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现场观摩于永正老师的示范课

时间:2019-05-13 03:4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多次现场观摩于永正老师的示范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多次现场观摩于永正老师的示范课》。

第一篇:多次现场观摩于永正老师的示范课

多次现场观摩于永正老师的示范课,聆听他的学术报告,总是感觉淳厚、细腻和新鲜,平凡中见神奇,心向往之。“润物细无声”是于永正教书、育人的诗意写照。

在于永正的报告和文章中,不时提到一个人:朱作仁(浙江大学教授)。朱作仁对语文教学有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而于永正对于朱作仁的一些主张、观点进行了发展和丰富。

“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学习语文的规律。”(朱作仁)于永正在教学实践中将其总结、发展为“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他说,自己爱学生,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学生喜欢我,我就会喜欢我教的语文。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了兴趣,才意味着教学上的真正成功。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永正在《格言——我的导师》中回忆自己受第斯多惠这句话的影响:我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这句话的。我如梦方醒,开始把注意力从关注课本、关洋教法的选择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转向了如何对待学生上,特别是如何关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上。不是说钻研教材不重要,不是说教学方法不重要,而是说,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要走出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误区,转向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句话:以人为本。的的确确,教学艺术的本质首先不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而是善待学生的艺术。于是,于永正内化为“课堂上我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无论从大语文的角度,还是从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角度来看,都是可资借鉴和实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五重教学法”指: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伯棠在1985年徐州空军后勤学院礼掌听了于永正《草》后,按捺不住激动心情,撰写了《寓庄于谐,妙趣横生,教得雅朽,学得愉快》,赞扬于永正的课堂让学生“有趣——情趣盎然;有味——回味无穷;有奇——出乎意料;有感——留有思考余地”。他说,一节课是“于老师智慧、功力、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及其品格的信念体现。”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于永正认为要做到:第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第二,有责任心,严而不厉。第三,要爱读书,爱写作.

第二篇: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第三篇: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备课观点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于永正

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当“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当“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于是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

第四篇: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

于永正教学观摩观后感

参加滨州经济开发区一中举办的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暨同课异构活动,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聆听了于永正老师的讲的《七颗钻石》一课。并听了他的报告。觉得于永正老师的课用“朴实、真实、扎实”来评价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正如他在报告中讲的“简简单单教语文”。他的课没有惊天动地的热闹,没有矫揉造作的夸张,有的是平实和真切,有的是热情和谦逊。

谈几点观感:

一、真实的课堂。他没有掩饰课堂之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当进行到学生复述课文这个环节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如果是我,在这种情况下会自己讲出来。但是,于老师没有放弃。看来,他真是有些着急了,说:“这是怎么了?三

(一)的同学们。哎!怎么没有一个举手的呀?”表现的很真实。在他的一再鼓励下和启发下,学生终于复述了课文。

二、朴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等。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书。就把课讲得很精彩。他主张多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

三、扎实的课堂。他在课堂之上不放过每一个小的问题。他在进行词、句教学时,不时的提示学生,“想一想,说不出来不要紧。”并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每一个词、句。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句子,就着重指导读那个句子。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直到读出重音、停顿,读出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为止。

现在想来,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谈几点想法:

首先,应该对“朴实”有辩证的认识。“朴实” 只是一种教学理念,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朴实”只有像于永正这样的大家,在讲坛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才能娴熟的运用于股掌之中。而我们这些小字辈也只有先繁而后简了,这也是成长之中的必经过程。另外,我觉得“朴实”不是不能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既然我们有这么好的教学条件,这么好的教学设施,就应该把现代化的教具利用起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得当会大大到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感到目前“不”需要简单的课堂,“朴实”的课堂是我未来的理想和目标。

其次,现在我真正“需要”的是真实、扎实的课堂。课堂之上,要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尊重学生,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学习。

最后,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这次学习才知道差距有多大。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行。目标有了,但要达成目标,还需慢慢的积累和摸索经验。总之,教学无小事,事事要重视。

滨州经济开发区一中举办这样的活动真是很好。让我学到了好多在平时学不到的东西。希望今后多举办一些这样的活动。

第五篇:观摩于永正荷花有感

观摩于永正《荷花》课堂实录体会

府谷县第四小学 张晓兵

上周教研活动时间,我们语文组教师一起观摩了全国名师于永正的语文课堂实录《荷花》一课,让我受益匪浅。《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整堂课,于永正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精心的设问、流畅的手语表达、娴熟的现代媒体运用、工整漂亮的板书设计、师生真挚的情感互动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需努力学习、努力追求的。感受如下:

一、以情感激发情感

于永正老师整堂课都倾注了最大的情感,以自己亲切的笑容、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积极性,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学生个个精神饱满,个个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趁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尽情抒发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二、以智慧迸发智慧

于永正老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读书自悟时,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冒”字为什么用的好,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于老师让学生给“冒”换个词,“换钻好不好?换长好不好?”边说边用肢体语言表达,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冒”字的意思。再让学生说说从“冒”字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于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导而不牵”这一尺度的把握上处理的非常适度。

《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于老师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在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受到文章的含义。感受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中,于老师还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象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会跟你说悄悄话。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

三、以灵动生发灵动

于老师课前对此课进行了充分的预设,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它读得很美很美呢?”“你读懂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说说你自己的理解。”一个个问题,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贴近新课程,很好的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于老师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到点拨学生想象,再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再让学生充分朗读,整个教学环节看不到师“牵”生的痕迹。教学自始至终处在一种学生要读、愿说、抢说的良好氛围中。学生主动地去读懂意思,兴致勃勃地去读,读出感情,主动积极的进行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次活动使我受益非浅,我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一定会在专家们的引领下,继承优良的语文教学传统,踏着改革的新渠道,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把课上扎实,上精彩,让我们的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本领。

下载多次现场观摩于永正老师的示范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次现场观摩于永正老师的示范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怀念于永正老师

    像您一样做一味性温、味甘的“甘草” ----沉痛缅怀于永正老师 周五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惊闻于永正老师病逝了,握方向盘的手竟然不由自主的抖了起来,内心一时波澜起伏不能自己,就......

    于永正老师简单语文

    于永正老师"简单语文" 1、下面先来说说我对简单语文的理解,它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

    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

    与您分享于永正老师

    与您分享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 这是于永正和初为人师的女儿的谈话,其中凝聚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这也是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也可视作所有刚走上教育工......

    于永正老师的建议

    于永正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

    于永正老师听课心得

    听一节好课的感觉“爽” 为期半天的潍坊学习使我感受颇多,真正领悟到了好课的标准: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不累,则就不失为一节好课。如果一节课下来,老师艰涩,学生感觉乏味,,则无疑......

    读于永正老师的

    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 暑期,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几节作文课。于老师满头银发,精神矍铄,虽然60多岁了,依然童心未泯,语言幽默风趣平实自然,逗孩子在乐中学,在......

    浅谈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

    浅谈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 以《一个___的早晨》作文指导课为例 于老师究竟使用了什么“魔法”将学生思维一次次激活,使学生一吐为快,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