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线五环法”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研究方案
“三线五环法”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部分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包括课前备课和上课两部分,课前备课遵循“三线”原则,即知识是明线、学生活动是主线、教师活动做引线。上课包括五个环节,即引(课堂引入)、学(学生自学)、议(小组议论)、展(学生课堂展示)、练(课堂达标练习)。
1.备课
备课时,知识是明线。备课首先要研究课本,对照课程标准,看看本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样的知识要求、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这些知识在课本上是如何呈现的,作为最重要的学材,学生在看书自学时需要注意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教师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导学提纲。要使得提纲和课本有机融合,使学生在看书中思考、思考中领悟、领悟中提高。自学提纲要完全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便于学生自学阅读,其制定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既要有认知领域目标,使学生切实掌握中学物理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方法,物理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要有情感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目标,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
(2)适应性原则。依据课标、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数学物理基础、思维能力、实验技能等,制定切合实际、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自学的提纲。
(3)针对性原则。要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过程的弊端,强化物理 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强化物理知识的产生、进展背景和方法机制,强化物理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实验原理的阐释等。
(4)循序渐进原则。一般来说,导学提纲问题顺序和课本内容顺序相同,个别情况下可以做一定的调整。课本内容跨度较大的,提纲要做一定的铺垫,做必要的过渡。要使各问题内容连贯,环环相扣,便于学生概念形成和思维能力提高。
备课中,学生活动是主线。要以学生活动来贯穿课堂的全过程。课堂引入后,学生看书及提纲自学、自学后的学生交流、生生及师生间的展示交流、课堂反馈练习,都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应预见到学生活动大致可能的情况,引导学生把活动进行到底!
在准备的课堂剧情中,教师要甘当配角、当主持人、当学生们的第N+1个同学,即教师活动当引线。要引得巧妙,当学生的探究遇到障碍时,当学生的交流有阻滞时,当学生的视野需要扩展时,当学生的行为需要规范时,就是教师引导的巧妙时机,当引导达成时,教师要及时隐退。
备课的显性产品为导学案。课前发到学生手中的导学案一般为16开纸两面,内容包括:(1)导学提纲,其要求所前所述。题。学了知识要应用,这样才能对知识有更准确的理解,而应用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例题。例题要有代表性,能准确反映本节所学内容,检测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给学生思维与解题规范。例题一般以1—3个为宜。(3)问题: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问题做为展示交流阶段的最后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知识(新物理量及其
(2)例描述、新定理)、能力、动手技能以及物理方法、学习方法上做总结,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就是课堂小结。(4)课堂达标练习。练习在内容上要涵盖本节所学;难度上以易、中档题目为主,并有适度延伸,照顾到全体学生;数量上5个左右;题型上要有辨析概念的选择题、情景鲜明生动的填空题等,以小题为主,不要加大审题难度。教师手中的导学案应该和学生的稍有不同,包括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堂引入、导学提纲、例题、课堂达标练习,中间插入必要的教师引导语言与教师活动提示。
2.上课
物理课堂有新授课有复习课,有概念课有习题课有实验探究课。课型不同,也决定了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大致说来,一般课型可分为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课堂引入、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学生课堂展示、课堂达标练习。
(1)课堂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得当,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吸引注意力,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师本人知识储备来选取恰当的引入方法。该过程时间不宜太长,1—3分钟即可。
①观察实验式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符合学科特点,物理实验直观形象、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顿悟水平。教师要尽量选择新奇、有悖“常理”令人费解的演示实 验,诱发学生好奇、猎奇心理,使学生观察时像看魔术那样全神贯注,从而顺利步入新课的学习。
②故事引入式
初中学生爱听故事,特别在有很强理性的物理课堂上尤其如此。教师要精心选编小故事、童话或寓言,将物理原理寓于其中,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学生印象也深刻、记忆持久,顺便也掌握了该原理的应用。用故事引入新课的缺点是现成的适宜于引课的故事童话或寓言少,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移植或改编。
③游戏引入式
初中学生稚气未脱,若能应用游戏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既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跃跃欲试,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急于明白其中的道理,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在八年级物理《压力和压强》一节时,可用下面的游戏引入:用一段粗绳和细绳连成回环,从班上挑选两名力气有一定差距的学生,让力气小的学生用食指勾住粗绳,让力气大的学生用食指勾住细绳,开始拔河比赛,游戏结果是力气小的同学获胜,结果出人意料,问题令人深思,学生可由此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④以惑为诱式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获胜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生疑-质疑-释疑-再生疑„„”的矛盾运动过程,教师在上课开始时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创设诱人思考的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埋伏陷阱,以惑为诱,最大限度地利用惑的冲击力以提高学生的 注意力,刺激好奇心,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如学习“密度”一节时,可以设计如下一系列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经验,是木头重呢还是铁重?”学生很容易回答:“铁重。”于是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小块铁问“木头重(指着讲桌)还是铁(指着铁块)重?”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笼统说铁重还是木头重,应该用体积大小相同的木头和铁块比较才能体现材料的某种特性。教师进一步问:“用多大的(相等)体积比较合适呢?学生们会说用单位体积最好,从而顺畅的引出密度概念。
课堂引入还可以用开门见山式、温故知新式,视情况而定。(2)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进行简短的课堂引入后,就进入学生的自主学习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学生结合导学案和课本进行自学,包括读课本、查看参考书、回答导学案所提阅读问题以及解答例题,有时还包括做课堂小实验。该阶段同桌间可以有必要的交流,教师在学生间巡查,可以有必要的师生间交流反馈,及时掌握自学情况,发现共性问题,以便课堂反馈时有目的地进行指导。
该阶段的学习是课改的精髓所在,从制度上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主动、更有效。该阶段大约需要10—15分钟。
(3)小组议论交流
自主学习结束后,进入小组交流阶段。小组组成一般包括同桌、前后桌4人,便于交流,安排座位时要考虑到每组内优、中、差学生 都有,最好考虑到性格差异,以使组内发言积极、交流充分、以优带差、共同进步。最好相邻小组间成绩最好的也相邻,如果有较难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不了,可以在邻组间交流解决。教师在教室内巡回,适当参与、引导薄弱小组的讨论,这样既可以解决小组交流的问题,又让教师对下一阶段的展示互动交流做好准备。
小组内交流内容一般包括互通自学提纲及例题答案、谈体会、互答疑问,小组长要切实负起责任,要保证人人发言、人人都会,然后选定下一阶段展示时的代表小组的发言人,要保证发言的机会均等。
小组交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保证了人人动脑、人人发言、人人都初步掌握本节内容,所花时间也不多,约需3—5分钟,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展示交流做好了准备。
(4)学生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就是按照事先部署,各个小组按照分工,由小组的代表将导学案上的问题在黑板上展演或口头发表,由其他小组做评价或纠正。
课堂展示是最精彩的环节,这里面汹涌着互动,潜藏着脑力风暴。爱展示是人的天性,只要班级制度得当、教师引导合理,学生就敢于展示、乐于展示、善于展示,潜力就能得到发挥,知识就能得到巩固,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展示而自信,因展示而会思考,因展示而完美。
传统课堂上,老师害怕学生学不会,害怕学生记不住,害怕学生不会做题,恨不得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内把该节课的所有内容、所 有应用、所有解题技巧统统亲口告诉学生,其结果无外乎是教师讲得口吐白沫,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常听老师感叹:那些知识我都讲过了啊,学生怎么就学不会呢?
该环节老师最头疼的事就是学生不张口。怎么办呢?第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学生分组要合理,小组长要选准,回答问题积极与否对小组要有奖惩。可以考虑把学期分数分为平时分和期末分,或建立星级小组等制度,发言积极的小组重奖,一周一评。第二,教师要设计把握好课堂环节,自己尽量少说,把机会留给学生,在导学案中设置问题时就要考虑到学生便于思考、便于回答、便于辩论。第三,教师要打心底里爱上这种模式,对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要百般呵护与鼓励。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促使学生展示、互动、交流,有时候也可以来点小奖品、小纪念品之类的“小恩小惠”,学生很在乎这样的看似物质实则是精神上的奖励。
这个阶段教师干什么呢?一看。只要学生在有效地展示与交流,哪怕一时半会没有把教师想说的话说出来,也要耐心地等,要相信集体的智慧,不要在学生思维刚刚放开时就急着打断他们,这样他们就无语了,以后你再启发,学生也不愿发言了。二导。在学生集体思维阻滞时,在学生知识面还没有达到时,在知识背后隐藏的方法、情感学生不易发觉时,教师适时点拨,但不宜多,随后很快把话语权再交给学生。三鼓励。“好!”“棒极了!”“掌声在哪里?”三言两语就能把气氛推向高潮!在展示“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时,刚开始实验时,学生可能不敢说、说不好,教师要引导学生分别从学到 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新方法、在情感方面有什么收获等逐层引导,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就敢于并善于回答了。
课堂展示阶段约需15—20分钟。(5)课堂达标练习
该阶段学生做题,以便对本节所学知识活化、深化,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在各种情况下的应用。学生做题,教师巡视。学案可以在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评,也可以下课时收缴后由教师课外批改。本阶段是课堂的最后一个阶段,时间比较灵活,一般在10—15分钟。
第二篇:“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引导为前提,以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应用、反思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路。教师为学生构建学习的平台(知识、环境和程序等),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共同提高,实现将知识、能力和情感内化升华的目的。
“五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情景构建、问题探究、交流提高、应用拓展、反思升华。需要明确的是,五个环节并不是将课堂简单区划为五个时段,即可以将一堂课整体分成五个环节,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将内容分割后,对每个任务根据“五环”的思路组织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积极创设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教学情景,具体包括知识的铺垫、新知识的引入激疑、学习热情的激发等。
问题探究的起点是问题的产生,可以是在情景构建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发现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目标直接创设问题。要求教师要把问题明确的呈现给全体同学,具体包括板书、口述、学案或在相关资料中选择等方式,要让学生一看就懂,一听就能记住,一次探究的内容不可太多,建议将全部内容适当分割,采用各个击破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指导:用多少时间、实现什么目标、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小组合作、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做记录、实验要注意的事项等。
教师一是要了解和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和问题,并基本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情况,及时调整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二是要对学生适时予以指导鼓励,要特别注意有困难的学生,以适当的方法进行辅导,对速度快、效果好、创新性强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表扬。
交流既是探究成果的展示、共享,也是对探究效果的检查,还是对探究中所产生的疑难和问题的解决。交流的方式分为全体、分组交流两种,学生分组以4—6人为宜。分组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教师要了解学生,将学生按隐性动态分出不同层次。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和教师设计的分层教学要求,在课堂上自主地确定自己的层次。(一般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现实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一、二、三层。)学生展示表现突出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存在不足的要给予矫正,新的问题也要即使指导解决。
提高主要是对学习进行适当综合拔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提高要做到有广度、有深度、有梯度、有层次,既要有第三层次学生能做好的对新知识的简单综合概括,又要有中间层次学生能解决了的常见问题的实际应用,还要有适当的能激发第一层次学生干劲的综合题目。
应用拓展,即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巩固基础知识,开展实际应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口头、书面、思维、操作等形式的应用性练习。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鼓励优秀学生讲解。
内容的设计要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量力性、典型性。针对性是指根据所学知识和学生认知水平,设计练习;层次性是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可分为必做练习和选做练习(2/3为必做,1/3为选做),其中必做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选做练习主要面向第一层次的学生,其余学生自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量力性是指练习内容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难度适当,数量适宜,一般要保证第一、二层次的学生能按时完成;典型性是指要精选典型题目,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可一点多题强化巩固,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习的来源要优先考虑教材、助学等资料,以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勤于巡视检查。通过巡视、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在做题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表现,并及时提醒矫正。
本环节以学生自主反思、知识内化、情感升华和自我评价为目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让学生真心参与、高效参与,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下课前,教师要布置课外作业,内容要精选、要有适当的分层要求。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综合实践)等学科一般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每科每次书面作业也要控制在30分钟内。
第三篇:初中历史“一体三线五环”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一体三线五环”教学法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改革的一种教学模式,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进一步发掘初中历史教学的潜在功能,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学习、乐于探索、思维敏捷、潜质巨大的创造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初中历史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围绕一个主体,贯穿三条主线,完成五个环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必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历史教育的使命.为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可将“生本课堂”归纳出如下教学模式:
一、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一体三线五环”教学法
一体: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三线: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
1、探究主干线。生本课堂应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活动应贯穿课堂始终。
2、情感活力线。生本课堂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体验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让课堂充满活力。
3、创新生命线。创新是生本课堂的灵魂,是生本课堂的生命,生本课堂应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情感、创新是贯穿生本课堂的三条红线,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本课堂犹如一棵大树,学生是根本,探究是主干,情感是营养,创新是生命。
五环:情景创设、导学达标、质疑激辩、成果交流、反馈互评
1、“情境创设”。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根据历史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以及录音、电视、电脑等,创设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向学生交代历史背景、展现历史现象、讲述历史过程,营造出适当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思维,把学生带入所要讲述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
例如,讲授“九•一八”事变这部分内容,在讲授课前,采用音乐创设情境的方法,在课堂上用录音机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在哀伤的歌曲中,学生们的思绪被带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受苦受难的历史场景之中,悲愤的绪情充满了每个学生的胸膛„„在这样的情绪的感染下,学生很快的进人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同时也加深学生对这段历的掌握与理解。
2、导学达标:也就是自主学习阶。学生自主学习,包括独立思考学习和合作学习。要求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在以上“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基础上,出示学习目标,明确达到的学习要求,按自学提纲要求进行学习。
(1)要明确提出列出详细的自学讨论题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自学。教师起路牌、导师、航标的作用。
(2).要适时做好学法指导,使学生不仅愿学,而且会学,在自学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独立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阅文,读图积极主动自学、讨论、研究,教师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检测,指导学生采取读书、记忆、比较、归纳、讨论、联想等方法。
(3).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导学达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查的过程,等于给学生做B超、做CT,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抓到手,教师要巡回指导普遍了解学习情况,掌握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迅速将问题分清主次,概括归类,为“释疑激辩”做好准备。
(4).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分好学习小组,为合作交流提供组织保证。
出示自学提纲如:(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艰难的长征?(2)根据60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说一说长征的经过;(3)遵义会议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4)说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自学。
3、质疑激辩
学生在解决提纲问题和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还会生成新的问题。因此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训练学生质疑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辩论,探究和解决新问题。
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产生疑问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当遇到教材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结合史实进行分析和论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或讲解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炼方法,找出规律,形成知识结构,进一步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为什么?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科举制度的利弊。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人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即使学生发言错了,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都应去夸奖他、鼓励他,这有助于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在讨论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以讨论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教师要4 善于启发和诱导,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4、成果交流。在完成“质疑激辩”基础上。组织小组活动。如讨论交流,分组辩论、小品演示等活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提升者和拔高者,在展示中精心策划,学生真正成为我的课堂我作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关注学生的思路,引导思路发展,教师的注意力是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状态,及时关注生成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获取知识,乐学,悦学,掌握教学目标提高学习质量.5、反馈互评。是课堂教学结构的要重组成部分,即要当堂完成作业,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测试反馈总结,通过运用去巩固和提高,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形成学生的能力,它是确保课堂教学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得重要环节。
测试题要覆盖每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要少而精,一般少则四,五题,多则十题,尽量限制在十题以内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评改或相互评改的方法,自己发现错误,相互指正,相互学习。教师应及时有效调控,对共性问题及时补缺,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对这一阶段的测试题应尽量用多媒体,使之直观、,学生积极性高。
总之“一体三线五环”教学法,就是围绕一个主体,贯穿三条主线,完成五个环节。
历史“一体三线五环”教学模式实际上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导学达标”、“质疑激辩”为“反馈互评”创造条件,“反馈互评”为:“导学达标”,“质疑激辩”提供保障,而“情境创设”是整节课5 引子,为整节课创造一良好的求知环境。不管哪一环节,我们都要注意使之充满趣味性,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愉愉快快地度过一堂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让人回味无穷的历史课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所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并不是框框,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可参考的平台,在以上模式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能力,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模式可据学情改变的。但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不变的。
2、教学模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情、教情,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当地的实际条件,把握其精神实质,灵活地应用。
3、活动设计应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第四篇:小学“五环递进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五环递进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一、教学思想
近年来,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构建和实施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坚定“质量在课堂,素质在课堂,特色在课堂,名校在课堂”这一信念。构建了“五环递进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即:问题导学——自主学习——交流释疑——实践应用——分层评价五个环节。这种教学模式主张“先学后导,互助互学”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和可变性。其核心研究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刻认识自己的职责,树立服务学生的观念,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创造认知冲突,挖掘学生的认知潜能,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实践的能力,(基本能用学过)充分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
1、目标多维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学科思想方法及学习方法。
2、多元互动
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生生、组组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在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效益。
3、以学定教
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定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必须以学生学的特点、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来设计。其二,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只有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才能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
三、模式解读
“五环递进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框架为:问题导学——自主学习——交流释疑——拓展应用——分层评价。
(一)问题导学单:即“多方设计使学生自求得之。”
教师根据对教材(的钻研和把握)内容的分析研究,结合(了解到的)学生学情,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或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用问题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重点。
(二)自主学习:即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堂上,让学生前后4人组成小组,围绕导学单问题,各抒己见,交流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
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作单独辅导,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确定和修改后面的导学阶段的重点难点的参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交流释疑:
1.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解答疑难问题;启发点拨。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部分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果,)汇报,在班内交流各小组讨论结果。
老师适时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引导到一定深度,并根据需要不时穿插读、议、讲、练,完成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
2.归纳总结。在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精要小结,使所学知识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概念,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四)拓展应用;即“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
1、咨询解惑。通过自学、导学,交流、释疑完成教学的基础目标,解决学生带共性的问题。但每个学生都有差异的,他们难免还有个别特殊问题,所以安排一定的时间接受咨询、解惑,实施因材施教。
2、巩固迁移。教师设计多种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让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技能。
3、反馈补救。根据巩固迁移训练的效果,及时评价反馈信息,采取补救性教学,确定绝大部分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4、延伸发展。树立“大教学观”,让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开展相关的兴趣小组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习时空,为创造性学习提供铺
路石。
(五)分层评价:当堂内容,当堂掌握,当堂反馈即“堂堂清”。方法是:试题可以用屏幕展示,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也可以每人一张卷子直接做在卷子上。本环节,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辨识题和拓展题,学生自主选做。兼顾每个层面上的学生,使他们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环节是验收、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是对每一位学生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反馈既是当堂达标,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此模式,其核心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其目的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三大转变,一是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师的讲授;二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三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施策略
本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参谋者和协作者”。坚持“堂堂清”的教学观,坚持个人、小组、班级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力求在课堂上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信息的立体交流。既有个人独立探究,也有小组讨论,还有全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把握以及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学习,坚持训练是贯穿本模式的一条主线。那么如何达到运用之妙呢?
1、激发动机,激起主动参与的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钠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教师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常用的方法有:设置悬念,激起学习欲望,引起认知兴趣:技巧问题,促进思维,产生探索兴趣:操作训练,提供时间机会,体会学习的乐趣。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要面向全体,实施差异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从“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的确,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面对新问题。在此基础上,实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差异发展、共同提高。另外还要积极发挥评价的作用,(不仅评正误,更在于)不仅评知识的正误,还要评学生参入度,力求评出自信,使之产生持续的激励作用,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发掘认知潜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其主动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践设计准备题。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让学生探究新知,并让所有的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让优秀学生跳起来并摘到更多的果子”。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多功能”的桥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
不同的起点,以不同的速度和方法通过“一座桥梁”的机会。教师还要考虑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信选择的余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现的知识要大胆让学生独立探究,教师绝不能包办,也绝不作暗示,给学生成功机会,增强其信心。
3、加大思维空间,培养自主参与的能力。
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该达到“思维价值确切、思维指向明确、思维空间宽松、思路要求完整”的要求,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思维环境。问题可在“突出重点、难点,解决关键点”的环节处提出,也可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处”提出,还可在学生的“知识模糊处”提出。这样也就抓住了新旧知识的突破口,完成新旧知识的内化,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内化法、演绎法、转化法、类推法等,有了这些方法,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思维空间就会不断扩大,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益处。当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乐趣时,主动参与的欲望会更强,这正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
总之,实施“五环递进有效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恰当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当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教师要长期努力下去。
第五篇:初中地理“一体三线五环”教学模式
初中地理“一体三线五环”教学法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旨在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上述精神,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而改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如何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事关重要的。
下面就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核心思路、基本环节、基本模式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思路是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用新的教学观、行为观、学习观→引领师生共同活动,或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下)由学生讨论或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感性的地理事物中→理解地理事物的概念、原理、规律、成因→得出理性的结论→应用于生活、生产、社会实践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我县初中地理课堂,是以教体局教研室提出的“生本课堂”为理念,突出“和谐合作、交流互动、感悟互评、拓展应用的十六字方针。体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生本课堂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模式如下:
一、教学模式:“一体三线五环地理教学法”
一体: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三线: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
五环: 导疑定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应用、感悟交流 其内容即围绕一个主体,贯穿三条主线,完成五个环节。
二、生本课堂内涵解读
一体: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三线:探究主干线、情感活力线、创新生命线
1、究主干线。生本课堂应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究活动应贯穿课堂始终。
2、情感活力线。生本课堂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情感体验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让课堂充满活力。
3、创新生命线。创新是生本课堂的灵魂,是生本课堂的生命,生本课堂应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情感、创新是贯穿生本课堂的三条红线,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本课堂犹如一棵大树,学生是根本,探究是主干,情感是营养,创新是生命。
五环:生本课堂的五个基本环节
导疑定标—合作探究—交流互动—拓展应用—感悟交流
1、导疑定标:(新课导入)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方式,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更多地从感性知识入手,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主动参与,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如课例《我们需要清洁的空气》从学生所经历过的一次最好和最差的空气状况导入;课例《天气与气候》从学生所感受过的不同的天气状况导入等等。
2、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参与者。整个过程体现一个和谐的气氛。学生针对学习内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目标,采取自主、合作等形式,在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分析、探讨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激发情趣、提升能力,并在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引导式讨论、启发式讨论、探究式讨论,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分组竞赛、角色扮演、辩论活动、游戏活动、案例分析、动手实践、表演展示等),在形式上把个体学习与分组学习相结合,并且注重分组合作学习。此外,还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如绘图、制作模型等。
3、交流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探究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师生、组间互动合作,在全班展示交流探究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交流、解决探究过程中发现的疑难和困惑。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体验、感受予以引导、点拨、补充和评价,完善认知结构。组与组间学生与学生间互相答疑解难。并对本节内容进行互相检测。开展自评与互评。(也可激励打分)
4、应用拓展:建立长远的价值观,注重能力培养。此模块旨在通过有效训练,巩固新知,并能灵活应用和引申拓展,使知识内化形成能力,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所谓辅导: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程的教学辅导并不是集中在课后进行,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活动的开展,随时随地进行。
当堂作业:可能并没有单纯的作业,活动本身就是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并不是在课后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使其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并不仅仅是书面文字作业,而是开放性的,可能是绘图、手抄报、调查报告,也可能是结合实际研究探索实际问题等。
5、感悟交流(教学小结):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谈感悟,自认为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困惑,你又想到什么。生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并且形式多样,进行感悟交流。使所学知识得意提升。系统化、网络化。如板书结构或提纲、评论、展示、成果汇报等。如课例《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小结是让学生绘制一幅关于大气污染的漫画,并进行展示说明。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地理新课程强调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出发,强调体验式学习,突出从感性知识中进行感悟而获得理性知识。课例《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亚洲复杂的气候》均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的体验式学习过程。
地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以讨论为主。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的探究式讨论。例如:课例《大洲和大洋》中,地球是“地球”还是“水球”?几个学生根据海陆面积数据对比和人类生活经验等,发表了不同意见;课例《亚洲复杂的气候》中,通过学生讨论当地人的穿戴、建筑物的形状、自然景观,总结出各地气候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分布规律。
2、以各种活动为主体。该模式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活动的空间,搭建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个体、群体在活动的进行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并回归现实生活,解释客观实际,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经验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基本活动类型如下:
(1)、辩论活动:课例《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通过辩论进行的。讲“人类与大气污染”关系时,以人类为原告,大气为被告,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全员参与辩论,从而了解污染的现象、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竞赛活动:课例《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中,分“南”“北”两大组,就若干项目进行竞赛。通过竞赛完成课堂教学内容。(3)、角色扮演:课例《巴西》中,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由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热带丛林土著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4)、游戏活动:课例《大洲和大洋》中,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课例《中国行政区》中的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等。(5)、动手实践:课例《我们怎样学地理》中,绘制校园平面图、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课例《世界的地形》中,制作各种地形模型等。
(5)、展示活动:课例《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中,学生上台去展示绘制的“环保”漫画;课例〈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中,学生表演的“茶道”、“日本舞蹈”、“相扑比赛”等。
(7)、其他活动:模拟旅游活动、办手抄报、新闻发布会、播报天气、诗歌朗诵等等。
3、师生和谐合作:将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式讨论教学与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这是新课堂教学的主体模式。
例如,课例〈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同时,还穿插了大量的活动等。
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式并不是框框,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可参考的平台,在以上模式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能力,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不断创新。
2、教学模式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情、教情,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当地的实际条件,把握其精神实质,灵活地应用。
3、活动设计应体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学的实际需要,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