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人文关怀中体验历史
在人文关怀中体验历史
———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
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播放MTV《春天的故事》(画面出现小草破土而出、儿童奔向前方、大潮初涌等)师问:从录象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感觉?它指的是什么?
生答:春天,改革开放。
师:对,指的是改革开放,迎来了春天的故事,我国走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问:)春天以前是„„?指的是什么?
生:冬天,文化大革命。
师过渡:在冬天还未走远,春风刚刚吹起之际,还有一段乍暖还寒时节,李清照曾有词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结合历史特征,这里所说的“乍暖还寒”指的又是什么? 生答:在徘徊中前进。
(投影)
第一幕
乍暖还寒
—(1976--1978)在徘徊中前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出此时的“暖”意从何而来——即徘徊中有哪些前进的表现? 生:科技文化出现新的面貌,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补充介绍)
师: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邓小平的整顿密不可分。其中有两件大事特别值得一提:一是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我们知道“文革”期间,中学毕业生,也就是所谓的知识青年,出路何在?
生:上山下乡。
师:对,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接受锻炼。那时大学的主要招生方式是通过人民公社的推荐,推荐人才的主要依据是看出身,是否根红苗正,对革命的贡献如何。因为“宁要一个没文化的劳动者,不要一个有文化的精神贵族”,“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作为臭老九被打倒。所以,恢复高考的欣喜对于一代人来说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而这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幸运,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幸运。
第二件事:而到了1978年3月18日,这是广大知识分子扬眉吐气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生产力”,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比振奋,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的强音,广大知识分子如鱼得水。比如著名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的猜想》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就是此时浮出水面,为世人熟知。师(过渡):以上这一切似乎使人们感到了“柳暗花明”,但是“乍暖还寒”,又出现了“山重水复”的景象。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再说出“徘徊”的局面有哪些? 生一:党的主要领导人仍然犯“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也没有改变。
生二:还有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
师(补充材料):华国锋当年对毛泽东晚年的政策积极贯彻,得到毛泽东的称赞“你办事,我放心”,成为毛泽东指定的合法接班人。“在他的任职期内,无论是政治风格还是个人外表方面,华国锋都极力模仿他的前任,甚至他留的发型也是他的恩师所喜爱的”,在经济建设方针上,他也是一脉相承。
(投影材料)
国民经济十年规划“要建设120个大项目,其中有10大钢铁基地,9大有色金属基地,10大油气田。(这个计划在20年后事实上也不可能完成。)1978年7—9月,国务院召开务虚会,强调要善于利用国外资金,大量的引用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宝钢是在上海北郊的海滩上平地而起的钢铁基地,既无基础生活设施,又无现存的矿山可以依附,通过长达十多年的时间,硬是用美元造出了一座‘宝钢’。这是1978年国民经济‘洋跃进’的典型代表„„即使是到现在为止,的所有矿石要靠从澳大利亚进口,否则,宝钢就只能是一只饥饿的骆驼。”
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在经济建设方针上又出现了急于求成。
师(过渡):这种徘徊的局面真的是印证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要想走出这种困境,最关键的是什么?
(经过前面的铺垫,已经水到渠成,学生迅速齐声回答)解放思想。
(真理标准问题的的讨论这一内容,结合播放资料片,出示文字材料)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讨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
(以形象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这场讨论的作用和意义略)
师(过渡):乍暖还寒时候终于被一声惊天春雷驱散,(进入第二幕),十一届三中全会带领我们走进真正的春天。
(投影)
第二幕
春雷惊天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出示思考题):结合“文化大革命” 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回答)
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人们生活在疯狂的个人迷信束缚之下,会后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生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全会决定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生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展了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三个方面概括,(历史意义的分析略)。
师过渡:至此,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而且春风化雨滋润大地,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
(投影)
第三幕
春风化雨
—实施:拨乱反正
(过程略)
(小结略)
师过渡: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完全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成长起来的,请同学们联系实际生活“谈一谈:伟大的转折带给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你有哪些切身感受?”
(学生立刻展开热烈的讨论,纷纷举手发言)
生一:我们能够坐在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里上课。
生二:以前买东西要用粮票,布票,肉票等,现在只要用钞票就可以了。
生三:现在高楼大厦多起来了,马路宽起来了,交通更加便捷。
生四:现在通讯也方便很多,电话走进千家万户,手机也越来越普遍。
在学生的热烈的发言中,教师适时结束语:“从同学们的感受中我们可以发现,1978年的确是中国命运的大转折,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号角的吹响,我们已经走进一个新时代。让我们在这份激动当中共同放歌!”
伴随着多媒体的播放,师生齐唱《走进新时代》。
案例分析: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说起历史,就好像故纸堆里的一位老学究,呆板毫无生气,令人望而生畏。历史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人们头脑中全是一些模糊的面影,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的画面都是干涩枯燥不甚清晰的棱角。所以往往出现学生喜欢历史,但对历史课望而生畏的现象。造成可能学生会在教师的权威影响下,背诵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但历史课堂生活十分琐屑、贫乏和沉闷,以至于学生人文关怀和创造精神的缺失,综合实践能力的匮乏。
我觉得,我们的历史课堂不应该给学生形成历史是遥不可及的感觉,而要抓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注重带领学生用情感“走入”历史、用心灵体验历史、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尝试着人本追求,营造历史美感的教育情境,力争引导学生在人文关怀中体验历史,使学生同时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针对本节抽象思维性比较强的内容,我特别创设出整个“走入春天”的意境,从“乍暖还寒”到“春雷惊天”再到“春风化雨”,老师作为指导者的身份,带领学生徜徉在这份“春”的意境中。
这节课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向学生提供照片、文字材料、录象(视听材料)等丰富的史料。
学生思维活动中的感知、想象、联想都被教师创设的历史意境激活了,师生在情感上处于共鸣状态。
绍兴一中分校裴英杰
第二篇:小议历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小议历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关怀”?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对人文关怀作了很好的解释,他指出:“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历史学是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育更是以人为本的,它是通过历史史实的传授和分析,满足人心灵上的需要和解决心中的困惑。《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由此可见,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美的人”,也就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在现在功利主义、物质主义泛滥的现实情况下,历史教育应该承担起对人进行人文关怀的职责,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的历史教育躺在 “应试教育”的窠臼里,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上老师的照本宣科、学生的拼命记录,其实还是在灌输知识、接受知识;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参考书,都还是以强化应试能力为核心。相反的,教育的本来面目——人文关怀,在中学教学中并未得到真正的认识和体现。尤其是历史学科,本身就充满强烈的人文精神,却往往在中学课堂里成为最令学生乏味和最不受欢迎的学科。可见,传统的历史教育观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早就失去了自我,让他们在被动式的接受和应试压力下变得麻木。
所幸,传统的历史教育已经在一阵“讨伐”声中离我们远去,素质教育已经被推到了前台,新课程改革也拉开了帷幕。著名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的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提出中学历史教育应该为塑造完美的人性而教,为养成健全的生活观念,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教。而学生更应该在历史的学习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这种定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素质教育”目标方向的界定,更在于其中展露出的一片人文关怀意识——“对国民大众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价值关怀。对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尊重”,并且在此,审美的维度被明确树立进了目标的范畴。这无疑是对传统的“精英”教育价值观的一种“反拨”。
不管素质教育也好,课程改革也罢,无非是让教育还其庐山真面目。而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就是要让历史中的人文精神真正地凸显出来。作为历史教师则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的人文素养,在历史教学中,让历史学科真正闪现出它博大宽广、充满睿智的人文色彩,给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历史教育不仅它本身体现出了高度的人文精神,而且还要以培育人文精神为目的。
1、关注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但不少教师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理解为一堂课主要是让学生去完成,其结果是由过去照本宣科变成主要是由学生去漫无目的地去读书和回答问题,时间在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方式下“空耗”了去,相反的有可能造成不仅学生没有得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和人文熏陶,甚至连最起码的应试能力都丧失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关注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违背了培养创新精神的。
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挖掘学生的个性智慧,发展学生的人格及潜力,使课堂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历史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把对人类过去活动的学习和寻求未来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懂得各种可能性和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教师的工作,就是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我反思得出认知和结论。这种认知和结论,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见解,不见得就符合历史课本或传统的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定性,更不是对历史课本提供给我们的观点和看法的认证,它是多样性的和开放性的,以及具有个性特征的,真正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新精神,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改变对课本的看法,它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准绳。我们绝不能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而应以使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为前提和归宿,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讲到由于“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保守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并要追捕所有的维新党,谭嗣同不愿同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出逃日本。他说:“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用自己的鲜血来唤起那时麻木国人的觉醒。在监牢的墙壁上他奋笔疾书“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在法场行刑时他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在讲到这个地方,停顿了下来,深情地问大家:“谭嗣同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呢?”让各个小组去讨论,并选出一个代表发言:有的同学说,谭嗣同要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去唤醒精神麻木的民众,具有甘于牺牲、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同学说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应该逃走;有的同学则更进一步地指出,他如果逃走,用自己以后的更多的行动去唤醒更多的民众,岂不比流血牺牲更有价值,应知活着远比死去更有意义?同学们对谭嗣同之死的看法莫衷一是,虽然在表达上尚欠流畅,但这其中闪现着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见解和合作探究的精神。这种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只有放手鼓励学生,真正关注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认知水平,就是在这过程中得
以发现和提高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是一个盖棺论定地评判者和标准答案提供者,教师只能是个引导者、鼓励者、帮助者和参与者。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是课堂的主角,是自我发现者和肯定者,是个性的体现者。在这种发现和发展中,学生的自信心和思辨能力将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同时在引导和发现的过程中,教师也在无形中把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启发和人文关怀注入了其中。
2、关注教师
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忽视教师在这种人文关怀中的功能和地位。教师不仅是课堂的执行者、参与者,学生的帮助者和鼓励者,更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很显然课堂对于学生都具有个体的生命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调动教师的积极因素,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因为高扬人文精神同时也是教师自我实现的要求。教师是人,生活中的人,平凡的人,不应是吞吐历史知识的机器,因此历史课或多或少总要深深地打上教师个人的烙印。对于一个热爱生活、酷好思考的教师来讲,课堂就是他展示个人魅力的地方,他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无不源于他对历史的体验、认知。他的情感,他的生活观念,他的素养,甚至他的经历、爱好都将通过他对善恶美丑的臧否,对历史事件的点评等体现出来。这一切,将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的性格的塑造也将产生一种濡化作用。故而我们应该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独立地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
因此,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的地方,历史课是教师实现自我的机会,历史教师应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品质,把自我活生生的个性转化为创造的源泉,获取爱岗敬业的心理动力,只有这样,中学历史教育才称得上是创造性工作,也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有更多的关怀。
3、关注人文教育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中学历史课堂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阵地,也是主要阵地。如果我们都丧失这一块阵地的话,我们的精神家园就会显得更加空虚。李大钊曾说过:“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吾信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有我们自己”;更有人直接说道,“学历史即学做人”。可见,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的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试想,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在接触诸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怎能不从中产生
触动和感悟。历史教师就应善加利用历史教育的这种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关心自己的多了,关心国家的少了;关注物质的多了,关注精神的少了,怎能不叫人心寒呢?这时我们就更不应该弱化中学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我们知道,爱国主义是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之一,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欧美诸国的历史教学大纲中无一例外的把培养爱国情感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这充分说明历史教学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负有特殊重要的使命。中国历史我们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各个历史时期治乱兴衰的变迁、社会发展的进程、古老文明的承传、仁人志士的奋斗、为自由和独立的抗争、继往开来的探索„„历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历史知识本身就充满着爱国主义的内容。比如我们通过对唐代的音乐、雕塑、佛教、绘画发展等方面的学习,看到它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文明的印记,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正是这种开放的胸襟、广泛的吸纳和融会贯通,造就了唐代文明的博大精深、绚烂辉煌;再如近代中国在遭受凌辱和奋起抗争的同时,又不得不在中西文明的冲突中开始了对自身的反思和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从而在剧变中孕育着文明的新生„„在这种比较和学习中,不仅使历史教学内容得到拓展、深化和富于时代意义,也使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得到开阔,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人文意识。历史课这种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一致性和交融性的特点,使得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历史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阵地。历史教师只要把握住历史课的这个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和历史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效果。
同时,在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手段上,应注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的历史教学。要求课堂形式灵活多样,师生互动,或历史问题讨论,或师生平等对话,或扮演历史小品,或模拟现场采访等等。这样的课堂必将是焕发生命活力、张扬学生个性的快乐课堂、和谐课堂,学生在享受着生命和智慧成长的快乐,同时也真正体会“读史使人明智”的乐趣。
(2)在评价体系上,实行全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新课标》为我们构建了全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除考试之外增加了表现性的评价方法,如学生成长记录簿、历史知识多媒体制作、社会调查等,这个评价体系要求科学、合理,充满人文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3)改变学生孤立的学习方式,在和谐合作中探究学习。《新课标》要求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历史学习,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观
点,哪怕其观点与传统的结论不一致,也应给予宽容。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学史兴趣、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
我国教育正在接受着时代的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一场“革命”正轰轰烈烈地展开,这场“革命”的旗帜就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对于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时代的召唤,是民族复兴的召唤,是我们21世纪人类社会美好家园不可缺少的部分。综上所述,如果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做到了关注学生、关注教师以及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关注,我们也就真正把握住了素质教育或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也就真正体现出了中学历史学科中的人文精神。
第三篇:人文关怀在细节中闪光
细节关怀,润物无声
牛首一中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就是在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绿色的畅想,一朵云推动另一朵灵动的思绪,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沉睡的美好!这份爱心,就在那一点一滴的细节中,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学生。若干年后,回首时,我会发现,在人生之路的两旁,原来留下了这么多姹紫嫣红的回忆,在心底酝酿,酝酿出缕缕袅袅不绝的芳香。
一、一卡一桶,关爱悄无声息。大家知道,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校建设、管理、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都应渗透人文关怀。而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为了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开设阳光窗口。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学校,衣食住行一样不少。身体是学习的本钱,况且学生又在生长发育期,所以在饮食上一定不能马虎。我校除了定期向特困生捐款,每月存卡一次外,还有一个小小的举措:开设一元套餐阳光窗口。细心的老师发现,到了周五,有些家庭条件不算好的学生就不吃午餐,将钱省下来,而这样做对其身体影响是巨大的。学校领导了解这一情况后,专门设置了一个阳光窗口:周五一元套餐。这一窗口方便家庭条件不算好的学生就餐的学生。这一窗口开通后,开始很拥挤,后来在班主任的暗示下,秩序井然了。阳光窗口的开设,无声地帮助了一部分自尊心较强的学生。2.摆放桶装水。学生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饮水问题。水是生命之源,以前我校烧锅炉时为学生提供免费开水。现在学校绿化美化不烧锅炉后,每个教室里都装了直饮水设备。但是直饮水仍需要刷卡,有些学生为了省下那几毛钱甚至便秘。班主任了解这一情况后,利用卖废品的钱买桶装水,为学生免费开水。这两种水从不同方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这春风化雨的关怀,不仅让学生喝到纯
净水,还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3.设立岗位牌。我校是寄宿制学校,除了牛首地区的学生外,还有龙王、黑龙集、襄阳、老河口都地区的学生。家长把孩子送到我校,就是图个方便,放心。可是为了这一放心,我校教职工可没少操心。学生只要在校一天,我们就要负责他24小时安全,包括放假离校。我们担心学生在校呆了一周,一出去就想撒欢,因此,在学生的离校的各个路口都设立了岗位牌,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我校从小事做起,尊重学生自尊,彰显学生个性,于细微之处加强了学生的人文关怀,起到了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二、一言一行,尊重蕴含真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灵。心灵就像高山一样,你对着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对面也会出现山谷的回音:“我尊重你——”我们高扬尊重学生的旗帜,就是要真心实意地去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个性,以真情的付出,赢得学生爱老师、爱校园、爱学习、爱生活的回应,让全体学生在爱的阳光和雨露下展示生命的蓬勃,展示向上的美好。
1.尊重,批评的技巧——课堂上的小插曲。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日志:记得一次课堂上,我看到唐龙同学的坐姿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双手也在桌子下面鼓捣着。我以凌波微步的身法来到了他身边,双手朝他桌子下一伸,哇,原来是一件手工制作半成品。他用练习本纸卷成细条条当骨架,建了一座漂亮的房子,而且还有窗户。看到学生这精美绝伦的作品,我笑了笑对他说:你想象奇特,构思新颖,双手灵巧,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成为杰出的工程师。不过,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房子更坚固、更广大,我们现在是不是得把基础打牢?下课了再继续完成你的作品,好吗?唐龙同学听了之后点点头,从此他上课再也没有做小动作了,并且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教育,与其说是让孩子得到什么,不如说不要让孩子失去什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我不敢说唐龙同学以后有什么大的发展,但我可以肯定,他心灵的美好被我润物无声的批评保护了。
童心,是荷叶上滚动着的露珠,让我们在孩子的心田种下一片圣洁的荷花,让荷叶上晶莹的露珠永远那么清澈,永远那么纯净!教师就是那默默奉献的绿叶,在琐琐碎碎的行动中,输送自己的滴滴心血,滋养着,期盼着——鲜花的娇艳,带领学生,用微笑去问候付出,用奋斗去染绿希望,用前进的脚步去擂响人生的威风锣鼓。
2.欣赏,腾飞的翅膀——家长会上的小花絮。下面是九年级家长会上的一段小花絮:
“同学们,爱你们的人就在旁边坐着,你们敬的人就在旁边看着,你们有什么话想对题目说?”下面的学生一个个情绪激动,可又有些胆怯,毕竟第一次面对这么多陌生人。
这时,最让老师想不到也最令老师担心的一个同学一步一颠地走了上来。她,李琦,一个畸形儿,左半截身子微微向上倾斜,左半边脸也微微凸起,遮住右边的阳光。为此,她走路不稳当,说话不清晰。她上来干什么?
老师急中生智,赶紧走下讲台,边拉住学生的手边说:“李琦同学为自己也是为我们迈出了第一步,让我们的掌声来得更热烈些吧。今天李琦走上了这个讲台,立下了自己的誓言,我们相信明天她会走得更远,更好!” 后面的发言都记不清了,唯独李琦灿烂的笑脸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教育实践的积累更让我感受到人文教育的价值所在,尊重孩子,注重个体差异,欣赏孩子,给她腾飞的翅膀,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3.“孩子,别慌”,心底的呵护——信箱里的小故事。下面是校长信箱的一封学生来信及校长回信:
尊敬的校长:您好!我是一名九年级的学生还记得那次大雨吗?那天午休刚起床,哗啦啦的大雨便倾盆而下。我们要赶到教管会那边上课,没有伞,很多同学都迎着大雨疾走。那天是哪天我不知道了,但校长你那时说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
绕:别慌走,等雨停了再走,以免感冒!当时,可能雨声太大,很多同学没有听到你的呼喊,仍然前行,当然我们更多的是怕上课迟到了。那天,虽然淋了雨,但我一点也不冷,我为有这样一位关心我们的校长而骄傲。同时我也希望学校能给予我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位同学:谢谢你。谢谢你首先把我当做一位长者。你能听进长者的话,说明你是一位懂事,知道感恩的孩子。其次,谢谢你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园,为了使它更加美好,而共同建设。下面就你提的人文关怀谈一下我的看法。这几天,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们正在美化寝室。我们的美化更具有个性特色,让同学们一走进寝室就会感到家的温馨。同时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操场的建设也已接近尾声,大家跑操再也不会是满脸灰尘了;教室的桌椅,地面早已焕然一新,大家坐在教室里学习倍感清爽;学校全部路面已经刷黑。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从不同侧面关注你们的健康,关注你们的生活、学习,让你们在学校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的宗旨。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注意处处育人。力图把学校办成你们成才的摇篮,让进入牛首一中的每一位愿意学习的同学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才之路,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坚信课堂教学,倾注人文关怀,才能体现生命的所在,教育管理,充斥人文关怀,才能展现生命的价值,青青校园,洋溢人文气息,才能绽放青春的光彩!借此机会再次欢迎广大学生及家长通过校长信箱向学校提出自己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学校,服务学生,谢谢!三、一网一室,影响潜移默化。环境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所学校的育人环境与这所学校的办学思想是息息相关的。学校教育是否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这所学校是否创造一个民主开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实现网络教育的功能。而大家知道寄宿制学校留守孩子较多,为了让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发展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心灵驿站,你说我说烦恼抛。
留守孩子,最需要关爱,最需要温暖,更需要能走进他们心灵的人。为此我校专门设了一个心灵驿站,对留守孩子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把各种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状态,告诉他们,放弃谁都可以,千万别放弃自己。你可以一无所有,但绝不能一无是处。爸妈虽没有在你身边,但他们的心一直紧紧牵挂着你,无论你走多远,也走不出父爱(母爱)的天空。学生通过倾诉烦恼,沟通了认识,愁眉苦脸溜进来,欢天喜地走出去。我们心灵驿站还通过具体开展小活动让他们有事可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及责任,树立信心看到希望。为此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生活技能大展示,端午节让孩子们为爷爷奶奶各做一道菜,到校后展示,可以描述,可以动手操作,还可以带成品,最后交流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就是想通过一些小的活动让学生去掉冷漠,走进温暖;去掉伪装,带上纯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不仅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才的人,更是一个有情的人,有责任心的人。2. 开心贴吧,你贴我跟俱欢颜。为了更好的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心里上的问题,我校在网校里特开辟一个开心贴吧。学校网站不仅老师学生可以登录,还有家长也可以注册登录。这样就方便了学校、家庭之间的沟通。学生心里有什么疙瘩尽管放上去,有人会帮你消化;课堂里的开心事也可以贴上去,大家共同分享;家长的心里话也可以贴上去,孩子看了倍感温暖。有时候有些问题面对面不好交流,也可以通过贴吧来完成。七八年级每周有一次信息技术课,每节课可留五分钟学生畅游,每周吧主都会有一个主题:想妈妈的怎么办?教你跳绳有高招;等待发卷的那几秒;晒晒我的亲情短信;我班的那些事另外双休假期贴吧也不清冷,没有帖子的时候,吧主会贴一些新闻或者美文甚至故事接龙等。当然贴吧上也会出现一些无聊甚至恶意帖子,对于这样的情况,管理员会酌情处理的,我们一定要创造绿色和谐的育人环境。3. 网校板报,你型我秀显风采。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有特色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文化环境。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
还展示了他们美术、设计等方面的特长。每月每班办一期板报上传到网校,互相学习,互相欣赏,一学期进行一次评比。板报不仅表现了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还展示了他们美术、设计等方面的特长,培养的他们合作精神。每期板报都有一定的主题,引导学生感知美,进一步创造美,使学生思想和情感得到升华,艺术修养得到提高。它可以说就是一种文化,一道精神大餐,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阶梯。
第四篇:让人文关怀在企业管理中闪光——《星巴克体验》读后感
让人文关怀在企业管理中闪光
——《星巴克体验》读后感
通过阅读《星巴克体验》一书,让我对星巴克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营销方式等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星巴克能够从西雅图街角的一个小咖啡店发展成为全球咖啡帝国,其秘密究竟来源何处?有人将星巴克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三点:一是高品质的咖啡;二是口碑营销策略;三是强大的经营复制能力。本人认为:无论是对咖啡品质、口碑营销还是自我复制,都源自于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诠释。就像星巴克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所说的那样 “星巴克的崛起靠的不是营销技巧,而是经营人的事业”。在《星巴克体验》一书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情味儿”,让人感觉到体贴、关怀与尊重。
商业银行与星巴克咖啡店同为服务性行业企业,可以通过借鉴甚至是复制星巴克的管理理念,让“人文关怀”发挥效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管理体现价值。本人认为,商业银行可以汲取星巴克以下成功经验:
一、营造可预见的客户体验:
在服务性行业,提升顾客的体验是为企业增值的一味灵药。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任、对企业服务的认同,客户对企业品牌的口口相传,其效果胜于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星巴克对营造可预
见的客户体验的理念贯穿在了店内环境布置、产品质量控制、提升服务质量等各个细微之处。星巴克客户体验的精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提供高品质的产品
星巴克骄傲于自己提供的世界最高品质的咖啡,这些咖啡来源于非洲、中和南美洲、及亚太地区。为了加强它严格的咖啡标准,星巴克尽可能地控制供应链——它直接与各个原产地国家的种植商合作,购买新鲜咖啡豆,监督公司各种混合和单品咖啡豆的惯例烘焙过程,控制分销到世界各地的零售店。
(二)提供超一流的服务:
星巴克的目标是让经过门口的人们都能够有一种振奋的体验。正如星巴克一位员工所言:“我知道星巴克非常重视超一流的服务质量,一流是不够的,我们的势必要达到超一流才行。我们之所以能够招揽那么多的顾客,就是靠我们服务质量的魅力。”
(三)提供舒适的环境空间:
星巴克努力营造博人好感的氛围,让享受独处以及三五好友聚会的人们愿意留下来。星巴克努力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温馨空间,让人们在家庭、工作空间区别开来,让人们作为心灵休憩之地。
二、营造全员分享的员工体验:
在服务性行业,员工无疑是企业最大的价值。星巴克奉行一种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理论,认为员工的价值大于客户的价值。如
果每位员工都能够理解企业所关注的价值,并能够带着各自的创意和激情来实现这些价值,那么企业一定能够大获裨益。星巴克坚持营造一种全员分享的员工体验,让员工有主人公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认为自身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星巴克营造员工体验的精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提供快乐的工作环境:
星巴克领导者认为,积极向上、充满快乐的工作环境,是培养活力四射、全心投入员工的土壤。员工与人互动、享受工作、心情愉悦的态度是会为顾客体验增益的。星巴克的管理者们会通过挖掘并表扬员工优秀品质、肯定员工工作业绩、接纳员工建议等方式让员工获得自我肯定,同时在工作当中找到快乐。2、提供多样的员工培训机会:
对星巴克而言,每位员工都是构成品牌的一分子,在消费者心目中都代表着星巴克,因此,星巴克不断地提高和丰富教育培训资源。员工可以得到包括顾客服务技巧、店内工作技能、训练领导技能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等各个方面的培训。星巴克还为所有的员工设立了“咖啡大师”和“咖啡公使”的认证通道,每年评选出对咖啡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员工,授予他们这两项荣誉。
3、提供员工职业发展空间:
星巴克认为,保证提供足够的工具和资源,以及激励措施来帮助员工成长,是一个企业无可推卸的责任。企业需要全力帮助员工建立未来的职业发展机会,这样员工在每天与客户的相处中
才能建立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情感交流,这也是维持良好的星巴克体验的关键。
作者:交通银行深圳分行员工
第五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新课程的改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增添了不少亮丽的风景,但我们以审视的眼光理性地思考一下我们的课堂,总感到我们课堂人文关怀的气息还不浓,这也是阻碍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一个瓶颈。所以,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理解“人文关怀”,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一个是“人”,一个是“文”。所谓“人”,就是要关心人,第一是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第二是关心人未来的发展空间,核心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所谓“文”(文化和文明),就是要关心“文”,第一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延续,第二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发展,也就是重视与发展人的文化。由此,人文关怀应该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生活与生存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那么,我们课堂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课堂,华南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提出有效教学呼唤决战课堂,华南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等都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和生命课堂的理念,这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不管是专家、教授的有效教学观点还是生命课堂的理念,应该说都包含着通过课堂这一主阵地来实现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人文关怀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位数学老师在课上发现一位同学的头一直低着,手里还在不停地写着什么,他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发现他在开信封,旁边还有一张他的照片,这位老师顿时火冒三丈,脱口而出:“好啊,你不好好听课,却给女同学写信寄照片,看我怎么治你。”他二话没说,就把信封和照片撕了,还把这位同学赶出了教室。事后才知道原委,因为远在老家的奶奶很想念自己的孙子,所以这位同学准备把刚拍好的照片趁中午吃饭的时候去寄,生怕中午的时间来不及,所以就偷偷地在第四节数学课上做了。这位同学在课上做这事从纪律的角度讲肯定是不对的,但从情理的角度看呢?如果那位老师多一些人文关怀,利用好这难得的人文教育素材,不就可以把这事处理得更加圆满、人性化吗?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的原因与后果
之所以出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1.从教师的职能来看,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片面重视教书,忽视育人,片面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或者认为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其他都无关紧要,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师千抓万抓的是学生的成绩,并津津乐道地把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好成绩作为自己荣誉的资本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把人文关怀、人文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2.从教师工作的过程来看,“教育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客观上也造成了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性的工作使得教师感到教书比较“容易”,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课后再配以大量的习题加以训练,学生考试的成绩就不会差到那儿去,久而久之在教师的心目中就会形成一个思维的定势:我这么教学生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不要去管了!至于说如果教育内容发生了变化,他们也会在很短的时期内适应,从而重复着新的教育活动过程。
3.从教育内涵的分化来看,“所谓‘教育内涵的分化’,指的是把浑然一体的教育,分解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把教育内涵的分解,作为教育工作者之间分工的基础,其带来的后果是“遂使德育越来越成为少数人专管的事”,“人们很自然地认定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事,不易意识到自己尚有承担‘间接道德教育’的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必然把德育、人文关怀看成是班主任或者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专利,把教书与育人相分离,这样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必然是缺失人文关怀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失人文关怀所产生的后果有:
第一,使我们的素质教育难以实现,全面的育人目标得不到真正贯彻落实,久而久之,我们培养出的是缺少人文精神的一代公民,是心灵扭曲的一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第二,如果我们的教师缺少人文关怀,孩子的健康成长就会成为空话,在他们个性形成、品德发展、心理健康的背后一定会烙上缺少人文的印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第三,使德育与智育等更加背离,重智轻德现象更加严重,教书与育人更是大相径庭,教师职能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将直接影响着未来花朵的健康成长。
第四,从现实的实践层面上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学生的问题很多,轻则厌学、逃学,重则干出违纪、违法的事情。
三、人文关怀课堂的构建
1.“把学生当人看”,让课堂飘扬着“人”的旗帜。教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树立民主、平等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多运用以下四个“充满”:
(1)充满激励。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2)充满赏识。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3)充满尊重。人文关怀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歧视、不侮辱、不体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不强求、不压制,不扭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以展个性。
(4)充满期待。人文关怀的课堂中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后进生反复转化,等待“千年的铁树开花”。教师不要指望一次教育就能成功,不要指望学生一口吃成胖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有百年的目光,要的百年的耐心。
2.教师自身应是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思想的个体。只有置身于人文精神的熏陶之下,才有可能对学生施洒人文关怀的阳光雨露,把学生置于人文精神的关怀之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而要加强人文修养,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字:爱!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着“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爱满天下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他们需要教师用爱、用情感与之交流。教师平时最常用的情感交流方法就是课下找学生单独谈话,但是,课堂上的情感交流也许更重要,因为“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当然,课堂上情感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质疑教师微笑答疑,教师得体恰当的提问,师生愉快地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真诚的目光肯定和口头表扬等,通过这些情感交流方式推动课堂教学向前发展,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参与课堂,师生间既传递知识也传递快乐、传递幸福。
3.教学目标的贯彻需要教师有教育的智慧。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教师挖掘学科本身的人文素材,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非学科的人文关怀;不仅要写在设计之中,更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真正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有教育的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变化,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并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反应,适时调整教学速度、难度、教师心态,使教学达到动态平衡,表现出一种较好的教育智慧。譬如我们如何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错误的问题,教师应在了解学生错误的前提下包容学生,甚至利用学生的错误,特别是认知方面的错误,为课堂教学服务。这是因为,学生在认知方面的错误回答、错误见解、错误观点等,都是经过一定的思考之后提出来的,可以说,“犯错误”是学生主动、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之一,这比不假思索地接受教师提供的“正确答案”更加可取。虽然从表面上看,学生出现的错误似乎打乱了教师原先设定的课堂教学进程,但是,这不能作为教师反对宽容学生错误的理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没有教育智慧是不行的。
4.实施“全员德育”。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当成是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职责。现实中存在着把德育、人文关怀看成是班主任或者学校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问题,我们要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全员德育”这一载体的建设,让教师在课堂中的人文关怀得以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