,纪律等.
夸美纽斯的建树:第一:对教育学的理论性质第一次作了明确肯定的回答: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第二:创造了一个被几个世纪的人竞相模仿的相对完整的结构模式;第三:首创了人本主义的逻辑起点论,为近代教育学的演进奠定了基调;第四:首次从科学认识的角度强调并试图探讨教育规律;第五:开创了近代“自然主义教育学”理论流派的河。夸美纽斯的功绩:在教育学史上的地位可与哥白尼和牛顿在现代科学史上的地位,培根与笛卡儿在现代哲学上的地位相提并论;倘若各时代关于教育学的著作全部丢失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在,后人便仍可在这一基础上重建教育学。
第三篇:读《大教学论》有感
一米阳光
——从分科教学法说起
初识《大教学论》,缘于它的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这一在实际教学中发展完善,以期达到完美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班级授课制采用的大班教学法,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这种超越时代局限的教学构想的提出,增强了我对夸美纽斯及其著作《大教学论》的兴趣,很有幸,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完了这本处处引人深思的著作。
《大教学论》名为教学论,实际上它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学论的范围,涉及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从整体方略上(即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作用等)驾驭教育理论,而且从各个细点,如班级授课制、德育论、体育论等,全面系统的阐述作者的教育经验总结和研究成果。我主要就“分科教学法”这一点,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分科教学法又称各科教学法,指中小学学校各种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学法,数学教学法等。分科教学法分别研究各门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具体研究对象包括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性质和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分科教学法要符合各门学科的教学规律,教学论中所反映的共同规律则是分科教学法的基本理论。”
————当代中国关于“分科教学法”的释义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的分科教学法主要是从三个具体的方面加以论述:
一,自然科学的教法:
(一)前期准备——深入自然科学的原则
1、保持心灵的纯净;
2、首先注意的应是近处的事物;
3、学会注意;
4、学会举一反三。
(二)教学过程中
1、所学对象必须是完整、真实、可观的,如果没有实物,就以模型代替。一切事物都应当尽可能放在感觉前,每一事物应与其相应的感觉器官相对应。
2、教授自然科学的人应遵守的规则:(1)、树立正直和努力的工作态度,教给学生需要知道的东西;(2)、教师应以简单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3)、所教的知识必须要推本溯源,联系根源,了解事实本性;(4)、要先从一般性了解知识,然后才能考虑各个细点知识;(5)、要从专业的联系性学习知识,不能割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6)、教学应当具有连续性,在同一时间内不要教多件事;(7)、要从事物的差异性方面来学习知识,从不同中寻找特点;(8)、用图表法帮助老师讲课和学生理解。
认识与反思:
夸美纽斯关于自然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如他提出的以模型对象变难于理解的东西为直观可见,不仅便于学生形象的观察,而且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现在课堂上常用的地球仪、人体结构模型等都利用了这个原理;再者,夸美纽斯提出用图表帮助老师讲课和学生理解,不仅符合他的“使这些所学对象是完整的、可见的、直观的”,而且通过数据表格更能清晰地,一目了然的了解书本或教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诸如此类精辟
实用的教学方法、规则还包括连续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但是就如何认识、学习自然科学,夸美纽斯主张教学过程应先从对事物的感知入手,他指出“教导应该在可能的范围内通过感官去进行”,他的这种把对事物的感知看做一切教学的起点,犯了片面性的错误,将使学生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忽略了本质,而且他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也违背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规律。这些都与他所处的时代局限及人文主义的教育成果的影响有关。
益语采撷:
“着重点应放在事物之间的差别上,以便使获得的知识清晰、明显。‘善于辨别的人就是优秀教师’”。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二、人文学科的教法——源于理论,归于实践
“我们应当勤奋地寻找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容易的把年轻人引导到自然力的实际应用中去”
当工作、材料、模型都已经具备时,我们如何学习一门技艺?即是说当理论知识已储备充足时,我们应如何把它应用于实践?如何教好人文学科,我认为从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九条原则:
1、通过实践学习;
2、为理论的、抽象的知识提供模型;
3、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借鉴他人学习人文学科的方法;
4、千里之层,起于累土,要从基础扎实做起;
5、学会预习新内容;
6、精确的模仿前人的财富成果,然后才可自由发展;
7、模仿应尽可能精确,避免偏离;
8、当场纠正学习人文学科的错误,并教以格言、规则,以此为范;
9、以综合和分析为基础——完美人文学科的教学方法。
认识:
夸美纽斯的这种归于实践的教学法,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谋而合。对于人文学科这种缺乏生动性,文字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学好它?仅仅死记硬背,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最终只有将它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才能不只记得牢,而且理解的透彻。虽然如此,夸美纽斯的人文学科教学思想中仍存在局限性,我仅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个人观点:
夸美纽斯说,在模仿时要尽可能准确,甚至不能有丝毫的偏离,而后才能有自由。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只有在模仿时允许出现偏离,我们才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同时根据矛盾特殊性的观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不可能模仿到尽善尽美,丝毫不差,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第三,当我们完全按照前人的教导去做,我们的创新意识已经在模仿中被我们抹煞了。很多的名作、美文并不是事后产生的,而是在未成形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如史铁生仿鲁迅《孔乙己》而作的《詹牧师的报告文学》,独成一家,意味深刻)。所以我认为创新是伴随模仿过程的,而不是模仿学习过程的后事。
益语采撷:
“为此,不应轻视对别人的作品的精确分析,只有不断地对它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才
能知道路在何方,小径和十字路口在哪里。”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一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三、语文教学法:
1、学习语文的目的:学习语文是作为获得知识和给别人传递知识的工具。
2、学习语文的方法:不能脱离他所涉及的事物;不需要学习语文完全的、详尽的知识;应使孩子对语文产生兴趣,使他们感兴趣的其他事物要留待以后。
3、学习语文的规则:
(1)单独性学习,即不与其他知识混杂学习;(2)时间分配的合理性;(3)练习性学习,即没门课配备的习题;(4)规则性强化;(5)差异性学习,即寻求新旧知识的不同点;(6)联系性学习,即新旧知识的贯穿性;(7)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深化。
4、语文学习的四个阶段有其不同的教科书及其辅助性读物。
认识:
读罢本章,不仅惊叹于夸美纽斯超前,缜密的思想。短短一章内,他言简意赅的阐明了学习语文的目的、方法、规则及阶段划分,既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联系性、实践性,又考虑到它的单独性和差异性。他的很多原则为现在的我们所借鉴。他认为字典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老师”;认为有差异性的学习便于比较记忆;认为培养兴趣对语文学习影响甚大等等。这些都是21世纪的老师强烈灌输给孩子的。
追问:
1、夸美纽斯认为语文学习只为满足自身需要,不需要学习语文完全详尽的知识,那么当今社会一轮轮追随孔子《红楼》的专家们又为何如此热衷于解读前人?
2、夸美纽斯提出学习语文的非哲学性,即合乎语法,知其然即可,这与现下强调的“知其所以然”十分冲突,试问是否对所有的事物都要“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刨根问底”为何会遭到老师的拒绝?
3、单独性学习语文,一方面解决了知识储备的“鱼龙混杂”现象,另一方面阻碍了学科的贯通性,如何才能处理好其间的关系?
益语采撷:
“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在年轻时,应当与学习事物相结合,使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熟悉和对语文的熟悉,即是说,我们关于事物的意识和表达它们的能力,能齐头并进。”
“一切语文都可以通过实践学习。” ———摘自夸美纽斯《大教学•教学法解析》第二十二章,任钟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分科教学法正如一米阳光,虽然在穿透中蕴含杂质,却掩盖不了其光辉。夸美纽斯详细的为我们叙述了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及语文教学法,里面许多思想至今仍为我们所沿用,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民主主义和感觉主义。纵观分科教学法,它表明了夸美纽斯对教学过程的看法:即由对事物的直观到对事物的理解,再由对事物的理解到关于所理解事物的记忆,最后用语言或书面表达的练习把所记忆的知识表达出来。联系生活,分科教学法的出现方便了文、理科同学的学习,使他们学会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学科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维去理解学习的知识。这样不仅减轻了学习的负担,也会为各科培养出专业性人才。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经院主义的禁锢,夸美纽斯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对分科教学法的
观点,很多是通过“神的意志”或者神学著作删减整合而后自成一家的。他的感觉认知论,模仿论等即使认识片面,却瑕不掩瑜。
在《大教学论》的璀璨光辉下,分科教学法只是其中的一米阳光,却足以让后人寻找到光明,照亮各科教学之路。
第四篇: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品,副标题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艺术》。该书体现了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许多首创性思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为近代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被教育理论界看做是近代教育开始的标志。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对教育类的著作比较感兴趣,偶然的一次机会接触到这本书,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沉溺于作者所描述的教育王国里,畅游于理想的教育理念中,乐不思蜀。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的教育理念中也有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过分浓郁的宗教气息;对科学知识及教育科学的认识也不准确。这些缺陷既有他本人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时代本身的局限。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其中的教育思想还有很多是需要我去感知和学习的。下面我基本对这本书的理解,谈谈我所理解的教育。
在我走上教育岗位之前,我对教师的定位还来自于韩愈的《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描述,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面对一年级孩子稚嫩的脸庞、纯真的眼神时我曾质疑过一直以来这样是不是正确的。在2014年湖南电视台推出大型综艺节目《一年级》,在观看综艺节目的时候我更多的是在反思我自己的教学,相对于这些明星老师,我发现自己在学生的生活、兴趣等方面关心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学生的成绩上,师生都疲于奔跑在成绩的追逐上,但是在反思之后我又该怎么办?我挣扎于现状又找不到出路,但是《大教学论》的目的却给了我一种努力方向。《大教学论》的目的是:“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大教学论》在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种艺术可以使青年男女全都迅速的、愉快的、彻底的,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是的,教育应该是这个样子!
夸美纽斯用一种基督教的方式来阐释 “博学、德行、虔信”,我并不是一个基督徒也不是很理解基督教里面对这三个词的解释,但是这三个词就是让我感动,让我不得不进行自我的解剖。对于教师而言,我认为“博学“就是要不断的学习知识,使自己的精神丰富,拥有独立的人格,这样才不容易被欺骗、被利用而受到伤害。看看哈代笔下的苔丝与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看看李清照与封建传统女性,看看林黛玉与晴雯,看看张爱玲再看看三毛„„你会发现知识的力量,知识虽然并不能改变她们的容貌但是至少可以让她们活的独立(至少精神上是独立的)、活的比别人清楚。同样现在的人更要不断的学习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它能帮你看到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面最宁静的东西,让你不会因为纷繁的食物而迷失方向,使你了解这个社会而不会轻易的被欺骗,另外一方面,只是能帮你建构你的生活的态度,让你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能生活的坦然、生活的幸福。第二,我认为”德行“不仅仅在于自我的保护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公民对这个社会的贡献。人的德行的形成往往会基于自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包含对于人生的选择问题,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判断,然后节制、坚韧、正直等品质才会有存在的土壤。人要拥有道德品行,这样你才不会被排挤才能得到保护,同时作为社会的公民,只有在拥有德行的时候才不会危害社会。德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一种保护,这种保护一方面来自于内心,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德行的力量在于感染,它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最后,我认为”虔信“在于人要有一个活的灵魂。我认为虔信并不在于你信奉哪个宗教而在你的内心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在这种精神中有一个鲜活的灵魂,它可以保护你免受伤害,它可以告诉你在苦难面前如何站起来。这种灵魂的虔信让你在看到这个社会的阴暗面的时候会提醒你如何诗意的生活;能让你学会在浮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在纷繁事物中看到本质;更重要的是这种虔信会让你永远不会选择自杀但当死亡来的时候又让你坦然面对。我相信这样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成绩,更重要的在于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引导。
在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夸美纽斯在用一种理性与宗教相交织的手法去展现真正“人”的教育应有的宁静与美好,同时无形的暴露了这个几百年发展下来的教育制度的苍白与无力,最重要的是《大教学论》在引导我们学习怎么去教育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在教育中成长的“人”和教育的意义及思想。而在市场经济横冲直撞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样的人才,而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大教学论》对我影响更大的在于,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慨和内心的宁静,感受到了教育在社会、人生中应有的价值。
第一点,教育的重要性。人是这个世界上造物中最崇高的、最完善的、最美好的,所以人应该保持人的天赋尊严,不应该使自己成为其他造物的奴隶甚至不能成为自己血肉的奴隶,人应该为自己自由的役使一切,而这种自由的役使是必须依靠教育才能实现的。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不能放弃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能真正的锻炼人,使受教育者的才智得到智慧的光辉的照耀,使受教育者易于探索一切明显的和隐蔽的事情,使受教育者的情绪和欲望与德行得到和谐,使人心充满并渗透着神爱,吸取真正的智慧,总之,能使人学会一切事情。我们要肯定教育的必要性但是更重要的是实现教育的全民化和终身化。第二点,教育的平等性。一切生而为人的人,生来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就是他们要成为人,既要成为理性的动物,要成为万物的主宰。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男人抑或女人,富人还是穷人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都必须将自己内心博学、德行、虔信的种子培植出来,让它能够生根、发芽并成为参天大树。教育应是平等的,他不分性别、穷富、种族和信仰,一切有人的地方他都应该有平等教育的存在。虽然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但却是对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启发。对于现在教师来讲必须在课堂上要平等的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不辱骂而是用自己内心的激情和爱去激荡教室里的每个灵魂,与他们共同的成长。
第三点,教育的内发性。人从出生开始内心就有一颗种子—— 一颗充满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自然在任何事物面前会把根底打的很深,因为自然发展一切事物都是从根底开始的,而内心里的这颗种子就是“人”的根底,学校教育的根底,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是自然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而不是改变。作为教师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前,必须首先唤醒内心种子渴于求得知识的愿望,使他们愿意接受教导让内心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决不可因为自我管理能力的缺乏而把一些学生看做驴子而不是马。在语文的课堂上我们要做的是仆人而不是主人,在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一名“助产婆”,帮助学生内心进行“生产”。
第四点,教育的长期性。一颗种子可以在养分充足、阳光照耀的环境里生根、发芽,也可以在同样的环境里面张成“歪脖树”,而这一切都归因于教育。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长硬以后,就会变得不容易改变。同样,在人性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所以“人”的教育要从青年开始,一直持续下去。教育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而随着年龄的这种价值观也是会不断的变化发展的,这时候教育则是让人即使在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之后依然会热爱这片土地的重要的保证,所以教育要从小开始、从青年开始斌要一直持续下去。
第五点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所指的是“我们的最初的和原始的状况,我们应当回复这种状况,如同回到一个起点一样”。这实际上是强调要保持一种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原始倾向,外界不加干预,非人为的意思。涉及到教育,自然主要是指儿童的天性。为使教育适应人类本身的“自然”,夸美纽斯又对人的自然本性、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进行了许多的观察和研究所谓“适应自然”,按夸美纽斯的看法,除遵循自然界的“秩序”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循人的自然特性。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规律(普遍规则),夸美纽斯称其为“秩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的教育都应服从这一普遍规律,要按照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来改造旧学校,创办新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自然界的变化总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动植物都是在春天里生长和繁殖的,人类的教育也应从“人生的春天”,即从“儿童时期”开始。小学教育也应该在自然的灵性去对待每个学生,切不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夸美纽斯对自然的理解与前人不同。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给我们介绍了许多有效的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讲述了,我想说的是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空有一种对教育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对技巧的掌握和方法的学习及不断的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不至于在十字街头的叫嚣中流于浅薄。
第六点,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这个复合世界是按照儿童、少年的成长规律设计的,比较而言,学生学到的知识浅显但却复杂,不太规范但却鲜活、生动,带着强烈的个人体验性。这个世界中,学校、教师、教材与现实生活同等重要。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把从生活中抽离出的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学习的用途与重要性。
读一读教育先哲的著作,所获得的收获决不是仅仅这几点能够说完的。我在读过这本《大教学论》以后真有一种相间恨晚的感觉,而这仅仅是众多教育典籍中的一本,所以在这里我也有一个希望,就是我们所有的还没有读过或者已经读过不少教育典籍的同行们能够把这些书读一读或者继续读下去,因为联系历史可以使我们的在现在做的更好。
第五篇:读《大教学论》有感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读《大教学论》有感
摘要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是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大教学论》是其写下的一本系统的、专门的教育理论著作,被后人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夸美纽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他提出了“泛智教育”、义务教育,以及完善和制定了班级上课的的教学制度,还有他的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都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教育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深深影响了近代以来诸多教育家的思想。
关键词:适应自然、和谐教育、全面发展
夸美纽斯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有着十分丰富的教育经验,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者。他一生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现在只就看书心得,综合夸美纽斯的一些教育思想,写出我的几点体会和收获。
一、对于教育力量的的坚信。
对于教育目的,夸美纽斯有着双重的认识,即预备的目的和现世的目的。从宗教世界观出发,夸美纽斯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永生”,现实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准备,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人的来世生活做准备。另外,他也认为人应该成为理性的动物,利用万物来过好现世生活,教育可以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培养和发展人的各种能力、德性和信仰,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好准备。
1.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
每个人的生活和住所有三重,即母亲的子宫、世上和天堂。第一重生活是第二重的准备,第二重是第三重的预备,而第三重则为自己存在,此外别无目的。
2.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世间的生活也只是永生的一种准备,它的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做中介,去为未来的 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一旦这种预备完成以后,我们便离开这个世界,因为再有作为也是没有用处了。
3.永生的预备有三个阶段:知道自己(并知万物),管束自己,使自己皈依上帝。由此可见,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
用三个著名的词去表达这三桩事情就是:博学、德性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博学包括一切事物、艺术和语文的知识;而德性不仅包括外表的礼仪,它还是我们内外动作的整个倾向;至于宗教,我们把它理解为内心的崇祥,使人心可以借此皈依最高的上帝。
对于教育的作用,夸美纽斯认为:“我们不必从外面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我们只须使他的固有的、藏在身内的东西展露出来”。夸美纽斯认为,人的身心如同树木的种子一样,虽然还看不到树木,但是树木实际已经存在于种子里。这一点则说明,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需要教育将其变为现实。
夸美纽斯的这一思想与我国孟子提出的“内发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而中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可以说是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教育则是引发这种善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夸美纽斯和孟子都从人性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他们也都相应地认为,相对于环境来说,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则有着更好的影响。例如,狼孩接受了一番人的教育之后,就会有重新变成正常人的可能,可见教育的力量胜过环境,而且教育能够主动地为人的发展选择良好的环境,规避不良环境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所谓“泛智”是一种全面的、能为所有人掌握的全部知识。他的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具体到每一个人,夸美纽斯认为几乎没有教育不好的儿童。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晦涩的镜子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影像的田地,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木板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他且进一步分析了儿童的性格,例如一些伶俐、渴于求知但却桀骜不驯的人,“常是学校所遭遇困难的最大根源。他们多半是被人为的认为没有希望了。但是,假如能够得到正当的处理,他们常常可以成为最伟大的人”。
夸美纽斯的这一“泛智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的两个方面,与中国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和《学记》倡导的“长善救失”原则相像。孔子在办学过程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孔子私学接受弟子的基本原则。即是说所有弟子不分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地域差别、智力程度,都应作为教育的对象。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主张,并付诸实践,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扩大了教育的基础和人才的来源。这一主张与“泛智教育”提倡的普及教育思想也是不谋而合的。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教育思想的《学记》提出了“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即是指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倾向,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努力发扬学生品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其消极方面。而夸美纽斯提出的“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与“长善救失”原则有着类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