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阅读教学在简约中实现高效
让阅读教学在简约中实现高效
中国小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崔峦指出: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那么,如何实现崔会长倡导的这一指导思想,让阅读教学真正达到简约高效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一些体会。
一、教学内容要精当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显得特别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精选、发现能真正为学生所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知识”,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让课堂更简约。
1、结合课文特点,突出教学重点。
课文题材、体裁不同,所处年段不同,特别是自身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了。譬如写景的文章,重点应是在了解景物及特点的基础上,领悟写作方式,学习抒情方法;写人的文章,重点是掌握以事写人、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状物的文章,重点是了解“物”的特点,学习说明方法等等。比如《索溪峪的“野”》一课,根据高年段阅读目标以及本课写景的特点,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确定为: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前提。
2、把握编者意图,解读文本有度。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关于《阅读教学的路径》的讲座中特别强调:所谓阅读方法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读不懂的地方,凡是作者要表达的想法在他们的文章中都表达清楚了,阅读教学只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教师不需要再额外补充意图了。这番话告诫我们,解读文本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解读文本不到位,导致教学内容比较浅显,让学生“吃”不饱,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目标都落实不了;二是解读文本过“度”,拔高要求,导致教学内容深奥难懂,让学生吃不消,失去学习兴趣。在很多公开课中,第二种现象比较普遍。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西顿动物故事》时,在引导五年级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动物特点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大段资料,谈起“善与恶的较量,亲与仇的比量,人性与灵性的考量”等问题,致使本来活跃的课堂顿时冷场 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编者的意图,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情感体验,解读文本适度,才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二、课堂提问要精简
阅读课上,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好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检测学习活动的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提问设计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问题过多、过碎、无价值,浪费时间。书是读懂的,不是问懂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腾出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本本分分为学生!
1、尽量少问,会提主干问题。
课堂上,问题的数量要尽量少。如何做到减少提问呢?最好的做法是扩大每个问题的覆盖面,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读书、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这样就避免了“满堂问”。如讲《天鹅》
二、三自然段时,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天鹅?”显然比“你为小天鹅担忧吗?画出你为它担忧的句子”更有价值,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更大,学生在这一问题的指引下,找出重点词句体会小天鹅的危险处境以及它面对困难的态度,进而感受到它是一只勇敢顽强、沉着冷静、有智慧的小天鹅。
崔峦会长曾强调: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一节课只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亦即主干性问题,引领着学生自读自悟,使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如讲《乡下人家》,只提问:作者怎样写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便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抓住重点词句来谈体会。
2、争取不问,试用他法代替。
课堂上,教师要坚决不提“是不是?”“对不对?”“喜欢吗?”等选择式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无需思考,毫无意义。也要避免去问“接下来写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等思维含量少,价值不大的问题,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多想一想,在原来准备提问的地方,能不能用其他的语文手段代替。如讲《会上树的鱼》鱼儿和蜗牛对话的几个自然段,根本不用提问“鱼儿怎么说?”“蜗牛怎么说?”,直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这就是“以读代问”。这种方法在低年段运用得比较多。有时候,我们还可以“以说代问”,复述课 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三、语言训练要精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精心选择练习题,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扎扎实实促发展。
1、体现目的性,立足教材是根本。
现在的阅读课上,每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语言训练的重要性,设计了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去读、去说、去写,但是每项训练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些教师并不明确,以致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脱离教学要求另辟蹊径。设计练习题前,教师不妨自问一下:这篇课文可以挖掘的语言训练因素有哪些?我想从训练中达到什么目的?有没有偏离本课的重难点?以《雪地贺卡》为例,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贺卡格式写几句话送给朋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表达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长大后的刘玲怎样跟朋友谈贺卡的奇遇,激发想象能力,提高习作水平,同时更深刻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总之,教师只有用好教材这一范本,明确每一次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才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2、体现启发性,精心设计是关键。
阅读课上,有不少老师还在出示“按课文原文填空”之类的练习题,认为填填括号、写写词语就是语言训练。这类训练让学生回答本已掌握或极易掌握的内容,耗费了宝贵的阅读时间,是低效的。语言训练要能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逐步摸索出语言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是高效的。如执教《刷子李》,在学完第五自然段后,教师启发:此时,你还认为刷子李只是一位粉刷匠吗?有学生回答“我觉得刷子李是舞蹈家”,再读句子“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然后结合句子说说自己认为他是舞蹈家的理由。另外有学生回答“音乐家”、“画家”、“指挥家”,并分别读句子,说理由。这样的问题指向文章的内容,在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同时训练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回归课文,充分地、深入地读书、思考,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实现了训练的“价值最大化”。
3、体现层次性,教师指导是保障。
崔会长曾说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 引领学习过程,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有些老师片面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课文,课文读懂了,阅读任务就完成了。其实不然,语文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学习语言的形式,了解语言的内在规律。
“全国优秀教师”王文丽老师在执教《鱼游到了纸上》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值得借鉴:讲到青年人画鱼很逼真时,分别让学生模仿老人、年轻人、小孩的语气赞叹一句,又启发学生分别用老师、警察、画家甚至外国人的身份来夸一夸青年人,还要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态和动作,最后,让学生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开头说一段话。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是有效的,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了中年段的教学重点——段的训练,保证语言训练的质量。
四、教师用语要精准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教师而言,它是连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桥梁,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极为重要。语文教师姓“语”,对教学用语的要求应该更高。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讲究教学语言的锤炼,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力图简洁准确,打造简约课堂。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不能过多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要除去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不必要的言说,让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如王文丽老师执教《鱼游到了纸上》,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咱们学习什么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又如特级教师刘金执教《乡下人家》,开课导入语即是“同学们对清新自然的山村生活特别神往,是吗?”只此一句,就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简约的课堂,其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2、提高文学品味,促进学生发展。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内含,领会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情感,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有感染力,亦即有文学味。如何提高语言的文学品味呢?引经据典是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使教学语言凝练而有韵味。如执教《美丽的晋祠》,一句“‘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美丽的晋祠又怎能缺乏水的滋润呢?”就将课文的学习由“山”过渡到“水”。执教《秋天的怀念》,一句“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同学们,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再也没有回来干什么呢?”就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删繁就简三秋树”,简约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心中要有教材,要有学生。要认真研读文本,把握重难点以及语言训练点,教学有针对性;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权力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简约而不简单”,课堂唯有做到简约,才能真正实现低耗高效!
第二篇:主问题设计,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走向高效
“主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炼出关于文本学习的提纲挈领的关键性问题,并以此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这个“主问题的设计”应是文本研读的抓手,不能简单理解为文章的主题,它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什么”的高度浓缩,也是教学策略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由于主问题教学设计是从学与教的角度提出的,提炼的方向、重点、层次不同,主问题的设计也不同。新课程实施以来,高效课堂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研究的课题,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与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异曲同工。近几年笔者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发现,“主问题设计”在提升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激发,还是阅读技巧、阅读能力的提炼,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将“主问题设计”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具体策略和显见的效果作概要介绍。
一、主问题设计,让教学设计简约中见高效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历来为人们所诟病,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不容忽视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冗繁、沉闷有余,简约、灵活不足。反观日常教学,教学内容设计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唯恐讲解不到位,影响考分和评价,以致教学深陷知识到位的泥潭而失去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能力。其实这种面面俱到的设计,往往面面不到,学生的收获甚少。主问题设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提炼集中和高度浓缩,这一过程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优化、精选和重组,它使学与教在简约中走向高效。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为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欣赏人物形象、描摹人物心理,把握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笔者从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角度确定了以下“主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主问题是“《林》文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衣着描写,为什么唯独林黛玉没有?”《祝福》一文的主问题是“人们都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怎样理解?”《林》文篇幅较长,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条分缕析剖析人物性格,品味鉴赏人物语言。围绕主问题设计,学生会仔细阅读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内容,通过比较、筛选、提炼、归纳、概括出不同人物的描写角度,进而总结出作者对林黛玉不作衣着描写的原因: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一个天生丽质、骨气清奇、超凡脱俗的世外仙姝形象,若雷同于大观园穿红着绿、浓妆艳抹的众女子,岂不落入俗套,宝玉焉能见之忘俗,眼前豁然一亮。在《祝福》的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胜春时丈夫病夭,孟春时被迫再嫁,暮春时痛失爱子,春来之时,悲惨死去——消逝在祝福的爆竹声里。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二、主问题设计,让课堂教学过程节奏明快首先,“主问题设计”可以给学生明确的预习导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预读思考,使预习有一定深度,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其次,“主问题”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话题,使教学过程更为简省,教学指向更为明确,教学氛围更为浓厚,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紧凑、明快。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以缪贤荐贤时说的一句话“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为“主问题”,梳理出三个故事、两对主要矛盾、两个主要人物的“三二二”叙述结构,同时紧扣住蔺相如性格中智和勇两个主要特点,使整个课堂节奏鲜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满堂问、连珠问、碎问碎答,容易把课堂捆绑在教师手里,学生在“是”与“不是”的漫不经心的回答中疲于奔命,整堂课老师、学生貌似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学生并没有进入深思考。主问题设计,可以删繁就简,在简洁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参与状态中,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感悟,提高课堂效率。
三、主问题设计,以高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教材,还是拿教材来”,曾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运用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文素养的过程。主问题教学设计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在一个感知、品味、体验、提炼、归纳的言语情景中,是一种开放性、针对性很强的思维训练,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化认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完美渗透其中,是遵循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的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主问题设计”高屋建瓴,执高效学习之牛耳,教师为学生高效学习指明路线图,学生作为自主实践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以“赏鉴古典诗词中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学生神彩、精妙的感悟超乎预料。学生说:“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知人论世,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家仇之恨、孀居之悲。此时她寻寻复寻寻,中心无定,恍惚迷离,如有所失;而房栊寂静,独守空帷,冷清寂寥,写尽凄寒;‘凄凄惨惨戚戚’六字,写思妇相思成灰、柔肠寸断的情状。”“七组叠词,分三个层次,曲尽思妇之情,寻而不见故觅也,觅者寻而细察也;‘冷冷’是作者对外在环境的感受,‘清清’是作者的心理感受,由外而内,感受细腻;‘凄凄’是‘清清’的延伸和深化,‘惨惨’是伤怀不能自持,‘戚戚’是伏枕而泣的情状,作者打破古典诗词讳忌叠字的传统,大胆创新,由浅入深,步步惊心,妙不可言。”学生对这首词能有如此精到的理解,源于对清照词的全面赏读,而“主问题设计”设计正是抓住了这首词与众不同的叠字运用,使学生在品读中钩沉积淀,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阅读感受,这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思维品质训练的关键。“主问题设计”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到教学过程的实践,再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充分展现了其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它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把教学的高效作为终极目标,既关注学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改进教学手段,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益探索。目前“主问题设计”与高效课堂结合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化实践,优化操作,还需要不断改进,但只要真心去改,总会有出路!(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302)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张 清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734000)
第三篇:积累教学经验实现简约高效课堂论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教学逐渐朝着简约、高效的方向迈进。简约高效课堂,我的理解是:简约应是内容、方式方法、活动组织的简约;而课堂的高效应包括两个方面,即高效率和高效益。
一是要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学生的习惯培养包括多个方面,如敢于表达、会表达、会倾听、能自制等。只有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显得顺畅,才会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是教师要系统地研究教材,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我们的学习一切都要从实用出发,教学方法没有对与错,只有选择优和劣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时候,有意识地回避了学生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甚至否定了孩子想竖式口算的方法,引导着孩子罗列了七八种口算的方法,可最后练习时孩子们还是用竖式口算的方法来计算。对这些口算没有比较,教师只是笼统地问了一句:你觉得哪些方法简单?你喜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就直接做练习了。孩子们对新的方法并没有掌握,也不屑去用。之所以犯这样低效的错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对教材的研究不透,对口算教学经验的不足。虽然事先也研究过教参,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对多种口算方法优化选择,可到底怎么引领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心里是一片茫然。因为有了我的败笔,才有了下面各位老师对我的细致指导:
1.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当孩子们列出算式57+29,并习惯用竖式算出结果时,不应该忽略或否定孩子的做法,而应该借势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然后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们,笔算我们都会,咱们今天来挑战一下用口算怎么做。让孩子们独立思考,交流孩子们共有多少算法,罗列于黑板上。有以下方法:①50+20=70,7+9=16,70+16=86;②57+20=77,77+9=86;③50+29=79,79+7=86;④把29看成30先算57+30=87,87-1=86;⑤把57看成60来减,先算60+29=89,89-3=86。
2.对孩子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可这样引导:孩子们,你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仔细比较一下,我们能不能给这些方法分分类?在过了几天之后,我借鉴徐老师的指导又把这节课重新上了一遍,孩子们果然能把这些方法进行分类。生1是这样分的:两步的是一类,如①;三步计算的是一类,如②、③、④、⑤。生2是这样分的:一类拆加数用两步计算的,如②、③;一类是拆加数需要三步计算的,如①,还有一类是把加数凑成整数来加然后再减,如④、⑤。通过以上分类,孩子们从步数的多少上可以体会出哪种方法更简便,也可以从拆加数还是凑整十来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3.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学习口算的价值。
孩子们对竖式计算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有的孩子不免就产生这样的疑问:用竖式很顺手干嘛非得再学这种不熟悉的口算?甚至部分同学计算时仍是习惯用笔算而对口算进行排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没有让孩子认识到学习口算的价值。可以这样:开展口算与笔算竞赛,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一下哪种更快;或者让学生走入生活,去看看哪些卖蔬菜的叔叔阿姨他们算账时的随口就来;还有孩子们买东西时的体验,并不是我们都拿着笔和本子来算账。从生活的多角度让孩子认识学习口算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三是教师做到尊重学生,以学定教。
学生的心灵不是一张白纸,在我们教给他们新知识以前,他们的脑子里已经存有对这些知识的初步认识。虽然这种认识是零碎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对学生的认知视而不见。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的伊始要解决好学生提与教师提之间的关系。有时当我们设置了情境,孩子们提的问题却与我们所需要的不一致怎么办?我们可以不用学生的问题,但要做到艺术对待。可以这样:同学们,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但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老师提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们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也可以这样:孩子们,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其他的放入问题口袋,课下解决好不好?
课中要关注学生,做到以学定教。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备课时要先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如果课堂一旦出现学生的答案与我们所期望的不一样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随时修改我们的教学思路,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以上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既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又从学生的认知矛盾出发确定了教学的目标,是真正的以学定教。
四是数学教学要能引领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就是引领学生不断地抽象,逐步抽象出数学的本质。思维源于动作,智慧出自指尖。直观操作可以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促进学生思维的积极程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思维的进程中,了无痕迹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低年级的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操作所需要的学具,引领学生的思考;高年级的教学要从直观过渡到抽象,能引领学生充分地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
正所谓“大道至简”,教师“厚积才能薄发”。实现简约高效教学的因素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注重经验积累,多学,多问,多反思。
第四篇:从练习入手让语文教学简约高效[范文模版]
从课后练习入手让语文课堂简约高效
江苏省泰兴市迎幸小学李银凤
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排有练习题。但在不少老师眼中,课后练习不仅单调,简直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课后练习的价值真的如此吗?我想不是,也不应该是!
课后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教材编排意图,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容易被忽略却又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把课后练习落实在课堂上,实现阅读课的有效教学。
一、把读书要求落实在课堂上。
小学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默读课文”等等。据笔者统计,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了读书要求的课文,不论年级和版本,大约占总课文的90%。这样编排,充分反映了教材编者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语言的积累运用、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是非常重视的。
《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阶段目标在阅读教学方面都对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如第一学段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读书目标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读书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目标,均放在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最前面。由此可以看出,教材注重读书训练,并把读书要求放在练习的最前列,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落实。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安排,最终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去落实。首先要重视“读”。胡福强老师多年前曾指出:“课本上的课文大都是现代语体文,只要引导学生用心读、多数,没有必要分析来分析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读书”是阅读课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其次是落实“读”。读书训练要贯穿于阅读课教学的始终,教师应根据教材提出的读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练习。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注意教给读书方法,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最后要检查“读”。要
求“感情朗读”的,必须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要求背诵的,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要求;要求复述课文的,要引导学生复述„„总之,要把读书要求落实在课堂上,并力求达成读书目标。
二、把写字要求落实在课堂上。
“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识写分开”是小学语文各种版本教材编者的共识。其中“会识”的字排在两条横线之间,“会写”的字排在田字格里。这样编排,便于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好汉字。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均编排有描红的练习,更是把学生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质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目标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目标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由此可知,小学各学段语文教学都应重视写字,落实好写字教学。教材编者在精读课文后面,把“会写”的字编写在田字格里,正是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落实写字训练?一是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一般阅读课的识字写字量在20个左右。第一课时重点是“识字”,在此基础上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要把写字教学的任务科学分散,每个课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二是做好示范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并做好示范板书。三是强调写字质量。写字练习量要少,质要高,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小学生写汉字应以描红为主,由描红到临写,逐步过渡,逐步提高。四是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提笔即是练字”。
三、把词句训练落实在课堂上。
词语和句子的感悟、积累是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的共同任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如此要求,目的是强调读书的内化,注重
语感的培养。课后练习中,多数编排了词句训练。如有的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有的结合课文文本内容引领学生斟酌词句的用法,有的要求学生辨析词义在表达上细微差别,有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众多的练习安排,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语言丰富的内涵。
词句的理解和积累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所必需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将不理解的词句理解了,学生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感情。同时,学生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课后练习中的词句训练均是教材编者依据课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课文特点,紧扣教学重点而设计的。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词句理解课文,揣摩语言。例如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嫦娥奔月》,课后练习是: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钢笔描红、临写。(字略)
3、读读下面的词语。
威逼周旋接济皓月当空迫不及待
凝望企盼敬重树影婆娑奸诈贪婪
4、说说带点词语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几个。
(1)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2)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
5、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
从课后练习可以看出:第3题所列出的词语,基本上是文中的重要词语,“读读”的目的是感悟和积累。第4题中加点词语是“飘飘悠悠”和“碧蓝碧蓝”。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词语的结构特点。“飘飘悠悠”是AABB式,“碧蓝碧蓝”是ABAB式。照样子写几个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语。教学中应把这两项词语练习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训练。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情感。而不仅仅当作一项作业完成,更不能放在课后去让学生自由练习。
四、把“思考问题”落实在课堂上。
陆志平指出:“不应该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整体把握和美的感受,而应注意把握作品的精髓,让读者的心灵去与作品碰撞。”当前很多阅读教学课堂,教师的导入很精彩,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被较好地调动了起来。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被支离破碎的问题搞得了无趣味。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课后练习一般均设计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编者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初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如《嫦娥奔月》课后的第五题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其实这就是从整体出发设计的一个大问题。教学中可以由这个问题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讨论交流,感受嫦娥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明白后羿爱嫦娥,对妻子情深意重,他们恩爱无比,所以嫦娥也不愿离开后羿,可是为了不让坏人得逞,不让坏人去害更多的人,她宁愿忍受夫妻离别的痛苦,牺牲自己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去解救百姓。所以乡亲们非常想念嫦娥。
五、把迁移运用落实在课堂上。
语文是母语教学,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建构“大语文”教学观,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内与课外沟通„„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一些练习题:《牛郎织女》一文后练习:“我国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选一个你熟悉的讲给别人听”。《庐山的云雾》课后设计“你游览过云雾弥漫的名山吗?你观看过云雾缭绕的图片或电视片吗?你仔细观察过家乡的云雾吗?请你说说看到的景象,也可以画一幅画或者写一段话,和同学共同欣赏。”这些练习设计,使语文课程从封闷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对于这类的课后练习,能当堂结合教学完成的要当堂完成。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写作特点进行片段练笔。不能当堂完成的教师要有布置,有落实。如学习《牛郎织女》一课后,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民间故事,并把所收集到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
总之,“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后练习是教材编写意图的直接反映,我们应该关注课后练习,用好课后练习,将课后练习落实在课堂上,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简约,更加高效!
第五篇:语文教学要简约高效
语文教学要简约高效
顺义一中 杨凤全
一、语文教学简约高效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
学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当我们认真观察与冷静思考之后,又会发现诸多问题:比如说,不少的示范课、研究课,课堂上真可谓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又是听录音,看录像,又是讨论交流,又是成果展示,又是探究又是合作,唯独少了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少了对语言文字的涵咏体味,少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这样的课能说是好的语文课吗?新鲜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手段背后的教学效果好吗?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真的得到提高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些做法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与终极目的。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改形势下,更有必要提倡回归语文根本,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与高效。
二、语文教学简约高效的前提与基础
(一)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理解,这里首先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而人文性是建立在工具性基础之上,融合渗透于工具性之中的。因此,语文教学要实现简约高效,就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这个根本。只有在语言文字的品味鉴赏中,才能领悟文学的意境,获得文化的熏陶,达到思想与情感的升华。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理念: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而最重要的语文实践就是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运用。因此,我们的一切教学手段与方法都应当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服务的,都不能离开读写的根本目的。
(二)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心理特点
学生不是白纸一张,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因此,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高效,就要准确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语文能力现状,找到“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决定课堂上学什么,怎么学,学多少。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高效,不仅要准确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现状,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懒惰是人的天性,学生也不例外。现在,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其初衷原本不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流于形式。课堂上常见的热热闹闹的讨论,往往是几个学生在高谈阔论,大多数学生成了悠闲的旁观者;课堂下的合作学习,也变成了领导者的专利。这种做法,实际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懒惰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而学习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尤其是语文学习,更离不开个人的独立的思考感悟,离不开自己的读写实践。只有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脑、动手,才是最好的简约高效。
三、语文教学简约高效的思考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讲求实效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应该是就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而言,并非每节课都要有这三个维度。而受此影响,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往往求多求全,不切实际。其结果,目标最终也只是教案上的空洞文字,并没有在教学上得到落实。目标既不明确具体,又怎能指望教学的简约高效呢?
其实,语文目标的三个维度应该是一个整体,其核心是在积累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教学目标定的明确具体,讲求实效。
例如,笔者在进行“毛泽东诗词”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将学习目标确定为:品味鉴赏诗词语言,理解作者思想情怀和诗词意境,学写古典诗词三项。在此基础上,又把教学过程明确为自读评点4首,背诵10首,泛读20首,有感情朗诵1首,写鉴赏文章1篇,试写古诗词1首等六项具体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分析、品味、鉴赏、朗读、背诵,在10课时内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的鉴赏水平、朗诵水平、写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
再如,高三的写作训练课。我把教学目标明确为言之切题、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四条具体要求,以下又细分为读懂题意、合理联想、虚实转换、选择材料、安排结构、语言表达等具体项目,反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学生拿起笔就能想起这些要求,很快就能形成文章思路,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简单易行,重点突出
新课程改革强调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和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这无疑是一条美好的途径,但是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由于各科的压力和语文的母语特点及学生(包括教师和家长)的习惯意识,不可能指望学生在课下用大量时间去学习语文,语文教师也不应该用挤压其他科目的时间和空间的做法提高语文成绩。唯一可行的途径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过程一定要力求简单易行,重点突出。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想好这节课要让学生做几件事,训练什么,怎么训练。有些青年教师听完我的课后,往往会说:您说的话很少,速度很慢,讲的内容却很多,学生做的事很多。其实,这里就有个选择的问题。教师话少可以少占用学生时间;慢是要突出重点,让学生有思考时间;学生做事多是为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笔,学会思维和运用语言工具;涉及内容多是为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开放的思维。
比如在高三复习时,我把语文能力压缩为阅读、写作、基础知识记忆与运用三大块。教
学过程也简缩为课前小测、读写训练、课后小结三个环节:课前小测进行基础知识和默写检测,5—10分钟内教师发练习,学生自测,做完后自我订正改错,学生形成了习惯,教师不用讲话,学生就知道做什么;阅读训练我舍弃了繁琐问题的讨论和方法指导,围绕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的怎样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反复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后小结提示学生易错之处和改进的方法。简单合理的教学过程,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行之有效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关键要看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课堂教学要照顾大多数,无论阅读和写作的训练指导,都要适合大多数同学的需要;课下辅导,则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看人下菜,量体裁衣。以2010届周振红为例,今年语文考了131分。其实,最初她的作文只是中下等水平。我分析她的主要问题是语言贫乏、言之无味。便以语言为突破口,以修辞和模仿为主要方法进行训练,很快提高了作文水平。因此,看准对象、对症下药,是确定教学方法的第一原则。
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古人的话说得更好:“熟读之,精思之,博览之,附会之。”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我们必须要继承传统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时刻不忘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博览、写作。多读多写,强调实践,这是保证语文教学方法合理有效的第二个要点。
时间是效率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效率,师生都要强化时间观念。限定时间的读写训练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对于如何提高读写的速度和质量,教师还要予以具体的指导。比如阅读时如何抓关键词关键句,如何迅速抓住文章结构和主旨,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等等。高效阅读、高效写作早已成了专门的课题和学问,把这些成果运用到课堂上,无疑会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四)教学语言简洁明快,便于记忆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的语言功底都是不错的,或激情洋溢,或文采飞扬,或简洁明快,这些语言风格都会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要达到语文教学简约高效的目的,特别要强调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简洁明快。尤其是那些关键语言。如上文所述,语文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文章内容与特点千变万化,名词术语五花八门。如果教师表述不当,抓不住问题本质,学生必然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就要求教师抓住问题本质,用最简练的语言把复杂高深的理论概括出来,并简化为朴素简单的问题反复训练,不断强化,这样学生才能记得住,学得会。如上文所述,阅读教学中提出的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写的怎样、为什么写等几个问题,简单易懂,便于记忆。但实际上涵盖了文章的内容主旨、写法特点、动机目的、鉴赏评价、拓展延伸等众多内容与阅读能力。再如写作训练中的言之切题、言之有
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几条要求,既继承了传统的写作提法,又符合现在的写作要求。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标准,便于学生在写作实践中自我强化。
总之,语文教学要避免片面追求手段的多样,形式的新颖,表面的热闹的不良倾向,要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根本,突出语文本身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简化、优化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