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时间:2019-05-15 05:4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第一篇: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目录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洋溢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乐学”和“会学”的培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2

(四)良好审美情操的培养.............................2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必要性...............2

(一)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2

(二)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

(三)人文关怀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

(四)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3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3

(一)前提—尊重个性差异、发展良好个性................4

(二)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

(三)途径—鼓励真情实感,培养创新精神................3

四、语文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注意事项................4

(一)注意避免混同于思想品德课........................5

(二)注意避免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6 参考文献目录.........................................7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人文关怀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表现出来?为什么要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应具备怎样的策略?本文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探讨了人文关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以及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语文教育 人文关怀渗透 实施必要性 实施策略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人们试图改革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关注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形成的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呼之欲出。在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含义该如何解读?为什么要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应具备怎样的策略?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的教学理念进行探讨。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一)洋溢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

在语文教材中,无处不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语文教材传达出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感受、体悟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精神产生共鸣,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高尔基曾不无道理把文学称之为“人学”,因为文学的价值追求是以人为中心,从具体的社会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境遇与遭际、欲念、情感、意志、行为和理想出发,体现着人性的特质。因此,文学在人文关怀领域,不仅表现在具体性与生动性上,而且在内涵的丰富性与渗透力上,都是那些以抽象的方式认识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其他精神创造物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语文学科不同于政治、历史、社会学科的原因。语文教材在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条件下,承载着传承本土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任务。语文教材的任务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发展和思想素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人文关怀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等品质得到培养。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关怀不是矫情造作的,而是真诚的,具有渗透性、长期性和积淀性,它会像“春风化雨”般引起学

①生的内心共鸣,正如杜甫《春夜喜雨》诗中所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乐学”和“会学”的培养

引导“乐学”即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促进教学的最优化。为此,很多教师往往在新课之前,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贺拉斯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教学主张。第斯多惠对“乐学”提出了系统的看法。他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乐学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可以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乐学的教学原则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关心学生的自由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引导学生“会学”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

②起少年特有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叶圣陶曾说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不用教。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课程目标取代了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指导。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1 的语文课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体现人文关怀的渗透。因为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让学生产生对真理追求的欲望和兴趣,更是对学生个体的尊重,让学生轻松、自由的发展。

(三)健全人格形成的引导

汪凤炎在《中国文化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面向21世纪,传承优秀文化、开创未来的中国

③人若要有所成就,就必须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应自觉地在学科的教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三不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自觉地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内容利用起来,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关怀渗透。

(四)良好的审美情操的培养

人文关怀是真善美的融合,三者缺乏其一,都将会影响人文关怀的渗透。真是认识的价值取向,善是道德的价值取向,而美是艺术的价值取向。美,不仅包括娴熟的教学艺术技巧,而且包括向学生传递美的教育内容,即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以及欣赏美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巧妙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学生在正确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使语文教学获得真实效果。因此,培养良好的审美情操是语文教学实施人文关怀渗透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必要性

(一)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

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关注人的生命意义、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充满人文关怀的课程。

在语文教材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缤纷多彩,大千世界的丰富多样,人情的美好与冷漠。每一篇作品无一不渗透了作者对生命的追问,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改善着你的呼吸。语文课中的每一首诗,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人类可能生活世界的建构,在与其进行对话的同时,进行自我观照和反思,从而达到自我人格境④界的提升。”课文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从现实生活提炼出来,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结晶。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的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的表现手法以及静谧淡泊、超尘脱俗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郁达夫《故都的秋》通过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及眷恋家乡的情感。《寡人之于国也》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美德懿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洁洒脱形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可见,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重要载体,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

(二)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语文课程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的技能,而且应重视涵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

语文课程不仅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而且是培养人各方面素养的桥梁。在过去的语文课程教学中,由于工具性地位被空前提高,人文性地位一直被忽视。现在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人文关怀相吻合。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人文关怀渗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存在着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与传统的实用主义结合现象,使得“名与利”变得空前的重要,造成“人文关怀的失落”。有教育学者指出,要培养完整的人,要在完整的世界中培养人,作为教育领域的课程,应该而且也有必要面向人的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

⑤世界,使三者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人文世界的结合。如法国的库申在《论美》中讲到“除了真正的道德之外,道德美还包括任何精神的美。”真正的美是和高尚的、优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着力挖掘课文中体现美德的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润物细无声”般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审美观念,正确地区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并“依照美的规律”去生活,去工作。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性美、《背影》的人情美、《谈骨气》的人格美、《岳阳楼记》的情怀美、《我的叔叔于勒》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东西的揭露,则充分表现一种鞭挞邪恶的批判美,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帮助这些尚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是他们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针对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必然要求。

(四)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青少年从家庭独立的过程,西方的一些专家称之为心理性断乳。由于他们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出现多种矛盾,表现在情绪和情感上,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而他们对这些需要的合理性的认识水平的主观状态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有矛盾。语文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注重在人文关怀中赞美人性,追求理性,弘扬个性。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策略

(一)前提—尊重个性差异、发展良好个性

在当前,优秀人才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二是充分、自由发展的优良个性。当代社会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个体的独特性是人类社会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成就感、学习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其生活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和特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实现课堂教学的个性化,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和目标,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前提。

教育要培养人的个性,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确立自由、自律和自我负责的原则;其次要冲破大一统的局面,对教育的所有方面,包括课程、方法、制度等都重新加以认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发展的五个方面目标提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从文本中发现新意义,获得对优秀作品新的体验;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标新立异,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这些观点肯定了个性差异,有利于发展良好个性,体现人文关怀中对人性和自由的追求。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首先要把教师从“尊师重道”的高高讲坛和权威中解放出来。当然,这并不是从此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挥主导作用,而是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学”为“乐学”。这将会促进师生之间关系更为融洽和谐的发展。其次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两点,一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鲁迅先生在抨击旧中国的教育方法时曾说过这样一段深刻的话:做父母的对于孩子“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患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⑦不会跳跃。”教师围绕教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按照教参的答案对文本进行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学习心理疲软,课堂上倦于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体会文本中所传达的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发展,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和谐民主教学方式,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采取对话的教学模式是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式。对话是民主平等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对话的教学模式比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更能令学生接受。对话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主体性品质的肯定,有利于唤起了中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同时对话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自己的观点,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三)途径—鼓励真情实感,培养创新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做人的准则,也是他倡导教育的真谛。求真,做真人,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时,应该把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现实生活联系。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室可以看成社会的缩影。因此,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把社会现象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真情实感。人的潜能若能得到恰当的激发,就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创造力。人文关怀渗透的有效发挥,仅仅依靠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与交流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及时相应地组织各种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活动,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独创性,引导学生采用其特有方式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有效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文本的解读因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的不同,有不同的解读方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观点和见解。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肯定,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也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要求。

四、在语文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的注意事项

尽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的最优化,但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这提醒我们在实施人文关怀渗透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意避免混同于思想品德课

在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无一不凝聚作者的心血,渗透作者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求与探索。于是,有人把语文学科看成充满了生命意义的学科。不少人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了“泛语文化”现象,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这样,语文课就变成了道德说教课,直接的后果是优美的文章、美好的情感也会让学生反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是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发现真善美,奉献真善美。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渗透道德教育。但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应当立足于文本内容,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人文关怀渗透应当根据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师的教情,恰当进行渗透。如果不顾课堂教学实际,不顾文本实际,不注重语言品味,胡乱解读人文精神,那就失之偏颇;如果不顾师生实际,不顾教学实际,不重视语文学习,硬性进

行道德教育,那肯定是本末倒置。

(二)注意避免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任何的教学理念只有符合客观教学原则,才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语文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有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和充满诗意的人文情怀。这两者构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之上发挥和腾飞。这决定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渗透决不能忽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是从客观科学理智的角度审视人文关怀渗透,从而避免了人文关怀的感性化,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以公式化的方法教授语文,强求死记硬背,再加以严格的课堂纪律,虽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无疑会压制学生个人的体会与见解,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除了学科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以外,我们还应要有给予学生情感教育的人文性。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既简单又极丰富,既具体又极空灵,既实际又极高雅。我们应该真正去把握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并以“大语文”的理念去适应新形势对语文教育的要求。

注释:

①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8.

②[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7. ③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8. ④黄佳楣.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2. ⑤张万兴,赵平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90. ⑥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391. ⑦鲁迅.鲁迅选集(第5 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93.

参考文献

1、《浅谈语文教学人文关怀》,张桂玲,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29期

2、《基于人本思想谈中学语文教师的人文关怀》,李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3、《人文关怀背景下的语文课程生命教育》,王天熙,辽宁师范大学,2014-03-01

4、《用语文教材资源 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李珣、刘远清,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47期

5、《强化人文关怀,注重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人文教育》,刁品飞,课外语文(初中),2013年02期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基础较差生源参差不齐的职业教育学校语文课教学更应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关怀,目的是激发每一个学生人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作为从事语文教育的每一位教师更应该重视。以下就是本人多年教学的一点心得。

一、语文课的人文特征

(一)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特征

语文课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也不例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语文教材不论是讲读课、略读课还是实践课,教材的选文无不体现着人文性。这些课文可能是中国古代精简的故事,也可能是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文学作品,也可能是外国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语言风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文化内涵——— 人物的美好品质,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处事方法,这就让学生通过作品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就是说让学生明辨是非提取精华,继承优秀的中外文化遗产。语文课正好是教导学生传承文明的窗口,也是传播文化的阵地,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就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教授语言,人文性——传承文明的特点,这就是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二是语文课的人文性或许和别的学科——比如历史课、社会课有交叉,但并不冲突,语文课的人文性不在于大力的说教,而在于潜移默化的感染。正是这种日积月累的熏陶下,学生才能成为某种文化塑造下的人,这种深层的文化内涵,正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三是课 1

文选文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学生模仿的形象,其文化内涵就是学生未来的文化内涵,这便为塑造学生的个性提供了生动的一页。如敢于诚认错误的玛蒂尔德,沉着冷静的,遵守纪律的朝鲜志愿军,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夏明翰翰等,语文教学就像慈祥母亲的教导,对学生的个性产生影响深远。

(二)现代社会的育人观念为语文课真正体现人文性创造了条件

语文的育人观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三维目标”为宗旨,这个目标便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教师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写作方法,还可以强调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学生长期各种能力的形成,教师不但充当了传承人的角色。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显示自己的能力,如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语文课人文性的彻底实施,所以小学的语文更应具备有人文性。

二、教师在语文课中如何做好人文关怀

体现职业教育语文课教学中人文关怀,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个体系中都要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新特点。

(一)教学目标中要体现人文性

在教学目标上,彻底转变育人的旧观念,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理念纳入语文课堂。在课文的学习中,认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养成爱语文课,爱语文课中的人物形象,让不爱学习的学生养成爱语文课,爱语文课中的形象进而健康地模仿以形成良好美德习惯。

(二)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师生的互动

1、倡导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

对于语文内容的学习,除了学习语言知识外,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内容尽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融进质疑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思想,培养学生独立健康的个性和善于思考的能力。不要用统一答案来束缚学生,不要让学生人云亦云,甚至允许学生大胆的对于课文内容提出见解性的质疑: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丢项链一事,有些学生很难理解,他们认为在考虑别人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处境,因为这是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对学生的这一理解不要加以限制,应培养他们的置疑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2、恰当渗透“参与式”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我国教育跟西方的差别是学习实践能力差,学习方式被动,长于接受,短于创新”,这与我们长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课堂中恰当运用“参与式教学”转化以往教师的角色,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课外办手抄报,开展各种活动等形式,使学生从应试性人才向素质性人才转化。

3、营造民主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在学生心灵中占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老师的鼓励,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到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到这门功课学得比较好,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同时我也发现,有些教师由于师生关系不和谐,造成教学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教育之所有与生产不同,就在于产品是“人”,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不进行感情的投资,不从情感上达到和谐的共鸣,教育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老师应该有一稞“爱心”以长辈,父母、朋友等角色去接近孩子,这样容易与孩子之间产生感情,互相信赖,这样往往会产生美好的境界,学生才能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教学评价顺应语文课的人文特点

1、实行素质评价。在评价机制中,以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为主体进行评价,如语文知识的获得、评获得语文知识的方法,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评价。反对以一次考察来确定学生一学期的成败。也反对考试是出题不科学,故意刁难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遇到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要分析原因,以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一味的责怪学生,致使师生之间矛盾更加激化。

2、作学生的赏识者。以“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价值标准,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来关注学生的努力,欣赏学生的进步,赏识学生积极优良的一面,赏识学生个性化的创造,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

总之,教育不断的发展,随着它的发展,语文课的人文性也将赋于新的内涵,愿我们语文教师携起手来,让学生在语文课的人文怀中不断健康成长。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之我见

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追求的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最大利益化,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的培育与挖掘,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点燃学生的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一、塑造人格,注重人文精神陶冶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情为先导,唤起师生情感共鸣

语文原本就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语文的本性、本体和本色是诗意,语文的活力、灵魂和生命是诗意,语文的希望、出路和最高境界还是诗意。课堂上,教师开始的情景导入,或诗情画意,或深沉悲壮,或灵动妙语,或慷慨激情,这种格调,这种氛围首先给人以情感上的冲击,引领学生步入曼妙丰盈的精彩文本世界。优质的导语就应该是精心设计,并充满诗意,给人以心灵震撼的。如在教学《观舞记》时,不妨就利用在对优美画卷和音乐构建的画面的津津有味的欣赏时,配上诗意的语言,或由学生阐述舞蹈场面,这是一个很好的语文素养的实践和熏陶过程。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伴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语文教材中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小说情、诗歌情、戏剧情、散文情,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正义的弘扬,对邪恶的鞭挞……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作为教师,不仅要发掘和运用教学内容已包含的情感因素,也应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情感化处理,创设情感氛围,先入情,再动情,最后移情,用自己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就是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这样,教师情、学生情、文章情三者和谐统一时,就能弹奏出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

三、阅读经典,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名篇佳作被肢解得剩下了一堆“语言材料”,变成了一个又一个必须强制学生苦苦操练的“知识点”。课内“灌”,课外“赶”,教师催,家长逼。一切都只为了一个目标一应考。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淡化了,美育功能取消了,学生的创造性被烦琐的“基础训练’’窒息了!而真正的语文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实属本末倒置,十分可悲和危险!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绽放美丽光彩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 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 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反复咀嚼,仔细玩味,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五、关注热点,引导学生了解世间万象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课堂上,教师恰当地导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知识,可以创设新颖独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激活他们的思维。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课堂这一小天地,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标。例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新闻发布会”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大量搜集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发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众生百态、人情冷暖、世间万象——这些对整天呆在教室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既是一顿丰富的营养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质的精神大餐。

第四篇:聋校阅读教学渗透人文关怀

浅谈在聋校阅读教学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在教学中注渗透人文关怀就是教学注重以人为本,以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聋校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在关于“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指出:“教育要保护人的天性,促进人的个性、创造力的发展,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促进生命的全面升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是学生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美感的重要方法,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写作教学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秉承语文新课标理念的“人文精神”,关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而聋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阅读教学更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二、在聋校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在聋校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它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完满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在传统的聋校教育中,教师始终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聋哑学生,认为只要能交给他们一定的知识,会认几个字,会写几个字就可以了,把聋生的生存和发展置之脑后。教师的认知决定着教学方法的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方法,促进聋生的发展。而阅读教学就是一重要途径,1、阅读教学是聋生识字的重要来源。聋哑学生由于听力障碍,导致语言障碍,与社会交流,与人交往的主要手段是“写”。因此,识字量对聋哑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对聋哑学生来说,要回归主流社会,与普通人无障碍交流,3000字的识字量是远远不够的。而阅读教学正为聋生开启了通向汉字宝库的大门。

2、阅读教学是聋生获取间接知识的主要手段。聋生由于听力障碍,生活范围狭小,对社

会的认识,对人性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认识都是及其肤浅的。传统的阅读教学,老师满堂灌,教师吃力,学生迷糊,致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因此很多教师选择放弃这块硬骨头。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以聋生的发展为本,渗透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打开了聋生的智慧之门,阅读让聋生了解了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阅读让聋生感受到了建国六十年祖国的日新月异,阅读让聋生目睹了新时代的残疾人通过教育成为了建设祖国的栋梁。阅读让聋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3、阅读教学可以提高聋生看话和写作的能力。聋生回归社会后,最大的障碍是与人的交流,看话和写作是聋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以往走出校门的聋哑人与人交往的能力非常弱,别人写的看不懂,自己写的别人看不懂。而怎样提高聋生的生存能力,做到以聋生为本,是教育的关键。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丰富的课外知识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好办法。

4、阅读教学可以使聋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听力障碍导致聋哑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少,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仅仅通过眼睛。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感知、理解相当困难。而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是让学生接受困难,产生抵触。阅读通过它诗情画意的语言,通过催人泪下的故事,把一个个抽象的、空洞的思想理念,变成了形象生动的事例摆在聋生的面前。原来生活还有是非对错、美丑善恶。阅读帮助聋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他们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丰富人文内涵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在聋校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在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讲的对话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人之间的谈话,而是一种教育理念。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深层交流的过程。其不仅具有人与人的言语交际特征,更突出的是人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会、批判、反思、运用及两个或更多人在读文章时的言语交流与碰撞。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进行平等对话。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能力。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就聋校的中段阅读教学来谈一谈我的认识与实践。

(一)、课内阅读:焕发生命的光彩

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不要受教科书的束缚,不论对教材还是对语文活动都要有自己独到理解和处理,在课堂教学中对阅读教学这个对话过程精心指导,促进学生进行个性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让课内阅读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学。

1、重情趣。

情趣是阅读教学中形成品行的重要支柱,是学习者内在的动力。关注学生的情绪世界,看重教学情趣,是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里面“情绪、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三四年级的孩子大多8、9、10岁,学习自主性较差。相对于聋生来说,听力受损,只能以耳代目来认识世界,靠看手势、看口形去理解语言,引起注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健全儿童往往更短,学习自主性更差。阅读教学中时刻关注聋生的“情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效果就是可以期待的。情趣不应只在导入新课的环节,而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情趣激发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联系生活激趣,谈话激趣,故事激趣,猜谜激趣、情境激趣等。如在四年级上册《漂浮的山》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情境创设激趣来导入新课,播放了2分钟《泰坦尼克号》中轮船与冰山相撞的录像,聋生一下子就被这壮观、惨烈的景象吸引住了,他们对这个神奇的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在课中我播放了冰山形成的三维动画短片,把枯燥无趣的科学知识活生生的展现在聋生面前。而在课程巩固教学环节,我又用组织了 “南极冰山风光”的影像资料,把地球另一端的绮丽风光拉到了聋生面前,让聋生充满了阅读的浓厚兴趣,在浓厚学习兴趣指引下,阅读教学非常成功。

2、重感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作者心灵世界的精神通道,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情、碰撞思想——读到“自己”,读出“问题”。

(1)、认读生词,读“通“课文。

过生词关:包括音、形(字形、手语)、义的掌握。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中段的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教学前,我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基本读懂课文,并借助字典、词典,手语书、网络等工具完成生词的学习。对于实在难以理解的引导学生做好批注,在教学时,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2)、以“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中段的阅读目标要求通过朗读、默读、略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适应的。而阅读教学中,“读”更是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敲门砖”。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齐读、分组读、分段读、男生读、女生读等丰富的形式,学生完成了从“不懂——略懂——理解”的阅读过程。在《漂浮的山》的教学中,课文是用“泰坦尼克号的惨剧”引出给人类带来很麻烦的冰山,我采用了全班齐读的方式以引起全班同学对课文内容的注意。课文的三、四、五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前,我提出问题:课文介绍了冰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然后,我采用了个人读——先分组朗读(三段)――略读(四段)――默读(五段)――齐声朗读(重新读三段)等形式去感悟理解冰山的特点。这个过程不是通过教师的“口”传达的,而是聋生在一遍遍读的过程中感悟到的。教师从传授者变成了引导者,聋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

3、重积累。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写作,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基础。积累对于阅读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新课标为中段学生提出了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指导聋生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1)、词句积累

(2)、科学知识积累。

(3)、阅读方法积累。

(4)、生活积累。

实践证明,聋校语文课内阅读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教育理论“人文精神”的指引下,焕发出熠熠的光彩。

(二)、课外阅读:伴着知识的甘露轻舞飞扬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是人文关怀的核心。学生通过课内阅读教学的学习获得了一些的知识,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形成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仅靠课内阅读的有限时间,有限的阅读量,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标要求中段学生:“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样的目标对于整日封闭在学校这一狭小空间的聋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营造课外阅读的环境,采取适当的策略,培养聋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1、创设阅读的氛围。

(1)首先,注重教室文化的布置:张贴如“生命有限,学问无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等名人名言,制造出爱读书的班级文化氛围。

(2)其次要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书”可读。

(3)在班中发出“读书伴我成长”的读书倡议,号召大家要爱书、要看书。

(4)开放学校图书馆,定期组织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使聋生从有限的空间中走向无穷无尽的知识世界。

2、指导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聋生的课外阅读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我主要向学生提出做几下几种形式的读书笔记:

第一,批注式。这是边读书、边勾画、边批示、边注解的一种学习方法。

第二,摘录式。这是读书时摘抄原文或概要的一种笔记方法。

第三,心得式。这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经过回味,思考加工,产生感想、联想或收获,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当即把它记下来的一种笔记方式。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最有帮助的一种读书笔记形式。

3、以活动“促”阅读。

书读完后,要认真组织交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故事会、情景剧、经典诗歌朗诵、班级作文竞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带来的快乐,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爱读、乐读。

总之,在聋校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就是关注聋生的生存和发展,是以聋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人文精神就像灿烂阳光照耀着孩子们的心田,聋哑学生在这片阳光下健康快乐成长。引导聋生在渗透人文关怀的阅读教学中去学习,去享受,去陶冶,去发展是我们语文教育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第五篇:语文教学人文关怀研究论文

一、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的措施

1.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用平等身份以及使用民主态度开展教学。教师属于教学中的主导,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学中涵括人文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指教师语文教学时必须确保学生可以成功体验其在应该获得的价值和情感两方面的体验,进一步使语文内涵转变为具备生命根基的内涵。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个体生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给学生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特点的教学。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为前提,由此形成师生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起到顾问、提供参考意见以及协助察觉问题的作用,由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对话当中,教师和学生均需要以下情况:(1)教师与学生均同属于构成课程的重要部分,两者共同努力建立起一起研究的平台。(2)教师扮演着聆听的角色,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而学生则需要懂得如何选择。(3)教师必须诱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意识与潜能,致使其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新思想,进一步使其人文内涵得到有效的培养。(4)教师要有尊重和关心学生的意识,并且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给予每位学生从人格上的尊重,尤其是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尊重和爱护,确保其可以享受到相同的呵护与关心,协助其形成科学的为人原则,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采取上述的措施,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人文关怀的影响下增加其语文内涵。

3.感性之中蕴含着理性。语文教学必须对文化传统开展合理的继承,才能够将其人文特质完全发挥出来。感性之中蕴含着理性的含义主要有:(1)注重感性思维。语文教学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其具备大量的感性素养,仅仅使用理性对其进行教学,效果不大。如果语文教学缺乏合适的感性,那么主动思维形成的可能性不大,此情况能够使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受到阻碍,学生的感性不可以合理地被释放,进而导致其个性达不到应有的伸展与张扬,最终造成对学生不能够开展人文关怀。(2)投入情感。语文教学投入合适的情感,主要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保持着丰富的热情以及亲切的感情,使学生被其所感染,从而达到“以情激情”。教师直接地将其激情全部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被触动,从而有效地融合到其构建的艺术情感内。

二、结语

综上所述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属于教学中的重点且需长时间培养,其对语文教育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必须坚持贯彻实行“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情感以及道德三方面的情况,确保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下载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渗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

    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方法初探 四川省遂宁市第六中学 王小风 [摘要]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论文

    人文就是对人的教化,它既涵盖了政治思想性,也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属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习得......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人文”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概念,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汉语中“人文” 的最初意义与“天文”相对应,在古代中国指的是礼教文化;在现代社会,“人文” 泛指人类社会的......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管理在外科护士孕期间运用效果评价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护理人文关怀管理对临床孕期护士关心帮助由为重要,护士长运用以人为本增强管理水平同时促进护理质量、......

    人文关怀

    电子商务1011 2010631031 陈开强 论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关怀 通过在工商管理学院两年的学习生活,以主人翁的角度论述个人在工商管理学院所感受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主体的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及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 而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道主义立场,尊重人情人性,在新闻采访......

    作文立意中人文关怀

    作文立意中的人文关怀鹤岗市第三中学王丹作文立意中的人文关怀 鹤岗市第三中学王丹 中学教学改革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的......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简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以及人文护理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培植人文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改善护患关系乃至医患关系的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