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分析(渔歌子)
案例分析:
“绿色体验”在教学中的展现
——《渔歌子》的教学展示之我见
二年组 汪瑞琳
在新的课堂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以“绿色体验”为根本,创新出台了《万松园路小学体验教学模式》。教师们先后在“模式”的引领下,凭借着学习的感受和悟道,教学出了一节节紧扣模式、生动活泼的课例。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吴老师的一节《渔歌子》,她不仅在课中尽显“绿色体验”的风采,上出了个人的特点,同时也将学生们高涨的学习兴趣发挥到极致,从而脱颖而出。
吴老师的这节课里有很多值得提倡的亮点,尤其在于讲述词的含义的环节上:
师:这首词可谓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啊!(出示本课插图)请在词中找出与图画相同的景物,圈画出来。生:“西塞山”等等。师:你了解哪些词语的意思?
生:学生根据释义或是感悟说出所知词语的含义,师在一旁配合指导。师: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啊,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吗? 生:如词如画。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吗? 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见解。
师:(伴乐范读)学生通过感官再次感受词的含义。生:通过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
体验教学重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诗词意思讲述的过程 中,吴老师一改“老师讲,学生记”的俗套,悉心安排好教学的步骤,让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去理解词的大意,顾及到了 班级学生的差异,更注重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个体不同。在教学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让学生通过不断地转 换角色、合作交流的氛围里,习得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的。吴老师 还充分使用了“下切式体验教学法”,在课中,她设置了电教手段,通过大屏幕展现诗词和图画,通过音乐伴读,通过朗读感染,创设情 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效果,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转变,令 其动情、动心、动脑、动手,实现“体验”的整个过程。
另外,吴老师在安排学生理解诗词意境的教学环节中,也有与众 不同之处:
师:这么美的景色,诗人愿意回去吗?你能从词中的哪个词语看出? 生:“不须还”。
师:此时,诗人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 生:通过想象进行描述。
师:自行朗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感受,多读最后一行。生朗读体会。
师:(大屏幕出示张志和的哥哥送给张志和的诗词)自由朗读,体会意境。哥哥要弟弟干嘛? 生:“狂风浪起且须还”。师生互动: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对诗吧。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
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
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几名说)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指
几名说)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
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 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 写成《玄真子》。生讨论诗人的心境:悠闲自在。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进行有效学习,吴老师善于设置不同 的情境,令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吸收。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吴老师在 教学中引入张志和哥哥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夫歌》,通过两词诗句 的对比朗读和理解,有目的地去理解张志和的内心世界,突破本文教 学的重难点。像这样拓展式的有效深入主题,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放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更从侧面告诉受教育者,要积极地从生活 的各个方面去探索、去体验,去持续发展,进而体现“绿色体验教学” 的最终实质!
第二篇:经典诵读案例《渔歌子》
松滋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
《渔歌子》教学案例
【教学构想】
(一)文本解读
《渔歌子》是松滋市实验小学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第十二课,这首词传唱悠远。作者是唐代词人张志和。他既是词人,亦是画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所以,他的笔下是诗情画意:雨中青山、空中白鹭、两岸桃花、水中渔舟、青笠绿蓑„„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画面色泽鲜明而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渔歌子》一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读来让人分明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的隐土心情。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悠然脱俗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词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培养学生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核心价值观目标:
体会这首词中描绘的宁静恬淡的美景,感受作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情怀,体会作者高远淡泊的志趣。
(三)设计思路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仅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更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在指导学习这首古词时要弱化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设计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最后出示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这首词,进行比对读,让学生更能走近张志和,读懂《渔歌子》。
【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一、读出词中“画”,感悟“悠然自得”的渔翁。
1、我们也学过一些古词,你会背诵哪些? 生背诵《忆江南》《清平月乐.村居》
知道它们的词牌是什么吗?相同的词牌每一句的形式和字数也就一样,词和古诗不一样,句子有长也有短,也叫长短句。
2、复习以前学过的诗词 指导背诵《小儿垂钓》《江雪》
师:蓬头稚子的钓钩钓起的是满心的期待与快乐,柳宗元的钓钩钓起的是满江的凄清与孤寂,唐朝词人张志和的钓钩钓起的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渔歌子》。
3、读通读顺词
(1)词牌“渔歌子”中的“子”在这里读第三声,不读轻声,齐读。(2)按照自读要求来读这首词。(出示自读要求)
第一遍,不读错字,口齿清楚;第二遍,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第三遍,试着读出词的韵味。在读中理解孩子们没见过的“箬笠”“蓑衣”
师:嗯,口齿清楚、字正腔圆。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一个是—— 生:“箬笠”。
师: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领着同学们读一遍。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知道“箬笠”是什么吗?
生:这两个字都是竹字头,应该是竹子做成的„„(犹豫,说不出来了)师:你很会观察。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生:“箬笠”就是竹子编的帽子,用来挡雨和阳光。师:很好。“箬笠”就是竹子编的竹帽,斗笠。师: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 生:蓑衣。
课件出示“箬笠”“蓑衣”图片
4、抓词“眼”赏析词句,感悟诗境。(1)抓词“眼”,找景物
师: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 生:不须归。
师:“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生:不必回去。
师: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生: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了,把他迷住了。
师: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把它圈出来。师:圈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2)理解词句的意思,用积累的语言描绘画面
师:一共是九种景物。景物很美,你能把这美丽的画面告诉大家吗? 生:高大雄伟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展翅飞翔。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这句词读懂了。但是要注意,南方的山清奇俊秀,用高大不是太合适,明白了?
师:谁还能来说一说,这是什么样的西塞山? 生: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形态。生: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师:让我们看到了山的颜色。生: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师:诗情画意。
师:白鹭呢?什么样的白鹭? 生:自由翱翔的白鹭。
师:让我们看到了白露的动态。真棒,你让画面动起来了。师:还能加点声音吗? 生:欢叫的白鹭。生:引吭高歌的白鹭。
师:谁能把这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生犹豫)把你们刚才说的用进去。生:在云雾飘渺的西塞山前,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着。生:在翠色欲流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在翱翔。师:你的描述啊让我想起了杜甫《绝句》中的一句诗——一 生: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出示句子)杜甫笔下的白鹭是在什么地方飞? 生:青天上。师:对,晴朗的天空。
师:那西塞山前的白鹭又是在什么环境中飞? 生:(略有迟疑)在斜风细雨中。师:雨中的西塞山是什么样的?
生:诗情画意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展翅高飞。师:再加上声音。
生:在细雨中,西塞山宛如披上了一层薄纱。山前,有一群群引吭高歌的白鹭在飞翔。师:你的描述让这句诗变成了一幅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你。
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也把其他的景物说具体,加上颜色、动作、声音,让这幅画更丰富、更多彩?同位之间交流交流。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里桃花婀娜多姿„„ 师:别急,重新说。
生:清澈见底的流水岸边桃花婀娜多姿„„ 师:注意语序,先说花吧,什么样的花? 生:婀娜多姿的花。师:怎么样?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师:接着说。
生: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师:好的,把它连起来说。
生:婀娜多姿的花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盛开着,水里养着肥美的鳜鱼。师:这就说清楚了。还有谁来说?
生:火红的桃花映着碧绿的流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水中,肥美的鳜鱼正悠闲地游来游去。
师:她的描述让我想到了白居易的一句词——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出示图画)这是你描绘出来的画面。师:还有吗?接着往下说。生:思考。
师:还有什么美的画面?
生:在细细的雨中,吹拂的风中,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的渔夫在垂钓,不愿意回家。生:一艘小船上,一个渔夫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师:我喜欢你“悠闲自得”这个词,你怎么就从景物中读出了一个悠闲的人呢? 生:箬笠、蓑衣这两样事物„„
师:这两样事物带有渔翁的代表性,你就读出了一个—— 生:悠闲自得的渔翁。(3)把景物连成一副多彩的画
师:简单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生:在如诗如画的西塞山前,有几只引吭高歌的白鹭正展翅飞翔。火红的桃花映着潺潺的流水,清澈的水中,肥美的鳜鱼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渔翁正披着绿色的蓑衣、带着青色的斗笠在斜风细雨中悠闲地垂钓,乐而忘归。师: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生用四字词语回答 师: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谁来读一读。生配乐读,齐读。
二、读出钓中“情”,感悟“淡泊名利”的渔翁
1、理解“不须归”的字面意思 生读完后,师(接):归去吧!生:不须归。师:张志和,归去吧!生:不——须——归——
师:张志和仅仅是因为留恋这里的景色而不愿意归去吗? 生:因为这里的鳜鱼很肥美。
师:呵呵,张志和还没钓到鲜美的鳜鱼舍不得走,是吗?
2、领悟“不须归”含着的意思
师:课前有没有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
生:我查了资料,张志和是唐朝的大诗人和大词人,自号“烟波钓徒”,他的是多写隐居时的悠闲生活。
师: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
生: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师: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师: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中渔翁的形象。生:齐读。
四、读出钓之“蕴”,感悟“心志平和”的渔翁。
师介绍: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
(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官场不适合我,我还是做个自由自在的渔翁更好。
生4:我本无意做高官,奈何官服身上穿,嗨,还是皇上给取的名好,志和志和,心志平和!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生齐读
师:每一个与翁友梅一个渔翁的经历。想一想,今天我们是怎样了解张志和词中的渔翁的?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生:先读。
师:对,读出词的节奏,读出词的韵味。还有吗? 生:想象。
师:把这首词读成了一幅—— 生:画。
师:一幅优美的画卷。还有吗? 生:理解它的意思。
师:理解意思,想象画面,还有吗? 生:通过背景了解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
师:真好,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他的心情。大家用这种方法你来走进下面几首诗中渔翁的内心世界。出示古诗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鱼 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悠远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展示了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美丽画卷。“诗言志、词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怎样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我把“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那么采用何种方法促使目标达到最优化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探究和实施:
1、反复诵读,层层递进。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击掌踏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感悟词境后的美读,要求层层深入,学生在游戏中、在赏画时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2、感悟词境,授之以渔。诗词教学中,把握诗词的意境是个重难点。不讲,学生不得要领;讲得多了,自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在此环节中,我紧抓住词的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通过想象阅读——“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白鹭?什么颜色?让画面动起来!让我们听到声音!”引导学生把景物一步一步说具体;通过比较阅读——杜甫《绝句》中“一行白鹭上青天”与“西塞山前白鹭飞”里的白鹭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西塞山“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特点,使学生明白赏词也应该像阅读一样要联系前后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描述其他景物,自然是水到渠成。
3、拓展延伸,走近渔翁。在教学中,我将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出示,孩子们很快就能读懂,在了解了哥哥的想法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淡泊名利,心志平和的张志和,对于这首词的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03 《渔歌子》教学案例
《渔歌子》教学案例
前言
语文的特殊学科性在于它是个大课堂,如同“文化”的含义一般无法给予确定的概念。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通过课本上的30多篇文章就能教好这门学科,那简直是天方夜谈。针对这样的难题,语文教学提出了“用课本”而不是“学课本”的想法。我个人认为指的就是“以点带面”。“点”是文本,“面”是与文本联系紧密的一切语文现象。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本是范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带动一类文章的学习。2文本是引子:通过学习文本,引出与之相关的更深层次的语文现象。
3、文本是桥梁:通过学习文本,搭建几种文化现象融合的学习的平台。
可是唯有课本在手的我们站在讲台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文本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通过摸索,最好的途径就是有效整和课程资源。我们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甚至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但如何巧妙开发和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将之巧妙整合,构建起开放的语文大课堂呢?下面就是我通过《渔歌子》一课的教学做了初步的尝试。
教学案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的词《渔歌子》,板书。
3、古代文人填词是配有曲子,可以入歌,那么《渔歌子》是谁的歌呢?(渔夫的歌)所以又名《渔父歌》。
(本册开始出现“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在第一课《忆江南》的教学时已经渗透了文学常识,故在这简单提示,并且利用“词”可配乐歌唱的特点释题,快速开课)
二、全文朗读,寻找形象 一)老师配乐吟诵
(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给全文的学习,以及文本的感情色彩定了基调,便于下面的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二)学生朗读
1、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全班齐声朗读
4、词里边什么地方藏着作者的影子。出示“青箬莅,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意这位同学意见的请也把这两句读一读
(最后一个环节“找作者的影子”找到本首词的“眼”----不须归,下面的学习就会明了许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围绕中心,全面铺开”。)
5、悟景
看课文注释,再读句子,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箬笠是斗笠。(对,看插图中垂钓者头上戴的就是)生:蓑衣就是草编的雨衣。(是的,垂钓者披着的就是蓑衣)
生:还下着雨。(什么样的雨?蒙蒙细雨。怎样的风?为何是斜风?)
柔风细雨似乎给青色斗笠,绿色蓑衣,这养眼的色彩上蒙上一层薄薄的轻纱。
6、再读,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7、起风飘雨了,作者愿意回去吗?从何而知?“不须归”
(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插图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在斜风细雨之时也“不须归”的流连往返之情。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三、品读词句,感知形象 一)都已起风下雨了,作者为何不愿离去?
1、因春色美
词一开始就勾勒出了这幅美妙的春景图。1)、品味语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a、入画
如果请你为它作画,你会选择哪些颜色呢?画些什么呢?(相机点拨)
粉红给桃花,画成什么样?有些还是含羞的花骨朵,有的已经张开两三片花瓣,还有的全开放了,就像一张笑红的脸。枝条上还有吐绿的新芽,星星点点。
青色给西塞山,白色给鹭鸶。还有绿色给小河,小河中桂鱼不时激起浪花。
(通过学生为想象中的景物选择颜色,降低了解释词句意思的难度,同时激发了学生通过词句想象画面的兴趣。再用语言描绘想象中的景物就显得简单易行,很好地突破了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B入境
给出一组图
旁白:看,在细雨斜织的景物中除了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还有远方青翠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自由飞翔。粉色桃花夹岸的小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好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啊!
a、相机板书:(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师:再请大家入画来。
e、朗读(指名读—小组读)
小结:因春景美不愿归 课件出示:春景美,不须归
2、因自由乐
师:多了不起的词人,二十七么字的词中,竟勾勒出如此色彩斑斓的世界,自命为“烟波钓徒”作者自然会请流水和鱼儿入词,桃花喻春更是少不了,可为何要请“白鹭”入词呢,并且放在了第一句?
1)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齐读 2)
再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3)分组读: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整和引“白鹭”入词的诗句体会“白鹭”在文章中的意象,深层次地渗透了汉语语言文字的含蓄性特点的教学。这种渗透不必多,每次一点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悟得。)
师:“自由”“逍遥自在”正是诗人渴望的生活,真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其情自悟”啊!大家逐渐走近作者,感知他,理解他。(板书:逍遥自在的生活)3)自由体会--配乐赛读—齐读 把诗人的感受读出来。
小结:因春色美,不愿回,更因自由乐不愿归 课件出示:自由乐,不须归
(由“不须归”贯穿整首词的教学,整体感强,中心突出,并且富有层次感,渗透了“美学”教育,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二)都已起风下雨了,作者“不须归”!
1、自由读
师:张志和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他的哥哥,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自由读。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对唱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生:回来
师:你怎么知道? 生: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生:读词 师:和词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暴雨且须还。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暴雨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为何不归? 生:......师:你作为渔者钓到了什么? 生: „„
师:好一个钓到了美景,钓到了逍遥,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境才会创作这 样的千古绝唱。
(整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目的在于:在老师和学生的一唱一和中,学生不仅再一次体会了“不须归”所蕴涵对恬适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品味到了文人墨客高雅情趣,更是感悟了这种古典文学体裁的语言魅力----简单的27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春景,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文学造诣。)
四、内容拓展
1、讲述
张志和《渔歌子》在当时就受到读者们欢迎,大词人苏轼、黄庭坚都曾用它填入其它词调。据《全宋词》所考定,苏轼用的是《浣溪沙》: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杨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徐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青蒻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指名读
3、凸现价值
两首词都是对“张志和”自由闲适生活再现。
(这两首词的整和,不仅凸现了《渔歌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推荐同类诗词给学生,增加了语言的积累,增强对这类诗词的语感。)
4、介绍作者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浙江省金华市兰溪人。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后因事贬为南浦尉,未到任,还本籍,亲丧不复仕。扁舟垂纶,祭三江,泛五湖,自号“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言,《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据说后来他成仙了,所以《历代神仙传》里也专门有他的一篇传,称他为“玄真子”。
(在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27个字,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奂美仑的诗词意象。)(下课)
后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整和资源不偏离文本
在整和资源的过程中,不能为了资源而丢弃了语文教学大师精挑细选的本应该学好的范本。范本的学习是重点。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通过感悟“品味语言”这一教学环节展现了诗词的这一特色。
2、调动互动和交融。
特级教师袁瑢说,课堂上尽量少说老师跟你们一起干什么,多说让我们一起干什么,因为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思维﹑个性等交流互动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渔歌子》的课堂对话当中,教师既是引导者﹑启迪者,又是组织者、聆听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如师生的一和一答。
二、有效整和资源
本节课有效整和了下列资源:
1、整和插图和匹配的声音文件,带动学生从字里行间走入情景画面。
2、整和了引“白鹭”入文的诗句,通过学习文本,引出与之相关的更深层次的语文现象----事物在文中常见的意象。
3、整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浣溪沙》,《鹧鸪天》让文本学习带动一类文章的学习
4、整和作者生平和创作北京介绍,让学习文本,搭建几种文化现象融合的学习的平台。
第四篇: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韩蓉
一、说教材
《渔歌子》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词两首》中一首词。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张志和不仅是诗人,也是一位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表达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二、说目标
1、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读懂词,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三、教法:
1、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2、训练思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法:从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把朗读、感悟、想象、背诵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力求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四、教法过程: 1.复习引入课题
2.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3.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4.入境入情,体悟心情
5.深探“不须归”
这首词词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圈圈景物,摆摆景物落实重点。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对话,体会诗人情感,突破难点。
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翠绿的西塞山 :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陡峭的西塞山 :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怎样的桃花? :粉红的桃花 :多姿多彩的桃花 :姹紫嫣红的桃花 怎样的斜风? :微微的斜风„„ 细雨?蒙蒙的,凉凉的 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如画)(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课件出示:白居易《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悠然自得的渔夫
: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 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高兴,有鳜鱼钓 :舒畅
: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 :平和,笑眯眯的。
是啊,表情都看到了。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 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 深探“不须归”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音乐响起]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6、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你觉得是指哪一句?为什么?
:西塞山„„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
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 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小结: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第五篇:《渔歌子》改写
《渔歌子》改写10篇
《渔歌子》改写1官垄门阀,陈朽腐败,几时能休?吾一心为国,却遭贬职,谁为之伸张?心恼意乱,也罢,倒不如远走隐居,乐一番闲暇自由。
我在林中隐居,虽没有锦衣玉食,早膳更衣,却可以凭心情做好事好不快活。
那天,我泛舟江上,一只半新小舟中坐着一个清闲自由的我。脱去了华贵宫服,换上旧裳,披上茅草做成的墨绿蓑衣。散开发鬓,戴上简陋的青色斗笠,手握钓杆,眼盯湖面,嘴中哼着不成调的小曲,独自在江上逍遥。
远处高山耸立,连绵不绝,因是依水相伴,少了一分雄浑,多了一分清丽。碧绿的山崖周围有云雾和水气环绕,迷迷蒙蒙,又使得这西塞山平添了几份水墨画的淡雅空灵。山后还有小山,只不过娇滴滴地躲在后面。如果说把这一片山林比作一位绝世美人的话,这些小山就宛如美人的黛眉。淡淡的、浅浅的,是春日里一道朦胧的背景。
江是浅绿色,天使淡蓝色。天与江连接在一起,自然就成了一副填色雅致的春日美景图,周围静得出奇,只有几声犬吠爬过重叠的山脉,在空旷的江上回响。
忽然,一声鹭啼,几只白鹭从地平线上一跃而起,一对雪白饱满的羽翼,满透着刚强与坚毅地挥动着。但这有力而连贯的动作中,竟出奇地令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柔美与优雅。这些灵动的鸟儿呀,它们张开的双翅蘸着江水的色彩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似乎是这白鹭的迁移惊动了上天。天上飘下了几丝细雨,带着微风缓缓而来。春雨润物,很快,江边的新柳收不住这跳跃的灵魂,摆动纤枝,推动一江春水。桃花傲立枝头,争相开放,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一场春雨点落在花瓣上,花瓣纷纷落入水中,翻起圈圈涟漪,宛如充满柔情与神采的瞳仁,将千山万岭尽收眼中。
我再一个靠岸的地方,停下小舟。将身体倚在小舟的尾上,任江水浮着小舟漂动。“妙哉、妙哉!”我蓦地叫起来“天啊!拘泥官场数年,真未见得如此美景。如今有幸见着,定要见够再回!”
竹竿依旧未收,只是没有一条鱼前来觅饵。可我却是眼前无鱼似有鱼,仰在船板上,心和天上的白鹭一样,在四处自由飞翔……
《渔歌子》改写2扩写《渔歌子》
扩写《渔歌子》
春天到了,在西塞山前,雾气朦胧,弥漫在西塞山周围,让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显得神秘莫测,宛如一位年轻的少女盖上了一层轻纱。山的周围,还有几只白鹭在展翅翱翔,快乐地嬉戏:有的在与同伴“比武切磋”,有的则独自静静的飞,仿佛有一丝忧伤感,还有的成群结对像在排演一部经典的话剧??
再看西塞山的脚下,潺潺的溪流在欢乐地向前奔去,靠近西塞山的岸边,一头头小鹿,小牛在河边嬉戏,畅饮,有的还不顾溪水的冰凉,迈着碎步向溪中间走去,去品尝中间的溪水。看看溪对面,一棵又一棵的桃树争相开放,树上的桃花也更是惹人喜爱:在阳光的呵护下,一株株小桃花相继开放,露出自己粉嘟嘟的小脸蛋,散发出自己积蓄已久的香味,也为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提供了甜蜜;小蜜蜂也闻香而来,瞧!个个都拎着小桶,争先恐后地往桃花上扑,生怕到了自己,却没了蜜。
既然有小溪,肯定少不了鱼!快看,小溪里肥嘟嘟的鳜鱼也都迫不及待的镶上跳跃着,都想仔细的瞧一瞧这西塞山前的美丽春色。忽然,一位衣着蓑衣,头戴箬笠的老翁,乘着小舟向河中间驶来。哦,原来是一位渔翁呀!只见他拿着鱼竿,身边放着鱼篓坐在船上专心致志的钓着鱼。不知不觉,天上飘下了几滴雨丝,可老人并没有回家,而是继续赏景钓鱼。是啊!有着这么美的景色,谁愿意回家呢?
《渔歌子》改写3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正是春游的好时节!放假时的一天,我们一家人到西塞山游玩。
站在西塞山前,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那粗大的树枝吐出新芽,远远望去,像披上了一件薄薄的绿纱衣;树枝上那几只无忧无虑的小鸟,正愉快的高声歌唱;五彩缤纷的花朵在阳光下竞相开放。一阵微风吹来,各种各样的鲜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小草挺直了腰杆,仿佛在等待着朋友的到来;如同宝石一般,碧蓝的天空中有一群白鹭飞过,一边飞,一边发出清脆的叫声,它们时而高飞,时而低飞,高飞时在数不胜数的云彩中穿过,好像和伙伴们玩捉迷藏;低飞时在微波荡漾的水面掠过,好像在欢快的舞蹈。
继续前行走,就看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桃林。站在远处眺望桃林,一大片鲜艳的桃花映入眼帘,宛如一块块香甜可口的棉花糖。走进桃林,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桃花岛一般。一阵微风吹过,桃花瓣犹如小精灵从树上飞舞下来,下起了一阵阵迷人的桃花雨。这时,空气中夹杂醉人的清香!
小溪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有的七八条聚在一起,仿佛在开会;有的三四条聚在一起,仿佛在交谈;有的自己孤零零的在一旁东张西望,仿佛在低声歌唱。有一位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蓑衣的渔翁在小溪边垂钓,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在天气晴朗时,西塞山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不仅这样,在蒙蒙细雨中也会让我们心情舒畅!转眼间,刮来一阵又一阵的凉风,下起了牛毛般的细雨,我踏着雨的节奏行走。看着远处的渔翁还在专心致志的钓鱼,丝毫没有离去。而我,久久不愿离去。
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古诗——《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改写4一条清澈的小溪在翠绿的西塞山前流过。溪边粉红的桃花争相盛开,空气中弥漫着令人陶醉的花香。清绿色的溪水中倒映着绽放的桃花,和那在倒映的桃花旁游戏的鳜鱼,让人如同来到人间仙境。
一群白鹭在江面上自由地飞翔,它时而掠过水面,时而展翅高飞。
在小船上垂钓的张志和十分悠闲。他坐在船头,右手握着钩竿,左手还不时把瓜子放到口里,眼睛笑眯眯地望着江面。
这时,天空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雨点打在水上,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涟漪,慢慢扩散开来。张志和慢慢地起身,走进船仓,拿出青色的箬笠和绿色的蓑衣。走出船仓,穿戴好后又回到了船头,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的垂钓,不愿回到家中。
矗立在江边的西塞山,缓缓上涨的溪水,争相盛开的桃花,水中欢快游戏的鳜鱼,在江面上自由飞翔的白鹭,和那正在悠然自得垂钓的张志和,让人仿佛走进了一幅独一无二的绝妙画卷。
《渔歌子》改写5我乘着一叶扁舟泛舟江上,坐在船头,远远望着江边的如黛青山——西塞山。
茫茫的春雨淅淅沥沥,天地像是被一层纱幕笼罩,一队白鹭绕山翩飞,在云烟雾气中穿行,偶尔拨开漫天的帘幕,显露出西塞山的丰姿。小舟随波而动,一片片桃花随着江水起伏,在船边打着旋儿,却又追着浪头远去了,桃花阵下,隐隐看到鳜鱼的肥美的脊背,像要撞到船上,却一扭身,灵活地隐去了。这一层细细的春雨沾湿了我的箬笠蓑衣,我看到雨水在蓑衣上形成淡淡的泛着光亮的水雾,倏忽一下,凝成一滴水珠滚落下去。
春风拂面,我把着鱼竿垂钓,这样苍茫的山水间只有我一人,天地空茫,随波而动,就这样,不用归去了。
《渔歌子》改写6春天到了,西塞山山明水秀,连绵起伏。在蒙蒙薄雾中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更加富有诗情画意了。山边有一条潺潺流淌的河流,清澈见底。只见几只白鹭展开洁白的羽毛飞翔着,有的拍了拍翅膀直冲云霄,有的在西塞山上环绕了几圈,不肯离去,好像在留念西塞山的美景,还有的飞了一会儿又停在河边的桃树上。
一阵微风拂过,一瓣瓣娇嫩鲜艳的花瓣随风飘下,在风中打着转绕着圈跳着舞,然后飘落在平静的河面上。经过河水的浸泡,粉红的花瓣愈加红润,远远望去,犹如一叶粉红的小舟。河中的鳜鱼是多么肥美,顽皮地跃上跃下,好像有无穷的力量似的,使河面泛起层层细小的涟漪。
鳜鱼正要和桃花比谁游得快,就被一位渔翁设下的鱼饵迷住了。这个头顶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渔翁,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静静地坐着,等待鱼儿上钩。瞧!他那专注的神情,聚精会神地盯着鱼钩。只见渔翁把钓线一拉,鳜鱼就被提起来了。
渔翁看见这么肥美的鳜鱼,开心地笑了,又开始垂钓了。此时,绵绵春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这春雨似牛毛如花针。虽然略有小雨,但渔翁微微一笑,依然在江边垂钓着。原来渔翁头戴青箬笠,身穿翠绿的蓑衣,哪用怕着毛毛雨呢?箬笠和蓑衣都是刚编好的,散发出淡淡的草香味。渔翁已经陶醉了。绵绵春雨在不停地下着,丝毫没有感染到渔翁的情绪。认为在这么如痴如醉的环境中不一定要回去。
大诗人张志和看到这幕,吟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山白鹭,流水游鱼,斜风细雨是一幅秀丽的水乡山水画。青山,碧水,白鹭,红桃则是这幅图中最美丽的颜色,一切都笼罩在水乡烟雨迷蒙之中。
《渔歌子》改写7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扩写:
轻轻地,悄悄地,春神踏着愉快的脚步欢快的来到了人间。
就像一个旅者她漂泊四方,看它现在来到了西塞山的脚下。
看,那里的白鹭一个一个,一排一排的向前飞,草,一直潜台词伏在土地的肚子里,偷听着有关春天的消息。
春风带着南国湿润的淡淡花香把桃花抹的香香的,白里透红像羞红了脸。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透出了黄色的花,开放的花像透出了笑脸。
看那桃花彼岸的溪水中的鳜更是优闲了,在水中游来游去还在不停的吹泡泡呢,多有意思呀!四周阗然,尘嚣渐远,心静如水,可闻天籁。
看,溪水上有几个渔夫正在钓鱼那!
有一个渔夫身穿绿蓑衣,头戴青斗笠,那专心致致的样子,这不一会儿就钓到一个大鳜鱼。
看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都被这美景吸引住了,都不想回家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能不让人吸引吗?
葵英小学4、1李嘉怡
指导教师:李娟
《渔歌子》改写8初春时节,西塞山前,风景美如画。
桃花姐妹们各自在西塞山下秀出自己美丽的容颜:有的桃花已经完全绽开了笑容,有的还是比较拘谨,只是悄悄地绽放,轻轻的微笑,而还有的只是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脸儿却涨得通红,这分明是个害羞的小姑娘嘛!而她们给人的感觉,或大方,或拘谨,或害羞,但她们都是美的。
在美丽的桃花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它永远悠闲自在的流着,一边流,还一边“叮咚,叮咚”地唱着欢快的`歌儿。这时,鳜鱼正肥美,往溪水里望去,就会发现水里“埋伏”着许多又大又肥的鳜鱼:它们有的在玩“‘鲤鱼’跃‘龙门’”,有的在水里不停地游来游去,似乎是在觅食,还有的则在溪中欣赏岸上的美景,还不时地吐些小泡泡,一个一个浮在水面上,真是可爱!
抬起头,就看见一行白鹭在天空中,排着整齐的队伍,自由地飞翔。
渔夫坐在岸边,身上穿着绿蓑衣,头上戴着个青斗笠,“全副武装”着钓那肥美的鳜鱼,可鳜鱼似乎在一瞬间变“聪明”了,就算把鱼钩上的诱饵吃了,也没有上钩,还挑衅似的故意玩“跃‘龙门’”,好像在说:“你钓不到我!你钓不到我!”
渔夫被这群鳜鱼激怒了,心想:我就要钓你!我就要钓你!结果,在斜风细雨中,渔夫仍旧坐在岸边,一动不动。
《渔歌子》改写9“春天(那个)里(呀)百花开——”一声嘹亮的渔歌,揭示了春的到来。
远处,西塞山边笼罩着层层薄雾,如一位妖娆少女,披着一件轻纱衣,是那么妩媚,那么迷人,那么让人捉摸不透。山上,影影绰绰,几只飞鸟忽飞忽鸣,如几位从天而降的神秘仙子,躲入一片片丛林。山腰,悬着两条翻腾滚跃的瀑布,如无数白马奔腾,若银河倒悬坠落,又似两条出海入湖之蛟龙,喷云吐雾,颇有“双龙戏珠”之势。瀑布跌然而下,激起团团水雾,漫天飘洒,那声势真让人为之胆战心惊。
突然,空中掠过几只白鹭,它们浑身洁白,展着美丽的双翅,修长的双腿,格外高雅,好像一位位披着白纱的清纯少女。它们俞飞俞高,仿佛在争先恐后地寻找春的足迹。
岸边,几株桃花开得格外娇艳,一团团,一簇簇,有的已完全盛开,美得醉人,美得脱俗;有的还是花骨朵,一抹胭脂红取媚于春风;有的半开半合,惹得蜜蜂成群结队,惹得孩子欲摘不忍……它们在笑:“我开花了!”它们在嚷:“我开花了!”风儿嫉妒它们的美丽,狠心一吹,花瓣儿轻轻飘落下来,它们用自己最妙曼、最迷人的舞姿,如天女散花般散落下来,落在湖边浣纱女子的青罗之上,女子貌美如花,她的脸蛋像朵盛开的海棠花,眼睛像两汪清亮的秋水,嘴唇像两瓣带露的桃花,牙齿像天上晶亮的星星,手指像山中嫩嫩的竹笋。还有的花瓣儿,落在平静的湖面上,与湖面倒映出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相映成辉,成了一幅绮丽的山水画。此时,美人、秀水、奇画,将人的心扉轻轻打开,陶醉不已。
“扑通——”一条条鳜鱼十分肥美,它们有的摇着头,甩着尾,尽情地与同伴嬉戏追逐;有的不停地吐着小泡泡,安安静静的;有的浮出水面,探出头,好奇地张望着美丽的春天;还有的,如花样游泳的运动员们,侧身跃出水面,笨拙地扭扭身躯,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轻巧地落入水中,溅起朵朵水莲花……
此时,一位老者泛舟湖上,正在饶有兴致地钓鱼呢!他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目不转睛地盯着湖面,十分悠闲。偶尔,传来几声孩童的嬉笑声,老者便轻轻朝他们摆摆手,孩子们便也知趣地去别处游玩儿了。
轻风拂面,春雨如丝,只是沾衣的牛毛小雨,不需回家。老者依旧眯着眼儿,继续垂钓……
此情此景,正好被过路的大词人张志和瞧见了,他感慨万千,捋捋胡须,微闭双眼,摇头晃脑,即兴吟出了脍炙人口的佳词《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改写10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扩写:
轻轻地,悄悄地,春神踏着愉快的脚步欢快的来到了人间。
就像一个旅者她漂泊四方,看它现在来到了西塞山的脚下。
看,那里的白鹭一个一个,一排一排的向前飞,草,一直潜台词伏在土地的肚子里,偷听着有关春天的消息。
春风带着南国湿润的淡淡花香把桃花抹的香香的,白里透红像羞红了脸。有的还是花骨朵儿,有的透出了黄色的花,开放的花像透出了笑脸。
看那桃花彼岸的溪水中的鳜更是优闲了,在水中游来游去还在不停的吹泡泡呢,多有意思呀!四周阗然,尘嚣渐远,心静如水,可闻天籁。
看,溪水上有几个渔夫正在钓鱼那!
有一个渔夫身穿绿蓑衣,头戴青斗笠,那专心致致的样子,这不一会儿就钓到一个大鳜鱼。
看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都被这美景吸引住了,都不想回家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能不让人吸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