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

时间:2019-05-12 07:0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

第一篇: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

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

——《圣雄甘地》一课的启发 东莞高级中学 曹军辉 前言

感受的基本感念是指感官侦测到外境的能量变化,于个体内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感受是生物的基本能力,辨别有无生命活动的重要凭据,同时感受也是外境与内心的核心介面,个体对外界所有的理解和认知,经验的累积,都是基于感受。而学生感受则是指学生在听课过程当中根据老师授课内容的变化而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也是学生对新知识生成自我认知的过程,同时学生感受还是学习产生效果、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衡量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方式重心指向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主体互动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真正做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感受开始。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不能通过试验重演,因此要增强学生的感受,要通过多种资源途径、教学策略来实现。我所选择的《圣雄甘地》一课,由于时间、空间、文化的差异,学生特别难以理解,是一个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课例,我想通过对此课教法的探究,挖掘关注学生感受的课堂魅力。

一 在自我陶醉中发现问题 1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整个过程以老师讲述概念和过程为核心。

导入:以电影《甘地传》作为开头,引起学生注意。过程:

第一介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定义。

第二介绍讲解甘地其人和甘地思想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第三详细介绍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经过、原因、结果等)第四根据所学知识来讨论如何评价甘地和其思想。2 自我陶醉

在我看来,《圣雄甘地》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当有难度,学生对于印度和甘地本人知之甚少,所以我在授课过程当中追求详尽,努力呈现印度的背景,每个概念的解释,每次具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详细讲解,希望给学生一个尽量完整的知识结构,甚至连如何评价甘地都有参考答案。在我看来绝对是面面俱到,详尽到了及至,在授课过程当中我也是讲的酣畅淋漓,自认为自己准备充分,讲述到位,一定会赢得赞赏和喝彩。在调查中惊醒

课后学生调查:(以谈话方式进行)老师:你如何评价这堂课?

学生:“您讲的很详细,但是我们感受不是特别深刻,内容有点偏多。”

学生的回答可谓当头棒喝,让我内心一头雾水,自认为天衣无缝洋洋自得的课(本以为学生会大加赞赏),到头来竞混了个“感受不是特别深刻”,让我着实“伤心”了一番。

老师:你觉得“感觉不是特别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一切都是您讲述的,我们被动的听自己思考的少,所以感受就不是很深刻。

同时在搜集了夏老师研究课题里的“中学历史优质教学课堂评价量表一:学生评价表”,发现打分较低的集中出现在2、3、5项,和学生反映的问题吻合。

仔细想想非常有道理,我在这堂课中只关心了自己的感受,是这堂课不成功的最大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由于想全面详尽地呈现面面俱到,造成重点不突出。

第二、认为学生基础背景知识缺乏,老师“满堂灌”,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第三、学生关注度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第四、事件间因果联系不强,缺乏系统性。

暴露问题:整个授课过程我高度关注了自己的讲授,陶醉于自我讲述。二 在集体教研中研讨问题推进思路(第二次授课,全科组老师听课并录像)

首先,是对详略做了处理,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件列表,挑选其中最为典型的第二次进行讲解,用典型案例代替三次罗列。其次,加强了师生的互动,选取部分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例如: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形成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总结。再次,我加强事件的因果联系与系统性,注意讲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和联系,突出知识结构框架,采用整体宏观知甘地,环环相扣识甘地,全面思维悟甘地的逻辑结构,特别是在导入方面,采用流行语代替视频,统领全课,作为本课的突破口和灵魂点。

科组老师评课:

孙老师:详略得当,知识体系严密,逻辑性强,基本功扎实,比较充分地挖掘了教材,整体来说很不错。

毛老师:思路清晰,老师比较全面的呈现了甘地跌宕起伏的一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驾御课堂,讲述生动,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是堂出色的课。

其他老师对此纷纷表示赞同。

我认真看了每个老师的“中学历史优质教学课堂评价量表二:课堂观察评价表

”,数据统计显示,这堂课受到了同事高度的肯定。大家普遍认为讲述到位,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是一堂不错的示范课。再次做学生调查:

老师:你如何评价这堂课?

学生:您讲的很详尽,但是还是觉得甘地很难理解。老师:你觉得最大的问题出在那里?

学生:我们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考太少,缺乏历史体验。

学生的回答再次刺激了我,一堂老师普遍任课的历史课,在学生这里不过还是个勉强及格,原因何在?经过多方反馈和调查,我发现一堂真正的优质高效的课,它只所以成功关注点绝不仅仅是老师自身感受,也不是听课老师的感受,而应该是听课学生的真实感受。

结论与共识:整个授课过程要关注学生感受,在师生互动中推进教学。三 在磨课中不断走近学生(第三次授课全体科组成员参加并进行录像)

1、从现在走向过去: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引起思考,引发感受历史的兴趣通过对“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的导入说起。

老师: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历史人物:他说“我们下代的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人”。而我们生活当中确实很多人很难理解他,用一句流行语来评价他就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那么他是否真的只是个传说?到底我们“要不要迷恋他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答案自有分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辉哥课堂”。

(1)课前预习所反映的学生学习的困惑

在预习阶段学生早已困惑不已,“什么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是怎么将印度民众团结起来的?”“甘地为什么会选择非暴力的斗争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什么会成功?”。对于环环相扣的概念,学生很难寻找到突破口,特别是对甘地思想和做法的理解更有难度,完全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思维的高度和精神的高尚度远远超出学生认知程度,那么如何才可以让学生领会甘地精神,读懂甘地呢?这个问题一直刺激着我的神经,偶然的机会我来了灵感——流行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2)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用最精炼的流行语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大家思想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客观历史人物的热情。怎样才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呢?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课堂感受,只有我们真切的考虑了学生的感受,学生才会被真正的调动和吸引,这时历史教学和教育才会真正意义上地逐步展开。

从课堂导入阶段开始,我就开始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兴趣,我曾有过三种导入方式的思考设计,第一用电影片段(《甘地传》当中的开篇)视频的作为导入,但是弊端是时间长,手段并不新颖,况且大部分学生已经看过,此视频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大大降低,第一次授课时采用了此做法,反响一般。第二考虑过利用名言导入,主要是想用世界名人对甘地的评价,但是缺点是生硬,缺乏活力,难以在瞬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三种我是从学生口味入手进行思考,利用流行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那么我们是否要迷恋他?他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呢?”来作为引导,在学生和甘地间建立一种联系,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考虑到本课的主线,最终我选择了这种导入方式。

学生反映:绝大多数学生用笑声反映了他们的关注度,就连坐的姿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的神情和眼神告诉我,他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3)网络流行语与理解甘地人生的联系

选用“是否要迷恋哥,哥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其实是考虑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于甘地是陌生的,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如此对于他的评价和赞赏度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用这句流行语真实表达了学生心中的困惑,同时整个课堂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是在回答学生甘地的生平事迹(包含印度的背景,甘地大事件等等);是否要迷恋他则是要解决如何评价甘地的问题。一个贯穿整个课堂的导入,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加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系统性。

甚至对于一个字我也做了大量思考,考虑学生的感受,防止误导学生,加强导向,在关于是用“我们是否要迷恋“哥”?“哥”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还是用“我们是否要迷恋“他”?“他”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呢?”当中,我思考了很久,一个是“哥”,一个是“他”。最终我选择了用“他”,理由如下:第一前面已用“哥”做了导入,适当幽默引起学生注意,点到为止,如果后面继续使用“哥”会使学生容易产生戏化甘地的思想,(甘地毕竟被称为印度的“圣雄”)而用“他”则可以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幽默中而不失去理性。多方合围: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加学生对历史感受的强度(1)从图片与<<辞海>>里找到对甘地的最初印象

首先在音乐声中(印度音乐,创造学习气氛),集中播放甘地不同时期的照片,每张照片下方陪以犀利的文字,引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多方面的感受。

伴随着印度音乐和图片播放下列文字:

甘地啊!想说爱你不容易!有人说甘地是一个奇迹!有人说甘地是一个乞丐!有人说甘地是印度的福娃!有人说甘地是祖国的叛徒!有人说甘地你总是心太软!有人说甘地你真的很勇敢!有人说甘地是爱的化身!有人说甘地一出生就是用来崇拜的!有人说甘地的一生就是一个传说!

设计意图:设计情境,感受历史(评价)用印度音乐不经意间将学生在带入一种情境,用冲突性和对立性的语言展现世人对甘地的评价,告诉学生关于甘地的评价其实是多元的,主要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刺激学生思维,观看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思想与知识间交流的过程,同时在此也埋下伏笔——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甘地,有没有权威的说法?

老师:众多资料和观点,一方面为我们了解甘地提供了众多资料,但是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如何才能够客观快捷的了解真实的甘地呢?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权威方便的方法——查找《辞海》。下面请同学根据甘地照片和《辞海》词条说出你对甘地的第一印象。下面开始阅读词条。“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留学英国。曾在南非进行反种族歧视斗争,提出“非暴力抵抗”口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印度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期领导印度国大党。主张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和妇女与“不可接触者”的地位平等。1948年在教派纷争中,为印度教极右派分子刺死。” ——《辞海》1963页。

设计意图:给学生介绍一种历史学习方法,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可以查找《辞海》,启发学生在遇到历史问题时,不仅要查阅资料,而且要注意资料的真实客观性,同时之所以选择这段介绍,是因为它基本概括了甘地的一生,后面讲述的核心都可以在这段文字中有体现,所以这段文字既做到了宏观展现(达到了整体宏观知甘地的目的)又可以顺利向后面过渡。

吴颖诗:“他看起来有点像印度版的犀利哥,(笑声)虽然穿的破烂,但内心最知人间冷暖” 李嘉裕:“睿智而又仁慈的老人”

黄妙玲:“他表里不一,看上去是一个很干瘪的小老头,但是内心却蕴涵了极大的力量,领导了这么多的运动,最关键的是他的内心有爱”

刘晓君:“他的外表看上去像泥土一样质朴,但是他有一颗强大的心灵”

吴国钊:“我想用两个词来形容他,一个是复古,一个是非主流,即穿着复古,行动和做法非主流” 谭杰熙:“我想用关汉卿的话来形容他,他就是一粒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烂,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因为他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且即使受到了镇压也绝不退缩,因此真是响当当。”

分层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努力的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平台,给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肯定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2)“食盐进军”视频赏析中重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历史现场

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非暴力”定义的不理解,我决定用一段典型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是用具体的史实来解读概念,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用心去体味曾经的历史。

电影片段:“非暴力不合作”(食盐进军)

为了第一时间捕捉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感受,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看这段视频,请大家看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用电影片段展现非暴力的画面,首先是让学生用眼睛看到非暴力不合作的具体做法;其次通过画面展示,让学生感到困惑(很难理解印度人的做法),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与发问;再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利用视频的强大冲击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最后,因为是谈直观感受,是一个感性问题,类似于感想,这个问题是针对所有同学的,只要他认真看了就会有想法,只要谈了自己的真实感想就是值得鼓励的。

学生观看:很认真,不时还发出“啊!好残忍啊!”等感叹。利键衔:“我想用一个词形容:震撼” 李嘉裕:“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笑声)张素恒:“很暴力”

刘晓君:“我被感动了,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退缩” 谭杰熙:“很傻,很天真”

老师:傻,傻在那里?天真,天真在那里?

谭杰熙:“傻在站在那里不动被人打!天真就天真在还认为这样的做法很有效!” 老师:还有其他感想或问题吗?

蔡旭如:“他们为什么是一排排走上去?而不是一齐上去?一起上去不是更有威力吗?”

老师:对呀,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一步来学习这一课,相信大家会在最后找到答案。

视频的冲击力很快的显露出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都对非暴力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不深刻,但是他们已经开始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甘地了,同时还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说明她独立思考了,而且看出了一些问题。

(3)从甘地的语言里感受甘地的内心世界

老师:请大家根据以下三则材料寻找关键词(提炼非暴力思想的基本内涵。)看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

材料1: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甘地

材料2: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甘地

材料3:对我而言,羔羊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我可不愿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甘地

设计意图:首先让大家抢答看谁速度快,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其次在查找的过程就是领会非暴力基本内涵和定义的过程,达到学习的目的;再次通过材料寻找共性基础,突出爱的主题。

老师:点评学生回答,总结非暴力思想的基础——爱与善。继续提出问题,印度有3亿人,为什么是甘地提出了非暴力思想?下面就请大家根据教材的第一部分提取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原因?在你看来哪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陈敏玲:“我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人生经历吧,英国的法律学习生涯,南非的工作经历让他产生了非暴力思想,应该说经历改变了甘地” 陈恪恒:“我出生在一个中下阶层的家庭,从小我就形成了一个既内敛又腼腆的性格,我还曾去英国学习法律,接着我还有幸到了南非,还遭了几顿打,从中体验到了暴力的残忍,所以我最终产生了非暴力思想。”

老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我们班的甘地,谢谢!”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进一步地熟悉教材;其次在合作探究讨论中理解甘地非暴力思想产生的原因;再次通过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最终点透国情元素和甘地成长共同成就了非暴力思想。多元评价: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在全面思维悟甘地这个教学环节当中,我就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前面知识整合挖掘学生心中的甘地。

(1)世人眼中的甘地

老师:“通过对甘地的学习,我们发现他不是一个传说,但是我们是否要迷恋他呢?其实也就是我们要面临一个如何评价甘地的问题,一直以来,关于甘地都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展示图片和文字:

图片:教派冲突,新德里恐怖事件,孩子渴望的眼神,印度军舰、导弹等等 文字:他是“人类良心的代言人。——马歇尔” 他是“印度自由的工程师。——蒙巴顿”

他是“一位纯粹用人性尊严对抗欧洲残暴,而不屈服的人。——爱因斯坦” 他“为人类的爱与和谐而战。——网友”

“印度政府正在用实际行动反对甘地主义。” ——网友 “印度正在积极研制洲际导弹和核武器。” ——新闻

“印度火车纵火案”、“印度新德里连环爆炸案”、“印度遭恐怖袭击” —— 社会现实 “印巴冲突使美丽的克什米尔变成杀戮、冲突、核战争的代名词。” ——人民网

老师:“印度曾经积极的在推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今天印度却花23亿购买了航空母舰,积极研发导弹,地区宗教冲突不断,恐怖事件接二连三,这个现状十分发人深省,印度通过非暴力实现了独立,可是当他独立之后又逐渐的走向暴力,这里面我们看到了期待的眼神,印度人正在逐步放弃非暴力,而作为中国人你觉得甘地当何去何从?非暴力思想当何去何从?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

(2)“我”眼中的甘地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评价甘地。指标数 大爱指数

甘地得分(0——100分)感动指数 勇气指数 智慧指数 实用指数

可以添加……

学生讨论,给各项指标打分,并说明理由,老师过程点评。

刘晓君:“我想评甘地的感动指数,我给他90分,另外10分我是给了他的支持者,他们的行为一样感人。”

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甘地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嘉裕:“我想添加一个感染指数,给他打100分,因为据我所知他的这种非暴力思想和行为还被世界其它国家的人民所学习,比如越南”

老师:“很好,也就是说甘地的思想被其他国家继承和发扬,大家思考一下,世界上还有甘地第二?甘地第三吗?比如美国有吗?南非有吗?”

学生:马丁路德金、曼德拉。

张素恒:“我给他智慧指数100分,第一军事上,他很聪明,因为打不过英国,所以就采用非暴力来斗争,而且在行动上,他身体力行,增强了感染力和号召力;第二在经济上,很有经济头脑,号召印度人自己织布发展民族工业;第三在思想策略上,利用众多粉丝,采用多次绝食,而且把非暴力和宗教信仰相结合来发动群众;所以他是军事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的组合体,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老师:“其实这位同学给我解答了为什么甘地被称为“圣雄”。”

谭杰熙:“我也是打智慧指数,我给他100分,我觉得他和中国的不结盟思想很像,中国不与苏联结盟,维持了中美关系,同时不与美国结盟,维持了中苏关系,中国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点,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甘地也是,他用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在英国统治的时候不会引起英国殖民者的绞杀,而又因为非暴力而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他在群众与英国殖民者之间取到了一个平衡点,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觉得他的智慧指数100分”

老师:“其实这位同学提到的是有原则的妥协,不战而屈人之兵,高!实在是高!。”

陈恪恒:“我要反对两点,第一勇气指数只能60分,因为我觉得他从小内敛腼腆,他的勇气真实来源应该是民众,因为他是一个精神领袖,他不得不有勇气,所以他的勇气是外在的,别人施加给他的。(老师: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被”,是吧?)第二我觉得他的智慧也不应该得到高分,因为他对英国殖民者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幻想英国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果他是失败的。”

黎秀娴:“我想添加评价他的幸福指数,我给他80分,首先在他整个领导民族运动的过程中他的妻子、朋友、群众都非常支持他,追随他实现愿望,虽然有着很多困苦,但是依然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行,所以再苦也是幸福的。” 刘晓君:“我想添加一个创新指数,在别国都走暴力革命道路的时候,他却选择非暴力,同时他也开创了一种别样的领袖模式,当别人用枪炮和武力建立功勋的时候,他却“柔情似水”、爱心满怀地选择用爱来感化敌人,用强大的感染力来征服敌人,所以我给他100分。”

老师:“这里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暴力可以使一个民族走向独立,非暴力也可以使一个民族走向独立。”

陈恪恒:“我想添加一个健康指数,(笑声)首先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我给他90分,但是他经常绝食来反抗英国人的统治,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自虐,所以我给他30分,综上述所述平均下来给他60分。”

毛楠:“我想评甘地的勇气指数,我想给他打100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长枪大炮面前他不露怯色,在宗教冲突面前可以面带微笑,国家危难之时能够勇敢的挺身而出,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欲求民主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甘地用他瘦弱的肩膀担起了印度文明之痛苦,他引导印度人民勇敢地站起来,他明知道前方有虎,却挺胸阔步向前,不畏艰难,勇敢地穿越历史的长河鼓舞着我们,他们的勇敢就像星辰一样闪耀在夜空之中,所以我给他100分。”(掌声!)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甘地的颁奖辞!”

蔡旭如:“我想添加一个矛盾指数,我给他打100分,因为我觉得他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矛盾综合体,第一他生性内敛,但是为什么他又要在很多人面前演讲;第二他接受了英国的教育,但是他又教育他的民众不要接受英国的奖章,教育等等;第三他运用非暴力抵抗英国,但是他又以支持英国的战争为筹码争取印度的独立;第四他同意印巴分治,但是当印巴分治的时候他又很忧伤的躲起来,还说印巴为什么要分治呢?我觉得他这样很矛盾。”

设计意图:首先用新颖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打分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和评价甘地;再次就是设计了学生可以添加项目,决不束缚学生思维,保证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创造力。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宏观上再次感悟甘地的爱,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学习伟人的优秀品质,达到知识的巩固,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在课后思考题设计环节当中,我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依托所学知识,大胆设想、推测、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精神,综合考察学生历史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实践性、创新性,在思考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最终想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提升认识。

设计思路:没有预设答案,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把历史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过程,从历史中汲取历史智慧,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

设计原则:坚持梯度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坚持开放性设计,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坚持深化主题性设计,解答问题的过程即运用所学知识和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过程;坚持趣味性设计,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话题。(课后思考题:“甘地曾五次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但始终未获得。你认为他是否该获此奖项,如不应该请陈述理由,如应该请为他撰写一份100字以内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

评课:

孙老师:“这次授课想学生之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推进和演绎教学,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相信学生在课堂中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收获,而且成功地解决了上节课的问题和缺陷。”

毛老师:

第一,借助流行语言,在“以问诱趣”中演绎了精彩的历史人物。第二,借助知、识、用,在追寻甘地中呈现了统率课堂的灵魂。第三,借助多元评价,在钩沉思想中点亮了当今的智慧。

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真实的交流,说实话,一堂课能让学生有如此的高度和认识,恰恰说明了曹老师在本节课中有了最让人欢喜的成功之处。

反思:

从师生互动交流来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从我们手指间流过,有些教师教过70后、80后、90后,将来还要教00后。但是凭心而论,我们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几何?确实,我们手中的90后有时新潮,有时另类,有时飘忽不定难以琢磨,但是有多少老师真正进入了90后的内心?有多少老师真正感知了90后的喜与悲?有多少老师真正和我们的90后在心灵上做过细致的沟通?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我们的90后也是如此,他们出生在一个强大的信息世界里,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热点事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他们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和呼声,对待历史他们也有着自己犀利的眼光,所以作为今天的历史老师,我们决不可以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决不可以盲目地灌输知识,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依托,建立起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这个沟通渠道的起点首先应该是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一切顺理成章,没了兴趣的知识对于学生一定是味同嚼蜡。

从课程标准来看,新课标以来,一个声音被无数次放大,那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但是如何以学生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两个问题一直触动着我的神经,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喜欢用“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们应该如何如何等等”,却很少问学生“你在想什么?你想了解什么?你还有其它想法吗?”。我们不经意间忽视的学生感受,其实恰恰是我们最迫切需要了解的,因此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回声,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去探索和发现问题,远胜于老师直接告诉他问题的所在。正如卡里·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你可以把爱给他们,但别灌输思想给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老师不应该轻易去做学生人生的导演,每个学生都有自主的愿望和想法,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课堂的真实感受,从不同角度入手,引导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学会自我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备课应该备学生,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教师要与学生交流的互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准确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想准确引导学生,就必须需要对学生上课的感受有个及时的反馈,只有我们清楚学生现在的真实感受,才可以更好的引导他们向前迈步。一个问题绝不可能是为所有层次的学生准备的,但是在题目的设计当中我们可以将它设计出层次,给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难度系数,但是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自己对知识的一个感知,承认问题多元,答案多元,让学生在多元中解读和感悟知识。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叶澜

所以,备课绝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需要备学生。一堂成功的课,不是我们老师讲了什么东西,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一堂成功的课,关键不在于我们如何设计教学,而在于我们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在师生思想的互动中前行。关注学生感受其实就是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和体味课堂教学。具体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激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分层,使学生各有所得;反馈,使学生因势利导;探究,使学生化客为主;放开,使思想百花齐放。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感悟知识。

我想通过对《圣雄甘地》的反思性研究,尝试了解学生的心声与感受,在信息反馈中推进历史教学,同时反思在关注学生感受过程当中的经验、技巧与不足。

本案例不能解决太多问题,只是我开始在历史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感受的尝试,里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但这一切都不影响我继续努力和探索教学。

第二篇:关注学生,创建高效课堂

关注学生,创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全日制学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吸收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忽视了课堂上的有效吸收,如放弃有价值的、有效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等,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英语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时间,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全日制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形成思想大多是通过课堂来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践价值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目标,让学生学得更多呢?这是许多教师正在考虑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英语教学工作的改进。

一、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反馈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实现了这个目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教学。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如果教师只专注于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指导,就会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不能跟上课堂进程。关注学生,需要教师尝试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认识个体差异,实施差异教学。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个体差异,设定针对不同学生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不同的能力水平,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同时,要留出思考和准备回答问题的时间,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使他们能够积极地思考,这也是有效课堂的保证。

二、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体验,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或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创设多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师可以尝试着给学生分组、分任务,让他们都能参与进来,觉得“我能行”。于是,在教学“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had a million dollars?”句型时,笔者将他们分成两大组,一组表演动作,一组用英语来描述。笔者给那些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表演。一旦他们能用英语描述动作,笔者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Well done./You are very smart./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凡此种种,这不是唯一的,笔者从学生的眼中看到了感激之情,也看到了成功和信心的光芒。可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那些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会使他们感到安慰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课堂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

三、关注学生的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时间观念特别强,课堂流畅,学生可以专心学习。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让学生轻松学习,不感到枯燥,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发挥良好的课堂教学作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语言实践。

其次,坚持课前三分钟的自由对话,加强口语训练,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在这次培训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并能提前做好准备。学生谈论校园生活、英语学习、个人事务、课堂活动、区域气候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营造一种和睦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讨论后,根据时间、内容、小组对话,决定哪一个小组进行表演,并成为鼓励奖得主。实践证明,小组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适当应用(如信息交流、访谈、角色扮演、游戏等),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积极参与语言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W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优化学习氛围,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课堂上,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语言,通过视觉手段,如实物和创造情境,用眼睛、嘴巴、手势等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教师就可以尽一切努力创造语言环境,多练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成为真正的学习大师。

一般来说,只有在民主、和谐、幸福的氛围中,课堂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和蔼、耐心、积极、乐观、鼓励、满意的微笑、点头、机智、幽默的语言,将给学生克服困难的无声力量和信心。只要教师关爱学生,信任他们,用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思考,形成一个和谐、民主、快乐的课堂氛围,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更加积极地发展;也只有如此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英语教师,才是负责任的。

总结自己的教学,不断创新,真正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努力创造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的义务。重视学生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做到的。笔者坚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会做得更好!

第三篇:高效的课堂从活用教材开始论文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运用。”《新课程标准》呼唤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除了执教者驾驭课堂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剪裁、补充与设计,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创设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教材变得形象生动

创设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让教材变得形象生动,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有限,对于一些远离他们生活的知识或者故事,仅凭借教师的一支粉笔、一本书,这种学习兴趣只会昙花一现。因此,教师应创设合理、生动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与“境”的相互作用中保持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学人教版第一册《连加计算》,教学时可以把连加例题的情景制作成课件,先出现地上有觅食的小鸡5只,然后又来了2只小鸡,最后又出现了1只小鸡,在这些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根据画面上的动态过程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再如《加减混合运算》,教材先用图表明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一会儿又飞走了2只。将这一组画面做成动画课件,加上引导学生说出的串词,把教材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从而引出算式“4+3-2”,也对加减的意义和计算顺序进行了理解。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材走向平易近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这样身临其境的教学学生永远不会感到厌倦。荷兰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兰登格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的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的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构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将数学教学联系生活,让教材走向平易近人。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实践活动《有多重》,在感受质量单位的活动中,教材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富有情趣的活动,如称体重、互相背一背。通过称体重,可以让学生知道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段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如何看体重表等常识。在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中,教材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如书包、书本等。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哪个重、哪个轻,然后再用秤验证。通过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感受了物体的轻重,而且还让学生认识了不同的秤,让学生知道了各种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像这种内容充实、源于学生生活、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化活动课,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在活动中积极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注重学生的学法,使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讲求有效性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思想、积累经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选择什么教学材料、采用什么方法来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从而掌握知识,都应当认真掂量和思考。

例如在这次永安市数学教学大比武中,有一位老师教的《认识分数》,她以分“苹果”击掌游戏引入,从“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个”,依次再分6个、4个、2个,直至“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几个”。当出现“1个苹果”与“平均分给2个同学”时,有的学生击掌一下,有的不拍,有的顺势拍了一下又感觉不对,满脸疑惑,击掌游戏难以进行,产生了认识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有力地推进了教学目的的达成。这位教师采用教材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合理使用,使教学得以顺利完成。通过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使教材变得生动有趣。

四、进行有机补充,使教材成为活水之源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对教材内容作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对整个单元甚至更大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分析、整理,理清脉络,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将知识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时,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和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补充,使教材成为活水之源。

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四册第102至103页的《整理与复习》,学生都能较熟练地掌握,可让学生自己去整理这一知识点。这一单元除了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相应的加减法估算的计算教学分析、整理,还应当补充一些质量单位的练习,同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从一年级以来我们已学过哪些单位名称(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再进行一些选用这些单位名称的填空题,这样学生对到现在为此所学的单位名称有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掌握。前半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整理这一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跟前面学习的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不同的要求。

总之,只要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创设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一定能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

第四篇: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学生看成认知体,也是‘生命体’,更要唤起这些生命体进入状态,而不能还在‘沉睡’或者‘昏迷’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用眼睛多看看他们,走到他们身边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学不会?多提问提问他们,即使没有举手。任何学生每个细微的进步,你都能给他微笑或赞赏的眼神„„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关键词】

关注 发展 个体差异 课堂成长 生命状态

记得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过:“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学生看成认知体,也是‘生命体’,更要唤起这些生命体进入状态,而不能还在‘沉睡’或者‘昏迷’之中„„”那么,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什么呢?我个人认为: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

关注每一个学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我们农村的大班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看看他们在做什么,问问还有什么问题,想想他们为什么学不会?学生每个细微的进步,你都能给他微笑或赞赏的眼神„„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邀请羞于举手的同学第一个发言,不管发言是否正确,我都会赞赏他。因为他思考了,表达了,对他来说,这就是勇气。然后,我再叫敢于举手的学生来发言,之后,我再叫那些积极思考又善于表达的学生来回答。最后,我再次请第一类学生来回答,谈一谈自己新的感受。这样,一堂课下来,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层次的进步。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你们的成长。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正如多元智慧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1、允许“独树一帜”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是啊,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2、允许学生“出错”

有人说:犯错误是儿童的天赋权利。有人说:学校就是允许儿童犯错误的地方。还有人说: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标志,是一种学习经验,也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错误也是一份资源,这种思想无疑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所以,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位老师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说大兴安岭与秦岭的“大不一样”错读成“不大一样”。这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没有被老师的倾听疏忽。于是,课堂生成了一个教学新环节。

师:“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区别可大了。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多美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资源!由此,我想到,作为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这正是一种别样的教育境界!

3、允许自主选择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教师讲、学生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命题,学生作业„„一句话,学生必须亦步亦趋,不折不扣地应命行事,无任何可供选择的余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具体表现。试想,学生的一切课堂学习行为都得听命于教师,又哪里会有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的能力,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价值。在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时,可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来读,有时让学生邀请老师或同学一起读,或者找出自己的阅读难点,请同学读给自己听,找出好词佳句反复品读等;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只要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一部分或文章所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理解,有独到的见解,教师都要充分肯定,让他们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学生在作业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成长

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所以,我们应以变化、动态、生成而不是静止、僵化、一成不变的观点来关注,从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充分预设,生成课堂

我以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有利于促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课堂必将成为孕育人性发展的沃土。一位教师在教学《养花》时,初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教师放弃了预设,紧紧抓住“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有乐趣!

这堂课中虽然教师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绪却已远航,他们学着并快乐着,在感悟出老舍养花的乐趣后,又进一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的生成。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成为一门艺术,才有了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气息。

2、平等对话,“互动”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二年级古诗《草》一文时,精彩生成,鼓动生本对话,课堂上流淌着生命的灵性。于老师让小朋友通过朗读,基于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图画来描述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交流互补中领会了诗句的正确意思,真正实现了平等对话,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文本是一种交流的平台,是一种载体,当中蕴涵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包容着作者的思想境界,囊括了作者的情感历练。在于老师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感受到的己不再是“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本身,而是诗句中所蕴涵着的生命的涌动。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 只有引领学生潜心体会文本,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语文课堂才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着有文化馨香的意境,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条流淌生命的灵性之河。

3、适度拓展,“开放”课堂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有位老师在让学生自学《万里长城》后,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鸭绿江”在哪里?“结晶”是什么意思?“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同时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老师就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四、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多元交流的生命历程。它充满着灵性,充斥着智慧、灵感的碰撞。所以,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创造。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价值生命。

不久前,我有幸聆听的《丑小鸭》一课的教学就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儿童的生命世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教学中,教师始终体现一份浓郁的人文关怀,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中的写道:“这是一只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因为长得丑,丑小鸭在生活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遭受了各种痛苦的折磨与煎熬,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与摧残!一开始学生并不明白长得丑不是丑小鸭的错,长得丑更不该遭到鄙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因为长得丑,大家都不喜欢丑小鸭,你喜欢它吗?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错误的观念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再次朗读。在学生用心的诵读中,体会到情真意切的怜惜和关爱。在教学丑小鸭来到森林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在充分感受丑小鸭的悲惨命运之后,引导学生讨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论:在家里,在森林里,大家都不喜欢丑小鸭,谁都欺负它,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丑小鸭也是一个弱小的生命,它们这样做是不对的。”有的说:“丑小鸭你要坚强活下来。”„„

这些不仅是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是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学生与生命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研读转向人文的关怀,体现了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与声援。尽管丑小鸭遇到那么多的不幸和困难,但它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依然坚定而执著,从来没有放弃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教学丑小鸭看到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设问:丑小鸭望着这群美丽的鸟儿,它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通过充分的想象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丑小鸭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让学生体验那种永不放弃、勇于追求的人生态度。语文课堂是人本的课堂,更是人文的课堂。所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也应成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不懈追求!

课堂让我们关注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觉得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绿荫来。”用我们的心打动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火点燃孩子们的火,关注孩子们!关注课堂!

第五篇: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新库尔勒市第十四中学

乔贞军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着力做好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以往老师常以成人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课时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这是不妥当的。在新课程面前,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做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要关注学。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差异

作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差异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他们各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兴趣爱好、学习方式、个性成长、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要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成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在备课时目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这就是“备学生”——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准备指导策略,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心中有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我在备课时总在思考这些问题: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什么时候听课最认真,学习最投入?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据此来选择、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并优化教学设计,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并由此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课堂是包含“人文与情感”的课堂。教育最能直达学生心灵深处的是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教学情境的创设,关系教学成功与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需求,课堂中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快乐的情境氛围。

(一)、微笑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深受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老师的笑容就是学生的阳光,它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学习情绪,进而产生奇妙的效应。微笑着面对学生,不仅会使教师赢得学生,也会使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关心、谅解和善待他人,让课堂更和谐、更温馨、更快乐。否则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就会变得没有激情、没有活力。

(二)、兴趣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的才不会成为负担,教学任务本身含有一定的驱策性,重要的是有了兴趣和好奇心等情绪推动,它驱策人去实现任务或目标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内驱力越大。如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编童谣、画图介绍、演讲、竞赛游戏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让兴趣穿针引线,使学生满足求知欲需要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正情绪,正情绪又激励求知欲,使其行成良性循环,学生在学习中方会乐学不疲。

(三)、以情动情教学。学生渴望被认同,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又惧怕失败,有极强的上进心又有不能克服的惰性,所以设计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差异,尽量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表达的机会,将关爱渗透其中,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使其都能在“跳一跳,摘得到”的尝试中,在各自基础上学有所得。同时更要考虑“赏识”方式,通过恰到好处的评价,让学生潜意识里明确自身优缺点,使学生在情感交融的氛围里轻松地学习。

三、关注学生求知需求

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整个课堂气氛得到活跃。

四、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

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心灵、人格成长的地方。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显现教学内容中的教育成分,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表现。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让知识教学与心灵人格同步成长。

总之,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下载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变课堂从老师开始

    改变课堂从老师开始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梅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谢红庆 最近在读日本佐滕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尽管这本书的出版已有几个年头,但书中许多观点和案......

    “情趣课堂”,从情趣导入开始

    “情趣课堂”,从情趣导入开始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情趣课堂”的构建,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爱学,再以趣味的教学使学生乐学;以学生“学生”不中心,注......

    改革从“三自”课堂开始

    改革从“三自”课堂开始 黄梅县育才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生源大部分是农村留守儿童。近年来,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一步步走出低谷,成为黄冈市教育教学改革的一......

    美好课堂从诗歌开始

    美好课堂从诗歌开始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93-01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发端,经历了乐府、古诗到格律的发展,至唐代到......

    从学生出发 课堂才能真的高效

    从学生出发 课堂才能真的高效 ——殷都区实验小学数学学习交流材料 上周,我很幸运的被领导通知外出学习。等得知到殷都区学习时我很兴奋,自己真的可以亲眼见证殷都区主体多......

    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

    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近日了解到香港路小学教导处制订下发了语文背诵目录,从目录安排可以看出学校的总体要求就是“每课必背”:低年级(一、二年级)基本上要求所有课文全文背诵,......

    关注课堂 感受成长五篇

    关注课堂 感受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校长,那首先你得努力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好的教学论专家和好的教育者。”在学校管理中,校长必须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参......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课堂魅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感受数学课堂魅力 【摘要】情感是教育的基石,离开了情感谈教育,课堂教学倡导的“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促使学生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