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点滴体会
“小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点滴体会
彭州市丽春镇小学
陈碧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语文是一个生活化的学科,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作文教学实际中,我和一些语文教师一样轻视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放任学生的写作,任由学生写作能力的自然提高。作文教学也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划与计划。因此出现了作文教学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现象。即使重视了,也只是热衷于作文技巧的指导,这些技巧多是限于行文技巧层面,形式多于实质。没有进入生活化层面。
本次“小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让我深深认识到:写作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学生心灵的震颤、悸动与倾诉表达,是生活化、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生活化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学生人格的一种作文教学策略。”生活化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既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映生活的作文,并在作文中学会做人。生活化作文,就是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老师们一节节的课例中,我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写作前活动过程的指导。
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就要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参与活动之中。今天上课的四位老师都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把孩子们引入到活动中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认真观察,认真体验,获取材料;认真思考,认真感悟,获取灵感,提高认识。
如:金堂赵镇的米柯老师指导的《心理活动描写》这一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问学生:“当你们听到有一节作文课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交流了自己的内心想法,接着设计了三个活动:
(一)猜猜他是谁?
(二)表演魔术;
(三)教魔术。每一个活动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地让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出学生此时此刻最真实的心理活动。
特别是成华区石室小学的田霞老师的《礼物》这节课,课一开始她就告诉学生要送礼物给他们,使学生处于接受礼物的兴奋之中,然后拿出礼物让学生猜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猜了各种各样的礼物,当老师回答不对时,学生感到失望而又好奇。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究竟是什么礼物,老师精心设计了让学生“摸礼物”这一个环节,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去弄明白礼物的真相。教师分别请了三个孩子上台摸礼物,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认真听他的描述,想想礼物会是什么。学生为了知道答案,都积极地参与,仔细地看,努力地想,想得到正确的结果。揭晓答案,见到是向日葵花和巧克力糖后,同学的反 应各不相同,老师希望孩子们像花儿一样快乐、幸福,生活像糖一样甜甜蜜蜜。最后分享礼物,让学生品尝糖的甜,感受“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的情感体验。田老师设计的这一课富有创意,吸引力强。“送礼物——猜礼物——摸礼物——揭晓礼物——分享礼物”这一过程,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田老师利用送花送巧克力这一载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观察、探究,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为后面学生的写作作好了铺垫。
二、重视写作中写作方法指导。
写作中,应促进学生由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真切地体会到作文的轻松快乐,完整地呈现作文的过程与方法。
活动结束后,田霞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先让学生讨论:怎么安排才能有顺序地把这件事写出来?学生汇报后,老师引导出:经过(猜礼物、摸礼物、揭晓礼物)要详写,同时,写摸礼物这一过程时,要从摸礼物的三位同学中选一位你印象最深刻的人来写,这就是主要人物,要抓住他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来刻画,这样人物才会形象、生动。次要人物也要简单、清楚地叙述。开头“要送礼物”和结尾“分享礼物”要略写,这样写,文章就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了。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如何安排文章的顺序,以及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的写作方法。经老师的层层点拨和精心梳理,学生明确了写作的方法。
三、重视写作后的 评讲和修改。
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一次有针对性、切实解决作文实际问题的批阅和讲评,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学生看到习作中的成功之处和问题所在,帮助学生总结本次习作中的经验教训,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文的评讲,既能评价学生写作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去探索写作的真理,作为作文教学的“常规武器”,其功能是多方面的。
杨小燕、米柯、田霞、周慧婕老师都重视了对学生作文评讲和修改的环节,一方面引导学生欣赏学生文中精彩的段落,另一方面让学生找出文中用词,细节描写,详略安排,结构安排,材料安排等方面是否妥当。老师根据学生作文,先引导学生示范评改,授之以法,增加了课堂的密度,促进了信息的交流,然后集体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修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作文的好习惯,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总之,生活化作文,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资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学生在习作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语文资源网(小学版):人教版、苏教版、鄂教版、冀教版、沪教版、西师
版、北师版资料库 免费·系列·全面·实用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浣江小学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外
1、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二)国内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 “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我国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罢不能。”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四、研究目标:
(一)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二)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五、研究内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1、学生生活积累研究。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学生生活实践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五、六年级两班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五、六年级其它班级的学生和一——四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七、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郦天林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翁善庆:负责课题的指导、监督课题的实施
2、赵国芳: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郦天林: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3、许
惠: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4、吴孟儿、寿圆芳:负责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5、徐
令、吕建萍: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八、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03年4月——2003年8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
2、各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3、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4、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5、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6年6月)第一阶段:(2003年9月——2004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明确该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04年7月——2005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05年7月——2006年2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
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中期汇报(2005年10月)
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三)成果总结阶段:(2006年3月——2006年6月)
1、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
第三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阶段性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工作总结
佳芦镇申家湾小学课题组
一、研究目标:
(一)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二)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二、研究内容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内容宽泛的研究课题。为了保证研究能够做到逐步深入,持久有效,所以将研究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进行。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提倡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要特别注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尤其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我们侧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1、情景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大包大揽,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也不能将现成知识或“标准答案”填塞给学生,而应把全体学生带入“有我之境”,把课文学习与“自我”联系起来,活跃课堂气氛,讲究授课艺术让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潜心”进入课文情境,再从中走出来,让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获取真切感受,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这样的主体内化,主体体悟,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拨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把课本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自编自导,再现情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
2、口语交际生活化的研究
培养自信,让学生开口“说”;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大胆“说”;依据课文内容,训练学生“说”的能力;采取激励方式,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的大胆的说,有一位名人曾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得到了爱的力量,他便会自信。”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会感受并相信自己的力量,对自己的学习更有信心,进而愿意在学校、生活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课外活动生活化的研究。
我们认为,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获取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发挥特长,发展才能,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主体素质和个性特征。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内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在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无法为课堂教学所替代的独立的教育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拟采取的措施:
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进一步明确下阶段研究任务(2014.4—2014.8)
(1)在总结的基础上,写出方向明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对下阶段研究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总结报告,接受县教研室的验收和指导。
(2)根据中期报告后,专家给予的修改意见以及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定位,课题组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初稿。并按专家意见拟定下一阶段课题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3)继续加强交流研讨,推进研究经验共享。各组员之间取长补短,发挥优势,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4)根据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分别进行成果的收集、分析研究总结工作。并对课题组进行终期调查,汇总、分析研究成果,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验收。
(5)、以制度规范管理,以创新提升效能
四、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近一年来,我校通过开展“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这课题的实验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本课题组设计了分别以“语文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应用调查”、“语文课堂教学行为调查”、“语文教学评价行为调查”为题,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去了解教师或学生阅读、习作与口语交际的素材,开展识字写字、阅读、表达(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手抄报、书法、绘画、朗诵、主持等)和对传统评价的调查、成长记录袋(我的小学生涯)的运用、我的读书笔记与我的作文选的书写与编撰方面的调查问卷,对申家湾小学课题组项目学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对调查情况客观分析,撰写了分析报告,为后期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二)生活化教学研讨:
本课题研究的主阵地在生活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安排了多次课题研究课等教学研讨活动,在观摩、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说课与集体备课活动。课后,组织组员围绕每一次研究课的主题,展开讨论,取长补短,提高研究效果。
(三)学生作品:
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成果也积极地反应在学生身上,各项目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均有纵深发展。在2013年4月份举办的“中国梦,我的梦”作文竞赛中,项目班级的学生表现尤为优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此外,学生在实践性的活动中表现也十分活跃,例如手抄报的制作,板报的设计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我们收集了许多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都是本组研究的事实支持和依据。
(四)教师教育教学及论文: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教师个人在专业素养方面有很大的提升,不再只盯几本教材,教学过程中,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生活的体验,学习活动变得更为生动,体验渠道也变得更加复合,课堂展示也呈现出多元化,发挥语文课堂的生活实践功能
(五)对本课题进行了中期论证和评价。
1、对课题研究方案的评价。听取了教师意见,听取了课题组成员意见,征求了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开展讨论,对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依据、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与步骤、预期成果等进行了慎审,对课题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予以了评价。
2、进行了形成性评价。加强了课题研究与实验的全程管理,体现了过程性原则。不仅对研究结果、研究成品进行了评价,更对课题研究产生的实际效果即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人格情感等诸方面予以了评价。开展了研究过程中的督查,确保了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进行,按期完成了课题研究的各个项目,及时总结与推广了研究成果。
3、进行阶段性评价。小结了阶段研究情况,总结了阶段研究成果。对阶段性成果(主要文章、主要案例)予以了整理,对阶段研究中的主收获和体会予以了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五、存在的问题
尽管成绩已经显山露水的,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还是感到有这样那样一些因素制约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暴露出来的问题影响了课题组教师的进一步发展。现在提出来,如: 1.应当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生活化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的研究,让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2.作为一线教师,个个满负荷地在运转,而且教学的压力非常大,应当合理科学地安排时间,在忙完“教学常规”后很难有时间、精力进行科研。
3.部分教师还没有很好地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两者有一 些“脱节”的现象。
4、课题借鉴的理论书籍较少,影响了课题深入开展。
六、今后打算
1、探索出一套我校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一个师生和谐、愉悦的课堂。
2、教师能灵活驾驭学生生活作为语文教育资源,学生具有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人文意识。
3、教师能用“生活”这把钥匙去解决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问题。形成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举行研究成果演示会、报告会。
第四篇:小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一、选题的原因、研究价值及研究的理论支持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同时,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综观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时下校园流行这样一首打油诗:“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无论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是老师的教学活动,都失去了应有的创造性和生命活力。因此,如何从学生的个人生活和现实存在出发,探索一种符合学生语言与思维发展规律的教学途径,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同时也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做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致力于使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导我们研究语文生活化的基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生活即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他的“教育生活”论,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充分的理论指导,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 等教育观点给我们的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理论支持。二: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教师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努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创设以语文环境为基础的新的教学体系。
通过课题研究的探讨,得出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建议,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并积极推广到其他学科中去,为其他学科的课堂生活化教学提供宝贵经验,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研究内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对学生生活积累和学生生活实践进行研究。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创新之处:
新课标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语文课堂。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一些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建议,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教师教学的提高,创设一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秀课例,培养一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语文骨干教师队伍。
2、通过课题研究可形成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操作策略。3.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研究思路:
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为主,以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研究为辅。在每阶段的研究中经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过程,我们针对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以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工作步骤和方法,扎实稳妥地推进课题研究进程,做到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课题内容,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边实践、边研究,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2、文献法:广泛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查阅各类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如经典书籍,名人格言,以及课程标准,探究我校课堂教学上存在的脱离生活及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问题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总结前人在语文课堂生活化问题研究上的方法及课题实施中的成功经验,整理出课题研究的成功案例。
4、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教师从学情实际出发,进行有效指导。充分利用好每一个案例,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依据。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为酝酿准备期(2015年3月——2015年4月)
筹建课题组,明确各人的分工和职责,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并进行论证。加强理论学习,学习语文生活化的有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为开展“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研究”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人员分工:共同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2月)
① 以“研究课堂生活化的方法”为契机,促进教师生活化意识的初步形成。
② 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教材包含的生活化资源,形成语文教材生活化的教学设计或案例。
③ 进行阶段性总结,查找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员分工:共同研究语文课堂生活化的案例。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
1、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2、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的研究成果包括撰写研究报告、科研论文、教学案例等。人员分工:总结课题研究具体情况,撰写研究报告、科研论文、教学案例,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第五篇: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
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的阶段小结
金鸡滩镇中心小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们,并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假话连篇,缺乏生活经验,没有了自己的主张,写出的东西严重脱离生活实际。于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做了以下工作: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希望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可以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作文。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打算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二)描绘生活,谱写生活
1、从点切入,夯实基础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小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我打算首先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地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通过训练,希望学生练就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打算结合范文剖析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并让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3、全面拓展,自由倾吐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三)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
1、看物联想。小学生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作文课上,我打算有意识出示几件小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件,想联系,构环节,写成文。
2、动手创作。我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并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升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生活。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
(四)改变评价机制。
1、评语生活化。作文评语是老师批改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交流的另一片净土,起着独到的催化作用。传统的“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语句通顺”已让学生感到厌倦。实践证明,生活化的评语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兴趣极高,也给学生留下了自我创造、修改的空间,因此我打算努力使自己的评语生活化。
2、批阅方式生活化。由教师的单一批阅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性批阅。如:教师点评、家长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各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