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短跑中的渗透
谈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短跑中的渗透
摘 要:学习兴趣的建立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需要学生全身心配合的体育课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对学习体育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更需要学生能够对体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开展自主的学习,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短跑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渗透,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小学生爱上短跑运动。
关键词:短跑 游戏化 小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前言
短跑是指进行短途的100米、200米、400米、或者50米的跑步运动,短跑能够激发参与者的冲击力,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长跑要低一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讲,长跑枯燥乏味,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讲耐力不足,短跑择更符合小学生的需求,既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能帮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会请假偷懒的现象,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推进游戏化教学让小学生在体育短跑中更具有自信和冲击力。
一、抛球喊号锻炼学生的临场反应
小学阶段进行短跑的距离一般都不会超过400米,因此短跑中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很重要,听到起跑的口令之后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就能占得先机,在体育锻炼中占到优势,相反,如果在进行起跑口令之后反应慢没有做出合适的起跑动作,那么想把距离追回来的可能性极低,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短跑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让学生能够最快做出反应。传统的短跑训练模式中需要教师对跑步的技术进行说教和灌输,这种教学方法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学习兴趣,对短跑的临场反应训练没有好处。因此我们应该考虑进行抛球训练,抛球训练是指学生围成一圈,教师站在中间或者外圈进行抛球训练,教师向上抛球喊道哪位学生的名字,这名学生就出来接球,主要锻炼学生听到口令后的反应能力。举例来说,这个游戏比较适合三年级以上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游戏,低年级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在进行抛球游戏的时候比较容易受伤,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报口令的时候要吐字清晰,防止学生听错名字导致抢球摔伤的情况。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游戏之后,带学生进入跑道进行实际的锻炼,看学生的反应能力会不会有所提升。
二、10米短距离追跑,锻炼加速能力
短距离追跑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在落后的时候能够进行急加速赶超前边的运动员的能力。游戏的规则是学生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三人为一组,每隔10米一位学生,让三名学生同时起跑,后面的学生追前边的学生,观察几圈之后,最后一名学生可以追上前边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要告诉学生在最后一名学生追上第一名的时候游戏结束,要提醒学生保持体力,不要做过大的运动量。追逐跑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短跑的爆发力,提醒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要保持体力不要过分追求速度。追逐跑适合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在五年级以上进行追逐跑比较合适,举例来说,五年级以上学生身体发育良好,爆发力强,这有追逐跑的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胜负欲望,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冲击力和爆发力。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分组,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采取的距离比较远一些,对于爆发力不强和参与度不够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调整学生的状态,从短距离追逐开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缓步跑和急速跑结合进行短跑训练
跑步对于学生来讲很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一些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跑步呼吸的频率,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时候觉得很累,这个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策略的改变,短跑是一个急速运动,学生在训练中体力消耗特别大,因此在锻炼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慢跑和快速跑相结合进行,这样既能够增加跑步的旋律感,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会调整自己的呼吸频率。在跑步的过程中,跑步的步频和脚步的大小也是影响跑步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训练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两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成绩,第一是跑步步幅加大,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个子高的学生,或者是增加自己的步频,这种方法适合大多数的学生采取,在慢跑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走右脚的交换频次,来增加自己的跑步速度,这样学生在进行跑步的时候就能形成惯性,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短跑训练。慢跑能够锻炼学生的耐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课程,急速跑能够激发学生的爆发力,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时候也享受到短跑的乐趣。
四、使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跑步热情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应该配合一定的有趣的小游戏进行,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以更加高涨的兴趣去进行体育锻炼。小学生进行体育课程中,教师应该避免有大幅度的体育锻炼,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相同,盲目进行大幅度的体育锻炼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体育教师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游戏教学的内容,游戏教学既能够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还能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游戏教学法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今后进行体育锻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跳高抬腿比赛,让学生比赛看谁高抬腿能够速度又快做的又标准,既让学生能够游戏还能锻炼学生的步速,让教师分出每个小组比赛的冠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这种分组进行,让学生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对于小学生来讲,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来讲能够让学生的短片更具活力。
结语
短跑对于小学生来讲,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健康特点,在短跑教学中进行游戏化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安全放心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饶昆.植根于素质训练、辅助以游戏元素――浅析小学短跑教学的反思与创新[J].田径,2017(08):51.[2]郭雪飞.游戏法融入小学短跑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6(63):107.[3]冯彬.体育游?蛟谛⊙Ф膛芙萄е械脑擞?[J].青少年体育,2013(01):79-80.[4]陈敬伟.小学低年级短跑游戏教学[J].体育教学,2010,30(03):58.
第二篇:课程游戏化如何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课程游戏化如何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新《纲要》中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把自身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轻松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动作的表现去构建经验、获得发展。为贯彻落实《纲要》,更好的实施幼儿健康教育,我进行了尝试与总结.1.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投放充足、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幼儿园户外活动的设备、器材、玩具材料的多样化,才能吸引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首先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发展水平,然后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幼儿的兴趣要求相结合,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数量相当的玩具材料,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本学期我们主要投入自制的布棍玩具为主,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小班的年龄特点,我班运用情景性游戏引导幼儿参与集体游戏活动,分散、分组活动探究活动材料的多种玩法。例如:户外活动中,我班以到小动物家做客为小动物准备礼物的形式,组织了喂小猫、走脚印、拔萝卜喂兔子,钻布袋、跳圈、投掷喂狮子等情境开展集体游戏,也体现了幼儿关心照顾小动物的情感。分散活动时,幼儿玩纸盘、长颈鹿套圈、纸盒汽车等玩具、探究出了可以用纸盘看信号灯开汽车、玩飞盘等游戏。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懂得谦让,玩具大家一起玩、交换玩、,玩完后要送回原处,摆放整齐。
2.设计富有情节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应急反应慢、因此常在游戏中产生散队,走散的现象。所以我们就准备开展了“跟着 ×× 走”等游戏,让幼儿明白小动物都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从不掉队,走路时不推挤,从而以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3.在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
《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体育游戏中建构积极有效地师幼互动必须坚持“以幼儿为本”,要从仅仅关注游戏的组织转向关注幼儿的兴趣,从关注活动的目的转向关注幼儿的需要,只有关注点改变,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才能真正做到“把幼儿放到第一位”。在幼儿熟悉圈、球的基本玩法后,我们逐步放手,引导幼儿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器械的多种玩法,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让小班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如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班幼儿也能发现身体的许多部位可以玩圈,通过教师启发,小班孩子发现圈不但可以跳,还可以在地上滚动,还可以用来开火车等等。一种器械的多种玩法,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运动,达到锻炼的目的。
4.营造自由宽松的运动环境氛围,让幼儿自主参与。
幼儿的心理环境对其整体发展有极其独特作用。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对此,要注重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满足幼儿自主性的需要,支持孩子、理解孩子,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自主活动的快乐,并能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5.家园配合,共同鼓励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同幼儿之间的桥梁工作,幼儿园的活动与家长的支持、配合密不可分。我们经常邀请家长参加我班组织的晨间亲子活动,通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增强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同时促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做到家园合作,使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另外,针对体能较弱的幼儿,我们就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来,从而建立师幼、家幼间的共同运动的互动关系,让家长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在今后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我们要以《纲要》为依据,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从观察幼儿入手,从幼儿的各种行为、情绪、神态等各种表现形式中,了解幼儿。在坚持组织游戏化的活动同时,继续提高小班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主动性,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三篇: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科教学既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它摆脱了人们生理健康观的束缚,确立了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反映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刻地揭示了健康的内涵。并且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小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6%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有些学生经不起一点挫折、受不得一点委屈,心胸狭窄、意志薄弱,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自杀。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除了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因素外,与学校的“应试”教育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等因素不无关系;同时,与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校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方面:
1、正常的认知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维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有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
二、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1)、体育课教学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利用体育课经常应用左侧体操锻炼学生,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尝试中,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
(2)、体育课教学要让学生在成功中克服困难并提高意志力
良好的意志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缺乏意志力往往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教师要遵循个性差异的特点,给学生确定个人的目标,并通过教育、激励等方法,帮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达成目标,获得一次次的成功体验,逐渐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3)、加强体育课教学、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控力 通过体育课的规范教学,组织纪律性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控力;同时,体育活动都有其特有的游戏规则,参加活动者必须遵循,久而久之,学生在活动中养成遵守规则,自我控制的能力。
(4)、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顺利、挫折,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并学会调节情绪。体育活动竞赛的因素决定了有顺利,也有挫折。让学生多参加竞赛活动,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多次活动中去体验顺利、挫折,逐渐养成顺境中不自大,逆境中不自卑的良好心理品质。同时利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
(5)、发挥体育活动群体性的特点,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体育活动多为群体性的活动,需要团队内相互团结、互相协作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多参加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群体意识、协作意识,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社会性。同时体育活动的群体性促使学生的不断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
(6)、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效果产生影响,更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学生心理健康,反之亦然。所以,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第四篇:谈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谈游戏化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常州市博爱小学 韦民 陈斌 在当今教育发展趋势下,新课程教育理念正在潜移默化的教我们怎样上好一节体育课,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如何让学生在不仅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在快乐的体育课上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通过思考与实践,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学生都很愿意参加,游戏在教学中能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而愉快可以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作用能使学生情绪饱满,利用学生这种喜欢游戏的心理,我们尝试了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把一些枯燥的体育技能溶入到教学中去。
一、游戏化教学方法的理念
根据小学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体育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游戏化教学不失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手段,它是将教学重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教学内容编成各项有趣的游戏,适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融教,学,用,练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乐学;让学生找规律----善学;使学生有感情----爱学,激发起学生兴趣,调动起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情”中互交往,促团结.在实践运用中,我们还要注重渗透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二、游戏化教学方法与新课标中五个领域紧密相关
在新课程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与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是以学生的身体锻炼实践为主要物征,在身体锻炼实践中体现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促进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游戏化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个辅助方法,它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
1、运动参与。它是促进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参与学习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运动参与领域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同时鼓励同伴和家人也参与体育活动中去,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来发展身体活动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其次就是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了解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并能自主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或锻炼方法进行练习。
2、激发兴趣。我曾在一本书上读到宋代的教育家朱熹说过这样一句话:“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它充分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因其功利性太强而使教学本身异化为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畏惧、厌烦的活动。诸如跑步就是为了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甚至是为了应付达标考试。而游戏化的教学其目的就在于转移学生的视线,让他们抗到跑步不光是为了健身,更是为了玩。就这样,教学目标的适当隐藏,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了更多游戏般的体验。
3、认知发展。小学生的感知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对动作的模仿性较强,但又难以对动作的细节作出正确的分析,练习时精神难以集中,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练习中来,必须要让他们喜欢做这件事情。比如,我校有位青年教师在上《篮球反弹传接球》的公开课上,她并没有用我们常用的先示范讲解后练习的形式进行教学,那样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反而还抹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动作难掌握。她用“捡球投目标”的游戏引导学生,在地上画了两个大的圈,一队同学在圈外捡球向圈内另一个同学的脚掷,圈内的同学的脚被篮球掷中的就出局,之后交换进行,这样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反弹球中的拨球方法,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通过一个游戏后,再给学生进行反弹球的传接示范,学生会马上回顾到游戏中的动作,教师再作纠正引导,那节课上,大部分同学都基本掌握了反弹球传接球的动作方法。用这样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是我们在体育课堂上进行技术教学的关键一步,其实能吸引学生参与进来就是成功的开始。
(二)游戏化教学中获得运动技能
1、运动技能。它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载体。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可使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2、掌握运动技能。努力使学生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基本的运动技能,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少年儿童具有竞争性和冒险性,在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游戏比赛的形式,既活动了身体,强化了技术,又提高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如我在投掷教学中设计了《绝地反击》的主题 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与玩乐中学习投掷技术。一开始,让学生自主练习,尝试体验,引出投掷课题。在教授投掷的过程中,又设计了几个游戏情节,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把动作技能在游戏中一步一步的渗透进去,不知不觉中自然得达成技能目标。第一步抓手投掷,建立甩腕概念;第二步跪蹲投掷,体会快速挥臂;第三是原地投掷不同高度的移动的标志物,体验完整动作技术。第四是游戏“绝地大反击”,巩固技术和熟练运动。第五是“赠送小礼物”,在成功学习的基础上使投掷技能得到有效拓展。
(三)参加体育活动,1、身体健康领域。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学生需要发展的体能包括柔韧、反应、灵敏、协调、平衡、速度、有氧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成分等,并建议在不同水平阶段侧重发展某些体能,这主要是考虑到体能发展敏感期的问题。
2、增强身体健康。在对身体的发展方面,通过各种游戏化的练习和活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和劳动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搬运等实际活动技能,使学生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各器官、系统对各肌肉群得到必要的活动,这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同时,经常改变游戏活动的各种环境条件和活动方式(如采用竞赛的方法等),提高要求,可以全面地发展少年儿童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如传统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它把各种奔跑、移动、躲闪、急停、转身等活动于一体,发展了学生灵敏、速度、反应、协调等活动能力。
(四)参加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领域。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将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等列为心理健康学习的重要内容。
2、优化课堂心理气氛。通过游戏化教学手段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化的教学手段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
(五)在体验性学习中提高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1、社会适应领域。在《课程标准》中,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一块是建立和谐的人间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另一块是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实现这个领域目标,除安排少量理论和实践课外,大部分要与其他学习领域内容教学时结合。
2、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在游戏化的活动中,作为集体的成员,首先要学会互相理解,这也是游戏经验在小学生社会化方面最重要的价值。其次,游戏化的活动帮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履行集体一致的要求,由于规则是公正的,孩子受到规则的裁判,便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当然活动中,同学间纠纷和矛盾的结果会给孩子一种最深切的人际关系体验(成功或失败的交往经验),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还有设计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中,游戏还使孩子扮演不同角色,既能使他们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又能暂时离开自己角色,从而改变看问题的角度。例如:在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演习比赛;伤员救护等游戏活动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在进行社会适应及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的轮流、共享、交换、等待、互助等交往规则,将迁移到日后的社会性协作中去。
三、游戏化教学手段在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游戏化教学内容的选择,规则和制定要有针对性
游戏化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也有特定的使用性,因而必须从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所以,首先游戏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有紧密的联系,进行游戏创编,其次还要了解分析学生(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差异原则,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提高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一个教学内容加一个游戏内容的简单化操作,也要避免自发游戏加教师介入的倾向。
2、游戏化的活动中要强调组织性和公平性 游戏过程中必须加强组织性,这是游戏顺利进行的保证。如分组后,各自都要按指定的方法和规则进行游戏,特别是投掷项目及在跑动中进行的游戏和球类游戏等,更要注意有次序、有步骤的进行。在游戏化教学中,让学生领会到:游戏规则“公平性与活动中具体的输赢是两回事,游戏规则的公平主要是根据游戏各方在游戏中赢的可能性是否相等来判断。但输赢的可能性相等,并不等于就没有输赢。”
3、游戏化教学的安排要有合理性
在《体育教学》2007年第112期16页中,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三位体育教师共同撰写了《在传授运动技能中使用游戏化、情境化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其中写道:“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小学体育课也存在着一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将体育课上成存粹的游戏课,只要是体育课就上游戏。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通过设置情境来组织教学,从而造成技术技能的学习如同蜻蜓点水。一节课在热热闹闹中过去,殊不知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动作,只是延误了学生的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时机,等到再传授时已经晚了。” 关键在哪里呢?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让教学“活起来”,让教学“生动起来”,让教学走入学生的心坎。游戏大多数情况下采用了原始的、低级的运动技术,但带给参与者的却是无比的快乐,游戏化的教学是否能起到最佳效果还要在于教师对参与者的体能了解与否,老师的设计与策划方式如何。
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全新的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相统一的现代健康观。它的提出,把学校教育从竞技化体育教学目标、模式和方法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体育教育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健康服务的目标;它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总而言之,游戏化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使较难接受的内容的学习过程在玩中进行,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将促进游戏化教学的成长,然而要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手段,还需要我们许许多多体育教师不断地探索。
第五篇: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德育
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在当前学校体育德育教育的热潮中,必须重视对加强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体育教学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进行小学教学体育游戏德育教育方面,有一个十分显着的特点,它是寓德育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它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报告,个别谈话等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育,而是把身心活动、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动作、理论与实践等自然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因而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行为有机地统一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立即付诸于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
那么,在小学体育游戏德育教育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呢?
一、挖掘教材中特定的教育内容,把德育教育融为一体。
体育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才能奏效。因此,在体育游戏课渗透德育教育中,首先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在游戏教学比赛中,还要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诱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决不应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备课时首先要重视这一方面内容的挖掘。具体做法如《障碍赛跑》一课:
1、具有比赛竞争性质。要取胜,学生需要密切合作,互相鼓励,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障碍设置由易到繁,逐渐加大难度。它又需要学生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学时设计两种编组方法。A、体力强弱各分两组。B、强弱平均混合编组。并采用两种竞赛方法。①、弱与弱组比,强与强比。②、弱与强队比。在组织教学时、力量相等的两组互相竞赛学生反映不大;在让力量相差较大的两组比赛时弱队的学生有些气馁,有的甚至不愿参加,这时应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说:“强队的同学多数身体高大,速度较快,老师规定身体不碰‘铁丝网’,这是他们强中有弱,而弱队的同学身体小过网也就容易,是他们的优势。”这样一分析弱队的同学增强了信心,比赛结果弱队输了,但比前面弱比弱队比赛用的时间少。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次用的时间少了,多数的同学回答说:“我们不怕他们”,我接着总结:“这就是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树立了信心而产生的力量的结果。”整节课我并没有说如何团结合作,树立信心和勇气克服困难之类的话,但学生却从实际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他们在活泼愉快地游戏中浅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生长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特别好动,首先在游戏中选一些有一定训练价值,思想内容健康的游戏教材。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游戏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游戏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才富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在组织教学比赛时,教师严格执法,让学生认识到犯规就是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造成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教师应顺势提醒学生纪律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职责,一个没有纪律性违法犯纪的人将会得到社会的排斥和惩罚,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具体做法:如队列游戏《快快集合》、《一切行动听指挥》,奔跑游戏《老鹰和小鸡》、《冲过火力网》等。平时课下注意观察学生自发组织的游戏,稍做改编,引用到课堂上,如《我是木头人》、《挑兵点将》等。在组织《投沙包》游戏时,除游戏原有的规则外我又增加游戏的难度和“保护战友”的规则,改用一个沙包投击为三个沙包。圈内学生由自我保护为互相保护。规定圈外投击沙包的同学只能从正面投击对方,如击中了同学的背部,则为正面同学的失误判罚下场。如接住投击过来的沙包则加一分。这样学生由自我防护转向即保护自已,又要保护身后的队友。由躲让转变为争接沙包为本队积分。游戏规则的修改,游戏难度的增大,同学互相配合,团结协助的道德品质也得到了陶冶。
我在体育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保护队旗》奔跑游戏。让学生围成四个大圈。每个学生都编一个号,每个圈为一个小队,小队长站在中间,手扶旗杆,如果没有扶住,旗杆倒了,要扣掉该队一分,而且这一个同学还要为大家唱一首歌。学生活动的兴趣很浓。下课后一位学生说:“这堂课很好玩,一共喊了我四次,我都扶住了旗杆,我也想给大家唱歌,又怕扣小队的分”。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儿童天真无邪的幼雅心理。集体的荣誉显然在这个儿童身上占上风。
三、加强审美的教育。
从体育美学的观点来讲,体育中的美育主要是指协调发达的身体,匀称的体态,有力、敏捷、优美的动作,从及开朗的胸襟,坚强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主要是“寓教于乐”,它是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它不单纯依靠说理,而主要是优美的形象来打动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形象美、姿态美、艺术美、韵律美和心灵美等为素材、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对周围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体育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
体育教师只有博览群书、不断地学习进取,不断的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及要求。同时要提高自身修养知识水平,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注意用自身言行去感召、教育学生。这样才能收到较满意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