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目标的内涵及实现

时间:2019-05-13 03:0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题解决”目标的内涵及实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题解决”目标的内涵及实现》。

第一篇:“问题解决”目标的内涵及实现

“问题解决”目标的内涵及实现

张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把“问题解决”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其内涵包括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合作交流,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舍费尔德(A.Schoenfeld)通过实验观察,提出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四个构成要素――认知的资源、发现式解题策略、控制和信念系统。[1]这些都说明了问题解决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倡导问题解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促进学生的数学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论文网 http://

需要指出的是,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不仅包括常规问题,还包括非常规问题。常规问题一般是封闭型的,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要的已知信息,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熟悉的“模式”,更多地体现出常规性和重复性。非常规问题一般是开放的,没有确定的答案,解决它没有现成的方法和程序,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是寻找和提炼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地体现出探索性和创造性。

下面就《标准》关于问题解决的具体目标加以阐述。

一、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首先,《标准》提出要发展学生“从头到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具有数学的意识和眼光,能在实际生活、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等方面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能进一步将疑问概括、表述为可以解决的问题――提出问题;能理解问题中的条件和目标,识别问题情境中蕴含的数学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分析问题;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程序,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解决问题。

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不断增强应用意识。特别地,学生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相信数学的用途和价值,这也体现了“信念系统”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为此,数学课程和教学应努力揭示数学与日常生活、自然界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概念的引入应当揭示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知识形成以后应当介绍它的真实应用;应提供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体会并掌握一些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应展现数学应用的具体实例,将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数学应用的王国中;甚至在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应当尽可能地呈现它们与数学的联系。

需要强调的是,《标准》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作为问题解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正是学生的薄弱点。在义务教育阶段,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最好的途径是给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具体包括:

第一,面临情境或将要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第二,解决完一个问题后,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美国学者布朗(S.Brown)与沃尔特(M.Walter)通过研究,得到提出问题的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否定

假设法”(what-if-not,如果它不是这样的,那又可能是什么呢?)。“这是从原问题出发,产生新问题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运用这种策略提出问题有两个关键步骤:首先,列出情境信息的特征;而后是„what-if-not‟,即学生选择一些特征加以改变来提出问题。”[2]

比如,一位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解决如下的问题:亮亮家、芳芳家和学校的位置如下图所示。星期天要到校参加实践活动,他们7点从家里出发,7点5分同时到达学校。亮亮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芳芳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40米,亮亮家到芳芳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师生共同整理了题目中包含的信息:同时出发、相对而行、在一条直线上行走、行走的速度、行走的时间、关于相遇的情境等。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改变其中的一个信息,再提出一个问题吗?于是学生改变信息,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新问题:如果不是在一条直线上行驶,会怎么样呢?如果不是相对而行会怎么样呢?如果不是同时到达会怎么样呢?

第三,学习完所学内容后,鼓励学生进一步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学习了“质数与合数”的内容后,学生提出了如下“有趣”的问题:

(1)学习质数和合数有什么用?

(2)有没有一个办法,能快速地找到质数?

(3)质数有没有公式?

(4)有没有最大的质数?

(5)2与3差1,3与5差2,5与7差2,7与11差4……质数是否有一定的规律?

(6)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是什么?

第四,设计专门的活动,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3]发现并选择可以研究的问题并清晰地加以表述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发现、小组甄选、讨论分析、清晰表述等活动,从生活中、从学习中发现和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专门的活动,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合理的问题?什么是数学问题?问题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大家所提的问题有几类?你是怎样想到这个问题的?是什么启发了你?鼓励学生积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经验。

二、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问题解决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某些策略。

事实上,从波利亚开始,大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提出了一些比较常用的策略,包括使用图表或其他的表示方法、寻找模式、列举所有的情况、从特例开始试验、猜测与检验、尝试错误、构造简单问题等。数学课程和教学应该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面的实践与指导,以使他们能根据不同的问题合理地使用这些策略。笔者选择其中最基本的三个策略――画图策略、列表策略和模拟操作策略加以阐述。

画图策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利用“图”的直观来对问题中的关系和结构进行表述,从而帮助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人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同时,画图又是一个“去情境化”的过程,它能提炼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并且进行直观的表达。总的来说,画图策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帮助理解问题;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可以促进反思和交流;可以导致发现。

列表策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通过列表枚举出一些符合条件的结果,然后通过验证从中选择最终的答案。比如,对于“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大多选择列表的策略,鼓励学生进行枚举,学生通过枚举每一种情况并进行检验得到问题的最终答案。如果头和腿的数目较多,学生也可以在枚举过程中发现一些规律从而进行调整,如“发现腿数还差得很多,多增加些兔子”,又如可以从假设有一半鸡或兔子开始枚举。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使学生经历建立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发展学生自己进行判断的能力。随着对这个问题的不断讨论,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枚举方法的重要性。正如张景中先生提到的:“小学数学里有很多应用题,解题的思想方法常常因题而异。可不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一下,用一个思想来解各种各样的题目呢?试商的思想,其实有普遍意义,可以用来求解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包括应用问题,只要问题中的条件数据和解答之间有确定性的关系。例如,修一条长32千米的公路,已经修了24千米,已修的路程是剩下的几倍?我们用类似试商的办法来试解。如果是1倍,剩下的是24千米,总长48千米,比题设数据大了;如果是2倍呢,剩下的是12千米,总长36千米,仍比题设数据大;3倍呢,剩

下8千米,总长32千米,正好符合要求。我想很多老师不会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认为这是个笨办法。其实,这个办法具有一般性,把试解的倍数看成自变量,把根据试解算出的总长看成试解倍数的函数,找寻使函数值符合题目要求的自变量,这个思路能解决很多问题,是„大智若愚‟。这样思考试算,最终也会发现具体的规律,列出通常的算式。”[4]不难看出,“试商”就是我们说的枚举并验证的方法,它是一个“大智若愚”的方法。第二,学生可以将问题中的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整理,往往既能起到整理信息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模拟操作策略是借助实际操作或模拟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问题中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解决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所采用的策略,在教师眼中也许有优劣之分,但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并没有好坏之别,都能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只要解题过程及答案具有合理性,就值得肯定,这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机会。同时,有研究表明,“学生不仅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的策略,而且可以利用学生自己发现的策略去促进他们的数学理解”[5]。因此,在教学中,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还应鼓励学生共同分享他们各自的策略,由此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学习和评价不同的策略,并丰富和扩充自己的策略。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才会成为可能。

三、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例如,英国著名的“科克罗夫特报告”(Cockcroft Report)指出:“所有这些对数学有用的理解都来源于这样的事实,即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它提供了对所有儿童要教数学的主要的理由。”[6]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帮助和启示,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也将得到发展。实际上,思考和交流是交叉在一起的。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交流,学生首先面临向他人清晰而有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挑战,这就需要他们预先组织自己的数学思维,这实际上是他们获得对自己问题解决过程深入理解的过程,同其他人讨论是使自己的策略和思想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讨论问题解决的各种各样的方案时,学生将有机会看到别人的观点和方法,评价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并在解决以后出现的问题时加以运用,通过仔细地听取和思考他人的观点,学生将学习成为有着批判眼光的思考者;学生还要将自己的语言与数学语言联系起来,这就为他们学习数学语言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学生欣赏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和力量。总之,当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最终提出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他们的思考能力也就同时得到了提高。当然,交流的过程也为教师提供了观察、了解和帮助学生的机会。

因此,如果数学教育中充满了丰富的交流,学生就可以获得双重的效益:为了学会数学进行交流和学会数学地交流。交流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一个很自然的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和教学应提供多种机会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例如:可以

要求学生记录他们在当天数学学习中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这个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自觉思考一天的工作,表达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想法,这种活动也能提醒学生,他们和教师一样对所学内容是负有责任的。

四、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有研究表明,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失败常常不是由于他们缺乏数学知识,而是由于他们不能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好的问题解决者常常监控并调整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要通过仔细阅读问题或提出自己的疑惑来确信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问题;他们常常做计划,并定期检查正在做的事,以了解他们是否正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如果遇到了重大挫折,他们就尝试换一个解决问题的角度;而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他们能回顾整个解题过程,反思结果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合理、是否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其他问题是否有联系等。总之,学生的评价和反思意识与水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实际上,这就是“元认知”的重要性。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认知过程的认知,以及在这种认知基础上的自我监督、计划与调节(弗拉维尔,1979)”[7]。数学教育家莱斯特(Lester)强调元认知在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具体地说,“在导引阶段,元认知可以引导解题者去寻找题目的关键字,确认解题方向;在组织阶段,元认知有助于解题者模式识别和解题迁移;在执行阶段,元认知起调控解题者行为的作用;在验证阶段,元认知可以促使解题者对解题进行反思”[8]。

数学课程和教学可以通过设计以下一些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习惯:在开始解决问题前,你确实理解问题了吗?到目前为止解过类似的问题吗?能否将此问题转化为以前解过的问题?可能有哪些解决问题的途径供选

择?需要制订一个计划吗?这个计划可行吗?或者,我们应该重新考虑计划?这个问题的解合理吗?解决这个问题时,你运用了什么策略?是否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地,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求解一个具体的问题,还应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引导学生对所求解的问题抽象化或一般化;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能否作为解决一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体会它们不同的特点与适用性;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王延文,齐建华,游安军.“问题解决”及其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1995(8):35-39.[2]李祥兆.数学问题提出的实证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05(11):63-66.[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张景中.感受小学数学思想的力量――写给小学数学教师们[J].人民教育,2007(18):32-35.[5]蔡金法.关于“通过问题解决进行数学教学”的研究综述――一些已经回答和尚未回答的问题[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28-36.[6]科克罗夫特.数学算数――英国学校数学教育调查委员会报告[M].范良火,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刘伟方,司继伟,王玉璇.认知策略选择的元认知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328-1338.[8]喻平.数学问题解决的实证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02(2):16-20.(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二篇: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具有公认的权威性,所选文章既有代表性也有针对性。若是能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对实现中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美感

人教版的语文老教材,侧重基础知识。新课标的出现,使得学生有机会感受到语文的人文性和时代性。然而不论是新课标还是老教材,无一例外地都有着许多相同的文学发展史上的优美文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也记载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中心,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利用为最终目标,围绕教材展开教学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从黑暗的官场重返自由简单的田园生活,作者是何等的喜悦,即使是寻常的田园风光,在作者看来也是愉悦的诗情画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陶渊明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经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其作品的来源和含义。

二、了解历史人物和故事背景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文章,向学生讲述历史上的人物和政治背景。例如讲授《鸿门宴》,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内容和词语用法时,向学生讲述相关的故事背景,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节再现,请几个同学分别扮演项羽、刘邦、樊哙、张良等人,用课文中的对话来演绎历史故事,这将更能调动课堂氛围,学生不仅对文章记忆深刻,而且巩固和丰富了历史知识。利用教材上的文章与其相联系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背景结合起来挖掘教材内涵,可以作为新课标下语文和历史学科相结合的例子。

又如《六国论》,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清代的李桢,都写过同题的文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把不同的版本都找来,让学生了解一下不同作者的见解,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背景和文笔差别;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不仅学习作者的想法,而且尊重学生自己提出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会使课程,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鼓励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教材上的文章表达着作者的思想和见解,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不同,有时一个人的想法,并不会每个人都同意。例如《劝学》里面的“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有的学生就会认为,一个人明察善辨,就应该是已经深知世事,学会思考的人,怎么会是一个身心散漫无修养的人呢?不管学生的这些想法正确与否,这都是他们个人的见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们找出文章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列出来大家讨论。这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知识,更快掌握教材内容,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思考与交流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发展空间。以前的语文考试阅读题中,问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答案往往只有一个,这唯一的答案忽视了人们看待事物的多面化,使得从其他方面思考的学生在看到答案之后会怀疑自己的思维方向,这样严重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如今的教材把这个缺陷改正过来,这是语文教育事业上的重大发展。例如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秋景词,把壮丽多彩的湘江秋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意境让读者心旷神怡,而之后又回忆起昔日的同窗时光,心中燃起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的热火。“谁主沉浮?”这最终的结果又有何关系,重要的是作者对新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执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这篇词,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昔日同窗的怀念,年少时与志同道合的同窗开怀畅谈理想和未来,这是多么让人怀念的时光。

又如《我的空中楼阁》,作者把小屋、山和树描绘得如此美妙与和谐。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发现美、体会美的心灵,也表达了作者与世无争,清新脱俗的高贵品质。就这两点吗?作者没有别的想表达的感情了吗?这是可以给教师和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是该思考的问题。课堂上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

新课标的选修课程有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作选读与专题研讨。这些多是和近代现代密切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创作,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创作出学生自己的文章。例如定期举办班级文章欣赏和点评活动,鼓励学生写文章读后感或者创作诗歌散文,或者把生活中的奇闻趣事改编成戏剧,每周或者每半个月挑选学生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让全体同学一起阅读,以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彼此提出对文章的看法与建议。如果有大家都很欣赏的戏剧,还可以一起讨论如何修改使得剧本更加完美,以此作为全班同学共同智慧的结晶,在学校举行活动或者是新年晚会的时候,能够作为班级节目的备用剧本。

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关注新闻,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关心科技的进步。每天可以有固定的时间和学生分享科技或者是国家大事类的新闻。分享的新闻可以教师收集,也可以让学生收集,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新闻题材自己完成一篇新闻稿。这不仅让学生每天都能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还可以加强与别的学科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

六、课文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还要熟练运用学到的知识,通过合理的运用创造出对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财富。语文课程的教学,更该让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社会,能够对知识运用自如,能充分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语文课本是课程的基础素材,课程应该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来展开,作为教材文章的拓展,课堂上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通过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故事和人物背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接触社会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为了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可挖掘的内容当然远不止本文所提到的这些,语文教师只要用心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见。

第三篇:和谐司法的内涵、价值目标与实现方式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目标和任务。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在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必须有所作为,“和谐司法”由此应运而生。本文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罗干、肖扬等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和谐司法”的内涵、价值目标作出了粗略描述和概括,并围

绕法院的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和执行等工作,指出了“和谐司法”的实现途径与方式。笔者期望通过本文能使广大司法工作者对“和谐司法”增进认识和了解,并共同为之付诸努力。

一、“和谐司法”的提出与内涵

2007年1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指出:“民事诉讼应当是和谐的,有利于纠纷及时了结的诉讼,不应当是相互顶牛的,没完没了的诉讼。……在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战略目标下,民事诉讼朝着和谐的诉讼模式迈进,大力倡导和谐司法,无疑将成为新时期民事审判的重要特征。”这是“和谐司法”的第一次提出。随后召开的全国刑事审判和行政审判工作会议,又分别提出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以协调方式化解行政争议的审判指导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谐司法的内涵。

从和谐司法提出的背景和精神,可以认为和谐司法是通过司法活动而让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从产生它的环境中彻底消除,并让社会关系恢复到或者达到一种真正的和谐状态,是一种恢复性司法。其内涵应包括如下九项内容:以人为本,和谐诉讼;诉审协调,和而不同;诚信尽责,协同推进;扶弱济困,实质平等;繁简得当,方便有效;调判相宜,胜败皆明;公正权威,案结事了;纵横规范,多元衔接;社会正义,回归和谐。

二、和谐司法的价值目标

和谐司法的价值目标应当是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即“两个最大限度”。其具体要求是:

一是要最大限度地使社会矛盾和争议得到实质性解决。人民法院通过司法审判,使法律得到一体遵守和正确适用,并以和谐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纠纷带来的摩擦与内耗,使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彻底平息,从根本上实现息诉止争。

二是要最低限度地使用国家强制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和谐司法要求司法机关不能过度地使用国家强制力,要科学地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坚持教育与惩罚并举,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最低限度地适用刑罚,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和社会对立面。

三是要最大可能地伸张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通过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审判,及时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恢复被侵犯的权利义务关系,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司法活动,促进和保障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引导人们信守约定,讲求信用,维护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倡导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和谐相处的家庭美德和人际关系;弘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互谅互让、扶贫济困的社会公德。

四是要最大可能地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和正当利益。要通过司法审判保障公民的权利得到实现,使正当的个人财产和个人利益不受侵害,使被侵害的合法权益得到恢复,矛盾冲突得以缓和平息。

三、“和谐司法”的实现方式

和谐司法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按照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基本要求,紧紧把握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征,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积极稳妥地不断向前推进。

一是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关系和谐。在刑事审判中,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坚决依法打击故意杀人、伤害、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黑社会性质犯罪,依法惩处盗窃、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依法加大对毒品犯罪、赌博犯罪以及网络犯罪的惩处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坚持区别对待,重视依法适用非监禁刑罚,对轻微犯罪、主观恶性和人身危害性不大,被告人认罪悔罪并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依法从轻、减轻处罚,对具备条件的依法适用缓刑、管制等非监禁刑罚,并配合做好社会矫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刑事司法实践表明,为数不少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因被告人无赔偿能力而给其生活造成实际困难。这种情况极有可能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司法救助制度。司法救助是社会主义救助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人民法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方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较好历史时期,财力增强,为建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提供了可能,而且国家通过刑事追诉,没收犯罪所得和判处罚金,强制罪犯劳动改造

获得财产,这些财产来源于罪犯,自然也应用于弥补因犯罪而造成的损害。

二是坚持调判结合的民事司法原则,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民事审判牵涉千家万户,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为实现定纷止争,和谐稳定的目标,民事审判应贯彻落实 “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民事司法原则,依法加大调解力度,防止矛盾激化,防止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防止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之所以强调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是因为司法调解制度植根于我国长期的司法实践,与我国特有的“和为贵”的传统文化背景相吻合,具有裁判无法替代的作用。为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可以采取建立人民调解指导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协议确认制度、拓宽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等措施,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对于非判不可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坚持释明制度,强化释明职责。不仅要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有关事实主张和诉讼证据等案件事实进行适当释明,以使当事人的陈述完整,澄明案件事实明了,而且还要对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进行充分释明,以使当事人对案件法律问题充分地表明意见,进行辩论,从而有助于吸收和消减当事人对裁判的不满情绪,实现以平和的方式解决纠纷的目的。

三是以协调方式化解行政争议,推进官民关系和谐。在影响社会稳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多因素中,政府与人民群众,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为此,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积极探索建立促进行政案件当事人和解的工作机制,是妥善化解行政争议,减少社会对抗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就是在行政诉讼中,依据行政诉讼法关于被告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可以允许原告撤诉的规定,在充分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础上,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建议由行政机关完善行政行为,补偿行政相对人的损失,由行政相对人自愿撤诉。

四是加大执行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关系和谐。执行工作历来是困扰法院工作的一大难题,并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2006年以来,全国清理执行积案活动的成功实践,为解决“执行难”开辟了新的思路,即必须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建立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领导协调机制、联动制约机制和非法干预执行工作典型事例通报制度,将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范围,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参与、政协支持、各界配合、法院主办的执行工作新格局。

五是制定和落实司法为民措施,保障当事人的各项诉讼权益,谋求法院与当事人间关系的和谐。制定和落实司法为民措施是人民法院践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司法工作能被群众认同和接受,实现诉讼关系和谐的重要举措。对此,人民法院应有所为而且大有可为,如健全巡回审判制度、落实当事人诉讼权利告知制度,切实方便群众诉讼;建立案件办理情况查询机制和裁判文书公开查阅制度,适用实现案件繁简阅;依法扩大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范围,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彰显司法人文关怀等等。

“和谐司法”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实现方式的多样性,上述几点只反映了“和谐司法”的某些方面,真正实现“和谐司法”的目标,还需要不断完善涉诉信访工作机制,建立多元解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改革完善诉讼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并需要社会有关方面的参与、支持与配合。

第四篇:实现强军目标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我们希望和平,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弃维护国家正当权益、决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抓住战略契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

实现强军目标,必须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既要发挥国家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第五篇:优质护理目标和内涵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

一、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

1、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2、保障病人住院期间的安全舒适

3,、保证病人各项诊疗措施切实有效地落实

4、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二、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1、满足病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保证护理安全,保持躯体舒适;

2、帮助心理调适,保持平衡;

3、取得病人家庭、社会系统的整体协调支持;

4、用最适切的护理获得病家较高的满意度

5、是整体护理内涵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下载“问题解决”目标的内涵及实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题解决”目标的内涵及实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解决

    1、 每袋化肥48千克,3袋化肥大约重多少千克?2、 每框梨重32千克,6框梨大约重多少千克?3、 小红每分钟走63米,5分钟大约走多少米?4、 汽车每小时行驶87米,3小时大约行驶多少米?5、 小......

    问题解决范文合集

    先拍摄后付款问题: 1早上服务客人退款沟通问题!解决方法:早上客人来店必须在一楼吧台确认客人姓名,安排门市每日值班负责处理客人退款问题和交接到化妆部手里。 2拍摄中途签字......

    如何实现教学目标5篇

    1 模块三——如何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第三讲 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张丹:现在我们开始第三个话题,还记得我们刚才有三位老师,年轻的老师提到了这三 个话题,一个是教学目标重要不重要,第......

    优质护理目标,主题,内涵

    优质护理目标,内涵,主题; 优质护理服务的主题是: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患者满意 社会满意 政府满意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

    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及内涵

    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及内涵 一、优质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病人为中心”是......

    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及内涵

    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及内涵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主题: 改革模式、重临床、建机制 二、优质护理服务目标: 病人和家属满意、医生和护士满意、社会和政府满意。 三、优质护......

    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及内涵

    资阳市人民医院 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及内涵 一、优质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

    2017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及内涵[范文]

    优质护理服务目标及内涵 一、优质护理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是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以病人为中心是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