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望岳》《春望》课堂实录
《望岳》《春望》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师: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所知道的关于杜甫的知识都有哪些? 生1:他是唐代的著名诗人
生2: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代表作是“三吏”“三别”
师: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咱们来看一看关于诗人杜甫的详细介绍(展示课件,学生快速默看)
师: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他的两首诗,首先来看学习目标。(展示课件,教师快速的强调本节课学习目标)
师:在开始学习本两首诗之前,关于诗人杜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去了解,那就是杜甫是个创作的分期,咱们俩一块儿看一看(展示课件,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师:下面咱们就来学习这两首诗,首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望岳》)
师:下面请大家自己自由朗读,一会儿请四位同学给大家范读。(学生开始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一位学生开始朗读)师:大家谁点评一下? 生1:他读的太平淡无味
生2:他读的不够抑扬顿挫。
师:咱们再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注意刚才其他同学提的意见。(又一位同学开始朗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还可以,下面咱们来听一听录音。(播放录音)师:录音和咱们读的区别在哪儿?
生1:他读的抑扬顿挫感很强,并且两首诗的感情基调不一样
师:非常好,刚才这位同学提到感情基调的问题,为什么这两首诗的感情会不一样呢,下面咱们就来分析这两首诗。
(展示自学指导一:《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请大家先自己思考,思考好之后组内讨论。(学生开始思考,3分钟之后开始讨论)师:谁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 生: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还有连绵不绝
师:对,你从那句话看出来的? 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师:对,这两位同学基本上说完了,那么诗人如此热情的歌颂泰山,是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呢?
生1:表达诗人对泰山的赞赏
生2: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生3: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师:你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生3:最后一句
师:对,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展示课件,总结本首诗)师:下面咱们来分析《春望》
(展示课件,出示问题,《春望》诗歌的首联、颔联各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开始思考,3分钟之后开始讨论)
师:谁回答一下这三个问题
生1:首联、颔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花、鸟,这些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满了凄凉,都是一副破败的景象。
生2:我来回答组成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已经是春天了,但是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虽然春花盛开,但是却不能让人愉快。虽然到处是春鸟,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悲伤,听了鸟鸣让人惊心。
师:恩,这位同学基本上是把它翻译了一遍。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生:诗人是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师:那谁来总结一下呢?
生: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师:对,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简练。(展示课件,总结本首诗主旨)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两首诗的感情不一样了吧? 生:知道了
师:谁来说一说?
生:因为两首诗描写对象不一样,生:因为两首诗创作于诗人创作的不同阶段。
师:对,这两位同学基本总结出来了问题的答案。(展示课件,总结两首诗《望岳》写于杜甫读书和漫游时期,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而《春望》则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期中包括的是社会的**,中下层人民的苦难,表达的是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完成达标检测上的题目(独立闭卷完成-组内对子交换批改-自我纠错,组内讨论-教师讲解难题))
第二篇:《春望》课堂实录
《春望》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屏幕上出现《春望》全诗)
师:今天学习《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初读感知
请问《春望》是一首什么诗?
生:五言律诗。
师:对!《春望》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既然是“律诗”,就要注意把握诗歌语言的凝练、深刻、含蓄,读时要注意换韵和节奏。
(板书:五言律诗)
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
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配音乐,学生自由地朗读。)
师: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齐读——
生:(齐读)春望。
师:“春望”是什么意思呢?
生:在春天的时候所看到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谁在春天的什么地方看到的景色?加上去把句子说完整。
(生纷纷举手)
生:(大声地)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三、细读赏析
师:诗人在长安的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齐读诗的前四句。(生齐声朗读诗的前四句)他看到了什么?
众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地)山河、草木、花、鸟。
师:这是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色。“国破山河在”,“国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国家破亡。
师:国家破亡,这里的“国”,他理解是国家,破是破亡。这样理解可以的,“破”还可以理解成什么?
生:就是说长安城遭攻打。
生:这里的“破”是指灭亡的意思。
生:还可以理解为攻破。
生:破还可以说成破败,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破败不堪。
师:“国破山河在”连起来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生:虽然国都长安城被叛军给攻破了,但大好河山还在。
生:虽然山河还在,但是国都长安城已经被叛军给占领了。师: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破败不堪。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第二句。
(生齐声朗读第二句)
师:这里的“深”是什么意思?
生:“深”指茂盛。
师:“深”指茂盛,草木长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深”“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
生:杂草丛生,草木茂盛。
师:你想象当中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
生:应该是城内人来人往,非常繁荣。
生:长安的街道非常热闹,而且人们没有苦恼。
师: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众生:人都被叛军给捉走了。人都去逃难了。他们都被杀戮了。
师: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生读)感情有了。看到这样凄惨的景象,心里是无比的悲痛。语调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谁再来读。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掌声献给他。一起来试一试。
(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声情并茂地朗读前两句)
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什么意思呢?
生:是指非常感动的时候眼泪滴到花朵上面。
师:(屏幕出现诗文)“感时”是感动的时候,这个“时”还有别的理解吗?
生:“时”当时局讲,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
师:为这样的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下面一句“恨别鸟惊心”里的“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分别的意思。
师:他跟谁分别?
生:和亲人分别。
师: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跟亲人分别不是很平常的吗,怎么跟亲人分别,听到鸟叫会心惊肉跳呢?
生:和平常不一样,有可能是永别了。
师:就仿佛像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杜甫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产生了这样的感情(指着第三、四句),读。
(生齐声朗读第三、四句)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东西,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是触目惊心啊。连起来把前面四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师:此时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
众生:诗人落的是伤感之泪,与家人分别之泪,激动之泪。
师:他激动?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他跟他的家人分别了,感到十分地痛苦。
师:那不叫激动,那叫什么泪?
众生:痛苦之泪,愤怒之泪。
师:愤怒之泪。他对谁愤怒呢?
生:他对叛军愤怒。
师:对叛军愤怒呀,你说。
生:他是看到原来繁荣的长安现在已经变得破败不堪,他叹息,所以流下了叹息的眼泪。
师:流下了叹息的眼泪,说得真好。想到原来的长安城是那么的繁华昌盛,可是今日,一夜之间,长安城变得这样破败不堪,草木丛生,他流下了伤心的、痛苦的、感伤的、激愤的泪水。我们再来把这四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师:这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国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所以,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呢?请男同学把后面四句读一读。
(全体男生大声朗读后四句)
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什么意思?
生:“烽火连三月”是指和叛军连续战斗了三个月。
师:“烽火”指的什么?
生:战火。
师:“烽火连三月”怎么解释?
生:三个月都在打仗。
师:那么你连起来说一说看。
生:战乱已经连续了三个月。
师:接下去。
生:“家书抵万金”是指再多的金银财宝都比不上家人的来信。
师:“家书抵万金”的“抵”是什么意思?
生:值的意思。
师:值,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说值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你说。
生:因为那时候和家人团聚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觉得家书可以抵万金。
师:和家人团聚是很重要的,还没有讲得我心服。为什么一封薄薄的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呢?你说。
生:因为这样可以确定自己的家人还平安,可以亲人团聚。
师:让亲人知道我还平安,还健在,亲人的生命是胜过万两黄金的,万两黄金能胜得过亲人的生命吗?
生:胜不过。
师:所以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
刚才同学们讲的“烽火连三月”是指的三个月,这个“三月”还可以怎么解,请你说。
生:这个三月还可以说是很久的意思。
师:对,“三月”这个“三”是表示复数,表示时间很长,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样战乱的动荡当中,如果能得到一封家人报平安的书信,那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读最后两句。
(生齐声朗读七、八两句)
师:这两句什么意思?互相讨论,可以把发的讲义看一下。
(生同座位相互议论)
师:好,集中交流一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什么意思?你来说。
生:就是说等家书的家人,已经等到白头发都很少了,少到连发簪都插不上了。
师:是写家人,还是写诗人杜甫本身呢?
生:(七嘴八舌地说)诗人。
师: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
生:连那个簪都插不上了。
师:古代的男人和女人的头发都是盘在头上,然后戴一个帽子,是用发簪把帽子和头发别在一起的,稀少到什么程度了,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和帽子了,诗人忧国思家到了这种程度。根据这首诗去理解,你猜猜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生:我认为他80岁了。
师:认为他80岁了。你认为他多大年纪?
生:我认为杜甫已经年过六旬了。
师:同学们,我告诉你们,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的这么快,完全是忧国忧民所致。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这首诗歌的主题。
(生书面总结,师巡查)
四、情感升华
生:老师,我的总结是:诗人通过对长安城“国破”、“城春”败象的描写,集中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概括: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思想感情。
师:回答地很全面,看来同学们已对诗歌内容全面掌握。从诗歌的学习中,认识到了封建社会战乱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疾苦,而我们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过着幸福美满、和平安乐的生活。学了这篇诗歌,对我们有何启迪?
生:认识战争灾难,珍惜幸福生活。
师:认识明确。我们生活在这么美好的时代,应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我们应发奋学习,回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师:回答的很好!希望同学们勤奋努力,以求更大的进步。
师: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叛军能平定呢?哪一天亲人能团聚呢?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并配乐朗诵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诵读、整体感知、引导探究、感悟归纳的教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很好地把握了诗歌主题,认识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从中受到了教育。
第三篇:望岳春望教案
《春望》、《望岳》教案
一、导入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早已为我们熟知。那么,今天让我们跟随春望和望岳这两首诗,一起走进杜甫。
二、杜甫简介
大家齐读一遍,然后补充到课本上。
学习诗歌讲究知人论世,杜甫的诗歌能够成为诗史,跟杜甫本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作者的人生经历。
杜甫的一生,青年时年少狂放、胸怀大志,中年时运不济、仕途坎坷,暮年忧国忧民,饥寒交迫。其中,《望岳》便作于诗人当年意气风发的读书和壮游时期;《春望》作于坎坷艰难的长安十年期间。
了解完杜甫人生经历,我们来齐读这两篇诗,读出不同时期杜甫的感情。纠正:注意了岱宗夫如何夫(读fu2声),还有望岳这一首诗的情感重点应放在哪一句,对,最后一句。
《望岳》
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望岳》,先听一段音频,大家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来,我们试着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就进步多了。
望:诗人望泰山,将所见所感蕴含在这一首《望岳》之中,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内容。思考:
(1)诗人望见了怎样的泰山,又有怎样的泰山美景?请大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这里是远望之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赏: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找出你喜欢的诗句谈一谈,读一读。可以从用词、修辞、感情三方面任一来谈。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用词、修辞、感情)用你的感觉把它读出来。)比如:我喜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一句,因为“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美。或“割”字用得好,形容泰山就像一把巨斧,将阳光切断,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以这样的形式来说。
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谈得都很好,理由说得也很清楚。
情:那么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呢?以“我从()中,读出一个()的杜甫”这种形式来回答。各小组讨论一下。小组代表来说一下。
师:是的,我们可以读出诗中的杜甫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形象。他,是一个胸怀豪迈的杜甫,一个乐观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一个想和泰山融为一体、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的杜甫„„
《春望》
教师过渡:《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写下的名篇,它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热爱自然、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热血男儿;那么,杜甫后来的生活如何呢?我们继续走进杜甫的生活。
我们先来看几句诗:残杯冷炙,疾病缠身,颠沛流离。这就是杜甫进入中年的生活,他被后人誉为“诗圣”,却经历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我们接着学习《春望》。
读:大家先齐读一遍这首诗。
题目中的“春”字,点明了季节——春天。春天,什么样子的?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春望》,分析: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是春天?你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杜甫当时的心情?
望中景:放眼望去,国都长安城已残破不堪,只剩下旧有的山河;春天已经来临,可是城中只有幽深的草木。花儿似乎在流泪,草儿也感到惊心,这一切怎不让人悲伤„„情景交融 望中情:破、深、泪、恨别、烽火、家书、白头、搔„„ 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杜甫的痛苦、忧国思家之情。
赏:这么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你喜欢哪一句呢?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一读。
看来这首诗真不愧为经典,每一句都有人喜欢。
老师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喜欢的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情:(1)此时,杜甫的豪情已不再有,他的心中充满的是怎样的情感?
是妻离子散的悲愁,是家国沦陷的沉痛。
(2)与《望岳》对比,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杜甫?
这首诗中的杜甫,已经青春不再。这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杜甫,一个感伤时势的杜甫,一个思念亲人的杜甫,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小结,解读杜甫人生:
1.如果说《望岳》表现的是年轻时的杜甫积极入世的冲天豪情壮志的话,那《春望》体现的则是经过岁月冲洗、战争创伤后的杜甫沉重的社稷之思、家国之忧。历经岁月的沉淀,杜甫的诗歌以其饱满深沉的情感,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沧桑,人生的起落。诗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他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
2.怀着对历史的追忆,对诗人的敬意,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首诗吧。
第四篇:《望岳》《春望》教学一得
望”出杜诗的豪放与沉郁
——《望岳》《春望》教学一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经过尝试,我紧扣“望”字,以五问推进课堂教学,感觉流畅而深刻。
一问:老师想把标题“望岳”换作“看岳”,可以吗?
这一问是“迷惑问”,我希望以次激发起学生整体探究全诗的兴趣。孩子们的理解让人振奋。他们说,“望”有一种距离感,作者主要不是近看泰山,而是远观;有的说,被“望”的泰山定然是巍峨壮伟之山,如果是细小琐细之物,一般不用“望”。有的说,“望”的主体的心境不一样,必定是满怀敬仰和向往,那才能去“望”;更有孩子说得独到,泰山在诗人的一“望”当中,形象更加高大,生命更加蓬勃,因为诗人的主观情感而被赋予了更多生机和活力。
在这“望”和“看”多重比较的过程中,我更着力于让孩子扣紧原诗中关键词语有理有据地来应证自己的观点,诗人行踪的变化,心中的感慨惊叹之情,泰山壮美旖旎的风光,都是这翻探究中自然展示,朗读背诵更是融会其中,痕迹不露,推波助澜。
二问:你通过《望岳》,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呢?
这是本诗的卒章显志之问。有了前面的铺垫,这一“望”的解决如花之盛开,如水之东流。学生说,我们望到了一个青春勃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乐观向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满怀壮志豪情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杜甫,望到了一个迎难而上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善于发现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杜甫,望到了一个中流激水浪遏飞舟的杜甫„„
这时候,老师抓住最佳时机,扣住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巧妙渲染,画龙点睛,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的杜甫形象便跃然而出,勃勃于学生眼前了。
三问: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却有天差地别,请扣紧最能打动你的词语作析。
这是过渡之问,也是故意置障之问。当然问之前有多遍的朗读作为基础。既然前诗中孩子们也感悟出“望”中有崇敬,望中有憧憬,如何第二首诗中又是如此痛断肝肠,缠绵悱恻呢?当然,你还得要先激励孩子们以关键词语作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有几个孩子的发言让我难忘。
“溅”字激起的共鸣最多。孩子们说此字颇奇,言说人心中悲痛,至多说到“泪流如海”已是极度夸张了,泪如何能“溅”?只能这样想吧,不仅是泪多如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万千激愤,泪来得突然而猛烈,才能以“溅”形容吧!一个孩子说他想到了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主人公泪如泉涌,泪水滴到几案上,滴到地上缓缓飞溅开来营造出的的让人伤心断魂的场面。这个孩子的发言掀起了课堂讨论的高潮。
没有想到还有不少孩子也感受到了“国破山河在”中那个并不起眼的“在”字,他们说他们读出了压在“在”字下边的凄凉和无奈,在“破”与“在”的鲜明对比中,国将破家将亡的痛苦无言可以述说。我没有替孩子们分析太多,我只是情不自禁和大家一起背诵了张煜的《虞美人》,当背到“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时候,从大家静穆的表情中,我读到了他们心灵的震撼。
还有孩子以“庭院深深深几许”来和“草木深”相对比,有孩子探讨了“搔更短”时诗人的心里活动,甚至还有孩子建议诗人把“抵万金”改成“胜万金”„„就在这些绝不浅薄的探讨争论和朗读中,《春望》中“望”的内涵已经呼之欲出了。
四问:既然诗人眼中的春天是凄凉的,那么在文题中用“望”,是否辜负了该词的美?
没有!面对这个“悬念之问”,孩子们的回答非常肯定。他们说,杜甫是在望啊!他在望爱妻,望女儿,望和平,望安定,望幸福,望国与家的真正的春天。一个孩子站起来画龙点睛,他说,这里的望,是望穿秋水之望!教室里掌声雷动。
五问:从《春望》中,我们又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甚至还望到了一些别的什么呢?
这是回应前文之问,我要孩子们的思维回到起点,“望”杜甫的一生,望历史的眼泪的无言的流淌。孩子们说,他们望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杜甫,望到了一个温柔慈爱的杜甫,他们还望到了历史的烟云,战争的残酷,望到了人生的无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们对于战争的诅咒„„
这是一堂颇有点儿荡气回肠的课。我的感受有三:
1、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就能提炼出课之魂。
2、3、整合之功不容小视。在整合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在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层次。对话之美当然美在自然率真,但是我们应该摒弃漫无边际的对话。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珍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预设不等于预置,巧妙的设计并不是表演。
因简洁而美,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活而美,“一剑封喉”“一拄擎天”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奇美绝美的境界吧!
第五篇:杜甫诗三首《春望》《望岳》
第11、12课时《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主备人:张新爱 审核人:八年级语文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
1、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2、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学法指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相关资料
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自主学习】
1、给单列出的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2)决眦入归鸟 眦()(3)白头搔更短 搔()
(4)浑欲不胜簪 簪()(5)老翁逾墙走 逾()
(6)三男邺城戍 邺()戍()
(7)如闻泣幽咽 咽()
(8)老妪力虽衰 妪()
2、解释下面单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3、整体感知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望岳和春望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1、阅读赏析《望岳》与《春望》。
(1)两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各是哪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3)《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炼字赏析
钟:
割:
破:
深:
【当堂检测】
(活学活用,知识迁移)
1、补写诗句。
(1)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杜甫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注音:略 释词: 钟:聚集 阴:山的北面 阳:山的南面 会当:终当,定要 浑:简直 一何:多么 逾:越过 走:跑 应:应征 别:告别,离别
整体感知 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美,从造化钟神秀这句可看出 还写了泰山的高峻奇险,从阴阳割昏晓这句可看出 2 望岳体现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表达了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了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望岳中我最喜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因为它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登攀,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春望中我最喜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因为它体现了诗人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首联写远望之景 颔联写近望之势 颈联写细望之景 尾联抒极望之情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出气势磅礴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炼字赏析 钟 写出大自然的情意,突出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 显泰山高峻奇险 破 让人触目惊心 深 让人满目凄凉
赏析石壕吏 差吏 凶暴残忍 态度蛮横 老妇 危急之下 挺身而出 主动从军 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2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当堂检测 默写诗句 略 判断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