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观察 关注学生
课堂观察 关注学生
“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这是我在读了《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后的最大疑惑。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课堂应该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也就是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意义。
在以往的课堂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教师的角度,观察教师的教案设计、重难点把握、提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节奏等等,却常常忽略了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去评价一堂课。
书中还提出了“迷思概念”这个概念。课堂观察要观察学生的迷思概念,“迷思概念在课堂中经常体现为学生的‘错误’,有些‘错误’看似粗心,其实揭示了学生先备经验的局限性;有些‘错误’看似荒谬,却揭示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的负迁移”,“对迷思概念的观察是揭示学生认知观念和认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针”。如果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将会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它是课堂观察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们平时听课时有关注它,却很少去分析错误的原因。
在本书中特别强调了在学习科学中涌现出打量的研究成果,证明合作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即使在当今结构化的课堂组织中,合作也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在课堂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合作,从而减轻思想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来实现优势互补,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第二篇:关注课堂 关注教师 关注学生
关注课堂 关注教师 关注学生
全面开创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
南岸区教委(2009年12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教育科研工作总结表彰会,我谨代表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向长期关心指导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各级领导、各位专家,致以衷心的感谢,向长期潜心教育科研工作的广大教师、校长和主任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对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教育科研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智力支持,是科学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多年来,我区坚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教”的指导思想,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为轴心,广泛吸纳借鉴他山之石,深入挖掘提炼推广区域、校本经验,充分发挥“管理、研究、指导、服务”的科研职能,以教师进修学院为主体,以基层学校教科室为依托,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平台,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方向,以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统筹兼顾、扎实有效、科学优质地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过去工作的回顾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遵循“以教育科研促教育改革,向教育科研要教育质量”的指导方针。在政策上倾斜,经费上保障,人力上支撑,认识上到位,措施上得力,使我区基础教育系统上下形成了四个新观念:一是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二是教育科研投入是收益大、后劲足的投入;三是教育科研是教师成长的捷径,是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必由之路;四是教育科研是课程改革的牵引器,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一)保障有力,使科研稳中求进
为使我区教育科研工作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区教师进修学院设臵了研修部,由一名副院长与3名专职教研员一起组成区教育科研业务管理核心。区内各中小学校多数都设臵了教科室,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教科室主任、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学校科研工作管理队伍。在科研经费投入上,采取“项目制”管理的模式,根据课题的级别和类型分级管理、分级投入,在此基础上,区政府、区科协,每年均安排20万元的教育科研专项资金投入到教育科研中,保证了教育科研经费的逐年增长。
为强化管理,几年来我区制定并逐渐完善了《南岸区教育科研领导小组职责》,《南岸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修订稿)》,《南岸区教育科研成果评价办法》,《南岸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评价指标》,《南岸区教育科研评奖制度》,《南岸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办法》等相关制度,编制了《课题管理手册》,加强对教改科研工作 的过程管理力度。各中小学相应出台了切合学校实际的教育科研发展计划、《教科室主任职责》、《校本课题管理办法》等。正是由于人员到位,机构健全;资金保障,逐年增长;制度健全,管理落实,全区106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带动了全区三分之一的教师参与,积极地推动了教育科研工作大发展。
(二)理论培训,使教师技能提高
教改科研工作的基础和服务对象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近年来,我们采取了以“研”带“培”、以“培”促“研”、“研培结合”的新方式,在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上,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讨,典型引路等方式,吸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让“科研兴校”内化为教师自觉的追求,从而把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近年来,我们先后举办四期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组织了近600名教师参加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观摩、实践参与等活动,科研骨干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除此以外,我们还在丰都、秀山支教活动中,为两县专门举办教科室主任培训班,共约350名教研员和教科室主任接受了培训,培训务实,针对性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引领,使研究各具特色
2006年以来,我区有区教委、区科委立项课题57项,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和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36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13项,共有在研课题106项,其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和珊瑚小学在全国教育规划办各有一项课题立项,这是南岸区教育科研拥有国家级课题的开创之举。这些课题中观、微观兼有,分布在示范和一般学校、城市和农村学校,渗透到学校课程改革、学校文化、“留守儿童”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课题层次丰富,针对性强。
有耕耘就有收获。近年来,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一系列物化成果不断出现,如编写、出版了《儿童水彩画》等“走进新课程系列校本教材”24本,《教师创新与实践案例研究》、《春华秋实》、《规划•教学•评价》等数十本专著,还有大量的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由教委主管,区教师进修学院主办的《南岸教育》给教师搭建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示风采,开拓创新的教育平台,每年刊登各类文章100多篇。
2008年,我区在重庆市首届市政府教学成果总结表彰会上,珊瑚实验小学和龙职中教育科研成果均获得市政府一等奖(全市共11项),11中、珊瑚中学和南坪中学科研成果均获得市政府三等奖;在重庆市第四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表彰活动中,南坪实验小学、市盲校、龙职中的科研成果均获得市教委一等奖(全市共有15项),天台岗小学、弹子石小学科研成果获市教委二等奖,区教师进修学院、辅仁中学和光彩小学三所学校的科研成果获市教委三等奖,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11中、南坪实验小学和珊瑚实验小学获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南坪中学赵屏、天台岗小学余长华、110中学张传书获得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另外,有多项著作和论文获得市教委二、三等奖,获奖无论是数量还是等次,在全市 均属于领先地位。
(四)“水、乳”交融,使研究彰显实效
教育科研的生命,始终根植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土壤里。近年来,我区通过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结合、与教师发展结合、与办学效益结合,通过加强教育科研的三结合,实现了教育科研的三个转变:在研究内容上,由重理论研究转变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在服务对象上,由闭门研究转变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成果运用上,由研究结束即束之高阁转变到成果的运用推广实践。如南坪小学的责任教育,由模式研究延伸到责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市盲校由单纯研究校本教材到构建适合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等,都是通过科研工作的三个结合,实现三个转变取得的成绩,都是深化、推广和实际应用的典型范例。
(五)教师成长,使研究充满激情
近年来,通过“科研搭台,教师唱戏”,鼓励吸引大量一线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专业视界得以拓展,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专业能力获得增强,从而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实践反思型、行动研究型教师。教育科研工作为我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持续发展,优质均衡教育强区的打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更加清醒的看到,我区教育科研工作在实效性、方向性、关注度、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 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
1.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应进一步增强 全区的教育科研,虽然已经与教育实践有了可喜的契合,但还有待进一步下沉,尤其要沉到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高效学习等过程中去,引领实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教育科研的方向性应更加明确
目前而言,科研课题众多,但还比较散乱,尤其是针对教育热点和难点的课题应进一步深化。
3.教育科研的关注度应进一步提高
虽然全区而言,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热情高,人数多,但部分学校领导没有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依然把科研当作摆设,对科研的投入不够,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认识不到位,参与不积极。
4.教育科研的影响力应进一步扩大
我区教育科研工作虽大有进步,但真正影响面宽而深远的课题成果还十分鲜见,有待今后的努力。
二、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明年,是全区的素质教育发展年,全区教育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主题,前瞻、主动、深度地思考,进一步发挥“管理、研究、指导、服务”的教育科研职能,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科研规划
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区域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需要,制定南岸区3至5年的教育科研发展规划,明确我区教育科研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提出推进措施,规范研 究工作。
(二)加大管理力度
修改、完善各项科研制度,继续加大对各项课题的过程管理和业务指导力度,既要做好课题的开题和结题工作,更要重视课题的过程研究、档案资料收集和研究成果提炼、推广和运用,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评估课题成果的质量。
(三)增强研究实效
要进一步强化教育科研的先导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契合“五个校园”建设,以解决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着力于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转变观念,消除科研和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增强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进步、学生全面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
(四)重视研究成果
按照课题级别,对不同课题提出不同的研究要求;对重点课题、核心课题和对教育政策等影响面大的课题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行重点扶持;要注重理论素养和科研品位的提升,加强学风建设,强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和富有实效的培训活动,培养国家级、市级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构建研究型教师团队,力争产生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特色研究成果和精品力作。
各位领导,同志们,科研兴教育兴,教育兴人才兴。区教委 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在研究中提升并取得进步,在研究中奉献并享受快乐,在研究中演绎更加精彩的教育故事,诠释更加丰富的教育生命。
再一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教育科研工作者!新年将至,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健康顺意,阖家幸福!
第三篇:关注学生,创建高效课堂
关注学生,创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全日制学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吸收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忽视了课堂上的有效吸收,如放弃有价值的、有效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等,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英语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时间,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全日制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形成思想大多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价值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目标,让学生学得更多呢?这是许多教师正在考虑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英语教学工作的改进。
一、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实现了这个目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教学。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如果教师只专注于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指导,就会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不能跟上课堂进程。关注学生,需要教师尝试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认识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个体差异,设定针对不同学生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不同的能力水平,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同时,要留出思考和准备回答问题的时间,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这也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二、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体验,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或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创设多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师可以尝试着给学生分组、分任务,让他们都能参与进来,觉得“我能行”。于是,在教学“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a million dollars?”句型时,笔者将他们分成两大组,一组表演动作,一组用英语来描述。笔者给那些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表演。一旦他们能用英语描述动作,笔者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Well done./You are very smart./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凡此种种,这不是唯一的,笔者从学生的眼中看到了感激之情,也看到了成功和信心的光芒。可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那些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会使他们感到安慰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
三、关注学生的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时间观念特别强,课堂流畅,学生可以专心学习。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让学生轻松学习,不感到枯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发挥良好的课堂教学作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语言实践。
其次,坚持课前三分钟的自由对话,加强口语训练,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在这次培训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并能提前做好准备。学生谈论校园生活、英语学习、个人事务、课堂活动、区域气候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和睦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讨论后,根据时间、内容、小组对话,决定哪一个小组进行表演,并成为鼓励奖得主。实践证明,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适当应用(如信息交流、访谈、角色扮演、游戏等),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W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优化学习氛围,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语言,通过视觉手段,如实物和创造情境,用眼睛、嘴巴、手势等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教师就可以尽一切努力创造语言环境,多练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成为真正的学习大师。
一般来说,只有在民主、和谐、幸福的氛围中,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和蔼、耐心、积极、乐观、鼓励、满意的微笑、点头、机智、幽默的语言,将给学生克服困难的无声力量和信心。只要教师关爱学生,信任他们,用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形成一个和谐、民主、快乐的课堂氛围,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更加积极地发展;也只有如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英语教师,才是负责任的。
总结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真正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努力创造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的义务。重视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做到的。笔者坚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会做得更好!
第四篇:课堂关注什么
当时只道是寻常
——《静悄悄的革命》推荐
近来,特别喜爱安意如、白落梅的才情,上网买来他们至情至性的文字,邂逅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感悟文字之外的深意。同期而至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佛前的一朵青莲、烟雨迷离的四月天前,显得那样的稀松、寻常: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
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将世间这万千的词语调配在一起,熨帖着我的心境,平实的语言,睿智与思考、信心与执着的文字,静静地讲述自己的教育心得,悄悄地与读者交流着教育理想。细细品来,是那样的甘甜隽永、回味无穷。
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轻松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6页
“润泽”,是多么让人满怀憧憬的词语,多么让人心生向往的世界。我仿佛来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闻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触摸到了女子滋润丰盈的手背。教室是润泽的,那一定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教室是滋润的,那一定是丰富的,有暖阳,有清风,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鸟语花香。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泽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风,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教室里呆久了,那无论是肌肤还是心灵,都是水灵灵的,一个个被润泽的老师和学生,都享受着这里的空气,因对方而收获着,都蓬蓬勃勃地成长着。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追求的梦中的桃花源。
倾听的课堂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37页 的确,“一颗灵魂可以在倾听中发现、欣赏和拥有另一颗灵魂的快乐。一颗灵魂也可以在倾听中感悟、理解和体会另一颗灵魂的痛苦。”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的心情、想法,和孩子心心相印,产生情感的和谐共振。孩子的倾听,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更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潜藏着的心声。“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教学勇气》)。这里有鲜花、有荆棘、有废渣、有珍珠、有意料或者无法意料的一切„„细心倾听者耳朵是虔诚的,心灵是敏感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是“开满鲜花的”。不妨“静待一朵花开”,成为“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我们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取得教学相长,达到一种灵敏中的寂静状态,让“静中求活”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意境.。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孩子们就会奉献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和孩子一起感受最善良的心情。
不屈的信念
坦白的说,在我刚从事这项工作的最初5年里,曾经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心想:“就这样算了吧,放弃吧。”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了20年的行动研究。能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在访问学校和参观教师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58页
我静静地看着作者介绍旁佐藤先生的小像:清瘦儒雅、淡定从容的他是以怎样不屈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研究,如斯坦诚地剖析并不平坦的发展心路历程。他该是怎样一位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啊。
佐藤学先生作为一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二十年里走访了全日本及一些国外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与校长、老师们一起研讨改革中的问题,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共同尝试从学校内部对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进行改革。
我仿佛看到:他流连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并精辟地论述:静悄悄的革命。他称自己是世界上“最透彻地洞察学校改革之艰难的一个人”。也许正是如此多的风雨和磨难,锻造了他不知疲倦、不厌其烦的学习研究品质。
《静悄悄的革命》,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静的思考,是在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的冷却剂,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第五篇:关注学生发展 打造活力课堂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打造活力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点滴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这一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主要考虑两个方面问题:
一、教师角色。
教师,不但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个体的差异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多了一些复杂性,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利用处理教材。先通览教材,梳理知识点,明确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根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的侧重点,确定精讲篇目,其它的放手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习小组自行解决。回想起来,我每学期精讲的课文真的不多,有时甚至从课外挑选我喜欢的适合的文章和学生一起研读。当然,我并不是说教材不重要,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知识点和阅读范围,这是我选择阅读材料的依据,从教材中跳出来,还是要回到教材中去的。
2、驾驭调控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一方面引导学生思维向有利的方面发展,活力不意味着随心所欲,依据是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另一方面允许小小的失控,课堂上时常出现激烈的争论,有时会越说越远,教师可视情况确定收放的时间,不要急于阻止,甚至是泼冷水,因为有时看似脱离了教材限制的争论,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比方说,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我通常是保持微笑倾听的态势或以眼神示意鼓励,因势利导。如果,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常常会造成不敢说的结果。看似放纵的学习过程,其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培养了发散思维的能力,这也是语文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3、平等地参与。课堂上,教师不但是组织者,引领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教师的行动影响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又影响了课堂效果。教师应当以宽容和善的态度面对学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我
在课堂上总是不遗余力的给学生真诚的鼓励,“说得真好,老师还没想到呢!” “能想到这一点,你真了不起”这类话语在我的阅读欣赏课上是俯拾皆是的。课堂分析的时候我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我认为更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尊重学生意见,并平等和学生交流,课堂上我经常把自己放在一个需要帮助的位置上,逗引他们说话,比方说问题探究到一定程度,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时,我会出其不意地说,有一个问题困扰老师半天了,你们帮我想一想,于是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研究明白了就恍然大悟,原来刚才的问题是这么回事。其实在课上有很多时候是学生提点了我,在教的同时,我也真的学到了很多。不要怕承认失败,即使出现问题,学生纠正,切不可恼羞成怒,可以凭借教师的智慧化解尴尬场面,自我调侃“原来老师真的不是圣人” “古人说青出于蓝胜于蓝,真的太精辟了”„„这样不但不会降低威信,反而更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而这恰恰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
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氛围是任何其他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师生在这有限空间内可以借助文本,透过思维活动延伸出无限可能,我珍视学生在课堂上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借助以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朗读,让课堂多一点鉴赏美。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教材所选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语文学习是离不开欣赏品味的,而欣赏最好的方法,我认为就是朗读。语文课堂应该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朗读真的很重要。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同时,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以读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读几遍就概括内容、分段、讲解词语,只能使课堂沉闷没有生气,为了不让自己唱独角戏,我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课堂情境中。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在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一家三代人相亲相爱的温馨情感,要求学生在朗读中用不同的语气来加以体验。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他们模仿自己喜欢的演员的口吻,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
征。第二,发掘闪光点,恰到好处的激励。表扬激励不能空洞,要立足于事实。于瑞同学声音响亮,口齿清晰,一次朗读后我说,“你嗓音真好,只要在节奏和重音上再注意一些,你将来会成为一个好的主持人。”从那以后,本来课堂上沉默少言的他,也成了语文课上的活跃分子。我还让学生进行过课本剧改编和表演比赛,首先从各组招聘编剧导演演员,然后各组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的一切活动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我只是提醒他们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于是为了准确把握表演分寸,课上课后时时有朗朗书声。我发现,只要启发得当,相信学生,他们就会为你创造奇迹。
2、说话,让课堂多一点活力美。
我认为,说话是读书的延续,书读得透,自然会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就需要交流,不失时机的追问,是引导学生敢于说话的关键。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常常浅尝辄止,或者不着边际,这样的学生,不要因为怕他耽误时间,怕他打乱课堂思路,就轻易让他坐下,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巧设疑问引导他深入思考或者让他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哪怕说错了,也要让他多说两句,万事开头难,只要张开口,哪怕他以后不向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他的说话能力,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学生那颗脆弱的心灵,因为对很多学生来讲,主动发言不是那么容易,我就着力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告诉他们,只要是认真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有价值的,要大胆的说出来,我不怕你出错,就怕你不说。我也经常跟学生讲,你们将来是要走上社会的,说话是你们的一项最基本的求生技能,而今天我们的课堂就为你们提供了一个练习和展示的平台,课堂时间有限,机会稍纵即逝,抓住现在就意味着将来的成功,这样鼓动下大部分学生可以抛下包袱主动参与其中,有的甚至为没抓住机会而懊恼,这样几乎所有学生都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中来,课堂洋溢着竞争的氛围。这样的课堂处理不好会造成一边倒的局面,这样我又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课堂评价既关注表现优异的个人,更关注活动面大活动效率高的小组,经过这样一个阶段的引导,课堂上学生们不但敢讲而且能讲会讲。课堂上任何思维的活动、语言的碰撞都可以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瞬间精彩常让我激动不已,教的同时也是在丰富我们自己。鼓励学生说话,一方面是培养思维能力,活跃课堂,其实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3、设计问题,让课堂多一点探究美。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比如,我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在同学们充分的阅读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代表规范的写到黑板上,各小组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哪些属于内容理解题,哪些属于语言品味题,哪些属于结构分析题;哪些属于浅表性问题,哪些属于深入分析,同时我也根据实际情况补充适当的问题,就这样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对不成熟或表述不准确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自我完善。教师分析引导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什么,而是让他们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更是要他们认识到他们很了不起,他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增强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而这也是培养他们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这些问题我计划安排三个课时完成,当然实际操作我也可能需要四个、五个甚至更多课时,有时我们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充满激情的有效互动甚至可以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要重视这些生成的问题,不要因为它超出我们的预期就去扼杀它,教师不要害怕自己临场反应不上去,而害怕去面对,有些时候平等互动可能效果更佳,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由内容到形式,不但教学生会读,领会作者的意图,而且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使学生能健康成长,当然,经过这样的深挖细掘,举一反三才成为可能,培养语文能力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教材是载体,课堂是平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而一堂课就是一台戏,一堂好课,就是一台精彩不断的大戏。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如何去挖掘?这是一个问题,教师教给学生的是方法,而不是答案。如果学生要解决的只是把窗户纸捅破,教师需要做的是把学生的手指放到窗户纸的旁边,让学生自己去捅破,让学生去体会成功的喜悦,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一个目的。
4、拓展延伸,让课堂多一点容量美。(1)、比较阅读
如何学好语文,有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思维加工能力。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
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紫藤萝瀑布学完后,我让学生品读《春》、《淡竹》、《生死胡杨》、《野菊花》、《风筝》等散文,鼓励学生求同存异、异中找同,在比较中摸索出阅读的规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期能举一反三,利用课本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跳出课本,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再回到教材中去。通过这样几个反复,培养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
(2)、设计考题
阅读训练到一定程度,我就根据课标和考纲要求,抛出常见题型,让学生设计考题并做出答案。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新奇的事,积极性很高。开始时,我通常提示一下范围,比如文章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文章结构、题目、语言表达、关键语句等,然后全班学生独立操作,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带到全班进行讨论。这一环节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检验评价的过程。
5、小组活动,让课堂多一点实效美。
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为了更有效地教学,我把学生化整为零,分成几个小组,利用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牵制学生,告诉学生,他们是班级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班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学生意识到,上课就该有上课的样子,每个学生都不允许懈怠。激发学生间和小组间的竞争意识,同学间、小组间、师生间要互相尊重,要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工作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威信,课堂上我时时注意观察,扬长避短,对表现好的小组和小组长要及时有针对性表扬,表扬要中肯,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利用小组每天的汇报总结,引导组长发现、表扬进步明显的同学,同学间的相互认可往往比教师的表扬更有影响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磨合、相互适应,课堂上他们会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承担学习任务。
6、教学评价,让课堂多一点激励美。
我认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贯穿于教学始终,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是非优劣,明确发展方向。
总之,课堂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决定教法和学法,我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想得更多的是怎样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怎样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收获。当然,这只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点浅薄的想法和微不足道的做法,一切也还是在摸索过程中,今后实践中,将继续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