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暑期社会实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调研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
支教服务社会”暑期社会实践
调研报告
通过我国对“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的再三强调,以及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可以看得出国家对农村诸多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引起了党和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广大农村,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农民逐渐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关爱、指导、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2013年暑假期间,河西学院XX院暑期爱心义务支教团队一行共16人赴XX县XX镇XXX村进行为期1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我们进行了课堂教学、文艺汇演、专题讲座和第二课堂等一系列的特色活动,获得了成功,利用闲暇时间,我们也积极行动了解、调研了该村教育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能够使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放心在外务工,也有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存在问题 建议措施 调研对象:XX市XX县XX镇XXX村
调研团队:河西学院XX院赴山丹县XX镇XXX村暑期社会实践义务支教服务团
调研时间:2013年7月16日——2013年7月30日
一、XXX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XXX村为山丹县位奇镇四个行政村之一,全村共196户有854名村民,其中18岁以下的儿童有200余人,18至50岁之间的村民近500人,50岁以上的村民共一百余人。在196户村民中,每户基本均有外出务工人员,有的甚至一个家庭有三人在外务工。据统计,XXX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400余人,这些人有的农忙时回家,有的半年或一年回家一次,有的甚至数年不归。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在心理、学习、行为等各方面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以XXX村留守儿童为调查的样本,综合分析其种种情况,总结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二、存在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在父母有一方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除了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外,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然而,其他抚养人由于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留守儿童,不能填补这一空白,这样就直接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
3.安全无保障。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差,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
4.虽然现在农村中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已基本落实,但是仍有少数青少年辍学在家。少数家长仍然接受了孩子辍学而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让孩子完成学业。这一现象是因为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太过于放纵,管教不严,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产生厌学心理,进而中途退学,一般多为初高中男生。也有少数是因为家长认为上学没有用,不如提前辍学挣钱。
5、村民们很重视孩子们接受教育,但落实到实处的很少,重视教育只是表现在话语之间,或者家长错误的认为让孩子上学就算是重视教育,给孩子交钱就是重视教育。家长对“重视教育”理解存在误区,与孩子的老师交流很少。家庭教育也很少,因为家长忙于挣钱养家,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6、教育方法欠妥,教育理念不正确。例如,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往往会选择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一教育方式似乎已经在家掌心中成为了唯一的方式。还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现象比较严重,每天所花零花钱很多,有的孩子甚至已经有mp3、mp4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了。
7、村民对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去处不了解,村民只知道现在不用交续费了,但是关于教育所需要的费用,比如说老师工资,学校设施维护等费用的来源不清楚。
8、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沾染到不良习惯。不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行为习惯不良(如说谎、抽烟、喝酒等)和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现象多,少数学生已经开始凸现人格不健全(如孤僻、自卑、冲动易怒等)与道德危机(如偷盗等)。
三、拟解决措施:
(一)家庭方面
1、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平时要多主动的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能因为忙着挣钱养家就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2、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组织老师进行家访等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与老师之间必须保证能随时取得联系,以便不时之需。
3、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积极鼓励并行动,大力支持孩子上学。
4、家长要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发展的能力,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家长应该注意对孩子的疼爱方式,多给孩子零钱并不是对孩子的正确的疼爱方式。家长应该以冷静的头脑来思考该如何对待孩子,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
5、家长要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儿童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加强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地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学校,因此要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1、建立和完善农村学校寄宿制度,让留守儿童住校,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感觉大家庭的温暖。这样,也可以减轻抚养人的负担,避免由于抚养人管理缺位带给留守儿童的一系列问题。
2、中小学校,可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架设亲情热线,定期(一般每人一周或两周一次),让远隔万水千山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面对面”地倾诉衷肠,以满足其情感生活的需要,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
3、同时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要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习惯。要加强学校的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畅通的交流渠道。大力开展课外特色与兴趣小组活动,挖掘“留守儿童”的特长,丰富“留守儿童”寄宿生活,一方面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的业余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外也可以让孩子随时或定期与父母沟通、交流、谈心,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且可以使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更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可使留守儿童安于学校生活、热爱学校生活。
4、少数家长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学习不好、孩子性格叛逆等原因而接受了孩子辍学。对此,学校方面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劝说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5、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6、中、小学校教学要牢固树立以留守学生为本、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校内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集体性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及其他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立、自理与自强意识。
7、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性开展个别辅导。为疏导与调适“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学习压力过大以及青春期等导致的各种心理障碍。教师要真心实意地走进学生心灵,从心灵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通过谈心、感化与集体的关心,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追求。
(三)政府方面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给留守儿童教育带来的障碍。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同时加强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普及、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庭对少年儿童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强化政府行为和政府统筹协调力度,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特别是应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务工,以有效减少农民工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现象。
3、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入学安排及校内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培训留守儿童校外辅导员、家长及临时监护人。
4、建立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开展内容健康积极、形式多样的课外文体活动。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5、引导留守儿童县域范围内就近入学、有序流动 留守儿童大规模集聚县城,不仅导致县镇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紧张、班额膨胀,更直接阻碍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要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提升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在经费投入及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6、村委会和学校应该是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去处公开化,可以以展示牌的形式让村民了解教育经费的详细情况。
7、政府和学校要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学生的个别化帮扶与监管制度,如通过“两免一补”、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困难学生扶助工程,帮助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
8、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引起社会的重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五)社会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必须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
1、各级政府应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大局之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学校、社区、村委会可以联合起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让有爱心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使他们减轻后顾之忧,安心学习。
2、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活动——广泛征集社会志愿者、“代理家长”等,让他们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保持经常性的交流沟通,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开办“农村留守儿童假期学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外出的农民工也多,当然农村的留守儿童也多。农村“留守儿童”也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而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一项整体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和配合。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解决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让数亿农民工没有了后顾之忧,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的高质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未来积蓄了充足的力量。为此,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应做出自己的努力,切实解决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身体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城市的生力力量!
第二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社 会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学院:机电工程 班级:供电3121 学号:27312130 姓名:尹健
2014年1月26日 关注留守儿童大问题探索留守儿童新举措 ——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增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监护现状另人堪忧,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日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针对如此局势,我们团队对院西等农村留守儿童做了调查。关键词:背景介绍教育概况调查分析原因策略 实践背景
在我国快速的社会转型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最近几十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一亿,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随着乡——城迁移型流动民工队伍的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是跟随父母流入到城市儿童即“流动儿童”,另一个则是留在原籍由他人代养或寄养的儿童即“留守儿童”。近些年来,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城市中的“流动儿童”,与此相关的调查数据、理论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保护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但作为一个面临突出问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群体,“留守儿童”是在2002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004年,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对其学业、生活、性格等状况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之后,才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对这一群体的系统研究也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使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活动介绍
实践主题: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大问题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举措 实践时间:2014年1月19日——2014年1月25日 实践地点:城关镇,长安镇等。具体行程安排: ① 1月19日
联系村支书,获取所调研农村的基本信息,确定所需走访的家庭。② 1月20日——1月21日
走访所调查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发现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③1月22日
设计问卷,在村里及学校发放调查问卷。④1月23日——1月24日
根据所走访的留守儿童家庭的状况和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查找文献,检索资料,得出调研报告,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⑤1月25日
将调研报告返还给村委会,然后发放到留守儿童家庭中,以作为以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参考。
城关镇教育概况
城关镇为大院西村所属乡镇,在和城关镇教育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教育状况时,发现城关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业务素质差,从高中到小学普遍不能胜任,文凭高水平低。
有关部门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高级中学、初级中学的关系处理不到位,有重两头、轻中间的现象,重抓高中、小学,忽视中学。教师的敬业爱业精神不强,对学生冷淡。良好的老师流失太大,影响全镇的师资质量。
教师的定员定编不合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解决好民办教师辞退工作。
对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只看到了教育的不足,没看到教育的长处,造成群众没有正确的评价。调查部分 准备情况
我们的调查主要采取三种方式:问卷调查、口头调查和资料调查,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我们小组通过参考一定的资料,然后讨论制定了一定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原来计划设计三种调查问卷,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就只针对留守儿童做了一种全面深入的调查问卷,问卷均为匿名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分四个部分:首先是被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此部分主要是为了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以及所处的环境;第二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因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方面问题与他们的心理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对所调查对象的心理状况也做了比较透彻地调查;第三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学习状况,主要调查他们自身在学习方面的种种情况;最后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教育状况,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掌握被调查对象的信息,并希望能引起广大社会人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具体调查情况
为了更为有效的展开调查,我们首先到城关镇镇政府了解全镇的留守儿童的情况。镇政府工作人员非常客气的接待了我们,表示非常支持我们的调查,并会尽全力给我们支持。经询问得知,城关镇主要经济来源为种田,这就导致许多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经商,因此留守儿童也不算很少。
在调查的过程中,不论是村委会还是留守儿童家庭,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经过两天,调查顺利结束。
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除了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口头形式的调查,包括对行人、留守儿童家长、政府工作人员、路边乘凉的人等等,调查后也做了记录。这些,也丰富了我们的调查,扩充了我们的材料。
整个调查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扎实落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也得到了锻炼,调查过程相当成功。调查分析
得到第一手资料后,我们小组整理数据、查阅文献、检索相关资料,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五——七部分。调查中的不足与反思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对长安镇及附近村庄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开拓了眼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本次调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值得反思的地方:前期准备工作不是特别充分,选取地点留守儿童比例不是特别大,在留守儿童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调查的地点不是典型。由于时间上的原因,调查的还不是特别透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通过与留守儿童的对话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留守儿童存如下问题:
(一)心理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当中,70.2%的儿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比较孤僻,朋友圈窄,不太喜欢结交朋友。65%的儿童内心有压力,来自于家庭及学校两方面。留守儿童喜欢独来独往,喜欢班集体的儿童只占43.5%。他们内心有烦恼却无从倾诉,把烦恼和压力藏在心里,80.4%的儿童不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害怕老师。90.2%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想念父母,但仅有30.4%的儿童每隔一周与父母联系一次,其他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时间不是很固定,而且有78.4%的儿童表示将近半年没见到父母了。缺乏父母的亲身管教,留守儿童缺少必要的约束,自觉性较差,缺乏热情和同情心,常有违纪行为的发生,从而形成了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学习方面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62.5%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监护,30.8%的留守儿童由单亲监护,而且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但文化水平较低,仅有4.2%的监护人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监护人主要照顾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督促辅导学习的仅占20.4%,监护人的监管力度不足,而且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没有科学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缺少应有的学习氛围。有37.9%的儿童表示常帮监护人干家务,这样导致了孩子学习时间的减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70.6%的儿童学习成绩一般和良好,仅有8.7%的儿童学习成绩优秀,剩余儿童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总体成绩呈现一般的状况。27.6%的留守儿童有厌学心理,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父母没多少文化照样打工挣钱,产生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新的“读书无用”的消极心理。
78.3%的留守儿童对现有的学习状况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且自己可以做的更好。当学习上有困难时,几乎全部的儿童求助于朋友和同学,监护人担当不了辅导孩子学习的重任。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相当差劲。56.8%的儿童平均每天看电视1到2个小时,监护人能够管制孩子看电视。但涉及到学习时,68%的儿童表示家里没有人督促自己学习,监护人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而且监护人基本不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以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仅有10.3%的监护人与老师取得联系。
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几乎为空白。10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除此之外,老师的家访次数也少之又少,基本上为一年或几年1次,学校每学期开1——2次家长会,但不是针对留守儿童的。97.6%的留守儿童表示学校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也没有留守儿童花名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 家庭原因
亲情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和心理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家庭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还是子女的第一课堂,而父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人生下来面临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首次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血缘关系则注定了父母将要给子女上人生首堂课,将会塑造孩子的人生模型。17世纪英国诗人乔治·格尔贝说:“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师。”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也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里。”这都充分强调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而且家庭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圈,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具有深厚的自然生理因素,带有不可更改的血缘性和遗传性,子女的诞生既是生物意义上人的培育,又是社会意义上人的诞生,家庭的功能不仅是生儿育女,而且是人生的摇篮。所以,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特别是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指导和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以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父母外出打工后,家庭环境的改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害怕、焦虑等心理现象。缺少心理上的支撑,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自卑而孤独,这种影响对那些年龄较小的留守儿童则更加明显和突出。如果这种情绪长期积累,对其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不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健全。监管不力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看,主要存在四种不同的监护类型: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辈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由于我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以及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等因素,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由于许多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农活负担过重,且由于在隔代监护的祖辈人中,其文化程度则更低的原因,造成了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基本没有人辅导的现实,从而使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着严重监管不力的问题。社会原因
户籍桎梏而导致的学费昂贵和求学无门是造成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重要原因。
自上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据专家分析,随同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近2000万。长期以来,我国的户籍制度一直扮演着维持社会稳定、平衡城乡发展、控制人口流动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的角色。农民虽然可以“自由”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牵制作用。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及我国义务教育体制——“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双重影响的结果。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无法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或者由于教育的产业化,向外来人口收取高昂的学费,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在流入地的学校读书。从而导致他们中的大部分不得不又返回到生养他们的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农村基层政府的不重视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又一根源。受经费和思想认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他们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导致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和边远地区,不仅高中阶段的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且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则更是处于一种十分薄弱的状态。这一切都使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聚焦三农保障,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涌现。学校原因
学校是继家庭之后,未成年人活动的重要社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承担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任务。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而可怕的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学校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对本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过专门统计。虽然学校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更没有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采取任何措施和方法。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只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缺乏法律常识、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缺乏培养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世界观的教育;缺乏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学校是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好坏,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和辍学。同时,由于个别教师素质较低,教育未成年人时不顾忌其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打骂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学校也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作为儿童社会化一个重要场所的学校,其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和填补。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据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14岁以下,其中6-14岁的留守儿童占90%。这说明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从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早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是个体生物性发育的阶段,更是他们心理的发育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一特殊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由于长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加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导致情感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留守儿童心理和性格朝着非健康和非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大大高于其他的孩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还很不够,因此,应当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的方式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合作与交流,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正确认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应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尚缺乏可操作性。留守儿童有权和其他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以及参与权。农村未成年人的父母因为现实条件的制约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方面给予的关注非常不够,对自身负有的职责还很不明确。为了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还必须通过立法和政策的规定等方式来对留守儿童的权利进行保护,界定和明确社会、政府、学校和未成年人家长、未成年人委托监护人在监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教育和监护行为,以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和享受教育的权利。
(三)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由于我国现行体制的影响,外出打工的父母不可能把孩子带到城里就读,只好选择将孩子留在家乡,委托可信赖的人监护。监护人的监护都存在着许多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政府理应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因此,要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由此开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并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必须引起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流动人口子女由于没有当地户籍,交纳不起高昂的学费,难以跟随父母到暂住地入学,只好留在原籍接受教育。这是绝大部分父母不愿意、却又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逐步弱化和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消除对农民工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歧视,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孩子平等的教育权利,真正做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五)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做为教育工作者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他们应发挥自身的优势,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教育,还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因此,作为学校不仅有必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以及时有效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而且还应该对学习困难、行为和性格异常的孩子做好帮助引导工作,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结对的互帮互助话动。同时,应当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内容,客观真实、公正公平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决不允许体罚学生,使每一个教师都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让校园、教师、学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话动,鼓励、吸收留守儿童参加课外集体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得到关心,感到温暖。
(六)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体系。今日的中国,留守儿童现象不仅存在而且还会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农村基层组织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由村支部牵头,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等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列入专项议题之中。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帮助与关怀,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农村的各级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应当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自我约束,加大整治农村社会环境的力度,优化育人环境,多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让留守儿童在文明的农村环境中茁壮成长。
附一:调查问卷 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答题说明:选择题在选定的题号上打“√”号,填空题将结果填在题后的________内
第一部分 生活状况
一、家庭生活状况:
1、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A农业
B经商
C外出打工
D其他
二、监护人情况:
1、监护类别:
A、父母直接监护
B、由爷爷奶奶监护 C、独立生活
D、其他
2、监护人文化程度:
A没上过学
B小学文化
C初中文化
D高中及以上
3、监护人主要责任:
A照顾日常生活
B督促辅导学习
C负责人身安全 D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被监护人的态度:
A关爱
B没办法推托
C冷淡
D其他
三、你的生活环境:
1、现居住卫生状况:
A比父母在家时好
B与父母在家时一样
C比父母在家时差
2、生理卫生知识指导:
A、有
B很少
C无
3、帮监护人干家务情况:
A常做
B偶然做一些
C不做
第二部分 心理状况
性格:
A开朗
B内向
C任性
D暴躁
E柔弱
F其他
二、情感沟通情况:
1、父亲的文化程度:
A没上过学
B小学文化
C初中文化
D高中及以上
2、母亲的文化程度:
A没上过学
B小学文化
C初中文化
D高中及以上
3、父亲在外务工时间:
A、1年以内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4、母亲在外务工时间:
A、1年以内
B、1-3年
C、3-5年
D、5年以上
5、父母一般多长时间回来一次?
A一到三个月
B三个月至半年
C半年至一年
D一年以上
6、和外出父母联系方式:
A电话 B书信 C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常父母隔多久和你联系一次?
A一周以内
B 一周到一个月
C不固定
D不联系或很少联系
8、你多长时间没有见到父母了?
A一个月
B近半年
C一年多
D两年以上
10、你希望父母多久和你联系一次 ? A每天
B一周以内
C一周到一个月
D无所谓
11、是否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
A经常想念
B有时想念
C 不想或很少想
12、愿意父母出去打工吗?
A愿意
B 愿意,但希望常回家
C不愿意
13、你有心理话最想对谁说?
A父亲
B母亲
C临时监护人
D老师
E同学
F朋友
14、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吗?
A愿意
B 说一点
C不愿意
15、你最希望和谁住在一起?
A父母
B爷爷奶奶
C兄弟姐妹
D亲戚 E同学朋友
16、父母外出打工期间,你有没有受到过欺负或人身伤害?
A时常有
B有时有
C没有或很少有
17、被别人欺负或被伤害的原因是(没有受过伤害可以不填该题): A父母不在,缺乏保护
B自己胆小怕事
C别人故意挑衅
D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18、你喜欢班集体吗?
A喜欢
B比较喜欢
C不喜欢
19、你内心有压力吗?
A比较大
B一般
C没有或很少 20、你喜欢交朋友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21、你喜欢与哪种人交往?
A爱和同学交往
B与不良青少年交往
C不爱交往
三、理想:你将来最想干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学习状况
学习成绩
A 优
B良
C一般
D差
二、学习态度
1、你喜欢上学吗?
A喜欢
B一般
C 不喜欢
2、不喜欢上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外出打工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A起好作用
B没有影响
C 起坏作用
4、起坏作用体现在(选C答案才填该题):
A缺少监督
B因思念父母精力分散
C其他
三、学习满意度
1、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2、对学习成绩不满意的原因是:
A成绩不理想
B可以更好
C不如别人或未达到父母的期望
四、学习上的困难及求助对象
1、你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里有人辅导你学习吗?
A有,能全面辅导 B有,但是只能辅导一部分内容
C没有人
3、你对他(她)们的辅导满意吗?
A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满意
4、父母未外出打工时,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最希望谁帮你解决?
A父母
B老师
C爷爷奶奶
D同学和朋友
E其他人 第四部分 教育状况
一、家庭教育:
1、你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
A 1小时以内
B1到 2小时
C 2小时以上
2、有人监管你看电视吗?
A有人管
B有时有人管
C没有
3、家里有人督促你的学习吗?
A有
B没有
4、监护人监管孩子学习情况:
A要求严格
B有时过问
C基本不管
5、监护人对孩子迟到、旷课甚至逃学所持态度:
A坚决反对
B放任自流
C包容支持
6、监护人参加学校家长会情况:
A积极参加
B有时参加
C不参加
7、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
A经常联系
B有时联系
C不联系
8、学校有没有举办过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A有
B没有
C不清楚
9、监护人是否愿意参加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A愿意
B无所谓
C不愿意
10、除学习外,你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希望得到谁帮助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的不良道德行为习惯主要有:
A 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 B有抽烟等不良行为 C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D 经常撒谎欺骗老师和监护人
E其它不良行为_________________
12、你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主要是:
A懒散 B不讲卫生
C爱讲脏话 D小偷小摸 E早恋
F其他
二、学校教育
1、学校是否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机构?
A有
B没有
2、老师做家访的情况:
A随时有
B至少一学期1次
C一年或几年1次
D没有 3、学校开家长会的情况:
A每学期1—2次 B每年1次 C不清楚
4、学校有没有留守儿童心理疏导老师 A有
B没有
5、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对策有_________________ 是否有留守儿童花名册: A有
B没有
第三篇: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铜仁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地区关工委、地区教育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特区关工委、教育局配合妇联等部门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在各县调查的基础上,地区关工委还对部分乡镇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重点调查。通过听取县关工委的综合汇报,与县市特区有关部门领导、部分乡镇党委座谈,深入学校、留守儿童家庭走访等,对我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区辖8县1市1特区,共有169个乡镇办事处,2945 个行政村,人口近40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58%。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走出家门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了老人或亲戚抚养代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外出打工的家长有7万多人,留守儿童有5万3千余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9540人,由母亲在家照顾的有16960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23320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371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 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 少。从各村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且大多是文盲,不 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还由于年龄差距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 足够的关心、帮助和指导。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 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个性变得极端化,要么内向、自卑、孤僻,要么任性、放荡,甚至滋惹事非。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 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 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 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 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
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 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 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 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 混在一起。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 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的形成,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 过,不求上进。
6、安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 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以思南县邵家桥镇为例,2007年1至9月,共发生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17起,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 53%,其中较严重的打架斗殴事件4起,溺水事件2起,死亡1人,交通事件1起,死亡1人,偷盗事件10起。事例1 :今年7月,一个父母长年在外的学生对奶奶谎称到学校上课而用父母寄来的钱买了一辆旧摩托车开到5公 里外的赵家坝小河游泳被淹死。事例2:今年4月26日,邵家桥镇先锋村先锋组一个由公婆照看的留守在家三岁的 小男孩,与其姐姐在公路上,不幸被一辆大货车后护轮壳 挂倒,拖行近20米后落地死亡。事例3:小学三年级的女 生陈某,因父亲外出打工六年无音讯,母亲两年前出去寻 找至今未归,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平时管教不严,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并且经验丰富,专门伙同其 他同学偷东西,在她的床下查到小食品和各种玩具足足有 100斤重。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的产生,除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家 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 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谈 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 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 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 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 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 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 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近几年来,我区各级党政、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经济上给以扶持、生活上给以照顾、情感上给以关爱、学习上给以帮助、思想上给 以沟通,开展了多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帮扶活动,留守儿童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作为落实《未成年人
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贯彻十七大精神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些党政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留守儿童工作情况,安排部署留守儿童工作。如印江县罗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意见”。对留守儿童家长、委托监护人和所在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积极探索教育管理办法。各级关工委积极主动配合,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2007年地区关工委、地区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社会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县、市、特区关工委、教育局配合妇联等部门认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工作。地区关工委还先后到印江县罗场乡、石阡县的中坝、本庄等乡镇调研。各县、市、特区都开展了调研活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当地党委、政府制定决策、措施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二是教育系统真抓实干,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帮扶机制。教育部门制发了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帮扶工作的文件,规范了教育管理帮助工作的措施和办法。教育局与学校、学 校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签订了责任书。各校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建立了教师结对联系帮教制度,做到了“三个一”,即:每学期家访一次,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有一本留守儿童工 作情况记录。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心理情况,适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生日聚会、节日文艺展示、道德法制讲座、家长学校等,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增进留守儿童的友情,激发留守儿童的热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通过开展“亲情电话” “亲情书信”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情况,感受父母爱的温馨,也唤起父母对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各校充分发挥关工委和“五老”队 伍的作用,实行“代理家长制”,通过“结对子”的办法进行帮扶,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有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爱心基金,除学校投入资金外,广大教师积极捐助,学生自发献爱心,社会人士积极参与,解决了部分特困留守学生的生活困难,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区很少有留守儿童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三是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关工委、团委、妇联、农办、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结对帮扶、联谊慰问、社会环境综合治理、网吧整治等,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宽松、和谐、健康、安全的环 境。各单位、各乡镇、村委会、社会广泛参与,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结对进行教育管理,并对特困留守儿童给予资助。目前,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部门间密切配合,社会人士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留守儿童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
四是初步探索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模式。如 创建了以罗场中学和罗场小学为代表的“罗中模式”和“罗小模式”。罗中模式就是与学校附近的王德芬女士联合创建“留守学生之家”。按照“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的“四自”教育宗旨,采取社会帮扶、学校负责、政府监管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由王德芬提供“留守学生之家”场所,并担当“家长”,配备管理人员,收取适当生活费,负责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常管理工作。学校成立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管理。并与教师签定责任状,实行“两包三保”责任制,即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学生,保留守学生不辍学、保留守学生在班上学习不掉队、保留守学生在校不严重违规违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和管理进行检查和指导。罗场中学还开办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帮助其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对家长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即要求外出务工家长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和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学年至少回家一次。并注重留守学生的教育,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中学生。还注重培养留守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坚持正面引导,辅以严格要求。罗小模式就是针对留守学生年龄小,身心还不健全的特点,采取留守学生亲戚连亲戚、朋友连朋友的形式留一名亲戚或朋友在家作监护人,一年一换,轮流担任代理家长。思南县林家寨小学创建了“学校+老年协会+留守儿童”的管理模式,即建立一个“留守学生之
家”,学校教师和村老年协会成员与1至5名留守儿童结对子,与他们谈心、交心,了解其想法和心理动向,帮助他们实现自已的良好愿望,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和学校的快乐。
二、对策和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社会的安定和团 结,关系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 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 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 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 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 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牵头单位,建立由宣传部、精神文明 办、农办、公安、教育、司法、民政、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o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 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 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 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理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社会呵护网络。全区各乡镇、村(居)委会 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 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 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 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 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 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 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 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 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 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 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 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定陶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定陶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定陶县政协的安排,政协文教卫委员会于0八年四---五月份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深入到教育部门、村委会、学校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现有人口61万,其中农村劳动力26.1万,外出务工劳动力10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3%,现有学校139所8万名学生,其中农村中小学校137所7.4万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1.5%,农村现有留守儿童近5000名,约占全县儿童总数的9%.。农村留守学生中,由爷爷、奶奶监护的有2781名,由亲戚朋友监护的有1615名,由邻居监护的有197名,由大孩子监护的有88名,缺乏监护人的有300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学校教育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处境相对不利
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中只剩妇女、小孩、老人。因此,在儿童教育方面,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祖辈无力教育“留守儿童”。一部分家庭父母均外出打工,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由于目前农村中祖辈所受的教育程度大多不高,甚至不少部分还是文盲,无力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监护重任。二是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认识偏差。有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受现实环境的误导,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也一样能在城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的钱还要多,尤其是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难就业,因此,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家长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孩子读不读书并不很重要,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也就不闻不问,放纵自如。另外,有些家庭虽然只有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打工,但由于留在家中一方要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往往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了家庭的配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效果就大打折扣。由于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仅凭课堂上的几节课,难于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而教育引导的不及时到位,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
2、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情感的沟通是建立亲子感情、促进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不良沟通或缺乏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在忽略型的家庭中,儿童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母的爱而产生孤独感,并会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和满足,会严重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容易产生畸形、厌世心理。目前我县农村家庭多数有2个孩子,经济收入不高,生活压力大,“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还得承担繁重的家务活,想念父母又长期不能相见,与祖辈又存在亲情差距,缺乏沟通交流,容易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严重得多。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尽管现在许多城市制定了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的优惠政策,但在很大程度上民工子女仍与城镇居民子女不能享受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尤其在初中教育阶段,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非常困难。一方面是民工子第学校不能办初中,而公办初中门槛高,借读费昂贵,普通打工家庭根本无法承担;另一方面,民工子女的升学存在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碍——民工子女必须回原籍中考和高考,而我国各省之间、城乡之间的教材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他们常常不得不在城市和农村的学校之间来回
奔波,从“流动儿童”成为回流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的产生,除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移和发展的衍生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很多方面配套方案,但是只要留守儿童群体减少或者发生问题的机率下降,不构成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建立由宣传部、文明办、公安、教育、司法、民政、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推动出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制环境。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父母以及关注重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部门和个人要及时进行表彰奖励,树立榜样,典型带动,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和文明办要加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和家长示范学校,开展结对互帮、志愿者服务、亲情热线、捐赠物资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全县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定陶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定陶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定陶县政协的安排,政协文教卫委员会于0八年四---五月份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深入到教育部门、村委会、学校和留守儿童家庭进行了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现有人口61万,其中农村劳动力26.1万,外出务工劳动力10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8.3%,现有学校139所8万名学生,其中农村中小学校137所7.4万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91.5%,农村现有留守儿童近5000名,约占全县儿童总数的9%.。农村留守学生中,由爷爷、奶奶监护的有2781名,由亲戚朋友监护的有1615名,由邻居监护的有197名,由大孩子监护的有88名,缺乏监护人的有300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学校教育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处境相对不利
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家中只剩妇女、小孩、老人。因此,在儿童教育方面,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祖辈无力教育“留守儿童”。一部分家庭父母均外出打工,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由于目前农村中祖辈所受的教育程度大多不高,甚至不少部分还是文盲,无力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监护重任。二是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认识偏差。有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受现实环境的误导,认为不用读多少书也一样能在城里赚钱,甚至比农村的“知识分子”们赚的钱还要多,尤其是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难就业,因此,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家长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孩子读不读书并不很重要,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也就不闻不问,放纵自如。另外,有些家庭虽然只有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打工,但由于留在家中一方要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往往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了家庭的配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效果就大打折扣。由于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仅凭课堂上的几节课,难于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而教育引导的不及时到位,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
2、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情感的沟通是建立亲子感情、促进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不良沟通或缺乏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在忽略型的家庭中,儿童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父母的爱而产生孤独感,并会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强烈的倾诉、关爱和指导需求,这种情绪需求长期积累得不到正常疏导和满足,会严重危害他们的心理健康,致使一些“留守儿童”或变得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或性格孤僻举动反常,容易产生畸形、厌世心理。目前我县农村家庭多数有2个孩子,经济收入不高,生活压力大,“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还得承担繁重的家务活,想念父母又长期不能相见,与祖辈又存在亲情差距,缺乏沟通交流,容易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严重得多。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边造成的,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尽管现在许多城市制定了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的优惠政策,但在很大程度上民工子女仍与城镇居民子女不能享受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尤其在初中教育阶段,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非常困难。一方面是民工子第学校不能办初中,而公办初中门槛高,借读费昂贵,普通打工家庭根本无法承担;另一方面,民工子女的升学存在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碍——民工子女必须回原籍中考和高考,而我国各省之间、城乡之间的教材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他们常常不得不在城市和农村的学校之间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