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练习入手让语文教学简约高效[范文模版]
从课后练习入手让语文课堂简约高效
江苏省泰兴市迎幸小学李银凤
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排有练习题。但在不少老师眼中,课后练习不仅单调,简直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课后练习的价值真的如此吗?我想不是,也不应该是!
课后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教材编排意图,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容易被忽略却又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把课后练习落实在课堂上,实现阅读课的有效教学。
一、把读书要求落实在课堂上。
小学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默读课文”等等。据笔者统计,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了读书要求的课文,不论年级和版本,大约占总课文的90%。这样编排,充分反映了教材编者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语言的积累运用、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是非常重视的。
《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阶段目标在阅读教学方面都对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如第一学段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读书目标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读书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目标,均放在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最前面。由此可以看出,教材注重读书训练,并把读书要求放在练习的最前列,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落实。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安排,最终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去落实。首先要重视“读”。胡福强老师多年前曾指出:“课本上的课文大都是现代语体文,只要引导学生用心读、多数,没有必要分析来分析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读书”是阅读课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其次是落实“读”。读书训练要贯穿于阅读课教学的始终,教师应根据教材提出的读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练习。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注意教给读书方法,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最后要检查“读”。要
求“感情朗读”的,必须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要求背诵的,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要求;要求复述课文的,要引导学生复述„„总之,要把读书要求落实在课堂上,并力求达成读书目标。
二、把写字要求落实在课堂上。
“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识写分开”是小学语文各种版本教材编者的共识。其中“会识”的字排在两条横线之间,“会写”的字排在田字格里。这样编排,便于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好汉字。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均编排有描红的练习,更是把学生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质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目标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目标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由此可知,小学各学段语文教学都应重视写字,落实好写字教学。教材编者在精读课文后面,把“会写”的字编写在田字格里,正是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落实写字训练?一是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一般阅读课的识字写字量在20个左右。第一课时重点是“识字”,在此基础上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要把写字教学的任务科学分散,每个课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二是做好示范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并做好示范板书。三是强调写字质量。写字练习量要少,质要高,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小学生写汉字应以描红为主,由描红到临写,逐步过渡,逐步提高。四是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提笔即是练字”。
三、把词句训练落实在课堂上。
词语和句子的感悟、积累是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的共同任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如此要求,目的是强调读书的内化,注重
语感的培养。课后练习中,多数编排了词句训练。如有的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有的结合课文文本内容引领学生斟酌词句的用法,有的要求学生辨析词义在表达上细微差别,有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众多的练习安排,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语言丰富的内涵。
词句的理解和积累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所必需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将不理解的词句理解了,学生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感情。同时,学生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课后练习中的词句训练均是教材编者依据课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课文特点,紧扣教学重点而设计的。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词句理解课文,揣摩语言。例如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嫦娥奔月》,课后练习是: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钢笔描红、临写。(字略)
3、读读下面的词语。
威逼周旋接济皓月当空迫不及待
凝望企盼敬重树影婆娑奸诈贪婪
4、说说带点词语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几个。
(1)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2)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
5、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
从课后练习可以看出:第3题所列出的词语,基本上是文中的重要词语,“读读”的目的是感悟和积累。第4题中加点词语是“飘飘悠悠”和“碧蓝碧蓝”。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词语的结构特点。“飘飘悠悠”是AABB式,“碧蓝碧蓝”是ABAB式。照样子写几个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语。教学中应把这两项词语练习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训练。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情感。而不仅仅当作一项作业完成,更不能放在课后去让学生自由练习。
四、把“思考问题”落实在课堂上。
陆志平指出:“不应该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整体把握和美的感受,而应注意把握作品的精髓,让读者的心灵去与作品碰撞。”当前很多阅读教学课堂,教师的导入很精彩,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被较好地调动了起来。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被支离破碎的问题搞得了无趣味。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课后练习一般均设计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编者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初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如《嫦娥奔月》课后的第五题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其实这就是从整体出发设计的一个大问题。教学中可以由这个问题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讨论交流,感受嫦娥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明白后羿爱嫦娥,对妻子情深意重,他们恩爱无比,所以嫦娥也不愿离开后羿,可是为了不让坏人得逞,不让坏人去害更多的人,她宁愿忍受夫妻离别的痛苦,牺牲自己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去解救百姓。所以乡亲们非常想念嫦娥。
五、把迁移运用落实在课堂上。
语文是母语教学,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建构“大语文”教学观,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内与课外沟通„„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一些练习题:《牛郎织女》一文后练习:“我国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选一个你熟悉的讲给别人听”。《庐山的云雾》课后设计“你游览过云雾弥漫的名山吗?你观看过云雾缭绕的图片或电视片吗?你仔细观察过家乡的云雾吗?请你说说看到的景象,也可以画一幅画或者写一段话,和同学共同欣赏。”这些练习设计,使语文课程从封闷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对于这类的课后练习,能当堂结合教学完成的要当堂完成。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写作特点进行片段练笔。不能当堂完成的教师要有布置,有落实。如学习《牛郎织女》一课后,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民间故事,并把所收集到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
总之,“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后练习是教材编写意图的直接反映,我们应该关注课后练习,用好课后练习,将课后练习落实在课堂上,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简约,更加高效!
第二篇:语文教学要简约高效
语文教学要简约高效
顺义一中 杨凤全
一、语文教学简约高效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
学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当我们认真观察与冷静思考之后,又会发现诸多问题:比如说,不少的示范课、研究课,课堂上真可谓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又是听录音,看录像,又是讨论交流,又是成果展示,又是探究又是合作,唯独少了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少了对语言文字的涵咏体味,少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这样的课能说是好的语文课吗?新鲜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背后的教学效果好吗?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真的得到提高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些做法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与终极目的。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改形势下,更有必要提倡回归语文根本,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与高效。
二、语文教学简约高效的前提与基础
(一)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理解,这里首先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而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基础之上,融合渗透于工具性之中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实现简约高效,就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这个根本。只有在语言文字的品味鉴赏中,才能领悟文学的意境,获得文化的熏陶,达到思想与情感的升华。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理念: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而最重要的语文实践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运用。因此,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与方法都应当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服务的,都不能离开读写的根本目的。
(二)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心理特点
学生不是白纸一张,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因此,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高效,就要准确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语文能力现状,找到“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决定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高效,不仅要准确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现状,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懒惰是人的天性,学生也不例外。现在,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其初衷原本不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流于形式。课堂上常见的热热闹闹的讨论,往往是几个学生在高谈阔论,大多数学生成了悠闲的旁观者;课堂下的合作学习,也变成了领导者的专利。这种做法,实际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懒惰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而学习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尤其是语文学习,更离不开个人的独立的思考感悟,离不开自己的读写实践。只有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脑、动手,才是最好的简约高效。
三、语文教学简约高效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讲求实效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应该是就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而言,并非每节课都要有这三个维度。而受此影响,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求多求全,不切实际。其结果,目标最终也只是教案上的空洞文字,并没有在教学上得到落实。目标既不明确具体,又怎能指望教学的简约高效呢?
其实,语文目标的三个维度应该是一个整体,其核心是在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教学目标定的明确具体,讲求实效。
例如,笔者在进行“毛泽东诗词”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将学习目标确定为:品味鉴赏诗词语言,理解作者思想情怀和诗词意境,学写古典诗词三项。在此基础上,又把教学过程明确为自读评点4首,背诵10首,泛读20首,有感情朗诵1首,写鉴赏文章1篇,试写古诗词1首等六项具体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品味、鉴赏、朗读、背诵,在10课时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的鉴赏水平、朗诵水平、写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
再如,高三的写作训练课。我把教学目标明确为言之切题、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四条具体要求,以下又细分为读懂题意、合理联想、虚实转换、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语言表达等具体项目,反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学生拿起笔就能想起这些要求,很快就能形成文章思路,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简单易行,重点突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和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这无疑是一条美好的途径,但是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由于各科的压力和语文的母语特点及学生(包括教师和家长)的习惯意识,不可能指望学生在课下用大量时间去学习语文,语文教师也不应该用挤压其他科目的时间和空间的做法提高语文成绩。唯一可行的途径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一定要力求简单易行,重点突出。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想好这节课要让学生做几件事,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有些青年教师听完我的课后,往往会说:您说的话很少,速度很慢,讲的内容却很多,学生做的事很多。其实,这里就有个选择的问题。教师话少可以少占用学生时间;慢是要突出重点,让学生有思考时间;学生做事多是为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笔,学会思维和运用语言工具;涉及内容多是为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思维。
比如在高三复习时,我把语文能力压缩为阅读、写作、基础知识记忆与运用三大块。教
学过程也简缩为课前小测、读写训练、课后小结三个环节:课前小测进行基础知识和默写检测,5—10分钟内教师发练习,学生自测,做完后自我订正改错,学生形成了习惯,教师不用讲话,学生就知道做什么;阅读训练我舍弃了繁琐问题的讨论和方法指导,围绕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的怎样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反复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后小结提示学生易错之处和改进的方法。简单合理的教学过程,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行之有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关键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课堂教学要照顾大多数,无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指导,都要适合大多数同学的需要;课下辅导,则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看人下菜,量体裁衣。以2010届周振红为例,今年语文考了131分。其实,最初她的作文只是中下等水平。我分析她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贫乏、言之无味。便以语言为突破口,以修辞和模仿为主要方法进行训练,很快提高了作文水平。因此,看准对象、对症下药,是确定教学方法的第一原则。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古人的话说得更好:“熟读之,精思之,博览之,附会之。”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必须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时刻不忘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博览、写作。多读多写,强调实践,这是保证语文教学方法合理有效的第二个要点。
时间是效率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效率,师生都要强化时间观念。限定时间的读写训练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对于如何提高读写的速度和质量,教师还要予以具体的指导。比如阅读时如何抓关键词关键句,如何迅速抓住文章结构和主旨,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等等。高效阅读、高效写作早已成了专门的课题和学问,把这些成果运用到课堂上,无疑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四)教学语言简洁明快,便于记忆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的语言功底都是不错的,或激情洋溢,或文采飞扬,或简洁明快,这些语言风格都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要达到语文教学简约高效的目的,特别要强调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简洁明快。尤其是那些关键语言。如上文所述,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文章内容与特点千变万化,名词术语五花八门。如果教师表述不当,抓不住问题本质,学生必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教师抓住问题本质,用最简练的语言把复杂高深的理论概括出来,并简化为朴素简单的问题反复训练,不断强化,这样学生才能记得住,学得会。如上文所述,阅读教学中提出的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的怎样、为什么写等几个问题,简单易懂,便于记忆。但实际上涵盖了文章的内容主旨、写法特点、动机目的、鉴赏评价、拓展延伸等众多内容与阅读能力。再如写作训练中的言之切题、言之有
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几条要求,既继承了传统的写作提法,又符合现在的写作要求。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便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自我强化。
总之,语文教学要避免片面追求手段的多样,形式的新颖,表面的热闹的不良倾向,要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根本,突出语文本身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简化、优化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第三篇:从素材入手打造简约科学课堂
从素材入手打造简约科学课堂
简约的课堂,更要有高效的教学观念和高超的教学手段与之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科学课堂的简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挖掘有关教学内容的实物、模型、照片、图片、录像、纪录片、地图、地形图、航拍图等。让孩子在实验、观察中有“抓手”,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现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为例,具体阐述如何从素材人手,打造简约的科学课堂。
一、巧用素材为“新课导入”添精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科学课堂需要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所以要创设有意思的、与本课教学任务有关的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为达到“课伊始,趣欲生”的效果,本课中应用麻雀的图片和消灭四害的运动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1.课件出示麻雀的图片
师:这是一只什么鸟。谁知道?它喜欢吃什么?
生1:它是麻雀,爱吃虫。
生2:它也爱吃稻谷。
师:对呀!麻雀它爱吃虫,也爱吃稻谷
2.出示课件隋境
师:因为麻雀会偷吃粮食,我国农村曾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在麻雀被大量捕杀一年之后,没有麻雀糟蹋粮食了,粮食反而大量减产。农民伯伯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你知道吗?
生1:知道,让学生说。
生2:不知道,看来稻谷、害虫、麻雀,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3.揭题
师:它们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上完这节课你就明白了。
板书课题:食物链和食物网
我巧用麻雀图片、情境这样简单的素材,打造了简约的科学课堂。从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引课,更好地在学生头脑产生风暴后,思维发生冲突迷惘时,抛出问题揭示课题。让孩子尝试着去解释,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精选素材为“探究新知”当载体
观察素材是探究科学新知的重要载体,采用简单而又直观的图片也可以得出准确的科学概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本课食物网概念教学中我为每一小组的同学准备一张彩色的田野生物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多条食物链,从而轻而易举地构建食物网的概念。
1.介绍田野里的各种生物
师:同学们很喜欢大自然,喜欢和大自然亲近,那么在田野里生活了哪些生物呢?(水草、虾和鱼、白鹭、水稻、田鼠、黄鼠狼、稻螟虫、小鸟、蝗虫、青蛙、蛇、老鹰、猫头鹰)
2.让学生自主寻找食物链
师:田野里有这么多的生物,你能找出几条食物链?能用箭头表示出来吗?
师:为了能够快速找出、明显地看出各条食物链情况,老师还有几点要提醒同学们的。(出示温馨提示)
(1)一条食物链用一种颜色的彩色笔画。
(2)箭头指向捕食者,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了,画第二条食物链就不重复了。
(3)画出所有的食物链后,数数共画出了几条食物链。
(4)小组进行分工,确定谁记录,谁汇报,谁观察。
3.小组汇报交流
展示一个小组画的食物链情况,让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
师:第×小组同学刚才讨论得最热烈,请这组的汇报员进行汇报。
请你来说说你们组共画出了几条生物链,它们分别是什么?请读出来。
小组成员还有补充的吗?其他小组对这小组同学观察记录情况有什么看法呢?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画出了这么多条食物链。真是太棒了!
然后课件出示比较理想的连线情况。
4.建构食物网概念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哪些生物在很多条食物链中重复出现?它们都和谁有食物关系?
生:水稻。它被田鼠、稻螟虫、蝗虫、小鸟吃。
生:老鹰。它的食物有蛇、田鼠、白鹭、小鸟。
生:田鼠。它被蛇、猫头鹰、黄鼠狼吃
师:像这样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会吃很多种生物,甚至同一种动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生物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作食物网。
这里精选的素材,只是一张生物图,而让学生花了整整20分钟去研究,达到了简约高效的目的,从而引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让学生充分利用生物图,先自己观察思考,然后进行计划,接着小组分工合作,最后再全班交流。这样的探究层层递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一位都能独立思考,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又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从而对食物网的概念有更直观的理解。
三、提炼素材为“体会关系”找依据
《食物链和实物网》这节课的教学需要让学生体会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只单单让学生说说这些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会显得比较抽象,如果借助课件中的网络图,就会具体形象些。
1.师出示一张食物网让生观察。
2.师:在上面的食物链中,如果小鸟被大量扑杀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3.师:小鸟的捕杀会影响直接青蛙、蛇、老鹰、稻螟虫,又间接影响到水稻等其他生物。蛇被大量扑杀了会怎样呢?蝗虫没了,又会怎样呢?在这张食物网中谁可以减少?为什么?(一种生物的生存会影响多种生物的生存)
4.师: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请在大声、自信地说一遍。说得多好呀!掌声鼓励!
5.观察思考:依据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觉得生物和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6.归纳: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保护一种生物,就是保护多种生物。
?@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保护一种生物就是保护很多种生物。让学生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素材选择得非常简单,教师准备得很轻松,很有效。充分利用图片,自主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文章中所用的几个词语巧用、精选、提炼,主要就是为了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科学课堂。当然,今天的观点还不够成熟,需要我往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完善。
[作者单位:霞浦县实验小学 福建]
第四篇: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
让高效语文从背诵开始
近日了解到香港路小学教导处制订下发了语文背诵目录,从目录安排可以看出学校的总体要求就是“每课必背”:低年级(一、二年级)基本上要求所有课文全文背诵,中、高年级一类课文每篇至少要背诵一个或几个自然段,部分文质兼美且朗朗上口的课文则要求全文背过。
这个强化背诵的做法值得点赞:
其一,背诵有利于强化积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常常说“厚积薄发”,这种“厚积”首先是语言的积累,而背诵则是语言积累最有效也是最可靠的途径。有些孩子写作文时脑子空空,无话可说,或者心里有话不会说,就像俗话说的“茶壶里有饺子倒不出”,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缺乏语言积累。背得多了,就会形成一个语言资源库,这些语言资源并不是简单的数量累积,达到了一定的积累量之后,它们会在孩子的大脑中不断地碰撞发生聚变效应,并形成新的语言创造。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背诵,教书先生上课很少有那些烦琐的讲解分析,学生的课内课外就是一个“诵”字:先是熟读,然后就是熟练地背过。“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溜”这句俗语正是中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理念的形象概括。古今中外所有著名的作家、诗人都有熟读成诵的习惯,都有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的能力。如果我们做一个对比实验的话,学生的背诵量与作文能力应当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背诵的越多,表达能力就会越好。同样道理,一个孩子如果连一首诗甚至一句话都没背过,你就别指望他会写作文,别指望他的作文里会有句像样的话。
其二,强化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读书的好习惯。有人说读书越多写作就会越好,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有许多人读的书很多,但是文字水平并不怎么样,不说搞文学创作,有些“读书人”甚至连句通顺的话都不会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读书并不是扎扎实实地读,而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他们的心并没有走进书中的语言文字中去,当然更不会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的读书要说收获的话,最多也就是看了热闹,很难从书中获得多少精神和文化的营养。强化背诵可以校正孩子读书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因为他们要想一句不差、一字不漏地背过课文,就必须逐字逐句地读,必须边读边思考边理解,因为如果你不懂得句子的意思,不理解作者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不明白文章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很难熟练地背过,即便当时勉强背过了,过后也很容易遗忘。所以,熟练背诵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扎实读书的过程。
其三,强化背诵有助于减少无为消耗,提高课堂效率。近年来,高效课堂的口号越来越响,但是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却越来越多,在不少地方,语文教学实际上正与高效课堂的目标要求渐行渐远。造成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原因还有那些过于复杂的模式结构,有些所谓的创新模式让老师在课堂上晕头转向。有了强化背诵的要求,迫使老师不得不简化课堂环节,不得不对那些备课中设计好的大段讲解“忍痛割爱”,不得不下狠心放弃课堂上那些滔滔不绝的自我展示,不得不告别那些滔滔不绝地自我欣赏,转而让学生来担当课堂的主角。学生人人有任务、时时有任务的语文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效课堂,背诵就是强化课堂任务感的一条有效措施。许多老师把理解课文寄托在讲解上,殊不知越讲学生越糊涂。自古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背过了,理解也就往往水到渠成了。任教于香港大学心理系的李永贤博士在《语言心理学与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背诵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文或较艰深的作品,有益无害。实验证明,倘能背诵,理解也不差,当时不理解,日后会逐渐理解。」(《语文杂志》第十二期,香港)
其四,强化背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你可能会说,背诵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怎么会激发学生兴趣?其实负担这个东西也要辩证地去看待,有些负担会让人身心疲惫,而有些负担则会让人累并快乐着,这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是否有兴趣。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是喜欢背诵的,而且有些孩子背诵上瘾,不仅背课文,在课外阅读中遇到好的语句或片断也总想背一背。背诵为什么会给孩子以快乐呢?这是因为他们通过背诵促进了扎扎实实的读书,从而真正感悟到了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趣。把那些优美的文字储存在大脑里,也会让他们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上世纪七十年代,笔者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教语文的女老师是村里临时找来的刚毕业的高中生,她不会讲课,所以语文课上几乎一句不讲,老师的“方法”就是看着学生背书,她的标准很苛刻,整篇课文背得一个字不差并且一句不重复才能算背过了。有不认识的字她就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有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她就让“再读读”,或者“讨论讨论”。她的教学近乎不负责任,然而结果证明她的做法反而歪打正着,我们那些孩子的语文兴趣特高,一篇课文往往老师还没布置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当然背诵任务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对待,对个别基础比较差点儿的孩子可以适当放宽条件,譬如大家背诵全文,你可以只背诵几个喜欢的自然段,大家背诵几个自然段,你就可以只背其中的一个自然段,等到背诵能力逐步提高以后,再适当增加背诵量。背诵还应跟感情诵读结合起来,背诵不要光图快,也要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背,有板有眼地背,要背得有滋有味,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而且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强化背诵不会增加老师的负担,背诵检查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小组里解决,老师不必逐个检查,有时间的话适当抽查几个就可以了。
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三少三多”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真正的主角,教师的地位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绝不能越俎代庖,越位行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如何做到这一点,本人以为应坚持“少讲多读”、“少讲多议”、“少讲多激”,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一、少讲多读,体验深化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在课标中对阅读也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课堂教学中又怎样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读得“言从字顺”,即读通、读懂、读得流利。时下有的课堂学生学生读也读不懂,说也说不出,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泡沫直冒”,归纳段意,提炼主题,完事了,学生一无所知,最基本的字词读不准,句子读不通。“得意不忘形”,就是说得时下部分课堂不注重语言文字及其基本技能的教学,而只讲“意”,不清不楚,简直就转是空中楼阁,最后的结果肯定是“高处不慎寒”,学生仍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词语,读通句子,初步领会词句的书面意思,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再读加深理解,基本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中句段的意思。如小学西师版九年义务教材五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中描写“我”的行为的句子,描写雏儿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人与鸟类等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境界,读懂作者爱鸟的思想感情。可以采取对比读、分角色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验。
最后,读出“语文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中要体现的就是情,做到“情”与“语言文字”的一致性,即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文字所囊括的宽度和厚度,如“天高云淡”要读出在晴朗的蓝天上飘着一朵又一朵的白云,看见此情此境所产生的一种开阔、宁静的思想感情,将此情融入语言文字中,通过自己的口读出这种境界,这就是“熟读成诵”的境界,“朗诵”的境界,“诗人”的境界。
二、少讲多议,激发好奇心
小语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议”可以说是合作交流,可以说是探讨,从自身来看是自身思维争辩的一个过程,从班级的角度看也是课堂讨论,不管怎么说“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思,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鲜活的课堂。
“议”中明“义”。如“青翠欲滴”一词,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借助图片体现翠绿明亮的叶子上一滴水珠似滴非滴,透明的水珠中折射出浓淡的变换的色彩。引导学生看图、读词、想象,读出这衣服美丽景色的一个瞬间。
“议”中悟“道”。如《珍珠鸟》一课,珍珠鸟开始离“我”较远,然后一点点挨近,最后淘气地陪伴我。在珍珠鸟行为的变化中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独立思考,开展小组辩论赛,在辩论中拓宽思路,明白道理。有的学生说:鸟儿因为“我”的亲近,有了依靠,思想上懒了下来,像以后有吃的了,用不着在到处奔波劳累;有学生说:鸟儿与“我”和谐相处,是作者爱鸟的体现;有学生说:人爱鸟,鸟爱人,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多么美妙的声音,这就是“议”的作用。
“议”中激“奇”。“出奇不穷、出奇划策、出奇取胜、出奇无穷、出奇制胜、出奇致胜、出奇不意、争奇斗妍”无不与“奇” 挂钩,无不与“思维独特”、另辟蹊径挂钩,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争议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激发求异思维。小学一二年级识字教学识字方法很多,除了教师可以帮学生归纳诸如加一加、谜语识字、象形识字等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实际谈谈识字方法,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出现,如结合名字、结合地理位置,自编顺口溜等。
三、少讲多激,启迪智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因此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点播。从听课的情况来看不少的老师满堂课的串讲、串问,教师占据了课堂这一主阵地,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对知识的学习索然无味。
激在关键处,引导思考。如一年级教材第七课《生日礼物》,学生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体会鸟儿被关在笼子里的感受,可以问道:“假如你被父母关在家里,你会对我们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一只小鸟,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生肯定会说:孤独、不自由,心理难受等,心情肯定是沉重的、难受的,然后指导学生用读来体现这种心情,情与言融为一体,言为心声。每篇课文都有重点段、重点句,也可以在这些关键处,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激在兴奋点,激励参与。在课堂上,不少学生回答非常精彩,作为教师在学生回答时应该及时肯定,指明方向,如“读得真有感情”、“你说的思路很清晰”、“你这个字的音读得非常准,能给大家再示范一次吗?”等,通过语言,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学生产生兴奋点,从而全身心投入听课,参与到整堂课中来。
以图片为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图片,这些图片展示的是该篇课文重点部分,作为教师应仔细分析,思考如何将图片与文章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西师版小语十二册教材19课《访兰》一文中的有三幅图片,一幅画的是父子两来到大山深处,有几十丈的山崖,山崖深不见底,山边有许多兰草,这幅画所要叙述的是第二自然段内容,长在这种地方的花草,体现的就是一种不俗,有助于加深对父亲所说话的理解。另外两幅画,画的是兰草和花,加深了学生对兰草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对兰草更加亲切、更加接近。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以读为中心,在读中体验、读中悟道、读中深化,教师应适时点拨,少讲多思,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五篇:主问题设计,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走向高效
“主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炼出关于文本学习的提纲挈领的关键性问题,并以此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这个“主问题的设计”应是文本研读的抓手,不能简单理解为文章的主题,它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什么”的高度浓缩,也是教学策略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由于主问题教学设计是从学与教的角度提出的,提炼的方向、重点、层次不同,主问题的设计也不同。新课程实施以来,高效课堂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研究的课题,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与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异曲同工。近几年笔者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发现,“主问题设计”在提升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激发,还是阅读技巧、阅读能力的提炼,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将“主问题设计”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具体策略和显见的效果作概要介绍。
一、主问题设计,让教学设计简约中见高效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历来为人们所诟病,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不容忽视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冗繁、沉闷有余,简约、灵活不足。反观日常教学,教学内容设计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唯恐讲解不到位,影响考分和评价,以致教学深陷知识到位的泥潭而失去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能力。其实这种面面俱到的设计,往往面面不到,学生的收获甚少。主问题设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提炼集中和高度浓缩,这一过程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优化、精选和重组,它使学与教在简约中走向高效。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为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欣赏人物形象、描摹人物心理,把握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笔者从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角度确定了以下“主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主问题是“《林》文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衣着描写,为什么唯独林黛玉没有?”《祝福》一文的主问题是“人们都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怎样理解?”《林》文篇幅较长,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条分缕析剖析人物性格,品味鉴赏人物语言。围绕主问题设计,学生会仔细阅读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内容,通过比较、筛选、提炼、归纳、概括出不同人物的描写角度,进而总结出作者对林黛玉不作衣着描写的原因: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一个天生丽质、骨气清奇、超凡脱俗的世外仙姝形象,若雷同于大观园穿红着绿、浓妆艳抹的众女子,岂不落入俗套,宝玉焉能见之忘俗,眼前豁然一亮。在《祝福》的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胜春时丈夫病夭,孟春时被迫再嫁,暮春时痛失爱子,春来之时,悲惨死去——消逝在祝福的爆竹声里。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二、主问题设计,让课堂教学过程节奏明快首先,“主问题设计”可以给学生明确的预习导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预读思考,使预习有一定深度,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其次,“主问题”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话题,使教学过程更为简省,教学指向更为明确,教学氛围更为浓厚,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紧凑、明快。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以缪贤荐贤时说的一句话“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为“主问题”,梳理出三个故事、两对主要矛盾、两个主要人物的“三二二”叙述结构,同时紧扣住蔺相如性格中智和勇两个主要特点,使整个课堂节奏鲜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满堂问、连珠问、碎问碎答,容易把课堂捆绑在教师手里,学生在“是”与“不是”的漫不经心的回答中疲于奔命,整堂课老师、学生貌似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学生并没有进入深思考。主问题设计,可以删繁就简,在简洁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参与状态中,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感悟,提高课堂效率。
三、主问题设计,以高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教材,还是拿教材来”,曾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运用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文素养的过程。主问题教学设计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在一个感知、品味、体验、提炼、归纳的言语情景中,是一种开放性、针对性很强的思维训练,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化认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完美渗透其中,是遵循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的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主问题设计”高屋建瓴,执高效学习之牛耳,教师为学生高效学习指明路线图,学生作为自主实践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以“赏鉴古典诗词中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学生神彩、精妙的感悟超乎预料。学生说:“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知人论世,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家仇之恨、孀居之悲。此时她寻寻复寻寻,中心无定,恍惚迷离,如有所失;而房栊寂静,独守空帷,冷清寂寥,写尽凄寒;‘凄凄惨惨戚戚’六字,写思妇相思成灰、柔肠寸断的情状。”“七组叠词,分三个层次,曲尽思妇之情,寻而不见故觅也,觅者寻而细察也;‘冷冷’是作者对外在环境的感受,‘清清’是作者的心理感受,由外而内,感受细腻;‘凄凄’是‘清清’的延伸和深化,‘惨惨’是伤怀不能自持,‘戚戚’是伏枕而泣的情状,作者打破古典诗词讳忌叠字的传统,大胆创新,由浅入深,步步惊心,妙不可言。”学生对这首词能有如此精到的理解,源于对清照词的全面赏读,而“主问题设计”设计正是抓住了这首词与众不同的叠字运用,使学生在品读中钩沉积淀,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阅读感受,这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思维品质训练的关键。“主问题设计”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到教学过程的实践,再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充分展现了其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它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把教学的高效作为终极目标,既关注学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改进教学手段,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益探索。目前“主问题设计”与高效课堂结合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化实践,优化操作,还需要不断改进,但只要真心去改,总会有出路!(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302)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张 清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