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时间:2019-05-13 22:5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语文在教学这个文化样态下更规范、更普及、更丰富,学生既已掌握了并不算少的语言规范、语言内容,我们就应坦然地简简单单地让他们去简简单单地习得。简约的语文教学——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让我们共同守望这片需要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在各种文明或者文化的高峰期,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人类都试图使自己从多余和繁琐中解脱出来。从这些繁琐中解脱出来就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这一段话本是一位记者针对建筑艺术而发表的慨论。然而,以这样富有哲思的语论来观照我们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却也令人思绪万千。新课程改革己进入了第五个年头,小学语文的决策者、研究者、实验者,毕聚全力,以高涨而真诚的热情进行着课改实践。改革与实验的建设性、创新性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期。巅峰时刻,既要领略无限的风光,又要回望历程的弯曲。我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历经四年多,这“弯曲”之处更多地在于课堂教学实践对课程理念的曲解与泛化,以及在此支持下的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繁琐和无度。只有回归简约,语文课改才能真正地走向成熟;语文教育实践者也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守望简约,语文教学方能返朴归简。

[现象]假生发,真矫情

语文课程观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文本的某一触点,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外壳上烙下文本传递的“未白”情感,并由此生发阅读主体建构于此的若干相关情感。但是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生发”而“生发”,让人感到无病呻吟。深究之,其实质是“矫情”。有位老师在执教《槐乡五月》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槐花之香的陶醉,作了以下的安排。师:同学们,请大家再仔细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

生自由读文、画句。

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1: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

师:找得很好!还有吗?

生2: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薰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

师:找得太准了!同学们,“薰醉”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1:被薰得像喝醉酒一样。

师:对!

生2:槐花香把小朋友薰得就要醉倒了一样。

师:说得非常好!让我们来表演一下被槐花香薰醉的场面,好不好?

生齐:好!

师(拿来槐树模型):同学们,这是槐乡的一棵槐树,谁来站在它底下被薰醉一下?请你。生1站在“槐树”旁,望着“槐花”,闭上眼睛。

师:同学们,他有点醉了,但醉得还不够,谁再来。

生2来到槐树底下,使劲嗅了嗅,然后摇晃着倒在了地上。

师:这才是真正的醉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被薰醉吧!

生齐站立,不约而同地嗅了嗅鼻子,而后或趴在桌上,或仰卧于后面课桌上。[剖析]耗时费力,情感生硬

用心爱心专心 1

五月的槐乡充溢着洋槐的花香。这花香一度使作者醉心、沉迷,使作者思乡情愫经久缠绵。“醉”是思乡之源,爱乡之泉。教者抓住了“薰醉”是对的,但关键是,学生体验“醉”感是否要通过多达三次耗时五分钟之多的表演呢?教者课前得准备大槐树模型(估计要花2个小时),课上还要场内场外跑,拿来和搬走大槐树。课堂上的组织量(时间人数)又很大。如此高耗下的细节处理,效果又怎样呢?显然,学生对“醉”字理解有失偏颇,这里的“醉”岂是醉酒之醉?更无失去知觉般“醉”倒在地之理。学生对这个其实是“陶醉”之“醉”的情感表现是在老师指挥下的“矫情”,决非真心流淌,真情流露。

[建言]诵读体味情感,涵泳生情

周一贯老师说: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他认为,诵读到位则学生自然涵泳于课文的示范语言之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读响语言文字,以“带问而读”“自主选读”“潜心默读”“扬声诵读”等多种读书方式赋予学生反复读的时间和空间,在形式各异的读中会文义、品情感,从而油然生发、融合了文本情感、作者视界和阅读主体情感。《槐乡五月》中“薰醉”一词的体悟可以这样简单地处理:一读第2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洋槐花香的句子;二读重点句,理解“薰醉”:“薰醉”可以用什么词替换,那么为什么不用“陶醉”‘沉醉”呢?“薰”更能说明什么(花香袭人、沁人心脾)?三读重点句,体会“悠香、弥香”之感:读“薰醉”时的轻飘,读“傻乎乎”时的谐趣;四读重点句,体味作者恋乡、爱乡之情:悠然回忆,如入其境,如闻其香。阅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文字的意蕴、创作者的思维,需要多数敲击阅读主体下意识表层才能显现,与主体意识共合。四次关于语言文字的诵读有力地敲醒了学生固有的“醉”像,顺应了文本新递的“醉”的图式,使学生在涵泳中体味了作者的情思。简单而又浑然,真实而又柔和。

[现象]假多维,真割裂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三维界定是课程文化走向多维与和谐的重要里程碑。在课程改革中,把着力点置于传统上所忽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成为一种矫枉的需要,匡正的必然。顺延直线和传统的思维,矫枉容易过正,我们惊讶而不诧异地发现,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生硬地把后两维目标似“万润油”般强加于本应牢牢夯实、扎实达成的“双基”目标中,三维成为粗暴的拼凑,拼凑致使三维目标割裂,“双基”及其他目标的达成弱化、缺失。再审视一个课例——一位教师执教《天鹅的故事》的片断:

师:天鹅用自己的身体撞击冰面,令人撼动。同学们,其他的天鹅又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生读。

师:其他的天鹅是怎么做的?

生1: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

生2:很快整体天鹅,大约百十来只,都投入了破冰之中。

师:你们从中感受到天鹅们怎样?

生1:天鹅们很勇敢!

生2:天鹅们比较困难!

生3:天鹅们不怕困难。

师:从“它们干得那样欢快”中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它们破冰时快乐无比。

师:是快乐,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

生默然。

师:它们破冰苦吗?

生齐:苦!

师:那么这到底是以什么为什么?

生1:以苦为乐。

师:对!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2:不怕苦。

师:是什么主义的精神?

生3:乐观主义。

师:这说明团结代表着什么?

生1:快乐。

生2:力量。

生3:胜利。

师:对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就是希望!

[剖析]缺乏深研,叠加维度

老天鹅以身破冰,以身垂范,凄美的壮举暗示着生命的不屈,召唤着同伴的支撑。整群天鹅的加盟是对老天鹅之举的回应,是生灵间感化和协同心理的表征。透过文本勾勒的表象,引领学生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以渐进的方法悟得天鹅们群力破冰中所蕴含的团结的深远意义,无疑应成为《天鹅的故事》一文“三维”的教学点。在上述课堂实录中,教者意在指向给学生一个悟得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价值观——团结的无穷力量。可是,在学生对其他天鹅举动还未深研的情况下,匆匆要求学生说出团结的丰妙内涵。学生言之无据、赞之无感。这就出现了在老师的艰难牵引下,学生才答问式地说出教师心中的答案的现象。“这是什么样的快乐”,假若不对天鹅破冰同伴艰辛有一番深解,如何说出“以苦为乐”“乐观主义”?对文字只读却非解读,情蕴怎能凸现?老师发出了十来个问,学生才答出所需,这样的悟情过程是虚幻的、生硬的,悟得的情是孤立的、突兀的,三维目标自然是割裂式的叠加而非悄然地融合的了。

[建言]训练催生颖悟,自在整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三维目标的设立应该是平行的,无主次之分。果真要给出排位的话,倒是知识与技能应处于三维之基。否则,语文教学就成为我们常说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夯实“双基”,既是语文教育的基点,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点。更多的课程实践者形成这样一种思考:抛却硬靠死贴式的人文灌通,踏稳和凭借知识与技能的基石,在言语训练中催生人文精神的颖悟,实现三维目标自在无痕的整合。魏南江教授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伴随着知识能力的反思、批判和应用所实现的个人倾向性的提升,是一个隐性、渗透性的目标。这更说明强行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显性化是失之偏颇的。对于引领学生感悟团结的涵义和效果这一教学环节,还是应回归到训练思路上来:首先读课文第5自然段,用一个词给语段加个标题;其次根据标题(一般集中于“团结”、“凝聚”等词语),给出一个句式“团结就是”,再品语段后填充;第三步想像团结的号子中隐藏着怎样的语言,以天鹅的身份说一说;最后再读第5自然段,读出雄壮的味道。这种加标题、练句式、拟说人物语言的教法目标简明,步骤简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在言语实践的训练中定会参悟人物的伟大精神、团结的巨大作用,三维目标的达成了然无痕。

[现象]假综合,真偏离

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大语文教育观也提出,语文教育的视角应扫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教学还承载着道德感化、生命激发、审美熏陶、广纳信息等二级任务。可见,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是不可或缺的,除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中体现与落实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适时适度地强化综合性。在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推助理解文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综合性教学的定式。但是,有的课堂教学光着力于打破学科界限,卖力地将其他学科的资源引进过来,让这些资源主宰着语文课堂,导致“语文”改名换姓,不再姓“语”,不再属“文”。《捞铁牛》是一篇老课文,在人教版教材中至少“居住”了二十年。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出新意?一位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瞄准了文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决定用科学实验来贯穿全课堂: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大家表现很出色,这节课老师决定奖赏大家,让大家都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高兴吗?

生齐:高兴!

师: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只小玻璃水缸、两只小木船模型、一块小铁块、一根细绳、一量杯沙子。请同学们以玻璃缸为黄河,以铁块为铁牛。一边读课文,一边做捞铁牛的实验。生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课文边做实验,师巡视。其间不少小组为实验的步骤,做法或争论不休,或请教老师。师一会儿挨组辅导,一会儿让学生停下来听他讲解实验。实验时间大约为15分钟。

师:同学们,实验做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也有回答:还没有)

师:相信大家对怎样捞铁牛一定弄明白了。谁来讲讲怀丙是怎样指挥大家捞铁牛的?生答。

师:那么,在捞铁牛前做了哪几项工作?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

生读、思。(时间约3分钟)

师:怀丙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出发点又是什么呢?

生先后5人未说准,后因时间关系师告诉了学生各项准备工作的意图。然后带领学生读课丈,赞怀丙后结束全课。

[剖析]嫁接变异,本性缺失

《捞铁牛》一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弄清怀丙和尚是如何把铁牛捞出来的,理解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道理。教者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并努力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初旨是正确的。不过,搞清实验过程、明白科学道理不是仅通过亲自实验一条路径来实现的。而这堂课把近一半的时间耗在了学生做科学实验上,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先钻进文本,再做实验,而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实验、讲解实验,甚至在结束实验后还让学生讲述实验过程。如果公开课安排表上不赫然写着“四语《捞铁牛》的字样,如果不是师生拿着语文书,或许会有人以为这是一节自然课。课后在谈到教学思路时,该老师还特地将做科学实验的环节作为本课特色来宣扬,认为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而我们看到的是自然学科的资源和教学范式喋喋不休地统治了语文课近一半时间,这哪是语文的综合性?真正是对语文核心的偏离,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的异化、泛化、复杂化。

[建言]务本内拓资源,深度生成“语文课应该以学生为本位,注重语文的本体,强调文本本身„„挖掘文本资源,其实教科书是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张庆先生的这番论断入木三分,让我们对如何改变“语文少了,关于语文多了”有了较明确的字句,在语文教学中,要始终把握无论怎样综合,都要让“关于语文”服务语文,要务本。首先在文本内开拓资源,主要依靠文本这一“最最基本的语文资源”,让综合性、综合能力、综合目标在一遍又一遍的文本资源挖掘中深度生成。《捞铁牛》一文重难点的疏通与突破可以作如下简化处理;第一步,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和尚在捞铁牛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用序号在有关句子前标出:第二步,思考每项准备

工作的原因,研讨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出来的:第三步,师示范做捞铁牛实物实验(或课件展示捞铁牛动画流程),生用第3到第6自然段的语言来同步解说。第四步,用一句话赞扬怀丙。在这样的教学预设下,学生依托文本循序渐进地明白了四项准备工作、捞铁牛过程、准备工作的初衷、怀丙的科学精神和绝顶智慧。由语言文字的表象到文本的内在逻辑圈,再到人物的精神世界,学生的读、说能力和科学知识,语言知识的掌握综合了,学生的语文把握(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获知的过程、方法和内在情感(对科学的向往、对怀丙的崇敬)整合生成了。每一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平滑,简单而不纷繁,简约却又充实。语文,存在于大千世界的角角落落,人们都在、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运用它。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让语文在教学这个文化样态下更规范、更普及、更丰富,学生既已掌握了并不算少的语言规范、语言内容,我们就应坦然地简简单单地让他们去简简单单地习得。简约的语文教学——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让我们共同守望这片需要多彩、排斥纷繁的天地。

第二篇:守望简约课堂 追寻有效教学

守望简约课堂 追寻有效教学 建军路小学

孙老师

目前,各种竞赛课、观摩课、展示课、公开课层出不穷,级别也各有高低,但这些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教学理念上追求全新,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追求先进,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追求亮点,在教学效果的预设上追求完美,全无瑕疵可言。——可想而知,实施这样一节课的教学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我们的课堂真的需要这等的“繁华”?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教学的资源还十分匮乏,哪里需要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因此,简约的数学课堂已成为许多教育一线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学理想境界。怎样让我们的课堂平实起来,怎样让我们的课堂赢得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应该成为我们教师工作的重心。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简约的课堂,下面谈谈我的感受与见解。

一、守望简约的数学课堂

有句广告词说得好,“简约而不简单”,我们的数学课堂也要做成具有一定高度一定内涵一定标准的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简约不是单纯的简单,具有简明、简略、简洁之意,大家都知道做事要力求避繁就简,能简单的事大可不必复杂化。“李宁”、“耐克”的注册商标简明扼要,就是那个简洁而又大气的 “L”和“√”让人一看就终身难忘。生活如此,课堂亦应如此。怎么简约呢?

从教学目标来看,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不能过多,标准也不宜定得过高。过多了来不及实现,过高了够不着,也无法实施。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还要贴近教材,扣紧中心。

从教学内容来看,给学生自我探究或小组合作的知识点宜少宜精,让学生便于操作,使他们能够掌握。对教材可以适当的重新链接,这种链接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符合孩子们的思维。对教材的挖掘,要适中。

从教学手段来看,应围绕要达成的目标来选择,手段要简洁、明了、可操作、高效。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要用其“精华”,同时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给学生制造一个宁静的学习氛围。

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来看,简约的数学课堂应该做到“简而不减,富而不浮”。即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要适时创设围绕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境,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服务。但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宁缺勿滥,切不可将一节数学课堂创设成由若干个场景组成的舞台戏,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从教学过程来看,简约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清晰的,扎实的,易于理解,拾级而上、螺旋式提升的过程。教师不要给学生制造“无为的拦路虎”,给学生增加过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产生畏惧数学、痛恨数学的心理。

从教学语言来看,教师的教学用语要透明、直白,具有科学性。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该学生表述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该学生描述知识点的理解的,全部放手让他们自己展示。把学生推到舞台的主角,将课堂打造成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提升能力,培养情感的平台。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富于哲理的语言。

总之,简约的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学目标精干,教学课重点突出、精当,教学用语要简单利于理解,教学策略符合学情,师生情感共鸣,学生参与度高,师生角色分明,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学理性与激情的和谐统一。

二、做实课堂,提高效益

新课需要简约的课堂,它不是教学的一个简单的轮回,它是教学的一种返璞归真。这种简约的内涵必须达到一种境界,具备一定的韵味,它的背后是大全、精要、深刻和智慧。

1、目标要明确。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认为简约的数学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在于一个“实”字。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更要给学生一个实在的课堂。教师要做实数学课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外,对于教学预案的构思尤为重要。

2、训练要扎实。要想使课堂的目标最大化地达成,课堂必须做到扎实高效。训练要抓纲务本,注意基础性;要抓住关键点,注意针对性;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要丰富题型,注意适应性;要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要拓展思维,注意开放性。要评价及时,注意鼓励性。有些青年老师在听完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后感触地说,特级教师上课就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也忒容易了,这种课我们也会上。殊不知,特级教师的一节课包含着他多少年的文化积淀和教学功力,其教学流程的设计是经过慎之又慎的思考,哪是一个“凡夫俗子”所能轻易摹仿的。特级教师的这种简约课堂就内敛着大气、深刻和智慧。

3、评价要及时。学生是课堂中的“演员”,是发展的个体,教师是舞台后面的编导,要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要适时地给予评价。特别是课堂学生的一些“插嘴”、出错等生成性资源稍纵即逝。笔者前些日子在学校教研活动中,听了一位数学老师的课,在课中这位老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顺利进行,凑足课堂“浓烈”的学习氛围,对个别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不予理睬,都是用迁移的话题劈开,不是“你的想法不错,但要保留”,就是“你的意见很好,我们放在课后讨论”„„这些现象,都是老师对学生个体独立生成性资源的浪费。这样的课堂是虚假的、图表面繁华的,这样的课堂欺骗了学生,欺骗了观众,也欺骗了授课者自身。仔细想想:教师为了哗众取宠、为了表面热闹,为了课堂的连接顺畅,不顾“捣蛋”的学生的新发现、新思路、新方法,不顾他们的感受,试问这些学生能“服”你这个老师吗?能喜好数学吗?能再安心的接着听课吗?还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吗?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受到很大的挫伤,这样的课,绝不是好课。三、一个善意的提醒

我们在呼唤简约,守望简约的同时,也要防止走向极端:一切从简,一支粉笔、一张嘴、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课堂,使教学走回几十年前的老路。我们说简约不是一种时尚,不是一种文化倾向,它是我们今天教学追求时尚、活跃、新潮的一种必然的趋势。

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简约而又有效的课堂,我们呼唤灵动而又真实的数学课堂。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构建简约教学课堂而努力!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师的口才素养

灵川二中 王丽云

教师以“舌耕为业”。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这样叙述教师的语言魅力 :“一个能够动听而明晰地教学的教师 ,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地浸人学生的心里 ,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就是说 ,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其语言是规范的 ,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口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辅工具也异彩纷呈、日新月异。投影仪、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的产物也纷纷出现在课堂上。但无庸质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形势如何风云变幻,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锻炼口才,是语文教师必修课,假设一个语文教师笨嘴拙舌,出口不成“章”,是很难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而这种情况,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又往往存在,语文教师要时时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技能。语文教师有了好口才,才能把知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受中,潜移默化,逐步牢固掌握汉语语言,同时,也增强他们口头表达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地方。只有卓越的口才才能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我对此深信不疑。

一、语文教师应不断注重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

“语文即生活,是生活的浓缩精华史”。语文教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传承者,饱受诗书的熏陶,教师应多从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出发,深人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这也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所铸要的。我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三层:首先,是不可缺少的生活感悟和人文知识素养。这些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语文知识的必要补充。每个人知识的渊博,都是离不开上述坚实的基础;其次,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他百科知识。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间题,如初中语文《三峡》涉及到地理学历史学知识,讲《苏州

园林》涉及到建筑学,美学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识。在课堂上才能做到引经据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于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文人逸事更应如数家珍。在课堂上更应在准确的基础之上做到表述生动形象。

要让学生觉得教师谈吐不凡,知识丰富,语文教师要多番训练,首先让自己“想得到、说得出”,要尽量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接近经过思索写下的文字。人们常常说有的人说话像是写文章,大概这就是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吧!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幽默、诙谐

一直以来,很多的人都提倡快乐教学,一堂课下来,真个课堂如果都是处于一种沉闷的气氛中,那这节课,即使教师讲的知识多么的全面、教学是多么的严谨,也不能称之为一堂成功的课,只有在快乐中传播知识,让学生在轻松中获得知识,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语文教师的语言是否幽默诙谐,则变的至关重要,幽默是智慧的灵光闪现,幽默和搞笑是天悬地隔的两个概念。幽默是会心一笑,无伤大雅,而搞笑则极有可能是恶俗、低级趣味。语文教师应学会幽默,这对于调节课堂气氛、应对突发事件大有裨益。

语文教师多那么一两个幽默笑话,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为学生送去欢乐,也会提高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授“病句修改”这一专题的时候,我会把“病句”称为“病人”,把学生当作“医生”,我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应尽职责。”有时候一道题特别复杂时,我也会说:“这个病人患的是疑难杂症,看来病得不轻,得看个专家门诊。”一面示意某些同学查找“病因”,发言的同学都受到强烈的鼓舞。有时,问题很难发现,我就说:“看来,咱们一两个医生是发现不了病因的,要进行专家会诊。”然后,组织同学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但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幽默和一般的幽默不同。一般的幽默主要追求轻松快乐,偏重娱乐性,而教学幽默则追求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层次比一般的幽默要高。所以,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的和内容。否则,就会舍本逐末,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又给学生以油滑之感。其次,教学幽默应把握分寸,不能流于庸俗,更不能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果一堂课幽默不断、笑

声不绝,就会冲淡了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幽默为逗乐而幽默甚至低级趣味,就失去了幽默应具有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如果因为幽默而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幽默就与流言蜚语无异。总之,一句话,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幽默,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和极强的感染力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有相当高的热情,要在课堂上展示从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的美。兴之所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亦未为不可。只有我们作为老师的先爱上我们课堂内传授的东西并对其充满热情,我们的学生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达到与教师共鸣的佳境。

对于《长江巫峡》这样壮丽的图景,只感慨一句“真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防在讲授的过程当中穿插进许多真诚的不可遏制的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的是美啊,我爱我的祖国”。而教授《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则不必掩饰,大可哽咽而深沉地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只有语文教师充满澎湃的激情,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带领我们的学生放下包袱,敞开胸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的殿堂中来。

四、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迷人的天真

更多的时候,在语文的殿堂里,我们只是个被感动的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必拘泥于教师的身份,太过一本正经,太过不苟言笑,太过喜怒不显于色。天真是良好的语文品质,而天真的真切定义,应该是无所顾忌的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你就不妨对澄澈空明的美景表现出你的憧憬神往;对楼中思妇无望的相思等待表现出你的缠绵悱恻;对自然的永恒亘远表现出你的执著思索。学生一定会因你的投入而更加全神贯注地去听课。

对于前者,我们不妨以一个苍桑的智者的老眼去观望世事,以深沉而饱含深情的语气把我们对于真相的洞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为我们的闪光智慧而折服,从而沉湎在我们的课堂之中。

对于后者,我们不妨热烈。我认为天真是一个语文教师最为可贵的品质。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不敏感,而一颗不敏感的心,是难以察觉那些潜伏在文字当中的情感的,同时也无法捕捉学生的心。

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难以调动自己的热情,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

人,他又怎么会感动别人呢?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不谙世事、感觉日益迟钝的学生,打动不了自己,如何感化他们?对于《春江花月夜》这样纯美的意境,当今社会的浮躁,社会价值取向的低俗,整个社会审美的扭曲,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美无动于衷。只有我们用神往的、憧憬的甚至是惝恍迷离的表情和语气,才能把他们拉到我们圣洁的诗的国度之中,从而才能圆满地理解诗意的美,并将这升华为学生的审美需要。古诗里经常讲意境,我认为,语文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率性纯朴的心,要你自己先爱上你教的语文。

总而言之,我认为语文教师要用感情充沛、充满幽默、闪耀智慧的语言去塑造与我们身份相符的情境,用卓越的口才打造精彩课堂。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位前辈曾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导入“新闻味”,让语文教学“导航”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

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古浪县职教中心王满槐内容摘要: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高的要求,为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法也应作相应的改变。借助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从收集、“编码”中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对文本沿波计源、披文入情,培养鉴赏能力;求同求异,培养迁移能力;让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分析综合能力 ; 鉴赏能力 ; 迁移能力 ; 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我们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些语文教师由于缺乏先进理念的引领,囿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漠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及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外,还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根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研究性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提高阅读鉴赏力、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这些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它能使教学中固有的师生

“传承”教学模式得以根本性的改造,让学生从令人几近窒息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刻保持较好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融入自我、张扬个性、读活作品、品出境界。

一.大量收集、缜慎“编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

以《失街亭》为例,马谡自以为是、纸上谈兵,导致街亭失守,可谓是“街亭失,大势去。”那么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何在呢?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就可找到以下信息:马谡据守街亭、王平相助,高翔屯兵街亭东北,魏延屯兵街亭之右,赵云、邓芝布疑兵,诸葛亮自出斜谷。马谡违令,山上扎寨,受围;马谡夺荒而逃,王平增援受阻;魏延及时增援,遭魏方重兵埋伏;王平引兵援延,王平魏延与高翔夜袭魏营,又遭埋伏;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在理出这些信息后,学生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后,就可以得到“战前部署可谓步步步为营,而战争过程却处处被动”这个结论,继而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失街亭究竟是谁之过。这样学生对“失街亭,孰之过”这个话题的分析就会有理有据,而不至于泛泛而谈。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这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教师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更要指导学生对信息分步进行筛选与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对信息的价值大小和取舍做出果断判断,培养学生的信息价值感。根据自己课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区分各种信息对研究的价值的大小,找出研究目标和已拥有信息的差距,决定下一步寻找信息的方向和重点。

二。沿波讨源、披文入情——培养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审美能力。美的事物需要人去感知,学生审美的关键在于培养他们鉴赏美的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不断培养个性才华,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一切都产生于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学生初读沈从文的《边城》后,可能对小说的“田园诗”的特点只能有一个朦胧的感觉,但是通过研究性阅读,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通过对沈从文小说的拓展性延伸性阅读,就可

以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美感享受,能体会到小说中所流露出的一种顺乎自然的人生,感悟到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体会到一种深藏在湘西边远山乡底层人们之中的良知和明慧。研究性学习正是打开传统阅读教学的桎梏、开展个性化学习的最好的途径。

三。求同求异、以点带面——培养迁移能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同样以生命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朴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通过对这两篇文章围绕生命主题的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中西生命文化的不同,了解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的精华。

通过研究性学习,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用所学的一个阅读材料去辐射更多的阅读材料,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让学生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类能力,也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例如,学了柳永的《雨霖铃》,学生对词中的“离愁别绪”有了很深的体会。这时,就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以点带面,以柳永的《雨霖铃》去辐射另外的大量的以“离愁别绪”为意象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相见欢》、欧阳修《诉衷情》、周紫芝的《踏莎行》《鹧鸪天》、杜牧《赠别》、罗邺《蜡烛》、晏殊的《清平乐》等等,无论是妻离子散的凄凉,情人相思的煎熬,抑或友人分手的不舍,都为多愁善感的词人所捕捉,他们用多情之笔流泻下了当时的感动。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融入词的意境,触摸到作者灵魂深处的思想情感,感受到词的美,还提高了对诗词的赏析能力。

四。大胆质疑、挑战权威——培养创新能力

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就是向名师“援疑质理”。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提问这一程序,这只是教法,而鼓励学生质疑,指导学生如何质疑,大胆地支持学生提出问题,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则是突出了学法的指导。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问题往往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善于创新。例如阅读《失街亭》,传统的观点是马谡的自以为是、不听诸葛亮的再三告诫,不听王平的劝说,一意孤行,导致战争的失利。面对这个传统的、正统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多方查寻资料,在充分了解历史事

件、大量占有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独立思考,仔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以为权威是不可侵犯的,不要人云亦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为什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就不能自成一说呢?我们要让学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陶行知语)的信念和决心。

总之,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研究性学习正是培养个性才华、展现个性才华的最佳舞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它能使创新之树常青,创新之花常开。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教学评析论文

    一、创造宽松环境,让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就需要给他们创造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感觉到在一种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兴......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語文教學論文|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五味俱全” 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嚮往的樂園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添點“......

    简约教学

    1、简约教学的方式:(1)教学内容简要,精辟;(2)课堂环节简单、厚实:(3)教学方法简明、灵活;(4)教学评价简洁、真诚。 2、简约教学。“是指高度概括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形式......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思考力......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高一语文如何教

    浅谈高一语文如何教 摘要:升入高中,许多学生都抱怨高中语文太难学,摸不着门道,找不到方法。有些家长也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初中时语文成绩挺好的,怎么到了高中就不行了呢?”这些情......

    语文教学要简约高效

    语文教学要简约高效 顺义一中 杨凤全 一、语文教学简约高效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 学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语文教......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44篇)

    篇1: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五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15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