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深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摘要: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广,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教学模式 交互讨论 实践探究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从理论研究层面逐步向实践操作层面转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所以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分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五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从课堂教学模式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广,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分析
(一)现状:在我国,存在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改革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共同并存,互相作用的局面。
在我国的不少地区,在人们片面地把小学数学教学仅仅看作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把知识比喻成“水”,把学生比喻成盛水的“容器”,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作业(即教师教,学生学)。这一种模式曾被许多教师广泛使用,在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初期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广博知识的有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例如教学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积极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等等。(二)分析与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要知道,有多少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是从那枯燥的没完没了的说理开始的。而学生说理的能力要它对问题的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慢慢地形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思维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才表现出必须要边做边说。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外化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为了创造教学气氛而进行以说为主的教学,这往往又是一个人说大家听,使得数学所独有的缜密的抽象逻辑思维人为地外化。怎么想的要说、怎么做的要说,甚至连1+2为什么等于3还要说理,这是不是有点太难为学生了。
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教学方法不得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只用微机演示几个静态的三角形和一些习题。而在学生理解任意三角形这个概念出现困难时却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其实,这时才是发挥计算机作用的时候。如果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个形状、位置、大小不断发生变化的三角形时,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任意三角形了,这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用其它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而恰恰这时却没有发挥微机的作用,可见教学手段是流于形式。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的推出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如讨论式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便逐一涌出。
四、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这需要我们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本地的教育特点与传统去探索,创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是我分析总结的一些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一模式的主要结构是: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学习的内容、目标、学习方法。
(二)初学新知──由学生去讨论和探讨新知识及其规律,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四)巩固新知──由学生讨论巩固知识的方法,选定练习题,并进行练习,教师帮助订正。
(五)总结学习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本课所用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由学生讨论并选定本课作业,教师进行指导。
这一种模式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由于是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交互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在讨论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与优化,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主要的结构可以这样归纳: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与学习方法;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由教师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初学新知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和应用──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初步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四)巩固知识──运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进行练习,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五)作业──师生共同讨论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考查本课的实际效果。
这一模式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而且具备必要条件的课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思考、学合作、学记录、学习克服困难的毅力。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指导学生去做,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
实践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一)导入新课──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二)初学新知──让学生以相同的志趣为基础自由组成研究小组,有目的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
(三)掌握新知──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引导学生找出错误,进行提示,帮助学生思维整理。
(四)固新知──学生记录活动过程或结论,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或进行争论,从而巩固新学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再发现问题,继续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涵着这样两个部分,即探究思维部分与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部分的教学是显性的,是可以通过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既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因此,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的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导入新课──教师全面进行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铺垫,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中生疑的兴趣,并进行大胆猜想。
(二)自主探索──满足学生的要求可,给他们创设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解疑,让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
(三)验证探究──让学生将探究所学知识予以巩固,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强化体验得出的新知。
(四)评价体验──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五)布置作业──布置精心设计的作业题与思考题,激发学生解疑的兴趣。
五、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
当然,教学艺术没有止境,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有它的特点和优点,同时,我们也应辨证地看到,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也都必然有着它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什么事物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不能因为强调了某一个方面而无意中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好模式要用好,才能发挥出好模式的好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达到目标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多种模式的有利因素。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为此,我们可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提供通畅的桥梁。
那么,创设情境教学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呢?现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当然,也并不是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么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同时,教学模式也是要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和绝对领先的教学模式,只有深入研究,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讲究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各成功模式的整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小学教育科研论坛》[J] 文艺出版社 2003.5 [3]《小学青年教师》[J] 河南教育报刊出版社 2003.12
[4] 莫雌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读本》[M] 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1.3
第二篇:深化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初探
合肥市华府骏苑小学 孔庆松
[摘要]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广,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教学模式 交互讨论 实践探究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从理论研究层面逐步向实践操作层面转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所以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已成为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分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五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从课堂教学模式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宽广,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有用人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是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分析
(一)现状:在我国,存在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改革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共同并存,互相作用的局面。
在我国的不少地区,在人们片面地把小学数学教学仅仅看作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把知识比喻成“水”,把学生比喻成盛水的“容器”,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作业(即教师教,学生学)。这一种模式曾被许多教师广泛使用,在我国发展教育事业的初期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广博知识的有用人才,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逐渐暴露出它的局限性。例如教学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得不到积极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限制等等。
(二)分析与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年来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
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学习需要一种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化的过程。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突出它的外化作用。本来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同步的,想得很好不一定能说得很好,会算不等于会说。但本来要求学生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能计算就可以了,可教师非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说上。本来学生学会分析解答应用题就可以了,可放着时间不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非得盯着几道抽象得很的应用题去练习说理。当然,训练学生的说理能力的初衷是好的,但因此而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却是得不偿失的。特别是因此而大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意识,这就更不应该了。要知道,有多少学生对数学的厌学是从那枯燥的没完没了的说理开始的。而学生说理的能力要它对问题的理解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慢慢地形成。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想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只有思维处于低级阶段的时候才表现出必须要边做边说。只有达到有内容可说的时候才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发展的良性循环。这种外化的形式反映在课堂上就是为了创造教学气氛而进行以说为主的教学,这往往又是一个人说大家听,使得数学所独有的缜密的抽象逻辑思维人为地外化。怎么想的要说、怎么做的要说,甚至连1+2为什么等于3还要说理,这是不是有点太难为学生了。
方法不当反映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就是完全由教师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被动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比如学习应用题时,教师不是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来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先自己给学生准备好解决问题要用到的知识。要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两步的和一步的应用题,再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学的应用题了。学生解答新的问题时根本就不用再去思考解答的方法了,留给学生的只有繁难的计算。整节课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反正老师叫怎样就怎样。这种方法很普遍,根本不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办法。
教学方法不得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反映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本来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在这方面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比如在进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只用微机演示几个静态的三角形和一些习题。而在学生理解任意三角形这个概念出现困难时却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其实,这时才是发挥计算机作用的时候。如果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个形状、位置、大小不断发生变化的三角形时,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什么是任意三角形了,这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用其它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而恰恰这时却没有发挥微机的作用,可见教学手段是流于形式。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的推出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如讨论式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便逐一涌出。
四、几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堂教学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这需要我们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根据本地的教育特点与传统去探索,创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下是我分析总结的一些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一模式的主要结构是: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学习的内容、目标、学习方法。
(二)初学新知──由学生去讨论和探讨新知识及其规律,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四)巩固新知──由学生讨论巩固知识的方法,选定练习题,并进行练习,教师帮助订正。
(五)总结学习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本课所用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由学生讨论并选定本课作业,教师进行指导。
这一种模式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由于是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
交互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在讨论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与优化,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
主要的结构可以这样归纳: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与学习方法;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由教师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初学新知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和应用──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初步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四)巩固知识──运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进行练习,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五)作业──师生共同讨论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考查本课的实际效果。这一模式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实践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而且具备必要条件的课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方法、学思考、学合作、学记录、学习克服困难的毅力。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参与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指导学生去做,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
实践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是:
(一)导入新课──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二)初学新知──让学生以相同的志趣为基础自由组成研究小组,有目的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
(三)掌握新知──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引导学生找出错误,进行提示,帮助学生思维整理。
(四)固新知──学生记录活动过程或结论,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或进行争论,从而巩固新学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再发现问题,继续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涵着这样两个部分,即探究思维部分与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部分的教学是显性的,是可以通过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既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因此,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识、毅力和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的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一)导入新课──教师全面进行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一些铺垫,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中生疑的兴趣,并进行大胆猜想。
(二)自主探索──满足学生的要求可,给他们创设条件,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解疑,让学生去观察,实验,探究,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认识事物的发展。
(三)验证探究──让学生将探究所学知识予以巩固,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强化体验得出的新知。
(四)评价体验──教师高度概括学生本堂课体验,探究的结论,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
(五)布置作业──布置精心设计的作业题与思考题,激发学生解疑的兴趣。
五、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
当然,教学艺术没有止境,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有它的特点和优点,同时,我们也应辨证地看到,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也都必然有着它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什么事物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不能因为强调了某一个方面而无意中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好模式要用好,才能发挥出好模式的好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达到目标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多种模式的有利因素。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为此,我们可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提供良好的环境,为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提供通畅的桥梁。
那么,创设情境教学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呢?现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当然,也并不是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么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同时,教学模式也是要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和绝对领先的教学模式,只有深入研究,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讲究优势互补,才能发挥各成功模式的整体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小学教育科研论坛》[J] 文艺出版社 2003.5 [3]《小学青年教师》[J] 河南教育报刊出版社 2003.12 [4] 莫雌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读本》[M] 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1.3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持“以学为本”,真正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深化教学教改的急切呼唤。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体现自我。
一、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1.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气氛是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才能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了学生的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老师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可望可及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略有指导,能给每个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2.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猜想、发现真理,不但使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而且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教师先让学生指出一些3的倍数,然后把这些数各位上的数字换位。具体的去小学数学辅导网-课堂艺术-优化课堂教学看吧
第三篇: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正是当前广大数学教师非常关注的新课题。本文就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谈几点认识。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特点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1.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程度。社会文化素质品德素质——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具有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敢于竞争、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能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数学知识。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会制做一些数学模型、学具、测量数据等。心理素质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在具体数学教学中,突出各个侧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
2.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比较,具有明显的5大特征:
(1)基础性。科学而全面的认识素质教育,必须从人的发展实质考察。人的发展应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较为稳定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
(2)全面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还要提高群体素质。全面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要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不能有任何偏见。
(3)整体性。一是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二是使学生主体形成在认识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知识与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完整的形态;三是从素质教育各要素横向联系看,要方向一致,协调发展,相互发展;从纵向运动看,要层次清楚,衔接紧密,浑然一体;四是把每一年教育对象都作为一个整体对待,针对素质构成特点,扬善救失,使每一个学生都相对的最优发展。
(4)开放性。素质教育要把教育过程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系统,要保持教育与社会实践联系,把单一的封闭的教育逐步改变成开放的格局,逐步建立“班集——学校——社会”的教育系列。
(5)非功利性。作为培养人的素质教育是指面向未来,其特点是周期长,见效慢,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二、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数学教学改革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发展趋势之一。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国外有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
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进行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最少可以抓如下几个方面:①如何预习;②如何听课;③如何作业;④如何复习;⑤如何课外学习等等。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其基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
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
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5.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一些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中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堂导入;情境创设;探究能力;思维发展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新课改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的一个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他们摆脱定式思维的影响,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探究新知识时能积极地思考,有效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进行教学创新的同时,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活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堂课是否成功,导入环节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要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产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思考。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学生的思维灵敏性大大提高,他们能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使导入环节既能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课堂教学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促进学生思维不断深入,让他们进行高效学习。
二、“预习+教学”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新世纪《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教师不仅要教学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学生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得知识并创新知识。目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实际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的“题海战”,教师的精力主要放在让学生机械的练习上。这样的教学虽然有时考试时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是不利的。
“?A习+教学”的教学模式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就是让学生提前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课程的预习,然后由教师针对性的讲解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创新。我们知道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预习+教学”的方法。对推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都将产生新远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预习+”教学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
三、“预习+教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我们知道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预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学生的预习首先获得感性认识,后经教师的讲解巩固后得到升华升为理性认识。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知名故事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在实施“预习+教学”法时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刚开始进行预习自学,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消除他们的疑惑,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都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行。
精心选材,分层次进行教学,在进行“预习+教学”法教学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预习。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预习,对此教师要精心选材,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措施。要考虑学生的年纪特点和知识水平,要正确处理好不同内容的关系,优等生和后进生的关系,进行分层次教学,例如我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在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在长方体公式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搞清给他们的几个思考题: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么算?学生通过自己看书,同桌讨论。很容易获得新知。在预习、自学的同时,我还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后进生只要弄懂怎样做就可以了。然后课堂教学时我就不再事无巨细的讲,学生也就在预习的基础上很容易接受了。
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预习+教学”这一创新教学法不是快速见效的方法,而是由一个认知的过程。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说到底是一个长期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学习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开始,教师可以对自学内容设计一些预习思考题,让学生逐渐有自己的思路学习,并从中学到以后看书自学,应该弄清哪些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袭击找问题,弄清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
师生信息的互动要及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预习后教师要收集资料,使学生预习、自学的信息能及时反馈互动、通过信息互动使学生或教师发现问题。学生在自学预习时对问题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可能出现偏差,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对于正确的做法和认可的内容必须加以肯定,要求学生必须坚持,欠佳的做法必须改正,通过练习和自检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课堂反馈和平时测验发现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自学的方法,并通过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小结,锻炼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预习+教学”法是我在新时期总结的一种相对较为成熟的教学法,这一方法的内容还需要再教学实践中加以补充、完善,以便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为新时期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榆阳区清泉镇中心小学贺桂芳
自从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以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积极地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只重结果,而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往往被单调机械的条文所代替,数学教学中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以“突破传统、突破书本、突破自我”的理念投入到课程实验中去。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潜能,培养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教育。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身体素质----指脑、口、耳、手等各种器官协调活动的程度。知识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审美素质----指数、形、图式等的审美修养。劳动素质----具有热爱劳动的情感,养成劳动习惯。智力品质素质----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素质----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二、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科学的素质教育,必须从人的发展实质考察。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包括人心理的、生理的和社会性的一系列发展。因此,素质教育要从儿童抓起,循序渐进。
2整体性。把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3全面性。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既提高个体素质,还要提高群体素质。
三、素质教育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数学教学的改革应重视下面五方面: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为生的学习动机和内驱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更重要的是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2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学法即学习方法,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学习、去探索,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
学生去学数学。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学是重中之重。
3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数学教学改革,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运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
4重在因材施教,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特长、爱好,是每个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5落实课堂活动,发展数学能力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样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小学数学活动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已发展技能为目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从中认识到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无论是在代数方面还是在几何方面都可以渗透,尽量让学生去猜想,由这个知识点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为什么你能得出这个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使他们在数学课上不仅学会数学知识,而且学会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会探索,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