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关怀
摘要:语文不仅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教学应是工具与人文的并驾齐驱。可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更多地强调工具性,语文的人文性在渐渐被弱化,故语文教师要活用优秀作品或者改革教学方法等等,来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于漪老师也说过:“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因此,语文课的本然状态,应该是工具与人文的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可是,从我们感受到的语文教学实际情况看,语文的内涵在趋向窄小,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是语言、语境、语体,以及适应达标所设置的可操作目标教学等,而对与语言以外的文化意蕴的关注较少,即人文性在减少,所以语文教学在呼唤人文关怀。
一、对语文及语文人文精神的基本认识 语文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语言工具,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如果把“语文”比作浩翰的大海,那么“语言系统”好比波澜壮阔的海面,而“人文精神”则好比博大精深的海底。语文教育就是通过立言以育人,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的身心,使之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人文精神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底”。离开了“语言系统”,“人文精神”便无以承载;而离开了“人文精神”,“语言系统”便成了无灵魂之空壳。语言通过人们的交际和思维而存在,而发展,人们在交际和思维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人们也通过语文活动,吸收前人创造的人文精华,使自己成长为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人。二,为什么语文教学要注入人文关怀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近若干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也受到文学和哲学理论上的“语言就是一切”的所谓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的一定影响。因而偏重语言,较多强调工具性,导致语文内涵小为文章学,写作学,修辞学等。或者是将文章剖来析去,焚琴煮鹤;或者是运用演绎法,搞“举一反三”,学一篇范文,仿写一文;再或者,“不读书,唯做题”,用“题海技术”„„其实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应试,几乎整个教学过程受制于中考高考。但是这样一来,语文课就变成了一堂技术传授课或实践课,人文性和人情味荡然无存。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只为应试而存在。它要真正担负起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充实人的修养的责任,强调工具性(这比较容易考查)的同时,务必也充分注意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虽然比较难考查,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可舍弃,因为舍弃人文性,工具性也无从谈起。
(二)作品的形成
作家们是怎样完成这些如同他们孩子、生命的大作的?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故而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形容他走过来的艰辛的文学之路:“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瘦弱,也以为快活。”作品是作家倾全部生活积累和心血所作,当然也是作家思想和人格的魅力所在。所以,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更是中华民族极其丰富的人文精神的荟萃。每一篇目,特别是那些名家名篇,确实 1 奇妙无比,它充满我们民族风俗、伦理、审美和思辨的活力,集我们民族智慧之大成,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而决不是沉默无语的木乃伊。
因此,学习这类文章,头等要紧的是弄清其所承载的全部内容、情感信息和深层意蕴。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不多的却很有味道的语言描写,如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橘子将要上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些话语里含着多少怜惜、体贴与依依不舍!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所有内容,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亲子之情,而作者自始至终以愧疚的心情和口吻出之,又传达出儿子对父亲在家庭困顿之中仍念着自己的深深的感激,从而深沉而又酣畅地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人子之情。类似这种孝敬父母,疼爱子女的传统美德,不仅是《背影》的根本思想内容,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或人文精神很重要的内涵,在今天强调这些仍然很有规范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在“为什么”上做文章,却不善或根本不去挖掘、阐发和弘扬人文精神,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岂不是太言之无物因而苍白无力了吗?
(三)影响当今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因素
1.现实世界的冲击与无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舆论不懈地宣传学科竞赛获奖或考入国内外名校的学生,热心地吹捧升学率高的学校,导致家长方面,往往不从子女的天赋、能力、兴趣和愿望出发,而是一味灌输所谓的“学而优则富”的思想;学校方面,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方面,也就只一味追求“得高分”。此外,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快餐”现象也给中学生造成巨大冲击,削弱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认同力。他们的人文精神库藏中,有的仅有三四千个汉字、十来个崇拜的影视歌舞明星、几套武打小说、几十张碟片外加若干首流行歌曲。2.虚拟世界的纷乱与失范。
首先是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信息丰富、交流便捷,图文并茂、动感鲜活,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无疑是一个精神驰骋的圣地、情感宣泄的场所,同样,这个世界良莠混杂,其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垃圾与精神毒品,对中学生无疑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中学生热衷于上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此诱惑,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其次是由武侠小说、言情作品构成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经常演绎的是争霸武林或退隐江湖、哥们义气或英雄救美、儿女情长或争风吃醋、卿卿我我或以身殉情等等大起大落的故事,对中学生极具诱惑力。在这里,他们张扬着哥们义气,宣泄着豪情柔意,他们的躁动心灵在这里容易得到安慰。然而他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也极易失范,因为他们无法拒绝那些过时的乃至完全错误的观念,如暴力崇拜、江湖义气、王权至上、拉帮结派、感情用事、男怨女痴等等。第三是由科幻作品、卡通系列、电子游戏、迪斯尼幻景等构成的虚拟世界。从恐龙到唐老鸭、从吃人的恶魔到天真的少女、从蝙蝠侠到007、从神探到海盗等等,这个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奇迹的无序的世界,同样对中学生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力。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虚拟世界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崇、对血腥暴力的渲染、对色情的自然主义描绘等等负面因素,都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三、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基本策略
(一)、多用活用优秀作品,培养学生道德和人格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 2 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
因此,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开拓视野,并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学生就会受到振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确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
(二)、改革“教法”与“学法”,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披文入情”,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最大限度地发掘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源中的人文精神宝藏,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举措。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时,让学生自主选读《战国策》《史记》中的文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作出评析。许多学生经过研究性学习,写出了有见地的“说客”分析文章,他们把“说客形象”综合归纳为“直谏型”“智囊型”“温和型”“幽默型”„„这样,文言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便取得了双赢。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语文教学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使课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让学生更容易得到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例如:从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豪放词中,领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三)、关注网络文明建设,提高中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网络正在逐步覆盖学校和家庭,但它犹如一把双刃剑,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许多芜杂的信息,容易使青少年难以辨别而误入歧途甚至痴迷不能自拔。网络文明素养,成为新时期人文精神的新内涵;提高网络文明素养,也是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语文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关注网络文明建设,关注中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的培养,使中学生真正具有进出虚拟世界的驾驭能力而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月刊》(2008年4、5月)
第二篇: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研究论文
一、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的措施
1.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用平等身份以及使用民主态度开展教学。教师属于教学中的主导,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学中涵括人文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指教师语文教学时必须确保学生可以成功体验其在应该获得的价值和情感两方面的体验,进一步使语文内涵转变为具备生命根基的内涵。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个体生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给学生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特点的教学。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为前提,由此形成师生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起到顾问、提供参考意见以及协助察觉问题的作用,由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对话当中,教师和学生均需要以下情况:(1)教师与学生均同属于构成课程的重要部分,两者共同努力建立起一起研究的平台。(2)教师扮演着聆听的角色,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而学生则需要懂得如何选择。(3)教师必须诱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意识与潜能,致使其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新思想,进一步使其人文内涵得到有效的培养。(4)教师要有尊重和关心学生的意识,并且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给予每位学生从人格上的尊重,尤其是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尊重和爱护,确保其可以享受到相同的呵护与关心,协助其形成科学的为人原则,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采取上述的措施,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人文关怀的影响下增加其语文内涵。
3.感性之中蕴含着理性。语文教学必须对文化传统开展合理的继承,才能够将其人文特质完全发挥出来。感性之中蕴含着理性的含义主要有:(1)注重感性思维。语文教学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其具备大量的感性素养,仅仅使用理性对其进行教学,效果不大。如果语文教学缺乏合适的感性,那么主动思维形成的可能性不大,此情况能够使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受到阻碍,学生的感性不可以合理地被释放,进而导致其个性达不到应有的伸展与张扬,最终造成对学生不能够开展人文关怀。(2)投入情感。语文教学投入合适的情感,主要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保持着丰富的热情以及亲切的感情,使学生被其所感染,从而达到“以情激情”。教师直接地将其激情全部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被触动,从而有效地融合到其构建的艺术情感内。
二、结语
综上所述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属于教学中的重点且需长时间培养,其对语文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必须坚持贯彻实行“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以及道德三方面的情况,确保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精选)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
在高中新课程标准即将出台之际,在语文的美不断流失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从而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语文是断臂维纳斯的美丽……
“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申小龙《语文阐释》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语言史永恒的争论主题,这一争论至今还在延续。但不管如何争论都无法抹杀汉语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性,也很难准确界定二者孰轻孰重。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语言负载下的人文,二者水乳交融的关系告诉我们,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刻意隔离无异于对人的灵与肉的强行肢解。人文是美,是鲜活的生命;科学意义上的语言是美化生命、强健生命、表现生命的皮肤和骨骼。语言总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过?quot。因而语文教学上的这种争论注定是无益的,它无助于准确界定语文学习的任务。那么――语文是谁?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
语文学习学什么?
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想往。
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维纳斯不美了,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语文学习还能学什么?
许多有识之士对当前语文教学”美“的不断失落倍感惋惜和忧虑。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为”丑“的忍耐,对”功利语文“的痛苦选择,美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敢问语文教学路在何方?
人文语文与科学语文之争的最大”成效“也许莫过于舍”美“而取”考试“.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考试“"考”的就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语文的美,俯拾皆是;语文教学,路在脚下……
语文教学是流动着美的韵律……
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沉闷到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时候,语文美妙的韵律已经沉沉睡去……。一首歌唱道:“……我已不再想你,我失落了和你牵手的冲动……”,以此来阐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可谓恰如其分。
当这个对象依然美丽照人的时候,却仍旧激发不了审美的冲动,感受不到美的愉悦,那么也许只能作以下假设推断:
1、审美判断媒介缺失。
2、审美环境导引偏差造成审美判断偏差。
3、审美概念不健全。等等。审美判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能力,并随着环境熏陶和媒介的引导逐渐走向成熟,从而最终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可见,媒介和环境对审美对象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依此推断,语文教学忧人现状应该与媒介和环境误导有关。我们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材,我们的各种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向学生传输着共同的信息:考试!考试!考试!先看我们的课堂,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
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我们奉为瑰宝的语文教学理论,大多也都是随着考试的转轮,审察着或浅或深的车辙,然后告诉我们: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研究不可谓不深,观点不可谓不新,作用不可谓不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能完全摆?功利语文“的束缚,畅谈、宣扬纯美语文醉人的韵律和魅力。最后看我们的学生,当我们摇头摆脑赏析着”黛玉葬花“凄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情与理的时候,下面突然冒出一句话:考试会考这个吗?……
我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大得我们透不过气来,大得我们无暇也不敢去想:当我们领着学生畅游在五彩缤纷的语文海洋,尽情享受荡人心魄的流动曲线,倾心触摸着热烈欢跳的至美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应付考试?如果真的如此,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考试“还很不完善;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也习惯了日复一日地拿起剖刀剖解着静止的语文、僵死的语文;我们还不敢去想象脱掉镣铐后的解放的感觉,我们也不敢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
语文教学需要解放的感觉,需要弹奏出她那流动着美的韵律……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
”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化为流动的和谐的音符,勾描出”回头一笑百媚生“的动人的美。语文教学是活化思维的韵律学识,智慧,解放,——张扬了个性,抒写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
仁爱,宽容,民主,——激活了思维,催生了质疑和探究的欲望。
活力是美,创造是美;活?quot;教”的思维,活化“学”的思维是美的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我们要不断给予养分,为她浇水,为她施肥,让美的语文茁壮成长。
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发现“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沉淀与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学思辩,以及透视宋江传统的君臣意念而触摸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
美,需要创造,需要冲出习题的淹没、展开思维的翅膀去创造;需要挣脱“标准”的锁链、释放个性潜能去创造。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用纵横驰骋的思辩去探究,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夸张的法国“守财奴”在新时期中国土壤上滋长,孙悟空身上折射出的另类文化的矛盾冲突,汪国真笔下的感性和理性撩动起的遐思,余秋雨的深邃哲理流淌出的清新而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多美的韵律,多美的语文阿!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唱道:“……美丽的你阿!你让我倾倒,我要拥着你直到永远……”生活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多年来,我们沉心耕耘“功利语文”这块方塘。然而,昔日“枝繁叶茂稻花香,蛙唱莺歌人欢笑”的胜景却如远方天边的白云愈远愈淡。不知何时,语文也只得无奈地消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滋味。我们只能寄望于辛勤耕耘,只能祈求上天“喜雨” 的恩赐。“问渠哪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没有想到,语文原本并不缺“活水”,恰恰就是我们自己堵死了语文活水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他又说:“我们要发现和确立学生的各种能力、天才、禀赋和个人爱好,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为掌握知识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可是,我们语文的学习空间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远离时代、社会、家庭、学校等这些补充和强化课堂习得的“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也越来越疏离语文的本质特性,语文成为“强化训练”,成为“适应性训练”,成为干瘪枯燥僵化的闭门造车。
我们可以举千万个理由为“功利语文” 辩护,但我们却没有一个借口可以推脱让语文“美丽之花”不断凋零的罪过。“功利语文”就一定与“生活”誓不两立?“功利语文”就一定要关起门来反复操练?……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生活的滋润,美的语文更需要生活注入鲜活的血液;生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是语文课堂蹦跳出的欢快的小河……
时代是涌动激情的小河语文是时代的语文。我们有理由抱怨“北京胡同”离我们太远了(至少是空间上的),但现代的北京又离我们那么近(至少是心理上的),“现在的北京胡同还好吗”的思绪可以牵引着我们的激情把过去和现在联在一起;焦仲卿也许离我们更远了(不管是时间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但“假如我是焦仲卿”的讨论,可以以“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为基点架起通向“焦仲卿”的桥梁;我们可能也难以理解王维身居高位却隐居山林的淡泊,但可能更容易理解现代社会逐鹿官场的热切,从而在比较中悟透王维隐居的难言之隐以及“官”文化的源远流长……
时代是撩拨激情的琴弦,她拨动了学生遐想的音符,她拨动了语文诱人的美丽……
社会是升华情思的小河语文是社会的语文。语文离不开社会,犹如鱼儿离不开给她生命、给她滋养的小河。语文学习只有延伸到社会中去,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博大与深邃,才能勃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课堂习得需要社会大背景的充实和洗礼,语文探究活动也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启示和灵感,上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辩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语文学习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究”;她不是编造故事的矫情,也不是缺乏底气的口号。她是真真切切的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是对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情思的升华。
语文课堂犹如充满张力、可以无限膨胀的宇宙,而生活就是语文课堂膨胀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去压缩她的空间,而是最大限度地去开拓她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把她的效益最大化,才能把她的美挥洒得淋漓尽致。
当我们把语文当作美来教学的时候,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的时候,语文的灿烂明天就在眼前……
第四篇:人文关怀论文
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重要性
作者姓名:任蒙蒙
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
【摘要】
目的:探讨加强人文关怀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
方法: 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解决心里上的压力和顾虑,使患者心里上无压力的参加现有疾病的诊疗,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通过这种方法加强人文关怀以增强患者信任感和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循环关系。
结果: 优化人文关怀,使护患关系得到改善,患者得到最大权益的护理服务,改善现有护患紧张的关系,利于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利于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论:人文关怀在优质护理中起到重要作用,使优质护理服务得到患者的肯定和满意,护士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得到自身价值的展现与肯定。
关键词: 人文关怀 优质护理 满意度 自身价值
能给病人带去最好的治疗无异于给予心理的慰藉,新的医学模式要求病人从生理到心理的整体感觉,给病人提供较好的健康照顾,帮助病人获得较高水平的健康,提高生命质量。这种趋势对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的“人文关怀”顺应了这一形势而应运而生,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还要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以达到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目的
一、人文关怀
(1)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就是人文关怀护理,就是要尊重每一位服务对象,善待每一个生命,这是人文关怀的首要因素。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逐渐疏远,人与自然的隔阂都一步步的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和压抑感,人的健康就需要有情感的疏导和宣泄。(2)对于病人来说,不仅仅是给病人治好疾病,使病人重获健康,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和情感上体现出护理工作的核心,即人文关怀,使病人不但“活得好”而且“活得更丰富”,使他们在健康、疾病及临终的人类情境中,保持生存的高品质。而且人文关怀注入护患关系中, 不仅是医院发展的需求, 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人文关怀护理,作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是实施优质服务的重要体现。在开展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实践中,不仅包括专业的护理技术,还有优质的服务态度和人性关怀,既要尽可能多地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呵护、心理上的宽慰、行为方式上的指导;又要尊重和同情患者,寻求与患者情感上的共鸣;满足患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在每一个护理环节中,对患者始终融入关爱、尊重的服务理念,通过访视和以家人般的周到关爱,与患者建立亲情关系。在亲情的护理行为中,给患者一种依赖感和安全感。在与患者以深厚爱心的沟通中,唤起患者向往健康、善待生命、接受护理和得到友爱的情感。这些均需要护士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和专业价值观,真正体现护理的工作价值。
(4)人文关怀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的文艺复兴开始,人文就产生重大意义,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核心却保持稳定,那就是承认和肯定人性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性。其人文关怀就是从人文出发,维护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主体,从很本利益出发的到权益的最大化。人文关怀理论家,Watson博士指出,关怀是一道德的观念,只有人和人帮助互助才能体现,同时对患者实施人文关怀,也是护士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早在08年国务院颁布的《护士条例》中对护士的义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二、优质的护理
优质护理的指征包括护士对患者的关心与关怀、称职、教给患者护理知识等。对患者的态度好、业务精湛、责任感强、关怀患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及时提供所需要的护理、患者住院期间的良好感觉等,是患者认为的优质护理指征。所以在患者思想观念里的优质护理标准,不仅仅是护士为患者做了多少事,而是做事时是否主动、热情、耐心、及时等,是否展示出对患者的关怀,是否给患者带来良好的感受。
三、满意度
(1)满意度意为对其行为的肯定度,在优质护理中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人文关怀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的关系。如何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是人文关怀的中的重要一部分。
(2)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强化职业素质 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职业素质是决定人性化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南丁格尔说过:“护士起其实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不仅是对我们职业形象的赞美,同时也是对我们职业素质的要求。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除了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外,还要加强我们自身的人文修养,将端庄的仪表,美好的语言,得体的行为,精湛的技术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让患者感受到来自于护理人员的真诚和关爱。
(3)对刚新入院的患者,护士端庄温和的形象,带着微笑的问候,能缓解患者刚到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使用患者乐于接受的称呼,能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消除陌生感;早晨交接班时,一声亲切的问候,能让患者感到温暖;护理过程中尽量使用体贴关心的语气,能使患者对护士和护理工作产生认同感;对手术或疼痛的患者,亲切真挚的安慰能减轻患者的苦痛;对患者的提问耐心倾听,用合理的解释能获得患者的理解;对情绪低落的患者,用适当的疏导和鼓励,能激发患者与疾病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以上的情景,其实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旁,如果作为护理人员能每天都能高标准要求自己,它将会使得护患关系和谐融洽,人性的光芒在其中熠熠生辉。在一个病区中选取患者,对所选取的患者优化人文关怀,多参与到患者的治疗中,听取患者的反馈与其上月患者进行对比,得出,人文关怀的质量越高,患者满意程度越高,对其护士赞扬率越高,护患理解成度越高,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护患关系。
四、自身价值体现
自身价值是通过劳动价值体现的。对于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体现就是得到患者的肯定与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日常的人文关怀中作为护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要自觉以职业及护理伦理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时时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在工作中广泛吸取丰富的知识,工作谨慎有条不紊。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对护理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热爱自己的事业,努力是自己成为一名有理想讲道德的护理人员。其次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因为合格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有过硬的护理技术来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通过以上几方面实现自己在护理事业中自身的价值。当受到患者赞扬时自身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也瞬间体现。
五、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1)人文关怀是满足人的本质属性的要求,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作为服务于人健康的护理服务,也应当充分认识到人的本质,并给予服务对象以生物学以外的社会关怀。
(2)人文关怀推进护理学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健康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现代社会人们对就医的选择已不再是技术服务的要求,他们更多地开始关注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文服务质量,而人文关怀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新医学的发展和推广。
(3)人文关怀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保证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的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能极大地促进护患关系,而且人文关怀也对提升医院形象,拓宽医疗市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这拉近了执政党与人民的距离。同时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充分的表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地位。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充分重视人文关怀的重要地位,掌握人文关怀的作用提高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
六、人文关怀在护理中的应用
(1)重视心理护理,人际沟通,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护理中,以心理学知识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各种技巧和途径影响和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和手段。
(2)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观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因病痛无法忍受而被动就医,转变为隐患于未然的主动健康保健,我们经常看到,在医院很多人不一定是有病就医,而是来自专业人员请教一些预防、保健和康复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并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延续。
(3)努力营造人文气氛,积极延伸护理服务,作为一名临床护理工作者,我们应当在自身实际工作中,本着方便人,爱护人的观念,事事处处都着力为服务对象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并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护理,争取早日康复,为适应“人人享有卫生健康”的目标要求,满足不同人群护理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在现代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中给医院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和护理地需求也会增高,而人文关怀正是通过强化人的主导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满足新形势下人们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崭新的竞争中抓住机遇,促进护理科学的纵深发展,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语文教学: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性学科,而且对形成人的品格、底蕴,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是如今我们不少的语文课堂干枯、板结,令人可怕的乏味,甚至面目可憎。有鉴于此,我们在这里“呐喊”一声,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绽放、闪光,或者激荡。诗是语文课堂的生命,是语文课堂的本体。
让我们用敬佩的眼光来看看成都市石室中学李镇西老师以《心灵飞翔的时刻》(《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4期)为题讲述的“最近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吧。
“窗外,银杏树金色的叶子在寒风中顽强地燃烧着自己最后的生命;室内,我在给学生朗读路遥的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的心灵正和路遥高洁的灵魂一起激荡。此刻,教室里弥散着一种宁静、温馨而又崇高的气氛,每个人仿佛都可以听见其他人心脏的跳动。是的,我们胸膛里的热血正和着主人公青春的激情而汹涌澎湃„„”
可以想见,师生在课堂上进入的是怎样一个境界:用“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来作比,或许并不过分。
我们以为,师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身的哲学意识与诗意审美感受,是决定课堂美学追求成功与否的关键。诗意的课堂应当浮动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这种情绪、灵气和悟性是师生对人生经验、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课堂经验等各种经验集合起来之后产生的。
这涉及到一个基础。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但如果没有河水的流动,就会很快消失或者枯竭。也就是说,如果缺少经验的层次的话,情绪、灵气和悟性就没有什么价值,甚至不可能存在。阅读和人生的各种经验的体验是师生情绪、灵气和悟性充分表现自由流动的基础,它构成了课堂诗意最坚实的河床与有生命力的潮汐。
目前语文课堂缺少哲学层面的读解,尤缺悟读语文课堂上师生最缺少的经验是读解。讲解是一门学科,一门探究文本意义以及意义的理解与创造的学科。人一来到世上,就被抛进意义世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大至立身处世,小至人情物理;情的骚动,语的呢喃,灵的呼唤,无不需要读解。这里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具体实在的文学层面,叩问作品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另一个层面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层面,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索人生的价值意义,展开对生存世界的理解。目前语文课堂尤缺哲学层面的读解。
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即当我们在课堂上接触课文——文本时,首先应当认识到它的意义就像一颗多面体的宝石,正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折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这么四句28个字,字面意义描述庐山绚丽多彩,风姿各异;寓言意义(象征意义)表示正确认识事物,须保持距离;伦理道德意义指示处世待人毋偏执于一端;神秘意义暗指执滞、偏枯者难悟佛门,难化解万事万理。苏轼精研老释,倾心佛道,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你简直没办法穷尽它!
令人扼腕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只在一个层面给学生读解。就是在一个层面读解,也拿了条“标准化”的绳索,给学生的思想来个五花大绑。这好比我们旅游时看到某处自然风光,比方一座山,可以看成猪八戒背媳妇,也可以看成孙悟空出世,还可以看成唐僧骑马,这完全是由于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然的混沌状态才可能给游客这多样的感受,但我们偏要把它搞成猪八戒背媳妇的准确形状,搞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当然,这里还得有个度,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来把握。举个例子,近年来有人读解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把作家描写成一个性欲得不到满足的“性压抑”者,说由于过剩的性力受到道德的压制,于是“走向旁道”,在散文里“长出一些别样色彩的枝干和叶子来”,“最醒目最动人的就是‘性压抑’情致”。又有论者认为朱自清的散文《绿》,以水拟人,暗示“黛绿少女”,是作者“性爱感情的升华”,“借了水之绿的象征描写表达了潜意识中那种‘节制和诱惑之间、最诚挚的温情与最无情的贪婪的情欲之间’的冲突”。更有甚者,说朱自清惯用女性形象“来装饰他的想象世界”,“用异性的联想来折射风景,有时失却控制,甚至流于‘意淫’”。这些可能都是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与方法来读解朱自清的散文,但他们似乎忘了作家的人格、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创作的历史背景,堕入了主观偏见,读出的也许只是他们自己。
这是一种误读。就合理的一面说,误读不失为一种创造;但不合理的是误读常常表现为随心所欲,胡乱猜想,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妄尊自大,固执己见,失之偏颇,失之公允。
不固守作品的本旨这个窗,去打开另一扇窗户,确能发现许多新景观,但合理不合理的关键,主要是另一扇窗户后面的风景美不美。这一点在语文课堂上尤为重要。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据传,这首七绝诗原是杜牧任安徽贵池刺史时,因城西杏花村产名酒“杏花大曲”而特意创作的,分明是一篇广告词!可后人作过种种误读,现在还编入课本,引导学生去误读,成了一首写行旅之人借酒浇愁的寂寞乡愁诗。我们觉得,这就是一种合理的误读。
仍以《清明》为例,若误读文体,将它作“小令”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即词以明快节奏,一扫原诗愁绪。如果我们再误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人物)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剧情展开,只见méng@①méng@①细雨中,行人快速穿过田间阡陌,向杏花村酒店走去,留下长长的空白,暗示人生匆匆,寄寓无限惆怅,则又是一种意义,这两扇“风景”都不错,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看一看。
其实可以用两个词来区别合理的误读与不合理的误读:一个是“误读”,一个是“读误”。
“误读”和“读误”都只能是插曲。我们应当突现另外一个词,那就是“悟读”。悟是悟出内涵,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永恒意义。因为解析不是终极,在审美沟通中,尚有“沟通后”一环,其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举例:《读者文摘》上曾转述一位台湾作者的话。作家说,年轻时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这对殉情的青年爱侣落泪,而人到中年再看这部莎翁经典,他同情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父母。
又举例:历代读者对《伊利昂记》中希腊联军主将阿基疏斯的罢战颇多指责,指责他把个人荣誉置于集体利益之上,为了维护人格尊严而不惜让整个联军连遭惨败,血流成河。可有人却认为,阿基疏斯的拒战,恰恰是为整个民族的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而抗争,是为集体和民族的长远利益而抗争。
其实,读解一般需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认读,为泛览,感知阶段,先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以期进入作者世界,不妨谓之“读”;第二理解,为精研、沉思阶段,先反复诵读,待胸中豁然,然后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妨谓之“解”;第三创造,为发展、生产阶段,联系时代,贯通古今,必有意义的重建,不妨谓之“悟”。“悟”最重要,是在汲取、滋养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悟”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
“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是语文回归本体的前提要“悟”得好,必须提到和“诗意”相关的一个词——“感觉”。感觉,尤其是语文课堂上的感觉是师生各种情感、经验、体验蒸腾出来的,不是可以任意挥霍的,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需要“养气”。“养气”才能养出感觉的充沛与灵敏。就像气功师,发气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发的,发一次功,他们要休息一段时间。语文课堂上要“气盛”,须得在课后充足。现在的语文课堂之所以缺少诗意,缺少悟读,主要是“气虚”。“养气”是产生课堂诗意的关键,是语文回归本体的前提。
文本之间有着时空联系。《爱莲说》与《荷塘月色》两个文本相距一千年,却在语言、思想、风格上互相发生联系;再往前寻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说屈原:“濯淖淤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爝然泥而不滓也。”又与之发生互文关系。由此可见,现代文本只有置入历史文本中去读解,才能显示出厚度;历史文本须要与现代文本相联系,才能显示出深度。同一时代的文本则必须嵌入与之相联系的文本系统,在整体中才能显示出局部或个别的意义。一个教师不贯通中外古今读书,就很难成“气”;一个课堂不纵横千里去勾连,就很难为“诗”。
这一点我们应当向于漪老师学习。于老师从教50年,总在认识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她认为语文教师要有拼命吸取的本领与素质,犹如树木,把根须伸展到泥土中,吸取氮、磷、钾,直到微量元素。她把闻一多先生作为楷模。闻一多先生研究《楚辞》,对神话有癖好,对广义的语言学与历史兴味深厚,从人类学、社会学中吸取了关于原始社会以及宗教、神话的知识“三年不窥园”,数载不下楼。闻一多先生讲“什么是九歌”,“神光”照得天边通亮,满坛香烟缭绕,学生几乎分辨不出讲坛上是闻一多还是屈原大夫„„于老师说:“当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育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里高高升起。”
——我们想说,这盏明灯,名字就叫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