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

时间:2019-05-15 07:2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

第一篇: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

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

近日了解到香港路小学教导处制订下发了语文背诵目录,从目录安排可以看出学校的总体要求就是“每课必背”:低年级(一、二年级)基本上要求所有课文全文背诵,中、高年级一类课文每篇至少要背诵一个或几个自然段,部分文质兼美且朗朗上口的课文则要求全文背过。

这个强化背诵的做法值得点赞:

其一,背诵有利于强化积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常常说“厚积薄发”,这种“厚积”首先是语言的积累,而背诵则是语言积累最有效也是最可靠的途径。有些孩子写作文时脑子空空,无话可说,或者心里有话不会说,就像俗话说的“茶壶里有饺子倒不出”,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缺乏语言积累。背得多了,就会形成一个语言资源库,这些语言资源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累积,达到了一定的积累量之后,它们会在孩子的大脑中不断地碰撞发生聚变效应,并形成新的语言创造。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背诵,教书先生上课很少有那些烦琐的讲解分析,学生的课内课外就是一个“诵”字:先是熟读,然后就是熟练地背过。“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溜”这句俗语正是中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理念的形象概括。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作家、诗人都有熟读成诵的习惯,都有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的能力。如果我们做一个对比实验的话,学生的背诵量与作文能力应当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背诵的越多,表达能力就会越好。同样道理,一个孩子如果连一首诗甚至一句话都没背过,你就别指望他会写作文,别指望他的作文里会有句像样的话。

其二,强化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读书的好习惯。有人说读书越多写作就会越好,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有许多人读的书很多,但是文字水平并不怎么样,不说搞文学创作,有些“读书人”甚至连句通顺的话都不会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读书并不是扎扎实实地读,而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他们的心并没有走进书中的语言文字中去,当然更不会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读书要说收获的话,最多也就是看了热闹,很难从书中获得多少精神和文化的营养。强化背诵可以校正孩子读书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因为他们要想一句不差、一字不漏地背过课文,就必须逐字逐句地读,必须边读边思考边理解,因为如果你不懂得句子的意思,不理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不明白文章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很难熟练地背过,即便当时勉强背过了,过后也很容易遗忘。所以,熟练背诵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扎实读书的过程。

其三,强化背诵有助于减少无为消耗,提高课堂效率。近年来,高效课堂的口号越来越响,但是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却越来越多,在不少地方,语文教学实际上正与高效课堂的目标要求渐行渐远。造成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原因还有那些过于复杂的模式结构,有些所谓的创新模式让老师在课堂上晕头转向。有了强化背诵的要求,迫使老师不得不简化课堂环节,不得不对那些备课中设计好的大段讲解“忍痛割爱”,不得不下狠心放弃课堂上那些滔滔不绝的自我展示,不得不告别那些滔滔不绝地自我欣赏,转而让学生来担当课堂的主角。学生人人有任务、时时有任务的语文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背诵就是强化课堂任务感的一条有效措施。许多老师把理解课文寄托在讲解上,殊不知越讲学生越糊涂。自古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背过了,理解也就往往水到渠成了。任教于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语文杂志》第十二期,香港)

其四,强化背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你可能会说,背诵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怎么会激发学生兴趣?其实负担这个东西也要辩证地去看待,有些负担会让人身心疲惫,而有些负担则会让人累并快乐着,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是否有兴趣。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是喜欢背诵的,而且有些孩子背诵上瘾,不仅背课文,在课外阅读中遇到好的语句或片断也总想背一背。背诵为什么会给孩子以快乐呢?这是因为他们通过背诵促进了扎扎实实的读书,从而真正感悟到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趣。把那些优美的文字储存在大脑里,也会让他们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教语文的女老师是村里临时找来的刚毕业的高中生,她不会讲课,所以语文课上几乎一句不讲,老师的“方法”就是看着学生背书,她的标准很苛刻,整篇课文背得一个字不差并且一句不重复才能算背过了。有不认识的字她就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她就让“再读读”,或者“讨论讨论”。她的教学近乎不负责任,然而结果证明她的做法反而歪打正着,我们那些孩子的语文兴趣特高,一篇课文往往老师还没布置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当然背诵任务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对待,对个别基础比较差点儿的孩子可以适当放宽条件,譬如大家背诵全文,你可以只背诵几个喜欢的自然段,大家背诵几个自然段,你就可以只背其中的一个自然段,等到背诵能力逐步提高以后,再适当增加背诵量。背诵还应跟感情诵读结合起来,背诵不要光图快,也要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背,有板有眼地背,要背得有滋有味,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而且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强化背诵不会增加老师的负担,背诵检查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小组里解决,老师不必逐个检查,有时间的话适当抽查几个就可以了。

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三少三多”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真正的主角,教师的地位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绝不能越俎代庖,越位行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如何做到这一点,本人以为应坚持“少讲多读”、“少讲多议”、“少讲多激”,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一、少讲多读,体验深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课标中对阅读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课堂教学中又怎样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读得“言从字顺”,即读通、读懂、读得流利。时下有的课堂学生学生读也读不懂,说也说不出,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泡沫直冒”,归纳段意,提炼主题,完事了,学生一无所知,最基本的字词读不准,句子读不通。“得意不忘形”,就是说得时下部分课堂不注重语言文字及其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只讲“意”,不清不楚,简直就转是空中楼阁,最后的结果肯定是“高处不慎寒”,学生仍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词语,读通句子,初步领会词句的书面意思,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再读加深理解,基本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中句段的意思。如小学西师版九年义务教材五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中描写“我”的行为的句子,描写雏儿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人与鸟类等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境界,读懂作者爱鸟的思想感情。可以采取对比读、分角色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验。

最后,读出“语文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中要体现的就是情,做到“情”与“语言文字”的一致性,即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文字所囊括的宽度和厚度,如“天高云淡”要读出在晴朗的蓝天上飘着一朵又一朵的白云,看见此情此境所产生的一种开阔、宁静的思想感情,将此情融入语言文字中,通过自己的口读出这种境界,这就是“熟读成诵”的境界,“朗诵”的境界,“诗人”的境界。

二、少讲多议,激发好奇心

小语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议”可以说是合作交流,可以说是探讨,从自身来看是自身思维争辩的一个过程,从班级的角度看也是课堂讨论,不管怎么说“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思,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鲜活的课堂。

“议”中明“义”。如“青翠欲滴”一词,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借助图片体现翠绿明亮的叶子上一滴水珠似滴非滴,透明的水珠中折射出浓淡的变换的色彩。引导学生看图、读词、想象,读出这衣服美丽景色的一个瞬间。

“议”中悟“道”。如《珍珠鸟》一课,珍珠鸟开始离“我”较远,然后一点点挨近,最后淘气地陪伴我。在珍珠鸟行为的变化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开展小组辩论赛,在辩论中拓宽思路,明白道理。有的学生说:鸟儿因为“我”的亲近,有了依靠,思想上懒了下来,像以后有吃的了,用不着在到处奔波劳累;有学生说:鸟儿与“我”和谐相处,是作者爱鸟的体现;有学生说:人爱鸟,鸟爱人,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多么美妙的声音,这就是“议”的作用。

“议”中激“奇”。“出奇不穷、出奇划策、出奇取胜、出奇无穷、出奇制胜、出奇致胜、出奇不意、争奇斗妍”无不与“奇” 挂钩,无不与“思维独特”、另辟蹊径挂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争议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激发求异思维。小学一二年级识字教学识字方法很多,除了教师可以帮学生归纳诸如加一加、谜语识字、象形识字等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谈谈识字方法,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出现,如结合名字、结合地理位置,自编顺口溜等。

三、少讲多激,启迪智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因此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点播。从听课的情况来看不少的老师满堂课的串讲、串问,教师占据了课堂这一主阵地,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对知识的学习索然无味。

激在关键处,引导思考。如一年级教材第七课《生日礼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体会鸟儿被关在笼子里的感受,可以问道:“假如你被父母关在家里,你会对我们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一只小鸟,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生肯定会说:孤独、不自由,心理难受等,心情肯定是沉重的、难受的,然后指导学生用读来体现这种心情,情与言融为一体,言为心声。每篇课文都有重点段、重点句,也可以在这些关键处,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激在兴奋点,激励参与。在课堂上,不少学生回答非常精彩,作为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应该及时肯定,指明方向,如“读得真有感情”、“你说的思路很清晰”、“你这个字的音读得非常准,能给大家再示范一次吗?”等,通过语言,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学生产生兴奋点,从而全身心投入听课,参与到整堂课中来。

以图片为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图片,这些图片展示的是该篇课文重点部分,作为教师应仔细分析,思考如何将图片与文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西师版小语十二册教材19课《访兰》一文中的有三幅图片,一幅画的是父子两来到大山深处,有几十丈的山崖,山崖深不见底,山边有许多兰草,这幅画所要叙述的是第二自然段内容,长在这种地方的花草,体现的就是一种不俗,有助于加深对父亲所说话的理解。另外两幅画,画的是兰草和花,加深了学生对兰草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对兰草更加亲切、更加接近。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以读为中心,在读中体验、读中悟道、读中深化,教师应适时点拨,少讲多思,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篇:让感恩从爱心开始

征文策划书
为活跃文化氛围,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成为懂得感恩、对社会负责的新一 代大学生,90 爱心社特举办此次“让感恩从爱心开始”征文活动;同时,借助此次征文活 动,也可以达到扩大 90 爱心社在师生中的影响力。让感恩从爱心开始 感恩,是人类情感中最质朴的一种因子。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只有学会感恩,我 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今天,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感恩教育乃至人自身的反思和建设,以及人与他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问题,已成为一个绕不开的重大而迫切 的现实课题。知恩,才可能感恩;感恩,才可能向善。之前,捞尸要价、老人跌倒无人扶,有人提出 疑问:当今社会,有多少社会成员有感恩的心?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向善?……此番话,一 语道破了当下有关人自身建设的问题。小时候,我们接受教育知道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然而,改革开放 30 余年来,整个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主体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道德滑坡、人心冷漠、诚信缺失……社会转型阶段,人们内在价值层面出现的各种问题,都 说明进一步加强人自身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此次征文,就在于以此引发新形势下人对 自身的关注、反思和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 观,从而充实人、提升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仁者爱人”。只有懂得感恩,人才会更有爱心,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生活才会更加美 好。一个缺乏知恩、感恩的社会,必是一个人心冷漠、人情淡薄的社会,也必是一个缺乏爱 心、道德和诚信基石支撑的社会。因为人人心怀感恩,这世界才充满爱; 因为人人满怀爱心,这世界才有感恩。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弘扬优良传统,关注人、充实人、提升人,激发 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普遍情怀和行为自觉,促使人们感父母之恩、老师之恩、社会之 恩、他人之恩,并通过知恩体验爱心、通过感恩奉献爱心、通过报恩延续爱心。这样,我们 身处的城市必将变得更加文明。让感恩从爱心开始。

一、征文主题和形式
面向 90 爱心社全体同学,以“让感恩从爱心开始”为主题征集稿件。稿件的文体不限、字数 1000 字左右、题目自拟。投稿分“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方式,电子版稿件发送 到 489644865@qq.com,纸质版稿件可以投放到我们所设稿箱中。

二、征文具体时间安排
12 月 7 日,由进行稿件的初审。12 月 8 日晚,

由公寓服务于中心报纸编辑(……、)打分进行汇总,评出 1、2、3 等奖 及优秀奖,将所选出的优秀稿件全部编辑为电子版,打印并出板,张贴到橱窗。12 月 11 日,颁发获奖证书。

约在 12 月 15 日,发放第 17 期《工院公寓报》。

三、宣传与奖励措施
为更大程度的调动同学们积极性,我们要利用业余时间多方式多途径进行宣传。奖励方面,设立 1 等奖 1 名,2 等奖 2 名,三等奖 3 名,优秀奖、鼓励奖若干,分别颁 发获奖证书。获奖作品将刊登在《工院公寓报》。

四、几点问题

1、征文活动的征稿,及获奖作品的电子稿录入。

2、稿件复审人员的确定,希望得到老师的一些指点。困难不怕,有想法有行动,再加上老师的关心与指导,众成员的激情和智谋,相信我 们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使征文取得圆满成功!

90 爱心社 2010 年 11 月 25 日 附例文:

人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弥缝在《生活中的定律——贝勃定律》说过:当我们自己处在父母和朋友的关爱中时,就往往对他们的这些关爱习以为常,不再察觉。我们总是期望他们能对自己付出更多的关爱,一旦他们稍有欠妥就恶言相向。可是陌生人给予些许帮助时,却让我们感激不已。不知道你 是否也意识到了这种错觉。诚然,对于陌生人的帮助,我们应当报以感谢。可是对于亲友的 帮助,我们是否更应该报以更大的感恩呢? 人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春 光融化了雪冰;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友谊和爱情;感谢 苍穹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收获、感谢和平、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使你对世间的诸多事情改变看法,让你少一些怨天尤人和一味索 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亲友之间的知遇之恩,同事之间共同工作的 缘分等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感恩,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美德。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 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 “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 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 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可是罗斯福却从中找出感恩的理由,他的 优秀人格和处世哲学,不正是提醒我们要学会感恩吗?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会遇到种种挫折和失

失败。如果我们不敢勇敢地面对,旷达地

处理,而是一味地埋怨生活,这只会使自己变得消沉、萎靡不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像罗 斯福那样换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和不幸,你就会总会保持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 取的信念。英国作家萨克雷说: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 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 你不感恩,只知埋怨,就只会终日无所成,沦落成愤世嫉俗!感恩并是要你给自己心理安慰,它也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 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第三篇:让美好生活从感恩开始

让美好生活从感恩开始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仇嘉博,是三年五班的学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美好生活从感恩开始》。

感恩,其实无处不在。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我今天站在这里参加演讲,要感谢学校组织这次活动;感谢老师给我这次展示的机会;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与关爱。

说起感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女孩因为与母亲吵架而离家出走,走的时候身上没带一分钱。一天没有吃东西,她饿得不行了,而她又不愿意回家,她恨她妈妈。后来,她来到一个小摊前,摆摊的老婆婆送给她一碗混沌。小女孩吃着馄饨,就哭了起来,说:“我们并不认识,您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自己的妈妈对我一点也不好,还和我吵架!”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孩子,我只不过给你煮了一碗馄饨,你就这么感激我,而你的妈妈给你煮了十多年的饭,你为什么就一点也不感激她呢?”小女孩听后愣住了,匆匆吃完那碗馄饨便往家走。当她走到她家附近时,她看到她的妈妈正站在小区门口焦急地左右张望着!小女孩急忙向妈妈跑去,扑进妈妈怀里。

其实,学会感恩,我们每天就能够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当你抱怨早饭不丰盛的时候,你可想到天不亮就起床为你做早饭的妈妈有多辛苦?当你抱怨写作业太累的时侯,你可想到同样的作业老师要批50遍会是多辛苦?当一个人学会“感恩”的时候,他的生活便少了一份报怨,多了一份珍惜。

同学们,只要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爱。爱蕴涵在安详的微笑里;蕴涵在轻轻的动作里;蕴涵在平静的话语里;蕴涵在我们看到的每个红色批注里!只要我们细心一些,就会发现爱、感受爱。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回报爱,学会尊敬老师、关爱家人、关心同学,让美好生活从感恩开始!谢谢大家!

三年五班 仇嘉博

2014年3月20日

第四篇: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

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

——《圣雄甘地》一课的启发 东莞高级中学 曹军辉 前言

感受的基本感念是指感官侦测到外境的能量变化,于个体内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感受是生物的基本能力,辨别有无生命活动的重要凭据,同时感受也是外境与内心的核心介面,个体对外界所有的理解和认知,经验的累积,都是基于感受。而学生感受则是指学生在听课过程当中根据老师授课内容的变化而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也是学生对新知识生成自我认知的过程,同时学生感受还是学习产生效果、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衡量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方式重心指向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主体互动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真正做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感受开始。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不能通过试验重演,因此要增强学生的感受,要通过多种资源途径、教学策略来实现。我所选择的《圣雄甘地》一课,由于时间、空间、文化的差异,学生特别难以理解,是一个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课例,我想通过对此课教法的探究,挖掘关注学生感受的课堂魅力。

一 在自我陶醉中发现问题 1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整个过程以老师讲述概念和过程为核心。

导入:以电影《甘地传》作为开头,引起学生注意。过程:

第一介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定义。

第二介绍讲解甘地其人和甘地思想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第三详细介绍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经过、原因、结果等)第四根据所学知识来讨论如何评价甘地和其思想。2 自我陶醉

在我看来,《圣雄甘地》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当有难度,学生对于印度和甘地本人知之甚少,所以我在授课过程当中追求详尽,努力呈现印度的背景,每个概念的解释,每次具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详细讲解,希望给学生一个尽量完整的知识结构,甚至连如何评价甘地都有参考答案。在我看来绝对是面面俱到,详尽到了及至,在授课过程当中我也是讲的酣畅淋漓,自认为自己准备充分,讲述到位,一定会赢得赞赏和喝彩。在调查中惊醒

课后学生调查:(以谈话方式进行)老师:你如何评价这堂课?

学生:“您讲的很详细,但是我们感受不是特别深刻,内容有点偏多。”

学生的回答可谓当头棒喝,让我内心一头雾水,自认为天衣无缝洋洋自得的课(本以为学生会大加赞赏),到头来竞混了个“感受不是特别深刻”,让我着实“伤心”了一番。

老师:你觉得“感觉不是特别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一切都是您讲述的,我们被动的听自己思考的少,所以感受就不是很深刻。

同时在搜集了夏老师研究课题里的“中学历史优质教学课堂评价量表一:学生评价表”,发现打分较低的集中出现在2、3、5项,和学生反映的问题吻合。

仔细想想非常有道理,我在这堂课中只关心了自己的感受,是这堂课不成功的最大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由于想全面详尽地呈现面面俱到,造成重点不突出。

第二、认为学生基础背景知识缺乏,老师“满堂灌”,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第三、学生关注度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第四、事件间因果联系不强,缺乏系统性。

暴露问题:整个授课过程我高度关注了自己的讲授,陶醉于自我讲述。二 在集体教研中研讨问题推进思路(第二次授课,全科组老师听课并录像)

首先,是对详略做了处理,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件列表,挑选其中最为典型的第二次进行讲解,用典型案例代替三次罗列。其次,加强了师生的互动,选取部分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例如: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形成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总结。再次,我加强事件的因果联系与系统性,注意讲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和联系,突出知识结构框架,采用整体宏观知甘地,环环相扣识甘地,全面思维悟甘地的逻辑结构,特别是在导入方面,采用流行语代替视频,统领全课,作为本课的突破口和灵魂点。

科组老师评课:

孙老师:详略得当,知识体系严密,逻辑性强,基本功扎实,比较充分地挖掘了教材,整体来说很不错。

毛老师:思路清晰,老师比较全面的呈现了甘地跌宕起伏的一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驾御课堂,讲述生动,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是堂出色的课。

其他老师对此纷纷表示赞同。

我认真看了每个老师的“中学历史优质教学课堂评价量表二:课堂观察评价表

”,数据统计显示,这堂课受到了同事高度的肯定。大家普遍认为讲述到位,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是一堂不错的示范课。再次做学生调查:

老师:你如何评价这堂课?

学生:您讲的很详尽,但是还是觉得甘地很难理解。老师:你觉得最大的问题出在那里?

学生:我们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考太少,缺乏历史体验。

学生的回答再次刺激了我,一堂老师普遍任课的历史课,在学生这里不过还是个勉强及格,原因何在?经过多方反馈和调查,我发现一堂真正的优质高效的课,它只所以成功关注点绝不仅仅是老师自身感受,也不是听课老师的感受,而应该是听课学生的真实感受。

结论与共识:整个授课过程要关注学生感受,在师生互动中推进教学。三 在磨课中不断走近学生(第三次授课全体科组成员参加并进行录像)

1、从现在走向过去: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引起思考,引发感受历史的兴趣通过对“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的导入说起。

老师: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历史人物:他说“我们下代的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人”。而我们生活当中确实很多人很难理解他,用一句流行语来评价他就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那么他是否真的只是个传说?到底我们“要不要迷恋他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答案自有分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辉哥课堂”。

(1)课前预习所反映的学生学习的困惑

在预习阶段学生早已困惑不已,“什么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是怎么将印度民众团结起来的?”“甘地为什么会选择非暴力的斗争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什么会成功?”。对于环环相扣的概念,学生很难寻找到突破口,特别是对甘地思想和做法的理解更有难度,完全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思维的高度和精神的高尚度远远超出学生认知程度,那么如何才可以让学生领会甘地精神,读懂甘地呢?这个问题一直刺激着我的神经,偶然的机会我来了灵感——流行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2)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用最精炼的流行语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大家思想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客观历史人物的热情。怎样才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呢?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课堂感受,只有我们真切的考虑了学生的感受,学生才会被真正的调动和吸引,这时历史教学和教育才会真正意义上地逐步展开。

从课堂导入阶段开始,我就开始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兴趣,我曾有过三种导入方式的思考设计,第一用电影片段(《甘地传》当中的开篇)视频的作为导入,但是弊端是时间长,手段并不新颖,况且大部分学生已经看过,此视频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大大降低,第一次授课时采用了此做法,反响一般。第二考虑过利用名言导入,主要是想用世界名人对甘地的评价,但是缺点是生硬,缺乏活力,难以在瞬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三种我是从学生口味入手进行思考,利用流行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那么我们是否要迷恋他?他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呢?”来作为引导,在学生和甘地间建立一种联系,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考虑到本课的主线,最终我选择了这种导入方式。

学生反映:绝大多数学生用笑声反映了他们的关注度,就连坐的姿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的神情和眼神告诉我,他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3)网络流行语与理解甘地人生的联系

选用“是否要迷恋哥,哥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其实是考虑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于甘地是陌生的,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如此对于他的评价和赞赏度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用这句流行语真实表达了学生心中的困惑,同时整个课堂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是在回答学生甘地的生平事迹(包含印度的背景,甘地大事件等等);是否要迷恋他则是要解决如何评价甘地的问题。一个贯穿整个课堂的导入,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加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系统性。

甚至对于一个字我也做了大量思考,考虑学生的感受,防止误导学生,加强导向,在关于是用“我们是否要迷恋“哥”?“哥”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还是用“我们是否要迷恋“他”?“他”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呢?”当中,我思考了很久,一个是“哥”,一个是“他”。最终我选择了用“他”,理由如下:第一前面已用“哥”做了导入,适当幽默引起学生注意,点到为止,如果后面继续使用“哥”会使学生容易产生戏化甘地的思想,(甘地毕竟被称为印度的“圣雄”)而用“他”则可以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幽默中而不失去理性。多方合围: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加学生对历史感受的强度(1)从图片与<<辞海>>里找到对甘地的最初印象

首先在音乐声中(印度音乐,创造学习气氛),集中播放甘地不同时期的照片,每张照片下方陪以犀利的文字,引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多方面的感受。

伴随着印度音乐和图片播放下列文字:

甘地啊!想说爱你不容易!有人说甘地是一个奇迹!有人说甘地是一个乞丐!有人说甘地是印度的福娃!有人说甘地是祖国的叛徒!有人说甘地你总是心太软!有人说甘地你真的很勇敢!有人说甘地是爱的化身!有人说甘地一出生就是用来崇拜的!有人说甘地的一生就是一个传说!

设计意图:设计情境,感受历史(评价)用印度音乐不经意间将学生在带入一种情境,用冲突性和对立性的语言展现世人对甘地的评价,告诉学生关于甘地的评价其实是多元的,主要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刺激学生思维,观看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思想与知识间交流的过程,同时在此也埋下伏笔——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甘地,有没有权威的说法?

老师:众多资料和观点,一方面为我们了解甘地提供了众多资料,但是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如何才能够客观快捷的了解真实的甘地呢?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权威方便的方法——查找《辞海》。下面请同学根据甘地照片和《辞海》词条说出你对甘地的第一印象。下面开始阅读词条。“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留学英国。曾在南非进行反种族歧视斗争,提出“非暴力抵抗”口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印度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期领导印度国大党。主张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和妇女与“不可接触者”的地位平等。1948年在教派纷争中,为印度教极右派分子刺死。” ——《辞海》1963页。

设计意图:给学生介绍一种历史学习方法,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可以查找《辞海》,启发学生在遇到历史问题时,不仅要查阅资料,而且要注意资料的真实客观性,同时之所以选择这段介绍,是因为它基本概括了甘地的一生,后面讲述的核心都可以在这段文字中有体现,所以这段文字既做到了宏观展现(达到了整体宏观知甘地的目的)又可以顺利向后面过渡。

吴颖诗:“他看起来有点像印度版的犀利哥,(笑声)虽然穿的破烂,但内心最知人间冷暖” 李嘉裕:“睿智而又仁慈的老人”

黄妙玲:“他表里不一,看上去是一个很干瘪的小老头,但是内心却蕴涵了极大的力量,领导了这么多的运动,最关键的是他的内心有爱”

刘晓君:“他的外表看上去像泥土一样质朴,但是他有一颗强大的心灵”

吴国钊:“我想用两个词来形容他,一个是复古,一个是非主流,即穿着复古,行动和做法非主流” 谭杰熙:“我想用关汉卿的话来形容他,他就是一粒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烂,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因为他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且即使受到了镇压也绝不退缩,因此真是响当当。”

分层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努力的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平台,给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肯定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2)“食盐进军”视频赏析中重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历史现场

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非暴力”定义的不理解,我决定用一段典型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是用具体的史实来解读概念,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用心去体味曾经的历史。

电影片段:“非暴力不合作”(食盐进军)

为了第一时间捕捉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感受,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看这段视频,请大家看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用电影片段展现非暴力的画面,首先是让学生用眼睛看到非暴力不合作的具体做法;其次通过画面展示,让学生感到困惑(很难理解印度人的做法),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与发问;再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利用视频的强大冲击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最后,因为是谈直观感受,是一个感性问题,类似于感想,这个问题是针对所有同学的,只要他认真看了就会有想法,只要谈了自己的真实感想就是值得鼓励的。

学生观看:很认真,不时还发出“啊!好残忍啊!”等感叹。利键衔:“我想用一个词形容:震撼” 李嘉裕:“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笑声)张素恒:“很暴力”

刘晓君:“我被感动了,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退缩” 谭杰熙:“很傻,很天真”

老师:傻,傻在那里?天真,天真在那里?

谭杰熙:“傻在站在那里不动被人打!天真就天真在还认为这样的做法很有效!” 老师:还有其他感想或问题吗?

蔡旭如:“他们为什么是一排排走上去?而不是一齐上去?一起上去不是更有威力吗?”

老师:对呀,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一步来学习这一课,相信大家会在最后找到答案。

视频的冲击力很快的显露出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都对非暴力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不深刻,但是他们已经开始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甘地了,同时还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说明她独立思考了,而且看出了一些问题。

(3)从甘地的语言里感受甘地的内心世界

老师:请大家根据以下三则材料寻找关键词(提炼非暴力思想的基本内涵。)看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

材料1: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甘地

材料2: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甘地

材料3:对我而言,羔羊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我可不愿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甘地

设计意图:首先让大家抢答看谁速度快,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其次在查找的过程就是领会非暴力基本内涵和定义的过程,达到学习的目的;再次通过材料寻找共性基础,突出爱的主题。

老师:点评学生回答,总结非暴力思想的基础——爱与善。继续提出问题,印度有3亿人,为什么是甘地提出了非暴力思想?下面就请大家根据教材的第一部分提取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原因?在你看来哪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陈敏玲:“我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人生经历吧,英国的法律学习生涯,南非的工作经历让他产生了非暴力思想,应该说经历改变了甘地” 陈恪恒:“我出生在一个中下阶层的家庭,从小我就形成了一个既内敛又腼腆的性格,我还曾去英国学习法律,接着我还有幸到了南非,还遭了几顿打,从中体验到了暴力的残忍,所以我最终产生了非暴力思想。”

老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我们班的甘地,谢谢!”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进一步地熟悉教材;其次在合作探究讨论中理解甘地非暴力思想产生的原因;再次通过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最终点透国情元素和甘地成长共同成就了非暴力思想。多元评价: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在全面思维悟甘地这个教学环节当中,我就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前面知识整合挖掘学生心中的甘地。

(1)世人眼中的甘地

老师:“通过对甘地的学习,我们发现他不是一个传说,但是我们是否要迷恋他呢?其实也就是我们要面临一个如何评价甘地的问题,一直以来,关于甘地都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展示图片和文字:

图片:教派冲突,新德里恐怖事件,孩子渴望的眼神,印度军舰、导弹等等 文字:他是“人类良心的代言人。——马歇尔” 他是“印度自由的工程师。——蒙巴顿”

他是“一位纯粹用人性尊严对抗欧洲残暴,而不屈服的人。——爱因斯坦” 他“为人类的爱与和谐而战。——网友”

“印度政府正在用实际行动反对甘地主义。” ——网友 “印度正在积极研制洲际导弹和核武器。” ——新闻

“印度火车纵火案”、“印度新德里连环爆炸案”、“印度遭恐怖袭击” —— 社会现实 “印巴冲突使美丽的克什米尔变成杀戮、冲突、核战争的代名词。” ——人民网

老师:“印度曾经积极的在推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今天印度却花23亿购买了航空母舰,积极研发导弹,地区宗教冲突不断,恐怖事件接二连三,这个现状十分发人深省,印度通过非暴力实现了独立,可是当他独立之后又逐渐的走向暴力,这里面我们看到了期待的眼神,印度人正在逐步放弃非暴力,而作为中国人你觉得甘地当何去何从?非暴力思想当何去何从?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

(2)“我”眼中的甘地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评价甘地。指标数 大爱指数

甘地得分(0——100分)感动指数 勇气指数 智慧指数 实用指数

可以添加……

学生讨论,给各项指标打分,并说明理由,老师过程点评。

刘晓君:“我想评甘地的感动指数,我给他90分,另外10分我是给了他的支持者,他们的行为一样感人。”

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甘地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嘉裕:“我想添加一个感染指数,给他打100分,因为据我所知他的这种非暴力思想和行为还被世界其它国家的人民所学习,比如越南”

老师:“很好,也就是说甘地的思想被其他国家继承和发扬,大家思考一下,世界上还有甘地第二?甘地第三吗?比如美国有吗?南非有吗?”

学生:马丁路德金、曼德拉。

张素恒:“我给他智慧指数100分,第一军事上,他很聪明,因为打不过英国,所以就采用非暴力来斗争,而且在行动上,他身体力行,增强了感染力和号召力;第二在经济上,很有经济头脑,号召印度人自己织布发展民族工业;第三在思想策略上,利用众多粉丝,采用多次绝食,而且把非暴力和宗教信仰相结合来发动群众;所以他是军事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的组合体,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老师:“其实这位同学给我解答了为什么甘地被称为“圣雄”。”

谭杰熙:“我也是打智慧指数,我给他100分,我觉得他和中国的不结盟思想很像,中国不与苏联结盟,维持了中美关系,同时不与美国结盟,维持了中苏关系,中国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点,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甘地也是,他用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在英国统治的时候不会引起英国殖民者的绞杀,而又因为非暴力而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他在群众与英国殖民者之间取到了一个平衡点,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觉得他的智慧指数100分”

老师:“其实这位同学提到的是有原则的妥协,不战而屈人之兵,高!实在是高!。”

陈恪恒:“我要反对两点,第一勇气指数只能60分,因为我觉得他从小内敛腼腆,他的勇气真实来源应该是民众,因为他是一个精神领袖,他不得不有勇气,所以他的勇气是外在的,别人施加给他的。(老师: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被”,是吧?)第二我觉得他的智慧也不应该得到高分,因为他对英国殖民者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幻想英国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果他是失败的。”

黎秀娴:“我想添加评价他的幸福指数,我给他80分,首先在他整个领导民族运动的过程中他的妻子、朋友、群众都非常支持他,追随他实现愿望,虽然有着很多困苦,但是依然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行,所以再苦也是幸福的。” 刘晓君:“我想添加一个创新指数,在别国都走暴力革命道路的时候,他却选择非暴力,同时他也开创了一种别样的领袖模式,当别人用枪炮和武力建立功勋的时候,他却“柔情似水”、爱心满怀地选择用爱来感化敌人,用强大的感染力来征服敌人,所以我给他100分。”

老师:“这里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暴力可以使一个民族走向独立,非暴力也可以使一个民族走向独立。”

陈恪恒:“我想添加一个健康指数,(笑声)首先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我给他90分,但是他经常绝食来反抗英国人的统治,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自虐,所以我给他30分,综上述所述平均下来给他60分。”

毛楠:“我想评甘地的勇气指数,我想给他打100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长枪大炮面前他不露怯色,在宗教冲突面前可以面带微笑,国家危难之时能够勇敢的挺身而出,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欲求民主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甘地用他瘦弱的肩膀担起了印度文明之痛苦,他引导印度人民勇敢地站起来,他明知道前方有虎,却挺胸阔步向前,不畏艰难,勇敢地穿越历史的长河鼓舞着我们,他们的勇敢就像星辰一样闪耀在夜空之中,所以我给他100分。”(掌声!)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甘地的颁奖辞!”

蔡旭如:“我想添加一个矛盾指数,我给他打100分,因为我觉得他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矛盾综合体,第一他生性内敛,但是为什么他又要在很多人面前演讲;第二他接受了英国的教育,但是他又教育他的民众不要接受英国的奖章,教育等等;第三他运用非暴力抵抗英国,但是他又以支持英国的战争为筹码争取印度的独立;第四他同意印巴分治,但是当印巴分治的时候他又很忧伤的躲起来,还说印巴为什么要分治呢?我觉得他这样很矛盾。”

设计意图:首先用新颖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打分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和评价甘地;再次就是设计了学生可以添加项目,决不束缚学生思维,保证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创造力。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宏观上再次感悟甘地的爱,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学习伟人的优秀品质,达到知识的巩固,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在课后思考题设计环节当中,我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依托所学知识,大胆设想、推测、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精神,综合考察学生历史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实践性、创新性,在思考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最终想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提升认识。

设计思路:没有预设答案,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把历史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过程,从历史中汲取历史智慧,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

设计原则:坚持梯度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坚持开放性设计,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坚持深化主题性设计,解答问题的过程即运用所学知识和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过程;坚持趣味性设计,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话题。(课后思考题:“甘地曾五次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但始终未获得。你认为他是否该获此奖项,如不应该请陈述理由,如应该请为他撰写一份100字以内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

评课:

孙老师:“这次授课想学生之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推进和演绎教学,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相信学生在课堂中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收获,而且成功地解决了上节课的问题和缺陷。”

毛老师:

第一,借助流行语言,在“以问诱趣”中演绎了精彩的历史人物。第二,借助知、识、用,在追寻甘地中呈现了统率课堂的灵魂。第三,借助多元评价,在钩沉思想中点亮了当今的智慧。

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真实的交流,说实话,一堂课能让学生有如此的高度和认识,恰恰说明了曹老师在本节课中有了最让人欢喜的成功之处。

反思:

从师生互动交流来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从我们手指间流过,有些教师教过70后、80后、90后,将来还要教00后。但是凭心而论,我们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几何?确实,我们手中的90后有时新潮,有时另类,有时飘忽不定难以琢磨,但是有多少老师真正进入了90后的内心?有多少老师真正感知了90后的喜与悲?有多少老师真正和我们的90后在心灵上做过细致的沟通?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我们的90后也是如此,他们出生在一个强大的信息世界里,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热点事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他们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和呼声,对待历史他们也有着自己犀利的眼光,所以作为今天的历史老师,我们决不可以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决不可以盲目地灌输知识,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依托,建立起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这个沟通渠道的起点首先应该是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一切顺理成章,没了兴趣的知识对于学生一定是味同嚼蜡。

从课程标准来看,新课标以来,一个声音被无数次放大,那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但是如何以学生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两个问题一直触动着我的神经,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喜欢用“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们应该如何如何等等”,却很少问学生“你在想什么?你想了解什么?你还有其它想法吗?”。我们不经意间忽视的学生感受,其实恰恰是我们最迫切需要了解的,因此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回声,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去探索和发现问题,远胜于老师直接告诉他问题的所在。正如卡里·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你可以把爱给他们,但别灌输思想给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老师不应该轻易去做学生人生的导演,每个学生都有自主的愿望和想法,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课堂的真实感受,从不同角度入手,引导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学会自我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备课应该备学生,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教师要与学生交流的互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准确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想准确引导学生,就必须需要对学生上课的感受有个及时的反馈,只有我们清楚学生现在的真实感受,才可以更好的引导他们向前迈步。一个问题绝不可能是为所有层次的学生准备的,但是在题目的设计当中我们可以将它设计出层次,给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难度系数,但是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自己对知识的一个感知,承认问题多元,答案多元,让学生在多元中解读和感悟知识。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叶澜

所以,备课绝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需要备学生。一堂成功的课,不是我们老师讲了什么东西,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一堂成功的课,关键不在于我们如何设计教学,而在于我们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在师生思想的互动中前行。关注学生感受其实就是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和体味课堂教学。具体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激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分层,使学生各有所得;反馈,使学生因势利导;探究,使学生化客为主;放开,使思想百花齐放。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感悟知识。

我想通过对《圣雄甘地》的反思性研究,尝试了解学生的心声与感受,在信息反馈中推进历史教学,同时反思在关注学生感受过程当中的经验、技巧与不足。

本案例不能解决太多问题,只是我开始在历史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感受的尝试,里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但这一切都不影响我继续努力和探索教学。

第五篇:高效的课堂教学从三维目标开始

高效的课堂教学从三维目标开始

发现的现象:

在最近的随堂听课活动中发现了几个问题:

1.语文课存在高耗低效的现象,教材的处理与目标相脱节。

2.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问题的标准答案不清楚。或一闪而过,或机械等待或教师直接插入。不能通过师生互动看到学生能力的螺旋上升。

3.师生一节课都在学习习近平面的文字,而不是立体情感的画面。整体进入情境太晚。

4.老师将备课的重点放在了教学环节的设计之上,而忽视了“为什么而出发”的问题。

5.教学重点的确立随性而为,或者存在只根据教学参考书盲从的现象。

纵观这些所有的问题,其实反映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导致出现了上面的种种情况:那就是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忽视了三维目标的制定,或者说不知道怎样去确立教学目标。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往往只就着几个训练点直奔着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去了,并没有根据课文、单元导读、课后问题等要素去科学合理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申认识:

所以我们有必要加深几点认识:

1.教学目标决不是摆设,而是决定一节课是否高效的关键。低效的课堂,都是教学目标模糊所致。

2.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我们每节课的教学都是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我们老师在实际的备课中,既要有基本常规目标,还要有充分发挥课文的特有价值,挖掘个性目标。

3.教学目标不能零碎模糊,要集中整合,可操作,可检测(最好设计出反馈检测题)。

语文课“教什么”要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决定教学环节。老师们一定要明白备课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而后才是针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之后是教学反思。

第一环节:互动研讨制定三维目标:

那么怎样科学合理的确定教学目标呢?下面我们以四年级下册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集体教研,大家动脑,互动开展。

下面大家以手中发放的课文,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课后习题,解读教材,先确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思考。(约10分钟)

整合课标、教材、学生实际,我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指导写“葛、绷、崎岖”四个字,在随文学习中结合具体语境,删词比较等方法理解“全神贯注、屹立、壮烈豪迈”等词语。

2.理解比喻句、联想句和关键词的妙用,巩固删词比较的阅读法。(课后3)

3.在预习中理清叙述顺序,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导读)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五壮士跳崖和痛击敌人部分,巩固情境联想记忆法。(课后1)

4.学习描写神态、动作等表现人物内心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重点段落,通过默读批注、情境想象、创编表达等过程走进人物内心,体验高尚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发崇敬感和热爱祖国的自觉意识。

2.常规目标:强化表达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一维目标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是基础目标、常规目标。包括字词句段(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目标。

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体现的是本单元、本课的阅读价值和文体特有的教学价值。这维目标往往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能看出本节课学生通过哪些方法实现了能力和素养的发展。

第三维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维目标在具体的实施中是自然的蕴涵在前两维目标中的。前两维目标到位了,第三维目标也就体现到位了。

下面我给大家具体展现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依据什么方法和原则来思考的:

第一维目标中关于生字词的确立,备课时往往会被大家模糊化或程式化、轻视化。实际上小学语文是基础语文,“字词句篇”是语文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依靠训练。所以需要提醒的是,小学高年级不必像低学段那样逐个进行识字教学,但还不能放手。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每课都需要有这样的教学目标,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晰的是具体落实在哪些字词上,讲什么,怎么讲—体现当讲则讲,突出重点的原则。另外关于词语的积累、词语的理解都应从学生的眼光出发,审读文中具有理解障碍的语词,通过适当的手段加以解决。“葛、绷、崎岖”这四个字相对学生出错较多,课堂上予以写字的指导、强化。“斩钉截铁、崎岖、屹立、壮烈豪迈”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在段落研读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理解和体会,对于推动句子和篇章的理解非常有必要。

关于 “在预习中理清叙述顺序”这一维目标的确立,我考虑到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可以在预习中完成课后第二题的作业,既借助了一定的提纲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整体感知了课文,而且又大大地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所以我想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重点考虑一下三点: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我们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是根据单元导读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来落实的。我们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不能忽视读单元组“导读”和语文园地的“回顾•拓展”,这样才能明确教材的位臵、作用、训练点等。每一组课文是一个单元一个组块,内容有明确的主题,教学有目标指向有重点提示,还有从精读到略读、从扶到放,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指引等方面的训练点,大家备课时一定要注意。

“抓重点段落,通过默读批注、情境想象、创编表达等过程走进人物内心,体验高尚情感”主要体现了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三点:

一是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课后思考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课时也好,两个课时也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所以我们教学时不妨以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提出一些少而精的能够统领教学全过程地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本课我以课后习题一“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作为思考点,确定全文以2和6自然段为重点研读段落,通过第2段的品读和情境想象,以第6段跳崖部分的寻找震撼感动,默读批注,自主交流,从而感受人物,增强情感,积淀思考。

二是充分读教材。一读读出情感,读出感动点,读出学生的感动点(至少读三遍或记诵);二读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表达了什么思想)、有什么特点等,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三做好范读,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跟我读”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关键词都应该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在下一步教学环节的研定时做到有重点的取舍,合理的安排。

三是立根课标,把握教学方向。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等方面应达到什么要求,对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我们老师应该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应该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

例如同样是选择有训练价值的句式或例子,供举一反三的迁移运用,不同的学段就要有不同的训练点。

例如一年级上册可以重点确定一些常用的句式。如《爷爷和小树》:“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夏天到了,小树给爷爷撑开绿色的小伞。”可以让学生用“什么时候,谁给谁做了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围绕第一句话“五彩缤纷的颜料”展开整段内容,这是一种常见的内容结构形式。

四年级下册要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表达顺序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如《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写圆明园的“毁灭”,要花两段内容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就需引导学生探究知晓。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准则。我们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教学就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我们可以把课程标准中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做为 “教学指南”。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

总之,我们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特别在我们的常规课堂中,一定不能忽视单元导读、课后问题,这些往往很清晰的提示我们教学目标的定位,很方便也很到位;另外充分考虑学情、参考课标的内容、研读文本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全面,合理。

第二环节:课文训练点的提炼: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要凭借一篇篇课文进行。但训练不可能也不需要涉及课文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也不可能对每一个段落都下同样的功夫。因此课文训练点在备课中应怎样提炼和确定?首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进行句、段、篇的选择和敲定。看看哪些部分,大至篇章,小至词语,哪些地方可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确定好以后理清顺序,明确训练重点,找准一条主线加以贯穿,完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中高年级的课文往往很长,这时候就存在长文短教的情况。怎样长文短教呢?抓关键,抓盲区,抓核心。记住这三个原则,就可以大胆取舍,找准重点,进行训练点的提炼。

想起李家栋老师在我们学校讲座时,讲到的关于《给予树》一课的案例。一篇课文一千多字,好多个自然段,教学时怎样长文短教? 第一个抓的点是词语“沉默不语”。

第二个点抓的是小女孩说的那段话中其中一句“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姑娘却什么都没有。”

就是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节课把学生的思维全部调动起来了,就让学生和文本对话了。

为什么抓“沉默不语”这个词?为什么抓这句话?

“沉默不语”是小女孩神态的描写,什么时候表现的神态?就是在买回圣诞礼物回来的路上,当兄弟姐妹们都谈论着自己的礼物时,金吉娅看着自己手中几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沉默不语。大家想一想:如果是你,本来应该给家人买,给最亲最近的人买,结果没买,给素不相识的人买了以后,你这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老师们琢磨,是高兴吗?不会太高兴。很难过吗?不会太难过,因为她做了一件好事。这时她实际的心理状态是内心很矛盾,是不是?所以她内心矛盾的心理表现出来以后就是默默不语,因为抓住这个词语后才能走进小女孩矛盾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去。后边这句话,“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而那个小姑娘却什么都没有。”一句很朴实的话能表达小女孩美好的心理,什么美好的心理?关爱、仁爱、同情、体贴。所以就抓住了这两点,就可提挈全文。

第三环节:教学环节的安排及设计意图

一、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会读文字的同学肯定心里有情感的 激荡。你有什么话要和大家分享?(了解学情)

这是你们初次碰撞文本的情感,相信学完了课文,你还有更 多的话想交流。

1.下面我们开火车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同时同学们边听边思考,随着文字的流淌,看看哪五幅画面在你的脑海中一一掠过。(顺势检查生字词的认读,强调,指导。)

2.老师提几个小问题,看你有没有认真倾听。

副班长是谁?注意这个葛字,师范写,下面这个竖折别漏掉。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师范写,两个月字正因为是绷得紧紧的,所以写得要细长。

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作战,所以这“崎岖”少不了什么呀?

(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1)

3.假如这是一部电影,那么刚才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那几幅画面?谁能用小标题归纳的方式来交流一下。

(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3,用小标题的方法感知全文)

4.扣住“1941”“晋察冀”“抗日”关键词引导学生交流相关资料,结合第一自然段,引入“一个多月”英勇奋战的情景教学。

(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3)

这类红色经典的文章距离学生比较远,所以有必要在预习中让学生提前进入那个战争的年代,在课的伊始,结合第一段就走入那个烽火连绵,异常残酷的情境中去。

二、研读五壮士英勇的第一幅画像(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插入资料,谈任务的艰巨;关注“五”战士的“五”,谈震撼。

五战士身上的任务是多么艰巨啊,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部队和群众转移的任务,要在他们一个人对抗700个人的时间里全部转移。看着这个数字(师指板书五壮士的五),看着这个数字,你想说什么?(谈震撼)

2.聚焦五位壮士英勇抗敌的画面(第二段)。

五壮士害怕了吗?退缩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画面,看看这五位战士的表现!

读读这段文字,看看哪一个动作,哪一个神态让你激起对他们无限的崇敬? 预设1:

在这个特写镜头中,你关注到了班长的神态。他是怎样的?(沉着的)

可是这是大敌当前,在密密麻麻的敌人面前,他怎么能够沉着,你看出了什么?

读出来,让每一个敌人都感觉到他的镇定自若,英勇无畏。预设2:

他关注到了副班长的什么?(动作)

“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个联想句让你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怎样的葛振林?

读出他的怒火,读出他的霸气。预设3:

一个抡字,重如千钧,无限仇恨。谁是宋学义?读 预设4:

哪个词吸引了你?你看到他们的内心了吗?(引导通过绷得紧紧的 全神贯注走入人物内心)

四个特写镜头,通过动作和神态的刻画,让我们清楚了看到了他们强大英勇的内心。

让我们一起把这幅壮烈的画卷动人展现。(师生配合读第2段)如学生读得不理想,可创设情境:此刻,山下的鬼子们正嚣张的挥舞着刺刀,张牙舞爪地围攻上来„„

3.创设情境,进行句式训练。

一人挡700,你揪心吗?此时揪心的何止我们,看啊,朝远处看,转移的部队中,政委(让学生进入情境,通过神态、动作的想象体会艰险,更知英勇)---昔日的战友—;转移的群众中,老村长—乡亲们——

(落实知识能力目标4)

三、研读五壮士英勇的第二幅画面(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1.当新的抉择在斩钉截铁中决定时,又一幅英勇奋战的画卷展开,请同学们读读这些文字,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一些文字会紧紧地揪住你的心,给你以震撼,给你以洗礼。画下来,写上自己的感受。顶峰歼敌:

预设1 听老师读,“顿时,石头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好不好?为什么?

这一个比喻除了让我们看出这石头的重,还能体会出什么? 谁能读出这比喻句中蕴含的深深仇恨?谁还想读? 预设2 你再读,让我听出来这是多大的一块石头?

谁再读,让我们看见班长是怎样举起这块石头的?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我们一起走进这可歌可泣的顶峰歼敌。齐读“他刚要┈┈滚落山谷。”这一段。英勇跳崖: 预设1(屹立)

“屹立”是怎样的一种立?注意它旁边有一个“山”?像山一样坚挺、无畏的立着,你看到那幅画面了吗?

看插图,这就是屹立,这就是风吹不倒,雨浇不倒的屹立!谁能把这幅画面读出来? 预设2(删词比较)

我也想读,可以吗?“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第一个跳下深谷。”感觉如何?评价一下?

“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让我们看到了班长马宝玉的身先士卒,这英雄的团队就是这样铸就的。

一个纵身,那份坚定的不犹豫,让我们读出了壮士的悲壮。我们一起来演绎这幅悲壮豪迈的画面。(齐读)预设3(壮烈豪迈)

这是什么样的口号声?

你读!你读!

生死抉择显英雄,英勇跳崖山谷动,这是壮士的气概,读—

英勇就义撼敌胆,让敌人听听壮士言,这是壮烈豪迈的气概,读— 感天动地苍天泣,壮烈豪迈在心间。同学们,这就是壮烈豪迈,这就是五壮士的临别壮言。此时你心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2.五壮士跳崖的画面一次次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带给我们那么多的震撼。会学习的孩子会把文字后面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你先试一试,看看谁具备了这种语文学习能力。出示课件,帮助学生。

五位壮士,眺望着。他们,脸上。班长 说罢,他,然后,像,第一个。战士们,相继。狼牙山上 :

这是!这声音!

3.谁不用看提示,用自己的语言就能够描述出这幅画面。(以情境联想回忆法,拓展积累跳崖这一段。)(落实知识能力目标3)

四、情感升华

1.资料插入,出示结局。

2.课文学到这,你心中又有什么话想说呢?(今天的我们该怎样做才是爱国呢?)(落实情感目标)

编辑

2011-4-18 12:18:51

删除

IP:已记录

Re:高效的课堂教学从三维目标开始 李明丹

信息日志短讯邮箱好友搜索引用回复

No.2

角色:注册会员 等级:★★ 发帖:84 经验:84 金币:84 注册:2008年11月3日

以前备课,简单的设立几个目标(当时也没觉得含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环节上。如何的连贯,如何抓住一个词让孩子孩子融会贯通的理解,如何在有滋味的读中理解词义。很多时候追求目标以外的东西。或是因为目标简单,不详造成整节课堂简单空洞。今天听了田主任的指导示范。忽然想起,美国人爱在年初制定计划,往往把一年的工作集中于半年完成。因而他们的计划周密而详尽。某时某刻某人某事,详细的无懈可击。于是高效的工作成绩,让他们完全有资格享受夏威夷惬意的放松时光。

锁定目标,围绕他制定详尽的计划,化整为零,大问题变成小 cass,高效也尽在不言中了。如田主任在目标中这样确立——

下面我给大家具体展现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依据什么方法和原则来思考的:

第一维目标中关于生字词的确立,备课时往往会被大家模糊化或程式化、轻视化。实际上小学语文是基础语文,“字词句篇”是语文的基本知识,“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获得,需要依靠训练。所以需要提醒的是,小学高年级不必像低学段那样逐个进行识字教学,但还不能放手。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每课都需要有这样的教学目标,而我们需要进一步明晰的是具体落实在哪些字词上,讲什么,怎么讲—体现当讲则讲,突出重点的原则。另外关于词语的积累、词语的理解都应从学生的眼光出发,审读文中具有理解障碍的语词,通过适当的手段加以解决。“葛、绷、崎岖”这四个字相对学生出错较多,课堂上予以写字的指导、强化。“斩钉截铁、崎岖、屹立、壮烈豪迈”这几个词语的理解,在段落研读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理解和体会,对于推动句子和篇章的理解非常有必要。

关于 “在预习中理清叙述顺序”这一维目标的确立,我考虑到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可以在预习中完成课后第二题的作业,既借助了一定的提纲锻炼了学生的预习能力,整体感知了课文,而且又大大地节省了课堂上的时间。

所以我想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实际,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备课,重点考虑一下三点: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上述问题可在教学前或开始时进行了解,我们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再组织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备课才能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

“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是根据单元导读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运用”来落实的。我们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不能忽视读单元组“导读”和语文园地的“回顾•拓展”,这样才能明确教材的位臵、作用、训练点等。每一组课文是一个单元一个组块,内容有明确的主题,教学有目标指向有重点提示,还有从精读到略读、从扶到放,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指引等方面的训练点,大家备课时一定要注意。

“抓重点段落,通过默读批注、情境想象、创编表达等过程走进人物内心,体验高尚情感”主要体现了老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我主要考虑了以下三点:

一是读课后思考练习,明白意图,为确定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课后思考练习,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一篇课文的教学,一个课时也好,两个课时也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读自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所以我们教学时不妨以课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提出一些少而精的能够统领教学全过程地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本课我以课后习题一“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作为思考点,确定全文以2和6自然段为重点研读段落,通过第2段的品读和情境想象,以第6段跳崖部分的寻找震撼感动,默读批注,自主交流,从而感受人物,增强情感,积淀思考。

很好的范本值得我反复研究和学习。

下载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

    学好语文,从质疑开始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 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 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让慈善从心开始(五篇范文)

    让慈善从心开始 渭南市实验小学六年级七班韩乐颜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慈善从心开始》。首先我想先为大家讲述一个有关慈善的故事. 在得......

    让病人接受你从介绍开始

    让病人接受你从介绍开始 我们很多时候忙的忘记了介绍自己和实习学生,直接就询问病人的情况,这样的结果,病人没有感受到被重视,而主动介绍自己,让病人不但感到了重视,同时也让患者......

    让安全规章制度从“心”开始(机修)

    让安全规章制度从“心”开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事们: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参加今天的安全故事演讲,我叫某某某,来自某某选矿厂,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

    从练习入手让语文教学简约高效[范文模版]

    从课后练习入手让语文课堂简约高效 江苏省泰兴市迎幸小学李银凤 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排有练习题。但在不少老师眼中,课后练习不仅单调,简直形同鸡肋......

    从微笑开始

    一份微笑,一点阳光,一份温暖。 微笑,惟有人会微笑。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会微笑。 学会微笑,理解微笑,习惯微笑。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记得老师曾经说过:“......

    从感恩开始

    从感恩开始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

    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

    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感恩的心,感谢命运......”,一首《感恩的心》,不知曾唱响了多少深暗的幽谷;一首《感恩的心》,不知曾唱亮了多少个昏暗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