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例谈“好课”的设计》报告会心得

时间:2019-05-13 03:4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映潮《例谈“好课”的设计》报告会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映潮《例谈“好课”的设计》报告会心得》。

第一篇:余映潮《例谈“好课”的设计》报告会心得

余映潮《例谈“好课”的设计》报告会心得

4月14日,济源市文化城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自全市的千余名教师齐聚在这里,观看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先生做关于如何做好一节好课的报告,我有幸在现场聆听了这场精彩的报告会。会后,想起报告会的精彩绝伦之处,总觉受益匪浅,惊叹不如。现在就我的几点感想简单发表一下见解。

如何做好一节“好课”呢?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功夫:

一、关于好课的“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非常讲究课本研读。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课本的研读,没有优质的课文研读,就没有有质量的课堂教学。在报告中,余老师分别列举了《赫尔墨斯和雕塑者》《春雨的色彩》《荷叶圆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小纸船》等课文,来说明不同的课文语言,在阅读中的技巧是不同的。比如说《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就是对话展开式的课文语言,在阅读时就需要找出文中的关键词,限定词等,对重点段落进行研读。而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属于片段反复式的课文语言,在研读时就需要我们带领学生细读,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语言美,从而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二)十分重视“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指的是课堂过程的展开,课时如何开始的,怎样铺垫的,又是怎样一步步的展开的,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似乎关注的不多。很多老师使用的都是“线性教学思路”,一段段的进行,一段段的分析展开。这种教学思路虽然符合学生的课文认识规律,但是整个课堂都是以提问来推进的,手法过于单一,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都没有什么变化。反思我自己的语文课堂,确实是以这样的线性结构在进行展开,教学手法也比较单一。余老师提出了更好的教学思路——“版块式思路”。每一个板块的教学思路都更加清晰,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以《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为例,这是一篇说明文,科普性的文章,在教学时应该以“选”作为课堂展开的关键。可以“选”一些字词,来进行读写背诵,让学生选出课文中自己不明白的字词进行读写记背。“选”几个句子来浓缩课文中心,选出课文中最具代表性的句子,一般都是中心句,来浓缩全文。最后“选”一个段落,品读赏析,对精品段落进行展开分析。这个教学思路中的“三个选”都是有目的的进行的,第一个“选”是利用课文中的不明白的字词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第二个“选”是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中心点,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第三个“选”则是把学生带入文章的写作手法中,从而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在课堂上的朗读、背诵、分层,讲解语文基础知识都是对课文的一种浓缩。在进行段落的精读时,要从以下九个美点来进行:①美在结构清晰 ②美在照应前文 ③美在句式工整 ④美在内容丰富 ⑤美在联想生动 ⑥美在语言精致 ⑦美在形神兼备 ⑧美在有实有虚 ⑨美在它是仿句仿段的范本。在小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句子和段落的仿写练习。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精品段落进行精读,在以精品段落为模板进行仿写,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关键在于“课堂活动”。在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该有充分的课堂时间活动,比如说由学生进行的读写记背。教师应该舍得在每个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一般以三至五分钟为宜。在课堂中也必须要有安静的课堂活动,好的课堂是讲究动静结合的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有思考的空间。反思我平时的课堂,总是认为课堂气氛从始至终的活跃,才是成功的课堂,确实没有给学生安静的空间进行自学自悟。在课堂活动中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和合理的安排,课堂活动的进行,学生是主体,但是老师是课堂的指导,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而应该在课堂活动中躲在学生中间走动,给学生以适时的指导。余老师还指出我们必须控制小组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小组活动不是每节课,每个环节都适用的,教师应该让学生有班级的整体意识,并不止于小组内的活动范畴。我们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这是有一定的科学规律的。我们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提倡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但要防止用集体的讨论代替个人的阅读”。这就很明确的告诫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小组活动的使用要适时适量,不可漫无目的。在此余老师以课文《掌声》为例,设计了教学方案。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遍全班齐读,第二遍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总结本段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遍只读课文的首尾部分,了解课文的结构。这样就用阅读带动了课文的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五分钟字词积累,最后是对课文的第二板块进行阅读训练。在此教师不要做过多的提问,只以一句话来引导学生“同学们,这段话写的真好,请你任选一段进行分析,概括和仿写”。这样在三个环节的引导下,一节课就顺利完成了,学生也能真正的学到知识。

(四)精心考虑“知识积累”。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一定的知识积累,除了字词外,还应该有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积累。在课堂中不断地给学生以知识的积累,这些知识可以有实有虚,可以使具体的写作手法,描写方法的积累,也可以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总之,我们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学到知识,并且积累知识。

(五)时时关注“能力训练”。利用课文来训练学生的能力,这是一种课文境界,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大多数都是“文章解读式”的训练,仅仅只是在分析课文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的提倡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好课”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线条简单。在教学中,每一步都清楚的展示在自己和学生的面前,这里要尤其注意简洁明了的过渡语的使用,使课文的思路清晰。

(二)教材处理精致。在教材的处理上,一定要体现重点和难点,并且要突出讲解,而不是从头讲到尾。

(三)训练活动有力。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训练活动要有力,不能漫无目的的训练,或者说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活动有要有力度,更要有效果。

“好课”应该是一节有知识性的课,有训练的课,有深度的课,有美度的课,真正让学生有收获的课。我们在进行好课的设计时,应该掌握八个方面的技巧。

三、“好课”的八个设计技巧

(一)充分有效的利用课文,充分设计学生的有效活动。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出课文分析提纲,让学生进行语言赏析,分析课文的语言表现力等等。在教学创意上多注意情节的分析,语言的分析和课文寓意的分析。

(二)让学生真有收获,让学生大有收获。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要让学生真正的有收获,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如自读课文,课堂交流和教师的指导。以课文《颐和园》为例,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展开全篇:课文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这样学生可以从整体构思,段落写作,语句表达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三)关注语言教学,关注能力训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实践课程,我们作为老师,有责任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字,词,句,段以及全篇课文上来进行语言的教学。

(四)得体,得法。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实际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方法应该高雅,体现语文的教学技巧。这个要求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老师都没有做到。反思我自己的课堂,在得体,得法上也没有落到实处,这将是以后课堂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五)着力于思路清晰,着力于提问简洁。在课堂上,教师的思路首先应该是清晰地,提出的问题应该简洁明了,不要提问简单的没有深度的问题,应该更多的体现课文的内在。

(六)内容集中深入,学生集体训练。在课堂学习中,应该注重学习的深入,不能浅尝辄止,这样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三读”:精细的认读,精妙的朗读,精要的品读。

(七)注重细化角度,注重优化方法。

(八)讲求教师素养,讲求教师教学艺术。作为青年教师,教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我们成长的必要养分,我们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提高自己。

余老师的报告会虽然结束了,但是在我的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我明白了自己作为一个青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会把这次报告会中的心得体会真正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努力提高自己,尽快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第二篇:余映潮教学语言艺术例谈

胡亚莉

内容摘要: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其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堪称我国语文教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本文以“建议你这样——《散步》教学实录”为例,对教学过程中的过渡、教授、点评以及小结四个方面的语言进行分析,展现其精湛的教学语言艺术。

关键词:余映潮 教学语言艺术 《散步》

余映潮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其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堪称我国语文教育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漫步在余老师精心营造的课堂语言之中,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这里有巧妙自然的过渡,有凝练精确的板块小结,有细腻深入的教学讲解,还有让人信服的点评。下面以“建议你这样——《散步》教学实录”为例,谈谈余老师精湛的教学语言艺术。

一.过渡:言之有序

板块式教学模式是余老师的独创,也是他教学艺术的最大特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块式教学语言的过渡,成为了他独具特色的教学语言风格。《散步》中“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建议你这样品味语言”这三个富有诗意的板块,既体现了每个板块的特色,也体现了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有序性,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始终,流畅自然。

其次,余老师还通过巧妙的过渡性语句,提出相应板块的问题,让学生自觉地展开学习。如:“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看似建议性语句,其实是余老师语言的精髓之处。学生在创设的宽松氛围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主动性,通过理解、品味来达到对课文的掌握。

除此之前,在余老师的课堂上,也会发现一些平实的过渡性语句,比如说“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这个环节,我们就学习到这。下面„„”这样简单性的过渡句,照顾到了各个环节的连贯性,也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下个环节,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课堂利用时间,让课堂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二.讲授:言之有导

讲授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还得依靠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余老师是这样带着学生进入“朗读课文”的模块中的:

师:老师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第一步,你是作者,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因此这个时候的朗读应该是带点微笑,好像在欣赏《散步》,我自己写出的《散步》,我要朗读它,我要修改它——作者在修改自己的文章。

好吧,按照老师的建议,各自开始用中速大声地、深情地朗读,开始——

(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开始大声地、深情地朗诵)

师:好,再来读,(大屏幕显示)“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角色都集中在波澜里面。哪里是波澜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这个故事就是开始了„„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这一部分就是故事中的波澜。

好,开始吧,你就是这个几个角色,孩子是孩子的语调,“我”是“我”的语调,妈妈是妈妈的语调,好,开始读起来!(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师:好,再来读: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大屏幕显示)“好像你是带着深深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

先酝酿一下感情,过一会儿哪几位起来,带着你的感觉来读这一段,好像你是在给人家作示范一样。

(学生按老师要求读起来)师:好吧,哪几位给咱们作示范朗读,这个时候你就是小老师了,请举手。好,请你!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来看,余老师是在给学生进行导“读”,用他的话来说应该是“美读”。他认为“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中所进行的朗读,一定是诗意的朗读。”余老师细腻的语言化指导,教会了学生怎么读,读出怎么样的味道。学生不仅能够读出作品所带有的淡淡的诗味,同时语言各方面的技能训练都得到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行为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策略。余老师这种引导行为,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

像这样的指导不止一处地出现,在品味语言板块中,也渗透着这种教学语言艺术。在此不一一列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实用的技能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在实践中受益。

三.点评:言之有拨

如何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东西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对于余老师来说,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予激励性鼓励,比如“真好”,“对,很好”,“是啊”等等这些肯定性的词句。更重要的是,他会在学生的思路的基础上继续点拨,提升主题,达到教学效果。品味语言板块有这么一段:

生4:我找的是第7节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句话表现了母亲一开始没有听从“我”的话是因为非常喜欢小孙儿,“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中的“摸摸”也表现出母亲对小孙儿的疼爱。还有,这个“吧”字,写出了母亲的语气,整句话表现出一家人亲情的温暖。

师:对,这里还有一个很漂亮的细节,作者说——妈妈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但是作者说:走大路!妈妈这个时候没有听他的话了,说“还是走小路吧”。——这样一位老人,她是温柔的,同时她对小孩也是非常关爱的。所以这个细节也是很有意思的。

生5:我找的是第6节的那一句“一霎间,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一家人负有很大的责任,就是让全家人都开心地度过每一天,所以,这一句话就体现了他责任重大。

师:是啊,责任重大!作为中年人来讲,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中年人一定要背负起自己的责任!那么亲情也好,真情也好,责任感也好,在这篇文章里表现的就是两个成熟的生命——他和他的妻子,一定要呵护好下一代同时要非常好地善待上一代。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余老师的语言既注重了学生“文本意识”——爱和责任,也关注了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呵护下一代,善待上一代。余老师在点评中,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爱”“责任”“善待”。“点”中有“评”,“评”中有“拨”,“拨”中传“意”,这种点评模式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汲取。

四.小结:言之有力

板块式的教学,就有板块式的小结。他用精妙的语言,总结每个小结的内容。第一板块理解文意中,余老师建议“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在老师相机点拨后,学生们一个个争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这一个世界的分量”,“生活之美”,“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小路亲情”等等,最后他给了一个总结:“你们看,我们都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单、明确、有情味,还有画面感,有故事感,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这样小结,既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示范性答案,也做到了教学中“收”与“放”结合。

第三板块中,余老师对于品味文章语言给出了一个方法上的指导,重点关注“句子”,品味其“造型美”,“情趣美”,“蕴意美”。结语他说道:“所以读这样的文章我们就感受到了语言美。同时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这样美的人,这样美的事,这样美的意味要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板块的小结也是这一节课的结语,语言概括而有力,完美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引领学生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提高。平实中见绮丽,美读中品诗意,收放中显升华。这样的教学语言艺术,值得我们去借鉴。

参考资料:

1.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第25-3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余映潮老师:一堂好课的设计

一堂好课的设计——创新有效设计

 什么是教学设计的创新

变“课堂教学”为“利用课堂” 变“轻慢语言”为“着力学用” 变“泛谈感受”为“精读训练” 变“碎问碎答”为“实践活动” 变“思路不清”为“板块思路” 变“读过问过”为“积累丰富” 变“只读不写”为“读写结合” 变“平俗手法”为“高雅教学”

 大家都需要克服的缺点

1.碎问、碎读、碎说,课堂教学中无用的话太多 2.无教学思路的切分,无让学生占用较长时间的活动设计

3.缺少语言学用教学,缺少精读能力训练,缺少语文、文学知识的渗透 4.教学中没有深入到课文的任何一个片段或任何一个点

5.课堂活动中始终与学生进行单个对话;无动笔要求,无积累意识 6.长期运用小组展示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片刻安静的时间 7.用长时间的“预习”甚至反复的“预习”,耗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8.教学手法低端、平俗,长期让学生用句式说话,课堂上掌声不断 9.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解读课文内容

 警惕“八个缺少”

1.缺少“语言学用”的意识 2.缺少“活动形式”的变化 3.缺少“主问设计”的理念 4.缺少“选点精读”的过程 5.缺少“朗读训练”的安排 6.缺少“积累丰富”的显现 7.缺少“趣教美教”的尝试 8.缺少“语言雅致”的要求

 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理念:利用课文,训练学生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1)为这则寓言再拟一个标题。(2)用朗读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神采。(3)划分这则寓言的层次并概括故事情节。

(4)用四字短语评价文章的结构技巧,用成语评价人物形象。(5)提取能够表现课文全息的五个关键词。(6)赏析“三问三答”的作用。

(7)想象、续写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8)赏析课文语言,特别是对“笑”进行品析。

(9)概括文章主旨,品析深刻寓意,给故事再写一个议论段。(10)论析这则寓言中的语文知识。

 阅读教学设计的“八字诀”

 “实”:实实在在地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 “精”:精致、精粹,不要随意乱问。没有精读训练,就没有能力训练。

如《济南的冬天》,“一段八练”:  朗读训练  画面命名  层次划分  线索寻觅  字词品味  美感阐释  作用品析  美段背读

 “简”:思路明晰,教程简明,简中求动,简中求丰

如《孔乙己》,“知识积累,课中比读”:

4.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1.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 阅读第4、11段,将其中存在对比之处用线条连起来。

出场-退场; 正常-残疾; 伤痕-断腿; 长衫-夹袄; 文言-白话; 青白-黑色; 眼睛-眼神;

 “情”:讲究情感、情致、情趣、情味

如《论语十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话题:这两章都写了„„

 “活”:不拘泥,不呆板,教法灵活,内容灵动,学生活动充分

如《陈太丘与友期》:朗读、辨析、品味

 “趣”:角度细腻,手法生动,能激发兴趣、形成活动,能让学生真有收获。

 “美”:审美品美,美读美写,在美好的学习过程中品味美。

如《散步》:阅读赏析,品析训练  品情  赏景  析意  深情吟诵

 “丰”: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

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文联读,读写结合  朗读  课外补充  写一段话微型讲稿

第四篇:余映潮课例: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执教者 余映潮 班级 江西九江一中

全国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暨教学观摩研讨会

2012.8.17-22 江西九江

一、导入

(生谈师补充)

1、节选自曹文轩《草房子》

2、曹文轩简介

3、课文内容简介(师提出)本课学习要求

课文赏析、能力训练(解说、概括、赏析)

二、进入课文

话题: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中“旅”的含义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思考,批注在标题“旅”字旁)(思考后生举手回答)生1:磨炼过程

生2:杜小康被父亲带放鸭的过程。生3:长时间离家、放鸭的生活。

(师补充小结,屏幕呈现)离家在外,居留他地。远行、历程。

远离家乡的放鸭生活。痛苦的历练。

成长中的苦难生活。孤独之旅的心路历程。一次美好的长大。

“孤独之旅”指孤独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三、文意把握

话题:说说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生继续阅读课文,三言两语写下感受思考—概括理解文意)(同桌交流)(交流表达)生1:家道中落,随父养鸭放鸭,在暴风雨中成长。

生2:家庭发生变故,辍学随父亲放鸭,在暴风中经历磨难,真正长大了。师:真正长大了。

生3:艰苦的放鸭生活,经受暴风雨洗礼从而长大了的故事。生4:家道衰落,随父亲放鸭,在暴风雨中破茧成蝶。师:“破茧成蝶”四个字不错,准确生动!师:(思路点拨)能不能从小说技巧或小说形式上概括一下呢?在这方面大家有没有新的见解?

生1:环境描写,与父放鸭,在暴风雨的环境中成长。

师:(补充)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成长,阅读小说要抓住人物的命运,刚才大家都抓住了杜小康的命运—家道中落,命运陡转,失学才去放鸭。

(师小结)一个表现人物命运发生陡转的故事。一个以水乡生活为背景的流浪故事。

一个以芦荡为场景的父子牧鸭的故事,强调命运场景。一个用生动景物描写烘托“孤独之旅”的故事。一个表现儿童经受苦难而坚强成长的故事。

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成为强者。---曹文轩

四、片断赏析

(重点赏析课文高潮部分—暴风雨中找鸭,体会写景状物的作用)片断一: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片断二: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明亮。

片断三: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话题:赏析上面某个景物描写片断,说说它们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作用?

(师提出要求:分组赏析,每组一个片断,独立思考,同桌同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生自选课文片断阅读,边读边思考并写下思考结果)全班交流 生1:我选片断一,突出四个“黑”,连风都是黑的,写出严峻环境,突出杜小康的坚强。

师:写景表现人物,为人物服务。

生2:我选片断二,天空月亮,平静明亮,写出杜小康对生活的热爱。师:片断一需要进一步赏析。请大家继续就片断一谈看法吧。生1:风也是黑的,写杜小康害怕,突出他后面的坚强成长。师:你要是点一下,从杜小康心理感觉上“风也是黑”就好了。这就是景物为人物衬托。生2:风不见,风是黑的,衬托杜小康的恐惧。生3:风给小康的一个成长的“平台”。

师:你们刚才没谈好在哪里,还有谈的层次不清楚,没看不出层次来。

(师补充完善小结)第一层概写一笔,第二层细写几笔,写声音、颜色、力量,人的心理感受。片断三也是如此写法,我们就学到了怎样展开景物描写的方法:概写与细写要有机结合。

这段话有三个作用:

(屏幕呈现)一是渲染氛围,二是推动情节发展,找鸭子,三是衬托人物,写出了杜小康从恐惧到坚强勇敢的成长过程,用恶劣的环境加以象征。

师:片断二,月亮蓝天的描写,进行了鲜明对比,黑暗过去了,明亮的月光出现了。有什么作用呢?

生1:背景烘托人物心情,暴风雨过去了,杜小康经受住了磨难,变得坚强了。生2:雨过天晴,找到鸭的高兴,成长的欣慰。师:从杜小康的心理感觉上写,用月亮、蓝天、明亮来写杜小康成长的快乐,太高兴了,于是觉得月亮是明亮的。

生3:烘托轻松愉快的心情,说明对生活的热爱。

师:(提出要求强调)应扣住月亮实实在在地谈人物心情。生:预示成长与坚强。

师:为什么?你的话有道理,但没说透。“雨过天晴”,表现人物心情的美好,引出生动细节,舒缓故事情节---“想起了妈妈,想起了油麻地”。

(赏析最后一个片断)话题:写鸭有什么作用?

生1:以鸭喻人,有力地写出了杜小康的成长。

生2:鸭子与杜小康紧密联系,鸭子长大了,杜小康成熟了。生3:暗示杜小康长大成人。

师:照应全文,文中处处写鸭,引出鸭子下蛋,明写鸭暗示杜小康,隐喻他的成熟。

(师总结合全课)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屏幕呈现)增加美感,设置情景,以辽阔水乡为背景,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人物,表现象征主题。

下课。

《孤独之旅》教学谈

余映潮

在全国第六届“人教杯”语文教师与作家同行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2.8.18.下午 江西九江星子县温泉镇上汤温泉度假村

一、关于《孤独之旅》文学欣赏及教学的可切入角度及可教学点 欣赏成长的主题,欣赏文学的美感,欣赏诗意的手法。欣赏之一:情节设计、情景设置、场景安排、氛围营造 欣赏之二:反差、蓄势、波澜、映衬、节奏 欣赏之三:悬念、伏笔、照应、线索、穿插

欣赏之四:风景画的笔法,风景描写与杜小康成长的关系 欣赏之五:关于杜小康的细节描写 欣赏之六:诗意小段的表达之美

二、关于《孤独之旅》的教学资源

1、文意概括训练

2、情节分析训练

3、人物概说训练

4、风景描写训练等。

三、《孤独之旅》的教学创意设计(一课时)创意一:文意把握与选点精读

创意二:概说故事与风景描写赏析专题 创意三:阐释课文标题、鸭子描写赏析专题 创意四:概说情节,评说人物,精读精析片断 没有精读训练就没有有效的语文教学

创意五:情节梳理、微型话题讨论与表达,“孤独”的几种表现手法赏析

五、关于无提问式教学

1、给话题---明确任务---自主阅读思考---师生互动研讨---教师教学指导与小结

2、话题设计时应少让学生说空话、说套活、说大话,如“我与杜小康比童年”,应带领学生深入作品,在作品的情节、人物、环境、景物、细节、语言文字中去谈话题。

课文作者谈语文教学

曹文轩

1、教师与学生:一个指挥与一个音队的关系

“我特别喜欢听咬文嚼字的课,语文教学就是咬文嚼字的教学,因为作品中每个字每个词都代表着一种状态”。

如“旅”在作品中,其背后的东西都需要结合作品的语言文字进行咬文嚼字。我们要知道,任何一个字、一个词的出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2、“陡转”与“摇摆”是人物命运推进的方式,是故事发展的动力,如“可是”“苦难”等关键词都提示了“陡转”与“摇摆”,因此教学必须抓住这些关键分析人物命运,可以通过“朗读”或“咬文嚼字”来体会揣摩。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把精力放在了“文”(人文性)上,而没有放在“语”上,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表达之美、表达之妙。

3、现在一搞新课改,不少公开课,由满堂灌、满堂问而变成了老师无所作为了,老师成为了递话筒的人,来往穿梭于学生间递话筒。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把自己的点拨、小结、升华镶嵌在教学中,成为完整而精彩的片断,就像余老师的课那样。

第五篇: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余映潮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余映潮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有效的高效的课?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领会新课标最重要的精神与理念。

对于语文教学,国家教育部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如下精深的指导。课标说: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从前所未有的高度给语文课程下了定义,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极有力地告诉了我们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课标说: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这段话,阐释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着力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点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重大意义。课标说: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这段话,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强调了语文教学的重点,一是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课标说: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段话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进行都应该关注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

总的来说,新课标反复强调、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算是比较好地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换一种说法就是:所谓的“好课”,一定应该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一定应该是关注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课。

日常教学要达到如课标所说的要求,困难较大、难以做到,但必须而且应该做到。多年来,大面积上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沉迷在一种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虚假分析之中,即大多数的语文课都是靠语文教师非常多的细碎提问来进行推进。教师到处问,学生随口答,课堂教学好像很生动很热闹,好像“分析”得细腻周全,其实所问与所答大多是学生已经读懂的东西。这样的教学,基本上脱离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基本上脱离了“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基本的阅读技能”的训练。

所以,“好课”的设计,需要我们改变教学习惯,精致利用教材,简化教学形式,落实语言学用,关注学生活动。最大的“秘诀”在于:大量减少教师的碎问,大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

下面从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好课”的设计。所谓“好课”,是精致利用课文、突现语言学用的课。如: 《赵州桥》(课文略)的教学。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活动设计:画出关键句,学用一组词,背读一个段,学用一个句。

训练过程:

1.全班同学默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与示范下,用“每段选一句”的方法,画出全文的关键句。(此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对课文进行“文意把握”,初步感受“提取关键句”的阅读技能。)

2.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一批字词:汝河、隋朝、桥墩、创举、雕刻、缠绕、回首、遗产。(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认字识词,这样的活动必须落实,除了读一读,还要写一写。)

3.朗读课文第3段,读清楚这一段的层次,读清楚这一段的句式,读背这个段落。(此次活动的目的,朗读训练,读背积累,让学生初步感受段的“层次”。)

4.朗读课文第4段,学用句式写话或说话:——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此次活动,既是语言学用训练,也是思维训练,学生在写句或者说话的过程中需要辨析“历史遗产”的内涵。)所谓“好课”,是关注精读训练、关注技能训练的课。如: 《黄山奇松》美段品读教学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创意:文意把握训练,精段细读训练。

活动之一:

文意把握训练:课文朗读,认字识词,请同学们用“写”的方式概括《黄山奇松》三个段的大意。(此次活动对学生进行文意耙握训练、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教师要组织“集体训练”活动,每位学生都要动笔。)

活动之二:

精段品读训练。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品析课文的第二段: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学生实践活动设计:

1.课文朗读。2.画出文段的关键句。3.分析这一段的层次。4.举例品析本段文字语言的表现力。5.分角色演读。(此次活动,既引导学生细腻地品读课文最精美最重要的部分,又充分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还有时间,可以安排背诵活动。)

所谓“好课”,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课。如: 《杨氏之子》的教学。

教学时间

教学创意分,积累丰富。一个课时。课文趣读;活动充

趣读活动之一:朗读——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和教师的补充注释自读自讲课文内容。(此次活动,着眼于教学效率的最大化,集体活动,自读自讲,人人如此,个个受益。)

趣读活动之二:识词——用成语印证的方法证明自己懂得了课文中某个或某些字词的意思。如——甚:不求甚解,自视甚高。学生们独立活动,小组交流,对字词的认读与成语的印证越多越好。(此次活动,因为有趣、因为有美妙的角度而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在“语言学用”方面大有收获。)

趣读活动之三:填空——用“填空”的方法理解句意,理解文意: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此次活动,重在语言训练,有巧妙的形式设计,能够让学生跃跃欲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体味。)

趣读活动之四:译写——用“译写”的方式进行“课文写作”的活动。要求每位学生用6分钟左右的时间写出课文译文:

梁国姓杨的人家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他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摆设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鸟。”(此次活动,照应本课的第一次趣味活动,是文言文译写能力的训练,又让每位学生都深人细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对每一位学生而言,都达到了“落实”的境界。)

所谓“好课”,是进行集体训练的课、是进行动笔训练的课。如:

《威尼斯的小艇》的读写训练教学。

教学创意:将大量的课堂学习时间留给学生,设计学生集体参与的读写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设计之一:朗读课文,进行课中微文写作。(时间约 20分钟)

教学过程:

全班同学朗读课文。

教师安排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用“威尼斯”“小艇”写一句生动的话;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用“小艇”“威尼斯”写一句生动的话。

教师进行示例:说到威尼斯,就自然会想到穿梭于水巷中的小艇,这是一种月牙形的平底小船,乘着它,可以饱览这座“水城”的全景。

教师再进行示例:河道上一只只来往自如的小艇,是威尼斯一道独特、耀眼的风景,一种美丽的风情。

同学们各自独立地写作,写作的时间5分钟,然后教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

最后教师出示美句,请同学们读背:

在威尼斯迷人的夜晚,乘坐风格独特的小艇,缓缓荡去;晚风从椴树顶上轻轻吹过,把片片花瓣洒落在水面上,天竺葵和三叶草淡淡的芳香一阵阵向你袭来„„

(此次活动,运用“课中微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意”,让所有的学生都动笔进行了写作,既进行了文本信息提取的技能训练,又进行了语言学用训练,还要求学生进行美句读背,一举多得,学生收获非同一般。)

学生实践活动设计之二:朗读课文,进行课文精段美读。(时间约 20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要求读出“情味”感,读出“动静”感:半夜,戏院散场了,一大群人拥出来,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簇拥在一起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弯曲的河道中,传来一片哗笑和告别的声音。水面上渐渐沉寂,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人睡了。

教师安排学生用“美点欣赏”“课文批注”的方法进行读文实践,默读、批注、写出品析心得的时间约 5分钟。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的课中交流活动。

教师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这段文字——好在从特别的角度描写了威尼斯风情,好在由人及景层次分明,好在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好在简笔勾勒意境优美„„

(此次活动,运用“美段细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同时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动笔”。学生在活动中既进行了课文朗读的技能训练,又进行了美点品析训练,还积累了课堂学习笔记,同样收获丰富。)

所谓“好课”,是让学生真有收获的课,是让学生大有收获的课。如:

《颐和园》的课堂阅读教学。

教学创意:一课三学

学习活动一:用“撷取提纲的方法”知晓文章大意。

学生活动方式:选几个句子读一读:

(首)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景点一)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景点二)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景点三)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尾)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教师课中小结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此次活动,既有阅读技能的训练,又有写作知识的点拨。)

学习活动二:用“层次分析的方法”熟悉段的写法。

学生活动方式:选一个段落析一析: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学生交流:

(总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一层)(往下看),葱郁的树丛„„(第二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第三层)(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教师课中小结——二学段落写作:总提分说,层层展现。

(此次活动,既有对“段”的展开顺序的观察,也有写作知识的点拨。)

学习活动三:用“字词品析的方法”了解语言运用。

学生活动方式:选几处词句品一品。

(1)根据课文读出下面词语前面的“修饰语”:

宫殿———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树丛——葱郁的树丛;屋顶——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杨柳——数不清倒垂的杨柳;石桥——长长的石桥。

(2)根据课文读出下面词语后面的内容:

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肪——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教师课中小结——三学语句表达:准确修饰,生动描写。

(此次活动,指导学生体味语言文字运用的妙处,学习语言文字表达的规律。)

教师进行课堂学习小结——《颐和园》告诉我们这样写游记:

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段落写作:总提分说,层层展现。

语句表达:准确修饰,生动描写。

短短的一个课时,利用课文训练阅读的技能,利用课文点拨写作的规律,容量饱满,学生真有收获,学生大有收获。

《语文教学通讯C》2014-03

下载余映潮《例谈“好课”的设计》报告会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映潮《例谈“好课”的设计》报告会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映潮教学设计

    篇一: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作者:余映潮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

    崔蓉 余映潮课例反思

    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反思 崔蓉 2015年5月13日,很荣幸再一次走进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聆听大师的讲座,这次讲座的主题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学用”和“技能训练”每次听余映潮......

    余映潮《读报指导课》

    余映潮 “读报示范课”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余映潮 整理、评点:王剑平时间:2009年7月26日上午 地点:陕西省军区礼堂 会议名称: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 思想感情。 教学......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

    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余映潮老师专题讲座培训心得 久闻余映潮老师,初见余老,满是慈祥之态,他的人如他的声音一般,轻而有力。 2014年9月17日上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伊金霍洛旗一完小报告厅,听余映潮老师的......

    余映潮课中读写活动设计

    余映潮课中读写活动设计 “读写结合”是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语文老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

    读《余映潮谈日记》有感(精选合集)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记录点滴 收获成长 ——读《余映潮谈日记》有感 读了高校推荐的余映潮先生的《谈日记》,我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来没有养成一种记日记的习惯。以前上学的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