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教师的基本功
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教师的基本功
——由音乐课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引发的思考
江阴市华士实验中学 薛颖芳
摘要:近年来,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重视多媒体的运用而忽视自身音乐教学基本功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音乐教师的范唱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能力、鉴赏能力三方面阐述教学基本功的不可替代性。关键词:范唱,即兴伴奏,鉴赏,多媒体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学音乐教育也凸显其明显的时代特征,告别传统的专业教育,音乐课程开始从单一走向综合。这种发展趋势对音乐老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者,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师的专业基本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随着现代影视艺术的飞速发展,我们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大部分歌曲均已制成磁带、VCD光盘。于是,在歌曲教学中,很多教师让学生跟着磁带或VCD学唱,有的甚至在整节课里学生没有听到一句教师的范唱,虽然下课前学生们都学会了歌曲,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教学方法是否很大程度的扼杀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美好呢。
下面就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谈谈个人浅见:
一、以语激情,以情感人——范唱是音乐教师基本的能力
1.教师要有范唱的能力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只有唯一的方法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首先被打动。”教师只有在深刻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风格特点前提下,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为他们正确的歌唱,深入的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前几年听到的一节示范课就是这样的成功的范例。
我想《苏武牧羊》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熟悉。在教唱前,教师首先向学生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苏武牧羊”的投影图片,配合编钟演奏的古曲,学生表情专著而庄重地听她娓娓讲述着“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当进行到范唱的时候,教室里一片寂静。只看那位老师,声音低沉浑厚,唱到“白发娘,望儿归”时,她放慢速度,一字一顿把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饱含热泪急切盼望儿子归来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一句“终教匈奴心惊胆碎拱服汉德威”唱得铿锵有力,深深的打动了学生和每一位听课教师的心。执教的这位女教师,成熟有韵味,范唱后,更增添了她的才艺和人格魅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过多的选择媒体参与,但最后的课 堂效果却非常好。,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是:教师以语激情,以情感人。
2.教师还应具有指导学生歌唱水平提高的能力
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唱,能给学生以整体性的音乐美感;教师深情并茂的范唱,更是师生间音乐情感的交流最美的一种方式;教师优美动听的范唱,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歌唱的表现力。
正确的范唱还能胜过太多的或重复的讲解,使学生能在正确的范唱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还启发学生准确记住自己最好的声音,比如在七年级《牧歌》教学中,有着蒙古族长调所特有的音调开阔悠长、节奏自由的特点。老师就要示范,让学生知道其节奏、速度和情感。如在学唱《西风的话》这首歌时,学生一时唱不准歌曲的前两句,我就让学生坐正认真听我范唱,而后又让他们反复听这两句的旋律。在演唱时我还加入了或高或低的手势,几遍下来,学生很快就区分和掌握了这个难点。
但老师范唱时还需注意几点,学生在老师做示范时必须聚精会神地仔细静听,不要跟着唱;学生除了用耳朵来听老师示范,同时更应该用眼睛来看,如歌唱姿势、口型、表情等外部动作;学生是歌唱教学的主体,老师只需要插入一些必要的示范与讲解,不能范唱时间太长。可见,范唱在音乐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3.教师还得有对歌曲处理的能力
唱歌教学中还得进行歌曲处理,尤其是对歌曲的情感处理,还以《西风的话》为例,力度(p、mp、f),渐强,速度渐慢,休止的处理,对情感的把握。深层次的理解曲作者对青少年的寄望,珍惜时光。
新教学大纲在唱歌教学中指出:“富有表情的歌唱,最能感染教育学生,教学过程要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试想,如果用VCD光盘或磁带代替教师的讲解和范唱,固然节时省力,但对学生的情绪感染到底有多深就不得而知。所以,音乐教师在唱歌教学时一定要用自己的心去范唱,去感染学生。
二、实践求“真经”——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师应该重视的能力
钢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钢琴伴奏是音乐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无论是歌曲教学还是欣赏教学、课外活动都离不开它。钢琴伴奏可分为原谱伴奏和即兴伴奏,有的歌曲需要原谱伴奏,例如舒伯特的《摇篮曲》,贝多芬的《欢乐颂》等一些古典的艺术歌曲和经典作品,但我国大量的创作歌曲没有伴奏谱,又多是单声部的为多,学生用什么调演唱是不完全固定的,因此,即兴伴奏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客观的现实要求我们中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原谱伴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我认为,在具体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的正确性
例如,同样一首《月之故乡》有的教师弹得抒情优美,流畅自如,有的教师弹得铿锵有力,忽快忽慢,其结果便是:在前者伴奏下学生正确地表达了歌曲的意境,后者伴奏下学生把《月之故乡》唱成进行曲风格,这不仅和某些教师对歌曲情绪、风格理解偏差有关,而且也反映了教师对钢琴驾驭能力的差异。
2.注意即兴伴奏音型的选择性
即兴伴奏要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情绪和特点出发,用不同的织体、不同的和声音型、不同的表现手法来适应,来为主旋律作拱云托月的渲染。
例如,在为歌曲《小草》钢琴伴奏时,就可以左手使用分解琶音音型,右手在第一乐段中只奏单音旋律,第二段奏八度音的旋律,体现歌曲简明清晰,顺口流畅;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首歌曲伴奏时,可采用和声密集音型与和声节奏音型交替混合进行的配置手法。
3.注意即兴伴奏表现手法的丰富性
在为《摇篮曲》伴奏时,可采用无旋律伴奏,只以主与属七两个和弦,右手奏和弦分解音型,左手奏和弦低音,最后增加两个小节的结尾,犹如全曲的补充终止,听来自然协调。在为《大海,啊故乡》就可采用左手琶音,在高音区右手加花,塑造大海一种波涛荡漾的形象。
总之,钢琴即兴伴奏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无数的实践与锻炼,才能取到“真经”。
三、“听也是艺术”——鉴赏是音乐教师必备的能力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是通过音响来获得的。“听”,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听”,也是音乐学习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具有欣赏价值的音响信息,多给他们听的机会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听的过程正是他们积累音乐经验的过程。音乐的感知,必须通过“音乐的耳朵”,也就是音乐听觉。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这样就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而老师要做到: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学习;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
在《扬鞭催马运粮忙》这一课中,我就首先运用了“听”的艺术,以听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注重学生感受。先让学生聆听,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后,再和我一起探讨对乐曲的理解,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线条、色彩来描绘,来感受这个 乐曲所带来哪些收获。体验农民丰收后,喜送爱国粮的情景。当外在的音乐成为了学生自身的内化,学习更主动了,教学效果也就更加明显了。欣赏音乐还需要让学生学唱主旋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背唱主旋律。背谱可以积累音乐素材。虽说中学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但是在音乐创作课中,熟记一些歌谱的同学,即兴创作能力普遍比其他同学好。正如人们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综上所述,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基本功。但现在的音乐教育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过分依赖多媒体的使用,而忽视了范唱、感情等教师示范的展示。音乐教师的范唱能力、钢琴即兴伴奏能力、鉴赏能力等教学基本功有着不可替代性。当然,并不是说音乐课就不需要多媒体的使用。单一的常规教学手段很重要,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学生需要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的听赏音乐作品,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一个度,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还要掌握多媒体的合理运用。
下面就目前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应该注意的几点谈谈。1.要有效的使用
多媒体的使用要合理,要减少非音乐的形式主义的东西,把主要精力放在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上,巧妙适时,并不是种类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否则会适得其反,阻碍学生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减少了师生情感交流的机会。所以,应当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音画的处理要到位
在课件制作上,教师要熟练制作,要多学现代化手段,多了解一些制作的程序,更要多注意画面不要太多,要突出音乐性。
3.要处理好人机的问题
应该看到,多媒体的元素种类和表现形式很多,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是简单的媒体相加,教师要注意不同媒体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中媒体功能互相补充的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喧宾夺主,也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甚至影响和降低音乐教学质量。例如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播放播讲,成了一个“解说员”。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和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师生间和谐的人性关系被冰冷的人机关系所取代,割裂了音乐课堂中所特有的情感 纽带。
音乐新大纲颁布不久,有些教师认为以后上课省时省力多了,只要打开电视机,让学生跟着VCD唱唱听听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教师深厚的基本功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就不会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深刻的体验,同样,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音乐活动,教师也无法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展,多媒体也不可替代教师基本功,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最优化,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光静:浅析农村音乐教师基本功现状,《中国教育科学》,2012年第7期;
[2]包玉兰:浅议音乐教师基本功与多媒体的关系,《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22期; [3]马秋华:由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引发的思考,《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1期.5
第二篇:如何有效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如何有效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内容提要:初步探索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从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等五个方面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总结出:只有在《新课程标准》前提指导下,根据音乐教学现状,用新的思维模式,新的教学理念,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段来指导和培养孩子学音乐,才能使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真正为同学们所喜欢,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教学质量 主动性 愉快教学 情景设置 激励机制 开拓思想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提高了音乐文化素养,发展了音乐感受能力,丰富了情感的体验,陶冶了高尚的情操。音乐课堂则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教材的使用中,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摆在广大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音乐课堂教育不是要把学生们培养成音乐家,不是要培养尖子生,而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全体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为目标。如果把音乐课上成纯专业技能课,忽视全体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就会形成要唱歌就必须会识谱,要唱的准确就必须练习听力的恶性循环的怪圈。把音乐课当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学生当做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的做法,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或是表面上对一部分学生有一些效果,但却因此削弱了大部分同学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使他们对音乐课产生厌烦的情绪。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所以,我们的音乐课应该以快乐的音乐学习为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理解音乐。音乐课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更多的是对学生精神上的熏陶。当学生能够主动地体验、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震撼与感染,比起一味的听老师枯燥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爱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大可不必过于约束他们,不妨抛弃那种老师教集体唱的机械模式,而是放手让他们独立的思考,自己大胆的唱唱、做做。可以借助音乐特长生的力量,来带动全体的学生。先让他们为全体同学表演自己的专长,请同学们自己来当评委,再调动起来所有的学生,充分让学生们参与音乐课堂的活动,提高学生们的主动性。这种好的氛围一旦形成,学生将不再厌倦音乐课的枯燥。他们从音乐课的表演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教师在这里只是扮演了一个指挥家的角色,让学生们互相评价彼此的创造与表现,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此时,如果在有目的的讲解一些和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有关联的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训练,就会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点主动权,抓住“动”与“静”的结合。“动”要有秩序和规律,要在气氛热烈、情绪饱满的情况下,使学生勇于发问,让他们有成就感和轻松感;“静”不是死气沉沉,没精打彩,而是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而活跃。运用两者结合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缩短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在零距离接触中打开孩子们的心灵。
二、创造自由、轻松、愉快、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音乐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课上,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与其交流,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今天的学生是一群思想比较活跃、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比过去的孩子更广、更深,他们在希望获得教师更多夸赞和信任的基础上,还要求对方的尊重和平等的交流。所以教师就再也不能用眼神去斥责学生,用动作去制止学生了。教师已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导航者,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这时,音乐教学过程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感情的大好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多用一些这样的语言:“这样好不好?”“我可以这样吗?”“能告诉我你们是怎样想的吗?”在向学生们征求意见的同时,认真听一听他们的想法,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打开学生的心灵,释放思维的空间,在师生平等的、互动的基础上去鼓励学生。这种感情交流的过程也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变化,使学生的优势中心及时地实现正向转移,将新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授同步进行。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个人魅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营养,从而师生双方愉快又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教师用适时的表扬、用赞许的眼神、用会心的微笑、用自身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来消除学生们对教师的恐惧,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积极配合教师,一同创造出自由、轻松、愉快、融洽的教学氛围。
三、化抽象为具体,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教学的方法
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门纯粹听的艺术,它是流动的,是时间的,是抽象的。《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由此可见,音乐是不可言传的。我们见到的只是一些音乐符号,听到的只是一些强弱、高低、长短不同的声音,如何把这些听觉符号转换为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们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哲理,就可以采用化抽象为具体,利用实物教学和创设情景的方法。
低年级的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听”出来的东西很容易就忘记了,但“看”的效果就明显好得多。而且,针对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仅仅能维持十几分钟的特点,音乐课堂上就最好有能够“吸引眼球”的内容。实物教学是最简便的,需要什么拿什么就可以,目的是让学生们再看过实物教具后,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自然就记得牢固、扎实。面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表达内心的感觉时,就可以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利用富有趣味性、教育性并对音乐教学起到辅助作用的现代化电子、音响设备以及环境的布置来创设一种物质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感知觉,使其参与体验。“情境”与“物境”相比,更多的是用“心”的参与。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直接或间接的经历着悲欢离合的人生百态,这些都让我们不断体验着快乐、痛苦、兴奋、忧郁、焦急、失落等情绪,这些情感体验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音乐作品联系起来,用心去体会作曲家的心情,就不会在作品的理解中感到吃力。
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是一门表演的艺术,音乐课堂当然少不了学生的表演。优秀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到前面来表演,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及表扬,从而更加热爱上音乐课,盼望上音乐课,在表演中找到自信和满足,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但是其他大部分学生或是性格有些内向,或是害怕出错而引来同学们的嘲笑,放弃了表演的机会,没有突破就没有进步,导致恶性循环,因为惧怕表演而对音乐课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情况,不但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符,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是不利的。日本著名的小提琴家铃木镇一认为,教孩子学音乐时应向父母教孩子学说话一样,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孩子学得再差,父母也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的赞赏它、鼓励她。音乐教师也不要怕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上千次失败,坚信他能一千零一次的站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的赏识,学生也会获得成功的快乐,并提高学习的兴趣。俗语说:“兴趣来时,万事俱成。”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连接师生双方的桥梁,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教师的微笑、耐心和鼓励。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关系着学生们的喜怒哀乐。在孩子们感到害羞、不自信、无助时,我们宽容的微笑、鼓励的眼神,都应该毫不吝啬的送给他们。面对他们的缺点和不足,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甚至避免批评,努力发掘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在孩子们感到害羞或没有自信时,教师应该用鼓励的词语鼓励他们勇于突破自己,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受到集体排斥时,教师应以长者的身份对其进行鼓励,并表示非常乐于和他们合作,给他们以优越感,告诉他们点滴的进步,帮助他们摆脱阴影。当学生们从音乐课堂中获得自尊心、自信心的满足时,就会兴趣盎然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来,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高效的。
五、突破常规,开拓思想,丰富内容,提高质量
实事求是是传统美德,解放思想是新时代的召唤。作为音乐教师,解放思想,不但要做到从旧的应试教育的思想中走出来,还要有创新思想、创新意识,突破教材、教参,突破教学方式,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组,从而适应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改革。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育的课程和教法是陈旧落后的,信息技术含量是很低的,并且着重于技能的训练,忽略了理论研究。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大多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教学方式上大都是“灌输式”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更多的音乐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只有不断的突破常规、开拓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模式,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新能力、新方法进行音乐课堂教学。那么,在完成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注入一些新的内容,也是可以的。现在,基本所有的同学都对流行音乐特别感兴趣。正在热播的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主题曲《希望》,几乎每一位同学都会唱,也喜欢唱。用它来引入《桔梗谣》的学习,从中引出朝韩民谣的特点,或者作为竖笛教学的演奏曲目,是备受学生们喜欢的。因为学生所喜欢的音乐,是以符合自己的感情要求为目的的,而流行音乐正能满足学生的个人情感需要。再加上流行歌曲的内容通俗易懂,旋律清新,节奏明快,歌词内容贴近生活,社会传播媒介和社会音乐对学生们的影响较大,流行音乐才会很受欢迎。在很多流行歌曲中,不乏倡导人间爱心,提倡环境保护,表现爱国主义的内容。这些歌曲曲调优美动听,内容健康向上,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我们恰恰可以抓住这一点,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唱好一首好的流行歌曲,为学生弹奏一首优美的通俗曲。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利于音乐课堂的教学,还可以使他们在学校紧张、单调的学习之后,感受快乐、陶冶情操。教师不能制作教材和教参的“留声机”,要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爱好,进行科学、艺术的处理,形成可行性的课堂教学思路,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和发展个性的原则,开拓教学思想,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使孩子们在健康、快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完成教学任务,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活力。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前提指导下,根据音乐教学现状,用新的思维模式,新的教学理念,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段来指导和培养孩子学音乐,才能使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真正为同学们所喜欢,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参赛学科:小学音乐
论文题目:如何有效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参赛老师:陆 顺
工作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实验学校
电话号码:***
第三篇: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这次与各位老师一起探讨分享的机会,心里感到既自豪,又惭愧。自豪的是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领导和老师的认可,惭愧的是我有很多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实际上,我们学校优秀的老师有很多,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学生六年的学习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扎扎实实的走过来,才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各位老师,是你们的付出才有了学生今天的成绩,可以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教学的。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呢?这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一件事。下面我就自己的几点做法和老师们交流一下。
第一、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
小学生实际上还是一些孩子,他们对于学习重要性认识的并不透彻,而促使他们上好、学好这门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激发儿童的兴趣,精心保护和培育儿童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以及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学促进发展的起点”。所以,我每一次接班后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我常常给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小学生爱表扬,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如果老师对学生的进步进行适当的表扬,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每个学生每天都在进步,只是有的进步大些,有的进步小些,作为老师,我所要做的就是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些很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或表扬,可能是口头的,可能是作业本上的文字交流,也可能是一颗小标志,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增进他们前进的信心。
其次,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无论是作为班主任身份还是数学老师的身份,我都为学生付出真心的爱,学生生病了,我总是及时给予关心,并及时联系家长;学生犯了错误,我并不责骂,而是站在大朋友的角度,给他们讲道理,并提出殷切的希望。在一次次的付出后,终于有了回报,有个学生在自己制作的贺卡中写道:数学老师,虽然我们接触时间并不长,但我感觉你已经走到了我们的心中。读了之后,我真的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我和学生们成了交心的朋友。在我的不断努力下,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增强。
第二、努力创造35分钟的精彩。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35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把功夫下在课前。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容易了,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平时备课时,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教参,我更是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的预设。对于重点问题,我要反复的想,学生有可能出现几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办,怎样的引导才能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我也总是辅以多样化的手段,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快的让学生掌握。例如,在讲“圆的周长”时,我就让学生进行独立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它们的比值,从中推导出周长计算公式。学生总是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记得清楚,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很快的记住了公式,同时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画图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抽象的比率关系往往难倒一大部分学生,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进行理解,数形结合,使抽象的知识有了形象的外衣,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解题方法。另外,在课堂中我常常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复习旧知识点,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更系统化。数学中很多的问题并不只是考察单一的知识点,综合性的题目更多一些,尤其是六年级,所涉及内容涵盖了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所以,平时的教学中我把同类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对比教学。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我先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再介绍新的“扇形统计图”。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也为学生解决综合性的题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师要虚心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和平行班老师交流、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点拨和指导,避免走弯路。
(3)充电也很重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自己的某些教材观点和教育理念难免会有些滞后。平时一定抽时间多读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书籍,来武装自己,与时俱进。
其次,把力量用在课内。
1、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遵寻几点原则:
(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
(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
2、注重课堂学生管理,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一个好老师,一个重视课堂管理的老师,课堂上是不会出现混乱状况的,否则就是老师的管理问题。老师要应用多种形式、手段、调节课堂氛围,要时刻关注课堂动向,适时地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始终保持精力充沛、兴趣盎然,这样课堂教学效果肯定就会很好。
最后,把补困加在课后。优先差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有个别学生对于课上的知识可能无法及时消化,所以,我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单独辅导,设计一些代表性的题目进行细致讲解,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将受用终生。我在教学中最重点培养的是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以及善于思考和善于发问的习惯。因为我认为这几种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品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以各种方式不断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平时多提醒,多强调要求,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再加奖励一个标志,在日积月累中,学生好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在学生的学习中也将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班的家长,家长们对于我的工作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不仅坚持检查学生作业,辅导学生,还有部分家长给学生额外报了辅导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学生的进步离不开家校的通力配合。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每一次好的成绩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所以,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常抓不懈,为学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而努力。
第四篇: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去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优质课比赛总结会发言。
一、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新的课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诸多的改进,而教师因受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摆脱不了束缚,该少说的不少说,该精讲的不精讲,顾此失彼,所教内容既无重点,也无重心,让学生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其实,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课改教材无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的重新编排和取舍,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很多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并把教材内容读懂吃透。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该合并的合并,该分解的分解,该讲的地方精讲,不该讲的地方不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步骤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也会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设问,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即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2.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上《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课后笔者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逐渐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四、平时教学中应善于与中考和竞赛内容接轨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善于把学习内容与中考或竞赛内容接轨。讲课过程中,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不自觉中接受中考试题或竞赛试题的熏陶。在平时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做题,特别是各种中考题或竞赛题,做完后善于总结,并把各种题型分解在每一节内容中,让类似题型贯穿于学生的训练中。
参加中考或竞赛,要想获得好成绩,不是靠一个月两个月的辅导就能见效的。首先教师要多做题,头脑里要有东西,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课堂上要多渗透。平时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每堂课都会留下一道或两道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数学题写在黑板上,或竞赛题或中考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走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学生多做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于是题海战术成了很多教师的法宝。殊不知,这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了。
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许多学习数学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触数学题后,却仍能解出一些很复杂的数学题。为什么?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掌握了数学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中学数学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如果能落实到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出一种方法论的功能。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会游刃有余、水到渠成。其实,对中考或竞赛试题,只要少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道题,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那种考试过程中靠碰熟悉题提高成绩的做法说到底就是碰运气,是不可取的。教师的精力应该用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上。
六、讲课的同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传授是传统的教学观点,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应该做的是善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更突出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做作业的习惯,都加以引导,使之更趋科学合理。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讲究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还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八、善于与学生交流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实现心灵的零距离,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有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才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分析、讲授能力强,但是由于不善于和学生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感情隔阂,教与学不能协调配合,结果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总的来说,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第五篇:职业学校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职业技术学校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
机电系
王雪萍
摘要: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对于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以及创新性教学三方面加以论述。首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从提高授课过程质量出发,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把握好一个“度”,做到既“严”又“活”;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精细结合;教学过程突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优化学生的作业设置和改善课堂语言更进一步丰富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其次,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率方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心理激励和赏识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巨大影响。最后,创新性教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更高要求,本文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心理激励 赏识教育 创新性教学
学校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作为中等专业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教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深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它关系到整个在校学生将来是否成才的关键。那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笔者认为,要想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可以从提高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和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接受效率以及实施创新性教学这三方面入手。
一、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提高课堂授课过程的质量(1)课堂气氛应既“严”又“活”
这样的氛围是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既严肃又活跃,做到严中有活,活中有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方面应该严肃呢?一是课堂纪律要严肃。严肃的课堂纪律是搞好课堂教学的保证,教师不能放任学生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和看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书刊。二是教师对一些基本概念、公式、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时,态度要严肃认真,不可随随便便,乱说一通。三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对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对错误的回答要予以纠正,不可讽刺挖苦,更不能讥笑。严肃的课堂纪律是必要的,但是课堂气氛不能严而过度,一严到底。否则会使学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出现“思维疲劳”现象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活跃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有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这是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和热爱,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也容易接受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其次,教师应该准备一些与课堂有关的“调料”,如幽默、故事等。在讲授内容需要的地方,适当洒一点“调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讨论、咨询及挂图、模型试教板、电化教学等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2)教学内容应既“精”又“粗”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少而精”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但“少”以“精”为前提。课堂教学既要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赅,有针对性,又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要正确处理教学内容“粗”与“精”的关系,教师必须做到“厚积而薄发”。所谓“厚积”,就是教师要多深钻教材,多读书,多看有关杂志,多吸取营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当今社会,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出现,好多新名词不学习根本就不知道。所谓“薄发”,就是讲得精彩凝练。“厚积”的目的在于“薄发”。
(3)教学过程应既“疑”又“释”
教学过程中的“疑”与“释”,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启发式教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但要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着重培养他们掌握、探求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哪些重点、难点、疑点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讨论,而不要把教材内容条条不漏,面面俱到地满堂灌。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设置疑问,又要注意引导学生解决疑问,不能包办代替。“疑”与“释”的过程,应是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设置疑问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深题浅问,即对一些深而复杂的问题,采取化整为零,由浅入深的方法进行提问。否则,提问的问题太深奥,学生就会望而生畏,达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二是要浅题深问,即对一些看似浅显,但很重要,而常常被学生所忽略的问题,必须深入探究。三是要直题曲问,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当然直题曲问不能太隐晦,更不能故弄玄虚。四是要曲题直问,即对一些简单而直露,相关而零碎的问题,提问时需聚零为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的习惯和精神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理解知识的钥匙,是探索和创新的开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不易发现的疑问,鼓励学生发现疑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避免照本宣科,使课讲得生动有趣。通过正确的方法设“疑”,使学生进入了探求未知的主动思维状态,但是,“疑”的目的在于“释”,只有通过“释疑”才能使学生解开疑团,切实掌握理论知识。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一是教师讲授释疑。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对那些理论性较强,学生又比较陌生,无法解决的疑问,大都采取这种方法。二是组织学生讨论,辩论释疑。这种方法主要适于难度不大,学生能自行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三是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咨询释疑,即向教师咨询,也可向同学咨询。四是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法释疑,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实践性较强,只靠课堂教学还不足以解决的问题。如专业课可到车间上,边参观,边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制图课可用橡皮泥自制各种模型等,让学生体验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并自我欣赏,相互鉴赏彼此的作品。、改革作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课后作业的设置,大多数教师是直接从教材与资料上选取,这种被动、单
一、封闭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特别是现阶段学生层次不齐,基础不同,改革作业设置使其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非常重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我们进行作业设置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承认,尊重并处理好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设计作业,绝不能“一刀切”。
(1)作业分层
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作业的层次性,以满足知识基础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位学生。较难解决的问题,可让成绩好的学生来处理、解答,容易解决的问题,可让成绩差的学生解答。要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得到健康发展,使有差异的学生都有所得,让全体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2)设计题目
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精选出不同层次的题目,有易到难,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成题组,每一组集中体现某些规律,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思考坡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使每一位学生每做一组题,都能亲身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达到练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好奇心是创造力开发的一个重要对象,好奇心可以使人产生兴趣并驱动创造。实践证明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可设置题型新颖,趣味色彩浓厚,并且能在其他学科中应用的作业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3、改善课堂语言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当前,学生获得书本知识的主要场所仍然是课堂。上课开始时通过复习提问,讲评作业以达到巩固上次课所学习内容,导入新课的目的。导入新课要干净利落,并把这次课的重点、难点引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听课,自然地导入新课。讲新课时教师语言要形象生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中,使学生对所授内容加深印象;其次课堂语言要诙谐有趣,使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处于愉悦的心境之中。在此心境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精辟阐述,语言表达清晰,富于感情,扬抑有致,面部表情自然丰富,手势表达适度。有条不紊的讲述既有利于学生的信息输入,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把握学生心理,积极引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巧用心理激励,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抓住心理激励的最佳契机,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情绪,态度随着课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心理学角度看,好奇心得到满足或达到一个目标时,兴趣开始减弱,对学习活动开始感到疲倦,出现注意力涣散、心猿意马的现象。还有些学生因为知识深化遇到困难,学生信心由强而弱。此时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心理激励的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情绪在认识中形成跃进状态,随着学习进程而发展巩固。当然,运用心理激励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突发性与灵活性。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机智,抓住机会,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效地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探求知识,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应该是善于了解学生,熟练运用心理激励的原则,抓住机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适时运用赏识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别人的赞美,这是因为只有获得别人赞美的人,才意味着被别人认可,被别人尊重,被别人称誉,并意味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被别人发现了。反之,如果一个人终日得不到别人的注意,或者经常得到别人的贬词,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适时给予适量的,恰如其分的赞美,使学生建立必要的自信心,有信心去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实施创新性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为创新教育过程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不仅要对创新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而且要运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艺术。以下是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1、放弃权威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
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支持学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和主体力量,从而形成自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自身的潜在的创造才能。
2、推迟判断,允许学生有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
一个创新性教学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发散思维是一种多向展开的思维方式,它定向于某个问题的解决,然后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求获得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发散思维,广泛地自由联想,思路流畅开阔,获得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及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常常有其局限性和不完整性,然而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激发,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因此,要允许学生有思考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教师不要过早下结论、作判断,以鼓励创意,使方案在学生的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到完善,思维在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创新能力在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
3、善于通过创造性的教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是一种在观念上突破常规,不断提出新观点、新原理并获得前所未有的成果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授要有创造性,学生学习要有创造性。所谓教师的创造性教授,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求异思维,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主要表现为他们的创造性想象非常丰富,智力与情感活动方向独特、罕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新颖。这样,师生双方的求异性思维大大拓展了思维活动的领域,允许思维活动的自由跳跃或中止思维进程的连续性,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迅捷的判断力,使学生以突发、飞跃的方式对问题做出创造性解答。
4、善于提问。
创新性教学过程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性教学过程进行的前提。然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司空见惯的问题,从新的视角去审视、去分析,从而提出新的问题是需要有对问题的感知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德波诺(Edwardde Bomo)曾经指出:“学校课本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方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需的已知信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却往往的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的答案,还缺少很多有关的信息。”因此,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仅限于让学生复述、再现知识点,而是要引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不能只满足于学生知识量的积累和一般技能的熟练化,而应注重于学生全面创新素质的提高。
本文试图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质量和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接受效率以及实施创新性教学这三方面探讨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主编:李伯黍、燕国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